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中的巴普洛夫大楼,为何德军三个月都攻不下?

梁老师说事为您回答这个问题。

巴普洛夫大楼,这场战斗其实仅仅是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一个局部战场。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在历史上都被人称之为——史上最血腥的战役,时间走到现在,都没法论证出,在这场战役中死掉了多少人。

但有一个粗略的数据,多少可以看到这场战役背后的残酷,当年斯大林格勒,在战役还没有爆发之前,居民有八十六万,等到战役结束之后,就只剩下一千五百来人。

这还是居民的数据。

根据不完整的统计,在这场战役中,死亡的人数加起来都有一百多万人。

在银幕上,描述诺曼底登陆多么残酷,机枪,炮弹阻止盟军登陆,海水都被鲜血染红了,但很少有人注意到,诺曼底登陆的时候,盟军死亡的士兵是一万多人。

一百万和一万比较起来,就能知道,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残酷性。

所以在当时,有这么一句话形容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战场,说动物都从这个地狱中逃了出去,只有人还待在那里煎熬着。

那么关于这个问题,就先简单的说说当时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情况,然后再来说说巴普洛夫大楼的是。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话说在1942年的七月份,德军抽调出部队,将矛头指向了斯大林格勒,如今这个地方被叫做伏尔加格勒,是苏联的一个工业重镇。

这个地方不管是对苏联,还是对德国,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地方。

所以双方在这个地方,不可避免的要进行一场殊死搏杀。

当时间走到八月二十三号的时候,战斗已经打的焦灼不堪,不说别的,就在这一天,德军动用了六百架飞机,进行了两千架次的进攻,他们将斯大林格勒中心,一个长度仅仅只有一点五公里,放在地图上没有一根面条大的地方,投放了两千吨炸药的轰击。

这火力密度都没法形容。

举个例子,苏联有一支番号是第十三师的步兵师,战役开始的时候,有一万名左右的战士,在战役的过程中,还不断的有新兵补充到这个师,可等到战役结束之后,整支部队,就只剩下三百二十个人。

其实一个师能活下来三百二十个人,这还算多。

比如在苏联六十二集团军中,下辖的各个师或者旅级单位,打到最后,也都是二百到三百人的样子。

一个坦克连上去,不到三个小时就没了。

后来一个坦克旅,能剩下六辆坦克都是最好的。

其实这也是没有办法的是,本来六十二集团军就是一支预备军团,转正之后,就接手了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一块阵地。

结果对上了德军第六集团军,不说武器装备,德军的第六集团军兵力是六十二集团军的数倍。

战役结束后,因为这场残酷的战斗第六十二集团军不仅撑下来了,还打出了骨气,所以就被改编为近卫第八集团军。

关于战场。

在整个战役中,苏德双方的战场可以说是犬牙交错,你来我往的相互攻击。

有一名苏联军官,在他的日记中写过。

他们用十五天的时间,去进攻一所房子,对这所房子,他们不仅使用机关枪,手榴弹,还动用的迫击炮,到最后双方用刺刀对刺刀的方式,宣誓这所房子的归属。

其实这种现象,在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已经成了德军和苏军双方交战的普遍现象。

德军想要推进进攻,将苏联红军打出斯大林格勒,而苏联红军是想要将德军牢牢的拖在斯大林格勒的瓦砾之中,不断的消耗德军。

所以的苏联红军和指战员,将每一个点作为一个堡垒,针对德军,要让德军每推进一米,都要付出高昂的代价。

于是这场战争,也被叫做老鼠战。

但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比拼双方的消耗,而兵力不足也成为了保卫斯大林格勒的苏联红军的最大困难。

