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说一个小时候见过或用过的老物件,证明你老了吗?

我不是“能说一个”,我这都是现在还收藏的东西!

图3的老铁皮暖壶至今我还使用着呢!这暖壶皮是过去自行车链条冲压后的下脚料做的,计划经济时代,国家规定的,自行车链条下脚料必须共给暖壶厂做暖壶皮用。

我在自行车厂工作过两年半,我们车间是生产手闸和车座的[ok][偷笑]









见过吗?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一度流行的柴油炉子,大都是找熟人利用一些废料手工制作的,略显粗陋。因此,燃烧效果不太好,往往冒黑烟,有明显的柴油味。使用中还经常要用手进行调整,弄得满手是油,所以,很快就没人用了。可以说是“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不过,今天说的柴油炉子不是用来做饭的,是与类似下图的工具一起使用,图中是火钩子,这里要说的是烙铁,形状与火钩子差不多,只是头部是扁的,并且比较薄。将烙铁头放在柴油炉子中加热到发红,用来粘接塑料凉鞋。

当时,夏天人们穿的凉鞋基本都是塑料的,很容易出现断裂现象,有点断裂就扔掉有点可惜,就要修复一下,于是,街上就出现了专门粘接塑料凉鞋的手艺人。粘接时,先将断裂处清理干净,拿起烧红的烙铁,前面说了,燃烧效果不太好,烙铁头上会粘上一层碳黑,会严重影响粘接效果,手艺人在地上放有一只清理干净的旧的布鞋底,将烙铁头在鞋底上反正摩擦几下,烙铁头就干净了。这里用旧的布鞋底很巧妙,一方面旧的布鞋底很粗糙,能产生的摩擦较大,便于将烙铁头清理干净;另一方面布鞋底是热的不良导体,传热很慢,不会将烙铁头的热很快传出去,使烙铁头保持较高温度。然后将烙铁头放到断裂处,断裂处的塑料受热熔化,就相互融合在一起,同时用力挤压断裂处两侧,等熔化的地方再凝固后,由于分子间距离的减小,分子间作用力增大,断裂处就会重新连接在一起。为增加粘接强度,往往还在粘接处另外在粘上一块同颜色的塑料片,经修正后,不仔细看几乎没有粘接的痕迹。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塑料凉鞋越来越少,所以,粘接凉鞋的手艺也就消失了。




作为一个90后,也快奔三了,童年的记忆还是很清楚的,那个时候房子还不是水泥砖瓦盖的,而是土坯子做的,虽然条件很艰苦,但过的很快乐,除过上学课程外就没有多余的补课。暑假会帮家里做农活,下河洗衣服,捞鱼……等等。见到的老物件至今都记忆深刻。下面我就来列举下:

1.挂钟

我妈的嫁妆之一,里面没有电池,过一段时间需要上一下发条,钟才能走,滴答滴答,到整点会报时。

2.老式手电筒

银白色外壳,基本上家家必备,那个时候老爱停电,他就派上用场了,小时候比较好奇其发光原理,每次都把后盖抠开,往往会被爸妈说。

3.老式称

这种称会带个大坨,杆子很长,上面有刻度,现在基本上都是电子秤,那个时候家里要卖粮食,都是用这种称来称,街上卖菜的也是用这种。

4.黑白电视机

我妈的嫁妆之二,电视机很小,还是黑白的,每次换频道得拨一下按钮,而且收到的频道不多,小时候特别喜去隔壁家看电视,因为人家是彩色的。

5.老式自行车

我们叫二八大驴,小时候就做到前面那个梁上去赶集,到后来自己学着骑自行车也是用这个车子,腿从大梁下掏空过去,哈哈哈,太有才了。

6.缝纫机

我妈嫁妆之三,现在还在家,质量真的很好啦,衣服有问题就喊我妈用它缝补,我喜欢用它运动的声音,而且不用它时,可以把它收起来,当个桌子用。

7.顶针和锥子

这两个是配套的,小时候穿的鞋都是妈妈做的,自己做鞋底,鞋帮少不了用它两,棉鞋冬天穿起来很暖和。

8.老式放映机

那个时候村里有会或者其它大事,会用放映机和幕布放电影看,村民早早去占位置,尤其是在夏天晚上看地道战,好好看。

9.儿童三轮车

那个时候谁家有这个那就很羡慕了,我小时候没有骑过,我弟后来有了,我和他抢着骑,哈哈哈。

10.算盘

小学时学校老师会教算盘,买的那种质量很好,拨起来特别响。

11.铝饭盒

家家必备品,那个时候人们干农活基本上都在地里从早到晚,中午给我爸妈送饭就用这种。

12.笼子

我们叫蛋笼,用很结实的草编织的,尤其是在做农活的时候能派上用场。

13.铁质铅笔盒

盒子内部的盖子上有乘法口诀,很实用,慢慢的从单层演化到双次,好洋气呀!

