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祖父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鲁迅的祖父周福清,是个一位光绪年间的“传奇人物”。

周福清官照

“鲁迅”其实不是真名,只是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用的笔名,后被广泛使用。

《狂人日记》笔名“鲁迅”

第十四世,鲁迅,周凤仪长子,谱名樟寿,小名阿张,字豫山,后改字豫才,皆祖父所取。入南京水师学堂改名树人,浙江绍兴人。

鲁迅写书照

1881年9月25日生于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现绍兴市越城区),东昌坊口(现鲁迅中路229号)新台门周家。

于1936年10月19日晨5时25分在上海北四川路底施高塔路大陆新村9号寓所(现上海虹口区山阴路132弄9号)去世。

配绍兴丁家弄朱安,无子女。1929年和学生许广平(第二任妻子)生子一,名海婴。

鲁迅还是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民主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鲁迅曾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领导人毛泽东毛主席高度评价: “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这和他父亲周凤仪的教导有莫大的关系,周凤仪对于鲁迅的教育,十分重视,从不懈怠,并且十分严厉,让鲁迅童年失去了很多乐趣,但鲁迅非常感激家父的严。

鲁迅成名照

第十三世,周凤仪,周福清长子, 谱名凤仪,改名文郁,考上会稽县学生员又改名仪炳,又名用吉,字伯宜。

鲁迅父亲周凤仪照

生于清咸丰十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卒于光绪二十二年九月初六(1861.01.31-1896.10.12)。

葬于圭山周氏殡屋内23年之久,后鲁迅搬家去北京,于1919年迁葬于,绍兴浬渚阮港逍遥溇半山坡周福清墓旁。(现绍兴县兰亭镇桃源村周家山下的小岙)。

配昌安门外,安桥头户部主事举人鲁希曾小女鲁瑞。生子四,树人(鲁迅)、作人、建人、椿寿(未成年夭折),女一,端姑,未成年夭折。

伯宜公是兰亭会成员,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鲁迅之父。本名凤仪,秀才出身,因屡应乡试未中,一直闲居在家。他思想开明,是洋务运动的同情者。鲁迅祖父周介孚1893年科场舞弊案发后,周伯宜被革去秀才身份,十分伤感,一生郁郁不得志,。他常借酒消愁,后为病魔所缠,又为庸医所误,只活到36岁就病逝于绍兴。

第十二世,鲁迅的祖父周福清,以埏独子,原名致福,字震生,号介孚。

生于清道光十七年十二月二十七,卒于清光绪三十年六月初一(1838.01.22-1904.07.13)。

葬绍兴浬渚阮港逍遥溇半山坡上(现绍兴县兰亭镇桃源村周家山下的小岙)。

周福清、孙氏、蒋氏

原配夫人孙氏,名月仙,绍兴偏门外跨湖桥环翠楼人,候选县令、敕赠承德郎、户部山东司主事孙际云的二女儿。生于清道光十八年九月十九,婚后于咸丰八年生女,名德。咸丰十年生子,名伯宜,即鲁迅父亲。同治三年九月初五去世。

继配夫人蒋氏,绍兴西郭门外鲁墟村人,现属鲁西村,村人称“后蒋家”,山阴县学附生蒋焕辰之女,生于清道光二十二年七月十二,生女,名康。宣统二年四月初五病故。

侧室薛氏,生于清咸丰七年二月十五日,卒年不明。

章氏,湖北人,生子凤生,又名伯升。

妾泮大凤,北京人,是鲁迅祖父出钱买进的,她生于清同治七年三月二十一,卒年不明。

由于章氏早年去世,伯升从五六岁开始由泮氏管领。鲁迅祖父死后,不安于室,立字据情愿离开周家外出度日,后不知所终。

周福清1867年甲子、丁卯浙江乡试第86名举人,该科共放举人233人,内兄孙琥铭一起中举。1868年赴京会试落榜,但考取方略馆誊录(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战史的编纂处,高级缮写人员)。

1871年同治十年辛末科会试第一百九十九、殿试第三甲第十五名(第138名进士,该科一共录取323人)、朝考第一等第四十一名,钦点翰林院庶吉士。会试总裁萧山人大学士朱凤标。同榜进士有殷如章、钱振常(钱玄同父亲,钱三强祖父)。

