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道路命名几乎所有省级行政区都有命名,为什么唯独没有安徽路?

上海一代路名老外取的,后汪伪接管上海改了一下,反正都成历史了,安心接受吧,少点为什么




不仅仅是没有安徽路,上海同样没有内蒙古路与河北路。

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城市,不过上海的历史并不算太久,事实上直到晚清时代才在列强的侵染之下正式开埠,凭借着地理位置的优势而迅速发展起来,成为了当时远东著名的大都会。

原本,上海的路名是由外国人取定,但仅仅限于中心城域的外国人聚集之地,随着上海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上海开始为新开拓的城区的道路进行命名,而当时主要的命名原则,就是南北纵向的道路使用各地的城市名,而东西横向的用各省区的名字

与此同时,上世纪中叶,上海逐渐收回租界之后,开始将原本外国人取的路名纷纷改成本土的地名,出现了一批新的路名。

近百年的岁月,使得上海发展成为了一座规模空前的超级城市,而上海纷繁复杂的道路,也用掉了全国大多数地方的地名,只不过,也有些省区的名字,在上海的路名中是看不到的,比如内蒙古路、河北路与安徽路。

没有内蒙古路的原因很简单,因为上海开始给路命名的时候,并没有“内蒙古”这样的概念,当时依旧将漠南与漠北蒙古合称为“蒙古”,所以,虽然上海没有内蒙古路,但依旧有蒙古路。

至于河北路,上海的崇明的确有一条名字叫“河北路”的路,但是这个河北与现在的河北省根本没关系,因为这条路定名的时候,只有直隶而无河北,崇明岛的河北路,其名来源于其的确位于当地一条河流的北边,所以定名河北路

而至于上海没有安徽路的原因,就众说纷纭了。

流传最广的,就是因为李鸿章与段祺瑞。

晚清时代,李鸿章组建的淮军曾驻于上海,接受洋人的训练,来对付当时的太平天国,虽然当时的淮军战斗力不低,但表面上大多都穿着破烂,如同乞丐,非常邋遢,使得当地的民众非常嫌弃,认为淮军的存在有碍观瞻。

同时,晚清时的诸多不平等条约,都是李鸿章进行签署,所以李鸿章的名声很不好,上海的民众自然也很不喜欢他。

而北洋时期的皖系军阀段祺瑞也是如此,当时的段祺瑞倚仗日本人的支持驻于上海,其下兵将常常欺男霸女惹是生非,犯下了不少的罪恶,可谓恶名昭彰。

出于对李鸿章还有段祺瑞的憎恶,所以上海民众拒绝用安徽之名来命名上海的道路,然而这种流传甚广的说法,仔细想想就会发现,根本不靠谱

李鸿章与段祺瑞不止是安徽人,而且是安徽合肥人,上海虽然没有安徽路,却有合肥路,而且合肥路位于原来的卢湾区即如今的黄浦区,乃是上海的主城中心区域,如果当年的上海民众真的因为这个缘故不起安徽路之名,又怎么会将市中心的路名称作合肥路呢

再者,太平天国时期洪秀全等派兵攻打上海,当时的上海士绅慌乱一片,而李鸿章派去的淮军不仅成功解了上海之围,之后还在上海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极大推动了上海的近现代工业的发展,安徽对于上海,是有很大贡献的。

再者,晚清开始,安徽对于上海的影响力超乎想象,大量徽商聚集上海,上海滩最叫得上座的饭店,几乎都是徽菜馆,而那时也是安徽在上海存在感跟影响力最鼎盛的时期。这种情况之下,若是因为李鸿章和段祺瑞,使得上海没有安徽路,并不可能

很显然,这个说法根本站不住脚。

再者,事实上上海曾经有过安徽路,在上海图书馆馆藏的1943年的《申报》之中有相关记录,上海在1943到1945年,上海路名大修订之时曾有过安徽路,但上海原本有一条历史更加久远的瑷珲路,在上海话的发音之中,瑷珲与安徽非常酷似,为了避免减少谐音带来的不便,加上瑷珲路存在的时间更久民众更熟悉,所以安徽路设置不久后就被取消了。

而在上海的地方资料中也有记录,安徽路所在原本是洋人的占地,被命名为“敏体尼荫路”,直到后来租界被收回后,上海才开始整合修改地名,将其改成了安徽路,但没多久将其废止,并入了后来的肇周路与西藏南路




上海市道路命名,根据省份、省会命名的多在现在的市中心。

一般南北向道路多以省份命名。

东西向道路多以省会、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命名。而东西向的广东路,原意是广州路,以错而错没改。

而原来郊县现在的嘉定区多以新疆的城市命名较多、宝山区多以黑龙江省城市命名、杨浦区多以东北三省城市命名。

虹口区和杨浦区也有以内蒙古自治区城市命名。

闵行区多以云南省城市命名。

长宁区多以贵州省城市命名。

徐汇区多以广西省城市命名。

闸北区多以山西省城市命名。

普陀区多以陕西省城市命名。

浦东新区多以山东省城市命名。

而题主问为什么没有安徽路?因安徽是一个省的名称应在当年的市中心,南北向的。由于当年命名人对安徽省有种种原因没有排入,而路少省份多,不仅安徽省没列入还有如黑龙江省等也没列入,这没有特别的原因。只是便于人们识路的标志而己。




上海的路牌,几乎包括了全国所有省区跟主要城市,但确实没找到“安徽路”的身影,有人说是跟李鸿章段祺瑞有关,也有人说曾经的上海其实存在过安徽路,真相到底是什么呢?

