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中行内部审计,发现周总理一笔30年前巨额存款,真相太感人

1997年,中国银行进行了一次内部审计,意外发现了一笔30年前的巨额存款。

这笔钱共计1.2万元英镑,于1967年7月8日存入中国银行,户名显示是“代周总理存”。

根据当时的汇率,1.2万元的英镑折合为82308元人民币,在60年代的中国称得上是天文数字。

周恩来总理一生清廉,一个月400元的工资也几乎用于救济别人,这笔巨额存款必定另有主人。

工作人员经过重重调查,终于找到了这笔巨额存款的真正主人——刘本昆和他的妻子,中国籍英国人刘道蕊。

1997年中行内部审计,发现周总理一笔30年前巨额存款,真相太感人

这对夫妻为何会拥有这样一笔巨款?当年又为何以周总理的名义存入中国银行?这笔存款最终何去何从?

这一切还要从战火纷飞的40年代开始说起。

战火中结识的跨国情缘

刘本昆是30年代不多见的大学生之一,毕业于清华大学经济系的他有着满腔的抱负,还没等他大展拳脚,给中华民族带来沉重苦难的“七七”事变爆发了。

北京乱成一片,工作更是无从找起。刘本昆成功通过了上海中国银行总行在北京的考试,等他好不容易来到上海,上海却已沦陷,中国银行迁入了租界内,十分混乱。

最终新行员们保留行籍,一律遣散,无奈,刘本昆只能回到北京一直等到了1939年才接到总行通知,到上海成功报到。

之后的日子里,随着战事的风云变幻,刘本昆调到过香港,还去过重庆,最后于1943年被派往了英国伦敦的中国银行分行。

1997年中行内部审计,发现周总理一笔30年前巨额存款,真相太感人

一路上充满着危险,刘本昆历时半年,还要躲避战火,有一次还险些遭遇飞机轰炸,好不容易才抵达了英国。

那时的刘本昆内心充满了对战火的恐惧和对故土的担忧,一心想着尽早回国,却没想到在英国遇到了自己一生的挚爱——刘道蕊。

刘道蕊原名Dorothy MaySmith(下称多利),出生在英国伦敦的一个工人家庭中,有着8个兄妹,家里日子过得十分艰难。

1940年,二战的硝烟弥漫着整个欧洲,德军的飞机对伦敦进行了长达10个月的大轰炸,无数人民流离失所,痛失亲人,到处都是焦土和尸骸,令人惊骇。

多利的家也被夷为平地,好在多利没事,但这一场轰炸让许多英国人民都失去了工作,乞讨街头,多利原本在一家贸易公司工作,也被迫关门。

1997年中行内部审计,发现周总理一笔30年前巨额存款,真相太感人

走投无路的多利来到了和贸易公司在同一个大楼里办公的中国银行伦敦分行应聘,当时有许多公司都纷纷关门,而中国银行伦敦分行作为中行三大海外机构之一,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哪怕战事十分紧张也一直坚持开办着。

成为了银行中的一员后,多利十分努力,很快就上手,她的工作是负责柜台出纳应付日常业务,还要为上百名中国海员发放工资,办理汇款。

因为职员中大多为中国人,多利对那个东方的国度正在遭遇的苦难充满了同情,她本以为中国海员们即便身在国外也会心系家乡,有了稳定的收入应该也会支持祖国。

可她看到的却是这些海员们经常出入国民党管理的俱乐部,还沾染上了许多英国的坏风气,赌博、嫖娼、酗酒……刚刚领到的工资转头就全扔了进去,花天酒地。

1997年中行内部审计,发现周总理一笔30年前巨额存款,真相太感人

多利对这样的行为十分痛心:“你的祖国和家人们正在遭受着苦难,你怎么还能去花天酒地呢?”

善良的多利在发放工资的时候都会劝说这些海员们,把工资寄回国内,让家人们过上好生活,只要接受她的劝说寄回国内的,多利就会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减免一些汇款所需的手续费:“能帮一点是一点。”

多利本以为自己将在银行里工作到退休,但1944年发生的一件事情,差点让她失去了工作。

1944年,中国的抗日战争进入了最关键的阶段,然而当时的中国缺粮食缺武器,几乎弹尽粮绝,急需大量的资金。

为了征集到这些资金,国内外的有志之士四处奔走,中国银行伦敦分行也响应国家号召,鼓励华人华侨踊跃捐款,设立了募捐箱,所得的捐款将全部用于救助抗日战争的受害者。

然而在如此艰难的时刻,还是有人盯上这个募捐箱里的救命钱。

1997年中行内部审计,发现周总理一笔30年前巨额存款,真相太感人

当时摆在中国银行伦敦分行里的募捐箱有两个,一个是国民政府的官方募捐箱,是蒋介石的夫人宋美龄建立的募捐渠道,所得的捐款都会流向国民党政府。

而宋氏家族在抗战期间的敛财行为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所以这笔捐款的到底能不能送到中国人民的手中还是个未知数。

