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廷和如果全力支持嘉靖帝,明朝会不会中兴?

嘉靖承武宗之后,以藩王入嗣帝统,耿耿然顾盼自雄,以为天下之大从此运于股掌之间,初践祚而兴“大礼”之议,以一己之私欲动摇天下之根本,以至宵小之徒夤缘际会,攀附龙凤以窃权柄政,倒行逆施而乱朝纲。若非廷和等辈恪守坚贞,恐大明天下早已播乱,特不知题主何意,竟以所谓中兴相期?

一:藩王入嗣自有规矩

鉴于殷商父子相弑、叔侄相争、兄弟相夺的人伦惨剧,周公确立了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根本,以近支入嗣为辅助”的皇权承袭制,最大限度内维护了皇室的体面,在确保皇权和平过渡的同时也保证了天下的平稳运作。所以,不论时势怎么变化,“嫡长子继承制”却始终不曾退出历史舞台,历代明君圣主,纵然明知该制度尚有诸多缺陷,但却依然不曾废止。究其原因,就在于它能在一定程度上维护皇室的尊严,确保皇家的利益。

二:嘉靖帝,欲以私欲而废大公者

话说明武宗朱厚照束发继位,天真烂漫而机巧多智,不任管束且放荡不羁,至于而立竟骤然暴毙,因乏子嗣兼无兄弟,百官惶惶只能尊奉祖制(兄终弟及),迎兴王长子、武宗堂弟朱厚熜入嗣为君,而以克绍祖业相期。

奈何嘉靖既不愿承武宗之后,又且欲尊奉乃父,冠以帝王之号入奉太庙以乱昭穆之序,此举不但大悖自古入嗣之礼,甚且有违人伦尊卑之序,是对运行百年之皇家统续的极大挑战,不唯如此,更因乃父之故,而改太宗(朱棣)为成祖,使明代成为史上唯一父子为“祖”之国家,如此自私自利之徒,冀其光复祖业,岂不可笑?

三:君王无私,家事即国事

题主所谓“作为大臣,要处理国家大事,而不是去管皇帝的家事。”的话语,不过是一厢情愿罢了,自古帝王无私事,家事即国事。

身为封建君主,皇权神授、代天执命,百姓侍之如父母,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君王之德,化育百姓”。为君者的一言一行都是天下万民的范式和榜样,是后世帝王的“祖宗成法。”又岂是区区“家事”二字可以弥缝的?嘉靖帝的所作所为,若只是藩王,还勉强可以“家事”含糊了之,一旦驱驾入京,则其一动一静就不再只是“家事”了。既无为君者志在天下的心思,又何必恋栈不去,涂炭生灵呢?

四:杨廷和到底在争什么?

明代的臣子,一定程度上是还存留在两宋士大夫的风骨的,他们有理想、有追求、有风骨、有底线。今人读史,往往不能理解杨廷和的执着与顽固。所谓“一时之事,一时之人。”在明代历史上,杨廷和足可谓是不可多得的能臣与贤臣。

有人认为他争的是“阁权”;也有人认为他争的是“辅政之权”;但在我看来,杨廷和所争的是“国之根本”。是社稷之臣的责任担当,是孔门大儒的“三不朽事业”。“民无信不立”,国无信又何尝能立?而国家之信即在于“礼”“礼仪”所在皆是“大是大非”。今日嘉靖一旦以私欲而非大义,那么国之灭亡也将不旋踵而至矣。这从嘉靖后期“修仙慕道”“敛财天下”“任用奸佞”“尊奉左道”等行为中就可见一斑了。

时过境迁,“大礼议”之是非固然没有在讨论的必要,但“大礼议”的价值却始终不曾消失,杨廷和的据理力争以死相谏固有“迂腐”之嫌,但这背后的坚持与执着却是值得今人学习与深思的。




在我眼里看,张居正才是明朝中兴的关键所在,可惜了,明朝似乎中了某种毒一样,只要是对大明江山有利的,全都活不了太长时间。




嘉靖才是挑起矛盾的人吧,杨廷和也是瞎了心,一意孤行选了他。




根据历史记载,明朝后期的衰败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政治腐败、贪污浪费、军事失利、经济衰退、社会动荡等等。因此,单凭一个人的行为是否发生,不能单纯地判断是否会导致明朝的中兴。

即使杨廷和没有那么多的行为,也不能保证其他的大臣或官员不会因为其他原因而导致政治不稳定或经济不景气。历史发展的过程是复杂的,不可能只因为一个人的行为而改变整个局面。

而要使明朝中兴,需要全面深入地改革政治、经济和军事等各个方面,加强国家的治理能力和行政效率,同时也需要解决社会的矛盾和问题,才能达到稳定和繁荣的局面。

因此,明朝能否中兴不取决于单个人的行为,而需要整体上的改革和进步。




这个问题问的有些幼稚。深层次里杨廷和与嘉靖争的是权力的归属,是皇权大还是阁权大。如果杨廷和不争,明朝会早早地进入到嘉靖时期,而不会中兴。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5

标签:明朝   嘉靖   大明   祖业   人伦   皇权   风骨   私欲   今人   长子   家事   明代   大礼   帝王   财经   天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