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建长城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萨沙第10,596条回答。

你以为城墙这么好砸开的?

二战中,日寇攻打南京,见到几百年前的明城墙也傻了眼,使用重炮轰击了很久,才勉强炸塌一段,借此进入。

如果说拥有现代化武器的日寇尚且如此,古代连铁器都不足的游牧民族,更是很难砸开城墙。

而长城的作用也不是彻底挡住游牧民族,而是为后方大军调动争取时间。

游牧民族的特点是骑兵军团,以匈奴骑兵为例,在汉代我们一直很头疼。

因为匈奴骑兵的机动性太强,四处游走,打的赢就打,打不赢就跑,总是立于不败之地。

突然之间,匈奴骑兵攻了过来,在边境城市烧杀抢掠。你急忙调动大军赶来,在古代至少需要几天时间。等你的大军赶到了匈奴人可能已经劫掠完毕离开了,你什么也打不到,边境城市已经被彻底破坏。

更关键的是,你赶到的大军未必是匈奴骑兵的对手。比如你附近驻扎的只有几千人,匈奴骑兵有上万,他们就会立即迎头袭击你。就算他们打输了,也可以骑马一溜烟跑了,你的步兵集团根本没办法。

如果你打输了,匈奴人可能更是肆虐,甚至突入中原腹地地区。虽然汉军数量可能很多,但分散在各地想要快速集结起来需要时间,很容易被匈奴骑兵各个击破。

所以,古代想要对付游牧民族的入侵,无非是两个方法:

第一,像汉朝一样出动大量骑兵军团,同样以强大机动性抄游牧民族老巢。

这种方法需要极大的军费开支,单单马匹就要几十万匹,还有数万精锐骑兵。

且不谈编组骑兵要多少钱,就算置办一身行头加上马,就是天文数字。

况且,这也是治标不治本的方法。因为北方草原不能耕种,汉人无法在这里农耕居住,只能扫荡一通后放弃。

那么,就算利用骑兵机动兵团歼灭了匈奴人,假以时日还会有其他游牧民族占领这里,继续南下骚扰你。这就像韭菜一样,永远割不完。

显然,这方法不靠谱。

第二,修建长城。

长城的目的,仅仅是挡住游牧民族骑兵一段时间,便于我军主力的集结。

没人相信城墙可以永远挡住敌人骑兵,但能够坚持数日就足够了。

当时长城沿线都有驻军,大部队则在长城后的地区驻扎。

只要长城能够当住几天,大军就可以赶到这一线。游牧民族骑兵看我方有戒备,就只能放弃攻击逃走。

对于汉军来说,这是性价比最高的防御方式。如果没有城墙,游牧民族骑兵随时随地肆无忌惮的骚扰,你又打不着他,国家都能被搞垮,军队彻底崩溃。

沙俄在刚建立的时候,就遭到克里米亚汗国骑兵的不断骚扰,前后掠走了200万奴隶,大部分都是沙俄的居民。甚至克里米亚汗国还乘虚占领莫斯科,一把火将其烧毁,俘虏了6万居民成为奴隶。

如果不是沙俄运气好,恐怕早就亡国了。

至于长城的防御,日常是有严密巡逻的,一旦发现敌人试图攻城就会立即戒备:参将和游击将军是总兵官的下属官员参将分守各路或重要关隘城堡,游击将军带3000名游兵,遇敌入侵时往来策应其下又有守备提调千总把总等中低级军官:守备负责一城一堡的防卫;各关口派提调把守;提调下十台设一千总,五台设一把总;每个敌台设百总一名,专管调度攻打,设台头台副二名,专管台内辎重,两旁有兵士三五十名不等。

至于说长城是阻挡中国老百姓向北逃亡,对不起,古代只有失心疯才会逃到北方大漠上去。

这里不能耕种,只能放牧,时时刻刻都存在弱肉强食的厮杀。中国老百姓逃到北方大漠上,形同直接跳到动物园的狮虎山里,同送死没有区别。

就连秦始皇也说:长城外面就是危机四伏的世界!




过去我们认为修筑长城是为了抵御蛮族的入侵,但是在詹姆斯·斯科特的《作茧自缚》当中认为,长城最初的功能类似于监狱的围墙,是为了防止边民逃跑。

比如世界上最早的长城是苏美尔人建立的,长度超过250公里,它主要功能就是防止百姓逃跑。汉朝时,与匈奴订立的盟约其中就有一条,如果边民逃往边外,匈奴人需要协助送回来。

过去我们受到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的影响,认为国家是想象的共同体,我们之所以相信自己是华夏子孙,是因为有龙的血脉,因此自发聚集在一起,在这个共同愿景推动下,我们华夏文明逐渐壮大。

