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以前很火的“稻田养鱼”,现在没有农民愿意干了?

农民要注意了!稻田养鱼就是一个骗钱的项目,年赚600万只是博人眼球,目前已经有上万人上当受骗,最后赔的血本无归。

光靠种地带来的收入,根本不够农民养家糊口,所以在农忙结束以后除了去外地打工以外,还会在农村搞起养殖业。

自己家有鱼塘的农民,大部分都会选择养鱼,但是每年带来的收益并不是太可观,因为农村不缺河流,所以鱼的价格一直都上不去。

但是在十几年前,很多农民都听到了一个传闻,听说福建光泽县有一位叫周建仁的小伙子,因为在外地做生意失败,借了200多万回农村创业,而且一口气承包了700多亩地土地种植水稻,看着水田里面的水,周建仁突然产生了一个想法,能不能在稻田里面养一些鱼?

这样等稻谷成熟以后,不仅可以卖粮食赚钱,而且这些鱼也能卖钱,说干就干,万万没想到就是这样一种尝试,让周建仁一年赚到了600多万。

这个消息,很快在当地引起了热议,而且还有媒体把周建仁的事迹发到网上,很快稻田养鱼火遍了大江南北,不少村民开始纷纷效仿,没想到最后亏的血本无归。

而且我的二伯也是其中的受害者之一,当时也是在一个朋友的介绍下,听说在稻田里面养的鱼,价格能卖到好几十一斤,还不会影响稻谷的成长。

一听说有这样的好事,二伯直接花了两万元请来了挖机,在自己所有田里面都挖了一条深沟,而且还把田埂加高了一些。

然后又掏了35000元,买了一大批鱼苗,幻想着几个月后大赚一笔,每天早出晚归 ,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稻田养鱼上。

没想到最后不仅鱼没了,就连稻谷也死了很多,别说赚钱,就连自己投资的五万多块钱,也亏的一干二净。

当时二伯以为,是自己第一次做稻田养鱼,肯定是经验不足所导致的,没想到别的村子投资稻田养鱼的人,也和二伯一样 赔的血本无归,到最后才知道,这是一种骗局,千万不能相信。

关于稻田养鱼的一些事情

南方的稻田种的大部分都是水稻,所以从插秧到收割,田里面一直都有很多水。

夜晚的时候经常能看到这些水田,里面有很多龙虾,黄鳝,泥鳅,小鱼。

而且长的一个比一个肥硕,当时就有人产生了一个想法,如果将鱼苗放在稻田里面,是不是也能像黄鳝一样长的特别肥硕?

而且这些鱼苗还能将稻田里面的害虫吃掉,粪便又能当成肥料,岂不是能减少种地的成本?

等实验以后,才发现效果确实比较好,而且很多人都想尝试一下,这也让很多人看到了商机,开始售卖一些关于稻田养鱼的工具,技术,鱼苗等等。

这也让这些卖稻田养鱼教程的人大赚一笔,但是这种赚钱的办法,只限于在南方,到了北方以后根本没有用,这也让很多人亏的血本无归。

稻田养鱼有哪些优点?为何以前这么受欢迎?

1、稻田养鱼可以吃害虫,减少养鱼饲料和稻田农药成本

有水的地方就有虫,还有杂草,为了让稻谷能够很好的成长,所以农民只能打除草剂,一年下来光是除草的成本就是一笔很大的开销。

而稻田养鱼的好处,就是因为这些鱼比较喜欢吃水里面的害虫,不仅不用打农药,而且鱼拉出的粪便,也是一种肥料,能让稻谷长得更快。

所以很多农民认为,在稻田里面养鱼,不用打农药,不用撒化肥,而且鱼又不用喂饲料,只要保证稻田里面有水,就能收益翻十倍,这才有这么多人上当受骗。

2、稻田养鱼,可以把价格卖的更高

这年头不管是蔬菜,水果,肉蛋鱼,只要加了绿色二字,价格绝对能翻倍的涨。

城市很多人吃的鱼都是一些人工饲养的饲料鱼,有很大的腥气,而且味道并不是太好。

但是稻田里面养的鱼,没有喂任何的饲料,这些鱼吃的也是虫子,而且生长环境的水域没有污染,在这种环境下生长的鱼,都符合绿色鱼类。

吃起来不仅没有任何的腥气味,而且口感鲜嫩,营养价值高,在市场上很受欢迎,每斤的价格也在几十元。

高回报的诱惑下,让很多人上当受骗。

稻田养鱼,为什么是骗局呢?

1、害虫杂草根本无法消灭

鱼虽然吃害虫,但是田地的面积如果比较大的话,很难将这些害虫全部吃完,那么,这些害虫就会影响稻谷的成长。

包括一些杂草,除了草鱼以外,其他的鱼基本上不吃,如果养草鱼的话,那么稻田里面的秧苗也会成为草鱼的口粮。

要想彻底解决杂草和害虫,只能打药,但是打药的话就会毒死稻田里面的鱼,所以到最后,粮食的产量根本得不到保证。

2、稻田养鱼越养越少

稻田不是池塘,所以田埂一般都是四五十公分,如果不下雨的情况下,不用担心,鱼会跑掉。

一旦到了夏天雨季的时候,连续下几天大雨,稻田里面的水就会溢出来,里面的鱼也会顺着水流全部跑掉。

再加上一些人来偷鱼,最后才发现田里面的鱼越养越少,甚至一个都没有,自己之前的付出也打了水漂。

3、稻田养鱼没有市场

当时稻田养鱼比较火热,一斤的价格也卖到了几十块钱。

这只是一些靠卖技术,卖工具,卖鱼苗商家故意放出来的诱饵,就是让人相信稻田养鱼赚钱有很大的市场,这样他们才能靠卖这些东西赚的盆满钵满。

等投资了以后,才发现根本没有市场,价格也只有几块钱一斤,到头来还不够自己投资的本钱。

4、稻田养鱼无法大规模养殖

稻田有大有小,如果鱼养少了,还不够投资的本钱,但是鱼要养多了的话,水质就会变差,里面的鱼就会缺氧。

因为稻田和鱼塘温度不一样,鱼养多了的话,在田里面很难活动,所以水质也会变得特别浑浊,加上粪便,鱼就会缺氧而死。

水太多了话,很容易将稻谷的根茎泡烂,影响收成。

写在最后:

