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中,志愿军是如何对付敌人坦克的?

抗美援朝中,志愿军是如何对付敌人坦克的?答案是——勇气!

抗美援朝中,志愿军装备十分落后,尤其是苏联同意大规模援助之前,手里根本没有反装甲武器装备。

在遇到敌人坦克时,只能采用国内战争中积累的土经验——炸药包爆破!

具体实施战术是这样的:集中火力消灭保护坦克的敌方步兵→组织火力吸引敌坦克的注意力→爆破手携带炸药包隐蔽接近敌坦克→爆破手引爆炸药包,炸毁或者炸伤敌坦克。

该战术由过去的打碉堡战术演变而来,在反坦克战斗中颇为有效,优点是可以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完成攻击任务,缺点是废人,即人员伤亡极大。

从战术实施第一个步骤开始就直面敌方步兵+坦克的压倒性火力,在达到炸毁敌方坦克的战术目的以后,需要志愿军付出很多伤亡。

说白了,这就是用很多条命去换取敌方坦克,用很多伤亡去获得战斗的胜利。

下图为朝鲜战争中被志愿军用炸药包炸毁的美军坦克,由于炸药包威力巨大,只要成功投送到敌人坦克附近,巨大的爆炸冲击波足够炸毁整辆坦克。

比如说汉江阻击战,该战役开展前50军总兵力为3.3万人,在50多个昼夜的交战中一共伤亡2.1万人,伤亡率64%!

造成大量伤亡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就包括“人肉打坦克”,摧毁一辆美军坦克往往需要志愿军付出10~20人的伤亡,相当于整排整排的官兵轮流去死。

如果没有舍身忘死的勇气,在直面美军步坦协同外加火力覆盖的攻击下,像汉江阻击战这样的劣势兵力防御战是无论如何也打不了50昼夜的。

得到苏联援助以后,志愿军对付敌人坦克的条件得到了些许改善,比如说装备苏制RPG-43型反坦克手榴弹,它属于志愿军最顺手的反坦克武器。

RPG-43型反坦克手榴弹重量为1.2公斤,装药为空心聚能B成分炸药,装药量600克,威力相当于12枚手榴弹,破甲深度为75mm。

下图为战地记者用镜头记录下的志愿军步兵打坦克战斗过程,3人爆破小组正在使用RPG-43型反坦克手榴弹攻击一辆英军“百夫长”重型坦克,此次战斗的结局是该坦克被炸毁,幸存的2名英军坦克车组成员下车投降,志愿军战斗小组0伤亡。

使用该型手榴弹进行反坦克作战时的战术实施与炸药包完全不同,一个步兵班就能开展,技战术娴熟的老兵甚至能用1~3人就能完成打坦克任务,具体步骤是这样的:

9人步兵班分为3个战斗小组,即2个火力组和1个爆破组,每组3人组成。火力组负责吸引敌人坦克火力任务(班长指挥),爆破组负责实施打坦克任务(班副指挥)。

敌人坦克开始以步坦协同进攻时,爆破组埋伏在预计的路线周围,当敌人临近时,其中两人同时投掷反坦克手榴弹,负责解决保护坦克的敌人步兵,第三人专门负责炸坦克(火力补充)。

RPG-43型反坦克手榴弹太过沉重,卧姿只能投5米,站姿最多12米,但好在不用像炸药包那样贴上去,人员伤亡明显下降。

比如说27军一名叫做谭秉云的代理排长,在第五次战役中,他一人反复携带6枚RPG-43型反坦克手榴弹在一次战斗中摧毁了美军3辆坦克和一辆运输车。

战术实施与上述基本相同,区别在于他指挥的那个排新兵较多,老兵伤亡殆尽,并不具备开展标准战术实施的条件。

下图为俄军士兵正在练习反坦克手榴弹打坦克技战术,他手中的反坦克手榴弹型号为RPG-43的改进型——RPG-6型反坦克手榴弹。该战术师从志愿军战斗英雄谭秉云,至今仍是各个国家步兵打坦克必学的技战术。

所以他命令全排士兵做为火力组为他掩护,他自己则孤身埋伏在阵地前沿,待敌人呈队形展开时,先用一枚手榴弹炸步兵,再用另一枚炸毁坦克。

在过硬的技战术加持下,他投弹极准,且拉环与投掷时机把握十分到位,手榴弹落到坦克顶部瞬间就爆炸,看得我军士兵以及美军后方指挥官下巴直掉砸脚面上——神一般存在的优秀战士啊。

当然了,像谭秉云这样的兵王是非常珍稀的,大多数情况下还是需要志愿军官兵们发扬不怕死的勇气和必胜的决心,用简陋的反坦克手榴弹与敌人坦克拼刺刀。

如果没有这样的勇气,如果没有这样的决心,如果没有这样的战斗意志,那么即便是装备了精良的反坦克武器,也不会像志愿军那样战无不胜。

下图为革命军事博物馆陈列的志愿军战利品——一辆美军M4型“谢尔曼”中型坦克,它只是被志愿军士兵用反坦克手榴弹炸断履带,美军坦克车组成员就下车投降了,可见在钢铁与肉躯的较量中,拥有勇气的肉躯远比钢铁更坚韧。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苏德战争中,苏军对付德国坦克的主要武器,第一就是己方的坦克或者自行反坦克炮,第二是大口径反坦克炮。至于步兵反坦克武器,苏军虽然装备很多,但实战效果很差,战果很少。

志愿军进入朝鲜以后,立即遭遇到美军1000多辆坦克,其中大部分是中型坦克甚至重型坦克。

对于志愿军来说,坦克部队当然是不存在的。1951年6月,志愿军坦克部队才第一次作战,而且规模一直不大。

志愿军是1950年10月进入朝鲜,也就是说半年多根本没有坦克的掩护。

那么,反坦克炮呢?