1874年外放做官,先是四川荣昌县知县,他嫌远不去,后改为江西金溪县知县。1888年实授从七品的小京官内阁中书。1893年因科场案被革职下狱,被判斩监候,秋后处决,为救他倾尽家财,周家从此由胜转衰,有幸未死,被囚狱中八年之久,周福清也是晚年凄凉,出狱三年后,病逝。

一个农民的孩子靠自己的努力,在晚清那个腐朽黑暗的社会,挤进了仕途,使一个世代农耕放族,成为了当地显赫一时的官宦人家,这是周福清一生最大的辉煌。

周福清一生中唯一的一次败绩:

1894年,浙江举行乡试。

周福清的儿子,也就是鲁迅的父亲周伯宜,也要参加考试,虽然前几次都失败了,但他不甘心。他也想象父亲那样,搏取功名 ,光宗耀祖,过上荣华富贵的生活。

跟周伯宜有同样想法的,还有周家家族的五个子弟,他们以周福清为榜样,咬牙切齿要考中,为了能够顺利的金榜提名,除了努力读书,走一点捷径也是非常必要的。

他们千方百计打探到,这次浙江乡试的主考官是殷如璋。

殷如璋和周福清是同榜进士,俩人关系不错,都在官场上混,彼此之间有过几回来往,相互关照。

这关系太有利了,大家凑齐了一万两银子,信心满满的找到周福清,求他贿赂一下,关键时刻高抬贵手。

科场做弊,这是大忌,历朝历代都是严令禁止的。一旦败露,有性命之忧。

这个道理周福清比谁都明白,可他思来想去,还是决定挺而走险。

周福清这么做的原因有三点:

第一根据自己儿子眼下的实力,想考取举人根本不可能,知子莫如父,他那点能耐,周福清很清楚,非采取这种手段不可,不然,儿子没有希望了。

第二自己久居京城,人头熟,面子广。再说朝廷上下有几个是干净之人,贿赂成风,贪污腐败举不胜举,殷如璋也不是凊廉之人,一万两银子,足够让他办成事了。

第三这银子是另外六家负责,自己不用出一分,事情成功了,不但解决了儿子的仕途问题,前程也不可限量。而且,事成之后,来自六家的回报会更多。

理由很充分,把握性也很大。干一票没想到会成为人生唯一的败绩。

在利益面前,头脑都会变得不清醒。有多少聪明的人,也会做出蠢事。

周福清说办就办,他给殷如璋亲自写了一封信,内放一万两银票。

只等时机成熟,把信送上,便可大功告成。

按照清朝的制度,为防舞弊,主考官出京,不准会见亲友,不准外出会客,不准接收信件。可以说处处受到监督。

浙江乡试地点在省城杭州,主考官来杭州一定要经过苏州,并在苏州做暂短停留。

周福清算准了时间和地点,在八月十五日这天,带着仆人陶阿斗来到苏州等候。

九月九日,殷如璋乘船抵达苏州,停泊在阊门码头。

事到临头,周福清害怕了,胆怯了。这毕竟不是小事,成功了获利丰厚,失败了代价更大,脑袋掉了。

他犹豫不决,虽然富贵险中求,但这风险也太大了。

他决定先让仆人陶阿斗过去,摸一摸情况,如果有异常,就不要把信交出去。

陶阿斗驾一叶小舟,慢慢靠近殷如璋乘坐的官船,并顺利的把信送上。

当时,副主考周锡恩也在船上,正与殷如璋聊天。殷如璋接到信后,不便拆阅,就随手放在一边,俩人继续闲聊。

仆人陶阿斗见殷如璋没有拆信阅读,他怕那一万两银子有什么闪失,便高声叫道:殷大人,信里有大大的银票,你得给小斗写一个收据啊。不怕没好事,就怕没好人。周福清办的虽然不是什么光彩事,但替他办事的人,水平也忒差了点。终是败给了阿斗。