后来苏联的海军,伏尔加河区的舰艇水兵旅,甚至是斯大林格勒的市民都加入到了战斗。

其实,所有人员驻守的每一个这样的据点都很简单,一栋相对来说坚固的建筑物,底层往往安装上重机枪和反坦克炮,最上层的建造里设置狙击手阵地。

四周布上地雷,然后用所有能看到的东西,比如床垫,家具之类的封堵出入口。

就这么一个个简陋的据点,变成了一座座堡垒,等着德军过来啃。

而在这些堡垒中,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问题中提到的巴普洛夫大楼。

说是大楼,其实就是一栋四层高的砖混结构的建造。

防守在这里的一共有二十三个人,根本就不属于一个建制的,统一在巴普洛夫中士(相当于班长)的指挥下进行作战。

武器包括重机枪,迫击炮,反坦克枪,步枪,手榴弹,他们二十三个人坚持了五十八天。

五十八天是什么概念,波兰被拿下也就二十八天,法国被打败也就用了三十八天而已。

而德军在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面对巴普洛夫大楼用了五十八天的时间,依然拿这栋一点办法都没有。

接着说说巴普洛夫大楼的这场战斗。

巴普洛夫大楼之前就是一座最普通不过的员工宿舍而已。

巴普洛夫大楼的东边就是伏尔加河边,这一点就很重要。

因为在整个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很多补给就是依靠伏尔加河进行补充的。

而伏尔加河只能做到运输,想要将物资运入斯大林格勒,这就需要码头。

巴普洛夫大楼几百米远的地方就是一个码头。

所以巴普洛夫大楼的存在,就是为了保证这个码头能够顺利的使用。

那么巴普洛夫大楼就成为了,苏军和德军争夺的一个点。

在加上当时这片区域,在德军的炮火袭击下,基本上就变成了瓦砾,独独就剩下这么一栋大楼立在那里,而且旁边还有一个一月九日广场。

这就造成,整个巴普洛夫大楼大楼成为这个区域的一个十字路口,可以为北边,南边,西边三个方向提供近一公里的视野深度。

架上观察设备,就可以给炮兵提供一个良好的炮击位置了。

所以对于防守方的苏军,这就成了一个很好的堡垒,视野是相当开阔。

而对于德军来说,拿下这里,他们的炮兵眼睛会变的更加好。

这个地方,不管是那一方拿下,控制这片区域不在话下。

所以这个地方成为双方的焦点,也就成为了必然。

其实早在1942年的九月份的时候,巴普洛夫大楼已经被德军拿下了。

当这栋大楼丢失之后,苏军这才发现,这栋大楼的重要性。

于是在1942年的九月二十六号,这就有了,重新夺回大楼的命令。

当时负责这片区域的是苏联近卫步兵四十二团,团长将这道命令下达给了三营,三营将任务交给了七连。

最终将这个任务接到手的是巴普洛夫中士,而当时任务下发,是按照一个排的任务来安排的。

但这个时候,巴普洛夫中士手里也没多少人,接到任务之后,就带着五个人,趁着天黑,就摸向了大楼。

这个时候,德军对于到手的大楼,也没有注意到有多少价值,所以防范比较松懈。

于是就被巴普洛夫六个人给摸了进去,一番偷袭之后,大楼就被巴普洛夫几人给拿下了。

拿下之后,搞的动静有点大了,德军又进行了几次反扑,巴普洛夫一行人将这几次德军的反扑全部给打了回去。

接连两天,德军的反扑就一直没停过。

好在,他们在大楼的地下室找到一些当地的市民,大约有三十几个人。

这些人不仅帮助巴甫洛夫他们挖掘战壕,还帮助他们作战。

在这种情况下,巴甫洛夫总算是守住了大楼,还打通了和几处地方的沟通,保证了大楼并不是孤立的,可以得到外界的支援,以及补给。

这一点至关重要,也是二十三个人能够坚守到最后的保障。

那么六个人,怎么就变成了二十三个人?

