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到底伟大在哪?

《论语》当中记载这样一则故事:



一天,子路跟随孔子外出的时候,不小心走丢了,遇到一个正在干农活的老人家,子路问道:“您


老人家看见夫子了吗?”



老人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哪一个是夫子?”说完继续干活。



子路听了,在旁边拱手站立,于是老人家看子路恭敬的样子,有点不忍心,就让子路住下来,杀


鸡煮粥给子路吃,还让自己的两个儿子出来与子路相见。



第二天,子路追上自己的老师,并告诉了自己的经历。



孔子说:“这一定是一个隐者”,然后让子路回去重新拜见,等子路再次回到那个地方,一看老人


家已经走了,找不见了。



于是子路说:“不出来承担责任不符合道义啊!长幼的人伦不应该废除,君臣之间各司其职的秩序


也不应该废除,一个人不能为了求得自身清净,而违背了社会根本的人伦秩序。一个真正的君子


出来做事与名利无关,只不过是承担道义而已,虽然自己的主张得不到理解和尊重,也会一往无


前,无怨无悔”。



面对路人对孔子的批评和不解,子路认为,做人不应该只为自己的清净而废弃了人类应该遵循的


道义和秩序,更不应该放弃自己对社会和人类的一份担当和责任。



在子路看来,孔子出来推行仁义,不过是为了尽自己做人的使命而已。与追求个人的名利和地位


无关,虽然当时没有统治者真正接受孔子的主张,孔子何尝不知道呢?但作为人就应当承担道


义,孔子的这种人生态度可谓“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因为一个人的主张能否“行”或者“不行”,取决于各种条件,并非自己的主观意愿所决定,但人生一


世,必须有所担当。



被称为亚圣的孟子也说:“大人者,不失赤子之心”。



意思就是,一个人不管经历多少的艰难困苦与风雨坎坷,都永远不丢对家国天下的那份责任,不


丢心灵之中的那份纯净和承诺。



“穷者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意味着在有机会的时候,要让天下变得美好,在没机会的时


候,也要恪守人生的操守,这其中的精神内涵均与孔子的人生态度有共同之处。



现在我们读《论语》,细细品味2400多年以前夫子的心境,想想在那个风雨如晦,乱世纷纭的年


代,一个晚景凄凉的老人,孤零零行走在中华的大地上。



老人家放弃了自己优越的生活(他曾经做鲁国的大司寇,相当于现在司法的最高长官),周游列


国,颠沛流离,曾经困于陈、蔡之间,绝粮七日,几经生死考验,老人家始始终矢志不移。



在这孤苦和艰难之间,湮灭不了那种充塞于天地之间的浩然正气,这是何等的伟大和振人心魄!



老人家明明知道在乱世之中,很少有人能够理解他的良苦用心,但他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


子乎?”



淡定从容,一路走来,为中华民族建立了一座道德丰碑和文化路标,让我们华夏儿女在时时回望


历史的时候,能够从中吸取精神和道德力量。



让我们知道如何做一个大写的人,如何坚守自己的赤子之心!如何在千难万苦之中担起道义的使


命,求一个心灵的安宁!



孔子不愧为一人千古,千古一人!




今天,一些人拜金主义盛行,道德底线屡屡撞破,人与人之间诚信缺失的现象,冷漠无助的现象


屡见不鲜。



人的心灵在物欲的苦海中沉沦,道义微弱的光芒抵不过欲望的铜墙铁壁,在中华民族复兴之际,


我们不免扪心自问:中华民族如何才能真正再创一个盛世中华?



在我们看来,民族振兴大厦的建构需要方方面面的条件,但有一条,一个缺少道德根基和人格底


线的民族,哪里有复兴的希望?孔子曾经说过:“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你我虽然平凡,也应该将责任一肩担起,力所能及!



孔子出生于公元前551年9月28日,鲁国人,祖上为宋国贵族。



据历史记载,孔子出生后三年左右,父亲去世,孤苦的母亲把孔子养大,在那个时候男尊女卑,


大家可以想象,孔子母亲的不容易和孔子童年的艰辛。



但是恰恰是在这样的生活环境,造就了历史上的千古一圣,是什么样的精神支撑了孔子经历


种种艰难困苦,而成为历史上的智者和思想家?



面对自己艰辛的童年和成长环境,孔子曾说:“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也就是说孔子面对命运的安排,并没有在抱怨中浪费时光,相反,通过勤奋的读书,深入的思


考,从而真正领会文化的精髓。



所以他曾经这样总结自己的人生,“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耳”。



我们读了孔子的这些话,会觉得很亲切,孔子作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之一,家庭并不显


赫,但是他并不抱怨命运的不公,而是力争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改变国家的命运!这对于


我们很有现实意义。



正因为如此,孔子特别强调人生一世,在任何时候遇到任何苦难和问题,都首先要反省自己的责


任和不足,而不是去指责别人。或者用外在的理由为自己免责,这就是“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



