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为什么是二线城市?离发展成新一线城市还有多久?

一直以来,苏州被认为是全国发展最好的地级市,GDP超过了省会南京,在全国排第六位。由于苏州的经济发展出了名,市领导被提拔到全国当省级领导的干部很多。然而,苏州旁边的无锡却少有人提起,那么无锡的发展水平到底怎么样呢?它的参考点就是苏州,请看下面的数据;

苏州 人口: 1291万 面积:8657平方公里 2022年GDP:2.4万亿。

无锡 人口: 749万 面积:4627平方公里 2022年GDP1.49万亿。

从以上数可以看出,无论人均面均GDP,无锡都強过苏州。

无锡的发展有几个特点:

一、无锡是社队办企业发展最早的地方,上世纪七十年代无锡人的社队办企业比苏州更红火,当然苏州也不错。

二、苏州有新加坡工业园区,有昆山台资企业的加持,而无锡的工业以自力更生为主,外资合资企业相对苏州要少。

三、无锡离上海稍远一点,受上海的辐射要小一些,无锡人的自创意识很强。

四、无锡人务实低调。

以上是我对无锡的评价,我是江苏人,但不是无锡人,不知准确与否?

至于无锡是否能成为新一线城市不重要,我看无锡人也不关心这个,他们闷声发大财,不显山不露水偷着乐。




从实际通勤的角度来说,无锡市区面积并不小,而且建成区密度质量也很高,那是为什么会给人造成无锡是个小城市的感受呢?我觉得恐怕和以下几点有关:

一,交通拥堵程度

无锡是出了名的交通顺畅的城市,虽然近几年因为道路建设的迟滞和私家车数量的迅速增长,类似于早晚高峰时机场高架,金城高架等动辄数公里缓行的情况时有发生,但是在同类城市中还是属于比较畅通的城市,尤其是非高峰时段,基本上是一路畅通。同样十五公里路程我在杭州可能要开四十分钟,苏州三十分钟,在无锡只要二十分钟。通勤时间上的节约给人一种城市不大的感觉。

二,人口构成和分布

无锡是典型的工业城市,虽然目前三产占比已经超过二产,但是就我感官来说二产从业人员应该还是较三产多的,且三产的水平应该也是较中心城市低一些,这意味着商务人士较少,一般上班族在工作时间都在单位待着,在城市中奔波的人口占比较低,是所谓的候鸟城市。

当然,也许有人会说,苏州市区人口只比无锡多一百万,也是相似的产业结构,为什么明显感觉苏州人多?原因很多,最主要的就是苏州和无锡不同的城市组团结构。苏州的城市整体框架是类似于十字型(中间是古城区),古城区以外各独立区域更接近于条状,导致工业园区和新区的工厂区域和商住区域并不是圆形分割,比如大裤衩向南向北不超过两公里就进入工厂区域,而东西向则是拉的很长的商住区域。无锡则是典型的圆形城市,从市中心出发向南西东甚至北(虽然北塘真的破)都是一定距离的商住区,较大的工业区被很明显的分布在市区各个角落,和城市主城区的界限很明显,以至于一走出高楼密布的商住区就一望无垠,有到了市外的感觉。同时很多外来人口聚集的乡镇(比如梅村,硕放,安镇)都被工业区分割在主城区以外,人口分布的离散程度很高。另外,包括主要景区全部分布在市郊,大市范围较小辐射有限等也是重要的原因。

三,主城区地形也是影响的一大因素。




“无锡”地处长江南岸,太湖西北岸,是长三角经济区的中心地带,确实是中国不多得的一块福地;更是区域的战略要地,论区位优势应该比常州、苏州高一点;但它的优势在目前的长三角格局中,并未发挥出来。

无锡的江阴大桥在20年前就建成了,是江苏省的第二座长江大桥,以此可见其在区域战略中的重要性;目前江苏长江上已有十来座大桥(含在建),但无锡依然仅此一桥,可见其战略之短视,错失良机已久!

建国以来,无锡一直是江苏省的政治老二、经济老大,大约在15年前被苏州超越,便一蹶不振;因其错误的规划、和短视,至今也没有更正过来;不仅被苏州超越,还被常州追赶。无锡根本不知自己因何而兴、因何而衰?总想压苏州一头,却又处处向苏州学、和苏州比、还总想着要和苏州靠近。苏城兴衰千年,自然是有道理的。无锡要想重新振兴,机会和优势依然存在的,关键是能否认清形势、明确自身的定位;找准了方向,努力了结果就不会差。

无锡应该做江南的“东北”,而不是太湖边的另一个“苏州”;应向长江发展,而不是把太湖当成未来;应发展现代化的重工业、大型工业、机械行业、汽车制造业等,而不是和苏州一样去争电子业、半导体;只有错位发展,才不会恶性竞争;才能各展所长、优势互补。同时应发挥区位优势,把无锡打造成长三角的物流中心;无锡境内至少要造3-4座长江大桥,才能发挥你“交通十字路口”的优势。这些不仅是长三角经济分布的需要,更是你的所长和优势。先不管上海、南京让不让你这样做,但首先自己得明白原因,才能去想办法应对、和自我争取、突破。

在城市布局上,应该和苏州拉开距离、错位发展:无锡向“北”,苏州向“南”,这样才有未来。新的工业区应该设在城市西面,靠近“交通十字路口”,并向江阴靠拢;城市整体应该向“北”扩张,依托长江发展、做大自己,以收编江阴、张家港为长期目标而布局。以《无锡高铁北站》为新的城市中心;以沿江铁路为契机,再造一座新城;并再建一座《无锡长江大桥》,公铁两用,这是形成“十字路口”的重要一环。在无锡、张家港、江阴3点中间:新建一座《无锡国际机场》;并依托长江大力发展临港工业区,以“现代重工业”为主:汽车制造、私人飞机、直升飞机、太湖边的游艇业等。按这样的布局发展,不出10年无锡的经济又将再次腾飞。

无锡这些年掉队的原因,是把太湖看的太重,当成了城市的未来;因与苏州争夺太湖发展权,而走错了方向。太湖经济,是属于休闲消费经济;而长江经济,是工业航运经济。长江乃是长三角经济区之根本,也是最大的优势;只有立足于当下去、谋划未来才有意义,无锡只有先做大自己、然后再去提升才有意义!

