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新生,应该明白哪些道理?

首先是防骗。这个印象太深了,大一刚进宿舍就有骗子出现,那时候涉世未深,被骗了两百多块钱,几乎是一个月伙食费。

二是争取当个班干部,最好是班长或者团支书。以后不管是当公务员、进入国企,亦或是去外企都有好处。选调生要求班干部。

三是尽量争取入党。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入党按现在的要求,至少要三年,尽量争取在大四的时候能成为预备党员。

四是学业第一。学习好奖学金什么的远比赚勤工俭学的收入来得多。

五是优选校内兼职。比如给博士硕士打打下手什么的,尽量不要出去找工作,特别是那种没有任何技术含量的手工活,纯粹就是骗人。

六是参加一两个社团,打开自己的校内发展空间。

七是与班主任、辅导员搞好关系。




谢邀!这个问题,我只能作为曾经的一名家长(我的儿子已就业十来年了)谈点想法。大一新生入学后,个人独立生活的意识应当更强。多数学生都可能是初次远离家乡,远离自己的父母,在这种情况下,就应当很快的适应新的环境,按照学校的规章制度,在饮食起居这些细节上严于律己。这些看似平平常的小事,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影响今后的学习。

无论是富家子弟,还是寒门学子,都应明白,一个具有远大抱负的人,一定会是一个循规蹈矩的人,同时也是一个耐得住寂寞的人。简单作答,不妥见谅!




曾经受邀给华农“竹铭计划”第17期学子做开学典礼的主题分享。

都是大一大二的小伙伴,面对那些90末的年轻人,一张张年轻的面孔,情不自禁想起了自己逝去的大学。我主要分享了自己的一直以来的成长经历,还有一些对年轻大学生的建议。希望自己的一些经历和感悟,对大家有些许的帮助。

一些核心观点,整理了出来。不管是大学生还是职场新人,我觉得这些道理,他们应该早知道,越早越好。

习惯性依赖

我们很多人,在父母面前,都是长不大的孩子。选专业、找工作,甚至学习报个课程,很多东西都依赖父母的决策,要父母拿主意。然而,他们很多决策的依据,都是基于他们的视角,甚至带有他们时代的痕迹。由于这种代际的思维差异,多少人因此选择了自己并不喜欢的专业,或者是考了自己并不喜欢的公务员,然后过着浑浑噩噩的日子。

他们不是我们自己,并不能替代我们,他们更不能陪伴我们一辈子,只能扶上马,送我们一程。

不经意间跟风

很多同学,哪个专业热门,报考哪个,也不管自己是否喜欢和合适;同学去考教师执业证,跟着去考,也没想过为什么要考;互联网热门,扎堆去网申,也不管自己是否热爱。我们习惯于热闹和扎堆,生怕自己会错过什么。也在不经意间,融入世俗的浪潮里,迷失了自己。

成年的标志是什么?不是年岁,更不是体格,而是思想和能力的独立。大一大二,正处18岁的花季雨季,这应该是一个分界线,让我们开始走向成年,走向成熟。

独立的思想

我们要有自己的思考和洞察,要有自己的主见,而不是人云亦云。我们才是自己人生的owner,我们要清楚自己的需求,也只有我们自己才知道自己该往何处。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存在,别人的鞋子并不一定适合你,别人的成功,不一定能复制。要有自己的想法,走自己的路。

独立的能力

不是倡导大家大学都去兼职赚钱,但我们要开始培养我们独立生存的能力。只有经济的独立,才有人格的独立。18岁,我们要开始思考如何养活自己,如何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如何在未来的生活占有一席之地。

我上大学的时候,做过上门推销、发过传单、做过车展、做过宿舍管理员,同时还有多份实习和创业。加上一些奖学金和助学贷款,大学基本上没有要家里太多的钱。这些经历,并没有挣多少钱,但却让更加独立,也练就了各种生存的能力素质。

做了,才会从0到1

我们总是有很多的想法,我们也从不缺想法,难得的是将想法变成现实,这就是从0到1的过程。我们要敢想,更要敢做。世界很大,机会很多,我们需要仰望星空,大胆设想和规划。但,梦在远方,路在脚下,梦想都是一步一步实现的。想好了,说干就干。