先来说说李鸿章跟段祺瑞的事,李鸿章作为晚清重臣,他代表清廷签下了大量不平等条约,而且李鸿章的淮军不仅长期驻扎于上海,还镇压各地起义,当时很多老百姓对李鸿章,那叫一个讨厌,考虑到李鸿章是安徽人,所以上海人民拒绝用“安徽路”来给自家道路命名。

段祺瑞也差不多,在北洋军阀割据时期,皖系军阀占据上海,且各种执政手段十分卑劣,不得人心,所以上海老百姓对安徽人段祺瑞及皖系军阀同样深恶痛绝,因此同样不设立“安徽路”。

其实这都是没有任何事实依据的说法,虽然李鸿章跟段祺瑞是安徽人不假,但上海却有合肥路,还有、安庆路、芜湖路、凤阳路等,这些可都是安徽省内城市,埋藏在历史中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上海关于道路命名的历史

1840年,英国凭借坚船利炮,轰开了清廷的国门,并且签订了《南京条约》,其中就包括将上海规划为通商口岸的内容。

之后,英国又通过一系列手段,跟清廷签订了《虎门条约》,条约中规定英国可以在通商口岸租赁、建设房屋等内容,甚至可以永久居住,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租界”。

虽然租界名义上是“租”,其实就是西方列强在我国的桥头堡,为了更好的打造租界,列强雇佣大量廉价劳动力,开始不断修路,毕竟要致富先修路。

租界刚成立时,由于缺乏相关市政机构,所以道路的命名也显得十分随意,很多都以旁边的建筑命名,例如旁边有个教堂,这条路就叫“教堂街/路”。

而且上海也不只有英租界,还有法租界,美租界等,本来他们在各自租界内的道路命名没什么冲突,大家各凭喜好,但在1863年后,公共租界的诞生,让各方在道路命名这个问题上激起了矛盾。

为了方便管理,英国人就提出了《上海街道命名备忘录》,主要内容是将上海租界内的各条道路进行规范化更改,而命名规则是南北纵向的道路,用中国省份来命名,东西横向的道路,用中省份下的城市来命名。

西方列强之所以同意这个命名方式,除了更容易记录使用以外,还透露出一股想要侵占全中国的野心

清朝灭亡后进入民国时期,按照一般逻辑来讲,西方列强在我国的诸多特权也理应随之消散,但民国时期军阀混战,各大派系都想得到西方列强的支持,所以诸多不平等条约继续“生效”。

在南京国民政府接管上海后,对于之前的道路名称也没有大改,但同样考虑到己方主权问题,再加上特殊年代背景,所以当时很多道路,都以"中"、"华"、"民"、"国"、"上"、"海"、"市"、"政"和"府"字来组词命名,例如中华路、国宾路、永兴路、国济路等等。

后来日本占领上海后,同样采用英国的那套道路命名方式。

新中国成立后,上海发展更为迅速,新开辟的道路不断增加,但在道路命名上,我国仍然保留了以前的方式,并且把上海分为若干区域,每一片的路名又跟方位相同的行政省内地名相匹配。

例如长风公园位于上海正西,这里的地名则大多采用四川省地名,像丹巴路、金沙江路、大渡河路等这些都是。

为什么建国后,上海仍要保留以前的命名方式?

新中国成立后,外部势力被彻底赶走,照理说,用省会及各城市来命名道路这种带有殖民历史色彩的内容应当被抹除,但如今我们却依旧能在上海看到诸多以前列强命名的道路。

用省市命名道路这种方法,在上海核心区域已经使用了很多年,而且从清朝末年到新中国建立之前,我国战乱不断,全国各地都有很多老百姓逃难至上海,为了纪念家乡,他们通常会选择以老家命名的道路附近区域居住下来,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老乡之间的聚居现象。

这是一种上海独特的人文传统,也是上海这座城市四海包容的一种象征,更能体现出上海的气象万千。

而且上海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最好的城市,在保留着以前省市命名道路的情况下,也能加强上海与省市之间的联系,加强彼此之间的联系,打造出一种举国同兴的新时代理念。

当然,新中国成立后,上海将带有浓郁殖民色彩的道路名称已经更换掉了,如今所能见到的,都是有选择性的保留,而且现在更改道路名称,还会涉及到方方面面,例如电子地图、导航信息、营业执照信息变动等等。

在改革开放,上海经济腾飞后,新造的很多马路,其实也没有沿用之前的方式,而是在结合区域、地理特色、人文后综合起的名称,例如红枫路、黑松路、蓝桉路、白桦路等等。

上海市道路命名几乎所有省级行政区都有命名,为啥唯独没有安徽路?

