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培公为什么被发配并终老盛京?

康熙时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代,而周培公(周纯)则是康熙朝的一位重要人物,他被发配并终老在盛京(今沈阳)。周培公被发配的原因涉及政治斗争、皇位继承问题以及个人行为等多个方面。

周培公与康熙皇帝的关系

康熙皇帝是清朝的第四位皇帝,他在位期间推行了一系列改革和开拓政策,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周培公作为康熙皇帝的某臣,能力超群,然而,康熙皇帝对子他周培公一直持保留慎重的态度。

政治斗争的背景

在康熙朝,皇位继承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康熙皇帝的长子多铎(胤礽)因为行为不端而被废黜,这让康熙皇帝更加担心自己的继承人选。康熙朝政治斗争激烈,不同的势力围绕皇位继承展开角逐,其中涉及到了周培公的利益。在这种政治背景下,康熙皇帝做出了将周培公发配到盛京的决定。

周培公的个人行为与性格

周培公在个人行为和性格上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也是他被发配的原因之一。据史料记载,周培公在生活中放纵享乐,不修身行,常常沉迷于游乐和酒色之中。这种行为不符合清朝皇室成员的身份和品德要求,也使得康熙皇帝对他产生了疑虑。


发配与终老在盛京

康熙皇帝最终决定将周培公发配到盛京,这是一种严厉的惩罚措施。盛京作为满洲的重要城市,是清朝政治和军事中心之一。周培公被发配到盛京,意味着他失去了与朝廷直接接触和参与政治的机会,被迫在这个边疆城市终老。

周培公被发配并终老盛京的原因涉及到了康熙皇帝对子女继位问题的犹豫、政治斗争的复杂背景以及周培公个人行为和性格的不符合。这一事件反映了康熙朝政治的复杂性和皇位继承问题的敏感性。同时,周培公被发配到边疆城市盛京也对他个人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一历史故事为我们提供了对康熙王朝及其时代背景的更深入了解。




在《康熙王朝》里,周培公在只身入平凉,劝降王辅臣之后,“平三藩”之功就大局已定了。而就在这扫尾听封等赏的时候,朝廷一道明诏便将周培公召回。“平三藩”的大功就落在了副将图海的头上。图海是个耿直的武将,为周培公的抱打不平。然而周培公却反过头开劝图海,此等胸襟,令人叹服不已。

现实虽然对周培公不公,但是也是在情理之中。

当三藩祸起之时,从宫内平叛开始,到带领3千家奴平叛察哈尔王,起用周培公,康熙是不顾朝内众满臣反对,乾纲独断;然而此刻兵锋所指,即将胜利之时,康熙却对明珠等人的劝谏深以为然,从善如流,果断下诏召回周培公。

不召回周培公谁都不会放心。周培公与图海一文一武,双剑合璧,更何况周培公是个汉人,而图海对其叹服,几乎对他唯命是从,如果居功转身与大清谈判,怕是比吴三桂还要危险,就算康熙信任周培公,不作表态,但是朝内各种势力是不会放过周培公的,所以将其召回也是情理之中的。

将周培公“发配”至盛京,康熙有三层考量。

首先,让周培公远离党争朝局,周培公回朝功成名就,无论是卷入索额图一党,还是明珠一党,都将成为康熙无法左右的力量。

其实比起周培公单独成为一极或者周培公与图海合成一极(因为康熙知道他不会)。康熙更担忧的是周培公卷入索额图和明珠二党之中。而且由于胤礽和胤禔的原因,最终周培公只要考虑自己的将来,不可能不站队。他无论站在哪个队伍里,最终都会成为自己强大的敌人。而周培公这样的敌人,是索额图和明珠的N次方。康熙不愿意见到这个场景。

只要涉及到可能会卷入这两个人党争中的人物,康熙都是故意要将他们调离京城的。周培公如此,后来的魏东亭也是如此,魏东亭在两江任上替自己看着江南、筹集了“收复台湾”的军饷,可谓劳苦功高。但是被康熙“贬”去台湾做知县,本质上也是出于这个考量。

