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为何会在怛罗斯之战中输给阿拉伯帝国?

大唐与阿拉伯七次交锋,每次都是以弱战强,何况打出了六胜一负的战绩。常言道:胜败乃兵家常事!若仅在怛罗斯之战一次失败就算失败;那么,阿拉伯七战六败,怎么算?!




恒罗斯之战是发生在唐朝最鼎盛时期的一场战役,当时的欧亚大陆上还有两大强国就是拜占庭帝国和阿拉伯帝国。所以唐玄宗的安西都护府与当时的阿拉伯帝国和部分中亚小国的联军发生的这次大规模战就相当于强强碰撞。这也是阿拉伯在多年的大唐边界冲突中唯一获胜的一次战争。

大唐建国以后,当时的阿拉伯帝国就派遣使臣前来同好,希望能和强大的唐朝友好相处。这种和平相处互不侵犯的局面维持了一百五十年之久。期间不免有商业和文化的交流往来,甚至还有好多的阿拉伯人被大唐的繁荣景象吸引,最后定居在唐朝。可是到750年,这种和谐的局面被打破。因为唐朝和阿拉伯同时都在大肆的向东边扩张,于是在西域地区两国又开始摩擦不断,边界不稳。

当时,大唐西域有个最高权力长官节度使叫高仙芝,高仙芝因为一直有战功在身,很得唐玄宗的赏识。但是自古以来人无完人,他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就是非常贪婪。他大肆的洗劫西域各国,并将财富据为己有,一时间西域各国人人自危,便求助于阿拉伯帝国,欲于阿拉伯联合攻打安西四镇。

而高仙芝提前得知了这一消息,想先下手为强,很快就率领三万唐军向着诸胡进军,孤军深入阿拉伯境内七百多公里。与二十多万阿拉伯军相抗,前期的战况还是有利于唐军的,可是让高仙芝没有想到的是,葛逻禄部突然临阵倒戈,让内外夹击的高仙芝腹背受敌,损失惨重,最后仓皇而逃,唐军几乎全军覆没。(欢迎关注第一军情,若有其他问题,请在评论区留言。)




唐朝敢于在军事上长途奔袭的原因在于唐王朝强大的补给能力以及冷兵器时代的科技能力。

宋代经常为马匹困扰,不得不用步兵在平原上硬抗辽国突骑,打的过追不上,打不过跑不了。而在唐代,则完全没有这样的问题。唐朝时,官府存有马匹80万,还不算私人养马数,而唐朝正规军最多时也不过60多万,因此唐朝可以保障部队的马匹供应。唐军为增加突袭速度,甚至将马匹配给到了步兵,这相当于现代作战中的摩托化部队。

唐朝士兵的单兵作战能力可能达到了冷兵器之最,他们装备的“明光铠”,马塑,都是高科技,一般的小国家根本装备不起来,而唐朝的披甲率可以达到60%,历数各朝,没有能达到这个比例的。

唐朝士兵的士气很高,这有赖于将领的高超的指挥艺术,“将军三箭定天山,战士长歌入汉关”,西域部族见到了唐朝士兵,犹如见到天人一般。如果汉朝在西域能够以一抵五,则唐朝士兵也不遑多让,单兵战斗力堪比如今高科技加持的美军。

所以,唐朝能够以安西四镇24000兵控制3-5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向西压迫正在崛起势头中的阿拉伯帝国,向南挤压同样野心勃勃的吐蕃帝国,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安息四镇以24000精兵,维持了唐朝帝国西境的平稳局面。

到750年,经过高仙芝连续4年的打击,唐王朝已经成为塔里木地区、伊犁河流域和伊塞克湖地区的占有人和塔什干的宗主,吐火罗地区,喀布尔和克什米尔都成为了唐王朝的属地,唐朝最远兵锋到达波斯(现在的伊朗)。当时的唐朝,在中亚和西亚的威望如日中天。唐王朝的将军,高仙芝成为大唐在当地的最高仲裁官及统治者,而他帐下的兵将不过24000人。

