《坛经》<自序品第一>,要旨一:请师出山

佛经开头经常以“一时”开头,而不以具体时间,比如哪年哪月那日开头,确实有点为难作考据的人。

那些写经人的目的是什么呢?“一时”就是想告诉读经的人,不要着于具体的时间,讲过了,就已经是过了;不必执着于文字描述的具体内容,要领会经书的精髓,用当下世间的体会去对证。

《坛经》继承了这种用法,还去掉了一个“一”,只用一个字“时”,为 什么不把“时”也省略掉呢?反正有没有这个“时”,都不影响写者整体正文的表达,也不影响读者去领会;为什么不呢?

意在说明得法需要时间、传法需要时间、写法需要时间、领会需要时间、体会需要时间、运用需要时间,缺“时”不可。

开头“时,大师至宝林”,意在说明大师得法是需要时间的,慧能讲得法缘由的时候也说明了这一点。

“韶州韦刺史与官僚,入山请师”

看似简单一句,是在说明高官去请慧能出山说法。如果知道慧能的东山法门在广州呢?如果知道两地交通不便呢?如果知道当时的交通工具不如现在呢?

一方军政长官亲自进山请师,还带着自己的官僚。如果只是为了自己得法,自己去问法就是了;如果只是为了自己手下官僚得法,人都带了,让他们各自问法就是了;又何必还要请出山呢?劳累了自己,又劳累了慧能。

这是真诚请法,佛度有缘人,有缘人是真诚问法,真诚请法的人。当世拜佛像的你,你有如此“诚心”吗?真大师都是皇上下旨都请不动的,因为心不诚是听不进佛法的。正是由于韶州韦刺史的“诚心”,慧能才会出山。

“出於城中大梵寺讲堂”

这说明韶州是有大师的,而且寺也不少,是有佛学基础的城市。只是大师不真而已,徒有其形,不得其心。如果真大师的话,也就没必要大老远请慧能来。

“师升座次,刺史官僚三十馀人、儒宗学士二十馀人、僧尼道俗一千馀人,同时作礼,愿闻法要”

这里我们要看来听法的有哪些人,为什么而来。

首先有官僚,这个法会本来就是他们组织的,他们在场理所应当。

其次有儒宗学士,既然都能称宗称士,说明这些人都是精通儒学的,而且都是能灵活运用的人。他们为什么来听呢?因为儒学首德为“仁”,因为有仁,所以能坦然接受不同于自身理念的人的理念,而且能综合自身和外来的两种理念,对自身的品德即修养有一个提升。

再次为僧尼,这本就是佛门法会,佛门弟子,不分男女都过来听法,来也是很正常的,当然也有不来的,也很正常。

最后是道俗,有修道学的人,还有普通人,为什么把他们放在最后呢?因为他们都是为自己而来。不同于官僚为民而来,儒宗为弟子而来。

来听法会的人,都怀着自己的不同目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1

标签:慧能   东山   品第   僧尼   要旨   得法   刺史   自序   儒学   官僚   不同于   诚心   学士   开头   真诚   理念   大师   时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