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陈友谅是一个怎样的人?

“如你侥幸生还,就应取消帝号,坐待真龙天子!不听我好言相劝,必然会兵败身灭,到时后悔已晚!”在给陈友谅的书信中,朱元璋这样写道。

这是1363年,朱元璋和陈友谅正在鄱阳湖展开决战。

第一轮激战之中,朱元璋利用风力优势,一把火将陈友谅的60万大军烧去大半,陈友谅的弟弟陈友仁也在大火中丧生。

朱元璋暂时占据优势,但是陈友谅的势力一向最强,朱元璋并没有足够信心一举将其击败。为了稳妥起见,朱元璋接连给陈友谅写了两封信,在信中他想与陈友谅约定停战:“双方各安一方,以俟天命。”劝陈友谅取消“汉”的帝号,坐待真龙天子出现,以免在激战中身死兵灭,后悔不及。

看到朱元璋的书信后,陈友谅勃然大怒,没给朱元璋任何回应。

结果,鄱阳湖一战成为陈友谅一生的最后一场战斗:双方僵持日久,陈友谅军中粮草断绝,于是他率军且战且退,最终在船上被飞箭射中而死。

朱元璋知道陈友谅战死的消息后,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说道:“友谅亡,天下不难定也!”亲口承认陈友谅是他一统天下最难对付的敌人。

如果陈友谅能够听从朱元璋的劝告,双方各安一方,先以元军为共同敌人,以陈友谅的实力和朱元璋的早期战略,陈友谅也许能有个更好的结局。可惜,正像朱元璋评价的:“友谅志骄、士诚器小,志骄则好生事,器小则无远图。”指出导致陈友谅结局的正是他自身的性格缺陷。

而实际上,陈友谅并不只是有“志骄”的缺点,他的性格中还有更致命的弱点,从而导致他最终悲剧的命运。

1、渔民家的孩子

陈友谅和很多元末群雄一样出身底层,他的父亲陈普才是沔阳的一个渔民。陈友谅兄弟五人,他排行老三,小时候读过一些书,长大后在县衙混了个差使。

从渔民混到县衙当差,陈友谅并不满足于此,当时恰好徐寿辉派遣红巾军攻打沔阳,陈友谅就加入红巾军,在徐寿辉的部将倪文俊手下担任簿掾,负责掌管军中文书、钱粮等物。

虽然陈友谅只是粗通文墨,但是在大多是农民出身的红巾军里已经颇为显眼,再加上他胸怀大志,平时作战勇敢,多次立下战功,所以不久就成为倪文俊麾下数一数二的将领。

徐寿辉治军很严,红巾军纪律严明,所以每到一处都受到百姓拥护,很快就发展到百万人马,占领了长江南北广大地区,徐寿辉自立为帝。

徐寿辉实力大增的同时,他的部下们野心也在不断膨胀,其中尤以倪文俊最为突出:1357年九月,掌握军中实权的倪文俊试图谋害徐寿辉篡夺帝位,结果消息走漏,倪文俊被迫匆忙逃跑,去投奔黄州的陈友谅。

倪文俊显然错打了算盘,和陈友谅相比,徐寿辉为人更宽容厚道。徐寿辉能容忍倪文俊掌握实权,把自己当傀儡一样操纵,陈友谅却绝没有这样的度量,不会容忍倪文俊到自己的地盘撒野。倪文俊跑到黄州后,陈友谅毫不留情地挥起屠刀,结果倪文俊后将其人马悉数招至麾下。

昔日的渔民之子,一下子跃居成为统帅数十万大军的将领。

从加入红巾军到成为红巾军的实际掌权人,陈友谅用了两年多的时间。

而陈友谅的野心显然不止于此。

2、徐寿辉再处险境

徐寿辉本来以卖布为生,他不像陈友谅和倪文俊那样有强烈的野心,他加入红巾军的初衷就是因为对元朝不满,想要寻求更好的生活,没想到加入红巾军后很快迎来机遇。

《明史》中对徐寿辉的记载很简单,其中最重要的有一句是“奇寿辉状貌,遂推为主。”因为徐寿辉身材魁梧、相貌非凡,所以被推举为首领。

可见任何时代都有“看脸”的惯例,徐寿辉就因为自己长得好而坐上了红巾军第一把交椅,后来事情的发展也验证了“看脸”这招很好使:徐寿辉当了红巾军首领后,红巾军战无不胜,所向披靡,很快汇聚成为拥有百万之众的强大力量。

