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春秋和战国有什么区别呢?

以三家分晋为时间点,从西周周幽王灭国平王东迁建立东周至三家分晋之前,称为春秋;从三家分晋后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这段时间称为战国。(1、对于三家分晋还是三家灭智不必细究 2、也有学者把孔子逝世的那一年作为春秋战国的分界线,对于分界问题学术界有多种观点,但万变不离其宗,要有准确的某一天作为分界点未免太教条了,个人认为我们只需要了解春秋和战国就是在社会变革进展到一定程度所产生的变化。)

之所以以三家分晋为分界点是因为三家分晋代表了以卿大夫对诸侯的蚕食,在三家分晋之前,周王室虽然衰微,但诸侯心中对周王室的敬畏仍残存一二,春秋时期的战争也以称霸为主,点到为止,并不以攻城略地为目的。但从三家分晋开始,局势发生了质的变化,卿大夫不再满足于幻想,而是已经以实际行动推翻原有诸侯自己独揽大权。而卿大夫的实际行动又来源于长期的耳濡目染,那就是各诸侯的政权巩固形式从追求称霸走向追求吞并(对于各诸侯来说这也许就是俗话说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吞并扩张的渴望在春秋时还仅是若隐若现,不能明目张胆地放到台面,但三家分晋这一事件的发生就是这一渴望已经到达了质的变化的缩影,春秋时期在礼崩乐坏的大背景下残存的最后一点周礼消失怠尽,西周苦心经营创立起的宗法制度在战国初期彻底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你死我活的丛林生存法则。

以上是春秋与战国之间宏观上的区别。这一个区别渗透到两个时代的历史人物以及事件的方方面面,从这一视角再去看战国时期社会、政权形态的更迭形式以及各阶层人民的思想意识、生活状态就会有更深刻清晰的理解。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春秋和战国合起来史称“东周”,是为了区别西周。

东周(前770年-前256年),中国历史上继西周之后的朝代,诸侯拥立原先被废的太子宜臼为王,史称周平王,建立东周,定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史称“东周”,以别于西周。
东周的前半期,诸侯争相称霸,称为“春秋时代”;东周的后半期,周天子名存实亡,各诸侯相互征伐,称为“战国时代”。

区别主要就在:首先在先后上,春秋在前,战国在后。

其次,随着周王室逐渐衰弱,春秋时各路诸侯还在争霸,霸就是霸占一方,就像英雄排座次,争个一二三四五,争谁是天子之下的老大的问题,还遵从在周天子的名下与所谓号令下,比如最先称霸的齐桓公在管仲改革内政的情况下,国力强盛了,管仲一看可以了,时机到了,打出个口号吧,曰“尊王攘夷”,这么着一来,就出师有名吗,谁不服,一个是理上说不过去,二个是又比人家实力不过,这样第一霸就树立起来了。后来几霸也都差不多此套路,“尊王”的大旗到手,再加上实力够强,就OK了,就像现在的联合国了,美国说了要遵从什么什么国际宪章。联合国总部咋不开到中国呀,还是老美人家霸权在握呀。总之春秋时是有个名存实亡的天子的存在,最有名的有春秋五霸;

到了后期,众多的小诸侯国渐渐归并为了几个大诸侯国,已经完全脱离了周天子的辖制,实打实的各占山头各自为王称雄,已经不是争座次,谁是老大老二的问题,而是有你没我,兼并消灭,最有名的战国七雄便是。

可见,春秋与战国的根本区别,其实就是争霸与争雄的区别,争霸还可以相互间彼此相互妥协互存,有一个道统无形中在维护着平衡,到了战国争雄,势必要分出个高下雌雄,一山不容二虎,最后结束于秦国一统天下,从而建立了新的帝制制度。

其实,原则上,东周时基本上都是战乱的时代,理应都可以叫战国时代,毕竟都是战事连绵,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特征,但是,之所以分出个春秋的叫法,主要就是因为,历来又有一说法,说春秋时代是由于鲁国孔子修编了鲁国史官记载的年史《春秋》一书而闻名天下。