你的潜能超出你的想象

很多时候我们不去做,是因为我们不够相信自己,害怕失败。怕把事情搞砸了,丢人现眼。我曾经也是一样。

刚考上大学的那一年暑假,朋友建议我开个培训机构,做中小学培训。但是作为大学生的我认怂了,没敢做。第二年和哥哥一起,终于跟他一起开了起来,并且成功招收了三百多名学员。这件事让我猛然发现,那些看似做不成的,那些你不敢做的,并没有你想象中的难。关键是,迈出第一步。很多时候是我们自己画地为牢,束缚了自己。所以,想好了,就无条件的相信自己,不要有太多的怀疑。

别人透过故事看你

人生有时候是个证明题,不管是求职还是职场,都需要故事去证明自己。HR也是透过你过往的经历来判断和预测你的能力的。正如彭德怀因百团大战而载入史册一样,我们在求职和职场道路上,也需要一战成名式的里程碑。比如一个挑战的项目、一份优质的实习、一个牛逼的比赛、突出的业绩……在某个领域,把别人甩出一条大街。所以,不仅要干,还要有一些干得漂亮的仗。

前几天和几个顾问聊到某家企业,我们一致的判断是:它只能这个规模了,除非换老板。他们老板是货车司机出身,敢闯敢干,年过半百,依然非常有闯劲,但发展到如今,他却成了公司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因为他的格局与视野,只能做到这个水平了。

前瞻思考,降维打击

我们要透过未来看现在。未来,我们大部分人,终归要走向职场,走向社会,那么我们就应该早些用职场的眼光来看我们现在。多去企业看看,他们都在做什么,都需要什么人,职场都是如何为人处世。当别人都在过家家玩社团的时候,你真刀实枪干起来了未来的事情,这无形中就拉开了与同龄人的距离,站在一个更高的维度与他们竞争。同一个维度竞争太激烈,多培养自己一些未来的能力,实现高维度的降维打击。

构建你向上的人脉

我们常说,一个人的收入和水平,大致和他身边朋友圈是水平是相当的。不管是谁影响了谁,这起码是存在巨大相关性的。但环顾四周,你会发现,我们大部分人身边的圈子,都是同龄人。同龄人的见识和水平,大同小异,一般不会相差太远。

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我们需要构建向上的人脉圈子,向更高层次的接触和过招。大一大二的,多勾搭一些大三大四的师兄师姐;大三大四的,走出去多勾搭一些毕业的师兄师姐;毕业的职场小鲜肉,多勾搭一些年长的职场前辈。他们经历过的比我们更多,能给我们的也更多。同龄的,寻找更高水准的多交流和过招,从高手身上多学习。

职业糖葫芦

职业生涯讲究连贯性,东一榔头,西一锤子,这种职场的战略漂移迟早会导致脱轨。

大学生也是一样,大学四年最好有一条主线,围绕这条主线丰富你的故事,培养你的优势。很多同学,想去做市场,但四年下来的经历却是杂乱无章——志愿者、HR、销售、无关的社团……各种经历,唯独看不到市场。想做市场,就去学市场的知识,参加营销的比赛,做市场的实习。当核心经历都围绕市场的时候,市场就成了这个主线,串起来所有的相关优势,形成一个更具力量的组合拳。

专业精进

前天刚好和腾讯HR交流,她分享到,腾讯每年校招会发几十个技术大咖offer。年薪在50-70万人民币之间,关键还是校园毕业生!当我们很多人还在为几千块月薪挣扎的时候,他们一毕业就数十万的年薪,关键是这部分人还很多人不去腾讯,而是选择了美国,选择了硅谷。这就是专业精深的力量。当你在一个领域成为专家大咖的时候,你会有更多的选择权,市场也会为你的价值买单。但这一切,来自专注、专业,来自长年的累积叠加。

知识的运用改变命运

我们常说,“知识改变命运”。但社会变化太快,我们所学的东西,很多还没毕业就已经过时了。互联网时代,更有源源不断产生新的知识在等着我们学习。不是知识不重要,而是恰恰是我们整个人生都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不仅仅是学校。我们需要的是保持一个好奇的心,不断汲取养分,快速学习。

工作岗位存在的价值,是为解决问题。每个人工作,实质都是运用专业的知识和经验在解决问题。因此,解决问题是职场最终的关键所在。知识是死的,灵活调用你的所学,才能产生价值。

关闭你的 Say No 模式

发现很多年轻的职场新人,一到遇到就say no:

“不行,客户不同意!” “不行,没有认识的人!” “不行,没有资源!” “不行,预算不够!”