其次,盛京是满洲发迹的老家,周培公“发配”到盛京去做“盛京提督”,和明朝时官员被分配到“南京”上班性质类似。

在《雍正王朝》里,康熙让图里琛把肖国兴连夜押送到盛京,交由盛京将军严密看管。肖国兴这种供词足以动摇国本的案子,这类人康熙将其押在京城是不放心的,但是交到盛京去便放心了。盛京的这套班子看似养老,实际上是康熙留在关外预防不测的班子。把周培公放在盛京也就意味着康熙需要时还要起复周培公。这一点在后来的剧情中也证实了,康熙到盛京祭祖,去看望周培公第一句话就是“朕还要起用你。”如果周培公不死,在康熙的“收复台湾”第一人选上必然是周培公。

再次,将周培公放在盛京,不全是让满洲人监视周培公,而是让他更清楚地看清北方的局势,为自己提出独到见解。

解决了三藩问题,实际上才是万里长征第一步。因为大清平三藩、收复台湾解决南边的问题后真正的威胁来自于北方,一方面沙俄在逐步蚕食西伯利亚,自顺治入关以来,已经涉足到了黑龙江流域;而更大的腹背之患,来自于西北的准噶尔,准噶尔在沙俄的支持下,后来吞并喀尔喀,实际上已经展示出要与大清逐鹿中原的态势。

因此必须要有一个有全局视野的人留在北方替康熙筹划着解决问题的方案,而这样的人不好找。即便明珠和索额图这样的左膀右臂,眼光也只是局限于京城这一亩三分地。这让康熙时刻有种没有知音的孤独感,但是事业已经无可逆转地往这个方向进军了,他必须要有个战略事业的人替他承担起这部分工作。而事实上周培公的确也做到了,他用了12年在雪国熬白发,终于著就了《大清皇舆全览图》,开拓了康熙战略性视野。

而周培公的格局在于为天下计,即便在盛京,他也没有沉沦。

攻打平凉城时,他对图海说的那句话实际上早就已经证明了他的心胸与见识。

“图海兄,如果我们用红衣大炮不出三个时辰,这个就将夷为平地,可是受苦受难的是这里的黎明百姓。收复后的官吏以后一定会说我们草菅人命,不顾百姓生计。远离战场的人永远都是对的。皇上想让我没早点结束战斗,可以后很多大臣肯定会参我们,到那个时候皇上也救不了我们了。”

所以周培公实际上早就预料到自己的结局了。但是周培公无悔,因为他根本不在这个层面去考虑问题,他考虑的是大清的江山永固,解决了周边的威胁,天下苍生才可以远离战争,过上安稳的日子。个人的得失又能算什么?

就像康熙虽然贵为天子,但是为了江山、为了天下,将自己最爱的女儿蓝齐儿嫁给了噶尔丹,就是为大清争取几年时间;为了废掉不称职的太子,将自己最爱的容妃发配去洗马桶。康熙心里有多苦,周培公实际上心里也有多苦,但是康熙可以愤怒,可以发泄不满,而周培公不可以。

因此在《康熙王朝》里周培公的形象实际上是一个圣人的形象。12年的冰天雪地摧毁了他的生命,但是他没有遗憾,他规划了大清的蓝图,而活着的康熙还需要替他完成这个夙愿。且周培公的高风亮节,让康熙直觉羞愧,为其守灵。

炒米感悟:与其纠结在对现实不公的抱怨中,还不如站得更高一点的层面去做点事情,结果总会出乎意料。




文/炒米视角

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周培公被发配盛京是康熙自己下的一步错棋,康熙在见到周培公卧床不起时,悔不当初,就在周培公去逝的当晚,康熙宣布停朝一日,为亡灵守夜忏悔。

周培公被发配盛京的原因有三:

第一:周培公功高盖主,如脱缰野马,鸡插鹤翅,朝中谣言四起,恐其成为第二个吴三桂。

周培公功高的原因是因为其为文官,与图海一武官,可以说是文武双全,凭借一支“野战军”烧杀抢夺,先铲除了叛军察哈尔,后炮轰王辅臣十万大军,再平以吴三桂为首的三藩叛军,其功甚伟,不下开国功臣。

三朝元老索额图及纳兰明珠等人,因妒生恨,看到周培公如此大红大紫,在朝中四处散播谣言,说周培公和图海一文一武,双剑合璧,如果反手矛头指向大清,势必势如破竹,无人能挡。