《春秋》记事从公元前722年开始,至公元前481年结束。历史上通常将周平正东迁至公元前476年之间的历史时期称之为“春秋”时代,这段时间基本上和《春秋》一书记事所跨时间差不多。

这个说的也有其道理,既然《春秋》记事的时期是春秋时代,那么东周后半时期没有《春秋》记事的也就叫做战国时代,这么说,二者的区别就是有没有《春秋》记事也是一个主要区别嘛。

而另外一个,战国名称的由来是这样的,春秋以后形成了七个较大的诸侯国:齐、楚、燕、韩、赵、魏、秦,彼此间连年战争,当时人们就称呼这七大诸侯国为战国。

《战国策·燕策·一》载苏秦的弟弟苏代说:

"凡天下之战国七,而燕处弱焉。"

可见,当时七大诸侯国都有“战国”的称呼。到西汉初年,"战国"这个名词的含义还没有变化。到西汉末年刘向编辑《战国策》一书时,才开始把"战国"作为特定的历史时期的名称。这也就是史料称的“战国时代”的来源处。主要就是公元前475年,即《史记》的《六国年表》开始的一年,止于公元前221年(秦王政二十六年)秦灭齐统一六国的一年,共255年。




春秋是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这么294年时间,春秋属于东周前期。

这个时候,周天子还有很大的权威,各个诸侯国仍然要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即使是春秋五霸,他们在表面上看起来,也还是周天子的部属,是周天子的代言人而已。

至于一般的小国,更加得听从周天子的号令,否则会遭到军事讨伐和各种道义谴责的。

那么,战国时期就不是这样了。

咱们可以从怎么三个角度来看。

1

春秋属于东周,战国时期只有一部分时间属于东周,尽管是一大部分时间属于东周,但是战国时代比东周存在更久一点

有一个错误的看法经常发生,很多历史初学者认为春秋和战国都属于东周,这个是一个错误观点。

事实上,战国时代是公元前221年才结束,而东周是公元前256年被秦国灭亡的,也就是说东周比六国先灭亡35年。

这样战国后期的35年不属于东周。

这个也是春秋和战国的一个区别,毕竟春秋时期全部属于东周,战国时期不全属于东周,这是一个经常被学者忽视的区别。

2

春秋时期的诸侯国的数量比较多,大国战争比较少见,战国时代诸侯国数量比较少,大国战争比较频繁


春秋时代,有春秋五霸,这个霸主不是贬义词,否则项羽没有必要自称“西楚霸王”,在古代,特别是周朝,霸这个词往往是一个强势的词汇,充满力量和权威。

从齐桓公到晋文公,最后到越王勾践,这些霸主,也不能一概而论,所谓春秋五霸,事实上,这五个人不在一个时代,他们是各领风骚数十年,整整300年时间,平均60年出一个霸主。

到越王勾践就是霸主5.0,而齐桓公就是霸主1.0,霸主版本不同,权力大小也不同,齐桓公事实上非常尊重周天子,这个霸主是权力最小的,他提倡尊王攘夷,任何事情都要得到周天子的认可,他才出兵讨伐。

当然,周天子的权力也不是一天两天就消失了,它是一个慢慢的过程,此消彼长,几十年一个样,几百年就是一个大变化!