近卫步兵四十二团,前后对大楼进行了三次增援。

第一波阿法纳西耶夫中尉,带了一个机枪排过了,说是机枪排,其实编制不全,也就是七个人,但重要的是带过来一挺重机枪。

让大楼的火力的而到了加强。

第二波是索布加伊达上士,也带着人过来了,这次带来了三支反坦克枪,让大楼具备了反装甲能力。这次来的是六个人

第三波是切尔努申科少尉,带来了两门迫击炮,四个人。

截止到这里,巴普洛夫大楼的人数也就达到了二十三个人。

这个小队的人员可是多民族的,格鲁吉亚人,哈萨克人,乌兹别克人,塔吉克人等等。

说道这里,很多人不明白,后来不是来了上士,甚至还有一名中尉,为什么会让巴普洛夫一个中士来指挥呢?

当时巴普洛夫虽然军衔是一名中士,但他所在的编制是一个排,但这个排比他军衔高的都战死了。

所以巴普洛夫虽然只有六个人,但他是一个不满编的排,巴普洛夫现在是一名排长,而且这个任务是以这个排为中心展开的。

那么巴普洛夫理所当然的就成为了大楼保卫战的指挥官了,而二十三个人,依然不够一个排的编制。

此后驻守在巴普洛夫大楼的二十三个人,就开始面对起了十倍于几的德军围攻。

当时二十三个人只能死守。

那么巴普洛夫之所以能够守卫大楼五十八天,他布置的防御是不错的。

首先他下令,将整个大楼用四层铁丝网给包围了起来,除了铁丝网,还布置了大范围的雷区。

在面对德军主要的进攻方向上的大部分房间里,都安置了机枪,甚至在防御早期的时候,布置了一支PTRS—41反坦克步枪。

是实证明这支反坦克步枪布置的非常好。

比如,德军在进攻中最威胁的一次,坦克都开到了大楼跟前了。

在这个时候,火炮已经对坦克没有用了,因为仰角不够没法进攻。

而这个时候,反坦克步枪居高临下,正好能对准坦克防御最为薄弱的炮塔顶部。

这才让这次危机,转危为安。

除此之外,为了能让整个大楼之间有一个便捷的通信,更好的让人员在每一层,每一个房间流动,巴普洛夫还将地下室的墙壁和楼层之间的地板给砸穿了。

防御措施得当,再加上战壕的挖掘,让他们和其他苏军有一个良好的沟通,还能将伏尔加河上的补给运到大楼立。

这就保证了这场大楼保卫战能够撑到最后的条件。

但需要说明的是,就算是如此,在五十八天的战斗中,大楼里食物和水依然是最为匮乏的物资。

不管怎么说,在整个战斗的过程中,巴普洛夫大楼始终被苏军拿在手中,德军对这个大楼都懊恼不已,甚至在德军的地图上,都将这栋普通的员工宿舍给标注成了要塞。

在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结束之后,作为苏联红军方面军的总指挥官崔可夫都用这件是嘲笑德军。

说:“德军试图攻占巴甫洛夫大楼而阵亡的人数比攻占巴黎时的阵亡人数还多。”

后来巴普洛夫中士,也因为这件事,被苏联授予了苏联英雄称号。

如今,这栋大楼作为二战时期那段惨烈战争的证明,还屹立在原来的地方。

为了纪念这些人的功绩,后人还在建造上浇筑了一个五十八的字样。

后来一款叫做《使命召唤》的游戏,还有一段关于防守巴普洛夫大楼的关卡。

说道这里问题来了,当时德军为什么不动用大炮进行轰击呢?

这话也在理,在一般的理解范围来看,什么钢筋混凝土还能承受住炮火的洗礼?

问题是德军用了坦克炮不管用,但用重炮不舍得。

坦克炮为什么不管用呢?

