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汉武帝越打越穷,而唐太宗年年对外战争却越打越强盛?

汉武帝和唐太宗都是中国历史上的杰出帝王,他们都有着辉煌的战争成就和不可磨灭的政治贡献。关于汉武帝和唐太宗的对外战争,存在不同的观点和解释:

关于汉武帝的对外战争,有人认为其导致了国家的贫穷。事实上,汉武帝在位期间开展了多次对匈奴的战争,这些战争的确给国家带来了沉重的财政负担和人力损失。不过,汉武帝的国家贫穷不仅仅是因为战争,更主要的原因是他本人奢侈浪费和政治处理不当,导致民生凋敝和社会不稳。在汉武帝生命的最后几年,他改变了执行一生的政策,罢兵休养,不再对外发动战争,颁布了《轮台罪己诏》,以期挽救国家的经济和政治困境。

关于唐太宗的对外战争,有人认为唐太宗越打越强盛。事实上,唐太宗在位期间开展了一系列的对外战争,如收复吐蕃、平定安史之乱等,这些战争的确给唐朝带来了一定的经济和政治收益。但是,唐朝的强盛并不仅仅是因为战争,更主要的是因为唐太宗的改革和开创性的政治措施,如废科举立唐六典、推行均田制、实行保甲制、开疆拓土等,这些措施使得唐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达到了巅峰,被后人誉为“贞观之治”。

因此,总的来说,汉武帝和唐太宗的战争成就和历史地位都非常突出,但他们国家的贫穷和强盛并不是单一的原因所导致的。除了战争,历史背景、政治措施、领导者个人品质等方面也起到了关键作用。




汉武帝时期,匈奴兵强马壮,其势正盛。

由于势力强盛,所以当时的匈奴,相对比较团结。匈奴王庭和左右贤王的架构,在面对汉朝时,基本能做到一致对外,几乎没什么内乱。

在这种情况下,汉朝没有“玩花活”的空间。

汉武帝要想打击匈奴,只能是举国之力,与匈奴正面硬钢。

就拿漠北之战来说,匈奴军主力十几万,兵派少了肯定不行。为了打垮匈奴,汉武帝在调拨给卫青、霍去病各五万骑兵,以及数万步兵的基础上,还组织了步兵数十万、马数万匹,以保障作战。

有人曾估计,为了打这一仗,武帝花掉了国库三分之一的存货。

具体花销我不清楚。但汉武帝抽掉几十万上前线,而且还都是男丁。不管怎么看,这场大战的花销也不可能小。

像这样规模的大战,武帝时期还不止一次。

而且,武帝对开疆扩土的要求是比较高的。

比如公元前111年,武帝遣大将李息,郎中令徐自率精兵数万从河西走廊翻越祁连山,击溃了叛乱的西羌后,随即便对河西走廊进行了全方位的大开发。

武帝具体的开发措施有三点:

一是移民。

武帝不信任蛮夷,为彻底控制河西走廊,便向河西走廊移民了十万口。移民前,有官员曾对武帝讲,这么大规模的移民,必然是一笔巨大开销。而且老百姓未必愿意去。搞不好会造成老百姓大逃亡。但武帝认为,只要能实际控制河西走廊,投入再多的财力和人力,都是值得的。便还是强力推行了。

二是行政化管理。

武帝在河西走廊设立郡县,地位与关内诸州郡一样,都是朝廷直辖区域。

三是进行经济开发。

移民,设郡县的目的,都是为了经济开发。

因为如果不开发,汉朝对河西走廊就谈不上有什么强有力的控制。汉武帝为了彻底控制河西走廊,同时进一步向西域扩大汉朝影响力,便将河西走廊的经济模式由单一的游牧经济,变为了游牧加农耕经济。

通过武帝的大力开发,从西汉到唐末,河西走廊一直都属于中原汉地范畴。同时,也是中原王朝向西域扩张的稳固前沿根据地。

以现在的角度来看,汉武帝有远见,牛掰普拉斯!但以当时的生产力而言,这就是典型的好大喜功,滥用民力。

除了在河西走廊外,武帝在河套、辽东也都是花大力气进行征讨、开发。

征讨、开发的结果,是这些地方变成了后来汉地的一部分。但在开发过程中,老百姓纷纷逃亡,导致武帝后期的户口减半。(不是人口死了一半,而是逃跑了一半)

