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雪》这首词在什么情况下创作的?

众所周知,伟大领袖毛主席一生当中先后创作了100多首诗词,比如《忆秦娥·娄山关》、《七律·长征》、《沁园春·长沙》、《沁园春·雪》、《浪淘沙·北戴河》、《卜算子·咏梅》和《蝶恋花·答李淑一》等,个个都是脍炙人口的经典。通过这些作品,他表现出了深沉的爱国情怀、浓厚的民族气节和博大的政治胸襟。难怪,智利的著名诗人聂鲁达曾经这样表示:

一个诗人赢得了一个新中国!

在伟人众多的优秀诗词中,文史不假个人最喜欢《沁园春·雪》,相信许多人也有此共鸣。该词通过描写壮丽的雪景,展示出了作者大气磅礴和旷达豪迈的意境,同时抒发出了无产阶级的革命乐观主义情怀。

1935年10月19日,红一方面军经过一年艰苦卓绝的行军和作战,终于突破重围抵达了位于陕北的吴起镇,从而取得了长征的阶段性胜利。到了1936年10月9日,随着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也成功抵达甘肃会宁地区,标志着伟大的长征终于落下帷幕。

在长征期间,红军途经了15个省份,翻越了20多座山脉,渡过了30多条河流,总行程多达2.5万里。在敌人的严防死守和围追堵截下,我们虽然损失了许多的力量,但却保存和锻炼了自己,实现了革命的转危为安。回顾这段历史时,毛主席深情地评价: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以我们胜利和敌人失败的结果而结束!

毫无疑问,长征取得了胜利。但是,这种胜利只是阶段性的,因为敌强我弱的形势依然如故,革命事业还远未成功。

红军长征抵达陕北后,终于结束了长途行军和居无定所的局面。但是,真正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只有保安、安塞和瓦窑堡这三个县的中心区域,面积狭小且经济落后,很难成为像井冈山那样的根据地。同时,陕北地区的周边形势也非常复杂,像张学良、杨虎城、马鸿逵、马鸿宾和阎锡山等势力都在虎视眈眈。

很明显,队伍想要发展壮大就必须改变这种不利局面。于是,两种选择摆在了面前,要么重新开辟苏区,要么扩大现有苏区。

有人认为,红军主力应向南到汉中地区发展,伺机通过河南、安徽和湖北等地重新回到江西,从而成功实现“二次长征”;也有人认为,红军主力应向西进入甘肃和青海等地,这样既能避开敌人,又能背靠苏联获得援助;还有人认为,红军主力应脱离陕北的贫瘠地区向东跨越黄河进入山西,伺机在富饶的晋中盆地建立根据地。

红军长征抵达陕北后,蒋某从来没有放弃过“围剿”。面对“九·一八事变”后的日本侵略,他竟然颠倒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主次顺序,提出了“攘外必先安内”的歪理邪说。

为了继续“围剿”红军,蒋某严令张学良率领东北军,严令杨虎城率领十七路军,接二连三对陕北地区发动攻势。几次交手后,张、杨二人损兵折将,逐渐对国仇家恨之下发动内战心生不满。

1935年12月,组织在陕北安定县(今子长县)瓦窑堡召开了扩大会议,就当前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全面剖析,史称“瓦窑堡会议”。最终,通过了由毛主席提出的“发动、团结、组织全中国和全民族的一切力量去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主张,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

根据瓦窑堡会议的精神,我们率先向张学良和杨虎城提出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在爱国感召下,张、杨二人都同意结束敌对军事状态,三方秘密达成了“区域停战协议”。

既然日本已经被明确为最大的敌人,那向西进军和向南进军的方案都先后被排除。于是,组织做出了东渡黄河进入山西和华北的决策,目标直指侵华日寇。

阎锡山是传统的地方军阀,从辛亥革命后便开始统治山西,被视为“山西王”。为了保住自己的势力和地盘,他与南京国民政府面和心不和,甚至还联合冯玉祥李宗仁白崇禧等人对蒋某大打出手,史称“中原大战”。