稻田养鱼就是一些商家,故意制造出来的骗局,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让这些稻田养鱼的人,买他们的工具,养鱼技术,以及鱼苗。

因为这种养鱼的方式,只适合南方有些地区,如果盲目的投资,肯定会亏的,血本无归。




我表叔投资45000元在稻田里养鱼,本以为会赚个盆满钵满,没想到越养越崩溃,收成时连个鱼屎都不剩,水稻还枯死了一大半,“稻田养鱼”就是个妥妥的骗局,谁养谁上当。


在十几年前,在南方农村地区很多村民在自家水稻田里放养鲤鱼、草鱼,本是为了节约养殖成本,没想到在丰收时竟然达到了鱼稻双收,鱼养的又肥又大,水稻也生长的茁壮茂盛,这种养殖方式被电视台报道后,全国的农民们纷纷开始效仿。

福建光泽县有一位叫周建仁的小伙子,投资200多万回农村创业,租下老家600多亩土地种植水稻,又突发奇想在稻田里养鱼,让原本一亩一千多元的稻田,收益整整翻了10多倍,年销售额高达600多万元。

周建仁的创业经历走红后,很多当地村民纷纷跟风,没想到最后赔的是血本无归。


十几年前,这股稻田养鱼“风”也吹到了我们村,村里有人还专门去湖南学习这种养殖技术,回村后开始大刀阔斧的圈地养殖,说一年最少能赚100多万。

我表叔经朋友煽风点火,听说市场上罗非鱼值钱,于是专门跑到茂名花了30000元多采购了一批罗非鱼鱼苗,回村后又投资了15000元重新挖沟建田,专门用来稻田养鱼。

本以为会在水稻两熟时赚个盆满钵满,没想到越养越崩溃,都最后不但水稻因为缺少养分枯死了一大片,水稻里的罗非鱼是一天比一天少,最后正片稻田里连个鱼屎都没见着,投资创业的45000元可以说是赔个精光!

最初我们都以为是表叔不善经营,不懂得养殖,哪知道村里跟表叔一起投资创业的那几户村民家,也跟表叔同样的遭遇,都赔的血本无归。


其实,在我国南方贵州、广西一带,稻田养鱼并不是什么稀奇事,很多农民几乎祖祖辈辈都是坚持稻田养鱼,实现了鱼稻共生。但为何如今人们一提到这种“传统”的养殖模式后就恨得牙痒痒呢?

甚至很多经历过稻田养鱼的农民直接把这种养殖模式归于骗局?下面我就根据表叔的养殖经历来跟大家简单科普点关于“三农”方面的知识,如果近期大家也想从事这种新型的养殖模式,可以借鉴一下。

一、首先我们科普下:稻田养鱼到底是什么?

稻田养鱼从字面上看就是用水稻来养育活鱼,利用水稻里的浅水来养活水里的鱼,从而实现鱼和水稻的共生。


在南方地区温暖潮湿,雨水量大,适合水稻的种植,而水稻依水而生,在稻田里农民经常会发现一些野生的泥鳅、鱼虾、黄鳝。

于是就有人突发奇想:既然水稻里的泥巴能够养活这些野生的泥鳅,自然也能养活一些草鱼、鲤鱼,那为什么不放一批鱼苗在稻田里呢?鱼在稻田里不仅能帮助稻田清理一些害虫,为农村节省养殖成本,鱼在稻田里活动产生的粪便又能成为天然的养分,有利于水稻的生长,这岂不是一举两得?

于是这种想法经过人验证后发现可行性很高,受到了一大批农民的追捧,很多人更是看准了这块儿商机,衍生出很多与稻田养鱼有关的产品:诸如农具、养殖技术、鱼苗等,狠狠的大赚一笔。


但是这种新型的养殖技术并非是全国通用的,就好比东北地区就不适合稻田养鱼,虽然东北大米全国出名,黑龙江五常大米更是被当作国宴来招待外宾,但是东北的寒冬绵长,水稻种植也都是经过特殊培育的,多为一年一熟制,而且都是在清明过后开始进行水稻种植和育苗。

总的来说就是东北地区种植水稻要看季节气候,需要等到气温回暖、土地解冻后才能种植,还必须赶在4月20号之前完成播种,在5月25日前完成移栽,这样才能保证水稻的高产。如此严格的水稻种植时间,根本无法在搭配着去养鱼,所以这种稻田养鱼技术在东北地区非常不适用。

可以说稻田养鱼技术看似操作简单,实则非常的不科学、不合理。


二、稻田养鱼在十几年前为什么深受人们追捧?