这长年累月下来,汉朝的国库自然是越来越空虚。

相比于汉武帝,唐太宗时期的背景,以及唐太宗对开疆扩土的理解与武帝有很大不同。

先说背景。

唐太宗时期的东突厥虽然很嚣张,但其实已经不是势力巅峰期了。

突厥最强盛的时期,是南北朝后期。控制了整个漠北草原和西域。

也正是由于当时的突厥强盛,北周和北齐政权还不得不对突厥实行纳贡、和亲政策,以换取突厥对自己的支持。

这种局面,直到隋朝建立,隋文帝停止对突厥纳贡、和亲才终止。

581年,为了报复隋文帝,突厥起兵40万,又联合原北齐营州刺史高宝宁,入侵隋朝。

这一战,突厥获胜,把隋朝陇西地区狠狠劫掠了一番。

583年,突厥沙钵略可汗即位,由于西边的突厥人不承认他的汗位。因而突厥在这一年正式分裂为东、西突厥,并爆发了内战。

听闻突厥内战,隋文帝遂调集大军,从东起辽东,西至凉州,长达几千里的战线上,对突厥发动全面反击。

这一战,隋朝大获全胜。东突厥的沙钵略可汗在受到西突厥与隋朝的双重压力下,向隋文帝称藩,表明“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大隋皇帝,真皇帝也”。

其后,东突厥通过内战,完成短暂整合,又恢复了一定实力。于是,东突厥后来又挑起两次主动侵隋战争。但两次都被隋军击败。

可以说,突厥在分裂后,被隋文帝用恩威并施的办法,拿捏得死死的。早已经不复当年之勇了。

当然,隋炀帝统治后期,爆发民变,东突厥的始毕可汗趁机扶持王世充、刘武周、梁师都、高开道、薛举、李轨等军阀,在中原打内战,把隋朝搅得稀巴烂,严重消耗了中原的实力。这导致唐朝建立后,乃至唐朝统一全国后的头几年时间里,都无力对突厥进行反击作战。

但无论怎么说,唐太宗时期的突厥民族已经分裂了。

那时的突厥民族,看似兵强马壮,实则一盘散沙,各怀鬼胎。

不仅东、西突厥不和,长期相互敌对。

就连东突厥内部也不和。颉利可汗(整个东突厥的可汗)和突利可汗(管理东突厥东部地区的小可汗)之间,也是相互提防。而且他们还经常兵戎相见。

很显然,东突厥的情况,就给了唐朝分化加离间他们的可操作空间。

就拿624年的五陇阪之战来说。

颉利可汗和突利可汗率军犯境,吓得李渊和李建成差点烧掉长安,迁都襄、邓。是唐太宗坚决反对,并自告奋勇出战迎敌,李渊才打消了迁都念头。

后来,唐太宗领兵至陕西彬县的五陇阪与突厥遭遇。

但双方还没开打,唐军就因连日的长途跋涉行军,疲惫不堪,再加上后勤线被隔断,军需器械也受潮,导致战斗力锐减。

如果双方真打起来,唐军前途未卜。

那么,唐太宗是怎么解决问题的呢?

无他,就是离间加分化。

唐太宗见唐军战斗力锐减,不宜决战,便仅率百余骑出战。

双方隔着一条河,唐太宗隔河大骂颉利可汗背信弃义,并邀请颉利单打独斗。声称自己只用百余骑兵就能打败突厥大军。

与此同时,唐太宗又和突利可汗密谈。

前面说了,突利和颉利之间有矛盾。颉利搞不清楚突利是不是真的背叛了自己,同时又担心唐朝与突利夹击自己。于是,颉利便立即与唐朝订立盟约,撤兵走人。

后来的“渭水之盟”,过程也是如此。

贞观元年,颉利可汗趁唐太宗还没有彻底剿灭李建成余党,与突利再次联手,集中二十万大军,杀至渭水北岸,直逼长安。

此时的长安,唐军仅几万人。很显然,无法与突厥鏖战。

于是,唐太宗便故技重施,只带高士廉、房玄龄等六人,隔着渭水与颉利可汗对话,怒斥颉利、突利背约。

颉利见唐太宗面无惧色,猜想唐军肯定暗中有埋伏。随后,他又看见增援而来的唐军阵容齐整,顿时心虚至极。于是,他便与李世民隔着渭水订立了盟约,史称“渭水之盟”。

关于唐太宗在五陇阪之战和签订渭水之盟前后的表现,历代史家的评价都很高。赞叹唐太宗利用伐谋、伐交、伐兵,迫使突厥人退兵,充份显示了其卓越的战略眼光、惊人的胆略和超群的智谋。

对此评价,我们当然不能否认。

可是话又说回来了,如果突厥铁板一块,没有内部的勾心斗角。唐太宗又如何利用突厥两个可汗之间的矛盾,使用反间计呢?