这主要是当时苏联建造的房子太结实了,如今很多二三百年的房子还能屹立在原地,所以对于这种建筑轻一点的炮能打坏房子,却摧毁不了。

那么用重炮轰击,德军有点舍不得了。

因为这个地方,是附近的最高点,可以将四周一公里的地方卡死了。

如果把这个地方轰平了,那么把大楼所处的位置拿下,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那么今天就到这了,喜欢的话,点个赞,再加个关注,方便以后常来坐坐。




巴普洛夫大楼,是一座位于斯大林格勒的四层红砖建筑,正好在一个十字路口,所以是个绝佳的观察所,而且距离这里不远的地方,有一个苏军由东岸向西岸进行补给的重要哨所,重要性不言而喻,原本已经落入德军手中,只是他们认为没什么重要性,所以防卫松懈,又被苏军夺了回来,这是苏联卫国战争中是一个重要的据点,当时守着这座建筑的是23名苏军战士,和数倍于自己的德军浴血奋战,并且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因为当时带领他们而一名叫巴甫洛夫的中士,所以最后以他的名字命名了这座大楼。



斯大林格勒的每一栋建筑,都成为了抵御德军的堡垒,士兵的生命平均不超过24小时,军官也不超过三天,双方可能一个在厨房,另一个在客厅,就这么近距离射击,尸体都成了掩体,伤亡惨重,而德军的重型武器也根本无法在巷战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所以只能硬攻。

而巷战是战争中最惨烈的一种战争方式,斯大林格勒战役就是二战著名的巷战,这里原本就有很多工厂,所以建筑大多是混凝土加石头,比较坚固,而且这栋大楼底下的地下室,为了安全,至少有两个出口,同时用来作指挥所,弹药和补给储藏室,而且当时留在这里的30多个居民,挖通了这里和周围汽油厂,面粉厂的通道,指挥官每天都会通过这些通道过来指挥战斗。



为了能更好的进行战斗,他们把整栋打楼的玻璃被全部拆下来,避免交战时,里面的人被玻璃碎片划伤,一层也都加了铁丝网,以防止德军从外面向里面扔炸弹。

地面也做了处理,用沙子铺起来,避免被崩起来的碎石块崩伤,在楼的在墙上画一些伪装的射击口,用来误导德军,而反坦克炮,则放在地下室通风口处,低矮隐蔽。迫击炮则放在阁楼视野开阔处,同一楼层的每个房间都被打通,方便进出,不同楼层之间也打了洞,然后做一个简易梯子可以上下活动。

经过一系列科学有效的防御,来自不同民族的二十三个苏联士兵,在这幢建筑里苦苦支撑了三个月,堪称是军事史上的一个奇迹。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我们先来介绍一下这个背景,再来瞅瞅题主的问题。

背景

当年,小个子希特勒,仗着德国人的严谨,加上普鲁士浓厚的军国主义思想,将整个德国武装到了牙齿。随后就龇起了大黄牙,一腔的口臭就喷向了整个欧洲大陆,跟着拿着先进的俩板砖,用了39天的时间,将号称军事强国的高卢雄鸡掐着脖子,踹出了欧洲大陆。

一个大耳瓜子下去,一天的时间,丹麦就从地图上磨平了。这个,好吧,咱还是严谨一点4个小时战斗就结束了。荷兰这个昔日的海上霸主,五天就被碾成了飞灰。

波兰这个两头冒尖的家伙,一头左右都喂不熟的白眼狼,确实还是有点实力,耗时一个月,也没了。

这个期间,大胡子斯大林继承了老毛子的一贯优良传统,喝着伏特加,夹着长长的雪茄烟拉了个小板凳蹲在西伯利亚的高原上,瞅着欧洲乱成了马蜂窝。按照一贯的思路,欧洲乱成这样,那些个斗败了的家伙一准就得找外援,这外援除了他老毛子,就剩下装腔作势的英国佬了。

