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嘉靖时期“倭寇之祸”最盛?无他,中央与地方“分利”不均

提及明朝,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的,或许是权倾朝野的宦官,或是令人闻风丧胆的锦衣卫,但最深的恐怕是那些堪称"奇葩"的帝王们,如蝈蝈皇帝宣宗,作死被掳却"奇迹"二次复辟的英宗,无所不"玩"的武宗等等,但最"神奇"的还属不爱上朝,一心"修仙"却在位长达四十五年的长寿帝王世宗嘉靖帝


为何嘉靖时期“倭寇之祸”最盛?无他,中央与地方“分利”不均

嘉靖帝影视形象

历来,针对嘉靖帝的评价都是极为矛盾的,皆因其大功有之,大过也有之,英明神武是一面,迷信"修仙问道"也他的一面。

在位期间也曾英明苛察、严以驭官、宽以治民、整顿朝纲、减轻赋役,重振国政,直接促成嘉靖中兴,但也为一己私利(崇道奢靡)而宠信奸佞,枉顾本以千穿百孔、风雨飘摇的国家,变本加厉地由上至下纵容贪腐之风,使得全国上下民不聊生。


而其中在嘉靖帝身上最矛盾的点,恐怕就是困扰几乎整个明朝最深的倭寇之祸了,他在位期间,既是倭寇之祸最盛的巅峰,也是整个明朝抗倭最严厉且有效的时期。

祸乱背后的原因或许可以追溯到明朝开国之初,太祖定下的"国政"——海禁,所引发的"利益"矛盾,随后历代也时常备受倭寇的不断骚扰。

但为何明明"中兴"的嘉靖时期却成为倭寇之祸的巅峰?是历代随着时间的累积的一次大爆发?还是潜在"人为"原因?这个答案恐怕还要从矛盾重重的嘉靖帝身上说起。


为何嘉靖时期“倭寇之祸”最盛?无他,中央与地方“分利”不均

看似朴素的嘉靖帝

这个看似清心寡欲、"艰苦朴素"一心"修仙"的嘉靖帝,实则却是引起整个嘉靖时期全国上下贪腐之风盛行的元凶,皆因他奢靡无状地求仙问道,还嫌朝政处理麻烦而宠幸"听话"的严党,至国库空虚到入不敷出,于是遂而开始"贪财如饕"地不择手段收刮财富,以满足"一己私利"之用度。

有见于这帝王和中央之"上行"的与国争利,自然大官小吏之地方也开始顺从上意而"下效"之与民争利。

而这"暴利"的源头其实就是明初的"国策"海禁背后引发的海外贸易获利,此前历代,虽一代严似一代管理海禁,但尚开出一道小口——朝贡贸易,以及少许的"潜规矩"走私贸易等。

但到嘉靖时期,随着嘉靖帝所废越发奢靡,中央财政越发"艰难",于是那些"花样百出"的"赚钱"手段开始粉墨登场,且不说"正常增收"手段,赋税的增加,百姓的负担一年强过一年,就说越发沉重的"贿赂"之资,也让自下而上的各级大小官吏都"苦不堪言",于是如强行如改稻为桑,不顾百姓死活的"增收之法",孝敬钱、过路费、改道费、人头税等等花样繁多的"收益项目"也逐渐摆上明面。

最后,由此引发的"最肥"之地,浙、东沿海的海外贸易的"暴利"开始被暗地"收归国有",以供嘉靖帝奢靡之用度和中央"分利"的需要。

但也因此使得大官小吏和豪商之地方的不满,此前数代朝廷尚算富足,于是"默认"与地方获利"均分",可谓是双赢局面,但嘉靖时期,随着后期嘉靖帝之中央的胃口越发"大",不但使地方"分利"越发减少,甚至最后"一口吞下"。

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地方大小官吏和豪商们被历代养大的胃口,岂是一时半刻能"小"的,且天高皇帝远地,于是"一气之下"为了"生存"的举动,联合倭寇上演一出"倭寇之祸",也就越演越烈了。

由此,针对历来,大众关于倭寇之祸的原因分析,大多认为是"内贼外祸",也就是沿海贪腐的官商勾结,"资助"倭寇烧杀抢掠而引发的祸乱。

从这个角度看,笔者认为,由前期嘉靖帝之中央对倭寇的"纵容"态度,到后期似"忍无可忍"地严厉剿灭态度的转变,这中间的本质原因,或者说"倭寇之祸"的背后真相,更像是一场中央与地方"分利不均"的闹剧,也是一次"汹涌"的利益之争的闹剧。


"暴利"的海上贸易的背后纠葛

宋朝之"富",那是众所周知的,而其中的原因,总结起来不外乎"天时、地利、人和"的相互"配合","天然"相对"平衡、和平"的时期,占据南方丰富的各种资源,统治者制定的农商并重的"国策"等等。

但其中最重要的还属全面开放的海岸线,以及"全世界"通商的海上贸易获利的"暴利"贡献。那些表面上所谓"巨大"的农、商税赋,是远远比不上隐藏在"底下"的贸易"抽税"和"所得差价"的。


