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确定了哪些教育内容?诗教、礼教、乐教对现代教育有什么借鉴意义?

诗、礼、乐,是审美思想,是儒家思想的表现形式,是哲学理论的载体之一。所以,现在说中西方制度差异,深层次的本质是哲学理念不同。现在国家层面学术界的艺术审美思想,旱已被攻陷,只是西方暂时无法宣告全面胜利而已。

古人早已用琴、棋、书、画、诗、词、文、赋等等各方面去讲述人生道理和哲学理念,现在,我们却弃之如敝履。不知道四书、五经和日常生活、国家政治制度、经济、军事等等的真正关系。就如:夬卦说契、噬嗑为市、兑为商、震为兵等等易经思想含义和审美趣向。

有言行,可见性格、可见偏好、可见思维习惯和特征,有迹可循,可预见,以至可操控。因此,大国之争,争于人心、争于理念、争于文学节术、争于享乐和万民喜好、争于百姓生活。i




我认为孔子确定的教育内容总的有7类:

1.有教无类:不论富贵贫民都应该有接受教育的权力,知识不分国界。

2.因材施教:教师应该根据每个人不同的性格和兴趣,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以求达到一个良好的教学效果。

3.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时时刻刻要记得给自己加油充电,虚心向别请教,完善自己的能力。

4.勤于思考:知识来源于思考,只有通过思考才能提升自身的才学见地。

5.温故而知新:这是现代学习比较重要的一环“复习”,经常复习以前学过的知识点,能够帮助自己更好的掌握新知识。

6.不耻下问:孔子认为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特长是别人所不会的,所以我们要时刻保持一颗虚心好学的心。

7.知之为知之,不知不为不知:做学问要学会实事求是的态度。

小结

孔子的教育之道犹其注重道德教育,以上几点都是作为一名莘莘学子需要牢记的一点,保持一颗向上好学的心,重视内外兼修的优良传统,我们才能不断地完善自己。

“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行、忠、信是孔子总的教学大纲,也是对于教育的统总道德行为规范。

而其中诗教、礼教、乐教对现代教育的意义有:

1,诗教的意义:

孔子在“六艺”基础上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诗、礼、教是孔子教育的总纲。诗教激励人的志向 ,启发人的情感,腹有诗书气自华,除了升华自身的气质诗歌可以让人委婉地表达自身的各种情绪,托物言志等等,还可以帮助别人了解祖国的地大物博,诗歌可以说包罗万像,以他简练,优美的文字,委婉情感的表达方式,成了中华儿女最好的历史传承,因此,受过良好诗教的人能通情达理,更好的服务于社会,是一切礼教道德的基石。

2,礼教的意义

礼教的目的则是要教育人节制和约束个人欲望和情感,礼教培养人遵守行为规范的理性精神,在具体的活动中如何“立人”、“达人”而不害人,礼更是一种道德教育体系,也是一整套具体可操作的行为规范。

3,乐教的意义

乐教在更高的层次上回到情感品质上去 ,达到情感与理性的和谐统一 ,塑造一个理性的情感本体,他的对象是受到了良好的诗教和礼教的成年人,“乐得其道”,是归于仁后的理性自由,是情感与理性的和谐。孔子的乐教思想提醒我们:要充分意识到行为规范是对个性的约束,每个人的内心常有违规的冲动,只有当情感接受了规范的时候,规范才真正成为内在品质,这是一个长期修炼的过程。

当我们在进行行为规范教育的同时,培养学生对高雅艺术和大自然的审美能力,用合规律和合目的的美好事物陶冶人的情操,情感教育与生命活动相始终,健全的人格才有可能最终形成。




孔子在私学中以《诗》,《书》,《礼》,《乐》,《易》,《春秋》为教学内容,在继承了西周贵族“六艺” 教育传统的基础上,创设新学科,重新编排教学体系,充实了教学内容。这一创新,加速了由武士教育向文士教育转变,也推动了古代文化的发展。《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以诗,书,礼,乐教育弟子”。《庄子•天运篇》记载孔子见老聃时,自称:“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这些材料说明,孔子进行研究并编成教材的有6种,而对弟子们普遍传授的是前面4种。

