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田里的守望者》


《麦田里的守望者》

当你走入书店,这本书往往就被摆在畅销书的第一栏,冠以少儿必读的标签,封面用大面积属于麦田的黄色装点,透露出柔和明快的基调。但当你翻开书里的内容,那是和“守望者”还有“柔和明快”搭不上边的,这不仅是因为男主角霍尔顿连篇的脏话和叛逆的行为,还有那些看起来太少儿不宜的情节,诸如校园霸凌、嫖妓、同性老师的骚扰等等,这当中一条潜在的逻辑便是,什么导致了霍尔顿的叛逆?或许和这个操蛋的世界分不开关系。


“道貌岸然”是作者塞林格对这个世界最直接的感受,因而霍尔顿这个年仅十六岁的少年应运而生,他需要直面这个社会光鲜背后的龌蹉,直面了自己生活的学校,所处的社会,和人际关系的虚假,然后给出自己的解决之道。可以说,霍尔顿代表着每一个试图超越世俗平庸,而又无能为力的人,当他一步步成为人们口中的“问题少年”时,却也是他走向真实自我的一个过程。


越长大,越知道没有一个成年人的字典里,会有容易二字,当下的人们神经越绷越紧,压力越背越重,随便说几个切实的关键词,如房价医疗和教育,如家暴、失业和阶级固化,焦虑已然成为了成年人的常态,而这种焦虑究竟如何形成,以及它将通往何处呢?我们今天探讨的问题不仅于此,更是通过校园、社会以及亲密关系这三个切口,三次当头一棒,将我们内心深处最恐惧和害怕的残酷现实挖掘出来。通过霍尔顿的经历和塞林格的笔触,不敢说会有解决的答案,但一定有些许启发。


不知从何时起,我们开始频繁的怀旧,说过去的电影好、音乐好,说过去的人朴实而善良,见到人跌倒第一反应不是拍照而是上前扶起,这种对以往的缅怀,折射出来的,无疑是对当下全方面的失望。

一、当你从年轻人身上看到的不再是希望




现在校园早已不再是纯粹的净土,也可能是一个弱肉强食的小社会,学生之间的相互攀比,看人下菜碟,是对成人社会的有样学样,例如霍尔顿所在的潘西中学。


这所名校可谓将“虚假”和“套路”用到了极致。它会在家长来的前一天让学生吃上牛排,以应付家长对学生生活条件的关心询问,其余时间则喂孩子们一些残羹冷炙。前段时间某个幼儿园给学生的牛奶里灌水以增加利润的新闻,不就是今天又一个潘西中学吗?这样的学校里培养出来的学生,会是怎样的呢?倘若你学生时代曾住过寝室,也许多少会明白霍尔顿的感受,总有些室友会不理解何为私人空间,偷偷翻动你的东西,也总有个别室友会不理解何为尊重,在你睡觉之际出出进进,把声音弄得震天响,而那些出了门就光鲜亮丽的男孩女孩,寝室却堆满垃圾和杂物,直等到你看不下去,只能亲自上手帮他打扫,长久以往,霍尔顿几乎看透了同龄人的劣性,他清楚的明白这些年轻人是如何的冷漠而自私,他们身上早早的,便有了这个虚伪世界所烙下的印章。


小说里特地讲到了霍尔顿的一个室友,那是一个将出色外表当做捕获女孩利器的少年,他轻而易举得到了霍尔顿心上人的芳心,却只是为了发泄自己的欲望,证明自己的魅力,玩玩而已。霍尔顿无法忍受,举起愤怒的拳头,却因体格上的悬殊差距,被揍的皮开肉绽。说来可笑,年轻人往往被给予厚望,说他们是七八点钟的太阳,可他们的堕落,就像从根腐烂了一般,看着那些校园暴力、青少年犯罪层出不穷,这便是学校给霍尔顿上的第一课,也是给我们上的真实一课。


妄图以个人的力量撼动这个世界的规则,那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毕竟超级英雄永不存在。我们能改变的只有自己,夹在中间的平衡永远都是暂时的,长此以往我们的选择只会有两个,要么融入那些肮脏,要么永远的对立,霍尔顿选择了后者,你呢?

二、这个社会为什么叫我们活的这么累?




借着霍尔顿的眼睛,塞林格写下了纽约这个城市光鲜的背面。


“可是旅馆那一边房间里在干些什么,你听了准会吃惊。他们甚至都不把窗帘拉上。我看见有个头发花白的家伙,看样子还很有身份,光穿着裤衩在干一件我说出来你决不相信的事。他先把自己的手提箱放在床上。然后他拿出整整一套妇女服装,开始穿戴起来。那是一套真正妇女服装——长统丝袜,高跟皮鞋,奶罩,搭拉着两条背带的衬裙,等等。随后他穿上了一件腰身极小的黑色晚礼服。


我可以对天发誓。随后他在房间里走来走去,象女人那样迈着极小的步子,一边还抽烟照镜子。而且只有他一个人在房里。除非有人在浴室里——这我看不见。后来,就在他上面的那个窗口,我又看见一对男女在用嘴彼此喷水。也许是加冰的威士忌苏打,不是水,可我看不出他们杯子里盛的是什么。嗯,他先喝一口,喷了她一身,接着她也照样喷他——他们就这样轮流着喷来喷去,我的老天爷。你真应该见见他们。在整个时间内他们都歇斯底里发作,好象这是世界上最最好玩的事儿。我不开玩笑,这家旅馆确是住满心理变态的人。我也许是这地方唯一的正常人了——而我这么说一点也不夸大。”


人人皆有伪装。当夜幕降临,人们内心深处潜伏的妖魔鬼怪都会一齐涌出,在旅馆这样一个临时的住所,人们也获得了一种临时的身份,能够在片刻之间歇斯底里地释放真正的自己,去正视无法被世界接纳的另一个自我。


究竟是什么让大家活得这么累?