为何嘉靖时期“倭寇之祸”最盛?无他,中央与地方“分利”不均

海上贸易幻想图

以"最大"出口的丝绸和瓷器为例:

朝廷不但在"源头"桑田、生丝坊、织造局、窑厂等各项上抽税,且"出海"前商贾们也要缴纳各项商税,甚至还有名目繁多的"专门税"等等,总之一匹丝绸,一件瓷器在成为商品前,就已经经过层层"剥削",为朝廷赚足了银两,初始就"身价数倍",就这样,商人们任就乐此不疲地"积极"贩卖,还是因为一旦成功卖出,按照路程的远近,从获利数倍到上百倍都不止。

回程之时,朝廷又会有众多名目的税种"收入",总之,此举是中央朝廷和地方,及商人们的三赢"暴利",你好我好大家好。


而后元灭宋,游牧民族本身就不善"经营",于是基本继承了宋朝的种种"国策",包括这"暴利"的海上贸易,如元青花一融合了蒙古和伊斯兰风格的"华丽"瓷器,由波斯、欧洲的商人们辗转销售到全世界各地,也为元朝带来了极丰厚的"暴利"。所以尽管元末时,起义四起,当时的海上贸易依旧"顺畅"。


为何嘉靖时期“倭寇之祸”最盛?无他,中央与地方“分利”不均

元青花

而到了明朝建立,太祖担心"余孽"("敌人"张士诚、方国珍之流。)死灰复燃,会内外勾结,威胁明朝。于是为了稳固国本,下令海禁。

但毕竟海上贸易实在太过"暴利",于是在其中也开了一个小口"官营"贸易管理(也就是适当开放港口,官方控制贸易往来。),实际没有真正的对以此为生的"人们"赶尽杀绝,而随后的"朝贡"贸易体系的建立,更是促成了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分利"默契,很大程度上使得各方获利"顺畅",于是也就"各自安好"了。


"祸盛"之源头:"朝贡"贸易养大各方的"胃口"

而海禁之下的变相朝贡贸易,看似一直在抑止海上贸易的发展,但实际上却为日后所谓"倭寇"的组成,"真倭"日本流寇、山寇,"伪倭、勾倭"等沿海浙、东等地"流民",及与之相关获利的地方豪商、大官小吏们养大了胃口。

以"真倭"日本流寇为例,他们背后的"支持者们",早期其实是日本当地大名、将军、豪商等"上层"所控制的遣明船,所带来的朝贡贸易的得利人员,虽前期筹备所费不菲,但每次"朝贡"来回所得利润极为丰厚。

以"常用"的生丝为例,从明朝购得生丝一斤约为250文,带到日本本土贩卖则可作价5000文,翻了二十倍,而从日本进价一駄铜(1駄为今135千克。)为十贯文,贩卖到明朝则可卖到约四十到五十贯文等等。据史料推算,当时的遣明船一船往返"平均"获利高达一万贯文左右。


为何嘉靖时期“倭寇之祸”最盛?无他,中央与地方“分利”不均

生丝图

以上还只是获利占比较小的日本一方,其他面向海外的"走私"渠道的,明朝朝廷、大官小吏、豪商等方的获利,更是难以衡量。


而后期,随着海禁之"国策"越发严厉地执行,而日本国内为了遣明船的"分利不均"引起的骚乱,加上后来的宁波之乱"争贡之役"直接迫使遣明船的废除,(其实就是因为遣明船的"暴利"使其日本国内各方势力的相互争夺,引发明朝的不满。)使其"背后主子"下辖的武士,以及深受遣明船"份子钱"所害的流民们,开始自行寻找"生存之道",于是形成了"真倭"的倭寇,开始祸乱、骚扰明朝沿海各地居民抢掠、走私获利。


豪商们更是如此,海禁越发严厉,意味着他们的利润越发薄弱,而"国有"越发获利,胃口既以养大,在"吃不饱"的情况下,自然开始另寻他法,于是所谓的"伪倭、勾倭"就这么形成了,也是明嘉靖时期前后倭寇的真正"主力",实则要么雇佣一、二倭人打头,其余由明人假扮,要么直接勾结倭人势力联合起来等等,皆行倭寇之祸。


其实总得来说无非就是一个"利"字,所谓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正是如此,自宋朝以来,几百年时间里,下至沿海周边百姓,上至中央朝廷各方,都被海上贸易的利润养的"膘肥体壮",也形成了习惯,如今一朝"收回",他们如何能轻易放弃?