1、《诗》

我国历史上最古老的诗歌选集,由孔子编辑整理而成,取其精华305篇,概称“《诗》三百”。也就是流传至今的《诗经》。《诗》的特点是合乎周礼,内容纯正无邪。诗包括风、雅、颂三部分,“风”(民歌)反映各地平民和贵族的风俗习惯,多为抒情诗;“雅”(宫廷诗歌)反映贵族的生活和政治情况,有史料价值;“颂”(庙堂诗歌)歌颂祖先的功劳,格调庄严肃穆。《诗》对个人态度温和、性情柔顺的修养和人际关系有重要作用。“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学习《诗》可以提高政治活动能力。因为春秋时期各国在内政外交上都少不了诗,尤其是外交活动中,常用诗来代替口语表达,《左传》里就有不少这样的记载。《论语。子路》中说:“如果一个人熟读了诗三百篇,交给他办政事办不了,派他出使外国不能灵活地交涉,那么就等于白读了”。孔子还认为,学《诗》可以培养态度温和、性情柔顺的品格。他曾经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也就是说,学习了诗,可以使自己的思想合乎正道。 又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2、《书》

《书》是历史书,孔子将古代文献汇编成册,相传有上百篇,记载了夏商以来,特别是周初奴隶制国家的重要历史。保存了历代统治阶级德、刑并用的统治经验。现在流传下来的为28篇,称为《尚书》 。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保存了夏商周时代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方面的资料,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孔子把《尚书》作为教学内容,就是把它作为学生会后从事政治活动时的理论依据。培养学生通晓历史、明达政道的能力。他说:“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要弟子们从学习历史文献中继承和恢复西周的文武之道。

3、《礼》

又称《士礼》或《仪礼》,孔子认为三代之礼,周礼比较完善,他依据周礼加以改良,编辑成一部君子必须掌握的礼仪,作为教材。他要求学生“立于礼”。“夫礼,先王以承天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知礼是立足社会的重要条件,他要求弟子不仅学会礼仪,而且要理解礼所蕴涵的精神实质。

《礼》是指《周礼》,即西周奴隶社会的宗法制度,道德标准以及相应的礼仪制度。后世称为《仪礼》。孔子认为,对国家来说,要“为国以礼”,没有礼,整个统治秩序就要“分崩离析”,对个人来说“不学礼,无以立” ,一个人如果不懂得各种社会秩序,就不能在社会上立足。孔子讲礼,贯穿着“仁”的精神。他认为当时社会出现“礼崩乐坏”的形势的原因,关键在于人们缺少“仁”德,所以他要求学生从具备仁德入手来达到守礼。“仁”和“礼”是一件事的两个方面。“礼”是从社会制度方面说;“仁”是从伦理关系方面说;“礼”是外在的行为标准;“仁”是内在的精神状态;“礼”必须以“仁”为思想基础,否则就会徙具形式,即所谓“人而不仁如礼何”;但“仁”又必须用“礼”来调节;比如他说“仁者爱人”,并不是爱所有的人,而是“爱有差等”。

4、《乐》

同《诗》相连的。《乐》是《诗》的曲调,《诗》就是歌词。同时《乐》与《礼》也是密切相关,礼乐经常配合发挥为政治服务的作用,礼是人们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用以规范人的行为,建立稳定有序的社会等级制度;乐则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形成崇高的品格。孔子曾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也就是说一个人的修养从学诗开始,以激发情感和意志;进而学礼,以约束其言行;最后是学乐,以形成其性格。孔子的乐教重视古乐,而反对当时的流行音乐,强调音乐的道德标准,重视音乐的社会效果。

5、《易》

又名《周易》或《易经》,是一部占卜用的卦书,含有朴素的辨证法思想,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明凶知吉 、事理精微的能力。

6、《春秋》

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孔子根据鲁史和周史编辑而成,记载了上讫鲁隐公元年(前722年),下至鲁哀公14年(前481年)共242年的政治、经济、军事、天文、地理和灾异等方面的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后人为便于学习,进行了阐述和补充,称为《传》。流传至今有《三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和《春秋左氏传》。让学生明微言大义,对历史事实褒贬有道能力。

另外,传统六艺中的射和御,孔子也是教的,不过不是教给所有的弟子,而是其中几个,如冉求,子路,樊迟等。至于《易》和《春秋》是孔子晚年学习和整理出来的两种关于占卜和鲁国历史的书籍,也曾传授给少数几个学生。孔子用这些典籍进行教学时,有三个特点:

(1)偏重社会人事。他的教材,都是属于社会历史政治伦理方面的文化知识,注重的是现实生活而不是崇拜鬼神。他虽然不是无神论者,但对鬼神持怀疑态度,敬鬼神而远之,即所谓“子不语怪,力,乱,神”,“不能事人,焉能事鬼”。可见,孔子一方面回避了关于人死后是否变鬼的问题,另一方面又少谈鬼神,不宣传宗教迷信。