所以大胡子斯大林准备事态差不多的时候,做个和事老指不定还能上去捞上一笔。

这个小九九还没打出来,小个子希特勒一顿骚操作,欧洲这就安静下来了,大胡子斯大林惊的雪茄烟都掉在了地上。

小个子希特勒拿着一张破纸片子交给大胡子斯大林,大胡子斯大林一瞅是一封两国互不侵犯条约。

大胡子斯大林竖着大拇哥:“你牛!”得这章可就盖上了。大胡子斯大林这协议在手,心也放到了肚子里了。

小胡子希特勒要的就是这个效果,乐呵呵的撸起了坦克新出厂的炮管子就搞了闪电战,冲进了老毛子的地盘。

大胡子斯大林这个没注意,这老腰子可就闪了,小胡子希特勒的连个豁口都没有的炮管子,就已经顶到了列宁格勒肚脐眼上了。

这么说吧,这是个有信仰的年代,老毛子的大头兵,上到每个军官下到每个士兵都知道自己要干什么,斯大林格勒的每一栋建筑,都成为了抵御小个子希特勒野心的堡垒。

在这场战役中,士兵的生命值根本就来不及补充,24小时就挂了,军官还好一点,但也超不过三天。

一栋楼,第一层是德国人的阵地,这第二层就是老毛子的阵地,或者一个客厅就是双方的阵地前沿,这场战斗岂止是惨烈,挂掉的尸体都成了极好的掩体。

这巴普洛夫大楼就杵在了这片烧焦的土地上。

巴普洛夫大楼

这巴普洛夫大楼其实就是一栋普通的四层居民楼,坚守在这里的是23名正牌苏联红军战士,11个俄罗斯人,其他6个乌克兰人(从前的情如兄弟,现如今……世事难料啊),剩下的还有格鲁吉亚人(大胡子的老乡)、塔吉克人、乌兹别克人,哈萨克人,鞑靼人以及一名犹太人。

当然还有十几个来不及撤走的武装平民,少量的妇女同志,好吧,他们的人员就这么多了。

人员虽然不多,但这栋大楼却是很坚固的,秉承了老毛子的一贯特征,粗糙但绝对耐用的特点,混凝土浇灌的地基,还有一个露出地面半拉脑袋的地下室。

还有就是周围更为坚固的汽油厂和面粉厂的工业级别的建筑,乘着闲暇的时间,他们居然将这三个点用隐蔽的沟壕连通了起来,每个人都可以从三个地方流动作战。

当然这还不算,您要是去旅游,那负责解说的老毛子一定会喝着伏特加告诉你:“我们不打没有准备的仗!”

好吧!咱们说劳动人民的指挥是晶莹剔透般的结晶,瞧见没,现在的遗址上没有一块玻璃,当然那不是德国人子弹打破的,是他们自己在开战前就敲掉了,仅仅是为了打仗的时候,别划伤自己,瞧想的多周到。

地面都用沙子铺好,你说是为嘛?很简单,这房子很坚固,坚固到一炮打过来总有讨厌的渣子飞起来伤人,这些可爱的沙子可以起到缓冲作用,而且防火,即使有了小火苗,一捧沙子就解决了,你说不行,那咱就再来两捧管够。

也不知道是哪个士兵或者平民想到的主意,我们居然全票通过,在外墙上画了伪装的射击孔,你要是问效果,我怎么知道,你得问对面的德国佬。

当然铁丝网是必须的,加固到了第一层的每个窗口,要保证比手雷小一点东西都钻不进来就成。

至于地下室搞了两个出口,如果只有一个,就是拿脑壳砸也要再砸出一个,当然要注意出口的隐蔽。

当然老天爷并没有遗忘他们,安排来了三支不比炮管短多少的反坦克狙击枪,还有两门迫击炮都做好了特别的隐藏。

这还不够,每个房间,每一层包括地下室都被打通了,还装了简易的梯子。

有人就要说了,要知道整个斯大林格勒被德国人拆掉的建筑就有800多座,为何这么一个就没有拆掉呢,德国人的炮呢?

