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驾崩,活着的妃嫔怎么办?有5种下场,还能去“养老院”

《甄嬛传》是一部以清朝雍正帝时期为背景的“后宫剧”,早在2014年就播出,至今深受人们喜爱。

这部剧里嫔妃们的生活也十分令人羡慕:锦衣玉食,日日闲坐。尤其是华妃年世兰,一个人一年要花掉数十万两白银!就连皇帝也经常头疼,后宫的开销实在是一大笔钱。

可后宫嫔妃的待遇如此好,原因无非两个,要么蒙受君宠,要么家境深厚。家境好到足以与皇宫媲美的妃嫔没几位,大多是依仗着皇帝的喜爱才能如此奢侈。

古代皇帝驾崩,活着的妃嫔怎么办?有5种下场,还能去“养老院”

因此这就造成了一个疑惑,在皇帝驾崩,新皇登基以后,已故先皇的这些妃嫔都何去何从?

像甄嬛这种胜利者,当了太后,与她亲近的人也都被封为太妃,日子照样潇洒。但是后宫里更多的还是与她“敌对”或者中立的嫔妃,她们的下场是什么?

01 殉葬:嫔妃如花凋零入泥土

其实许多朝代都有要求,皇帝死后嫔妃必须陪葬。殉葬制度起始于殷商,那时候的君王就习惯死后把自己的美妻艳妾送到陵寝殉葬。

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位晋幽公,外出跟一位妇人鬼混,被刺客一刀砍死,非常地窝囊。即便如此,晋国依然非常重视这位君王的葬礼,他的陵墓里有上百位陪葬的女子。

更可怕的是,殉葬其实并非是君王与妃嫔之间独有的,只要是君王或者位高权重者喜欢的,都可以拿来殉葬。

古代皇帝驾崩,活着的妃嫔怎么办?有5种下场,还能去“养老院”

秦穆公曾经与自己的几个老臣把酒言欢,说自己死了之后,希望他们一起过来陪自己。几位老臣也许是喝高了,情绪激愤,拍着胸脯保证“同生共死”,结果最后秦穆公死了,他们也被塞到了陵墓里,非常凄惨。

赫赫有名的“宣太后”芈月,有一个非常要好的“朋友”:大臣魏丑夫。两人十分相爱,以至于宣太后在临死前想要拉着魏丑夫殉葬,把魏丑夫吓得够呛,连夜找朋友去劝说宣太后,才让她打消了这个念头。

殉葬过于残忍,以至于秦汉时期的思想家都在主张“仁治”“法治”的同时,极力反对殉葬制度。统治者也意识到殉葬制度虽然能够让自己爽,却不是一件好事,因此从汉朝开始,殉葬逐渐减少,大规模的殉葬开始少见。

但是到辽金元这几代,殉葬制度死灰复燃,愈演愈烈。元代最为恼人,成吉思汗死后,灵柩沿途经过的地方,所有遇到的人悉数杀掉陪葬,除了几十名妃妾之外,一共还有两万人因此陪葬!

古代皇帝驾崩,活着的妃嫔怎么办?有5种下场,还能去“养老院”

元代不仅皇帝主张大规模殉葬,还鼓励民间的殉葬,丧心病狂。

明代也没好到哪去,朱元璋死的时候,陪葬了46位嫔妃。朱元璋出身微末,猜忌心重,怕死后妃嫔给自己戴绿帽子,因此死前下令未育有儿女的嫔妃一律殉葬。朱元璋死后,这些嫔妃站成一排上吊自缢,由负责丧葬的部门挨个装入棺椁,最终与朱元璋葬在一起。

明代的殉葬制度沿用了五代,直到明英宗临死前,下令不许殉葬,才逐渐废止了殉葬制度。从朱元璋到英宗几代皇帝这里,殉葬的妃嫔加起来超过一百之数。

清朝太祖努尔哈赤,太宗皇太极死后都有大规模的殉葬仪式,其中也包括许多嫔妃。

不过到了康熙帝这里,康熙本人对殉葬是深恶痛绝的,一心想要根除这种现象,也做了不少努力。后来一位名为朱斐的官员上书给他,请求废除殉葬,并写出了具体的实施方法。

康熙对朱斐的文书非常重视,于康熙十二年正式废除了殉葬制度。从此以后,历代皇帝死的时候都没有了大规模的殉葬,而民间的殉葬情况屡禁不止。直到民国初年,才从法律上正式确立了任何人,任何情况都不得实行殉葬。