其实如果要追溯这种技术,早在我国三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稻田养鱼技术,据《魏武四时公制》所叙及:“郫县子鱼 黄鳞赤尾,出稻田,可以为酱”。

而唐代刘恂的《岭表录异》中也有记载:“新泷等州,山田栋 荒,平处以锄锹,开为町疃,伺春雨,丘中贮水,即先买鲩鱼 (草鱼)子散水田中,一二年后,鱼儿长成,食草根并尽,即为 熟田,又吸鱼利。乃种稻田,且灭稗草,乃齐民之上术也。”

这些记载足以说明,在古代农业技术不发达的时候,这种鱼稻共生模式是最早的稻鱼雏形,有效地把养殖业和种植业有机结合在一起。

十几年前的稻鱼养殖风靡一时,在农民心中其中的好处数不胜数,现在我们就来谈谈让农民们追捧的原因。


1、在稻田里养鱼,可以让稻田增肥保肥。

稻田里水分充足,里面不但存在着很多杂草,也存在很多浮游生物,要是农民们不除草,这些杂草和浮游生物在稻田里与稻子争抢养分。此时在稻田里养鱼,鱼就会自动把这些杂草和浮游生物当作食物,这样就避免了稻子养分流失。

其次,鱼儿在稻田里来回游动吃食,让泥土不断地翻动,鱼儿的粪便留在稻田里直接转换成了天然肥料,这些肥料渗透到了泥土深层,也起到了增长稻子的作用。

2、在稻田里养鱼,可以促进生态发展,帮助农民们抵御稻田虫害。


水稻里是存在很多虫害的,比较常见的有稻螟虫、线虫、灰飞虱、大螟,在湿热的春夏时节是这些害虫繁衍生息的“巅峰”,这些虫害会使水稻产生白叶枯病、稻恶苗病、稻纹枯病、稻瘟病等病害。

特别是稻瘟病,又被称作“水稻癌症”,对水稻危害极大,不但影响水稻的品质更是影响产量。但是把鱼放在水稻里养,这些害虫就成了鱼类的天然饲料,鱼把水稻叶子上虫卵、虫子全部吞食,起到了一个灭虫防病的作用。

3、在稻田里养鱼,可以帮助农民抵御自然灾害。


在南方地区最怕的就是夏季涝灾,据新闻报道,今年受强降雨影响,全国487条河流发生超警戒以上的洪水,有40条河流超保证水位,13条河流发生了有实测记录以来的最大洪水,仅今年6月就发生了4000多起山洪地质灾害。

今年以来因洪涝灾害直接影响经济损失647.6亿元,作为农民最怕的就是这种自然灾害,而稻田养鱼的模式,让一些农民发现,如果加固田埂,扩宽沟渠,不但增加了稻田的蓄水能力,还能防洪抗灾,在夏季梅雨季节,渠沟变宽了,就能帮助排水,防止过多的雨水淹没稻田,如果是无雨干旱时期,稻田里的充足的蓄水量也能延缓旱情。

4、在稻田里养鱼,可以起到一个绿色增产作用。


稻田里如果没有养鱼,那么稻田里的杂草、虫害就需要依靠化学农药,这些化学药剂即便有用,也是具有一定毒素的,这些农药要是没有被稻田吸收,残留在土壤中,不容易分解,会影响下荏作物的生长,还会降低土壤的品质。

但如果把鱼放在水稻里一起养,鱼直接就把杂草和害虫都吃了,这就省去了化学农药,还节省了喷洒农药的人工,这种方式不但节省种植成本还保护了生态环境。

一些科学实验表明,一般在养鱼的稻田里面可以增加水稻的产量5%~10%,甚至一些比较高产的水稻甚至可以达到20%左右。

三、如今稻田养鱼模式为何成为了一场“骗局”?


《舌尖上的中国》有一期介绍了一种叫做“稻花鱼”的美食,节目播出后,让这道菜名声大震,很多热衷美食的人纷纷去市场购买这种“稻花鱼”。

这种鱼就是稻田养鱼的结晶,靠吃稻田里的杂草、害虫、稻花为生,因此称为“稻花鱼”,在武夷山有些养殖户专门在水稻里饲养这种鱼,这种鱼口感略带一股土腥味儿,却在市场上比普通的草鱼要贵好几倍,差不多一斤能卖到60-70元。

面对如此诱人的商机和利润,农民们却再也不敢轻易地在自己的稻田里养鱼了,主要就是鱼和水稻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多,看似容易的养殖方式,其实一点都不简单。

矛盾01:鱼和稻田不可得兼,虫害得不到有利控制。


虽然鱼放在稻田里可以吃掉稻田里一些虫害和杂草,但毕竟鱼的食量有限,稻田面积非常大,稻子上的虫害不可能全部靠鱼来消灭。

所以稻田养鱼就遇到了一个比较麻烦的问题:如果要在稻田里给稻子打杀虫剂,那么就要防止杀虫剂把鱼毒死。这些杀虫剂一旦融入到泥水里,就算是微量的也会造成鱼类的死亡。

我叔叔在稻田里饲养的罗非鱼,最初就是没有控制好杀虫剂的药量比例,杀虫剂把稻田里的害虫和罗非鱼苗都毒死了,一次性损失了几千块。

换言之,要是不打杀虫剂光靠鱼来吃虫,小面积的还可以,大面积的根本不切实际,到最后反而不能增产还会亏本。

矛盾02:稻田养鱼需要耗费很多额外人工,否则但最后连鱼屎都没有。


很多人在最初养殖时会觉得非常容易,只要把鱼丢进稻田里就不用管了,其实稻田养鱼所耗费的时间和精力更多。

把鱼放在稻田里需要每天都盯着,特别是晚上的时候,稍有不慎,田里没人看着,鱼苗还未长大就会被人偷走。

其次在夏天,当雨水量大时,如果没有及时修补稻田,稻田里的水位一旦涨高,鱼就会趁机游走。农村的稻田都是家家户户连成一片的,自己的鱼游到别人家,被别人拿走了,根本无处说理,所以这种养殖方式反而还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