红军长征胜利抵达陕北后,阎锡山立即变得寝食难安,生怕自己的土皇帝即将不保。当年,为了防止蒋军入晋,他不惜撕破脸硬杠到底。同样,为了防止红军入晋,他也高度戒备,甚至摆出了“决死到底”的姿态。

阎锡山主政山西以来,格外注重发展军事工业,利用可观的煤炭收入建成了国内最完备的重工业体系。例如,当时响当当的西北实业公司太原兵工厂就都在山西,不仅解决了百姓的就业问题,而且实现了晋军武器的自给自足。

为了防止红军东渡黄河进入山西,阎锡山首先进行愚民宣传提出了“思想防共、民众防共、政治防共、武力防共”的口号。除此之外,还调集5个旅沿黄河布防,修筑了大量的高碉和暗堡作为防线。同时,又安排5个旅主动出击,相继进入吴堡、葭县和神木等地牵制红军。最后,将18个旅的主力部队布防于大同、太原、长治和临汾等地,准备利用便利的交通线进行机动作战。

1936年1月,组织发布了《关于红军东进抗日及讨伐卖国贼阎锡山的命令》,要求红一军团、红十五军团、红二十八军和红三十军集结待命。同时,任命彭德怀担任司令员,任命叶剑英担任参谋长,任命杨尚昆担任政治部主任,毛主席亲自兼任了政委一职。

1936年2月,东征部队开始陆续开拔东渡黄河,毛主席也随军同行。在入晋之前,他亲自领略了陕北和晋北的雪景,领略了绵延不绝的山河,当即创作了这首《沁园春·雪》。不过,由于大战在即,除了随行的警卫员外,几乎没有人知道这个作品诞生。

刚刚渡河进入山西,先头部队红十五军团就在蓬门战役中取得了大捷,干净利落地消灭了晋军的一个精锐团。关于这场战役,杨得志上将曾经有过这样的回忆:

打了好长时间也没有拿下来,看来敌人是相当顽强的。我心里有些着急,立即和陈赓想办法调整部署,从傍晚时继续攻击,经过大半夜的战斗才终于啃下了这块硬骨头。

阎锡山第一次领教了红军的战斗力,从此再也不敢小觑,变得谨慎起来。为了保住自己的地盘,他除了调集部队进行反扑外,还不得不向南京国民政府求援,无奈同意蒋军入晋作战。

通过几次战役,东征部队迅速打开了局面,兵分几路在晋中地区和晋南地区转战以扩大战果。不过,随着蒋军的10个师入晋,敌我之间的力量悬殊进一步拉大,战场形势出现了僵持。

根据战场形势变化,根据东征取得的战果,毛主席当机立断决定提前结束东征撤回陕北。据统计,红军在70多天的时间里转战50多个县,共歼灭了敌人的7个团,缴获了枪支4千多只和大炮20多门,其余弹药和补给更是不计其数。

东征过后,阎锡山在红军、蒋军和日军之间左右摇摆,甚至提出了“三个鸡蛋上跳舞”的奇谈怪论。不过,面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感召,他的思想觉悟也有所提高,大幅减少了两军之间的摩擦,誓言“死战抗日,守卫山西的每一寸领土”。

从1936年10月开始,张学良数次面见或写信给蒋某,呼吁对方在国难之下抵御外辱,可惜却连遭拒绝和责骂。为了继续“围剿”红军,他亲自飞抵西安督战,甚至准备将东北军和十七路军全部调离。

无奈之下,张学良和杨虎城这两位爱国将领只得在1936年12月12日凌晨发动兵谏,扣押蒋某逼迫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在我方的积极斡旋下,“西安事变”得到了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始初步形成。

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宛平城外举行“军事演习”进行挑衅,还以士兵“失踪”为由要求入城搜查,自然遭到了中国军队拒绝。作为前线的一名区区联队长,牟田口廉竟然直接下令炮击,全面抗战由此开始。