国家的真实面目是什么样子呢?或许我们在考古遗迹当中找到答案。

李硕新书《翦商》,便结合了最新的考古发现,揭示了真实的商朝,也就是国家诞生之初的样子。作者认为商朝的残酷远超大家的心理承受极限,其血腥程度可以用“罄竹难书”来描述都不为过。

比如在安阳殷墟,一座墓葬当中埋了73名人牲,死者包括老年人、青年人,甚至婴儿,这些人都不是自然死亡,而是分三批被处死。同时墓葬当中还有大量的青铜器和被打碎的陶器,根据这些铭文,可以判断这是贵族戍嗣子一家,因为触怒了纣王,所以被当作祭品。

更令人恐怖的是,像这样的墓葬不止一处,有高达上千座,根据现有的材料,初步统计有1.4万人,当然真实的数字肯定不止这个数。

过去我们认为纣王性格残暴,喜好杀戮,然而考古发现,纣王不过是遵照商人的习俗,用人作为祭品来取悦神明罢了。

在商人的世界观里,世界是残酷无情的,充满了暴力与不确定性,自己所信奉的神与祖先也没有明确的善恶观念,会随时降下灾难。

为了让神满意,必须频繁展开宗教祭祀活动,那什么东西最珍贵、也最好吃呢?那就是人。当然,被祭祀的级别越高,诚意也就越足;哭号越惨、声音越大,享受祭品的神灵也就越满意。

所以文王在纣王的逼迫下吃下自己儿子,并不是《封神榜》杜撰出来的。在殷商那个时代,上层商人把小国国君做成肉干与众人分享,是祭祀的一部分。

这份血腥与残酷并非我们的文明所独享,电影《启示》阿兹特克文明末期的故事也是如此。在中美洲,阿兹特克军队劫掠俘虏,女人被带到奴隶市场卖掉,而男性则被捆成一团,送到金字塔上献祭。周围民众欢呼雀跃,与围观角斗场的罗马民众如出一辙,每个文明的底色极其相似。

到了商朝的晚期,妇女和儿童会用各种标准操作流程进行献祭,从宫廷到民间,商人把这一套祭祀活动搞成了盛大的演出,甚至普通商人盖房子,通常都要把人埋在柱子下面,让鬼神保护房子的安全。

利用恐惧所产生的的强大威慑力,商人维持了自己几百年的统治地位。

如果我们把国家比喻为公司,就能理解商人为什么用这么残暴的方式维持国家的运转。

赵汀阳在《满天星斗》一书当中描述,经过后世考古及分子生物学发现,我们华夏文明就像满天星斗一样散落在黄河中下游,不但没有所谓的中心,更没有统一的政权。

那么你该如何对这些百姓收税呢?如果你走了50公里山路才找到一户家庭,收上来的税还不够一天的口粮,这样的生意怎么看都是折本的。

当年新中国也遇到这样的问题,数量众多的小农户,管理成本太高,收上来的税还不够养这些税务官。于是新中国面对这种难题,学习苏联的集体农庄,把农民集中起来,成立了集体公社。

商朝也采取了相似的做法,把游离在各处的“满天星斗”集中在一起,让他们替自己耕种,同时杀戮那些不在纳税范围内的百姓。后一点非常重要,没有杀戮做保障,也无法把民众集中在一起。

公司为了盈利要降低管理成本,国家想要不断运转下去,也需要实现利益最大化,在保障集中管理收益的同时也要尽量减少“非国家空间”的人口,把更多的人纳入国家空间当中,实现规模化效应。

汉武帝末期,整个户籍人口减半,这些人并不是死亡了,而是社会失序,人口逃到“非国家空间”当中,这是任何一个朝代、一个国家,所要极力避免的。

当然为了防止百姓逃跑,可以抓逃民,修长城,可是这种养兵与修筑长城的成本实在是太高,一不小心就还有可能造成公司的破产,所以早期的国家都是在资源集中的地区,或者有天然屏障的地方,以最低成本实现“非国家空间”的控制。

人类早期的文明主要起源于大河冲击的平原地区,比如埃及文明起源于尼罗河三角洲,中国的早期文明集中在河姆渡、大汶口,都离大河入海口不远。苏美尔人一开始是定居在幼发拉底河靠近入海口的沼泽地带,埃及人选择在尼罗河三角洲,商朝人也是一路由黄河下游迁徙到黄河中游地区,这些不是巧合,而是“非国家空间”控制的结果。

这些冲击平原土地肥沃,在大水退却之后,只要撒下种子,来年就会有很高的收成。美国考古学家在安纳托利亚高原上尝试过,只要带上一把镰刀,工作3周就可以存够一年的口粮。除此之外,这些冲击平原附近还有森林供采集果实,沼泽当中水塘可供捕鱼,先民们在这里根本就不会饿肚子,是最适宜生存的场所。