两汉时期,汉廷也不是没利用匈奴人的内部矛盾,对其进行离间分化。

可是分化的前提,还是要先打散对方。

如果没有汉武帝早期与匈奴人的硬干,汉廷后来想用挑拨离间的办法收买匈奴人心,也是无从下手。

说到底,唐朝多多少少还是沾了隋朝的光。

要不是隋朝与突厥打了十几年,影响了突厥的发展,唐朝也不可能正好碰上一个一盘散沙的突厥。

再说理念问题。

汉武帝征匈奴,是华夏农耕政权大规模向陌生的大漠草原进发,主动去寻找北方游牧异族政权,打歼灭战,并将其领土并入中原版图的第一次尝试。

通过尝试,中原王朝摸到了扩张极限。

到了唐朝时,经过七百年的发展,以当时人的见识,以及唐朝当时的国力,唐太宗显然已经不可能这么干了。

毕竟,别看唐朝疆域远大于汉朝,可唐朝的核心统治区域与汉朝相差无几。北方能开发的区域,汉朝都已经开发过了。人类终究还是无法战胜客观自然环境。

因此,当唐朝统一中原后,再向东、北、西方向扩张,打下了新的地盘时,便只是进行羁縻统治。

此举,对唐朝财政的负担是比较轻的。

就拿唐灭东突厥之战来说。

唐太宗与颉利可汗签订盟约后,东突厥没几年就遇到了雪灾。人畜死伤无数。

同时,颉利可汗的威信也大不如前,很多人都与其有矛盾。

见东突厥内讧,唐太宗令李靖率一支精兵突袭东突厥老巢。

类似的骑兵闪击战,汉朝人不了解。整个武帝朝也就霍去病能精通掌握。

但唐军则不同。关陇集团本就是由北魏边镇演变而来的,唐军骑兵的很多战术本就是昔日鲜卑人的战术。唐军对北方异族那套战法是再熟悉不过了。

因此,李靖一战便灭了东突厥,并俘虏了颉利可汗。

灭了东突厥后,唐朝并其领土,但并未进行开发,也未移民。只是在当地设立都督府和羁縻州,委任当地人为行政长官。然后,再设置都护府,从中原派官员过去统筹管理。

此后,唐朝灭薛延陀,灭西突厥等,也都是如此操作。一战灭一国,在开疆扩土的同时还能发展经济。

不过,由于管理力度不够,唐太宗、唐高宗时期新扩张的很多领土,后来都丧失了。到了武则天和唐玄宗时期,唐朝的基本盘与两汉相差无几。

总体而言。汉武帝的扩张,是中原农耕民族第一次开阔自己认知之外的地域。由于没有先例可循,汉军在一个很陌生的环境和一群强劲的陌生人,打了多场很陌生的战争。走了不少弯路。

加之在战争后,汉武帝为了巩固统治,又对新辟疆土进行了大规模的开发。

战争加上开发,财力、物力上的投入自然不可能小。因此,汉朝的经济也就大受影响。

而大唐则因为有前人的经验,加上南北朝的民族融合,唐军熟悉草原民族那套。这使得唐太宗的扩张,无论南下逐鹿中原,还是北上驰骋草原,都是轻车熟路。比汉军更加游刃有余。

估计也正是因为熟悉的缘故,在打下新辟疆土后,唐太宗并没有花大力气进行开发。所以唐朝不仅没有因为战争而影响经济,反而还因为开疆扩土,刺激了中原的经济发展。

但相比于汉武帝,唐太宗的开疆扩土并不怎么牢靠。这导致直到到清末民国为止,对我们中国人影响更大的,还是2000多年前汉武帝的征服战争。





汉武帝刘彻好战,他一生最大的敌人就是匈奴,在位54年,和匈奴就战了44年之久。为了战胜这个强大的敌人,西汉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汉朝在经济上的困境除了抗击匈奴所需的开销外,还有其他方面的花费,比如打通丝绸之路,等等。


但同样是对外征战,七百多年后的唐太宗李世民,在他执政期间也有一个劲敌--突厥,双方也博弈了多年。但为何唐朝不仅没有被战争拖垮,反而还整出一个“贞观之治”的盛世呢?