有一个会办事,能办事的手下,对一个领导,太重要了。

殷如璋听到送信人的叫喊声,觉得事情有些蹊跷。为了表明自己的清白,他把信挮给周锡恩,并笑道:请周大人一阅。

事情就这样败露了,苏州知府派人将陶阿斗拿下,一切书函证据,移交苏州府,案件由苏州府审理。

在严刑拷打下,陶阿斗招供,他是受周福清指使,给殷如璋送信的。

知府王仁堪闻听,觉得此案非同寻常,他迅速把案件上报朝廷。

再说周福清,他在岸上左等不见陶阿斗回来,右等不见陶阿斗身影。他知道此事凶多吉少,这一惊吓,竟吓出了一场大病。

还是逃命要紧,周福清不顾身体虚弱,一路猛跑来到云南。

可是,家里那么多亲人怎么办?为了不牵连家人、亲戚和朋友,周福清思前想后,也是豁出去了,投案自首。

周福清坦白交代,把事都揽到自己头上,与任何人无关。至于那一万两银票,是自己随手写的一张空票,根本兑现不出银子来。

浙江的一些官员,为周福清求情,说他一时糊涂,且投案自首,请求朝廷从轻发落。

光绪皇帝不这么认为,周福清身为朝廷命官,知法犯法,必须严惩。

于是,朝廷很快就下了一道谕旨:周福清着改斩监候,秋后处决,以肃法纪而儆效尤。

周福清最后虽然没有被处决,但他的儿子,鲁迅的父亲周伯宜,在周福清在押期间,因忧愤惊惧而病故,扔下了孤儿寡母,在日渐破败的家中,艰难度日。

周福清

周福清辉煌的一生,一步错满盘皆输!!!




鲁迅的祖父叫周福清,字介孚。他是同治十年三十四岁中的进士。(但是当时读书人在报年龄时常常虚报几岁,以便将来多做几年官。所以他自己报的是二十七岁,一下子少报了七年。)

图为绍兴鲁迅故居,大堂中央挂着鲁迅祖父周福清和两位祖母的画像。

中进士之后,又幸运地成为翰林院庶吉士,也就是俗称的“点了翰林”。

后来在散馆的时候,他的成绩不好,没能留在翰林院,而是被外放为江西金溪县知县。

翰林外放知县,俗称“老虎班”,在地方上通常是能吃得开的,升迁也往往会比较快。但是周介孚素来言语刻薄、愤世嫉俗,结果与上司和同僚都处得不好。“祖父曾经做官,但……他却常常顶撞上司,与衙役争斗很厉害的。”他的侄子周冠五说他“对胥吏衙役。防范周密,驾驭綦严,不容有少些隙漏为其所乘。对上官辄以无欲则刚的态度作应付,不巧言令色,不谄谀迎合,因之为他顶头上司的抚州府知府所深恶痛绝。有一次当他上府晋谒,不知为了一件什么事谈得话不投机,介孚公……竟直率地顶撞起来,弄得抚州府知府下不了台,抬出大帽子来压他,说:这是皇上家的事情。好!介孚公他也毫不迟疑地给了他一个反诘,说:皇上是什么东西,什么叫作皇上?”

周介孚在长官面前如此谈论皇上这两个字是不可能的。不过与顶头上司处得不好当是题中应有之意。周介孚同时代的老乡顾家相所著《五余读书廛随笔》则说:“因与缉私委员陈某争执,陈某诉于制府沈文肃公,遂奏参改教”。这个应该是他去职的真实原因。

当时的两江总督是以“性严毅”闻名、眼里揉不得沙子的沈葆桢。因此,周介孚只做了四年知县,光绪四年,沈葆桢给朝廷上奏折,参劾了一批“不职之州县等官,以肃纪纲”,一共十二名,其中不幸就包括了周福清。

他给别人的考语通常都是“声名狼藉”、“心地巧猾”、“既愚且诈”、“品行卑污”、“声名甚劣”、“性好招摇”、“溺于嗜好”等,唯有独给周福清的考语是“办事颟顸而文理尚优”。也就是说,没有什么贪污违法的事,就是办事糊涂,不合上意。因此建议将他“归部改选教职”,不适合当知县,建议改为一个清闲的教职。

