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更蓝,水更清,景更美!上海生态环境数字变化撬动百姓幸福密码

天更蓝,水更清,景更美!上海生态环境数字变化撬动百姓幸福密码

“天蓝、水清、景美,龙舟赛有活力、有激情!”家住中远两湾城小区的徐女士,是龙舟赛的忠实粉丝。去年6月,当2021年中国龙舟公开赛(上海·普陀站)暨第十八届上海苏州河城市龙舟邀请赛拉开帷幕时,徐女士对龙舟赛和赛事环境赞不绝口。

曾经“闻之色变”的苏州河,如今已经变成一条集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和景观空间于一体的“生活秀带”,让老百姓得以真正亲近。近年来,上海生态环境建设带来的变化,不仅体现在科学数据的统计上,人民更是见证者和受益者。

一年中335天空气质量为优良

“水晶天+棉花糖——这就是魔都!”近年来,上海高颜值的天空美如画,陆家嘴、人民广场、南北高架等城市美景刷爆朋友圈。

天更蓝,水更清,景更美!上海生态环境数字变化撬动百姓幸福密码

2022年“六五”环境日前夕,市生态环境局发布《2021上海市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优良天数为335天,细颗粒物(PM2.5)、二氧化硫(SO2)可吸入颗粒物(PM10)等多种污染物浓度为有监测记录以来最低。

2021年度上海的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为27微克/立方米,二氧化硫(SO2)、可吸入颗粒物(PM10)、二氧化氮(NO2)年均浓度分别为6、43、35微克/立方米,均为有监测记录以来最低值;臭氧浓度为145微克/立方米,一氧化碳(CO)浓度为0.9毫克/立方米。六项指标实测浓度连续两年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其中SO2、CO持续达到一级标准。2021年,全市道路扬尘移动监测平均浓度为81微克/立方米;各区道路扬尘移动监测平均浓度范围在76~89微克/立方米之间。

酸雨污染总体呈改善趋势。2021年,全市降水pH平均值为5.56,酸雨频率为26.4%。近5年的监测数据表明,上海市酸雨污染总体呈改善趋势。

地表水环境质量稳中有升,在用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状况保持稳定。2021年,全市主要河湖断面中,Ⅱ~Ⅲ类水质断面占80.6%,Ⅳ类断面占18.7%,Ⅴ类断面占0.7%,无劣Ⅴ类断面。上海市4个在用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全部达标。

记者从市生态环境局了解到,过去一年,上海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在蓝天保卫战方面,完成工业源挥发性有机物(VOCs)综合治理约1042家,累计完成约1663.43万吨钢铁产能超低排放改造,完成本轮次国三柴油车限行淘汰共计8.43万辆;在碧水保卫战方面,实施河道整治、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雨污混接改造等;在净土保卫战方面,出台《上海市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风险评估、风险管控和修复、效果评估等工作的若干规定》,更新公布《上海市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

2025年上海公园数量将超1000座

2021年的最后一天,上海向全城人民送来一份生态大礼——历经4年建设,世博文化公园(北区)向公众揭开神秘面纱。时不时传来的赞叹声和叫好声,是人民幸福感、获得感最直接的体现。生态自然永续、文化融合创新、市民欢聚共享,就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完美演绎。

天更蓝,水更清,景更美!上海生态环境数字变化撬动百姓幸福密码

滨江地段,绝版地块,有人估测,市场价值至少1000亿元。不搞商业开发,拿来建设公园,背后有何深意?

“世博后滩本来被视作‘第二个陆家嘴’。贯彻人民城市重要理念,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上海市委市政府重新调整规划,对标纽约中央公园和伦敦海德公园,决定在上海建设一座世界一流公园。”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相关人士一语道破其中的取舍:上海需要高楼大厦和万商云集,也需要公园绿地和蓝天白云。

公园城市建设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创造高品质生活的重要抓手,是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的实际行动。截至目前,上海各类公园数量已达532座,其中城市公园399座、口袋公园103座、乡村公园29座、主题公园1座。

而这只是一个起点。

根据《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上海市生态空间专项规划(2021-2035)》,上海将实施千座公园计划,建设环城生态公园带,完善城乡公园体系,建成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上海特点的公园城市,以绿化软实力助推城市核心竞争力迈上新台阶。