从1931年开始,经过十四年艰苦卓绝的抗战,中国人民终于击败了日本侵略者。在天皇裕仁宣布无条件投降后,举国上下都热切期望和平,只有蒋某依然在图谋独裁和专制。

为了戳穿蒋某“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毛主席不顾个人安危,毅然于1945年8月28日亲自飞抵重庆进行和平谈判。期间,他还广泛会见了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宣传和平建国的各项主张。

作为中左派人士,于右任除了出任过国民政府审计院长和监察院长外,还是著名的教育家和书法家。9月6日,他亲自设宴招待毛主席,大赞《沁园春·雪》最后一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具有气吞千古的气势,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见完于右任后,毛主席来到重庆沙坪坝的南开中学,专程拜访了柳亚子和张伯苓等人。由于午时刚与于右任谈论过《沁园春·雪》,他在兴致盎然下挥毫书写这首词并谦虚地表示:

初到陕北看见大雪时填的一首词,似与先生的诗格略近,录呈审正。

柳亚子读完这首词,当即就盛赞不已,认为“髙如苏辛犹未能抗耳”。之后,他也填了一首《沁园春》,还在与尹瘦石联合举办的诗画联展中展出了毛主席的墨宝。

第二天,《新华日报》刊发了柳亚子的《沁园春》,其中的“伤心甚,哭无双国士,绝代妖娆”也颇有意境和情怀。不过,出于政治考量,毛主席的原词却没有发表。

1945年11月14日,担任《新民报》编辑的吴祖光终于获得原稿,在副刊《西方夜谭》中抢先发表了《沁园春·雪》。只不过,当时毛主席已经在“双十协定”签署后回到了延安,自然无从得知后事。

随着《沁园春·雪》公开面世,犹如巨石卷起了千层浪,成为战后中国文坛难得的盛况。山城重庆的许多人士都纷纷惊呼,原来被污蔑为“山大王”的毛公,竟然是如此胸怀广阔的诗人。

蒋某也从报上读到了这首《沁园春·雪》,虽然内心钦佩不已,但嘴上却不以为然。甚至于,他还询问自己的“文胆”陈布雷如何评价,得到了这样的回答:

气势磅礴,气吞山河!

蒋某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国民政府通过宣传部门下达指令,安排反动文人们重新填词后择优发表,希望能把《沁园春·雪》比下去。不过,上交的作品虽然不少,但拿得出手的却没有,基本上都是一些跟风之作。

在这些跟风之作中,最先登场的是《中央日报》主笔王新命的作品。不过,他的填词完全没有深意,尤其是最后一句“要屠刀放下,成佛今朝”更加显得溜须拍马,尽显反动文人本质。

当时,尚在重庆的王若飞把报刊上所有和《沁园春·雪》有关的内容都搜集起来,远在延安的毛主席听后只是笑笑。不过,像钱太微、黄齐生和谢觉哉等人却义愤难平,评价这些跟风之作完全就是“鸦鸣蝉噪,可以喷饭”。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因为国事繁忙而少有时间创作诗词,但依然不忘“诗人本色”。为了支持《诗刊》创办,他与主编臧克家多有书信往来并且接受对方建议,将《沁园春·雪》中“原驰腊象”的“腊”替换为“蜡”。

蒋某万万都没有想到,自己频频打压的《沁园春·雪》竟然成为了不朽名篇,至今读来都令人荡气回肠。在文章的最后,我们一起重温毛主席的这首诗词:@文史不假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我只知道是1936年创作,什么情况下就不太了解。毛泽东是我最佩服的人,文武双全,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乃至全世界中,都是数一数二的人物。武能策马安天下,文可挥亳定社稷。这付对联是他一生的写照。




《沁园春·雪》是毛主席于1936年创作的一首词,描述了祖国大好河山以及主席对祖国山河的壮丽而引发的感叹,词中引入了秦皇汉武等英雄人物,气势磅礴,是我们语文课本必学的篇章,振人心肺。祖国大好江山如画,英雄辈出保家为国。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4

标签:瓦窑   陕北   晋中   向南   黄河   爱国   国民政府   作战   山西   重庆   内战   红军   敌人   民族   地区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