大毛他也有,而且这栋楼的大毛和其他的地方的不一样,每人一只莫辛纳甘,波波沙只要你喜欢管够,一挺马克西姆重机枪,当然子弹同样管够,因为大毛的后勤补给线就在这栋大楼的后边,还可以呼叫一把炮群的支援。

德国人有炮,俺们大毛也有。所以这个地方他不是一个孤立的点,而是一个有着辅助支撑的点,前文也说了,他们是三个点互为犄角,再加上丰富的后勤补给。

好吧这些准备,让这些个人守了58天,不是题主说的三个月,这栋大楼原本也不叫巴普洛夫大楼,而是胜利以后用一个中士的名字重新命名的。

好了,就写到这里,喜欢的加个关注,点个赞呦!




月盈则亏,物极必反。凡事一旦到了顶峰,就会向相反的方向发展,发生逆转。

1942年的秋天,无往不胜的德国战车,在进攻斯大林格勒的时候遇到苏联人激烈反击,遭受重创,戛然止步。

在守卫战中,苏军摸索出很多巷战的有效方法,阻止了德军的强大攻势,一个又一个建筑物,成了德国军人的坟场。

而巴甫洛夫保卫战就是其中的一个最有代表性的战斗。

巴甫洛夫楼是一座普通的四层红砖建筑,他的结构并没有什么特别,坚固程度也不出色。但 这座大楼地处闹市中心,东边不远的地方就是苏联军队的后方补给码头,承担着守军的物资和武器装备的运输任务。其他三面都是几百米的开阔地,四周的一切尽收眼底,是一个观察敌方动向再好不过的瞭望塔。

正是因为这座大楼所处的特别的位置,让一个再平常不过的四层职工宿舍名扬天下。

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23名苏军士兵,依靠轻重武器,在此地坚守了58天,没有让德军跨进来一步。也正因为这种坚定的抵抗精神,让后来苏联政府将这座大楼以这23名苏军的领导者巴甫洛夫中士的名字命名为巴甫洛夫楼。

说到这,你一定问,面对绝对优势的德军,巴甫洛夫和他的战友是如何能守卫58天没有失守呢?

首先,最先意识到这座大楼重要性的肯定是苏联人,苏军指挥官一定比外来侵略者更了解这座城市。所以保卫战一打响,苏军就派部队对大楼阳台和楼顶进行多处加固,在地下室储存了数量可观的生活必需品和武器弹药。

其次,德国人也不是傻子,对这座大楼的重要性也心知肚明,开始德国人在9月17日曾一度占领过大楼就说明了这一点。只是十天后的一个深夜,德军被巴甫洛夫和战友们突袭后失去控制权。在德军控制大楼的那几天,一定也在楼里头存放了不少武器和生活用品。

再就是巴甫洛夫和战友们占领大楼以后,预料到德军一定会死命反扑,做了打持久战的准备。 看看他们都采取了什么措施:

一楼门口,埋了不少地雷,挖了几公尺宽的壕沟,里面灌满了水,壕沟后面架起铁丝网,用来隔离德军,不让他们往楼内投掷手榴弹。在楼道出口堆满了家具。最后一道是沙袋堆砌的掩体,掩体上架起了几架重机枪,地下室出风口,有对付德军坦克的火炮。

二楼大窗户都封闭得严严实实,只留下很小的射击孔,不但可以对德军精确打击,还预备了成箱的手雷送给靠近大楼的家伙们。

三楼是狙击步枪手的岗位,负责了解敌人动向,有来犯敌人及时动员战友投入战斗。

四楼的阳台改造加固后变成了一个炮兵阵地,迫击炮成为消灭敌方的利器,也起着稳定军心的关键作用。

同时,苏军还把最重要的反坦克炮放在了地下室的通风口处,处于一个隐蔽偏僻的地方,在德国人最意想不到的地方给予德军坦克致命一击。

而楼顶则是通讯指挥人员的阵地,负责对外联络,鼓舞士气。 苏联军人还在的楼层之间架设有木梯,并且把个房间的墙壁打通,以便更加机动灵活补充弹药物资。以便一个方位有了伤亡导致防守薄弱时,其他地方的战友能够及时补充增援。

