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潍州」大清喜雨碑记

【文化潍州】大清喜雨碑记

潍城西郊潘里村村南高阜之上原有一龙神庙,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建。庙前有一龙池,龙池边有一碑碣,名曰大清喜雨碑,上面记载着清代村民挖泉祈雨的一段经过。《潍县志稿》有以下记载:“龙池在县治西二十五里,远里庄东、潘尔庄南二里许土阜上。池周丈余,外绕石栏,有门北向,门侧刻清道光、光绪重修年代。池水深碧,约八九尺。池上有龙神祠,祠有知县张楷枝所书联额。侧有碑记,乾隆中重修。池水东出为小溪,入大于河。水甘,土人亦相传为海眼”。这里说的潘尔庄,即现在的潘里村。原庙倾圮,2014年村两委集资重修龙王庙,新庙仍建高阜原址处,恢弘壮观。山门三楹,院内设鼓亭、钟亭、荷花池,主殿五楹,四海龙王端坐其中。大清喜雨碑立于龙王殿西侧。

【文化潍州】大清喜雨碑记

大清喜雨碑,历经250余年风雨剥蚀,碑文多处模糊不清,个别地方遭人为破坏。碑文大意如下: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春,月余无雨,风伤麦苗,众人愀然。村民刘天爵率众按照传统做法“淘池祈雨”,相信龙王爷会“精诚所感,靡有不应”。果然,中午刚刚挖池完毕,晚上即喜雨磅礴而至。为了感恩龙王,演戏庆贺,并植树、立碑,以示不忘。用今天观点来看,疏通泉眼,有助于泉水喷涌。泉水多了,河流水源充盈,有利于庄稼生长,这是符合自然规律的事情。尊重大自然,感恩天地对人类的恩赐,这是喜雨碑体现出来的价值所在。

【文化潍州】大清喜雨碑记

(大清喜雨碑)

【文化潍州】大清喜雨碑记

大清喜雨碑记

【文化潍州】大清喜雨碑记

盖闻神之为灵,昭昭也,有感斯应,捷于影响,凡神皆然,而龙王之神为尤甚,潍邑西二十里,潘庄南,龙王庙由来□矣,庙前有一池名曰龙池,地极高,而池居其顶,时大旱而水不见涸,庄众每逢岁旱,则淘之,以祈甘雨,精诚所感,靡有不应,□古如兹矣,戊子之春风伤麦苗,众方愀然,其不乐犹幸。雨赐时,若秋成,可望聊以自慰,既而弥月不雨,众深以为忧,迟之又以久,犹不雨,众则不胜病矣,以为吾□小人,终岁勤动所托命者,稼穑耳,于今业无,夏麦再无,秋禾安得有生机乎,领袖刘天爵等辗转踌躇,万不护己,乃为之,仍旧淘池以祝雨,时维六月,日属庚甲。午前,澹掘方竣,至晚,果大雨焉。由是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辟谓。龙王之灵者,自昔有然,而今则益信,爰为演剧庆贺,监碑以示不忘,较之前岁栽树数十株,以谢雨泽者,其礼为加隆矣。余不能文,仅叙其事。俾后之揽者,知栽树监碑之由来焉耳。

邑庠生刘来吉撰书

乾隆三十三年(1768)岁次戊子秋七月吉旦

镌字 □荆山 尹可大

(邑人功德名单略;文中□,代表字不清)

【文化潍州】大清喜雨碑记【文化潍州】大清喜雨碑记

-END-

【文化潍州】大清喜雨碑记【文化潍州】大清喜雨碑记【文化潍州】大清喜雨碑记

聚焦潍城 服务民生 精彩资讯 权威发布

投稿邮箱:wcfbtg@163.com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6

标签:碑记   喜雨   光绪   精诚   乾隆   碑碣   戊子   龙王庙   麦苗   碑文   池水   龙王   泉水   由来   村民   文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