矛盾03:稻田养鱼模式无法保证鱼的正常供氧,一旦稻田里水质变差就会造成鱼儿缺氧死亡。


养过鱼的朋友们应该都知道,要想鱼活得久,除了要保证水质干净外,更要给鱼提供充足的养分,一般在家饲养观赏鱼都要配置氧气泵,还要时不时给鱼缸清理鱼屎,要是鱼缸内粪便太多就会造成水质变浑浊,水里的氧气就会越来越少,如果没有氧气泵,鱼就会浮在水面上大口呼吸,过不了多久就会缺氧而死。

稻田养鱼虽然不需要氧气泵,但鱼对水质的要求更高,一旦稻田里的水质变浑浊,水里的氧气变少,鱼就会大量死亡;要是遇到夏天少雨干旱时期,农民又没有及时往稻田里输送水源,田里的水太少,鱼也会缺氧而死,反之要是水太多,稻子则会被泡烂。

所以这个水量要是没有计算清楚,很可能会造成两败俱伤的局面。因此很多人在前期为了能够实现稻田和鱼正常生长,更是加大了成本投入,投入更多的人力,缺水时赶紧往田里输送水,水量太多时又赶紧人工排水,一来二去让农民们累的苦不堪言。


矛盾04:水稻鱼也就是名气大,市场上需求量并不高,大部分只能自产自销。

之所以水稻鱼价钱被炒的这么高,都是因为媒体的大肆报道和宣传,风靡一时的“水稻鱼”也就是噱头大,要论鱼肉的口感,说实话不如人工养殖的好吃,它的销量还没有菜市场里草鱼、鲫鱼好。

再加上本来就产量低,鱼的销售价格也不太好,特别是养大鲤鱼的,市面上很少人会食用,而鲫鱼要是不用人工饲料喂养,那长出来的鱼是又小又瘦,还不如龙虾泥鳅好卖。因此,很多农民费尽辛苦用水稻滋养出来的鱼,到最后卖不上好价钱,自能自产自销。


写到最后。

总而言之,之所以现在农民们都不愿意稻田养鱼了,就是因为投入和收获不成正比,让很多农民觉得这种养殖模式像是个“骗局”。

如今在南方一些地区,虽然还能看到稻田养鱼,但已经不再是作为“粮食生产”的目的了,而是变成了一种旅游项目,让很多城市人去农村体验一下稻田里抓鱼的乐趣。

稻田养鱼虽体现了农民们的智慧,是对新事物的一种探索和学习,但实际的效果有待商榷罢了。会养的,确实可以实现鱼稻双收,不会养的,只能面临亏本。




我大母舅在稻田中养鱼,结果到收成时,鱼只剩下30%,顺带折进去了50000多元的管理成本。

鱼儿吃着稻花、虫子或杂草,消化后排出的粪便,又成为了稻田的天然肥料,这种生态互补循环模式,不光稻谷香气满溢,连鱼儿也是天然无公害。过去很火,现在不愿意干,这其中有很多隐情。

大母舅前年看到了这一点,也经人煽风点火,在去年,他一头扎进了养殖稻花鱼的行业中,历经千辛万苦,眼看要收成时,却毁于一旦。这是怎么回事?“稻田养鱼”养的是什么鱼?为什么在以前很火?现在却没有农民愿意干了?且听我娓娓道来。

一、“稻田养鱼”养的是什么鱼?

传言道,有水的地方就可能有鱼,中国地大物博,江河众多,鱼类资源自然丰富多彩。其中有不少珍稀鱼类,一度成为了待客的上等佳品和地域珍品,有时哪怕只吃了一口,就能让你魂牵梦绕,稻田养的鱼就是其中之一。

稻田养鱼泛指稻花鱼、禾花鱼,其实它并不是单指一种鱼,而是稻田中的鱼类统称,常见于鲤鱼、鲫鱼和草鱼。它们从小在稻田里吃稻花、水草、虫子以及浮游生物等等,故称之为稻花鱼。

早在千年前,汉武帝就用稻花鱼供奉过武夷君,到了宋代,大多数为农民自己享用,少数优质的成为了历年进献宫廷的贡品,得到了广泛好评。

二、为什么在以前很火?

流传了上千年的稻田养鱼,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信息闭塞,北方很多人都不知道。结合那时狠抓工业发展,大家对农业发展关注度不够。

随着工业兴起,四通八达,信息活络开来,存在于南方农村的稻田养鱼,出现在了大众视野。那时农民养鱼,很多都是自家食用,多余的才拿到市场,换一些油盐酱醋。

不过,随着关注度提高,大量学者发现,稻田养鱼,让农民享受双收入的同时,还起到了保护环境的作用,也能推动我国的农业发展,这项绿色环保技术一举多得,于是开始大力推广。

甚至有传言说,有位农村小伙,靠养殖稻花鱼年赚600万,这话传到了朴素的农民耳朵里,大家都心痒痒。心想着,反正稻谷成熟前,稻田也空着,何不跟着一起养鱼?不出两年,准能过上小康生活。不料,很多人血本无归。

在最风靡时,也有人煽风点火,到处宣扬稻田养鱼的好处,到底有哪些优点让农民跟风后,导致血本无归的呢?我们不妨来看看。

①说稻田养鱼可以促进水稻增产。国土资源的再利用,收割农产品的同时也收成了水产品,也有相关研究,稻田养鱼不但不会影响水稻质量,还能增产,据统计,养有鱼的稻田,每亩可增产5%~24%不等。

我的观点:毕竟农民伯伯不是专业的,无法验证。

②说能实现水稻和鱼共生,资源互补。稻田中的杂草、昆虫对水稻有害,可大多数却是鱼儿的天然饵料,鱼儿食用后,排除的粪便又成了稻谷的肥料,实现共生。既能节约水、土地、肥料,又能充分利用物质能量,变废为宝。