当然天然屏障也有利于国家的形成,你看古埃及,除了尼罗河能够适宜人类居住,周围全是沙漠,老百姓想跑也跑不成。我们早期的先民,也不会离开黄河太远,否则真的会吃不饱肚子。在先进农具没有发明之前,在黄河冲击平原,用手就可以刨开泥土,这是黄河成为文明源头的重要原因。

古代国家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收税,税收成本越低,这个国家的运营成本也就越低,国家也就越成功,除了上述把百姓集中到一起,当然还要保证收上来的税能够保值。

无论是中东、埃及还是中国,无一例外都把税收建立在谷物之上,要么是小麦,要么是小米。如果单论口味与营养,小麦肯定不如鹰嘴豆、扁豆或者豌豆。

中国很早就驯化了大豆和芋头,而中东也早就驯化了鹰嘴豆,如果论热量值,芋头与鹰嘴豆完胜,但是相比于小麦与小米,芋头与鹰嘴豆最大的缺点是不容易长期保存。另外像鹰嘴豆这种农作物,一年可以多次开花,多次结果,税务官不可能隔段时间就往乡下跑,这样就极大提高了收税成本。

与其说是小麦、小米等谷物驯化了人类,应该是国家这种运营模式同时驯化了我们人类和谷物。

目前全世界超过90%的人类主食谷物,也超过90%的土地由国家构成,谷物不但可以食用,还是天然的税种。

总结

如果采用国家的视角,长城不仅是抵御外敌的工具,还是防御边民外逃的监狱,谷物不是最好的食物,但是却是最好的税种;当然恐惧不是最好的统治工具,却是最经济的统治方式。

据《逸周书》记载,武王就深深地活在恐惧当中,武王的睡眠质量极差,一直深受恐怖噩梦的折磨。如果武王反商失败,代价就是活活被献祭, 那种惨烈的哭喊声,让他想想都不寒而栗。因此武王弟弟周公要经常用解梦的方式替武王解压,比如“梦是反的”就是最好的心理治疗方式。

如果回到4000年前,世界上90%的人口生活在“非国家空间”当中,即使400年前,还有很多地区不知道国家为何物。

在“想象的共同体”文化塑造下,我们甚至认为共同起源于“三皇五帝”,误以为先有了国家才有社会,甚至把税务官被称为父母官。然而如果从国家视角来看,国家就是一家公司,如何以最低成本收税,如何运营下去,才是这个组织的本质。




长城的作用就是防御,只不过这个防御的类型比较复杂。

对于长城的功能,我们一般的理解就是加长的城墙,把北方的胡人给挡在外面,不让他们进来。这个理解其实没有任何问题,是绝对的正确答案,古人修长城的目的就是这个。真正让大家疑惑的是这个挡的过程,即这堵墙到底怎么去挡住游牧民族?

众所周知,游牧民族是要靠天吃饭的。平时风调雨顺,水草丰美,牛羊长得好,自然就没问题。万一哪天受了灾,养不了牲口,那可就完了。为了生存,他们自然会将目光放到生活较为稳定的中原,抢人抢粮食。这便是游牧民族威胁中原王朝的源头。

在争斗中,北方游牧民族最大的优势就是骑兵,没办法谁叫人家有马呢?马这种动物,或许干活不如牛,养殖不如羊,但是人家能跑啊。有了马当坐骑的北方胡人,便可化身草原飞车党,利用其机动性和灵活性,跑到汉人这里来打劫。

汉人这边虽然有着人口的优势,但是边境线太长了,汉人的军队根本不可能做到全面的防御,这些草原飞车党可以随意选择目标,谁知道他们会从哪里窜出来?等到救援的士兵赶到,这些人早就跑了。

所以,这简直就没法打。

面对这种情况,古人就想了一个办法,即在边境线上修堵墙,以此来阻挡那些强盗,也就是所谓的长城。

当然了,早期的大部分的长城大部分都是就地取材,就是普通的版筑夯土墙,条件有限,一般人搭个短梯子,甚至几个人垒个人梯就能翻过去。但是没关系,这墙挡不住你的人,但是可以挡住你的马啊。没有马,这些草原飞车党就是渣,当强盗都不够格。

当然,他们完全可以毁掉这座墙,在墙上打出一个缺口。但是,那毕竟是一堵墙,并不是一推即倒的栅栏,想要在这里打出缺口,那就需要时间。长城虽然不会每个地方都有人把手,但是人家有巡逻的人啊,而且还有烽火台这样的哨站。

所以这个缺口很快便会被人发现,然后通过烽火传信等方式告诉长城内的军队和百姓。那么这就给了军队的集结调派和百姓们撤离防守给予更富裕的时间。

届时,就算游牧民族的骑兵能够越过长城,迎接他们的也只会是坚壁清野和汉人的军队围剿。那么到时候不仅东西抢不到,还将面临一场恶战,甚至可能回去的路也被堵了,典型的偷鸡不成蚀把米。

