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苑|我如何变成了“亚裔美国人”

参考消息网7月1日报道美国《纽约时报》网站6月19日发表题为《我是如何变成一名亚裔美国人的》的文章,作者戴维·施。全文摘编如下:

1993年,我正准备前往密歇根州的安娜堡读研究生时,一位韩裔美国人朋友送我一句忠言:“伙计,听说过陈果仁吧。”

我从没听说过陈果仁。但后来我了解到,约10年前,他在底特律附近被杀,离安娜堡不远。他被一名汽车工人用棒球棒击打致死。当时,美国汽车业一蹶不振,而日本汽车业正在崛起。

陈果仁是华裔。当时,27岁的陈果仁正在一家俱乐部举行派对,庆祝他即将结婚。据称,袭击者罗纳德·埃本斯对他大加嘲讽并夹杂着脏话说:“我们丢了工作都是因为你。”

埃本斯与县法院检察官达成认罪协议,承认犯有过失杀人罪。埃本斯的继子是一名失业的汽车工人,案发时和埃本斯在一起。埃本斯第一次击打陈果仁时,他的继子抱住了陈果仁。面对同样的指控,继子没有认罪。他们每人被罚款约3000美元并处以缓刑,但没有被判入狱。起诉他们侵犯陈果仁的公民权利的联邦指控最终失败。两人都表示,他们的动机不是种族仇恨。但读到陈果仁被杀事件的新闻,改变了我对自己身份的看法。和他一样,我来自一个华裔家庭。但我也开始认为自己是一个亚裔美国人。

参考文苑|我如何变成了“亚裔美国人”

6月25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示威者参加反亚裔仇恨集会。

这样想的并不止我一个。

在关于陈果仁被谋杀事件影响的纪录片《谁是陈果仁?》中,法律学者吴华扬表示:“在陈果仁案之前,可以说没有亚裔美国人这个概念。”

这句话的意思是,直到上世纪80年代,我们亚裔并不认为彼此之间有多少共同点。但是,像“永远的外国人”这样的刻板印象暴露出我们在歧视面前的共同弱点,也将我们团结成一个群体,无论我们是否有这样的意识。亚裔美国人的身份认同是基于种族的。

今天,种族——而非民族或国籍——似乎也解释了在新冠大流行期间美国反亚裔暴力事件的激增。在全国各地,亚裔美国人的袭击者似乎并没有区分亚裔美国人和亚洲国家的人。但在1982年,在底特律身为日本人是具有贬义的,不但有经济原因(日本人为了将自己的国家转变为工业强国所做的努力),也有种族原因。这些紧张局势恰逢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的兴起,表现为去工业化的加速。今天,美国面临一个强大的亚洲竞争对手,为反亚裔攻击奠定了基础。

1970年代后期,克莱斯勒汽车的困境标志着国内制造业全面衰退的开始。到1980年,日本的汽车工业首次超过美国。克莱斯勒在1979年获得15亿美元的联邦贷款才免于破产。1985年,里根总统决定不再延长日本汽车进口的自愿配额,理由是需要“自由和公平的贸易”。

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将反亚裔暴力本质上视为种族问题,所以我们倾向于寻找反种族主义的解决方案,例如新的仇恨犯罪立法,但这可能无法充分解释暴力背后的经济不平等。

2021年,拜登签署了《新冠仇恨犯罪法》,使起诉仇恨犯罪变得更加容易,并加快了审查过程。然而,根据纽约亚裔美国人律师协会今年发布的一份纪念陈果仁的报告,纽约市同年报告的233起反亚裔袭击事件中,只有7起承认犯下仇恨犯罪。

我希望陈果仁成为逾期正义的更强有力的象征——不仅对亚裔美国人,而且是对所有知道自身价值超越了种族主义和资本主义索求的美国人来说。(译/许燕红)

来源:参考消息网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6

标签:亚裔   美国人   底特律   克莱斯勒   安娜   继子   袭击者   种族主义   果仁   参考消息   文苑   日本   美国   华裔   种族   汽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