我的观点:共生有道理,不过大多数能给鱼儿吃,少部分还是会危害稻谷的。

③说能改善水稻生态环境。稻田中的杂草影响水稻生长,靠化学除草,影响土壤、环境和谷粒,使不得。这时养鱼,鱼吃草吃虫,就能免去大量人工和化学药剂,变害为利,这种无公害方式,既节省费用又保护生态环境,多好。

我的观点:这条说得对,任何不施肥、不打农药的农产品,都能保护生态环境。

④说能减弱农村面源污染。在农村待过的可能知道,畜禽粪便、秸秆等都是天然肥料,有些流入田中,有机物质利于水稻生长,无机物、微生物等供鱼类使用,相互利用,就能提升稻田质量。

我的观点:稻田质量提升的同时,也把鱼儿不能吃的生物的质量提升了,还是不行。

⑤说稻田养鱼能增加水产品供应。可以丰富人们的味蕾,改善膳食结构,可以稳定市场价格,可以多元化选择。

我的观点:感情人们一年之中都选择在8~9月份吃鱼呢?平抑价格?怎么可能,不是讲究物以稀为贵吗?

⑥说稻田养鱼可以增加农民收入。稻谷多产,乐呵卖鱼,少施肥,少打药,这都是肉眼可见的收入和开支!大家赶紧的,快跟我一起养稻花鱼。

我的观点:养得好,确实能增加收入,若养不好,血本无归。

⑦说可以优化生态环境。稻田想要长期蓄水,就需要加固田埂,拓宽沟渠,不但增强了稻田的蓄水能力,还可以抵御自然灾害,防洪抗旱,多好。

我的观点:环境优化了,遇上天灾,比如大暴雨,鱼儿也随波逐流了。

综上所述,这七个原因,是让稻田养鱼当初很火的原因。往大层面看,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和水资源,有利于农业发展;往小层面看,能使自己的腰包鼓起来;连我看了都心情澎湃,更何况朴实无华的农民伯伯呢?于是,蝴蝶效应,套进去后,无法抽身,太多人落得一地鸡毛。

三、现在却没有农民愿意干了?

不是不愿意干,而是养殖的量变少了,在四川、云南等地,还是有很多的。

我们不妨来看看,养稻花鱼可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

养殖稻花鱼最高峰时,市面上能卖到70元一斤,可谓是双丰收,早些年,还是让不少的农民伯伯乐开了花,但这是有一定条件和基础的。

结合我大母舅的辛酸历程来看,现在养殖少,无外乎这四点原因。

1. 稻田的选择难倒了很多人

当初我跟着收割稻谷时,除了少量稻田有水外,大多数都是干涸状态,稻田的水都引自于沟渠、池塘等处,主要靠加固田埂来保水,确保秧苗不干死。

养鱼就一样了,首先水源必须充足,稻田里的水位必须要足够,保证鱼儿能来回游动的同时,还不能淹了秧苗。其次水质还必须良好,太差的话,鱼儿死亡率高。然后水位必须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还要保证进排水方便,这样才能确保旱涝保收。最后还要在低处建大水坑,以便稻田缺水时鱼儿能到水坑躲避,待稻田水位正常后,再洄游。

去年我大母舅为了养稻花鱼,在原本不适合的稻田里,请人帮忙加宽加固加高田埂,挖沟渠,建水坑,做进水和排水装置,光这项费用就花费了3000元。

2、清理稻田、鱼苗投放、施肥除虫等很棘手

放置鱼苗前,一般都会将稻田的水放干,采取阳光暴晒的方式消毒,不过春天的紫外线不强,很多人还会选择简要的化学消毒,以清理杂草和敌害生物。

投放鱼苗时,一亩田最多可以放四百尾鱼苗,多了,影响水稻生长和日后打理,少了,除去死的跑的,没收益。

投放鱼苗后,鱼儿可以吃稻田中的天然饵料,一般情况下,前期都不够吃,这时,还需要人工投喂一些饵料,比如大小麦等杂粮、禽畜粪便等。

除了保证鱼儿生长,还要兼顾水稻,光靠自然生长,水稻不仅稻穗少不饱满,还生长缓慢易枯竭,除了施粪便等人工肥外,基肥、追肥是不能少的,有时还要少量多次的施化肥。

当然,除草杀虫的农药是不能打了,不然鱼就白养了。

以上的这些事,投放饵料、施肥,我大母舅不光全做了,他还和邻居打招呼,叫他们也不要给稻田打农药,当初为这事,没少闹矛盾,最后许诺等稻花鱼收成后,一家给1000元才息事宁人。

3、投入和产出不成正比,甚至有可能亏本

让稻花鱼火起来的原因有一条,说可以降低成本,实践后才知道,理论永远是理论,不可信。

毕竟南方的水稻均为一年一产,插秧时,购买鱼苗,这是一笔不菲的支出。田里大量养鱼了,就多了很多担心和忧虑,比如水少了要引水,多了要排水,田埂垮了要去补,水质差了要换。去年把我大母舅一家整得够呛,原来杂草丛生的田埂,都被他们踏的寸草不生。

有一次,大母舅看着鱼儿死了几条,他又着急了,连忙又去买了很多杂粮饵料投进去。看见有鸭子、鸟儿在四周晃悠,他又做了许多驱赶装置,树立在田埂边上。那时,正值大热天,把他晒成了包黑炭。

这些也就算了,稻花鱼并不是随时都能出售的,每年的最佳销售月份在8~9月,也就是稻谷收割的季节,这时的稻花鱼才是又大又肥的,才能把利益最大化。

殊不知,物以稀为贵,价格定得高,销路不好的话,一年就白忙活了。加上养鱼方面的竞争对手多,专业化的养殖场也比较多,市场需求是不好把控的。就算薄利多销,估计连管理成本都收不回来,这才是欲哭无泪。