在谈到人生的使命时,夫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意思是人活在世上,一定要对


人生、对社会有所担当,无论位置如何,能力多大,都应该力所能及的承担人生的使命和对社会


的责任。



孔子的这些话对于今天的我们非常有教育意义,人活着不是为了吃饭享乐,而是一定要有所担


当,尽管这个过程有风雨,有坎坷,任重道远,但“士不可不弘毅”。



晚年周游列国的时候,有一次孔子遭遇南方吴、楚、陈、蔡等国混战,被围困在陈和蔡这个地


方。



据历史记载,曾经由于战争导致七天的时间没有饭吃,可是孔子照样弹琴明志,由此我们可以看


出,今天的人们把琴当做娱乐的工具,而在孔子的时代,抚琴却可以与道相应。



在这期间,学生子路曾经向孔子抱怨,对当时生活落魄表示不满。可孔子铿锵有力地告诉子路”君


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君子在一生之中无论多么艰难困苦,都矢志不移,都不改对人生和社会的承诺和担当,小人则不


是,一旦环境变得困穷,就会理想殆尽,胡作非为。



在谈到面对人生考验的时候,孔子主张“舍生取义”,绝不能因为苟全自己的性命而失


去了一个人应该有的责任和气节。



在谈到如何做官的时候,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众星拱之”。



在谈到人生追求的时候,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谋道不谋食”。



春秋战国之交,人们追名逐利,礼崩乐坏,秩序大乱。称王称霸者有,尔虞我诈者有,滥杀无


辜者有,投机取巧者有,如果任由这种乱象滋生,那么民族的未来在哪里?



谁来承担立人伦、振纲常的责任?



在孔子看来,人和动物不一样,活在世上就应该有所担当,此谓“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如果自己不出来担当这个责任,谁来做呢?



所以他能够做到不怨天不尤人,千难万苦,矢志不移。历经磨难而推行仁义道德,如果天下太


平,人人讲求礼仪廉耻,那孔子又何必出来周游列国、知其不可而为之呢?




这种为民族需要而弘扬道义,置个人得失甚至生死于不顾,为国为民,不管多少艰难困苦都一肩


担起,这是多么了不起的精神。



孔子的这个态度非常值得我们敬佩,今天很多人对社会人生充满了抱怨,很多人将财富和地位看


得过于重要,很多人沉迷于声色犬马,很多人生活在虚荣和攀比中,而心神焦虑。


那么到底什么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人生?


对此,孔子的一生给我们很多启迪,与其抱怨社会,不如带着建设性的态度,将抱怨的时间用在提升自己的境界和能力上,力所能及的为社会的发展和和谐做一点事情。如果人人如此,不就是天下大同吗?




个人认为,孔子的伟大之处主要表现在他对教育的贡献上,其在政治上的作为不足道。

孔子,大成至圣先师,千古师者的典范,其为师之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永远值得后人学习和敬仰。

孔子热爱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 (宪问第十四),凭着这份无私的爱,他把毕生的精力都倾注在学生身上。他了解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长,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先进第十一);他关心学生的感情和生活,视学生如同自己的亲生子女一样,南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先进第十一)。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雍也第六)。 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先进第十一)。这是一种充满人间的真爱、大爱,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千古第一学者,其勤奋好学的精神为后世树立了楷模。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述而第七);他删诗经、学周礼,韦编三绝,倾注毕业精力整理我国古代文化典籍,几乎读遍了当时所有的书籍,这种勤奋好学、探索不止的精神,为后世师者所不及。尽管如此,他仍然谦虚地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述而第七)。

孔子的学问高深莫测,如巍巍高山,令人望而却步;如浩浩海洋,使人莫测其际。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公冶长第五)。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即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子罕第九)。

孔子又是一个多才多艺的教师,诗、书、礼、乐、射、御、数、术,无所不通,无所不精,而且对每一个领域都有研究,都有自己独到的观点。尤其在音乐方面,他不仅精通乐理,并且能对当时流行的音乐作品从内容和形式等方面,作出中肯的评价。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 (八佾第三);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八佾第三);他肯定音乐的艺术感染力,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述而第七)。

孔子多才多艺,当时就赢得了世人的赞赏,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子罕第九),牢曰:“子云,‘吾不试(当官从政),故艺’。” (子罕第九)。

孔子在教学中能够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即使对自己的儿子也一视同仁,他倾其所能,把自己知道的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学生。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述而第七)。有个叫陈亢的弟子怀疑孔子给儿子开小灶,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季氏第十六)。

生活中的孔子表情温和严肃,神态安祥,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述而第七),弟子们都愿意和他在一起讨论问题,甚至高高在上的君主,也愿意接近他。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学而第一)。在讲课或正式场合,孔子坚持说“标准话”(普通话),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述而第七);对于自己不明白的事情,他总是不耻下问,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八佾第三)。

爱教育、爱学生、爱生活,兴趣广泛,学识渊博,使孔子成为千古师者的典范,成为名扬世界的十大文化名人,其对历史的贡献可与天地相参,与日月同辉。《中庸》曰:“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上律天时,下袭水土。辟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帱,辟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 ”,确哉斯言!唯圣人孔子能当此至高无上的评价,后世绝无敢出其右者。

很高兴回答这一问题,个人管见,不当之处欢迎“关注”作者继续交流!




孔子的伟大,就在于用他的理念,误国误了两千多年!




伟大在他始终知道自己不伟大!




孔子的伟大之处就是誓死效忠旧制度。口上说的是礼义廉耻,实际上是反对社会革新。中国如果让孔老二当道,几千年将无从发展,始终停留在商周,谈何与时俱进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6

标签:孔子   矢志不移   夫子   诲人不倦   艰难困苦   力所能及   道义   千古   君子   老人家   精神   人生   责任   社会   财经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