第二:康熙被朝中谣言蒙蔽的双眼,在周培公立下不世之功前将将其罢官免职,下放到满人的老家盛京。

其实康熙前期重用周培公,也是相信自己的老师伍次友,重用汉人中有才能的人,而周培公也是伍次友举荐给自己的人,但是不论康熙还是朝中大臣,对汉人都是心存疑虑的,所以相信康熙罢免周培公最主要的一个原因还是因为他是个汉人,而不是满人,只怪周培公生错了朝代。

第三:康熙把周培公贬值盛京也是对周培公的考验,而周培公却以死明志,呆在雪国盛京,十一年之久,心中虽有怨言,却给足了康熙面子,证明了汉人的忠诚与才华。

康熙把周培公贬值自己的老家盛京,其实是为了监视周培公的一举一动,待其“风平浪静”之后再找机会给他“平反”,可惜周培公独处雪国十一年之久,呕心沥血,为康熙规划了大清的宏图之志之后命不久矣,从而证明了康熙也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追溯认为:周培公的人生只有短短数年,再细致的说法恍如一天,如昙花一现,早上就是一个穷书生,中午是个文采武德的朝廷大臣,名满朝野,而到了下午如做牢狱,受人监视,最终病死在雪国盛京。

要怪只怪他不是个汉人,鹤立鸡群的速度太快,太耀眼,为官为人要向姚老师,姚启圣学习,方能安稳存于世间,立功后自愿请辞,归于田园。

我是历史中简堂追溯传奇,一家汽车公司的失效分析师,喜欢的朋友欢迎关注吐槽。

有关汽车,日语,英语,自考等方面的知识也可以互相交流,感谢您的阅读。

文/历史中简堂追溯传奇




导语:《康熙王朝》周培公怼康熙,康熙无可奈何,却注定了他被贬的结局

周培公是一个人才,可惜的是正因为他是人才,所以大清的朝堂才容不下他。康熙喜欢重用汉人中的人才,这也可以算是一种帝王的平衡之道,而周培公就是被康熙中用的汉人人才中顶尖的那一批人。在察哈尔王叛乱之后,康熙和周培公、明珠、索额图三个人聚集在一起,商讨如何平叛。在谈话的时候周培公怼康熙,康熙无可奈何,却注定了他被贬的结局。

在察哈尔王叛乱的时候,康熙心里面压力太大,思路不自觉地就有点偏激。先是觉得自己才能不足,不适合当皇帝,想要引咎退位。后来被孝庄天后一顿劈头盖脸的训斥之后明白了自己的不能退位,只好把自己的亲信重臣叫过来,继续履行一个皇帝的责任。不过孝庄让康熙不想退位了,却没有把康熙偏激的思路扭转回来,康熙又产生了御驾亲征的念头。

康熙想亲身犯险并不是一个好主意,毕竟他不像那些开国皇帝一样懂得军略,他去御驾亲征只能是当前线将士们的包袱而已。所以当康熙说出了这个建议以后,他面前的三位大臣都持反对态度,让康熙三思。康熙还挺自恋的,他觉得他顶不了五万精兵,五千精兵应该还是可以的。明珠和索额图老谋深算 ,在康熙说这句话的时候应了一声表示同意,而周培公却一点反应都没有。

这就是周培公为臣之道的不足了,无论是明君还是昏君都会喜欢听好话,但是周培公却很少对康熙说好话。说白了周培公心里面有着自己的信仰,做事有自己的思路和策略,不愿意向康熙的意志妥协。所以在康熙听不进去索额图委婉的劝谏时,周培公出手了,他很直接地怼了康熙。周培公批评康熙,说他前些日子想退位的想法和现在想要御驾亲征的想法都是轻率之举,万万不可。

康熙一听就生气了,周培公这话有点过分了,他好歹是一个皇帝被臣子训斥脸面有点挂不住了。康熙下令让周培公去内务府领20廷杖,算是教训他一下,也是想快刀斩乱麻定下来亲征的事。不过周培公没有屈服,反而求康熙让他把话说完再去领罚,接着就说出了康熙御驾亲征的种种弊端。最后康熙还是被周培公所说服了,决定了不去御驾亲征,也免了对周培公的惩罚。