我大母舅把价格定在50元一斤,因他管理的好,又找到了销路,看着稻田里畅游的鱼,他觉得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不料,意外来了。

4、千算万算,算漏了天时,算漏了无法防御的自然灾害

既然要养鱼,稻田干枯、开裂的可能性比较低,再怎么困难,也能引水来解决。

不缺少,就怕水多了。去年7月底,乐山地区持续降雨,此时大母舅隐隐不安,总觉得有什么事情发生,他还经常打着雨伞去田里放水。到了8月中旬,这雨还没有停的意思,大母舅想着田里的鱼,恨不得他直接住进田里守着。

就在8月17日晚上,一场特大暴雨浇灭了他的发财梦。

那天的暴雨十分罕见,到了第二天,连乐山大佛都被洪水淹没了脚趾头。大佛洗脚,1949年来首次。要知道大母舅的稻田处于大渡河、青衣江上游的金口河地区,这里汇聚了大量洪水。当然,他稻田引过来的沟渠,也水满为患,凶猛的洪水泡了稻谷,冲垮了很多田埂,顺带也冲跑了鱼。

当大母舅18日到现场,一眼望去,除了能看见冒出水面的稻穗,其它全是水。他当场就瘫坐在了泥地里。要不是赶来的婆婆拉住了他,说不定他都随着鱼去了。

幸好,退水后,下游汇聚的那个大水坑里还有鱼幸存,经估算,这里的鱼已不足三成。最后,大母舅心灰意冷,把这些鱼低价处理了,他还是信守承诺,给了两户邻居一人1000元。他养了一年鱼,白忙活不说,还亏进去了50000多元的管理成本。

综上四点原因,稻花鱼的水太深太浑,一向恪守本分的农民不敢轻易去趟,还不如一门心思做好一件事,要么管理好水稻,要么养好鱼,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看来,鱼和稻谷也不可兼得。

不过,现在还是有稻花鱼的,如果你想购买稻花鱼吃,除了亲自去农村现场买外,这里教你认稻花鱼的方法:一看鱼种,大多数为鲤鱼和鲫鱼。二看个头,鲤鱼一斤上下,鲫鱼只有2~3两。三看外型:身形纤细,线条流畅,鱼鳍发达。四看光泽:泛金属光,胸前、尾鳍略显红色。五品味道:肉嫩味鲜,没有泥土味。

总的来说

中秋前后,稻谷黄、鱼儿肥,收割稻谷累了,抓上几条鱼,不管是煲汤,还是油炸烧烤,味道鲜美,香气四溢,定能让你流连忘返,回味无穷。

稻田养鱼之所以不火了,是因为通过大量的人们实践后,发现这并不简单,它存在的7个优点确实存在,不过4个缺点已经完全招架不住这7个优点,自然就养殖的少了。

不过,不能靠稻花鱼发家致富,靠它满足舌尖上的味蕾还是可以的。在乐山一带,除了大母舅的金口河外,峨边、沙湾、峨眉、沐川等地,还是有少量稻花鱼养殖的。

你们觉得稻花鱼靠谱吗?欢迎留言探讨!




“稻田养鱼”现在看来就是个骗局。传闻有个农村小伙回家创业,通过稻田养鱼年赚600万,无数农民跟风,但最后都血本无归。

我家大伯2015年投资了5万块买鱼苗,满怀信心大赚一笔,但越养发现越心累,本来产量就不算理想,一场突如其来大暴雨,把他最后的希望浇灭了,差点让他一病不起。

今天根据我的亲身经历,来揭秘为何现今“稻田养鱼”再也没有农民原意干了?

01:稻田养鱼——新兴农业模式

可能北方的朋友没有听过“稻田养鱼”的模式,这是在南方,农民为了资源最大化利用而想出来的种植+养殖结合的方案

由于南方的水稻田长期都需要水,有人突发奇想:为何不利用积水养鱼?不仅能吃掉水稻害虫,水稻成熟时还能把鱼高价卖出,何乐而不为?

加上当时一阵“稻田养鱼”风刮来,有个小伙自称一年赚了600万,让很多农民误认为伯伯看到了致富的机会。但稻田养鱼模式背后,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经历过稻田养鱼的农民都知道其中的艰辛,以至于现在他们听到稻田养鱼,就“谈虎色变”。

02:为何稻田养鱼不可行了,农民为何大多抵触?

1、水源问题难以解决

稻田养鱼的设想很美好,但是实操时却会碰到无数困难。首先是水源问题,就成为了摆在农民伯伯面前的第一个难题。

南方虽然水系发达,但不意味着水是可以任意调配,随想随要的。大多数水稻田的水,都是从周边的沟渠、池塘引过来,然后围堵在稻田里,供水稻一段时间的成长使用。

但如果养了鱼那就不一样了,鱼儿对水质的要求会比较高,对水量的大小也是。如果稻田里水太浑浊,鱼的死亡率就会飙升;如果水太少,鱼也会缺氧而死,水太多可能水稻会泡烂。因而,这需要农民们定期、频繁的换水,也要精准掌控好水的深浅,满足鱼儿的生长需求,否则产量不会理想。

有的农民会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开渠引水,而有的则铺胶管千方百计从别的地方饮水,这操作技术难度很高,对于农民来说不仅辛苦,而且不太友好。

2、棘手的虫害难题

稻田养鱼所面临的另一大难题是——虫害防治。水稻大范围种植,很容易引来害虫,这一点种过水稻的人都知道。鱼可以吃掉部分的害虫,但远远不够,如果不打农药,水稻基本不会有收成,大大减产。