不过,颜值带来的红利终究会消耗殆尽,随着徐寿辉自立为帝,他的位置引来更多觊觎,而他的能力却不足以捍卫他的宝座,于是有了倪文俊的“谋逆”。倪文俊被诛后,徐寿辉以为陈友谅会成为拥护自己的可靠力量,可惜却不是。

和徐寿辉相比,陈友谅有足够的雄心壮志和战斗实力:他掌握红巾军的实权后,迅速按照自己的意愿开疆扩土,一路攻城掠地,继续所向披靡。

徐寿辉像信任倪文俊一样信任陈友谅,事实证明他又错了。

1358年,陈友谅率军攻占了龙兴。

徐寿辉原本定都汉阳,听到陈友谅攻下龙兴后,不知道徐寿辉是想在陈友谅身边寻找安全感还是想把龙兴控制在自己手里,总之结果就是他当即向陈友谅提出要迁都龙兴。

陈友谅马上表示反对,徐寿辉却没把陈友谅的意见当回事,不久就从汉阳出发,准备取道江州去往龙兴。

江州正是陈友谅的治所,陈友谅以主人翁的态度大开城门迎接徐寿辉的到来,等君臣人等都进入江州城后,陈友谅突然下令紧闭城门,然后逐一击杀护卫徐寿辉的随从,只留下徐寿辉一个光杆司令。

陈友谅的野心显露无遗,徐寿辉却已经无能为力,在陈友谅及其部将虎视眈眈的注目礼下,他只能言听计从。

陈友谅以江州为都城,表面尊奉徐寿辉,却又自称“汉王”,同时设置了王府以及相应的官员部属。

此时的徐寿辉已经完全成为陈友谅手中的棋子,在陈友谅的挟持下,徐寿辉跟随攻打太平城,汉军一路高歌猛进,进驻采石矶。

3、风雨中的即位

越来越多的胜利让陈友谅更加志得意满,他大概懒得继续在徐寿辉面前装样子,于是派出部将去向徐寿辉“汇报”,同时却安排大力士同行。

陈友谅的部将向徐寿辉汇报之时,大力士扬起手中的铁器,猛地击碎了徐寿辉高戴皇冠的头颅。

除掉徐寿辉,陈友谅迫不及待地按照自己的意愿即位,立国号为“汉”。他继续任用徐寿辉之前的官员,包括太师邹普胜在内,大家仍然担任以前的官职。

值得一提的是,陈友谅即位之时,风雨大作,大臣们只能草草站在沙岸上向他道贺,完全没有按照礼仪行事的余地。

从掌握红巾军实权到即位,陈友谅用了两年时间。

当年,陈友谅还在沔阳县衙当差的时候,曾经有术士察看他家祖先的墓地,然后断言:“会出富贵之人”。陈友谅当时心中暗喜,此时他终于成为一国之尊,虽然放眼四周皆是强敌,危机四伏,但是术士的话终究还是应验了。

只是一时富贵容易,始终保持富贵却很难,尤其陈友谅所处的时期,乱军突起,他虽然拥有几十万军队,但是还没有占据一统天下的决定性优势。

乱军突起中,朱元璋算得上是陈友谅的一个劲敌,双方一决胜负的时刻终将要到来。

4、结局

1360年六月,陈友谅约张士诚夹击应天的朱元璋。

将士们人心惶惶之中,朱元璋采纳刘基的意见,派人修书一封,引诱陈友谅到江东桥“合攻应天”。陈友谅应邀而至,结果被朱元璋的伏兵打得大败。

此时朱元璋的实力远远不及陈友谅,但是他注意听取高人的意见,对陈友谅做出“杀君自立,部众离心”的判断,有针对性地使出诱敌深入的计策。陈友谅对敌我双方形势分析不清,又一向为人骄傲,所以难免上当,遭受了朱元璋的致命一击。

在其后的战役中,陈友谅接连失败,直到1363年七月在鄱阳湖与朱元璋遭遇,双方展开决战。

朱元璋的一把大火让陈友谅损失惨重,陈友谅的弟弟陈友仁也在其中丧生。陈友仁一向有勇有谋,他的战死让陈友谅士气受挫,但是陈友谅却不肯轻易退去。

这场仗朱元璋打得也很辛苦,为了保存实力,他再次给陈友谅写去书信,指责陈友谅轻启战端的同时,和他商议双方各退一步:

“吾欲与公约从,各安一方,以俟天命。公失计,肆毒于我。我轻师间出,奄有公龙兴十一郡,犹不自悔祸,复构兵端。一困于洪都,再败于康郎,骨肉将士重罹涂炭。公即幸生还,亦宜却帝号,坐待真主,不则丧家灭姓,悔晚矣!”