实际上在这个时候,周培公被贬的结局也就注定了,因为他的行为太不合群了。这一次谈话中,明珠和索额图都对康熙的想法只是委婉地建议,只有周培公选择了直接的训斥。明珠和索额图冲着这个就都能明白,心里面拥有自己的理念的直臣周培公和自己不是一路人,日后在朝堂上恐怕会和作为大清蛀虫的他们形成对立。而对于康熙,一个有才能却不太听话的臣子也只能重用一时,不可能长期重用。毕竟康熙是皇帝,他要臣子是需要人辅佐他,而不是要一个人训斥他。




请不要被电视剧误导,《康熙王朝》中周培公在平三藩之后就被康熙扔到了盛京,事实并非如此。历史上的周培公在平定三藩中的主要功劳是劝降王辅臣,而在三藩平定后,周培公先是被升任山东登莱道,后因与总兵不合,这才辞官回乡。而在噶尔丹起兵反清后,周培公再次上“平叛”条陈,这才被重新启用,被任命为盛京提督,负责戍边,后死于任上。

周培公劝降王福臣

康熙十三年(1674年)腊月,三藩之乱爆发,并策动陕西提督王辅臣在北方反叛,意图使叛乱地区连成一片。康熙看出了吴三桂的意图,于是派署兵部事的东阁大学士黄锡衮与周培公调遣大军,从江西、浙江、陕西、甘肃等地阻击吴军,围剿耿、王叛军。

康熙十五年(1676年),康熙任命图海为大将军,统率陕甘大军,力图尽快扑灭王辅臣叛乱。

而当时王辅臣手下参将黄九畴、布政使龚荣遇(周培公奶娘龚嬷嬷的儿子)与周培公都是同乡,也曾劝降王福臣,但王福臣依旧举棋不定,于是两人便将情况密送周培公。周培公随即主动请缨,想要去说服王福臣。

图海听说后,将此事上奏康熙皇帝,康熙于是召见周培公,认真听取了他的设想。后加封周培公为参议道台、衔一品,赐穿黄马褂,携带谕降诏书,前往平凉招抚。

周培公于是前去劝说王福臣,王福臣果然投降,向向图海献平凉名册,其子王吉贞及总兵等上缴吴三桂投递的函札及“平远大将军印”、“陕西东路总管将军印”各一颗,接受清廷招抚。

因功受赏,无奈返乡

平定王福臣叛乱,解除了朝廷重大威胁后,朝廷对参战将官论功行赏。周培公立下大功,自然也在封赏之列,但他对奖赏只有一个要求“母亲孙氏以父死殉节,望皇上能为母请旌”。图海于是奏请康熙升任周培公为山东登莱道,并对周培公母亲孙氏予以嘉奖。

康熙十五年(1676年),朝廷诰封周培公之母孙氏为贞烈恭人,加赠夫人衔,追封其父为朝烈大夫,加赠中奉大夫衔。康熙皇帝还亲自为孙氏撰写祭文,规定了祭祀规格,命布政司堂上官分守武昌道参政吴毓珍办理。

周培公此后在家守孝三年,之后到山东任职,但因与总兵官意见不和,难以继续共事,因此仅仅在任三年,便辞官回到了荆门老家。

再度启用,病逝任上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西北准格尔部噶尔丹起兵反清,赋闲在家的周培公闻讯后连忙写了平叛“条呈”上奏康熙,被康熙帝采纳,于是周培公再度被启用,被任命为了盛京(今沈阳)提督,负责戍边事务。

康熙四十年(1701年),周培公卒于任上。


《康熙王朝》中,周培公的人生轨迹虽然与历史上大体相似,但却少了周培公丁忧和山东为官这段历史,导致被普遍认为周培公是在平叛立功的情况下被贬去的盛京。至于那副《皇舆全览图》,也不是周培公所做,而是康熙帝授意传教士所作,且是在完成了平定噶尔丹之后。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9

标签:准噶尔   察哈尔   噶尔   平凉   满洲   王朝   御驾   提督   皇位   汉人   叛乱   朝廷   康熙   明珠   皇帝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