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女孩回中国爸爸故乡:牦牛绒围巾卖欧洲,带草原牧民赚欧元

2004年,一个叫“益西德成”的女孩,从纽约来到了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一个美丽的大草原上。

起初她拍记录片,后来带着一帮不识字的藏民,开了一家“牦牛绒”加工作坊,把加工好的围巾、披肩卖到了巴黎、纽约,最后还把家安在草原上,生了两个漂亮的女儿。

这一切,连她自己都没想到。

益西德成的爸爸是中国藏族人,妈妈是美国人。她的眼窝深邃,脸颊透着点微红,完美地综合了爸爸妈妈的血统。

美国女孩回中国爸爸故乡:牦牛绒围巾卖欧洲,带草原牧民赚欧元

现在的她,看不出和普通藏族女人有什么区别。连藏族名字都有,叫“德清”,这是在当地藏人给她取的,意思是“仙女”。

那一年,德清仙女22岁,刚从美国康涅狄格大学拿了双学位。

别的同学都在利用假期找工作,她却对妈妈说,想干点更有意义的事。妈妈建议她去中国,到爸爸故乡的藏区大草原上,拍记录片吧。

美国女孩回中国爸爸故乡:牦牛绒围巾卖欧洲,带草原牧民赚欧元

德清来到了爸爸的故乡:仁多玛村。

她穿着大棉袄、啃着青稞面,扛着机器,整天在草原上到处晃荡,带着屁股后面一帮看热闹的小孩,拍了起来。

美国女孩回中国爸爸故乡:牦牛绒围巾卖欧洲,带草原牧民赚欧元

仁多玛村是一个小的村庄,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佐盖多玛乡,海拔3400米。碧草蓝天,清新辽阔,牧民们悠闲地放着牛羊。

德清一下子就爱上了这里。

什么纽约曼哈顿、什么巴黎香榭丽,太喧嚣,也不知道人们在忙什么?看看这里的牧民,天苍苍野茫茫,气定神闲放牛羊。想吃就吃,想睡就睡,想走就走,自由自在——这才是生活。

美国女孩回中国爸爸故乡:牦牛绒围巾卖欧洲,带草原牧民赚欧元

妈妈说既然你喜欢这里,想呆多长时间都可以,除了拍片子,也找点事做。

德清的妈妈来自希腊一个非常富有的家族,在女儿18岁以前,就带她游历了欧亚大部分地区。作为一个社会学的人类学家,德清妈妈在欧洲有很广泛的人脉。

美国女孩回中国爸爸故乡:牦牛绒围巾卖欧洲,带草原牧民赚欧元

德清和妈妈

很快,德清妈妈就在欧洲发现了商机。

听说有一种牦牛绒,叫“库”,用它织成的围巾、披肩价格奇高,最好的要2000~3000欧元,尤其欧洲人喜欢买。而这种牦牛绒,最好的就产在中国藏区。

德清妈妈让她去找这种牦牛绒,如果有可能,她们也可以在中国加工生产。

藏族人和牦牛相伴千年,牦牛浑身都是宝,但是这个“库”却经常被忽视。因为“库”是长在牦牛头颈部下,是最纤细的绒毛,不能用剪刀剪,只能等每年春季自然脱落的时候,用手一点点扒。

牦牛绒量少,既麻烦又不好采,这里信息相对闭塞,很多藏族人也不知道怎么加工,所以这么值钱的东西,就长期被大家忽略。

美国女孩回中国爸爸故乡:牦牛绒围巾卖欧洲,带草原牧民赚欧元

德清和妈妈决定,在这里办一个牦牛绒加工坊。一来可以将产品销往欧洲,二来可以帮藏民们创收。妈妈负责在欧洲找买家,德清在当地生产。

德清妈妈的资金很快到位了,爸爸也托当地朋友过来帮忙盖厂房,同是藏族人未婚夫也从美国赶来了。要说这一个人的成功,真的离不开家人的支持。

技术方面,最难的就是纺织。

传统的藏族牧民纺织以耐用、御寒为主,织出来的东西很结实、实用,但是工艺比较简单。德清到处拜师,请了一些尼泊尔和中国的纺织大师,给工人们传授技术,增加作品的艺术感。