看到朱元璋的书信后,陈友谅勃然大怒,根本不接受朱元璋的建议。

不久,陈友谅军中粮草断绝,在突围中双方再次遭遇。激战之中,陈友谅从指挥船中探出头来,想把四处逃散的兵士召集回来,结果,一支流矢飞来,正中其颅。

这一年,陈友谅44岁,距离他即位还不到四年时间。

后记

当年陈友谅想投奔徐寿辉的红巾军时,他的父亲陈普才试图阻止他,但是没能成功。陈友谅自立为王后,曾经派人前去迎接父亲,被陈普才拒绝了:“你不听我的话,我都不知道将来身死何处!”跟随陈友谅的两个兄弟陈友仁、陈友贵都死于鄱阳湖一战,陈普才还有陈友富和陈友直两个儿子。

朱元璋取得天下后,封陈普才为承恩侯,陈友富为归仁伯,陈友直为怀恩伯,还追赠陈友仁和陈友贵,为他们立庙祭祀。

朱元璋虽然后来大事杀伐,但是早期在收服人心方面措施得当,在这一点上陈友谅显然远远不及。




谢邀。

一、简历

陈友谅,一代枭雄,元末南方红巾军领袖。渔民出身,曾充任县衙帖书。徐寿辉起义后,他与弟友仁、友贵投奔红巾军,任倪文俊部下簿掾,立有战功升任领兵元帅。 至正十七年(1357),他袭杀倪文俊,兼有其众,自称平章政事。自是独揽大权,遂率军顺江东下破安庆,陷龙兴、瑞州,分兵取邵武、吉安,自入抚州。寻又取建昌、赣、汀、信、衢等地,直捣池州。后被朱元璋军击溃。 天完太平三年(1358)他联合赵普胜攻破安庆,乘胜连克江西、福建、浙江许多州县,尽有江西、湖广之地。天定元年(1359),杀大将赵普胜。二年,杀徐寿辉后称帝,改国号为汉。后因日渐腐化,旧部纷纷离去,又与朱元璋相互攻伐,并多次战败。

大定二年(1363),陈友谅乘势东下,声势浩大,大集舟师,往攻应天。其结果中了朱元璋埋伏之计,被杀的片甲不留。 后意孤注一掷,破釜沉舟,率大军六十万,与朱元璋决战。先攻南昌一孤城,八十余日久攻不下,后又在鄱阳湖与朱元璋决战。在九江口中流失而死。 陈友谅称帝四年,享年四十四岁。 其子陈里继位,次年为朱元璋所兼并。

二、评价

(1)纵观陈友谅一生,他亦是一条硬汉。在元朝末年众多的起义军中,大多起义军首领被朝廷招安,即使是朱元璋也曾经与朝廷暗通款曲。反之陈友谅自杀始至终坚决反对元朝外族腐败统治,不屈不挠,敢作敢当,端的是一条路走到底,誓死与朝廷分庭抗礼。

(2)史评陈友谅盗性糜常,杀人不眨眼,何知仁义,狡诈无比,而凶暴残虐尤过之。此人心黑手狠,阴险毒辣、迷信暴力、胆大妄为 ,基本上没有什么他不敢干的。他杀上司,杀兄弟,杀曾经的有恩之人而毫不手软,绝不吝惜。他不知情谊、义气为何物,在陈友谅的字典里没有四书五经、经史子集、仁义道德,有的是‘’斩草除根‘’、‘’杀人灭口‘’、‘’无毒不丈夫‘’之类的蛇蝎心肠。 他杀上司倪文峻、徐寿辉;杀功臣大将赵普胜,吓得大将丁普郎和傅友德等竟投奔了朱元璋。

(3)朱元璋与陈友谅

有一句俗话叫‘’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陈友谅遇朱元璋之敌手,枭雄PK英雄,真乃小巫见大巫了。 朱元璋先是击败了战力与之相差无几,且军队人数比其还多的张士诚部,靠的就是他的文臣武将和开国元勋徐达和常遇春等将领。 之后朱元璋要对阵的就是军队训练有素且兵多将广的劲敌陈友谅了。

