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融 沟“通”

2018年10月23日,当今世界上总体跨度最长、钢结构桥体最长、海底公路沉管隧道最长的跨海通道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这是中国,乃至世界现代桥梁发展的重要时刻。也是在香港回归25年的岁月里,同内地增进了解,加速发展的重要节点。

作为“国家工程”和“国之重器”的港珠澳大桥,总长约55公里,工程设计使用寿命120年,总投资超1200亿元。通车后,珠海至香港国际机场的车程由约4小时缩短至约45分钟,至香港葵涌货柜码头的车程由约3.5小时缩短至约75分钟。醒目的数字背后,蕴含着粤港澳三地交通运输者的汗水;牢靠的桥隧内里,凝结着三地交通建设者们合作交往的故事。

“交”融 沟“通”——交通发展搭建内地与香港同心桥

(飞架三地的港珠澳大桥)

01 碰撞交流

凝结交通基建人才向心力

“港珠澳大桥是第一次内地同香港、澳门合作建设的交通项目,前期规划的关键有两点,一是怎么建,二是建好了怎么用。”在接受中国交通广播记者采访时,全国政协委员、港珠澳大桥总工程师苏权科的脸上露出工程师独有的专注神态。“一个大工程项目涉及的事情比较多,在工程建设管理、项目验收标准这些方面,三地的差异都比较大。”

存在差异,就要在合作的最开始培养默契,这无疑为建设工作增加了难度。不仅像桥梁、隧道、人工岛这些技术指标存在区别,三地建设过程中的习惯性做法和投融资方式也存在着差异,这就使内地同香港、澳门交通建设工作者在前期合作中产生了大量的碰撞,当然,也在这过程中也逐渐增进了互信。

看似在合作的一开始便出现了困难,回忆起大桥建设过程中将一个个“不可能”变成“可能”的艰难历程,苏权科的嘴角却不由得上扬。“有一个例子跟大家分享,以前香港的工程师认为我们内地的工地都是比较脏乱差的,有一次香港很有名的专家过来看我们隧道的时候,他就是要穿雨衣、戴雨帽还要穿雨鞋,我们说不用了,他都不相信。最后他进去亲自走了一下,回来以后发现连皮鞋上都没带泥。回来以后他就感慨,内地的工程建设的进步真是很大。”

由于历史原因,内地和香港的交通行业工作者交流并不充分。在内地工程师们看来,通过实实在在地做事干活,两地交通运输从业人员对彼此的理解不再是仅限于表层和传闻,通过港珠澳大桥这个比肩战斗的“战场”,内地交通基建人的精神风貌也在逐步被香港同行们所了解。习惯的碰撞、理念的碰撞、印象的碰撞:在桥建设初始,内地和香港工程师沟通交往就在热烈促进着两地价值观的认可和融合。

02 协同发力

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创新力

港珠澳大桥工程涉及水文泥沙、地形地质、海洋生物保护、防洪防台等复杂建设环境;同时,除合作默契亟需培养外。工建设面临无标准、无技术、无装备、无经验等一系列挑战。

“交”融 沟“通”——交通发展搭建内地与香港同心桥

(港珠澳大桥工程示意图)

苏权科向中国交通广播记者介绍:“在初期勘探中发现,港珠澳大桥建设条件极其不利,桥位区的地质环境复杂,回淤量大,将会面临气象水文海事等引起的一系列困难;同时,施工难度也实属不小,海底隧道密水性要求高,重达8万吨的巨型管节要在45米水下实现高精度对接,难度可想而之。”一道道“必答题”摆在面前,还要做好生态环保,节能减排这些新课题,无疑给粤港澳三地组成的工程团队带来了巨大压力。

谈及“合作答题”,苏权科表示在“考场上”就曾见过“学霸”香港的优异表现:“当时我们做在山顶测量控制桩的时候,香港工程团队非常重视环境保护,没有把石头渣和水泥拉到山顶上搅拌,他们就要从室内的混凝土拌合厂生产混凝土,然后用直升机吊到山顶上去。”苏权科介绍,起初香港团队认为他们的一些环保举措在港珠澳大桥项目合作中用不上的,但随着内地团队在工作中对于高质量发展,双碳目标所表现出的重视,三地施工团队也逐步在绿色环保、技术攻关等各方面走上了协同创新的新路径。

“交”融 沟“通”——交通发展搭建内地与香港同心桥

(港珠澳大桥标线)

在多方努力下,港珠澳大桥建设项目先后开展了300多项协同攻关、集成应用课题研究,形成了海上人工岛、深埋沉管隧道、装配化桥梁、120年耐久性和跨境工程建设运营5大创新技术群及60余部标准规范。全面实现了跨海集群工程工业化建造和钢桥面铺装的准工业化建造,桥岛隧工程3000吨至8万吨级超大型构件的水上、水下拼装。在对单一工程卓越追求的同时,也促进了桥隧工程产业链的升级换代。

03 成果共享

超级工程增强三地发展凝聚力

以前伶仃洋把珠江东西岸隔开来了,其实是把香港跟珠江西岸的大片腹地隔离。如果从香港出发,通过深圳、东莞再绕过来,那就得要三四个小时了。港珠澳大桥一通,40分钟就可以到达珠江西岸。”谈到港珠澳大桥的建成为大湾区交通提供的便利时,苏权科的喜悦溢于言表“大桥的通车甚至把香港跟整个祖国的道路网都连在一起了!”