到了越王勾践,杀伐决断完全出自霸主了,越王杀吴王,也是自作主张,不允许吴王夫差投降,也是自作主张,总之周天子已经没有任何干预的能力了。

这就意味着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

这个时代被称之为战国时代,越王勾践去世之后,战争更加频繁,诸侯国数量越来越少,最后形成了战国七雄的大格局。

这七个诸侯国几乎不受周天子的影响,他们完全自作主张,自己根据周边环境来决定战争与和平。

小国慢慢都被大国兼并了,所以战国时代,诸侯国越来越少了。

战争更加频繁,春秋时期可能是每隔60年出现一次大的战争,到了战国时代,可能每隔几年就会有一场惊心动魄的战争。

总之,春秋战国虽然连着一起,似乎差别不大,其实两者之间还是有很多不同,战国时代重视武力,春秋时代还是要讲一点点仁义。


一起聊一聊春秋与战国的区别,欢迎关注!作者|龚柳辉




谢谢邀请!历史上的春秋和战国有什么区别?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春秋和战国没有非常准确的界限,一般人认为,春秋的时间是从周平王公元前770年定都洛邑开始,到公元前476年结束。战国的时间是从周元王元年,也就是公元前475年开始,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结束。对这一时期的历史称谓分别来源于《春秋》和《战国策》这两部书,《春秋》是孔子根据鲁国史料编写而成的一部编年体史书,《战国策》是西汉刘向编注的一部国别体史书,从此,才有“春秋”和“战国”的说法。春秋时期是诸侯称霸时期,一些大奴隶主为了扩大地盘,增加实力,欺负弱小,不断地挑起战争,先后出现五个霸主,史称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公,实际上是七个霸主,其中包括吴王阖闾和晚期的最后一个霸主越王勾践,他们在当年威风一时。这时期的周天子在各国诸侯中还有点地位,他们还知道头上还有一层天。战国时期是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时期,各国互相吞并,不断挑起消灭他国的战争,这时的周天子已经名存实亡,已经没有本钱发号施令了,新兴的封建制,迫切的要取代奴隶制,历史潮流已不可阻挡,大国吞并小国,强国消灭弱国,自从韩、赵、魏瓜分晋国开始,剩下的秦、楚、齐、燕、赵、魏、韩这七个国家,又继续进行相互吞并的战争了,这时雄心最大的要数秦王嬴政了,他想挑起统一天下的重任,最后他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四海一体,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综上所述,春秋和战国的区别:

一是社会制度的区别,春秋时期是奴隶制社会;战国时期是半奴隶制半封建制社会,是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时期。

二是历史时间界限的区别,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还有其它说法,不唯一,因为界限不是非常明确的。)

三是各国诸侯发动战争的目的区别,春秋时期,为了称雄;战国时期,消灭他国,最终实现国家统一。









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关于这一时期的起讫,一般有三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是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一种说法认为是公元前770-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灭智氏;另外一种说法认为是公元前770-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鲁国史官把当时各国报导的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记录下来,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记录,简括起来就把这部编年史名为“春秋”。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一说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继春秋时期之后的大变革时期。战国时期包括二周灭亡前和二周之后秦灭六国完成之前。二周于公元前256被秦国所灭,次年起史家以秦王纪年。周朝在秦朝建立之前就灭亡了。

经过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一说公元前404年)的旷日之久的争霸战争,周王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三家分晋后,韩、赵、魏跻身强国之列,战国七雄格局正式形成,这七国分别是:燕、赵、魏、韩、楚、秦、齐。除最为强大七雄外,周王朝境内还存在着一些小国,但其影响力远远不及战国七雄,只能在它们的夹缝中生存,且最终为七雄所灭。周王室名义上为天下共主,实际上已形同灭亡。诸侯国互相攻伐,战争不断。

春秋战国分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其分水岭是在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灭掉智氏,瓜分晋国为标志。

春秋时期,简称春秋,指前770年-前476年,是属于东周的一个时期。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另一说认为春秋五霸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战国时期简称战国,指公元前475年~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东周后期至秦统一中原前,各国混战不休,故被后世称之为“战国”。“战国”一名取自于西汉刘向所编注的《战国策》。

春秋源于春秋一书,战国源于战国策。时间划分,春秋始于平王东迁,战国始于田氏代齐,三家分晋,止于秦统一六国。

周平王东迁到晋国三分为春秋,晋国三分到始皇一统为战国。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6

标签:晋国   吴王   东周   勾践   战国   春秋   战国策   西周   公元前   诸侯   霸主   战国时期   区别   春秋时期   战争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