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一明朝藩王墓,连续7次被炸盗,考古队挖掘后:文物一件不少

他是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儿子,是实打实的“皇二代”。

死后的陵墓也属于帝王等级的墓葬,主要有享殿7间,红墙周围可达127丈,地面建筑十分宏伟。

正因如此,这座墓葬屡屡遭到盗窃。

1937年,遭到侵华日军半个月的轰炸。

1999年以来,又曾连续七次被炸盗,盗洞最深8米,其中两次还炸穿了地宫顶。

但最后却无一人得手!

那么,他的墓葬为何如此坚固?墓中究竟藏有什么秘密?进入墓葬后,又是什么让考古队大感惊奇?

湖北一明朝藩王墓,连续7次被炸盗,考古队挖掘后:文物一件不少

图1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揭开这座墓葬的神秘面纱!

屡遭挖盗

2004年的冬天,湖北省钟祥市三叉河村的村支书接到一通电话。

电话里的人说,在村子旁边的山包上,看见有三四个鬼鬼祟祟的人,捂得严严实实的,手里还拎着家伙什,对着那个土包挖了起来。

村长一听,这还了得,电话一撂下,火急火燎地往山包那里赶。

村支书前脚刚到,这几个人嗖的一下就跑没影了。

他也无可奈何,只能按实情禀告了上级有关部门。

村支书之所以对这个土包这么着急,是因为这个不起眼的土包,正是朱元璋的第二十四子,朱栋和其妃子郭氏的合葬墓。

当年侵华日军的破坏,将陵园的地面建筑损毁殆尽。

湖北一明朝藩王墓,连续7次被炸盗,考古队挖掘后:文物一件不少

图2

后又历经了数次的人为破坏和自然损害,使得这个在历史记录中,有着广阔面积的帝王级陵墓,最后只缩减到一个不起眼的土包。

其实早在1961年的时候,郢靖王墓就被列为了钟祥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2002年,更是被列为湖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省文物部门长年派人看守,可见对它的重视。

但也难防盗贼猖狂。

就像开头讲到的那样,盗墓贼曾数次对此进行挖盗。

为了有效避免国家文物再次遭到破坏,因此,湖北省文物局决定对墓葬进行抢救性发掘。

那么,历经波折的王墓会带给大家什么样的惊喜呢?

墓门前的怪异景象

2005年11月21日,由湖北省文物局组织的一支考古队,来到了这个土包面前。

湖北一明朝藩王墓,连续7次被炸盗,考古队挖掘后:文物一件不少

图3

经过考古学家们的详细调查和勘探,发现墓葬封土堆呈椭圆形,高8米,东西长46米,南北宽35米,周长120米,地宫为砖室结构。

考古队的人员都激动不已。

这么大规模的墓葬,还是朱元璋儿子的墓,里面的文物肯定能让人大开眼界。

而且对考古界来说,更是重要的发现啊!

可一想到它之前那些坎坷的经历,不免又有点担心,暗自祈祷它没有遭到贼人的破坏。

不管怎样,挖掘工作仍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经过探讨,考古队准备在一个星期内先把墓道清理干净。

可就在他们刚准备动工挖掘的时候,发现这土竟然硬得像石头一样,怎么挖也挖不动。

郢靖王墓的地势比较高,墓口在墓冢封土的半山坡上,土壤干燥是正常现象。

湖北一明朝藩王墓,连续7次被炸盗,考古队挖掘后:文物一件不少

图4

但像这么坚硬的还真是少见。

考古队费力挖开一块后,发现这是以积石层、黏土层、碎石层交错,逐层夯筑,密结度极强,怪不得这么难挖动。

光是清理墓道这样的土,就花费了大半个月的时间。

队员们按照墓葬的方向逐层向下发掘。

27天后,也就是12月18日,用来封墓室门的金刚墙,以及甬道的顶部,在考古队的努力下终于显现了出来。

所有人都激动不已!