14.收音机

那时候收音机又大又笨重,但只要有就觉得很好,可以听广播,音乐等等。

15.风箱

小时候家里做饭烧柴火,这个风箱功不可没。饭熟了,炕也热了。

好了,以上就是我分享的老物件,都是见证我们的回忆,虽然时间回不去了,但是看到他们,童年又浮现在眼前,过去的日子虽苦,但我们没有烦恼,无忧无虑。每一件东西都有一个故事,有苦有甜,伴随我们成长。

请大家多多关注,我是小君主在此谢过了





这是四十多年前我亲手制作的木制独轮车。主要用于当时的农家运输。由于道路狭窄,不论农家上山拉柴草来烧火煮饭,农田运肥运粮都少不了它。每年农历八月前后,身强力壮的我,几乎天天排满制作曰程,还有每部两元的工资。如今再见这部陪我家四十多年的老爷车,我们已由当年二十多岁的壮小伙变成六、七十岁的老头了。岁月不饶人啊!





作为一个汽车博主,回答下我们记忆里的老车吧:

解放CA10:

这种老爷车使用摇把点火,没错,就是和拖拉机类似的摇把点火。

虽然这车很古老,老到很多人以为只有在课本上看到雷锋那个年代才会使用,实际上这车90年代还在使用。

载重量才4吨,大多数厂家安排去做什么小吊车,什么洒水车这类东西。

东风140/解放141


国内跑运输很常见的车型,淘汰老解放的主力。


教练车的主力车型,而且从现在开始,国产车终于可以技术指标能满足超载的需求了。

老解放的零件和组装工艺,乃至设计指标都不足以满足重载的需求。

面的:天津大发面包车:


当初90年代比较平民的面包车,记得印象最深刻的是驾驶员座椅底下非常热。不过并不影响当时的销量,彼时国内的低端面包车基本是日本进口/国产/山寨日本车三种局面。后来因为排放等因素,逐步被轿车淘汰。

夏利:风靡全国的出租车

接替大发面包车盛行于全国的出租车,早期版本连转速表都没有,换挡全靠听声音。我发的是两厢版的图片,90年代用的是胶卷拍照,像素有限请各位理解下。胶卷相机也是个时代的眼泪了。三厢版也有,不过创下三缸车抖动,爱坏的口碑就是夏利出租车,直接导致夏利整个牌子口碑都不好了。当然,早期能买到这个车的人算是国内第一批中产了。

奥拓:也是个三缸

我记得这车,一辈子都记得。当时还是个学生的我,被教导主任开车抓跳墙买烧鸡和肉包子。差点我跑不过了,我灵机一动上了楼梯,留下了教导主任的咆哮。还好奥拓不是铃木的吉姆尼,否则我就被处分了。

三缸车代表,在早期满足代步需求。后来没能满足国内的消费升级趋势,于是乎,黯然退出中国市场。当时有不少杀马特改装,其中一个就是我们的教导主任。小涡轮+跑马灯+土嗨大喇叭。

捷达:

大众开拓在华市场的两大功臣之一,捷达告诉了中国车主,有辆车可以不用隔三差五趴路边修车。之前的司机要考机械理论知识才能上岗,而且学车第一件事是要和师傅学修车。上文的老解放就是修车的典型,单位看你水平如何就看你能不能把车自个开回来。

捷达是一辆正常保养就能开的车,这超越了当时很多中国企事业单位的想象力。

毕竟改开初期,只有单位才能买得起价值数十万的车。

普桑:中国第一批富人的座驾

拥有桑塔纳,走遍天下都不怕。这个经典的广告词让很多人记忆犹新。

当时的大众桑塔纳实际上是帕萨特B2,这个车可谓十分的高级了。当初大众直接拿帕萨特来华量产,供不应求,提车还得找门子。

当时的一系列配置,在那个年代,确实十分的高级。

这车也是当初企事业单位非常喜爱的车型。

奥迪100:

早年间一把手的座驾。

奥迪国产的早期车型,实际上这车我坐的时候没感觉多惊艳。不过在当时,奥迪四个圈还是单位采购为主。

所以说,多少早期的官车光环还是有的。

公爵王:

以前的日产真正大沙发,比现在的天籁牛X的不知道多少倍。

这么说吧,以前这车是单挑A6的。早期工人月工资36块,这车在北京的涉外宾馆价格是每公里2元。

去一趟机场回来,可能钱就见底了。

当时的广交会指定用车,你知道这车多么高级了吧。

日产公爵,日产的辉煌。再也不见。

虎头奔:

怎么样,想起来早年间的港台片里面的大哥座驾没有?

内地是大哥大+桑塔纳,港台就是虎头奔+大金表。当时的奔驰是用力过猛的塑造优雅和气质,现在的奔驰长的太娘了。

当初的奔驰还是非常高端呢,配额不多,内地罕见,多数都是水货进口的。

你会想起录像厅这个时代的眼泪么?

也许扛着录音机,收音机,去滑冰场跳凤舞九天的人,还会看着古惑仔的录像偷偷抹眼泪吧。

当初我在看煎饼侠的时候,有几个花臂大哥就在最后郑伊健他们合体的时候真的掉哭的很认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9

标签:帕萨特   捷达   小时候   暖壶   奥迪   农活   嫁妆   面包车   老式   凉鞋   物件   布鞋   柴油   当初   年代   塑料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