这么少的人要控制这么大片地方,唐王朝采取的是霸道政策,可谓是嚣张跋扈,由于边将要打仗才能获得升迁,因此各地边将都在主动寻衅,挑起战争。东北的安禄山、西南的高适、西北的高仙芝都是如此,天天盼着打仗。边境的少数民族打不过,惹不起,只好忍气吞声。东北契丹、奚人不堪欺辱反抗,结果几年消耗下来,契丹人越打越少。西北的少数民族本来人口就不多,因此往往就选择了息事宁人的策略。虽然都是天可汗管理下的臣民,奈何天高皇帝远。

750年,唐王朝以石国无礼为由,出兵征讨。石国当然知道打不过,所以就很快认怂,表示投降。高仙芝为了避免牺牲,假意同意,赚开城门后,大肆屠戮,洗劫了这座城市。这种背信弃义的做法,深为西域百姓所不齿。石国王子逃出来后,直往西走,找到阿拉伯帝国哭诉唐王朝的霸蛮。阿拉伯人正打算往东扩张,这下刚好是个契机。阿巴斯王朝计划派兵攻打安西四镇。

早就有消息传至高仙芝军帐。他正在为放走了石国王子懊悔不迭,如今听说阿巴斯王朝准备找他算账,以他4年间连战连捷的骄人战绩,他想也不想的就准备来一次先发制人。

从石国再向西北突袭700里,最终在怛罗斯与阿拉伯联军遭遇了。

高仙芝带了2万唐军,加上拔汗那和葛逻禄的1万仆从军,总计3万军队;阿拉伯人则动员了超过10万以上的兵力。前文说过,唐朝军队的装备,是冷兵器时代之最。也因为如此,唐王朝的将帅们在遇到兵力悬殊时,往往能够气定神闲,因为以少胜多,从来就是将帅们的拿手好戏。在怛罗斯,也不例外。高仙芝本来想先占据怛罗斯城,然后背城列阵。然而城里人早有准备,高仙芝久攻不下,阿拉伯人援军来到,唐军面临着腹背受敌的局面。

出于对士兵作战能力的高度信任,高仙芝排开了阵势,野战就野战,唐朝士兵野战能力天下无双。于是,在怛罗斯城下,公元8世纪最强大的两个帝国相撞了。

唐军士兵的单兵素质和集团作战能力,都不是那些叫嚣着“圣战”的口号的阿拉伯轻骑兵所能比拟的,战斗的前两天,唐军以少打多,局面占优,胜利的天平似乎再一次往高仙芝一方倾斜。高仙芝甚至已经在想着乘胜追击,在波斯重新建立都督府后凯旋回师。这次他的战功可以位列中华第一,加太子少傅衔,应该没问题了。

然而战场是出现意外最多的地方。葛逻禄人,不知是被阿拉伯人提前买通,还是看到唐军在西域为富不仁感到后怕,所以在战斗最为胶着的第三天,他们投降了,并且在唐军阵中制造混乱,阻隔了前锋步军大阵与中军的联系。

步军大阵1万余人,成为了一支孤军,独面敌方的数万轻骑兵,久战兵疲,再也支持不了完整的阵型了。步兵的军阵一旦被攻破,等待的就是一面倒的追杀。此役,唐军2万人,阵亡与被俘各为一半,只有大约4000残军逃出生天。

在帕米尔山口,高仙芝召开阵前作战会议,计划带兵打回去,杀阿拉伯人一个回马枪,被副将劝阻,于是安西军东归。

高仙芝回国后,并没有收到责难,相对于他之前的战功,此次战损对于强大的唐王朝来说并非不能接受。南诏一战,唐王朝损兵且有6万,加上伤员计有20万。因此唐朝的恢复能力,实在惊人。实际上,短短2年之后,唐王朝又再次向西用兵,攻破了小勃律。安西军力已有恢,假以时日,唐王朝还会与阿拉伯人兵戎相见,再决雌雄。但到了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王朝举措失当,被叛军长驱直入,后来又演化为拉锯战,使得中原一带尽成丘墟,人口下降一半。虽然后来得以重建唐王朝,但是在废墟上重建的帝国,已经不是原来的天可汗国家了。唐王朝此后陷入藩镇割据的困境中,再也无力西向争雄。