……

以上思维有两个典型的特点:

  1. 遇到问题——不行,End;

  2. 这些都是客观原因,不是自己的问题。

这是很多人的思维模式,这种模式是思维的惰性,直接放弃了对解决问题的思考。我们要学会分析拆解问题,大问题分解成小问题,并找出问题的关键所在,然后各个击破。办法总比困难多,我们要培养积极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

挑战性实践是最好的成长路径

小学有一篇课文叫《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小时候不太明白,觉得那不是自讨苦吃吗?慢慢才知道,越是挑战的事,对我们成长帮助越大。我们只有拼尽全力,甚至历经坎坷和磨难,才会有更大的成长。当我们在不断解决各种挑战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就是在不断的磨练和提升自己。

先扬长,后避短

天下武功,各有所长。修炼到家,不管是一阳指,还是降龙十八掌,都可以在武林中占有一席之地。因此,我们要做的是,发现自己的相对优势,不断刻意练习和培养,然后发挥到极致。企业需要和利用的,也往往是你的长处。人不是全能的,更不是万能的。人和水桶不一样,不是短板决定了你的容量,而是长板决定了你的高度。短板只要不会成为你的障碍障碍就好,收起来,藏起来。

是避短,而不是盲目补短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聚焦在自己的短板,看到自己各种的不足。甚至花了大量的时间去补自己并不擅长的地方,本末倒置,到头来也只是so so。

因此,短板很多时候只要达到基本值,不会成为我们成长发展的障碍就好,而不是本末倒置,把80%的精力,投入到20%的短板中,最后却收效甚微,得不偿失。我们需要把80%的精力,投入到20%的优势中。短板的地方,我们需要的是学会避开它,不擅长没有关系,不从事相关的就好。马云曾经高考数学才考了十几分,但数学差并不影响他成为出色的英语老师,甚至伟大的企业家。

都是些大道理,听听就好。只有吃过亏,犯过错了,看了疗效才会更佳。

更多职场干货,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职场大叔(微信号:iri365)



新生入学都会要求加这个群那个群,好多群都是没用的,到时候你都会把消息屏蔽,有用的加,没用的就退了吧。还有就是加不加学生会的问题,这个看个人,我是觉得没什么用,老开会,完了让你收到请回复,而且好多例会都是浪费时间,啥事没有,在那闲扯淡。他们让你们进的时候说的特好,到时候面试他们就成爷爷了。但是这个得加入之后才能有体会,有的人看别人加了,自己也羡慕,也想加,那你就加加试试,不满意再退。但有的想当部长主席的,就别混日子,好好干,把每一件事都认认真真的做好,不过这样会耗费你大量的精力,可能在学习方面你的竞争力会降低。还有就是大学千万别挂科,有的学校可能会逐步取消补考,或者补考的题越来越难,而且挂科的话,评优评先肯定没戏了。还有就是大学里尽量多积极参加一些活动,尤其是大一,因为到了以后你可能就机会了,又或者你没脸和学弟学妹们争了。还有就是能考的证书一定要抓紧考,而且尽量一次过。还有就是社团,别加那么多,一个就够,两个极限,社团好多都是会玩的一起玩,那些什么都不会的,你进去的时候说啥都教,有展示上台的机会,到时候肯定会让那些做的好的去。再有就是去宿舍上门推销东西的,尽量别买,像四级书之类的到时候学校会统一订,其他生活用品买了不好,到时候你也没地找人去。




先做好人,在做好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8

标签:人脉   腾讯   维度   同龄人   主线   社团   新生   障碍   道理   想法   独立   关键   能力   知识   财经   大学   专业   市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