当然,除了迟滞游牧民族的进攻以外,更能限制其进攻选择,毕竟毁长城乃是一项大工程,再加上游牧民族的兵力有限,无法做到多点开花。这无疑是给了防守方更加从容防守选择,可以有针对性的调集优势兵力去进行防守。

说到调兵,长城在许多时候也担任着一个快速调兵通道的角色。长城越险山,垮河流,连成一体,就好比一条高速公路,边境军队往往可以通过长城快速的实现军队的集结和调派。这也是为何在一些高山险峻之地,明明但凭地形就可以挡住敌人的骑兵,可朝廷依然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在上面建长城,其实他就是在修路。

所以,长城的防御作用是非常明显的,正是因为长城的存在,使得北方的游牧民族无法肆无忌惮的当飞车党,最终只能是抱团取暖。大家可以看到,北方游牧民族从秦长城修建过后,就开始出现集中化。匈奴、鲜卑、突厥、契丹、蒙古一个又一个强大的势力,轮流坐庄。没办法,不抱团斗不过。以前没有长城的时候,一个几十骑的小部落就能到处打秋风。有了长城之后,他们连毁长城估计都做不到,更不用说进来抢劫了。

所以说,长城的军事防御效果是非常显著的,虽然历史上不乏北方游牧民族越过长城,入主中原的情况,但是总体来说,他的存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边境的防守压力。

当然,长城不仅仅是防御外敌,也防自己人。北方游牧民族中原汉人除了战争以外,还有贸易。他们需要中原的铁器、盐、甚至于粮食,所以往往会拿牛羊来作为交换,这便是所谓的贸易。既然有贸易,那就代表有利润。利益驱使下,那就避免不了走私。

为什么说是走私呢?因为这种贸易往往是控制在国家手里,贸易的地点,时间以及价格都需要掌控在国家手里。因为只有这样,中原王朝才能保证对游牧民族的一个主动权。

比如双方关系紧张了,草原飞车党耐不住寂寞来袭,那好,咱们关闭贸易,不给你铁器,不给你盐。没有牛羊肉,中原人可以活得好好的,但是没有铁器和盐,游牧民族的生存就会出问题。或者说,中原王朝可以通过选择和草原上某些部落交易的行为,来达到平衡和控制草原各方势力的目的。

但是,如果有了走私,那么中原王朝的这种优势便不复存在。所以,打击中原商贩的走私活动是非常必要。而长城的存在,无疑是走私商贩最头疼的存在。以前没有长城,他们可以随便超个小路就出去,谁也不会发现。但是前面有一堵墙挡着,那可就麻烦了,人可以翻过去,马车货物可不容易翻过去吧,至于毁墙,更是困难,再加上巡逻的士兵,这使得走私的风险极大。

最终,没有了生活必需品来源的游牧民族就得看中原王朝脸色行事,除非实力足够强,能够打到中原王朝服,而这又回归到了前面长城的军事防御作用,没有骑兵的游牧民族,就是个渣。

这就是长城的作用!




所谓最好的进攻是防御。防御是最花钱的,一般人玩不起。看看现在的美国的宙斯盾花了多钱你就明白这句话。相比于进攻,防御要花的钱多太多了。

从侧面来讲,你看欧洲人,可让那个长城害惨了。北方游牧民族遇见强大的中原王朝进不了中原,只有往西。

中国人造了长城,就能把战争控制在长城一带,这是减小了战争的代价。




长城的主要作用是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

秦始皇统一六国,结束了战国七雄争霸的局面,这时对中原产生威胁的就是北方的匈奴了,于是使蒙恬北筑长城以抵御匈奴。这是长城最初的建立。

中国长达2000多年的封建王朝历史,在每个朝代几乎都会伴随着抵御北方的游牧民族,从匈奴到鲜卑,再到柔然,契丹,女真,蒙古,满族。北方的大草原孕育了强悍的马背上的民族。

北方草原盛产牛马羊等牲畜,然而却没有农业等。虽然这些少数民族可以吃肉,穿皮衣,但是他们也离不开粮食和布匹铁器等,当然他们可以同边关的汉族交换,但是显然抢劫更为方便,成本更低,中原百姓跟这些马背上的民族没办法抗衡,只能任其劫掠,他们劫完跑了,可是百姓们有房屋,田地,不能走。

可是长此以往,百姓得不到安居,只会远离边关,于是大部分土地会被闲置没人耕种,同时也没了抵御入侵的力量。所以才会建筑长城来阻挡他们的入侵。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9

标签:长城   沙俄   鹰嘴豆   王朝   商朝   中原   黄河   游牧民族   谷物   汉人   匈奴   骑兵   中国   作用   百姓   国家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