两者相比,这究竟是为何?以下两方面分别阐述。



汉武帝的财政危机

大约在公元前200年,散居在当今甘肃、宁夏、内外蒙古的游牧民族大致有:东胡、大月氏、乌孙、匈奴等诸多部落,其中势力最强大的民族就是匈奴。


匈奴全盛时代的人口也不过200万左右,不及西汉的十分之一,但军事力量却异常强大,刘邦所遭遇的“白登之围”就是最好的证明。


白登之围后,汉朝为维持边境和平,采取了“和亲”政策。但汉朝军事上的弱势已被匈奴看穿,造成的局面就是,匈奴人不仅要汉人的姑娘,也照旧经常袭扰汉朝边境,甚至还有几次兵锋直指长安,长安附近的甘泉宫就被匈奴人烧了好几回,这种状况一直持续了七十余年,直到汉武帝刘彻的出现才改变了这种被动的局面。



刘彻之所以发起对匈奴的征讨,主要得益于继位初期经济上的强大,汉朝与匈奴的和亲政策为西汉的休养生息提供了空间,从汉初经历文景时代至汉武帝即位的七十年间,国家没有出现严重的政治动乱,也没有发生严重的水旱灾荒,民间家给户足,粮仓充满,朝廷财政也大有盈余,可以说“文景之治”为武帝攻打匈奴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


汉朝与匈奴基本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战争,每次的战争消耗都是巨大的。比如漠北决战,刘彻调集了十万骑兵,由卫青、霍去病统领,分东西两路进攻。此次出征,负责运送后勤的战马就达到了四万匹,步兵辎重几十万人,其后勤保障可谓规模空前。


毫无疑问,汉朝花费在匈奴之战上的钱财是巨大的,但除了对抗匈奴,在工程建设方面的花费也不小,比如对河西走廊与河套平原的开发,在此都设立了郡县,并筑城驻军,可以说不惜血本也要在此站住脚跟。



在打通丝绸之路方面的花费也不少,为了与西域结盟,刘彻采用的措施是又打又拉的策略。张骞率先开启了汉朝与西域的破冰之旅,第一次出使西域花费了十三年时间,虽然没有建立起与大月氏的盟友关系,但他创造了中华历史的神话,一条贯通中西的文化大道。


张骞之后,汉武帝多次派遣使团出使西域诸国,先后使用武力征服了楼兰、车师,与乌孙建立了盟友之后,又发动了对大宛国的战争。与此同时,为了交好西域,汉朝也送出大量的财物去打点各国。


除此之外,汉武帝还大规模地治理了两次黄河,动用军队十几万人,把黄河从东到西都修了一遍。再加上,他的私生活也很丰富,又要赏赐皇子,泰山封禅等活动,还有建造自己的陵墓就建了五十年左右,这些花费也不小。



到公元前120年,与匈奴的战争由被动变主动,打仗军费开支加大,安置匈奴降军也要花钱,再加其它各方面的开支,汉武帝的财政便出现了困境,至124年,文景之治积累下来的财富差不多就花光了。


然而比没钱更可怕的是,西汉的经济政策也出现了问题。西汉原本在经济上采取重农抑商、轻徭薄赋政策,但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各地通过经商成为势豪大户的商人,为了提升自己在政治上的地位,他们开始买田置地,成为新兴的地主阶层。


这样一来,这些新兴地主阶层便有了双重身份,既是汉朝地主,同时又是商人。西汉从建国后,实行的是低税率政策,工商业的巨大利润,交税却是非常低。再加之,这些新兴地主获得新身份后,与官府勾结,巧立各种名目逃避税收,以致于到后来,掌握国民经济命的重要行业都到了这些富商巨贾手里。



由于在汉武帝之前,西汉举国信奉的是黄老无为之学,对民间经济采取不干涉政策,久而久之政府对民间经济便失去了控制。再加之土地兼并问题,贫富差距便不可避免,等等,诸多经济问题都等着汉武帝去做调解。


为了筹款,武帝不得不实行改革,比如漠北一战的军费,就是从盐铁改革当中获取的,但在改革中又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还是需要武帝去解决。


综上所述,不论武帝对匈奴的战争也好,对西域的又拉又打也好,他所背负的经济压力是很大的。但即便如此,他还是初步划定了华夏的江山,汉武帝不愧是一位伟大的帝王。


那么唐太宗在对外征战时,为何还弄出了个“贞观之治”呢?