周福清 书法 扇面 水墨金笺

周介孚却不甘心从此做冷板凳,回家卖了一些田地,到北京花钱捐了个“内阁中书”。内阁中书是个从七品的闲职,是官场上的摆设,几乎没什么实际的事做,不过经过一定年限,可以外补同知或直隶州知州。可见周福清对于被摘了知县的大印非常不服气,仍憋了一股媌想卷土重来,东山再起。内阁中书的俸禄不高,据周作人回忆,“介孚公在京里做京官,虽说还不要用家里的钱,但也没有一个钱寄回来”,日子是非常清苦的。但是他一直在北京熬了十来年,也没等到机会。光绪十九年,因为母亲去世,他“丁忧”回家,结束了十四年京官生涯。

回乡之时,周介孚已经五十多岁,在官场上是没有任何希望了。恰好这一年的乡试主考是他的同年,于是五家亲友凑了一万两银子托他前去活动贿考,他也想借这个机会给自己的儿子、鲁迅的父亲弄一个举人头衔,结果所托的仆人办事不力,东窗事发,进了监狱。

周介孚一生最重大的事件是那场轰动朝野上达天听的科场案。事发之后,审案官员为了大事化小,向上汇报说他精神有问题,神志不清。周介孚却毅然呈供,自己精神完全正常。并且当堂揭发质问,为什么某某和某某都行贿考官平安无事,只有我倒楣?搞得审案官当场下不来台。

入狱之后,有一次臬司到狱中点名,犯人按例都应答“有”。臬司因为周介孚以前也做过官,算是官场前辈,点到他的名字时特意站了起来,以示尊敬。没想到他却恨恨地回了声“王八蛋”。“可见他的倔强气魄。”




鲁迅写文章,无论是什么人都会“骂”几句。俗话说,有其父必有其子。虽然鲁迅的父亲并非如此,但是他的祖父和鲁迅有的一拼。不同于鲁迅的弃医从文,爷爷周福清是正儿八经的进士出身。

光绪年间,周福清以34岁的年龄考中进士。本来可以留在翰林院任职,但是成绩不好从京城被外放,到了江西金溪县做了一名知县。本来是进士出身,还是京官外放。按照以往的惯例,就算不能平步青云,在当地也可以说一不二。

但是他的性格很执拗,说话也很尖酸刻薄。与上司、同僚的关系都不好,而且经常顶撞上司的命令。这样的性格,终于踢到了一块铁板。当时的两江总督沈葆桢眼里面揉不得沙子,因为看周福清不顺眼,拟了一篇奏折。总共弹劾了12名官员,其中就包括周福清。

Δ周福清

沈葆桢在给别人的批注里面都是贪污受贿、声名狼藉、狡猾多端等等劣评,唯独给周福清的评语是“办事颟顸而文理尚优”。意思是说周福清没啥大毛病,只是不会办事。建议他“归部改选教职”,让他回京城当个闲官。

周福清当然不愿意,回家变卖了些家产,在京城里面捐了“内阁中书”。虽然是七品的闲职,但是做满一年可以补知州职位。可见周福清对于评判一直愤愤不满,希望可以东山再起。然而光绪十九年,他因为丁忧回家守孝,十四年的京官生涯结束。

本来以为这一辈子就过去了,没想到当年乡试主考官是他同年。因此家族几兄弟凑了一万两银子,让他前去行贿,要给鲁迅的父亲弄个举人。没想到东窗事发,周福清入狱。当时人员想把事情盖下去,向上面汇报称周福清精神有问题。

没想到周福清当场“翻供”,称自己清楚的很。并且谈及另外两人同样贿赂,为何他们没事,这让当时主审官非常难看。之后因为这次科考贿赂案,被光绪皇帝钦定为“斩监候”。坐了八年牢才被放回家,三年后去世,享年67岁。


周福清是个挺有“情调”的人,喜欢记录自己的日常,但是他大半辈子的日记都没有能够保留下来。因为在他去世后,鲁迅感觉这些东西很没意思,就一把火把它烧了。




作者:金满楼

在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鲁迅无疑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人物之一,而要了解鲁迅之所以会成为鲁迅,就必须了解其少年时的家庭变故,而后者又与其祖父有着密切的关系。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周家原本是官宦富裕家庭,但在1893年,因其祖父周福清在当年乡试前试图买通主考官而案发(即所谓“科场贿赂案”),由此周家急剧衰落。