美国女孩回中国爸爸故乡:牦牛绒围巾卖欧洲,带草原牧民赚欧元

工人大部分是当地妇女。刚开始找工人特别难,当地的藏族妇女们都不愿意去上班,德清用她不流利的藏语,挨家挨户上门说服,一个一个地往厂里拽。

第一批的工人有16个,经过反复试验,16个工人终于生产出了第一批做工精细的样品。

大概的生产流程是这样的:收来牦牛绒、洗干净、晾晒、把绒捻成一股线、再两股捻成一股、上机、纺织、染色、熨烫、包装。

第一批样品发到法国后,很快就得到了巴黎时尚店的认可。品牌商对她们的生产方式和源头很感兴趣,派人来到了甘南考察,最终签了订单。

慢慢地,她们的客户越来越多,名单里出现了爱马仕、宝曼、浪凡、伊夫圣罗兰等一些国际品牌。

美国女孩回中国爸爸故乡:牦牛绒围巾卖欧洲,带草原牧民赚欧元

订单多了,德清开始扩大厂房。藏族工人们的收入也越来越多,从起初不愿意来,到现在不愿意离开,有更多牧民加入了工厂。

德清刚来在草原时,有两件事让她觉得最不方便。一个是充电,一个是上厕所。

缺少地方充电,总让她的摄像机罢工。草原上没有公厕,上厕所一直是德清觉得最尴尬的事。

现在德清挣到钱了,她马上给没电的地方拉上了电线,给牧民的帐篷里装上了电灯,在一些路口建起了公厕,慢慢地改变着牧民的卫生习惯。

美国女孩回中国爸爸故乡:牦牛绒围巾卖欧洲,带草原牧民赚欧元

德清的工厂里,有食堂宿舍,宿舍里有热水器、淋浴房。工人们下班后,可以回来舒舒服服地洗个热水澡。整个厂区有Wi-Fi覆盖,很多男职工在德清的影响下,也看起了NBA联赛。

平时空闲时间,大家都会围着德清,听她讲国外的见闻。讲到有些词,德清用藏语表达不出来,急得她“呃、呃、呃”半天憋出一句英语,后来她索性给大伙教起了英语,工友们之间动不动就“Hi、Hello!”。

美国女孩回中国爸爸故乡:牦牛绒围巾卖欧洲,带草原牧民赚欧元

牧民们非常喜欢这个洋姑娘,她的到来,悄悄地改变着朴实的草原生活。

到2014年,德清已经呆了10年了。她给这个草原小乡村带来了财富,也收获了自己的家庭。

德清的两个女儿都在草原上长大,小身体特别结实,两颊有藏族女童特有的、健康的绯红色,十分可爱。大女儿到了上学的年龄,由爸爸带着在夏河县上学,周末一家人就在仁多玛村团聚。

美国女孩回中国爸爸故乡:牦牛绒围巾卖欧洲,带草原牧民赚欧元

德清和大女儿


美国女孩回中国爸爸故乡:牦牛绒围巾卖欧洲,带草原牧民赚欧元

德清一家

对女儿的未来,德清深受母亲对她的影响。长大后由她们自己选择,喜欢草原也可以,去国外也可以。只要她们快乐,比什么都重要。

随着工厂的效益越来越好,周围有更多的牧民想来工作。但是牦牛绒每年的量很有限,没办法再扩大生产,也没办法新增工人。

德清想到了搞旅游营地,这样就能安排更多的人工作。

2014年夏天,德清和丈夫在广袤的桑科草原上,建起了一座11公顷的旅游营地。骑马、射箭、餐饮、住宿一应俱全,住宿的客房全是木屋,里面的纺织品也都是自家的产品。

美国女孩回中国爸爸故乡:牦牛绒围巾卖欧洲,带草原牧民赚欧元

旅游营地一下子招进了上百个牧民,大家把家里的马、牛、羊都用上了。旅游营地在旺季生意很好,让大伙不用离开草原,在家门口就挣到了钱。

接着,德清又在夏河县著名的旅游景点“拉卜楞寺”门口,开了一家牦牛绒纺织品专卖店,也是从草原上招来的店员,她们能用德清教的英语招呼外国游客,一年下来也能挣不少钱。

美国女孩回中国爸爸故乡:牦牛绒围巾卖欧洲,带草原牧民赚欧元

现在的德清很幸福,她也很成功。她最大的成功,是带着大伙分享了她的成功,她在22岁就对妈妈说,要找点有意义的事做。现在,她找到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6

标签:牦牛   牧民   藏语   甘南   德清   藏族   草原   爸爸   藏族人   纽约   欧洲   营地   美国   欧元   中国   围巾   故乡   工人   女儿   妈妈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