就在人们以为马上能看到墓室门的时候,一块奇特的石头又挡住了队员们前行的道路

它看起来就像是用砖砌了半堵墙一样。

考古队只能慢慢凿开外面覆盖着的青砖,等清理出来之后才发现,是两合墓志铭,用了上下两道扁铁箍住。

湖北一明朝藩王墓,连续7次被炸盗,考古队挖掘后:文物一件不少

图5

考古队员们压制住想立刻打开看看的心情,小心翼翼地把它移到了屋子里。

大家都急切地想看到墓门,经过一夜的清理,终于把墓志墙清理干净了。

可谁料想,墓志墙后面的景象,又再次让考古队处在了难以下手的境地。

出现在众人眼里的是三块巨大的青石板,看起来每块约有一吨重。

并且石头的上面还用铸铁件固定了起来,四周缝隙处还被灌注了起来,用的是石灰和糯米浆。

整个看起来就是严丝合缝,根本无从下手。

眼看墓门就在眼前,偏偏被这三块巨石堵得严严实实。

到底如何才能拆除这三块巨石呢?考古队只能请来了专业人士。

面对一块就约有一吨重的巨石,这些专业人士也有点发愁。

湖北一明朝藩王墓,连续7次被炸盗,考古队挖掘后:文物一件不少

图6

但这并难不倒他们,最终决定用旧轮胎试试。

他们用了很多的旧轮胎,堆到和下面两块巨石一样高的位置,分为两组,从上面同时开凿。

终于,在专业人士的帮助下,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把这三个大家伙给拆走了。

巨石拆走后,墓门的样子终于显露了出来。

墓门为拱形门,全部用砖封堵了起来,砌墙用的东西是石灰和糯米浆混成的。

在挖掘的37天后,12月28日,墓门终于要被开启了。

大家都想见证这么激动人心的时刻,现场聚满了各大媒体,以及附近村子的村民。

队员们先从封墙的顶部开始,敲了好一会,才出现了一条小缝,接着敲掉了离拱门上方最近的几块砖。

湖北一明朝藩王墓,连续7次被炸盗,考古队挖掘后:文物一件不少

图7

这时,又出现了一幕怪异的景象。

刚拿掉拱门上方的几块砖头,忽然就涌出来好多白色气体。

这气体中会带有毒吗?

考古队员们不得不谨慎起来,赶紧把周围凑热闹的群众给疏散了。

又拿了一根橡皮胶管抽取了一些气体送去检测,把缺口暂时给封上,暂停了工作。

足足有四五个小时,涌出的气体终于散尽,考古队这才又开始进行挖掘。

墓道的填土,加上用了加起来约3吨多重的青石板来密封墓门,堵门后还又用砖封堵。

这种种景象表明,就是这座墓葬用来防盗的一些措施。

在挖了足足有五六层砖后,墓门终于展露在了众人面前。

这是两扇厚实的朱红色石门,上面挂着一把一尺长的锁,两扇门的中间留出了一个大概十公分的缝隙。

湖北一明朝藩王墓,连续7次被炸盗,考古队挖掘后:文物一件不少

图8

这时,有人好奇地往里面看了一眼,虽然里面漆黑一片,但仍能看见烟雾缭绕的,白茫茫一片。

顿时,一股阴森森的凉气从这个人的脚底直蹿脑门。

进入墓室

考古队的专家们暂时也解释不清楚这个现象,但又不能停下手里的工作。

队里有人提议,可以用摄像机连上电脑进去探探。

于是,考古队就把一台很小的摄像机绑在了竹竿上,从门缝里伸了进去,对墓室内的情况进行了细致的探测。

最终,考古队将墓门的东侧一扇门成功开启!

墓门打开以后,考古队发现墓室分为前、中、后三部分,两边还有两个耳室。

最先进入的是前室,考古队发现前室里面,眼睛所能看到的地方都是空无一物,只有被氧化后的一层白石灰。

湖北一明朝藩王墓,连续7次被炸盗,考古队挖掘后:文物一件不少

图9

这时,有人在前室东边发现了一处奇怪的地方。

这块儿区域的地面上有上百个规律的小坑,呈椭圆形,每个还都是十来公分。

考古队员也感到很惊奇,这会是来摆放架子的吗?

那未免也有点太多了,而且周围并没有见到木头腐朽的碎片。

再仔细一看,有个坑的中间居然放着的是一个还未腐烂的木人俑。

既然是放木人俑的坑,那其他的木人俑去哪了?

考古队开始在墓室里寻找线索,发现墓室的墙壁上有好几道沁水线。

说明这墓室不止一次进过水,而且最高的一条线有一米七多。

墓室里多次进水,木人俑自然是被泡坏了。

那这也不难解释那些烟雾缭绕的气体是什么了,考古专家说,只是普通的水蒸气。

在后来的化验结果,也证明了专家的观点。

湖北一明朝藩王墓,连续7次被炸盗,考古队挖掘后:文物一件不少

图10

那是不是也能证明没有人进来过这个墓呢?

进入中室后,大多数东西也都已经腐朽了,但根据残留的痕迹,仍能判断出是六个很大的箱子。

中室也没有发现什么珍贵的文物,但考古队人员并没有灰心,继续挖掘。

很快,他们就在东西两边的耳室发现了重要的线索。

东西边的耳室,一眼望去也是满地腐朽的残渣,考古人员只能从残渣中清理辨认。

最后他们居然发现,这两个耳室里各摆放着三口棺材,而每个棺材里也都各躺了一个人。

从残留的牙齿判断,皆超不过十八岁,还在地上找到了六支金银簪花。

考古人员据此判定,这六具棺材内都为陪葬的丫鬟。

湖北一明朝藩王墓,连续7次被炸盗,考古队挖掘后:文物一件不少

图11

人殉,也就是活人给死人陪葬。

最早发生在先秦时期,到汉朝的时候就已经慢慢取消了。

可到了明代早期,帝王陵墓又开始实行了这一惯例。

好在明英宗临终前,下令禁止活人殉葬,这一惨绝人寰的制度才彻底消失。

前面的几个墓室几乎什么都没有发现,那么摆放墓主人棺木的后室会带来惊喜吗?