但鱼对于水质、化学物质都很敏感,这些剧毒的农药如果用量太少,那么害虫仍旧难以去除;如果用量过度,那么鱼儿就会中毒而翻肚皮,鱼的产量就会极大减少。是农药三分毒,对农民伯伯开始,几乎没有两者兼得的解决对策。

03:令人心寒的投产比,劝退了无数农民

如果说上面都是让农民伯伯遇到的难题,那下面的投产比问题,则是直接劝退想“稻田养鱼”的人了。稻田养鱼投产比不高,这和农民最初的赚钱目标有所背离。

首先是:人工成本高。

如果不养鱼,那么水稻只需定期换水、打农药即可,不需要过多料理;但是如果把鱼放进去,那就要时刻密切关注鱼的动向。例如,水质是否清晰问题、水源是否充足、鱼是否有缺氧情况等。

我大伯稻田养鱼那段时间,田埂都被他磨滑了,因为养了鱼后不能再“放养稻田”了,所以就要频繁的去调节稻田的环境,这样到收获时鱼才不会减产,也才会长得肥肥胖胖,才能卖个好价钱。一来一回的折腾,人工成本就高了,有时候还会动用全家去料理,累到苦不堪言。

其次,是鱼苗存活率低。

稻田养鱼放的并非是“成鱼”,而是鱼苗。鱼苗的成本也很贵,如果食物不足还要提供饵料等。而鱼儿的存活率决定了鱼的产量,有很多农民操作不当,导致鱼苗存活率不超过50%,再加上自然死亡,一年到头可能真的白忙活了。

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最后水稻产量不理想,鱼也没有活下来,投产比肉眼可见的差,这样亏本的生意,对于积蓄不多的农村家庭来说,无疑是沉重的打击。所以,农民才不愿意再去稻田养鱼了,对最后是盈是亏,心里早有预期。

04:市场需求和卖价无法维持,销路没有很好打通,补贴逐渐减少

压倒农民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不仅如此人意的市场需求和销路。当初稻田养鱼时,有一个很大的盈利点,那就是“禾花鱼”的卖价很昂贵,可以卖到70~80一斤。但没过过久,这种价格就降下来了。

而且,禾花鱼的卖点还不够突出。稻田养出来的鱼,与市面上的普通鱼外形没有差别,在肉质、口感上也无法做出明显区分,市场的替代品较多,所以价格难以长期维持在高价。所以农民养出来的稻田鱼,会面临无人收购的尴尬处境,最后也只能低价卖出。

换句话说:禾花鱼、稻田鱼只是一瞬间的噱头,难以支撑高价,并且市场需求不多,以至于农民千辛万苦培育出来的禾花鱼无人买账,销售通路不顺畅,补贴也没有多少了,最后农民只能亏本散去。

05:无法预测的自然灾害

稻田养鱼也看天吃饭,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会让大规模养殖的民众损失惨重

例如,长期的干旱下稻田缺水,稻田水里大多数是淤泥,水浅了浑浊,鱼的死亡率自然会提高。

如果发大水,那么鱼就会在一片又一片的稻田里流窜,最后你的鱼都到了别人的田里去了,或者是随着大水游走了。而大水也会让水稻根系腐烂,最后鱼和水稻都没有收成。

05:稻田养鱼的竞争者很多,养鱼专业户性价比更高

稻田养鱼竞争很大,很多想尝试的农民不得不打退堂鼓。稻田养鱼的重心其实更偏向于鱼,但市场上有很多养鱼专业户,他们大坝、池塘大规模养殖,鱼的产量高,体型庞大、肉质鲜美,市场价格还客观,投产比跟高,比稻田“顺带”养鱼的模式,性价比更高。

想水稻收成客观,专心培育水稻即可,否则害虫会泛滥;想要养鱼,水坝、池塘规模养殖就行,两全其美的方案,往往都不兼得。因而,越来越多的农民才会抵触稻田养鱼,把它看做是一场不现实的闹剧,或是骗局。

总而言之

稻田养鱼之所以不火了,就是因为里边的”水“很深。农民要解决很多实操难题,并且投产比不乐观,市场上的销售通路不算完善,而且竞争者还很多,最后得到的效果并不符合预期。农民不仅身体累,心更累,一年忙到头却是亏本的,这换谁都不乐意。

不过,和梯田一样,稻田养鱼也是我国民间传统智慧的体现,只是实际的效果却有待商榷罢了。养的好的,的确可以拿到两份收成,脸上乐开花,但是处理不好就有可能很亏本了。

(稻田养鱼收成好,农民伯伯乐开花)

虽然没有辉煌过,但也算是一种新的探索。那么,你对于“稻田养鱼”是否有更好的优化建议?欢迎留言探讨。




稻田养鱼简直就是个骗局!我大姑家用过这个方法,到收成的时候鱼只剩下三分之一,还赔了一大笔管理费。

这个稻田养鱼的模式说法很不错,鱼吃稻花,吃虫子,吃杂草,吃浮游生物,这样养出来的鱼在市面上得七八十一斤,并且很受欢迎。


原本只能收获水稻的钱,却可以再收获一份养鱼的钱!

我大姑家当时也跟风用了这种模式,结果还不如只种水稻呢!赔了不少的钱,涨了记性,也不再用这种模式了。


1、为什么稻田养鱼会火起来?


首先就是双丰收的模式,本来这些时间只能有一份的收入,但是如果养了鱼的话就会收获两份,养鱼收入还远大于水稻收入,这谁不愿意呢?