在1876年的《中英烟台条约》中,安徽芜湖被设定为通商口岸,而英美公共租界的成立年份为1862年,也就是说,西方列强肯定是知道并且熟悉安徽的,一般逻辑,他们在命名道路时,基本都会设立“安徽路”。

其实上海确实有安徽路,但在1943年~1945年期间,上海对道路及路名进行的大规模调整,而安徽路就受到了影响。

1943年10月16日,在《申报》第四版的《对新路名的小意见》的文章中就提出过将敏体尼荫路与安徽路合并为一建议。

1945年,安徽路受到大马路拓长的影响,部分被肇周路替代,部分被西藏南路替代,也就是在此,安徽路便“消失”了,也就是说,以前的安徽路,就是如今西藏南路与肇周路的交汇之处。

所以简而言之,安徽路由于道路改造,被合并到了其他道路,而不是上海故意不设立安徽路,二者存在天差地别。

——END——




好的,我来回答!

做为一个山东人,第一次到浦东的时候,感到特别地自豪——怎么这么多用山东地名命名的街道啊:德州路、东明路、文登路、济阳路、崂山路、临沂路、巨野路、胶南路、乳山路、潍坊路、兰陵路等等,足有几十条。

在那里工作了一段时间,通过和当地人的一些接触慢慢了解到,原来不止山东的地名出现在上海的街道上,全国各个省市都有份!

笼统地说,如果把上海比喻成中国的微缩版图,那么每个省市根据在国家疆域中所处的位置,就能找到用自己省份地名命名的街道。

比如,刚才我说的浦东,位于上海的东面,类似于山东在国家版图中的位置,所以后来把浦东的一些街道名字命名为山东省的某一地名。

西南角,有钦州路、柳州路等(广西)。

东北角,有鞍山路、双阳路等(东北)。

上海正北边,有呼玛路、呼兰路(黑龙江)。老市区的东北部,还有赤峰路、多伦路等。

做为国际化的大都市,中国最大的城市,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命名方式呢?

首先,由于租界的原因。

1862年5月5日,英国驻上海领事麦华陀发布了《上海马路命名备忘录》,制订如下:凡南北走向的街道以各省的名称命名,东西走向的街道按城市名称命名。

同时,为了表示对《南京条约》的欢迎和纪念这个条约给英方带来的巨大利益,把原来的派克路改为南京路,延用至今。

市区内东西走向的路只有一条例外:广东路。这是因为当时取的英文名,本来是广州路,中国人却译成了广东路。

这样,上海各街道的取名便形成了一个传统,逐渐沿袭下来。

其次,民国时期的产物。

由于孙中山提倡“五族共和”,在1912年,便有了汉中路、蒙古路、新彊路、西藏路和满州路(后改为晋元路)。

为颂扬民国制度,把一些街道冠以“民”、”国”打头,如民壮、民府、民约、民庆等路,国和、国京、国济等路。

以“政”、“府”等冠名:政法、政纪、政本等路。

抗战胜疫情后,又有了复兴路、建国路、中正路、其美路、林森路等。

三,改革开放后体现改革精神的命名。

随着上海的快速发展,市区面积迅速扩大,路名的需求更加丰富,于是就产生了以国内地名为路名、被命名的地区在全国的位置大致相当于这条路在上海的位置。

于是就产生了一些地方某省地名扎堆的情况,比如文章开头提到的浦东区的山东地名。

但是也有例外!

上海原来没有宁夏路,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同志主动申请,希望能有一条以“宁夏”命名的街道,得到了上海地名办的许可。同样,在云南开远市的要求下,也有了开远路。

四,千姿百态的街道名字。

外高桥一带,许多以外国国家+城市命名的路,比如:

马吉路(马来西亚、吉隆坡),美盛路(美国、华盛顿),日京路(日本、东京),德林路(德国、柏林),加太路(加拿大、渥太华)等等。

以鲜花命名:

牡丹路、樱花路、玉兰路、海桐路、梅花路等。

以科学家命名:

李时珍路、张衡路、祖冲之路、郭守敬路等,牛顿路、居里路、哈雷路等。

以季节命名:

春晖路、夏碧路、秋霞路、冬融路等。

以颜色和树名命名:

黑松路、白桦路、蓝桉路、红枫路等。

至于为什么没有安徽路,大概是因为安徽所处的位置所对应的街道已经有了名字了,在相应的区域不好安排吧?或者说,在需要命名为“安徽路”的地方,至今没有相应的街道出现吧?

其实我个人认为,这本身并无任何岐意,何况缺少的省份也不止安徽一个呢!

我是@非非空 ,谢谢您的阅读,欢迎您的指点。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5

标签:安徽   道路   蒙古   租界   晚清   内蒙古   列强   上海市   英国   河北   行政区   路名   地名   条约   上海   省级   街道   财经   城市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