且不说奢靡的生活就此一去不复返,单说占沿海获利的大多数普通百姓们,其实他们大部分人的本来生活就是在海上,一下子严厉海禁,让他们回到陆上生活,甚至无法上岸谋生,他们如何生存下去?所以,就是为了继续生存,也被迫成为"伪倭",或者"犯罪"的走私犯。


"纵容"还是"剿灭",不过一场利益之争

其实早在嘉靖前期,由于前几代中央的"昏庸",导致当时的明朝廷国库日渐空虚,于是为了增加"收入",除了赋税一道之外,不免逐渐"增加"海外贸易这一类"默契贸易"的"分利",好以维持朝廷开销。

而一旦此"例"一开,意味着打破平衡,势必让此前堪堪维持平和的各方失去维系,日久天长之下,由此引发的摩擦和矛盾也逐渐加深。


后眼红于"东方商人"扼喉贸易通道的欧洲人,如葡萄牙人率先经过航海到达东方,要求明朝通商,不果,遂而引发祸乱,最后朝廷虽然"准"其贸易,但任然限制多多,于是此时以王直(也写作汪直)为首的"走私大拿"就粉墨登场了。


为何嘉靖时期“倭寇之祸”最盛?无他,中央与地方“分利”不均

明朝抗倭图

说实话,如王直一般的在仅仅数年间因海外走私而"巨富"之人的崛起,和嘉靖帝开始废弛朝政,崇尚"修仙问道"是分不开的,当时的朝廷本就国库空虚,又"必须"为嘉靖帝提供奢靡的用度,于是嘉靖帝或是听信"进言",或是本身聪明所想之法,为了"敛财",总之结果就是约于嘉靖十九年左右起,开始放松海禁,于是这一批"走私大贾"们趁势崛起。

可以说这批"倭寇"和其后续的倭寇之祸,罪魁祸首就是嘉靖帝之中央的纵容之过,当然,在其中间接获利者的各方,也是脱不开关系的。


此时因为朝廷方"潜在默认"的纵容态度,加速了沿海一带各地"后起之秀"的贪婪,于是此时你方唱罢我登场,到各方挤上"舞台",一时之间江浙、东南沿海一带的"倭寇"尤其汹涌。

人一多了,利自然容易薄,且什么人都想分一杯羹的情况下,"参与"的人员"素质"自然也参差不齐,"自立为王"者有之,"相互勾结"走私兼抢掠者有之,"官商勾结"欺上瞒下者有之,总之就是"群魔乱舞"一般的倭寇之祸。

随着时间的推进,如王直一般的"走私霸主",慢慢开始勾结倭人势力,谋划更大的图谋,正好此时"勾倭"卢七、沈九等人联合倭人进犯钱塘,王直趁机捉捕向浙江官员"献媚",也搭上了官府这条线做靠山,加上当地本土的乡绅、豪商等,一时之间竟然结成了一张"网",随之其所在的沥港也成了"官方"默认的"国际走私交易所"。


如此这般或大或小的势力还有很多,如此一来,其实地方"结盟"越是紧密,中央的获利就越是"稀少",而嘉靖帝和朝廷的花费却日渐增多,由此,嘉靖帝当然不会"答应",于是其态度也从纵容转而剿灭。

而作为王直一般的,自以为其势力大到可"自立为王"的"倭寇"一般,面对朝廷的"翻脸无情",自然会奋起反抗,各方"倭寇"势力皆起,于是可以说整个明朝最盛的倭寇之祸就这般越演越烈。


为何嘉靖时期“倭寇之祸”最盛?无他,中央与地方“分利”不均

倭寇侵略图

《筹海图编》,《明史》等,都有关于倭寇之祸的相关详细记载,这里选取一段嘉靖二十三年的以王直为首的"倭寇"们袭击中国沿海的"片段":

"连舰数百,弊海而至,浙东西,江南北,滨海数千里,同时告警。"

据记载,当时三月破昌国卫,四月犯太仓,破上海县,掠江阴,八月劫金山卫,犯崇明及常熟、嘉定。如此至嘉靖三十三年六月由吴江掠嘉兴,换屯柘林后,如此后数年在沿海一带,纵横来往,如入无人之境,嘉靖倭寇之祸至巅峰。(时间跨度大致为嘉靖三十年到三十五年为最盛时期。)

后倭寇之祸随着朝廷的严厉剿灭政策,加上一批如胡宗宪、戚继光、俞大猷、谭伦等人组织的热血抗倭之举,各大倭寇势力被相继剿灭,倭寇之祸暂时"落下帷幕"。



结束语:

很多时候,嘉靖时期的倭寇之祸都被冠以诸如海禁之祸,官商勾结之祸等缘由,但实则没有"看到"这其中嘉靖帝之中央那只"看不见的手"的影响。

说到底,如果嘉靖帝之中央"上层"不是因"自利"而纵容贪腐,甚至越发贪得无厌地对"下层"大官小吏们,及豪商、百姓们极尽"剥削",怎么会如上行下效般使全国上下都养成如此贪腐、贿赂之风?

如果不是嘉靖帝之中央因为"暴利"纵容"倭寇"走私"分利",而后又过分贪婪,出尔反尔,想独占"全部利润",要不又怎会越发生地方"反抗"的如此最盛之倭寇之祸?

祸之源头也不过是一场,嘉靖帝之中央与大官小吏、豪商们之地方"分利不均"的闹剧而已罢了。




文:长了鹿角的兔子(打破固有概念,站在对面,理性观察)

图:网络,侵删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7

标签:嘉靖   倭寇   豪商   海禁   明朝   中央   小吏   地方   奢靡   不均   日本   朝廷   暴利   沿海   海上   时期   贸易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