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杨开慧在长沙浏阳门外识字岭英勇就义,这让毛岸英、毛岸青和毛岸龙三兄弟小小年纪便与母亲阴阳相隔,自从只能在梦中回忆那份慈祥的母爱。
2007年,耄耋之年的毛岸青回忆一生,始终放不下对母亲的牵挂。在病榻上特意嘱咐妻子邵华,待他驾鹤西去以后,一定要把他葬在母亲身边。幼年丧母,在上海街头颠沛流离,成年以后,哥哥又在朝鲜战场不幸牺牲。
作为毛主席的儿子,毛岸青的究竟有着怎样的经历?他的一生又有那些不为人知的秘密呢?
1920年,杨开慧和毛泽东结婚,一年后,两人生下了第一个孩子毛岸英,两年后,毛泽东与杨开慧的第二个孩子毛岸青也出生了。
在毛岸青刚刚满月的时候,毛泽东便离开湖南家乡,前往上海为国民党“一大”做准备,由于是国共之间的第一次合作,许多共产党都非常重视这次会议,所以毛泽东才不得不抛下妻子与孩子,积极参加这次会议。
四年以后,弟弟毛岸龙也出生了,一家人虽然过得艰苦,但毛岸青却很是开心,因为有母亲和兄弟的陪伴,他渡过了一段温馨的童年时光。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四·一二反革命”事件的发生,父亲毛泽东逐渐失去了和家人的联系,听说他去了江西地区,开始践行自己的革命想法。与此同时,毛岸青兄弟三人则跟着母亲杨开慧,在长沙一带艰难生活。
1930年10月,杨开慧不幸被国民党逮捕,在面临敌人的严刑拷打下,杨开慧始终没有屈服。一个月以后,杨开慧在长沙浏阳门外识字岭英勇就义,为革命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享年只有29岁。
毛岸英和毛岸青虽然年幼,但也到了懂事的年纪。母亲已经牺牲,三兄弟不得不与外婆和舅舅一起生活。由于时局的动荡不安,三兄弟在外婆家过得十分窘迫。
一年后,一封特殊的来信改变了这个家庭,同时也扭转了三兄弟的生活轨迹。
彼时,三兄弟的叔叔毛泽民得知了侄子们的下落,并向党组织请求把毛家三兄弟接到上海生活,由于考虑到毛泽东的名气越来越大,而长沙一直在国民党的统治范围内,害怕特务对孩子们造成危险,组织上也答应了这个要求。
在收到毛泽民的来信时,毛岸青的外婆是既惊又喜,惊的是兄弟三人的安危,留在长沙怕出意外,可在上海就一定安全吗?喜的是去到上海,兄弟三人能得到更好的照料,甚至能见到他们的父亲,这也算是完成了女儿杨开慧的遗愿了。
老人家犹豫再三,觉得三个孩子前往上海,或许能够得到更好的生活方式,便亲自送他们前往上海。
为了安全起见,老人家把兄弟三人名字改为:杨永福、杨永寿、杨永泰。经过一路的艰难险阻,终于在1931年春节过后,把孩子们送到了上海地区,和他们的叔叔毛泽民完成团聚。
在见到叔叔的时候,毛岸青和毛岸英根本不知道说些什么,但是想到母亲牺牲前的样子,两人的鼻子便瞬间发酸,一番委屈涌上心头,他们眼含泪水的问道:“叔叔,我们什么时候能见到爸爸啊?”。
毛泽民见到这幅场景,是又心疼又难过,他主动为孩子们擦去泪水,然后微笑着说道:“你们的爸爸在工作,很快就会来看你们了”。
此后,在上海党组织的安排下,兄弟三人进入了一所名为“大同幼儿园”的地方生活。
这所幼儿园是由我党地下党成员董健吾创办的,专门用来接收共产党或者革命者的后代。因为挂靠在牧师董健吾的名下,所以国民党一般也不敢骚扰这里。(当时国民党极力讨好西方势力,而牧师刚好带有西方的职业身份,幼儿园也是西方的教育机构。)
就这样兄弟三人过上了,一段不用担惊受怕的日子,并且在这片幼儿园里面,结识了许多其他革命者的后代,比如:彭湃、挥代英、李立三、杨殷的孩子。这些孩子们都饱受国民党的残害,被迫离开了父母或者家乡,他们在幼儿园里相互依偎取暖。
可是,这样幸福的日子还没过上多久,弟弟毛岸龙便突发疾病去世,这让毛岸英和毛岸青两兄弟再一次经历了亲人离去的痛苦。
祸不单行的是,国民党特务组织也发现了上海的地下党,并掌握了一些具体的党员资料,上海党组织为了安全考虑,不得不解散大同幼儿园,把孩子们全部转送出去。
其实除了害怕幼儿园的孩子们遭到迫害以外,幼儿园本身的办学经费也严重不足,根本经营无法维持长期经营,这也是造成幼儿园突然解散的重要原因。
原本还在幼儿园里嬉戏打闹的孩子,转眼间便被亲友们纷纷接走,就算是没有亲友的孩子,也被暂时安置在百姓家中居住,等待风头过去以后,组织上派人接回。