(2)偏重文事。

(3)轻视科技与生产劳动。

孔子在教育内容上的这三个特点,一直成为后来封建社会儒家教育的重要特征。同时,孔子的这些教学内容中又保存了大量的文学、史学、哲学、政治、宗教、道德、天文等知识,通过他的整理和传授,对保存和传播文化起了重要作用。




孔子的所有头衔,所有尊称统统都是后人强加在他身上的,而并非他的本意;从这个角度来看,孔子其实是最受委屈之人。

孔子是谁?不过就是一个自谋职业之人——如果周天子的权威尚在,他们那些知识分子要不会流落民间靠着认识几个字的优势混饭吃。

进入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没了朝贡,养活不了那么多“儒”(占卜观星象之人),只好打发他们各自走人,因此,“儒”们大批下岗,孔子也在其中。

现在存世的《论语》(孔子主要的主张)其实都是后人经过回忆而编纂的,那个时候没有录音机,也没有什么U 盘或者光盘——哪一些是孔子说的,哪一些是孔子的学生说的,哪一些是学生的学生说的,已经无法考证了。

简单说,儒家思想的最后形成,其实已经和h孔子本人没有多大关系了,都是后世封建社会统治者以及吹鼓手们的贡献——

其中有两个人才是真正的孔子思想的“发明专利”人;一个是汉代的董仲舒,还有一个是宋朝的朱熹;换言之,所谓孔子的教育内容,其实董仲舒和朱熹才是版权所有人。

其核心就是《四书五经》,三从四德,天人合一,君权神授;至于说到教育,无非就是读书修身,最后仍然是“五谷不分四体不勤”——这些现在还有什么用?

一百多年前“新文化运动”就彻底批判了孔子,打到了“孔家店”,现在为什么还有人不断吹捧,不断拔高孔子?我们的教育真的就离不开孔子吗?

孔子已经两千多年前的过气的“网红”了,为什么不向前看呢?为什么不去面对现实呢?是不敢?还是不愿意?




谢您约题。

(仪式,在古代很重要,迎来送往.祀祖奉天敬地等都用仪式进行,归礼仪式的顶级形式)

孔子教人以:礼.乐.射.御.书.数,共六艺。但强调过:不知诗,怎以言。

从这七项上看,就是:

诗,韵律词句式。

礼,待人接物方式。

乐,待以谦和,促双方愉乐。

射,持弓射箭。

御,驾车使畜。

书,写作文章。

数,易数之数。

这是不自生产制做的贵族须掌握的基本功,在民众或自制做人群里归休闲时间渡过方式。

孔子时代属干:劳心者从事的事项。即奴隶主阶层的基本功。但属于劳做者休闲时间过渡方法的提炼后,套用仿制。

当时,诗是最顶级的雅语式,所以不知诗,怎说出雅语呢。

人际关系上,不劳时段须不令人讨厌,所以人际交往时须尊重对方,用以换取对方对自己也尊重。

尊重对方须谦逊,谦逊才可谦和,各方都谦和,就都快乐愉乐了。

所以,雅语显高贵,谦逊命名为礼,各方都快乐,人生就美好了。这是从劳做者劳做时,互帮互协及逗乐逗嘴中提炼出来的。从而虽劳累而不感觉还快乐愉乐着的。

引用套用于不自制做劳做的,只享用享受劳动成果的贵族身上,也可摆脱无聊闲闷状况。这就是改变式的:出口成章,习练仪程仪式仪仗次序规模,及烘托气氛氛围的渲染烘托式。

出口成章,以脱口出诗显示。

仪式次序,以礼的礼仪显示。

快乐愉乐,以宫商角羽徽的乐器奏演体现。

习练此三项,可坐屋里,不再吃饱喝足,无事可做,而到处瞎跑乱窜,惹事生非了。人生不惹事生非,归于有修养范围内。

孔子这三项教法,对现在可转用成:遵纪守法上,仍具一定的参考价值的。因为囚屋内可最大限度的达成,少惹事生非的。确切的实用则具有不工作时的,时闲打发方式使用的方式之一。即,不劳做时间,休息非睡眠时的,娱乐方式之一。从而可做到生产娱乐两不误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9

标签:孔子   礼教   董仲舒   周礼   教学内容   行为规范   现代教育   春秋   道德   意义   能力   思想   政治   情感   社会   内容   财经   学生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