英宗与康熙是数千年封建历史中,少有的极力反对殉葬的君王,并且都出力控制了殉葬,也算是救了不少无辜之人。

《甄嬛传》中的皇帝原型是雍正帝,是康熙帝的第四子,按照刚刚说的,他死的时候必须按照先父皇的规定,不施行大规模的殉葬。因此这些妃嫔不必悉数陪葬,大多各自找了去处。

古代皇帝驾崩,活着的妃嫔怎么办?有5种下场,还能去“养老院”

但是即便是没有殉葬,妃嫔们在皇帝死后想要继续保持荣华富贵的生活也是极为困难的。除非像钮祜禄氏这样当了太后,与她交好的也能留在宫里养老。

比殉葬更可怕的处理方法还有很多。明代殉葬的嫔妃还能有点安慰奖,下一代皇帝登基后,感念殉葬先妃的“贞烈”,会给他们的家人和亲戚封赏,给予她们追封。

02 守灵:无尽的精神折磨

守灵,就是比殉葬还要残忍的处理方法之一。人死之后,墓葬无人打理,日久天长,不仅有被盗掘的危险,还容易破败,这对于十分重视身份地位的君王来说是无法接受的。于是他们之中有不少人规定,自己死后要一部分嫔妃去守着他的陵墓。

守灵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不是你在陵墓旁边盖个小房子,以后就住那里了那么简单。许多皇帝都有自己的守灵要求,要“视死如生”,就像伺候活人一样守灵伺候他们。

古代皇帝驾崩,活着的妃嫔怎么办?有5种下场,还能去“养老院”

每天清晨,守灵的嫔妃要像以前一样去“请安”行礼,然后做好早膳。每天定时她们还需要进行“歌舞表演”,对着阴森的墓室跳舞,不能有丝毫的懈怠。这一点,曹操就有吩咐,他死前立言,要爱妾们在他死后每日继续为他表演歌舞。

守灵的嫔妃想偷懒也不行,每天都有专人盯着,任何一个胆敢懈怠应付的人,都会被揪出来,以“不敬先皇”“不贞”等罪名处置,不仅自己要丧命,还会祸害家人亲戚。

守灵的条件待遇很苛刻。居住是不可能再开辟新的房屋,一般都是直接住在陵墓,陵墓宽敞凉快,莫说几个几十个守灵人,成百上千人也装得下,但是那毕竟是陵墓,造得再豪华,也是阴森凄冷的,日日夜夜的这种折磨,谁受得了?

古代皇帝驾崩,活着的妃嫔怎么办?有5种下场,还能去“养老院”

再说饮食,吃的是不会有多好的,每隔一段时间宫里都会有人给陵墓先皇更换供品,顺便给他们带点吃的。但也不过是馒头素菜之类,远不及负责在旁边当摆设的先皇供品。自己每天啃馒头,守着的死人却可以享用山珍海味,实在是荒唐。

历史记载中,不少宫里的嫔妃起初因为可以去守灵,免去了殉葬,还沾沾自喜。可是到了之后才发现这日子真是生不如死,绝大多数守灵的嫔妃接受不了这么大的落差,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问题,被逼到发疯痴狂,一头撞在墙上了事。

也有一部分因为恐惧,伤心,每日的“伺候”不周,被监督之人揪出来直接杀死,家人也受到牵连。可以说,每一位被打发去守灵的嫔妃,过得都是生不如死。

古代皇帝驾崩,活着的妃嫔怎么办?有5种下场,还能去“养老院”

汉成帝的宠妃班婕妤,深受汉成帝的喜爱。后来汉成帝收获赵飞燕,赵合德姐妹,移情别恋,班婕妤逐渐失宠。后来汉成帝这个离大谱的,死在了赵合德的怀里,赵合德畏罪自杀,但赵飞燕依然有相当大的权势。

班婕妤为了躲避赵飞燕的迫害,自己主动提出去守灵,没两年就病死在了陵墓里。后来大臣们要整治赵飞燕,也要打发她去守灵,赵飞燕待了两天就自杀了。在她看来,死要比守灵好受得多!