可能很多人在课本上也见过这种模式,就是让鱼吃稻花,吃虫子,吃杂草,吃浮游生物,鱼的粪便又会成为有机肥料滋养稻田。

这样做成一个小的生态循环,既能让稻子香气四溢,还能让鱼儿变得纯天然无公害,鱼的价格还特别高,以至于让人眼红。

这种鱼又叫稻花鱼,一般都是养鲫鱼鲤鱼草鱼,传说优质的稻花鱼还会送到宫里面,成为皇上的贡品。


这种生态模式让某些学者发现后,感觉还能保护环境,能让农民过得更好,养了鱼又能少打农药,一举多得,就开始推广这种模式。

还有一个报道煽风点火,一个农村小伙,就是用了这种模式,一年赚了600w!这让农民也眼红了起来,包括我的大姑,他们也都这么想,稻田也是空着的,还不如养点鱼,少赚点也行啊,赚一百万就可以了。

各种教授学者的宣传,600w的诱惑,让农民们趋之若鹜,可惜啊,农民跟风之后大多数都血本无归。


2、为什么农民会赔钱?

这种模式看似美好,就像是教科书上写的那样,但是实际情况却不一样了。


首先就是水的问题,南方确实水系比较发达,可是农民的水可不是想要什么样的就要什么样的,一般都从河里面调过来,然后把稻田封闭上,供水稻使用。

如果养了鱼的话,就不一样了,你得一直放水,还不能让水淹没过稻田,要不然自己家里投放的鱼苗就跑了,别说增收了,大部分都得赔本。

水浑了也不行,容易让鱼儿死掉,水太少也不行,会让鱼儿缺氧。

这就需要经常去换水,浪费了大量的人力时间成本,农民就会更加的辛苦,我大姑一家也是,那一段时间经常会去地里看,看水不行了就会换水,太累了。

以前都是稻子种上,基本上不用管,有虫就打农药,而用了这种模式,每天都要看,经常带着全家人去干活,有时候我也会被拉过去当劳动力。

鱼儿确实会吃掉水中的杂草,虫子,但是有一些是吃不完的,水面上的也吃不到,你说打不打农药呢?


打农药多了,鱼就完蛋了,农药少了,基本上等于没打,粮食照样减产。

环境确实保护了,不打农药能不保护吗?但是这样下来稻谷必定要减产,收成大不如前!


这些东西可以人为控制一下,但是有些东西人为可控制不了,比如,天灾!

这种模式也是看天吃饭的!如果遇到干旱的情况,稻田淤泥会变多,引水也不好引,鱼也很难生存。

还有就是大水,我大姑养鱼的时候一段时间经常下雨,她还要去田里面去放水,可是雨越来越大,一点都没有停的意思。

雨水太大了,田里面的水根本放不完!引水的沟渠里面都灌满了,鱼也没办法控制,有的被水冲跑了,有的跑到了别人的稻田里。

我大姑也无能为力,瘫坐在田边的水里,发了半天的呆。

最后我大姑的鱼只剩下三分之一,血本无归,还搭进去不少钱。

3、成本太高了!

稻田里要有水,水还不能少,以前的田埂就必须要加高,还需要保持水位稳定,排水方便,还需要在稻田里挖坑,如果缺水了,鱼就可以躲到坑里面去。挖坑才让我姑的鱼还能剩下一些。

为了符合环境,我大姑就请人加高田埂,挖沟渠,挖水坑,还请了专家过来指导,这钱也没少花。

而且鱼苗也没少花钱,一亩大概可以放四百尾鱼苗,不能太多,多了会影响水稻,太少的话没啥收益。

并且鱼苗死了还得补充,占用人力财力。

鱼一般在前期都是不够吃的,就需要在田里投放饵料,还得保证稻田生长,这又得投放一些有机肥,甚至少量化肥。


还要和邻居打招呼,要是邻居在自己家田里打农药,那肯定会对自己家有影响,为了这个事情,和左右邻居没少闹矛盾,最后大姑许诺会给钱作为补偿。

南方水稻基本上是一年两产,现在一些是一年一产,或者压根不种了,还没出去打工挣钱多呢。

人工成本也是钱啊!

引水排水,驱赶鸭子鸟类,这把我大姑和大姑夫累的够呛,都黑了好几圈。

4、鱼没有销路,市场就那么大。

稻花鱼最高可以到80元一斤,随着稻谷一起出售,但是那个时候因为跟风,大部分人都会养稻花鱼,导致稻花鱼价格低了下来。

物依稀为贵嘛,价格高的话没人买,价格低了又不回本,我大姑本来都定好了50一斤,但是受到市场的冲击,再加上鱼也没剩下多少了,只能失望的便宜卖了。


我大姑还不是最惨的,最惨的是另一家,当初也是看了新闻,能赚600w就开干了,前期因为不懂,死了不少鱼苗,好不容易养到最后了,还被水淹了。

剩下了几百条鱼,想着卖出去回回血,可发现没有地方去卖,都是农民,去哪里找销路?我大姑也是托人找的销路。

你要是去镇上去卖,别人感觉你的鱼和别人的差不多,凭什么你卖那么贵?其他鱼也很便宜,为什么非得吃你这一种?

最后也没人收购,只能低价贱卖,要不然能气死。

稻田养鱼水太深!

如果没有专业的素养与知识,建议还是不要稻田养鱼了,农民在这上面吃了大亏,怎么可能还会去养呢?

还不如专门种水稻还能轻松一点,要不然直接去养鱼,还比较好养一点,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啊。


稻田养鱼缺点太多,需要太多的知识,并且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最后还得看老天爷吃饭。

只是有些地区还是在这么干,这些人是真的赚钱的,要是想尝尝的话,建议亲自去农村一趟看一看。

教科书上写的只是理论知识,实际问题一大堆,种地的没有那个知识,有那个知识的又不去种地。

你们感觉稻田养鱼怎么样?靠谱吗?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4

标签:稻田   农民   鱼苗   田埂   大姑   血本无归   稻谷   害虫   收成   田里   水稻   杂草   鱼儿   农药   模式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