另一个募捐箱是红十字会设立的募捐箱所得的款项都会用于救助抗日战争的受难百姓们,不经过国民政府的手,更加有信服力。

可同为募捐箱,国民政府的官方募捐箱却摆在最显眼的位置,红十字会设立的募捐箱则放在犄角旮旯里,当人们慷慨解囊时,却不知道钱都流进了一个黑心的口袋里。

在柜台工作的多利就曾亲眼看到有官员们打开那个民国政府的募捐箱,拿走了一笔笔救命钱,其他的工作人员都对此视而不见。

1997年中行内部审计,发现周总理一笔30年前巨额存款,真相太感人

这样的行为让多利十分气愤,看不下去的她冒险把那一只募捐箱放在了柜台里面,把红十字会的募捐箱放在了最显眼的位置。

这样官员们就不能随意拿走捐款,而捐款也只能放在红十字会的募捐箱里了。

多利的行为引起了官员们的不满,他们找到了多利的上级,责令他们必须马上解雇多利!

银行负责人了解了事情的经过后对这些官员们的做法也很是不齿,也明白多利根本没做错,可面对国民党官员们,这位负责人也不敢去触霉头,两方一时僵持不下。

这么一闹,多利也知道自己的工作大概是保不住了,可让她对这些蛀虫们的行为视而不见她根本做不到。

就在她等待着负责人“宣判”时,有一个中国职员站了出来力保多利。

他就是前面提到的,从中国历时半年来到英国就职的刘本昆。

1997年中行内部审计,发现周总理一笔30年前巨额存款,真相太感人

刘本昆(左)和刘道蕊(右)

刘本昆对多利的善良和勇气十分赞赏,他和负责人据理力争,最终保住了多利的工作,也赢取了多利的好感。

两个正直而炽热的灵魂因为一场纠纷相识相知,最终坠入爱河。

1949年对刘本昆来说是意义非凡的一年,这一年里,新中国诞生,他的祖国终于挺过了战火,迎来了新生;也是在这一年里,他和多利举行了婚礼,多利还给自己取了一个中国名字刘道蕊。

守护祖国财产,为祖国奉献一切

新中国成立后,保护国家财产成为了新政府的一件大事。

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让中国银行成立了总管理处,将各海外分行的资产冻结等待接收。

1997年中行内部审计,发现周总理一笔30年前巨额存款,真相太感人

刘本昆夫妇所在的中国银行伦敦分行也收到了通知,但职员内部却分为了两派,一派以经理为首的人拒绝接受中行新总处的领导,还准备把银行中储存的大量外汇转移到台湾。

另一派则是以刘本昆在内的人,他们的亲属都在国内,誓死要保护祖国财产。

两派人马产生了激烈的斗争,刘本昆和副经理楼福卿等5人于1950年宣布起义,直接通电到北京中国银行总管理处,接受总行领导,等待接收。

刘本昆还按照总处的指示,以中伦敦分行的名义在伦敦汇丰银行另外开立了一个英镑账户,并且规定使用这个账户必须经过他们5人当中一个签字才有效。

这一次起义保护了国家财产,避免了重大损失,刘本昆也被总行任命为了襄理。

总行考虑到刘本昆的妻子也在伦敦,而伦敦分行也需要有人镇守,就让他继续在伦敦任职。

1997年中行内部审计,发现周总理一笔30年前巨额存款,真相太感人

当时刘本昆夫妇的工资已经达到了每月10000元左右,置办了漂亮的公寓和小汽车,还养育了一个可爱的儿子,过上了富足而幸福的生活。

但在刘本昆的内心深处,他始终牵挂着祖国,10多年未回国的他急切地想要回到家乡,为祖国的建设出一份力。

刘道蕊经常陪着刘本昆到中国驻英国大使馆里,观看关于新中国的影片,了解到了许多新中国的最新发展。

在刘道蕊的印象里,当时的中国是一个经历了战火摧残,百废待兴的国家,可影片中那个国家,尽管依旧与贫困相伴,但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快速发展,每个人的眼中都充满着希望,整个国家充满了生命力。

作为刘本昆的妻子,刘道蕊深爱着丈夫,也愿意为了丈夫而奔赴那个她从未谋面的陌生国度。

在妻子的支持下,刘本昆向国内递交的调任申请,想带着妻儿一起回到中国工作。

为了和丈夫前往中国,刘道蕊做出了一个勇敢的决定:放弃英国国籍,加入中国国籍。

1997年中行内部审计,发现周总理一笔30年前巨额存款,真相太感人

当她到当地办理的时候,替她办理手续的工作人员也十分惊讶,毕竟当时的英国无论是经济条件还是生活水平都远超中国,可刘道蕊居然想放弃英国国籍,让人无法相信。

刘道蕊却不在意,在她看来,国籍没有那么重要,只有和刘本昆在一起,才是她最大的愿望。

1957年,刘道蕊克服了重重困难,成功加入了中国国籍,而刘本昆也于1967年收到了中总行的同意,可以回到祖国了!