凭借朱元璋杰出的军事才能;文臣武将之和衷共济;扬长避短,以柔克刚之战术,陈友谅其死期就不远了。

陈友谅很快就尝到了杀功臣,杀大将的恶果。优秀将领赵普胜等的被杀,已经造成战力低下,军心涣散,人心尽失。 朱元璋以二十万兵力对阵陈友谅六十万,鄱阳湖之战,陈友谅以丢掉性命,惨败而告终。

陈友谅是一代枭雄,其具有良好的军事和政治才能,是具有出色的组织能力和带兵出众的人才。反抗元朝统治自始至终,从不妥协。亦是一条好汉。 但是他的生存法则是信奉杀人哲学,迷信暴力,乃至走火入魔,最后人心尽失。 笃信暴力之陈友谅,最终被暴力所葬送!




元朝末年,群雄并起。

当时中原共有三股势力最为强大,他们分别是朱元璋、张士诚和陈友谅。要论谋略与才干,朱元璋是当之无愧的第一。不过若论当时谁的势力最大,谁最可能推翻元朝的统治,那绝对是陈友谅。

(陈友谅剧照)

那么,既然陈友谅的势力最为强大,又为什么会输给朱元璋呢?他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陈友谅出生于1320年,籍贯湖北沔阳,即现在的湖北仙桃市。陈友谅是渔民之子,出生贫寒。早年间,他曾凭借自己的努力,担任了朝廷小吏。

与乞丐出身的朱元璋不同,陈友谅并非是因为吃不上饭,才决定要起义的。相反,他每天衣足饭饱,有时甚至还能收到一些孝敬。

但陈友谅不仅没有堕落,反而对元朝的统治感到非常失望。产生了要拯救天下苍生,完成民族复兴的想法。

1355年,徐寿辉派部将倪文俊攻破了沔阳,陈友谅也抓住机会,跟上了起义大潮,成为了倪文俊的手下。不久后,由于陈友谅出色的工作能力与战功积累,他很快被升为了领军元帅。

1357年,屡立战功的倪文俊开始对徐寿辉产生不满,他设计谋害徐寿辉。但最终计谋败露,倪文俊逃往黄州,向陈友谅寻求帮助。

志在天下陈友谅面对昔日的领导却毫不留情,他干净利落地杀掉了倪文俊,并吞并了他的军队。此后,陈友谅自称宣慰使,并接连拿下江西,安徽等地,一时间名扬天下。

(朱元璋剧照)

随着陈友谅的实力越来越强,朱元璋感受到了莫大的威胁。1359年,朱元璋利用离间计,成功让陈友谅斩杀了自己手下的大将赵普胜。到了第二年,建立了天完政权的徐寿辉想要迁都龙兴,而作为下属的陈友谅却一直不同意。

徐寿辉本身就对日益骄狂的陈友谅感到不满,一听他说反对,反而更加坚定了要迁都的决心。听闻此事之后,陈友谅立马安排手下在江州唱了一出好戏,并最终成功敲碎了徐寿辉的脑袋。

徐寿辉死后,陈友谅立马称帝,取国号为“汉”,改元“大义”。

当时,陈友谅地盘最广,实力最强。自然而然,他打起了朱元璋的主意。而朱元璋则担心遭到陈友谅和张士诚的围攻,便又一次派间谍诈降陈友谅,结果陈友谅果然中计,发起了大举进攻,最终他落败于朱元璋之手,也丢掉了江西。

1363年,陈友谅趁着朱元璋救援安丰之机,率大军杀向洪都。结果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在人数少于对方数十倍的情况下,硬是拖了陈友谅整整八十五天,一直到朱元璋的救兵到来。

(鄱阳湖水战)

听说朱元璋回来之后,陈友谅决定在鄱阳湖与朱元璋展开决战。

陈友谅的部队全都是铁索连环的大船,在战斗前期,将朱元璋的小船队打得喘不了气。但战斗到了关键时刻,却突然刮起了东北风。朱元璋立即下令使用火攻,陈友谅遭遇了赤壁之战曹操一样的尴尬。