唐太宗的对外战争

李世民是唐朝的第二代皇帝,在建国初期,李世民为唐朝的江山进行了一系列的内战,比如平定刘黑闼、王世充等割据势力。在他执政后又进行了一系列的对外战争,比如:与突厥的较量,吐谷浑之役,还有与西域的系列战争。


汉武帝敢对匈奴叫板,在经济上得益于祖辈们的积累,可以说他大半生的精力都耗费在了与匈奴的较量上。在巫蛊之祸后,他颁布了《轮台罪己诏》,之后汉武帝才开始真正治理国家,汉朝才进入休养生息的阶段。


但唐太宗的路线与汉武帝是不一样的,在他继位后,经历了隋末大乱,唐初的国库空虚,民生凋敝,面对突厥人的挑衅,李世民很有自知之明,一是没钱打仗,二是自己的位子还没坐稳,所以并不敢贸然对突厥人用兵。因此,他对突厥人采取的是妥协的措施。



比如渭水之盟的建立。突厥经过多年的发展,到隋朝时已分裂为两个集团,即东突厥和西突厥,后来隋文帝联合西突厥,大败东突厥,此后的东突厥消沉了一段时间,至隋末,又起来兴风作浪,成为一支大唐劲旅。


早在李渊父子晋阳起兵时,就曾向突厥纳贡,以便安心争夺天下。大唐建立后,高祖也曾送给突厥不少金银财宝。但突厥贵族的贪婪永远没有止境,为了更好的掠夺中原,他们一面拿着大唐的钱财,一面背地里支持着大唐的敌人,薛举、刘武周、梁师都、王世充等各方割据势力,都曾受过突厥人的支援,甚至是借兵。



武德七年(624),东突厥来犯,当时唐军大批兵马还没来得及回都,高祖便派出时任秦王的李世民出面解决,在拿了大唐的钱财后,突厥人走了。至武德九年(626年),玄武门之变刚结束,东突厥趁着唐政局动荡,又一次大举来犯境。这次又是李世民出马谈判,最后订立了渭水之盟,之后突厥人又拿着钱财撤回去了。


从以上描述,可以看出,大唐初期对待突厥人的主要政策就是拿钱消灾买和平。那么,大唐为何不出兵解决这个讨人嫌的突厥呢?最大的原因就是没钱,所以,李世民集中精力除了练兵,就是搞经济建设,然后等待时机一举将突厥消灭。



所以,贞观三年(629年),时机一旦成熟,李世民绝不贻误战机。当时东突厥内部发生矛盾,太宗十一月便派出以李靖为首的十万大军,用了不到半年的时间,一举平定了曾经称霸一时的东突厥,从此北部边境终于安静了。


待东突厥这支劲旅搞定后,太宗又先后把矛头对准了吐谷浑,而打这场战争时已是贞观八年(634年),再说对付吐谷浑远没有东突厥那么困难。再之后去征讨西域不听话的小国,已到了贞观十三年(639年)。平定了这些小国后,西域的道路被彻底打通,由此揭开了丝绸之路新的篇章。


此外,还有一点也很重要,汉武帝征战匈奴时,正值匈奴强盛时期,之后武帝还经历了匈奴的分裂,可以说,武帝不仅参与了,而且见证了匈奴从强盛到衰落的过程。



相比之下,李世民遭遇突厥时,突厥已分裂为东西二部,相应实力也减弱,所以,唐太宗集中精力对付东突厥时,才有了一举拿下的可能性。


由此可见,太宗的对外战争之所以没有影响到“贞观之治”盛世的形成,一是对手没有匈奴那么强悍,对大唐的对内治理影响有限。二则是初期的妥协政策,为对内治理赢得了时间。


综上所述,汉武帝的对外战争为什么越打越穷,而唐太宗为何能整出贞观之治,基本说完了,如有补充,评论区吧。




根本原因是两位皇帝对“征战”的认知不同,汉武帝的征战偏向完全摧毁匈奴秩序,驱逐匈奴,唐太宗则是多了一份包容,在打服了其他政权之后,加以安抚,容纳进同一个文化圈。

李世民这个皇帝不仅战争能力强,在战争发生之后的“秩序建设”也是极强,这也是李世民从十八岁开始发悟,并一直沿用的手段,李世民的“天可汗”尊称可不是白来的,这象征了中国古代历史上,“草原逻辑”“中原逻辑”达到最高共鸣度的标志。

从历史的时间尺度来梳理,我们先看汉朝对匈奴的外战。

汉匈之纠葛,始于西汉皇帝刘邦和匈奴的首领冒顿单于在“白登”之交战,这一战刘邦军事眼光“短板”再次暴露,被冒顿单于诱敌深入,从而被包围,这便是著名的“白登之围”,被称为刘邦人生中最险的一次之一,上一次则是在鸿门宴。

白登之围被视为“耻辱”,刘邦得以解围,还是用了很多计谋、心计才做到的,并不是以军事力量活生生杀出来,所以比起秦朝时期北镇匈奴,刘邦自觉很丢人。

可刘邦也没办法,秦末乱世,诸侯混战,天下早已经被他们自己人先打废,所以汉朝需要的不是一场眼前的胜利,而是一场恢复生机的发展,在此之前,汉朝必须要忍受住所有的挑衅。