收到消息的刘本昆激动得彻夜未眠,盘算着把现有的资产全部变卖,卖不出去的就送,两人的爱巢,一栋漂亮的公寓只卖了1.2万英镑,相当于当时市价的三分之二。

但刘本昆已经管不了那么多了,他迅速处理掉了全部家产,办理好了手续,带着妻儿回到了朝思暮想的祖国!

在回国之前,夫妻俩就已经了解到了新中国百废待兴,缺少建设的资本,还有许多百姓在与贫穷作斗争。

经历过战火的刘本昆夫妇对这片土地上的人民们感同身受,善良的他们作出了一个决定:把1.2万英镑全部捐给国家,支援祖国!

1997年中行内部审计,发现周总理一笔30年前巨额存款,真相太感人

匿名捐款与低调的新生活

1967年6月的一天,周恩来总理正在办公室里处理日常事务,一封没有署名的信送到了桌前。

信中写到:“敬爱的周总理,我们今天通过银行给您汇去1.2万英镑。这些钱是我们这些年来从我们工资内节省下来的。我们早就打定了主意,要把这些陆续积累下来的钱交给国家,用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但是由于我们还不很清楚应该通过何人将这笔钱交给国家才稳妥可靠。万不得已,我们才将此事交您处理,因为我们相信您。”

读完信后周恩来总理十分惊讶,再看信封里,还有一张1.2万英镑的汇票。

1997年中行内部审计,发现周总理一笔30年前巨额存款,真相太感人

拿着这张汇票,周恩来总理十分感动,他知道这笔捐款的捐献者必定对祖国有着最深沉的爱意,但这么大的一笔个人捐款,国家坚决不能收。

国家是困难,但人民也不容易,不能从人民的腰包里掏钱。

周恩来总理很快做出了批示:“个人存款,国家不能收。要尽快查到捐款人,将钱退回去。”

但由于种种因素影响,寻找捐款人的工作一直进行得不顺利,周恩来总理也一直放在心上,希望能尽快找到这个善良的捐款人,可直到他去世都未能如愿。

为了保证巨款的安全,工作人员们就以周总理的名义把钱存入了中国银行,结果这一存就存了30年。

1997年中行内部审计,发现周总理一笔30年前巨额存款,真相太感人

再说回刘本昆夫妇。

回到祖国后,刘本昆和刘道蕊都被分配到了营业部干最基础的工作,不仅是他们,当时几乎所有从国外回来的各行各业职工们都干着自身业务能力不相干的工作。

这不仅是一种人才浪费,对国家也是一种损失,刘本昆积极向领导反应,希望能够更好地给大伙安排工作,发挥长处,给祖国作贡献。

不久,从国外回来的同志们都陆续调整到了相应的岗位,刘本昆和刘道蕊也慢慢回归本职工作,继续发光发热。

最终刘本昆被任命为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国际部副总经理,刘道蕊负责培训银行的年轻职工,两人都为祖国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1997年中行内部审计,发现周总理一笔30年前巨额存款,真相太感人

刘本昆充分发挥国际金融工作经验,多次随金融工作代表团到欧洲、非洲、北美等国家考察访问,还曾代表中国银行到英国牛津大学参加世界金融研讨会。

而刘道蕊几十年如一日工作兢兢业业,曾9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12次被评为系统内标兵,3次成为全国劳动模范。

刘道蕊对新职工们要求非常严格,哪怕只打错了一个字母,也要把整张纸撕掉,全部重新打印;她还对老职工们一边干活一边聊天的工作态度十分不满,而她本人的工作能力也令人佩服。

原中国银行职工汤秉昆就曾称赞她:“一笔信用证,十三页,要垫十二张复写纸。这个老太太,她一个人顶我们三个,最少顶三个。”

夫妻俩还有一个愿望: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国外经历了纷飞的战火和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后,两人深刻体会到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亲眼看着新中国一步步地走上正轨,他们对党的爱意和忠诚也日渐深厚。

“只有加入中国共产党,我才有更多的机会为人民服务。”

1997年中行内部审计,发现周总理一笔30年前巨额存款,真相太感人

为了加入中国共产党,刘本昆早早就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一直到了1979年,66岁的刘本昆终于如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刘道蕊也在丈夫的影响和日常的生活接触中,渐渐找到了自己的信仰,想要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了解到妻子的心愿后,刘本昆想尽一切办法帮助妻子了解党史,学习相关知识。