这些年在南边的投入,也不会白费;现在改弦更张还来得及:以北为主、以南为辅,以南养北。将“硕放机场”改成《太湖私人国际机场》,并将无锡滨湖区打造成“华东富人区”,邀请国内前100名富豪入住,建设自己的私人庄园。因华东地区富人聚集、但空域紧张,很多富人买得起飞机,却没法使用,也只有太湖上空这片适合;把“硕放”机场打造成全国第一个私人机场,他们当然愿意来啊。在这可以建造私人庄园,有了家、就会买直升机、买私人飞机、游艇…富豪来了,其它的自然就跟着来了;甚至可能把公司总部都能搬来。

富人区的房价,应该是苏州的2倍,向上海看齐;无锡市区的房价,目前大约是苏州房价的8成。以这些区域的财政,来补贴北面新城的发展,新城的房价应控制在老城区的1/2到2/3;以一个价格洼地来吸引人口聚集、留住各类人力发展壮大自己。“高房价”已经成了各大城市的劣势,新城的“低房价”也成了吸引、留住人口的优势……

两个狗斗的城市:无锡和苏州,城市相近、工业相近,都在争太湖发展权;应该拉开距离、错位发展:无锡向“北”,苏州向“南”。这些年在建机场上的明争暗斗,因靠的太近,所以最终有了个“折中”方案:太湖边的硕放机场。苏州人很不开心,GDP比无锡高一大截,却自己没有机场。

简单说一下苏州!苏州合并“吴江”后,应该整体“向南”发展;应该将吴中区的《苏州湾》分离出来,建立《太湖区》。《机场》会建在吴江区内!吴中区因面积大,没有重点、焦点分散,因此发展非常落后。应将吴中区的延太湖边区域(光福镇、木渎镇、胥口镇、临湖镇、东山镇、金庭镇、和横泾街道),与吴江区的“七都镇”,合并成立一个新的行政区:《太湖区》;以“苏州湾”为中心。将吴江的“松陵大道”以北区域、和同里镇划入《新吴中区》;因位置剧中,与古城相连、遥相呼应,应该将“新吴中区”建设成新的“主城区”!

“苏州国际机场”将建在吴江的《汾湖镇》,贴近上海南部和昆山,可以起到“自用”和替上海“分流”的作用,同时与吴江区的“高铁枢纽站”形成互动,打造成新的物流集散中心。把太湖区打造成旅游集散地、吃喝玩乐与一体,苏州整体将以《苏州湾》打造城市新名片,集游艇旅游、高端消费,娱乐新天堂!

以上海为龙头,这样与无锡互动、错位发展,让富豪们形成:办公在上海、住在无锡、吃喝玩乐在苏州的新格局。对提升“长三角”的国际竞争力都是有益的,而且2个城市都得到了机场、和发展的新机会!




我从小在无锡长大,大学毕业后在上海工作。从宜居的角度来说,无锡是远超上海的无锡一两万的房子比上海一二十万的房子景观好的多。无锡人也非常有自豪感,改革开放后乡镇企业发展的很好,收入比上海只高不低。所以以前无锡人既看不起苏北人也看不起上海人。其实上海本地人大多都是职员,老板多是外地来的。这里边牵涉到外来人口的构成,无锡经济以工业为主,外来人口多是工人,上海三产发达,外来的很多都是成功人士。客观来说,无锡本地人比上海本地人日子过得滋润。

当然,无锡的乡镇企业很多是在市场没有形成充分竞争的时候发展起来的,到现在市场逐渐形成赢者通吃的局面,小企业有压力使无锡经济面临一些转型困难。

另一方面,无锡很多人才都跑上海来了,其实上海这座城市也是江浙才俊建起来的,其中无锡人也作了很大贡献,反正在上海人眼里无锡人和本地人差不多。所以长三角是一体的,没必要单独拿无锡说事。我在上海快二十年了,还是希望退休后住无锡,无锡还是宜居。




主要是两个方面的原因,经济实力和人口数量的相对下滑。解放后到1990年代之前,无锡号称“小上海”,其工业实力和经济实力称雄江苏省,在全国也具有一席之地。1990年代,苏州协中国新加坡苏州工业园区之威,再加上以首个设立工业园区的县级市昆山为代表的苏州所辖个县级市的崛起,无锡的江苏一哥地位被苏州取代。2010年后又被南京超过。经济实力排位的退步导致流入无锡的外来人口明显减少,退居二线城市在情理之中。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人口和地盘都不占优势的无锡仍然是全国最强的地级市之一,无锡的收入水平也几乎是地级市里最强的,和苏州不分伯仲。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6

标签:无锡   长江大桥   吴中   向南   太湖   江阴   城市   长江   苏州   上海   多久   人口   机场   优势   区域   财经   经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