在前四次战役,志愿军主要在大范围的穿插作战,笨重的火炮根本带不到最前线,只能用骡马携带迫击炮和步兵炮。

所以,最初的志愿军只能依靠步兵反坦克武器。

当时志愿军拥有一种不错的反坦克武器,就是巴祖卡火箭筒。

这些都是缴获国军的武器,当年国军美械部队中装备一些巴祖卡火箭筒,数量还不少,共有2000多个。

除了部分战损以外,大部分巴祖卡都被解放军缴获。

不过,这些巴祖卡有两个问题,第一是口径较小,只有60毫米,难以正面对付美军的中型坦克和重型坦克。第二是数量不够。缴获的1000多具分散到几十万志愿军中,数量自然是严重不足。

长津湖的第9兵团是当时解放军装备很好的部队,然而第20军共计装备有53具火箭筒、26军装备有74具火箭筒、27军装备有86具火箭筒。

一个军才几十个火箭筒,肯定是不够用的,美军一个步兵师是五六百具。

志愿军第9兵团的主力步兵营,也只能装备2到3个。

由于巴祖卡数量严重不足,在当时战争已经打响的情况下,只能尽量利用现有武器对付。

这些现有武器,主要是这些:炸药包、爆破筒、集束手榴弹、反坦克地雷。

可惜,这些武器都属于赶鸭子上架。


炸药包

炸药包的炸药非常多,爆炸的效果不错,但炸药包的体型很大,重量也大,一般不能远距离投掷,需要直接放到坦克车身上,或者塞入坦克车底。

这就需要步兵跑到坦克边操作,危险性非常大。

美军擅长步坦协同,很少出现坦克没有步兵掩护的情况,想要冲到坦克上塞炸药包的难度非常大。

爆破筒

爆破筒的优点是威力大,不需要进攻前手工捆绑炸药包,比较方便。

缺点同炸药包一样,它也需要冲到坦克边使用,多塞入履带下。

这种反坦克的危险性非常高,爆破手就算袭击成功,幸存的可能性也很小。

集束手榴弹

这玩意虽然可以投掷,相对安全,但投掷距离也不远。

而且集束手榴弹的威力大大小于爆破筒和炸药包,一般只能对付轻型坦克,或者专门炸坦克的履带。

对付中型坦克或者中型坦克,集束手榴弹最多可以炸伤,难以摧毁。

反坦克地雷

反坦克地雷是对付美军坦克的有效武器,尤其设伏时候最有用。

不过,志愿军当时并不能制造反坦克地雷,普通地雷炸不动坦克。后来发现了将步兵地雷和炸药包埋在一起,充当防坦克地雷使用,但也是不常见的。

所以反坦克地雷起到一定作用,但并不大。

当时做过统计,第一次到第五次战役期间,志愿军使用步兵武器共击毁敌坦克396辆,使用野战炮、高射炮等非反坦克火炮击毁敌坦克139辆,合计共击毁(包含击伤后缴获,下同)敌坦克535辆。

看到了吗?用步兵武器击毁的坦克,是火炮的3倍。

而当时每炸掉敌人一辆坦克,志愿军要损失一个班的士兵。实战中,每打一辆坦克,都是非常困难的。曾有志愿军官兵连续牺牲27人,才击毁了一辆美军M26潘兴重型坦克。

这种情况下,我方紧急从苏联进口了一批步兵反坦克利器,就是反坦克枪和反坦克手榴弹。

其中反坦克枪已经过时,只能击穿几十毫米装甲,对付不了美军坦克。

但苏军的两种大型反坦克手榴弹,却非常厉害,可以对付美军M1谢尔曼中型坦克和M26潘兴重型坦克。

这两种反坦克手榴弹都采用聚能破甲原理,威力是很强的,体积也小,比炸药包、爆破筒实用的多。

即便如此,谁都知道使用反坦克手榴弹是极为危险的。即便手榴弹可以投掷,为了准确度,投掷距离一般不超过15米。而手榴弹本身爆炸威力就不止15米,投弹手且不谈遭到美军的杀伤,自己没有及时卧倒也会被手榴弹炸伤甚至炸死。