中亚由传统的佛教地区,迎来了伊斯兰化的时期。传统佛教国家做了可歌可泣的抵抗,在于喀喇汗国的争斗中,在北疆和南疆都有佛教国家长期坚持作战,他们曾经来到宋朝都城,请求中国力量的援助。然而宋朝自顾不暇,这些地区在经过了一百多年的“圣战”后,最终陷落。这标志着中原王朝的影响力,开始渐渐在西域退去。当中原王朝的势力再次出现在这片地方时,已经是1000年后的清朝了。所以,清朝管这片地方叫新疆,取义故土新归。

耶律大石建立西辽后,阻挡了这一趋势的蔓延,佛教迎来一段短暂的复兴。但随后,随着蒙古人的突厥化,伊斯兰教逐渐在中亚地区生根,到了清朝末年,伊斯兰教已经迈过河西走廊,在甘肃、陕西这些汉民族的发祥地,获得了长足发展,由此酿成了清朝末年的“陕甘回乱”。

这也成了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前奏,“陕甘回乱”中的白彦虎曾带领数千回人逃到现在的乌兹别克斯坦,在沙俄的庇护下,重新安定了下来了,形成了现在中亚地区的“东干族”。

葛逻禄人叛变了唐王朝后,在战后获得了长足发展,成为河中地区的一股强大的势力,并且与阿拉伯人、吐蕃人、回鹘人时常发生争战。到了9世纪末,回鹘人的一支,大约15万户西迁至新疆一带,与葛逻禄人发生战争,最后双方和解,成为了一个国家——喀喇汗国,一直存在到耶律大石西征,建立西辽。葛逻禄人在西辽治下,曾经发生叛乱,被契丹人扑灭,随后逐渐融入了其他民族之中。

所以,在751年发生的怛罗斯之战,深刻影响了中亚地区乃至中国西北的民族分布、文化分布,所造成的影响,延续至今。




文献记载,天宝十年(751年),唐朝正处于开元盛世的繁荣时期 ,在距中国万里之遥的中亚、西亚、北非地区,阿拉伯帝国(唐称黑衣大食国,西方称萨拉森帝国或阿拔斯王朝)也在强势崛起。

阿拉伯帝国的军队不断东征西讨,势若卷席,很快就征服了整个地中海地区和中亚,渐与大唐的势力范围接壤。史载,阿拉伯帝国最强盛时, 其疆域东起印度河和中国西部边境,西至大西洋沿岸,北达里海以及法国南部以及伊比利亚半岛(西班牙),南接阿拉伯海,是继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马其顿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之后又一个地跨亚、欧、非三洲的大帝国。 其疆域广袤无垠的让人惊叹、其军队强悍善战,气势咄咄逼人。

高举新月旗帜的阿拉伯帝国骑士四处征战,铁蹄踏入了中亚那些一贯信仰祆教(亦称拜火教,流行于西域、中亚的一种古老宗教 )的国家。中亚国家抵敌不住,纷纷遣使向唐帝国告急求救。此时的大唐,国强民富,唐军更是战力凶猛、气势如虹, 几无停歇的在广袤的西部地区攻城略地,威震吐蕃、西域,“ 边庭流血成海水, 武皇开边意未已” 的唐帝国信心爆棚,开疆拓土之雄心难以抑制,于是,称霸东、西的两大帝国之间的激烈较量已经如箭在弦、难以避免了。

公元751年,双方军队在怛罗斯(又称塔拉斯,今哈萨克斯坦的江布尔州 )地区展开了一场惊天动地的激战对决。

关于这场战役的起因,历来众说纷纭。最具代表性的观点是唐朝背信弃义在先,这才引爆了怛罗斯之战。史载,时任安西四镇节度使的高丽人高仙芝将军为求取“高勋”,在头一年(750年)悍然出兵攻击石国(故址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并擒获其国王,在抢掠、勒索了巨额财宝后,他又背信将国王押送到长安献俘、处死 。中亚诸国本来都亲近唐朝,皆愿依附之,受“石国事件” 刺激,一时间群情激愤。石国王子得以幸免,他深恨不仁不义的唐将高仙芝,于是遣使向大食(阿拉伯帝国,亦称萨拉森帝国)求救。 大食乘机派兵进入石国境内。高仙芝闻听大食兵进 ,立马率三万唐军和七万各族联军前去讨伐。