所以刘邦一直到驾崩,没有再提过北伐匈奴的事情,吕后摄政后,被冒顿单于来信“羞辱”也仍然是按兵不动,此时的仇恨越来越深,所以吕后也继续深化了大汉朝的基本治国理念:

无为而治。

一直到汉文帝中后期、汉景帝时期,汉朝才逐渐有了足够的屏障力量阻挡匈奴对边境的侵扰和入侵,那个时候不存在互市,中原没有茶叶可以出口给他们,汉朝也有自己的养马地,两个民族之间可以互通有无的资源极少,一旦见面,就是死掐。

经过两代人的继续发育,“文景之治”终于让大汉朝恢复了元气,所以年轻的汉武帝刘彻才是享受这个成果的人,当然,汉武帝以要背负一份义务,他的义务就是,要给汉朝此前的“耻辱”,来一次大洗刷。

汉武帝北伐匈奴,最根本的出发点,就不是为了打服纳入版图,而是对其整个民族的破坏,所以不存在打完之后建立秩序的说法。

那么这种战争,我们可以暂时先称作“灭种之战”,目的不止是亡其国,而是为了彻底铲除。

汉匈之“世仇“,本质上是生产力落后所造成的人地矛盾,因为大汉所产出的东西,也只够自己人内部消耗,比如粮食,比如衣物,比如盐铁,这些东西无法有多余的进行“出口”,无法出口就意味着文化无法输出。

而匈奴则是什么都缺,他们买不到就只能抢,对于他们来说,南下侵汉才是命运的正确选择。

这种基于本质上的生存矛盾,让两者几乎不可调和。

北方的匈奴,一直是中原民族的巨大隐患,汉武帝登基不久,就已经打破了汉文帝、景帝时期“试探”、“防守”的保守态势,直接主动出击,在卫青横空出世之前,和匈奴之间是互有胜负,谁也奈何不了谁。

直到卫青直捣龙城,拿下了汉朝建立以来第一攻打匈奴本土甚至是重要城市的大胜利,这次胜利给汉武帝奠定了强大的信心,于是汉武帝开始让卫青不断地削弱匈奴。

可问题是,这一次次胜战,并不意味着都有“战利品”,甚至很多时候都是“亏本”在打仗,因为匈奴当时的环境太差,而且草原民族在战败的时候,实行“坚壁清野”是非常方便的,所以从来都是他们掠夺中原,中原却不能对他们造成资源上的大型吞并。

最明显的一个特征就是,汉武帝时期,汉武帝出台法令,将盐铁产业收规为朝廷专卖,私人不再允许进行贸易,这一个政策,很明显是将民间的大部分利益占据为朝廷利益,而汉武帝的目的也不是贪图享乐,就是为了赚银子打仗。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让卫青、霍去病这对舅甥率领十万骑兵和数十万步兵深入大漠,目的就是为了找到匈奴的主要部落,然后沉重打击之,之所以汉武帝敢这样做,是因为他选择的时间是“春天”。

初春的草原并没有想象中的春暖花开,反而是冰天雪地,一片寒冷,这种环境下,即便是匈奴人也只能躲起来“过冬”,而汉武帝深知想要沉重打击匈奴,必须要在一个连他们土著都难以生存的环境下与他们战斗。

那么同理的,汉朝的军队在初春的草原进军,付出的成本、代价巨大无比,比起匈奴的消耗只多不少,而这一战,的确是“掏空”了汉朝的国库。

比如汉武帝为了保证战马在这个季节仍旧强壮,都用上了“小米”来喂马,而马的食量和人是不同的,就拿十万骑兵,每个骑兵都起码配两匹马的标准来看,一匹马等于吃了五个人的口粮,所以光是这一战的“喂马”需要的粮食,要起码一百万人的“口粮”份额。

当时的汉朝才多少人,这个比例说举国之力已经毫不夸张了。

而这一战的确是没有悬念,卫青和霍去病带领着两支在精神状态上、装备配备上、战术准备上都数倍优于匈奴的军队,匈奴怎么可能不败,于是匈奴这一战被打北逃迁徙,哀歌连连,霍去病封狼居胥,在匈奴引以为傲的山峦下,留下大汉的印记。

这场战争听起来固然是“热血沸腾”,但问题是,汉朝并没有在此“建立秩序”。

打下了这个地方,汉朝军队也只能撤退,这里一没有可以开采的资源(当时的生产力有限),二没有庞大的人口族群,根本不存在管理的意义,这就会导致匈奴在不久之后,又会“卷土重来”。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汉武帝打一仗,花费巨大,可是真正物质上的收获微乎其微,甚至是没有,这种状态不正是“入不敷出“吗,而漠北之战只是一个大的体现,除了这一战外,还有很多和匈奴的小战斗,汉朝都是这种状态,久而久之,一直到汉武帝末年,国力怎么能不虚弱?