03 出家:避难与蛰伏的绝妙选择

除了守灵,还有个既不用死,也不受折磨的好方法:出家。在礼佛拜佛的朝代,出家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佛教在一些朝代拥有非常高的地位,民间力量很强,因此统治者也都不愿意招惹,甚至基本上都会表现得非常推崇,以赢取民心。

唐代就是十分礼佛的朝代,也是嫔妃出家的高发朝代。唐太宗死后,武则天作为唐太宗的妾,为了躲避麻烦,主动来到感业寺做尼姑,后来被李治接了回去。

古代皇帝驾崩,活着的妃嫔怎么办?有5种下场,还能去“养老院”

北魏时期也有不少的嫔妃出家,其中原因复杂,但是有一位十分离谱,不得不说。北魏有一位胡太后,在孝明帝时期垂帘听政,贪心不足,想要长久把控朝纲,于是下毒害死了孝明帝。

孝明帝死后,胡太后的狠毒被人发现,大臣们群起攻之,要把胡太后杀了。胡太后自然不甘心束手就擒,趁着自己还有权力,竟然把全皇宫的嫔妃宫女都送到了庙里当尼姑,她自己也削发出家,躲过了报复。

相比于守灵和殉葬,出家的确是比较好的结果。朝廷和皇室仰仗佛教,不会对已经出家的嫔妃如何狠毒,否则会遭受天下人的指责和反对。出家之后,虽然“斩断尘缘”,但机会合适还有还俗的时候,武则天就是在感业寺待了一阵子才回去。

出家之后,虽然生活水平肯定不及做嫔妃的时候高,但也不愁吃喝,每日工作主要就是打扫卫生,砍柴挑水,冥想念经。

因此,不少在皇帝死后,为了躲避迫害的妃嫔都会选择出家,当然,如果成功出家还好说,绝大部分都在剃发之前就失去了选择的权利,最终绝望离去。

除非早有打算,或者手里还握有一定的权力,否则出家绝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单单逃出戒备森严的皇城就够难为人了。

04 继承:违背伦理的废止项

除了上面这三种比较“主流”的处理方法之外,还有一个较为少见的“继承”,这不是身份的继承,也不是财产的继承,而是“被继承”。古代男尊女卑的思想非常严重,不少地方认为女人就如同物品一样,可以随意拿捏处理,尤其是一些身份尊崇的人,更是视妻妾如玩物。

因此就有了这样一种现象:父亲死了,儿子“继承”后妈,不能是亲生的;哥哥死了,弟弟“继承”寡嫂。

这种现象其实是古代男尊女卑的思想非常严重,不少地方认为女人就如同物品一样,可以随意拿捏处理,尤其是一些身份尊崇的人,更是视妻妾如玩物。少见,在以汉族为主的朝代更是一直被严厉禁止,因为它破坏伦理,为儒家不容。

古代皇帝驾崩,活着的妃嫔怎么办?有5种下场,还能去“养老院”

在百家争鸣以前,春秋时期依然流行这种做法,比如卫宣公死后,他的儿子娶了后妈,还生了好几个孩子。但是到了战国时代,纲常思想逐渐确立,这种现象也就为社会所不容。

但在古代一些少数民族那里,文明程度相比于中原要落后的地区,没有这个限制。汉朝王昭君因为惹怒了毛延寿,被画成不祥之人,导致她遭受汉元帝的冷落,被派去和亲。

昭君出塞的故事万家流传,皆知她最终嫁给了匈奴单于呼韩邪,其实她经历了呼韩邪和他的儿子两代,单于呼韩邪死后,王昭君改嫁呼韩邪的儿子雕陶莫皋,为他生了两个女儿。

王昭君出塞,对于缓和巩固当时的汉匈关系有着不小的帮助。讽刺的是,毛延寿这一笔导致王昭君出塞,竟然还能被人吹捧为“大好人”,因为他避免了“王昭君像妲己褒姒一样蛊惑君王,危害社稷”的风险。

古代皇帝驾崩,活着的妃嫔怎么办?有5种下场,还能去“养老院”

05 慈宁宫:“冷宫式”养老院

除了以上四种方法,最后剩下的还有个“养老院集中处理”,当然这个养老院的待遇不怎么好。紫禁城里有个慈宁宫,清朝前中期慈宁宫是全皇城最热闹的宫殿之一,但是到清朝后期,慈宁宫成了最冷清的,专门收容一些“等死之人”的冷宫。

它的前身是仁寿宫,明朝万历年间,仁寿宫在大火中被烧毁,直到十几年后才得以重建,重建后更名慈宁宫。

古代皇帝驾崩,活着的妃嫔怎么办?有5种下场,还能去“养老院”