当时,毛岸青和毛岸青兄弟因为身份特殊,便被安排在园长董健吾家中定居。由于时局动荡不安,每个家庭生活都过得十分拮据,园长董健吾家里也不例外,面对突然多出来的两个孩子,董健吾的夫人和岳母有着不少怨言,甚至还给两个孩子们甩起脸色。
一年以后,上海地下党组织遭到破坏,董健吾也失去了牧师的身份,全家逐渐没有经济来源。懂事的毛家兄弟离开了董健吾的家,开始在上海街头流浪生活。
外面的上海,灯火通明、十里洋场内有光鲜亮丽的地方,也有阴暗、发霉的弄堂角落。毛家兄弟在上海过着乞讨、卖报、捡烟头、挨饿的日子。
为了能够在上海活下去,两兄弟在外国人最多的地方卖报,可是谁曾想外国人却用假钱糊弄孩子。年幼的岸青回到家中越想越生气,便在卖报旁边的电线杆上,用木炭写下“打倒列强,打倒洋人”这几个字。
当时,上海有许多印度巡捕,他们见到一个小孩敢在他们的地界挑事,于是便不分青红皂白地向岸青的脑袋打去,一个连吃都吃不饱的小孩,又怎么能承受的住印度巡捕的殴打,毛岸青承受着剧痛瞬间晕倒在地。
毛岸英出来寻找弟弟,见到弟弟倒在马路旁,赶忙把弟弟背回家中,正是因为这次毒打,也让毛岸青留下了头疼的病症。
多年以后,毛岸英在回忆录中提起,在上海和弟弟流浪的日子,感叹道:“除了没偷人东西,没给有钱人当干儿子,其他的跟《三毛流浪记》中的三毛一样。睡在马路牙子上,给人拖地板,从垃圾箱里找食物,我们全干了。”
1936年,长征结束,党中央派来地下党成员,费劲千辛万苦找到两个十几岁的少年,也是在这一年里,毛家兄弟结束了长达五年的流浪生活。
一年后,在党中央的秘密安排下,毛岸英、毛岸青兄弟二人离开上海,前往苏联的莫斯科国际儿童院进行学习。
虽然和父亲还是天隔一方,但是父子三人却都在为各自的理想而奋斗着。
在到达苏联以后,毛岸青和毛岸英过上了一段难得的安宁日子。在莫斯科国际儿童院内,他们不仅是吃得好穿得暖,也有时间学习共产主义的先进思想理论。
两兄弟时常会收到远在中国的父亲来信,毛泽东告诉他们,自己工作繁忙,鲜少有时间看书学习,希望他们兄弟能够珍惜在苏联的生活,努力学习有用的知识,暂时不要涉及政治方面的东西。
毛岸青和毛岸英兄弟俩也谨遵父亲的教诲,深知祖国正处于风雨飘摇之际,一定要抓紧现在的学习机会,将来努力报效祖国。事实证明,也是在苏联学习的这段日子,让毛岸青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回国后做出了一番重要事业。
革命的种子就是这样,哪怕与父亲天南地北,这股力量也会薪火相传。
五年后,远在莫斯科的毛岸英子承父业,参加了苏联的卫国战争,年纪轻轻的他主动奔赴前线与德国纳粹展开英勇作战。
而弟弟毛岸青也不甘示弱,积极参与挖地壕、运送伤员等支援前线的工作,与苏联人民并肩作战,一起为心中的正义,抛头颅洒热血。
在零下40度的极端天气下,毛岸青和战友用铁锹一点一点凿开冻土,帮助挖掘战壕,修建防御工事,多次把自己冻伤、冻坏,始终未曾叫苦。
在苏德战争期间,哥哥毛岸英穿梭在枪林弹雨之中,毫不不畏惧流血牺牲,跟随苏联红军攻入德国首都柏林。
在苏联的这段日子里,两兄弟深切明白了父亲的不易,他们在战场上英勇向前,保卫心中的理想与正义,如同父亲在国内通宵达旦,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坚持奋斗。
在共产主义的引导下,兄弟二人共同进步,毛岸青发奋学习,以优秀的成绩考进莫斯科东方大学。而毛岸英则先他一步回国,把弟弟的消息带给了父亲毛泽东。
1947年,毛岸青终于回到魂牵梦萦的祖国,然后又经李富春、蔡畅等人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遵照父亲的想法前往黑龙江,参加克山县土改试点工作。
在土改工作期间,毛岸青与农民同吃同住,白天和大家一起上山开荒劳作,晚上就组织村里的年轻人读书识字,闲暇之余,他还会主动帮助村里的老人挑水、劈柴。
长达八个月的试点改革结束后,毛岸青被调回北京工作,中央宣传部安排他到《斯大林全集》翻译室工作,因为曾在苏联生活过一段时间,毛岸青对于这项工作上手非常容易,并在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岗位上持续发光发热。
毛岸青在中央宣传部担任俄文翻译期间,一共翻译了十余本马克思、列宁等经典著作,先后发表了二十余篇共产主义文章。