“交”融 沟“通”——交通发展搭建内地与香港同心桥

(港珠澳大桥香港口岸)

建成后的的港珠澳大桥以挺立的姿态跨越伶仃洋,使香港、澳门、珠海三地的人流、车流、物流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粤港澳大湾区内要素流动得到极大便利,发展空间更加广阔。

“工程的合作有助于创造我们的建筑理论,打造更多具有中国特色的桥梁和隧道品牌,使我国从桥梁大国走向桥梁强国。”在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科技大学化学系教授唐本忠看来,交通工程的合作对我国基建水平的整体提升有极大的帮助。

不仅如此,大桥的通车也为各地居民的生活方式提供了更多可能。香港市民林先生告诉记者,早在港珠澳大桥通车前夕,身边的朋友已开始筹划在内地,尤其是广东珠海、中山买房子。“因为大家知道在香港的生活空间是很窄的,这里大部分房间面积很小,间距很近,香港人到周末的时候习惯跑到外面去。现在内地生活条件不错,港珠澳大桥通车后我们就更愿意在内地买房子置业,还有些人把生意在往内地移。这种情形在通车的前面10个月发展得很快。还有很多香港人会来内地旅游,也是在看看有没有投资的机会或是工作的机会。”

“交”融 沟“通”——交通发展搭建内地与香港同心桥

(在港珠澳大桥边检站排队通关的旅客)

2020年7月,位于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的跨境电商作业场所正式开始运营,这成为全国首个直通香港、澳门的跨境电商通关场站。出境物流货车从这里出发,3分钟内即可完成边检查验,30分钟抵达香港机场,1小时内可达香港葵涌码头,15分钟内可达澳门机场。桥梁的通达把香港、澳门和内地交通更紧密的联系起来,也为大湾区同世界交流,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

截至2021年,港珠大桥通车三周年。大桥珠海公路口岸出入境的旅客超过了2000万余人次,出入境的车辆超过了312万辆次。

04 智慧先行

继续贡献“中国方案”“中国标准”

经过15年筹备和建设,港珠澳大桥在多方面成为了新时代标志性工程,取得现代桥梁设计建设系列重大成就并形成了“港珠澳标准”,为国际业界广泛认可和推广。除了工程硬实力过硬,桥梁配套软实力也在向国际顶尖进发。2020年7月,港珠澳大桥5G通信网络建设完成,通过运营商的网络验收测试,网络平均速率就已达到1000M/S。

香港特区政府运输及房屋局局长陈帆在采访中表示,港珠澳大桥除了在技术方面举世瞩目的成就之外,也是一个重要的象征:象征香港、珠海跟澳门同心同德,所以这座桥也可以叫做“同心桥”。香港背靠祖国、面向世界,香港要不断地发挥自身特色所长,服务国家所需。

目前,港珠澳大桥智能化运营维护技术装备和智联平台开发工作正在紧锣密鼓推进中,旨在突破跨海交通工程安全高效运行技术瓶颈,形成易推广的智能化运维成套技术及标准体系,为落实标准化纲要,推动交通行业新基建和大湾区基础设施数字化与互联互通,实现交通强国战略目标提供支撑。

“交”融 沟“通”——交通发展搭建内地与香港同心桥

(苏权科在港珠澳大桥前留影)

在香港回归25周年之际回想起大桥的建设时光,苏权科仍会感慨,他表示,中国桥梁人会继续努力把港珠澳大桥打造成为香港和内地协同创新、融合发展的样板工程,打造成为中国桥梁“走出去”的亮丽名片,在世界桥梁建设工业化、智能化征途上探索新的“中国方案”,贡献更多“中国标准”。

教育家蔡元培在《美术的起源》一书中提到:音乐可以说是人类交通感情的工具。这里的“交通”便有“交流”之意。可见“交通”一词不单单是运输手段总称,也承载着人际交往的重任。创下多项世界之最、作为人类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范例的港珠澳大桥,近几年不断用行动证明着自身在推动内地与香港沟通发展的能力。未来,港珠澳大桥将继续在全国政协委员、港珠澳大桥总工程师、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教授苏权科等一大批桥梁工作者的助推下,发挥交流两地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的功能。

来源:中国交通广播

记者:一睿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1

标签:人工岛   珠江   澳门   珠海   基建   香港   大桥   中国   隧道   桥梁   团队   内地   交通   标准   工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