最终,陈友谅大败而归,其弟弟陈友仁当场战死。在之后的突围中,陈友谅也被乱箭射死,一代枭雄就此陨落。

朱元璋曾说:“张士诚器小,陈友谅志骄。”

陈友谅确实是骄傲的,他一生在与元军的作战中,从来不曾接受招安,始终是血战到底。并且,在起义不到十年的时间里,他就能雄霸中原一大块土地,最终称帝改元,他确实是一位骄傲的枭雄。

可惜革命尚未成功,陈友谅显得骄傲得过早了,最终栽倒在朱元璋手里。

(参考资料:《明太祖实录》《陈友谅这一生》)




作为元末起义的领袖者陈友谅,从古自今后人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那么今天笔者从陈友谅的人生历程客观的为大家详细剖析陈友谅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

陈友谅于1320年出生在湖北仙桃,在家中排行老三,父辈以捕鱼为生,勉强养活一家老小。陈友谅自幼天资聪慧,悟性极强,在读书时成绩常常名列前茅,再加上一个算命先生看了他家的祖坟后对陈友谅说:“你家的风水很好,你长大后必定成为人上人”。此话让陈友谅一度欣喜不已。可谁知陈友谅直到31岁才当上元朝一个县级的刀笔小吏,这让满腔豪情壮志的他郁闷不已。

老祖宗有句古话叫“时来运转”,1355年,陈友谅终于等到了这个时运,当时起兵抗元的徐寿辉部将倪文俊带兵打下沔阳(湖北仙桃),陈友谅揭竿为旗响应倪文俊,顺势投入到倪文俊帐下。陈友谅担当倪文俊的先锋部队,带兵打仗总是身先士卒,作战勇猛,连克数城,为此倪文俊给他加官进爵,并将部队划给他管理。

1357年倪文俊想将上级徐寿辉打下的土地占为己有,自己称王。可姜还是老的辣,倪文俊的阴谋被徐寿辉识破,倪文俊不得已逃离到陈友谅这边,念想着陈友谅记着昔日提拔之情,给予保护。可陈友谅二话不说直接将倪文俊诛杀,并将其残余部队据为己有,由此可见,陈友谅心狠手辣,不仁不义。

1358年到1359年两年间,养精蓄锐后的陈友谅率兵连克诸多城池:安庆、赣州、汀州、衢州还有信州(今上饶)等地皆被陈友谅一一攻下,所有俘兵均整编进陈友谅的部队中,如此一来,在整个江南地区,陈友谅成为实力最为强大的割据势力,连老东家徐寿辉也得让他三分。但是在陈友谅心中始终有个信念,那就是“一山不容二虎”,于是他设下计谋引诱徐寿辉赴宴,命壮士用铁器从后面偷袭敲碎徐寿辉脑袋,手段确实有点卑鄙无耻。老东家徐寿辉一死,野心更加膨胀的陈友谅立马称帝,改国号为“汉”。接下来他的目标就是干掉应天府的朱元璋部队。

“龙湾之战”中,陈友谅的战船被朱元璋部队重创,在采石矶又被冯国胜所部阻击,陈友谅此战可谓是“丢了夫人又折兵”。丢脸丢到家了。到了1361年,朱元璋已经攻克江州、安庆等多个据点,报复心极强的陈友谅不甘示弱,于1363年亲自率领60万部队(可能没那么多),数百艘大型战船沿着水路开往南昌,怎知驻守南昌的朱文正等人硬是凭借着坚忍的决心与陈友谅对抗了将近3个月。后来朱元璋率领援军赶到,陈友谅将战船开往鄱阳湖与朱元璋决战,一场赤壁之战借东风的典型战术再次上演,朱元璋凭借着东北风利用火船撞击、引燃陈友谅的百艘战船,陈友谅所部死伤无数,逃亡路上被朱元璋的弓箭部队射中头颅,一命呜呼。一代枭雄就此谢幕。

上图京剧《九江口》中陈友谅

综上所述陈友谅的一生,我们就可以非常清晰的知道陈友谅的为人了,年幼聪明好学,得志后杀了上级倪文俊、徐寿辉,实为不仁不义,卑鄙无耻,得势后自己当皇帝,说明此人野心大,权力欲望强。战败后再次反攻到底,说明此人意志坚定,报复心极强。鄱阳湖大战兵多将广还遭到惨败,说明此人有勇无谋。但是如果我们再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待陈友谅,也许他也是有功之人,首先他作为抗元领袖摧毁元朝在江南的势力,其次他开启沔阳三蒸文化,最后作为能与明太祖朱元璋并驾齐驱,逐鹿中原,亦是非常人也!不知你们对陈友谅怎么看,欢迎留言交流。