鲁迅的祖父周福清生于道光十八年(1838年),其原名周致福,字震生,号介孚,又号梅仙,浙江绍兴府会稽县人。

据其宗谱记载,绍兴周氏家族自认是北宋大儒周敦颐的后人,而其六世祖周韫山时发迹,于是购地建屋,广置良田,成为当地大族。

同治六年(1867年),正值江南大乱平定,周福清也在当年的丁卯科浙江乡试中一举夺魁,得中举人。

同治十年(1871年)辛未年会试中,周福清考中进士,并被拨入翰林院庶常馆深造。

不过,在三年学习并经散馆考试后,周福清没能留下为翰林而是被外放为江西金溪县县令。这是其人生的第一次挫折。

然而,做官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周福清这个县太爷只做了三年多时间,就被两江总督沈葆桢参劾,其中称他“办事颟顸”,结果被解除职务。

之后,在同乡李慈铭的指点下,周福清卖田捐官,而后在京候补,最终捐了一个从七品的内阁中书(相当于部委秘书)。

1893年)三月,鲁迅的曾祖母戴老夫人去世,周福清根据规定回籍丁忧(三年),但也就在这年,发生了震惊一时的“科场贿赂案”。

事后,周福清被光绪皇帝钦点斩监侯,就连鲁迅父亲的秀才功名也被革除(并由此郁郁而终)。自此,周家便由盛转衰,不可逆转的没落了。

也就在这种情境下,鲁迅由受人尊敬的富家子弟沦为破落户子弟,其个性的形成及之后道路的选择,也与此息息相关吧!

~~~~~~~~~~~~~~~~~~~~~~~~~

历史无限精彩,持续更新中~

敬请关注:坑爹史册,谢谢~

~~~~~~~~~~~~~~~~~~~~~~~~~




关于鲁迅,大家都知道,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简称文思革),他的多篇文章入选中学语文教材,“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他,“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是他,他是一名为民请命的战士,是中国的脊梁,他文笔犀利,对待恶势力甚至破口大骂,他的文章让反对派害怕,他的话语让黑暗势力胆寒,而鲁迅这样的功底除了他自身的正气和努力外,还因为有一个比他还厉害的祖父。

一般而言,儿子一般都像父亲,然而鲁迅的父亲却没有遗传给鲁迅这种犀利的基因,鲁迅的父亲叫周伯宜,是一名秀才,因为多次应考乡试不中,就一直在家闲着,但他思想还比较开明,比较认同当时的洋务运动,后来因为其父亲,也就是鲁迅的祖父科场舞弊被揭发,他也就被割了职,从此郁郁不得志,借酒消愁,疾病缠身,后来生了场大病却遇到了庸医而死,所以周伯宜并没有给鲁迅带来那么多的血性。

接下来就说一下本文主人公鲁迅的祖父周福清,原名叫周致福,他出生于当地比较有声望的大家族里,是同治年间的进士,但他说话很尖酸刻薄,口无遮拦,行为也向来我行我素,非常有个性,这一点像极了鲁迅,后来,鲁迅的弟弟周作人回忆说,周福清脾气特别怪,刻薄备极,不管是他的儿孙还是官场上的官员,甚至是当时的皇上,周福清都骂过,当然,这点已经无法考证,就因为他的这些“特点”,他在官场得罪了很多人,后来当时的两江总督沈葆桢借机把周福清给参掉了,后来又在官场浮沉数十年,在1893年却因为科场舞弊案,整整坐了八年的牢狱之灾,从此,周氏家族开始衰落了。

但周福清的文章确实写得不错,曾写诗集《桐华阁诗钞》、家训《恒训》,还是对其后人有一定的影响的,而且他还有一个习惯,就是写日记,写了一辈子的日记,这一点,鲁迅和周作人受其影响,也写了一辈子的日记,不管怎么说,周福清对鲁迅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2

标签:鲁迅   翰林院   祖父   阿斗   光绪   京官   乡试   绍兴   同治   知县   举人   苏州   进士   官场   父亲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