汉朝真正开始在外建立“秩序”,乃是在汉宣帝时期,公元前六十年,汉宣帝神爵二年,汉朝正式建立“西域都护府”,以西域都护府为西域地区的最高管理机构,任命官员到此,进行对周边国家的外交,地区的贸易,民族事务的处理,这也意味着,汉朝开始摆脱了汉文帝、景帝、武帝对北方民族一味的“仇恨”。

他们开始建立输出的秩序,输出经济,输出文化,这才让两者的矛盾开始减小。

汉朝的情况大概至此,那么再将目光放到唐朝。

首先我们要知道唐朝的“背景”,其并不是一个纯粹对游牧民族敌视的中原政权,唐朝的基础是“关陇贵族”,而关陇贵族中有鲜卑族,也有汉族,他们的成员一直都是中原的主角,先后建立了北周、隋、唐政权。

比如他们内部就有很高度的胡汉联姻,杨坚的皇后独孤伽罗是鲜卑人,李渊的母亲也是鲜卑人,在这种基础上,就注定了他们在文化上、生活上是存在着沟通基础的。

其次,到了隋唐时期,胡汉交融已经很发达了,而且中原的生产力高度发展,很多产物除了自给自足,也完全能够进行贸易,比如和突厥,隋唐时期的贸易就没有少过。

这就造成了一种吊诡的局面,中原政权和游牧民族反而碰撞很少,隋朝的统一之战是内战为主,外战极少,唐朝的统一之战也是如此,李世民最大的敌人,也是汉人,还不是突厥人。

这就是因为“人地矛盾”的对象转移了,要知道,一切的战争矛盾,本质上都是资源和人地矛盾。

在李世民登基后不久,数十万突厥大军兵临城下,在渭水和李世民“谈判”,李世民因为当时中央空虚,无奈暂时答应突厥的“狮子大开口”,被他们掠夺一番然后放他们安然离开,这被李世民视为“耻辱”,于是乎李世民冷静发育,在贞观四年,趁着突厥内乱,让李靖北伐突厥,灭掉了东突厥政权。

而在灭掉了东突厥后,李世民立马做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建立秩序,这可是李世民作为顶尖政治家,最强的标志能力之一。

贞观四年,东突厥灭,唐朝廷在此地建立“单于都护府”,一共将东突厥的地盘分为六个“都督府”,他们都是是“州级”都督府,唐朝廷不久之后就派出官僚进驻此地,立即“经略”东突厥旧地。

这便是李世民的高明之处,把一个地方打下来了,那么就开始合理利用,既然根子上的矛盾是“人地矛盾”,那么他就去顺势利用“人地资源”,不造成浪费,单于都护府的建立,让大唐的文化输出达到顶峰。

每一年,唐朝廷都能收到都护府的“进贡”,这又意味着单于都护府已经对东突厥领地的资源合理利用起来了,所以唐朝廷根本不会把自己打穷,只要打赢一次,就能获得源源不断的“战争红利”。

除此之外,李世民的“文化输出”让周围的部落和游牧民族都不自觉“臣服”李世民,因为李世民首先允许了“胡人”获得唐籍,允许胡人来唐经商、读书、科举、当官、定居,这就是大唐版本的“绿卡制度”,为什么李世民被称为“天可汗”,这不仅仅是武力上让人臣服从而喊出来的,乃是在文化上,让人也高度认同造成的。

周边的民族臣服李世民,这就让李世民同样得到了对他们的“军事征调权”,事实上贞观朝的中后期,大唐军队每每出征,邻近的游牧部落都会派兵来一同支援,这就造成很多场战斗,实际上唐朝军队是不需要自己“出力”的,消耗并不大。

到了贞观十四年,唐朝廷又分别建立了“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以这两个都护府为核心辐射整个游牧族群带链,这保证了在这一范围内,所有的发展秩序都能按照大唐的逻辑、意志来构建,也保证了一旦发生了动乱,那么都护府就能立即“调动”力量,镇压动乱。

最重要的是,这些都护府给大唐每年带来的“收益”是可观的,它们既是特殊的地区管理机构,但也很像以往时代的藩王,每月没年都要向朝廷“进贡”,以表示对朝廷的忠诚,而都护府的“贡品”,则都是附近的游牧部落来负责准备的。