有人评论“假如司马迁写元明史,陈友谅会是第二个项羽”。这个评价虽然有点狂,但是陈友谅被《元史》《明史》黑化、矮化是毋容置疑的。陈友谅五年内从一个文书先生成长为南方势力最强的统兵大元帅,必有其过人之处。

陈友谅,出生渔民之家。家里有能力供他读书和习武,说明家境不会很差。参加起义前,陈友谅已经做了几年元朝的官吏,有稳定的收入。也就是说,陈友谅造反的动机跟朱元璋不一样,朱元璋是活不下去了,而陈友谅是对元朝失望了。

继续分析陈友谅参加起义的动机,是民族大义?还是阶级斗争?又或是争取地位权力的冒险投机?不管是哪一个动机,都显示出他的起点比朱元璋更加有理想、有抱负。

陈友谅能文善武,力大过人,一开始就显示出过人的军事才华,得到上司倪文俊和老板徐寿辉的赏识。陈友谅也不负众望,在与元朝的对抗中攻城拔、寨屡立战功,逐渐被提拔为“天完”政权的兵马大元帅。

需要提到的是,在元末起义中,对元朝杀伤最大的不是最终得了天下的朱元璋,而是北方的韩山童、刘福通和南方的陈友谅。

剩下的方国珍、张士诚和朱元璋则都是蛇鼠两端的货色。元军打压的紧了,方国珍、张士诚、朱元璋这些军阀就赶紧接受元朝招安,做元朝的狗腿子,讨伐其他起义军。元军离开了,他们就赶紧抢粮、抢钱、抢壮丁、抢地盘。

细数起来,朱元璋的黑历史还真不少。他在抢地盘崛起过程中,主要是对着其他起义军下手了。但是正史里面一句“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轻轻带过。正史中只是说陈友谅势力最大,但是陈友谅与元朝的大战却被抹得干干净净,这不是很奇怪吗?

在南方所有势力中,只有陈友谅从来没有接受元朝招安,只有陈友谅一直坚持实打实在跟元朝对着干。最后成了这样的情形,陈友谅灭元军,朱元璋灭陈友谅。

在传统说法中陈友谅被描绘成“嚣张、多疑、没义气、心狠手辣”,这个说法,疑点多多,觉着这是朱明王朝在矮黑人家。

1、“嚣张”这个好说,哪个才华横溢的人不是恃才傲物、桀骜不驯?

2、“多疑”就有点前后矛盾了,既然是多疑,连身边的人都不信任。怎么会中了叛将康茂才的“诈降计”兵败如山倒?

3、说陈友谅“没义气、心狠手辣”的事例,翻来覆去就是杀了老上司倪文俊和前老板徐寿辉。殊不知,最开始是倪文俊和徐寿辉火拼,陈友谅总要灭掉一方才可以维护起义军内部统一,所以他杀了老上司。后来功高震主,陈友谅与徐寿辉火拼。杀了徐寿辉,这支义军才能继续走下去,这也无可厚非。说起来,朱元璋杀掉的老兄弟可是多的数不清了。

陈友谅要是真的多疑和没义气,怎么会有张定边和张必先这么两位生死相随的兄弟?总之,陈友谅应该是给朱元璋造成过很大心理阴影,要不然史料里只有朱元璋打败陈友谅的事,只是一味抹黑却没有具体事迹。

陈友谅其人事迹史料记载很少,怀疑是朱元璋做了手脚。但是民间却留下了其他说法:

  1. 陈友谅的行事风格、军事才能被认为与项羽极度相似,假如司马迁写元明史,他会是另一个项羽。
  2. 陈友谅有张定边、张必先两个结义兄弟,被人们认为是和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一样的佳话。(注:陈友谅的国号“汉”,刘备的国号也是“汉”)
  3. 陈友谅打造出了当时世界上最大规模水军,他在潘阳湖大战的失败跟曹操赤壁之战失败一样——铁索连舟,风向突变,被火攻大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3

标签:鄱阳湖   项羽   安庆   县衙   起义军   国号   部将   战功   元朝   枭雄   渔民   野心   势力   部队   实力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