天更蓝,水更清,景更美!上海生态环境数字变化撬动百姓幸福密码

到2025年,上海全市各类公园数量增加到1000座以上;“一大环+五小环”环城生态公园带体系基本形成,“一江一河一带”公共空间格局初步形成。到2035年,本市公园城市基本建成,优美环境人人共享,生态价值高效转换,生态空间占比达到60%以上,力争建成公园2000座;以外环绿带为骨架,向内连接10片楔形绿地,向外连接17条生态间隔带,与“五个新城”环城森林生态公园带密切衔接的宜居宜业宜游大生态圈基本建成。

“十四五”期间,上海公园城市建设将聚焦环城生态公园带、千园工程以及全域绿道网络建设等重点工程,强化全域公园有机串联,建设城乡公园体系。建成世博文化公园、北外滩中央公园、前湾公园、上达河公园、奉贤中央森林公园、马桥人工智能体育公园等一批大型标志性公园;结合“一江一河”、新城建设等新建50座社区公园;聚焦中心城公园布局盲点问题,新建、改建300座口袋公园;结合美丽乡村建设200座乡村公园,50个开放休闲林地公园;新建市域绿道1000公里(骨干绿道500公里),郊区依托绕城森林、生态廊道等初步建成“一区一环”;主城区沿骨干河道两侧20米构筑连续开放的公共空间,持续推进以川杨河、淀浦河、蕴藻浜、张家浜等为骨架的滨水廊道及两岸绿道建设。

“可感”一抹生机盎然的绿意。家门口转转,便能发现一个令人惊喜的小花园,四时之花皆不同。驱车城市郊野,一座座充满野性美的郊野公园,为上海串起一条绿色环廊。若要悠闲漫步,“一江一河”正是好去处,曾经的“工业锈带”变成了如今的“生活秀带”。上海正逐渐让绿色成为城市发展最动人的底色、成为人民城市最温暖的亮色。

低碳绿色增添城市无限魅力

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在上海正式启动。交易大厅里跳动的数字,用纯理性的方式告诉各方,节能减排、绿色转型刻不容缓。

这些年来,上海一直在坚持实施钢铁石化等重点行业领域减污降碳行动,工业领域推进绿色制造,建筑领域提升节能标准,交通领域加快形成绿色低碳运输方式。据了解,2021年上海新增推广新能源汽车25.4万辆,累计推广67.8万辆,总规模位居全国第一、全球前列。

为了在全社会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提升公众碳减排的意识,上海持续推进绿色出行、简约包装、垃圾分类等在内的各种低碳行为。

上海市绿化市容局表示,2019年《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施行以来,上海市民绿色低碳、主动参与生活垃圾分类的新时尚习惯基本养成,分类实效逐步趋于稳定,湿垃圾分类量稳步保持在日均9000吨以上,可回收物回收量保持在日均7000吨以上。

“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崇明区为打造世界级生态岛,早在2011年,就提出“垃圾分类”倡议,并逐渐形成垃圾分类的“崇明模式”,垃圾分类工作走在全市前列。

去年,第十届中国花卉博览会在上海崇明圆满落幕,为期40余天,吸引了国内外212万人次前来参观,亦在中国花博会史上创下多个第一,崇明百姓与百万游客共同感受着“盛世花开”的美景与崇明生态岛的魅力。

“儿子每次从市区回来,都说崇明就像一个大公园,空气好,绿化多,马路干净,环境舒服。”崇明区港西镇镇南村村民季先生很是感慨。如今长江口的这座生态岛,不仅让季先生这样的土生土长的崇明人感到自豪,也成为上海市民休闲、度假、聚会的后花园。

天更蓝,水更清,景更美!上海生态环境数字变化撬动百姓幸福密码

如今,徐女士期盼着又一年的苏州河龙舟赛,季先生的儿子回崇明岛的脚步更勤了,在市中心上班的白领们不经意抬头,就可与“棉花糖、水晶天”相遇……美好,触手可及。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2

标签:生态环境   上海   崇明   微克   酸雨   断面   上海市   浓度   全市   生态   垃圾   公园   密码   百姓   环境   数字   幸福   城市   空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