文物介绍

一进后室,考古人员发现,在正中间摆放着一个棺床。

而棺床前摆放的一对瓷瓶让考古人员大为惊喜!

这一对瓷瓶,是存世稀少的元青花。

一个是青花龙纹梅瓶,属于郢靖王,另一个是青花四爱图纹梅瓶,属于王妃。

瓶身的小口只能插上梅枝,所以称为梅瓶。

湖北一明朝藩王墓,连续7次被炸盗,考古队挖掘后:文物一件不少

图12

高37.6厘米,口径6.2厘米,底径13厘米,通体绘青花纹饰。瓶身腹部主题纹饰为四个菱形开光图案。

四爱图,即王羲之爱兰,陶渊明爱菊,周敦颐爱莲,林和靖爱梅鹤四幅图。

梅瓶上所绘人物神形兼备,特征分明,衣饰用笔潇洒自然,画工细腻。

因为元青花是用钴作为绘画的原料,而钴产自西域,完全依赖进口,成本高。

加上图案复杂的话,颜色深浅不容易控制,成品率低,相对它的价值也就极高。

后来,它和郧县人头骨化石、越王勾践宝剑、曾侯乙编钟一起并称为湖北省博物馆四大镇馆之宝。

在棺床上一堆堆的碎片中,经考古队员细致的逐层清理,总共清理出来一百多件文物。

其中的金簪、金粉盒等六件,被认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湖北一明朝藩王墓,连续7次被炸盗,考古队挖掘后:文物一件不少

图13

在棺床上发现的一个小漆盒,引起了考古人员的注意,发现是一些朱砂一样的一些小颗粒。

考古人员推测,是郢靖王当时所服用的丹药。

古代帝王为了追求长生不老无所不用其极。

而炼丹用的一些原料都是对人体有害的重金属,郢靖王27岁时就病逝,却也查不到原因,想必也是因为服用丹药的缘故。

东西两侧的壁龛里也发现了不少的随葬物品。

东面的壁龛里放的是郢靖王生前最喜欢的物品。

考古队在里面发现了一些重要的文物,如水晶仙子,是一个笔架;一个玛瑙的龙兽等。

龙兽的造型取自于龙生九子的嘲风,具有威慑妖魔,清除灾祸的含义。

湖北一明朝藩王墓,连续7次被炸盗,考古队挖掘后:文物一件不少

图14

这时候,专家们们可以确定,这个墓葬确实没有被人盗过。

因为它的防盗措施实在是坚固,即使盗墓贼进来了,看到这一堆堆腐朽的碎片,想必也不会在意。

墓室尾声

作为朱元璋最疼爱的儿子,明朝的第一代藩王,为何陪葬的物品如此少之又少?甚至可以称得上为寒酸呢?

考古学家们也是甚为不解,经过查阅资料,这才有了答案。

朱元璋是草根出身,当过和尚,要过饭,体会过百姓过的这种苦日子。

所以他上位后,极其讨厌浪费和官员贪污,因此杀了不少的贪官污吏。

临终前还颁发了一道圣旨,说金银财宝,还是留给世上的活人用吧,就不要带往阴间了,自己的儿子也不能例外。

湖北一明朝藩王墓,连续7次被炸盗,考古队挖掘后:文物一件不少

图15

虽然不可能一点金银玉器都不陪葬,但是,还是起到了一定的效果。

朱元璋其他的儿子死后,葬礼都不敢大操大办。

像朱元璋的第六个儿子,死后陪葬的就大多是冥器,真正的金器只有一个金镶木的腰带。

2006年1月5日,对郢靖王墓的挖掘工作结束。

最终,从郢靖王的墓里一共清理出了包括金银器、玉器、瓷器在内的文物600多件。

而且其中属于国家级文物的有100多件。

现在都陈列在湖北省博物馆里面。

对郢靖王墓的发掘,对于明代早期藩王墓葬的习俗、以及明代的历史研究,都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资料。

龙探长说

用活人陪葬的这一制度着实惨绝人寰,令人发指。

但毋庸置疑的是,郢靖王墓的发掘,是考古界的又一重要进程。

湖北一明朝藩王墓,连续7次被炸盗,考古队挖掘后:文物一件不少

图16

对于了解明代早期藩王墓葬的习俗,以及明代的历史研究,都提供了非常珍贵重要的信息。

而在郢靖王墓发现的青花四爱图纹梅瓶,它的历史价值、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更是极高。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1

标签:木人   钟祥市   文物   墓道   土包   明朝   湖北省   墓室   墓葬   青花   湖北   巨石   明代   气体   儿子   人员   发现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