不久,刘道蕊就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但一直等到了1986年,才面对着党旗许下了自己的誓言:“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

入党后,两人都为党员身份而自豪,儿子长大后于90年代去香港发展,儿媳和孙女相继去英国读书,两人都坚持留在北京,不愿离开这片深爱的土地。

节俭美德似前贤,崇高风范励后人

时间一转眼就到了1997年,刘本昆和妻子刘道蕊也已经退休了近10年,却迎来了中国银行工作人员的到访。

工作人员将一个存折交还给了夫妻俩,里面除了1.2万元英镑外,加上这些年的利息,一共有467000多元人民币。

1997年中行内部审计,发现周总理一笔30年前巨额存款,真相太感人

刘本昆夫妇还以为这笔钱早就用在了国家建设上,却没想到周恩来总理居然坚决要将其归还,一边感动一边觉得为难。

见夫妻俩不肯收,工作人员劝他们说:“这是总理的指示,一定要还回来,给您留着安度晚年用的。”

当时的刘本昆身患重病,缠绵病榻已久,刘道蕊的身体也不大好,这么多年来就靠着微薄的退休金过着清贫的生活。

曾和两人共事过的同事们都说两人十分节俭,特别是刘道蕊,每天午饭就是一个窝窝头,还因此获得了一个窝窝头的外号,一套深蓝色的长裤套装和一双松紧口布鞋是她最常见的装扮。

对于夫妻俩来说,这一笔巨款无疑是雪中送炭,可他们却拒绝了:“这笔钱已经捐出去了,我们就不会再要回来,你们来处理吧。”

1997年中行内部审计,发现周总理一笔30年前巨额存款,真相太感人

2008年,总行青年志愿者为刘道蕊老人庆祝九十大寿

如此朴素而善良的老人让在场的所有人都十分感动,但看着两位老人的生活状况,他们实在不忍心,再三劝说,却都被拒绝了。

最终,中国银行总行尊重两位老人的意愿,建议用这笔钱设立一个基金会,每年用基金利息奖励一批有志于中国银行事业的发展而努力奉献并有所作为的青年职工。

听了这个建议后,刘道蕊老人眉开眼笑:“好,好,这个好!”

1997年8名中行的年轻职工成为了第一届刘本昆基金获得者。

1998年,刘本昆因病去世,儿子在香港工作想把母亲接过去,刘道蕊选择留在北京独自生活。

80高龄的刘道蕊没有闲着,依旧想给社会再做些什么,还带了一批学生教英语,上口语课,后来身体实在撑不住,搬进了老年公寓,安度晚年。

她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中国是我们的家,我是中国人。”

1997年中行内部审计,发现周总理一笔30年前巨额存款,真相太感人

有人问她想不想儿子,她就笑着说:“他们都想接我去香港生活,但我一生都爱着这片土地,这里有我所爱的人和我的事业,我不能离开。”

如此可爱可敬的老人,中国银行总行不会忘记她,总行的青年志愿者经常去看望刘道蕊老人,给老人过生日,老人还开心地说,自己一定要过上99岁的生日。

可刘道蕊没能实现这个愿望,2013年3月,刘道蕊老人在众人的陪伴下走完了传奇的一生,至死都未回到英国,把自己的一切都留在了这片红色的土地上。

有人曾问过刘道蕊老人,为何要放弃英国国籍成为中国公民,又为何甘愿为了中国付出自己的一切。

在一开始的时候,刘道蕊老人只是因为深爱丈夫,所以愿意为丈夫的祖国而努力,后来随着她在这个国家生活得越久,她也深深地爱上了这个国家。

正如她自己所说的:“虽然我的面孔是外国的,但我的心是中国心。”

1997年中行内部审计,发现周总理一笔30年前巨额存款,真相太感人

2010年,总行青年志愿者为刘道蕊老人庆祝92岁生日

刘本昆与刘道蕊将一生积蓄奉献给一个新生的国家,不求名利;将精神信仰寄托给永葆青春的党,赤胆忠心。

他们经历过最黑暗的时刻,穿越了纷飞的战火,为祖国奉献自己的一切,在他们枯槁的皮囊下,流淌着的是对祖国最清澈的爱。

正如鲁迅所说的:“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参考资料:

东方时空:英镑的故事

中国银行总行机关党委宣传部:一对中英夫妻的中国心与中行情

国际先驱导报:刘道蕊:一位英裔老人的共产主义追求

南方网:揭秘1967年周恩来一笔1.2万英镑存款之谜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6

标签:中国共产党   中国银行   伦敦   总行   英国   英镑   国籍   战火   北京   分行   中国   巨额   年中   存款   感人   祖国   真相   年前   老人   发现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