这就相当于一部分税收了,所以李世民只要拓展领土,几乎都不是赔钱生意,也能保证他越做越强,加上李世民对其他民族的“不排斥”、“不敌视”姿态,大大地缓和了游牧民族和中原民族的资源矛盾,彼此看见就不需要再喊打喊杀,可以和平相处。

因为李世民给予这些“胡人”的恩惠太大了,这是他们祖祖辈辈都没有遇到过了,于是他们就放弃了祖辈一直坚持对中原的掠夺,也开始试着让自己的子嗣前往大唐学习,考科举,甚至还能当官。

这个举动,也大大地促进了唐朝交通贸易等一系列贸易的发展,唐朝本来就在进行经济转型,所以这其中由“人在大唐谋生”所产生的利益,也成为了大唐得以镇压周边几乎所有部落、国家的财富来源。

即便是李世民驾崩后,“都护府”的存在都仍然在继续建设着,终大唐一生,唐朝廷也一共只有“六个“都护府,除了上文提到了单于都护府以及北庭都护府、安西都护府以外,后来还陆续增加了“安南都护府”、“安东都护府”,这些都护府,成为了大唐重要的“基本盘”。

结语:

汉武帝和李世民的时代终究是不同,就拿农业生产而言,唐朝的工具更先进,亩产也更多,所以汉武帝做出漠北大决战这种决定时,朝廷的经济是会一下子被抽空、甚至还远远不够。

李世民则是“天时地利人和”,一切有利他的条件,都在发生,这注定李世民和“西突厥”(被灭掉的是东突厥)的距离不远了,这些事情,乃是汉武帝做不到的。

而汉武帝也确实有可能心急过头了,还颁布了《轮台罪己诏》,他承认自己的行为导致国库空虚,也表示了下一任皇帝,不允许再如此劳命伤财了,所以汉武帝的最后时光里,他和匈奴才相安无事。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国恒以弱亡,独汉唐以强亡,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具有代表性的两个朝代,国人以汉族自居,海外聚集地则以唐人街为名,可见汉唐对于中华民族的深刻烙印。而汉唐最具代表性的2个帝王分别为汉武帝和唐太宗,而两者之间差别在于汉武帝耗尽文景之治积蓄的国力,导致西汉王朝后力不济,如果不是光武中兴,估计汉朝维系不了400年统治。而唐太宗上手接的是隋朝的烂摊子,不过似乎越打越强,最终缔造了大唐盛世。

各位醒醒吧,真实情况是这样的吗?

开局不同

汉武帝接盘的是文景之治后的国力积蓄,似乎在开局就胜过唐太宗,而实际上呢?当时,汉帝国已经经历了5位皇帝,土地和门阀的势力已经固化,汉武帝也是熬死窦太后才最终接掌这个国家,虽然似乎国力达到了巅峰,而实际上阶级矛盾也达到了一个爆发点,后继乏力是肯定的。

唐太宗虽然接手的是一个乱世,不过经过乱世之后,土地兼并和人口都已经到了最低点,所以再烂也不可能更烂了。所以,国家实力上升是肯定的,即便不对外用兵,也会在安定之后出现盛世。更何况,唐初的府兵制是依托于大量的土地储备,一帮更经历战争的骄兵悍将有在足够的利益趋势下,更是骁勇善战。

战争目的不同

汉武帝的战争目的是土地,而不是人口,相对于少数民族而言是掠夺者。而唐朝是中国历史上非常具有包容性的王朝,唐太宗更是一个以天可汗为目标的男人,不仅仅要肉体上征服,更希望在精神上征服。所以,大唐不仅仅有汉族将领,更多的是少数民族的将领,也最终为其灭亡铸就了祸根。

而在汉武帝末期,为了天马而发动战争。

将领任用不同

汉武帝更多的任用外戚和亲近的人作为将领,例如卫霍、李广利。不管将领是否有才能,自己高兴就行。

而抛开唐初的天策府将领,唐朝各个时期可以说名将辈出,即便是唐末也是因为武将之乱导致灭亡。唐朝可以说一直再做对外扩张,不断的在西域等地区发生战争,领土也在不断变化,即便是武则天时期也是如此。

战争手段方式更加多样化

相对于汉武帝时期,唐朝的经济实力远高于周边地区,除了战争手段外,还包括经济手段。例如,从李世民时期到李治时期对高句丽,大量采用的是经济消耗的方式,最终李治时期一战定高句丽。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3

标签:汉武帝   东突   贞观   西域   战争   大唐   河西走廊   可汗   中原   隋朝   突厥   汉朝   匈奴   唐朝   时期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