其中由他翻译的《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曾经大量出版发行,进而引发广泛传播,成为广大干部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学者的必读著作。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这些著作的翻译和传播,对我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完善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我国的革命思想进步,提供了集体的文学依据。
翻译马克思经典著作绝非一件容易的事情,而毛岸青却把这件事情做好做强,走在了世界马克思经典著作翻译的前列。
毛岸青是新中国早期作出重要贡献的翻译家,他的业绩在我国马克思主义传播史上,留下了深深地印记。
只要是跟毛岸青一起工作过的人,无不赞赏他的人品和学识。在工作期间,他是风华正茂的才子,才思敏捷的能人,俄语水平极高,翻译能力也强,备受大家的喜爱。但是毛岸青从不骄傲自满,他谦虚地完成着自己的工作,甚至帮助别人解决疑难。
本以为这样的生活会继续持续下去,但是突如其来的噩耗,却彻底改变了毛岸青的生活,毛岸青最敬爱的兄长毛岸英在朝鲜战场上牺牲。
昔日一起度过艰难岁月的兄长不在人世,一时间脑海中浮现那段兄弟俩四处流浪的回忆,毛岸青不堪打击直接病倒了。
与此同时,毛岸青的脑疾也突然发作,考虑到他的身体请客,组织上决定把毛岸青送到苏联治疗。虽然故地重游,可是这次只剩下了毛岸青一人,怀揣着对哥哥的思念,毛岸青的内心非常难过。
在苏联治疗一段时间后,毛岸青被接到大连接受疗养。大哥毛岸英去世多年,亲家母张秋实想要和毛泽东再结亲家,于是趁着养女邵华放假之际,带着她前往大连看望毛岸青。
在两位老人的撮合下,毛岸青和邵华有了第一次见面,他们两人一见如故,并留下了彼此的联系方式,在邵华回到北平后,毛岸青经常会主动给邵华写信。
鸿雁传书,探讨学问,两人越聊越投机,彼此倾听着对方的心事,为另一人排解内心的苦难,在邵华的多番开导下,岸青的身体逐渐恢复起来。
毛泽东见儿子这样,也懂了他的小心思,随即便让大儿媳刘思齐带着邵华,一起去大连探望毛岸青,并为他写的一封致“岸青我儿”的书信。信中写道:
“岸青我儿,听说你同邵华通了许多封信,是也不是?你们是否有做朋友的想法?邵华是个好孩子,可以的话,我希望你抓住机会,好好同她谈一谈。”
信中毛主席侧面表达了对儿子自由恋爱的肯定,也让毛岸青知道父亲没有因为邵华是打扫的妹妹,而不允许他们在一起。在这次通信以后,毛岸青和邵华自然而然的确定了恋爱关系。
两人的感情逐渐升温,为了照顾毛岸青,邵华只要一有空,就跑到大连疗养院,他们的感情也得到了周围人的认可。
1960年,他们联名写信给毛泽东,要求主席(父亲)批准他们结婚。在大连市委、市政府领导的主持下,毛岸青和邵华走进了婚姻的殿堂,而这一年,毛岸青已经三十七岁了,邵华也刚好二十二岁。
婚后,邵华非常照顾丈夫,为了帮助毛岸青调养身体,邵华四处收集食谱,想通过合理的饮食,让丈夫的身体逐渐康复。
事实证明,这一招非常管用,在邵华的悉心照顾下,毛岸青的身体一天比一天好,夫妻俩的感情也越来越甜蜜。在毛主席临近晚年之际,他终于盼到了自己的第一个孙子,并亲自给孩子取名为“毛新宇”。
毛岸青回想自己的一生,虽然历经磨难,痛失亲人,但他却在苦难中坚持自己的理想,从未忘记过父亲、兄长的教导。
临近暮年,毛岸青躺在病床上总是浮现出,儿时自己被母亲温柔呵护、轻声教导的记忆。是啊,他已经是一个老人了,不再是小孩子了,可是他对母亲的怀念却越来越深。
弥留之际,毛岸青叫来妻子邵华,嘱咐妻子,在自己死后,一定要把自己葬在母亲身边,邵华含泪答应了毛岸青。
随着心脏监护器变成一条横线,这位历经坎坷的老人走完了自己的一生,与父亲毛泽东、母亲杨开慧、兄长毛岸英、弟弟毛岸龙完成团聚。
光阴似箭,白驹过隙,毛岸青离开了我们,作为万千革命家庭的缩影,从小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受着失去亲人的痛苦。他们承受的苦难历经,值得所有后人铭记。
他们本可以安逸的生活,可是他们却选择披荆斩棘。如果没有这些先辈的星星之火,用血肉走出一条道路,也不会有后人的幸福生活。
更新时间:2024-09-0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