真要说起来,或许有一千个一万个理由,但毫无疑问的,我们的生活具有某种被定义的标准和框架,有太多你需要理解的潜台词。大家都早已习惯了成人的处世规则,默认了社会就是混沌而灰暗的,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又是偷偷可以做,这是大家早已心知肚明的,唯独霍尔顿从未接触过,于是在诸如酒吧这样的社交欢场上屡屡受挫,当他身心俱疲的回到宾馆时,还因为对妓女充满善意遭到毒打。


你说这是一个怎样的社会呢?人们疲惫而痛苦,一边渴望着爱与幸福,一边不相信爱,不相信纯真,在这种矛盾中焦虑挣扎,将霍尔顿这样的年轻人排除在外。他们既无法被拯救,也拒绝被拯救。


这便是成年社会教给霍尔顿的第二课,人除了自救,别无他法,这个过程就像一个人要揪着自己的头发,把自己拔出泥潭,绝大多数人都选择了放弃,因为拔出泥潭又如何?好像只会因为清醒而感觉到更加痛苦。


第三、伤你最深的有时却是你最信任的人




霍尔顿毕竟只是一个十六岁的少年,在经历了社会的残酷后,他的内心也无法承受,他去到了自己的老师安东里尼先生逃避,没想到老师却在他熟睡的后半夜偷偷抚摸他,窥视他。这本该是给他警醒和光亮的师长,最后却成了一场彻头彻尾的噩梦。十六岁早已不是个懵懂的年纪,霍尔顿清楚的醒悟了,安东里尼老师对他的关爱和照顾,竟然有着一种肮脏的欲望在里面。


所谓的亲密关系,人和人之间的爱护,在背后都存在某种索取和原因,因为我们本身就贴着太多标签,我们是怎样的家庭出身,我们有着怎样的三观,我们的长相等等等等组成了我们这个人,既然我们和这些东西无法剥离,自然也没办法和一个纯粹的人交往,我们心中仍旧有一把尺去衡量,我们会有想从对方身上得到的东西。


这便是亲密关系给霍尔顿上的第三节课,这个世界上本就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成长的代价,便是年少时的偶像也会陨落,那些爱过的人逐渐跌下神坛,也正是在不断地成长中,越发明白人为何生来即是孤独,这种无可奈何,将贯穿我们的一生。

第四、为何成年人的世界里焦虑是常态?我们该如何排解?


首先我们要明白,焦虑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其实从校园到社会,从年轻人到成人,霍尔顿的经历和思考已经很清晰的呈现出了这一种状态,当一个人的生活充满了不确定性、失控感以及恐惧时,他必然会陷入到焦虑当中。在故事的结尾,霍尔顿找到了解决自己精神危机的方法,也给出了一个排解焦虑的良方,那就是爱和理想。


这个答案,想必会让你有些失望,因为它太宽泛,太万能,太油滑了。但这让我想到了我曾看过的一部日剧,里面有一句台词是这么说的,“我们是为了相爱而来到这个世界的,我们不是为了要承受痛苦而出生的”。


塞林格是经历过残酷二战的人,这段经历终此一生都无法令他忘怀,就像战争中那人肉燃烧的味道,始终都无法从他嗅觉里消失。在这样的环境下,体会过人性极致的恶,塞林格对善才有了一种全新的体会,并把它寄托到了霍尔顿这个少年身上。


他太明白该如何去爱周围的人,所以他对妓女,对陌生的修女,对值得尊敬的长辈,都充满了耐心和温柔。在霍尔顿成长的青春里,不曾有人懂他,也没有人在他反叛堕落的边缘拯救他宽慰他,更没有人发自内心的去爱着他,所以他的理想变成了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去尽力保护每一个孩子,希望以自己的牺牲,来换得他们的纯洁天真,他不想这个世界再有下一个霍尔顿。


这是十六岁的霍尔顿所做出的承诺,未来他会变成什么样子,谁也不知道,但是他不再逃避了,他选择留下来,心怀天真的斗志。那种对未来的不确定性、那种在成人社会所面临的失控感、那种面临亲密关系崩塌的恐惧,等等等等,那种入骨的焦虑和迷茫,都将因理想和爱而渐渐褪去,那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的踏实感,那种后退有臂膀支撑的安慰,让我们总是心存守望者的希望,相信我们终将改变潮水的方向。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7

标签:安东   霍尔   这个世界   光鲜   焦虑   成年人   旅馆   成人   身上   少年   老师   社会   校园   学生   世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