同时,苏军在每个楼层都准备了用来灭火的器具和材料,对付敌方炮火袭击可能引起的火情。 在地下室出口挖了通往外边的壕沟,通过它来源源不断补充军火和兵员,并把伤员送到外进行救治。

巴甫洛夫大楼守卫战之所以能够完胜,就是因为苏联守军们科学、完善、合理的防御。事实证明,热兵器战争中,只要防御方配置合理,完全可以弥补人数的劣势。巴甫洛夫大楼守卫战也因此成为了二战中的经典战例,被当做后世的巷战样板来研究。




巴普洛夫大楼,位于斯大林格勒,二战时期,是一座4层红砖楼房,是苏军防守的一个重要据点。

战争期间,先后有巴普洛夫中士等23名战士,以及30名左右的当地居民居住守护此楼,配有波波莎冲锋枪、莫辛-纳甘步枪、1挺马克沁重机枪、3支反坦克枪、2门50毫米迫击炮等武器。

在此楼附近苏军埋了大量地雷,从大楼到汽油库和面粉厂大楼,苏军挖了交通壕,在大楼周围设置了不少明暗火力点,由地道和大楼相连,苏军一名连长几乎每天都从面粉厂大楼到巴普洛夫大楼指挥作战。

最终,大楼被德军炮火摧毁,但混泥土结构依然完整,直到将德军赶出此区域,大楼一直是苏军的重要支撑点。

巴普洛夫中士率领苏军战士和居民,一直战斗在1月9日广场上这座4层楼房,打退了德军无数次突击。

斯大林格勒的残酷巷战,震惊了交战双方,都付出了高昂的代价,苏军与突入市区的德军,几乎在每条街道、每座楼房、每家工厂都发生了激烈的对抗,双方为争夺每座建筑物,都拼尽了全力。

在斯大林格勒,随处可见巴普洛夫这般楼房,尤其是工业区的建筑物,多以钢筋混泥土和石材为主,非常坚固,可以抵御大口径炮弹的轰击。

巴普洛夫中士率领的战士们,采用了许多典型的防御战术,有反坦克枪打击轻型坦克,或攻击持通用机枪的德军机枪手,室外交通壕,可作为外部防御和突击阵地。

马克沁重机枪,一般放在窗台上,用沙袋作掩护,射界开阔,能阻挡步兵的冲锋。

大量的单人射击掩体,适合步枪手射击,冲锋枪手射击更是灵活机动,从而发挥出自动枪械的火力优势。

楼上各窗口,包括开挖的射击孔,都适合士兵扔手榴弹,手榴弹是巷战一宝,另外一宝,就是冲锋枪,两者都能在近距离内给对手以极大的杀伤。

狙击手和观察哨位,都在最高层,或楼顶(如果可以爬上去的话),此处,也是迫击炮理想的阵地,及炮手绝佳的观察位置。


苏军的防御,从地下室开始,一直到楼顶,层层设防,处处是阵地,每个窗口都是战斗位置,窗口玻璃全都拆除,防止玻璃碎片伤人,步枪、冲锋枪、重机枪、反坦克(枪)炮、迫击炮、手榴弹等,步战武器除了大口径火炮外,几乎都不缺了。

指挥所、弹药室、食物、饮用水等都设置在地下室,巴普洛夫大楼甚至设置了列宁室,备有跳棋、骨牌和各类书籍,政治活动也在此进行。

苏军将每座建筑,都改成了坚强的堡垒,此类象巴普洛夫这般楼房,除非轰炸机投掷航空炸弹,或者用地面152毫米重型榴弹炮轰炸,否则,单靠步兵手中的枪械、迫击炮等是极难攻克的。

本文由“国平军史”发布。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9

标签:巴甫洛夫   德军   斯大林   希特勒   大楼   苏联   重机枪   迫击炮   毛子   中士   大胡子   保卫战   地下室   坦克   战役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