东西方有史以来第一场电光火石般的激烈大碰撞即将在怛罗斯迸发,战事之惨烈 、历史影响之深远,却也让整个世界始料未及。

唐朝联军除三万朝廷正规军外,还包括七万吐蕃军和葛逻禄(亦称铁勒,突厥别部)军队 ,共十万人马;大食军队出动了十万人马,还有十万仆从军随征,兵力是唐军的一倍。两军在怛罗斯遭遇,随即展开激战。史载,这场战斗持续了5天时间,战事初起时,唐军的步兵突入敌阵大砍大杀 ,占了上风,但相持了一、两天后,人数远少于敌军的劣势凸显,唐朝联军中的葛逻禄部队见敌众我寡,预感到局势不妙,立马投降了大食人,并突然反戈一击。

唐军没料到葛逻禄人会临阵投敌,猝不及防下其步兵前锋和主力间的联络被叛军切断,阿拉伯军队乘机用重装骑兵猛攻唐军步兵,好比今日的坦克碾压没有任何防护的突击士兵,导致唐军伤亡惨重,大败亏输。史载,唐军虽进行了顽强抵抗,无奈寡不敌众,加上阿拔斯重甲骑兵攻势犀利、横冲直撞、迅猛难敌,高仙芝亲率的三万安西精锐几乎伤亡殆尽,各族联军也几乎全军覆没,最后只有千余人侥幸生还,由高仙芝领着他们辗转回到西域(新疆)。

大食军队并未乘胜追击,因为其国内发生了叛乱,大军急于回国平叛,于是将其征服者的脚步止于中亚,没能继续东进。

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与黑衣大食军队鏖战于怛罗斯,最终以唐军惨败而告终。对于西方诸国来说,这场战役的历史意义尤其重大,大食军队俘虏了数千唐军将士,其中有一千多名各类能工巧匠,这些人将技艺带到西方,并传授给阿拉伯人,再通过阿拉伯人传播至欧洲等地区,比如造纸术、火药、弓弩、陌刀制造等,让他们感受到了一种来自古老东方的先进文明。唐军惨败怛罗斯,无意中却促进了东西方文明交流,以至于在之后的一千多年历史中,东西方文化、经济、政治交流都是通过阿拉伯国家作为中转而得以最终完成的。

原创问答作品 转载请注明出处 严禁剽窃

插图源于网络




首先标题中应该是怛罗斯。怛罗斯之战是当时历史上最重要的两个大帝国唐帝国和阿拉伯帝国之间的一次对决。好像已经决定了当时的国际关系,也对现在的地缘政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很多大咖都对怛罗斯之战的过程做了详尽的描述。唐军以少对多,因为中亚小国的叛变,比较意外的是输掉了战役。



唐军与阿拉伯军队相比,最大的优势在于军人的素质更高,兵器装备水平更强。劣势就是唐军在中亚地区的兵员数量太少,3万唐军对20万阿拉伯军,必须依靠中亚城邦部落派兵共同作战。如果唐军当时能够派遣10万以上的军人到中亚,阿拉伯帝国将完全不是对手。

而唐军为什么失败,我想主要还是唐军,特别是在中亚的驻军,非常的自负,觉得自己是天朝上国,无论是在平时还是在战役期间并没有友善的对待帮助自己的中亚军队。这些中亚军队在实力同样很强的阿拉伯帝国的拉拢下,叛变投敌,也就变得没那么难以理解了。



怛罗斯之战应该是唐王朝和阿拉伯帝国的一次试探性的接触。战役的结果,虽然阿拉伯帝国惨胜,但是他也彻底认识了唐军的强大,从此断绝了继续东征,占领大唐的野心。另一方面,唐朝很快爆发了安史之乱,再也没有能力组织起对阿拉伯帝国的报复。

我们可以合理的假设一下,如果唐朝没有爆发安史之乱,以唐朝君主和将军的心理,他们一定会组织更多的军队在中亚地区对阿拉伯帝国进行一次全面的进攻,世界的格局可能因此而发生变化,也许就没有现在中亚地区的伊斯兰化。

但是历史就是历史,在怛罗斯转了一个小弯,再也没有机会拐回去。

图片来自网络,个人观点,欢迎点赞。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7

标签:罗斯   阿拉伯   大唐   帝国   中亚地区   吐蕃   安西   中亚   西域   王朝   阿拉伯人   作战   唐朝   军队   地区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