满清入关以后,慈宁宫几加修葺,改造成了一座大气恢弘的新宫殿。慈宁宫看起来与其他宫殿一样充满气势,没有区别,其实居住者十分特殊。

明朝时期,慈宁宫的居住者是前朝皇帝的皇贵妃。新皇登基,前朝皇帝的嫔妃何去何从必须有个地方,皇贵妃身份尊贵,新皇一般不会加以虐待,安置在慈宁宫好吃好喝伺候,还能落个孝顺的名声。

后来到了清朝顺治年间,孝庄文皇后在慈宁宫住下,慈宁宫的住客迎来了一波升级换代。从这时起,太皇太后和皇太后就开始住在慈宁宫,而太妃之类也随着一起住在慈宁宫。

由于太皇太后,皇太后都住在慈宁宫,顺治,康熙乾隆三位皇帝又都是出了名的孝顺,隔三差五就往慈宁宫跑,费尽心思在慈宁宫修缮,增添东西,把慈宁宫打造得富丽堂皇。

皇帝都天天来,其余的嫔妃,郡主王爷,皇嗣更不用说,没人敢偷懒的。掌管皇室用度的内务府之类部门也不敢对慈宁宫有任何的疏漏,凡事都非常上心。

古代皇帝驾崩,活着的妃嫔怎么办?有5种下场,还能去“养老院”

当时慈宁宫是为太后举办各种仪式的专用宫殿,各种皇室成员的活动都在这里举办,每到有事之时,皇帝,皇后,其余皇戚纷纷涌入慈宁宫,一派热闹繁荣。

道光之后,清朝走向衰落,国库空虚,孝和睿太后为了缩减后宫的开支,慈宁宫的用度一下子降了好几个档次。再后来王朝越来越弱,以至于慈宁宫成了无人问津的冷殿。

是啊,从前国库充盈,慈宁宫是花钱的好地方,彰显皇室团结,皇帝仁孝;现如今风雨飘摇,哪儿顾得上这里?自然是随他去。

起先是根据一些封建的礼仪要求,虽然已故先皇的嫔妃不必殉葬,但皇帝不能和她们一同居住在东西六宫,只好再修建慈宁宫供她们居住。

古代皇帝驾崩,活着的妃嫔怎么办?有5种下场,还能去“养老院”

局势动荡,皇帝自己的嫔妃安危吃穿尚且不能保证,更没人管这些先嫔先妃。久而久之,负责打理慈宁宫的臣子太监也起了心思,开始克扣慈宁宫居住的先嫔妃的例银等,导致慈宁宫内竟然吃不饱,穿不暖,不仅锦绣珍馐没得享用,就连冬天的炭火也没了。

慈宁宫很快成了真正的“先冷宫”,那些无处安置的先嫔妃都会被丢到慈宁宫,自生自灭。虽然皇室也会拨给一部分钱过去,但是真正到她们手里的非常有限。

甚至到了最窘迫的时候,一些先嫔妃只能亲手织些衣服,再央求宫女太监拿到宫外卖掉,换一些银子。

不过虽然慈宁宫里日子难熬,却也轮不到那些曾经有权有势的嫔妃。入住“冷清版”慈宁宫的,都是在先皇时代就不得宠的嫔妃。从前慈宁宫是“孝子宫”的时候轮不到她们享受,如今成了“寡妇院”,倒把她们都塞进来了!

古代皇帝驾崩,活着的妃嫔怎么办?有5种下场,还能去“养老院”

小结

那些人们印象中一笑千里烽火,一颦荡绝红尘的嫔妃,她们的命运从来都由不得自己做主。

一入宫门深似海,成为皇帝的妃子,看似光耀门楣,风光无限,实际上也不过是大树之下的乘凉人,一旦树叶飘落,根朽形枯,便无处遁形。

也正因此,皇帝嫔妃的故事虽然历来被人津津乐道,但我们都知道,这始终是一种落后的,不合理的,封建社会的产物,必定会被时代淘汰。

参考信源

1,《汉书·卷八十》 班固

2,《日知录》顾炎武

3,《嘉庆实录·卷七十九》

4,《清史稿·卷二十五·本纪二十五》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2

标签:妃嫔   皇帝   婕妤   先皇   都会   嫔妃   养老院   陵墓   君王   后宫   太后   朝代   皇室   清朝   康熙   古代   制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