用反坦克手榴弹对付坦克,实在是不得已的办法。

在规模空前的第五次战役中,志愿军反坦克仍然是依靠步兵武器:五次战役我共击毁敌坦克一六九辆,击伤十一辆,缴获六十辆,这种战绩主要是发挥了步兵部队所能常握的一些轻型反坦克武器,如破甲雷,苏式破甲弹及自造地雷、火箭简等威力和作用来获得的(大批的专门反坦克的炮兵部队还未曾使用)充分的表现我步兵在战斗过程中高度的勇敢与机智。

到了1951年底,也就是第五次战役之后,苏联援助的大量武器到货,榴弹炮和反坦克炮也大量装备,情况就不同了。

就步兵反坦克武器上,志愿军购买和仿造了威力更强的反坦克火箭筒和无坐力炮,开始不依赖步兵反坦克武器了。




志愿军战士都是抱着为国献身的精神,冲杀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他们是中华民族最优秀的儿女,肩负着保家卫国的重任,赴汤蹈火,万死不辞。

志愿军战士,各个连队都组建了无数个爆破小组,就是遇到坦克,炸坦克;遇到堡垒,炸堡垒。那里有险阻,就冲向那里。

爆破队是连队的开路先锋,通常有三组,一组三个人,成品次形依次迭层前进。每人携带一个爆破筒或炸药包。在火力掩护下,迅速冲向坦克,将炸药包放在坦克履带上,或将爆破简掷向坦克履带上,然后向后翻滚,待坦克爆炸后,全连火力全开横扫坦克后面的敌人。

在爆破组遇到敌人射击后,有的牺牲,有的负伤丟掉了爆破筒或炸药包,但幸存的战士仍会坚决冲上坦克,有的就跳上坦克打开盖子向里边扔手榴弹炸毁坦克。

志愿军战士个个是英雄汉,在前边小组牺牲后,后边小组很快顶上去。

战争残酷,但志愿军的战斗意志更坚不可摧。上冈岭上,敌人一个碉堡疯狂扫射,爆破组战士全部牺牲了,这时候通讯员黄继光主动请缨,充当了爆破员,英勇地冲向了碉堡,炸毁了一个碉堡。敌人又有一个暗堡疯狂扫射。

负伤的黄继光赤手空拳地爬过去,奋力一扑,扑住了碉堡洞口。用身体挡住了机关枪扫射。战士们一跃而出,发出了"惊天动地"的呐喊声:"为黄继光报仇!冲啊!"一举占领了山头。

爆破队,就是敢死队,冲锋陷阵为大部队扫除重重障碍,为大反攻冲向了最前头。




一个人,一杆枪,几颗手雷,炸毁敌军2辆坦克和1辆军车,把美军一个师堵截了整整8个小时!这就是抗美援朝战争中的一级战斗英雄谭秉云的英勇事迹。



在1951年的5月的第五次战役中,我军某部班长谭秉云,带领战士驻守在麟蹄至自隐里的309高地。

这时,美军一个师的兵力正在数十辆坦克的带领下,沿公路杀来。

谭秉云在布置好其他战士后,自己带着小战士毛和,占据了敌军必经之路的一处险要之地。在此处的公路两旁,一边是一块巨大的岩石,一边是一条小河。

埋伏好后不久,敌人的坦克已经耀武扬威地开过来了。等开在最前面的第一辆坦克走近后,谭秉云扔出一颗手雷,谁知手雷爆炸后坦克却没有丝毫损伤。


眼见坦克从自己的眼皮底下大摇大摆地开过去了,谭秉云急得跳起来对着它的屁股又扔出了一颗手雷。只听一声巨响过后,坦克趴在地上不动了。

原来,坦克的后部是它的弱点!

这时,第二辆坦克又开过来了,谭秉云赶紧又扔出一颗手雷,而毛和则趁机机灵地绕到坦克后面,朝它的屁股扔出手雷,把这一辆也报销了。

后面的坦克一见,以为进入了我方大部队的埋伏圈,赶紧加大马力往后退。

这时,第二辆坦克顶上的盖子被人从里面打开了,谭秉云一看不好,赶紧跳上去,抱着枪对着里面就是一梭子弹,把坦克兵消灭在里面了。


敌人退到远处,对着阵地就是一阵狂轰滥炸。见我军阵地已经没有反击,于是美军派人开着一辆吉普车前来坦克前查看。

躲在巨石后毫发无损的谭秉云瞅准机会,对着吉普车就是一阵猛烈射击。只见吉普车一头撞在路边的石头上不动了。

这三辆车就这样严严实实地把公路堵死了,而此时夜色降临,敌人不敢轻易行动。

8个多小时后,我军后援部队已完成部署,谭秉云三全命带领战士们顺利撒出阵地。


下面我们再看一个战例:

1951年10月11日,为打通东线门户文登里,美军第2师、韩军第8师在一百余辆坦克的带领下,在飞机、火炮的配合下,沿文登公路向我军驻守的阵地杀来。

为对付敌人的坦克,我军早已在阵地和公路旁挖好了一万多米长的交通壕和三条宽4米、深3米的反坦克壕,并在阵地前布置了5个反坦克雷区。

同时,我军沿公路设置了3道火力线,分别由76.2毫米加农炮、山炮、无后坐力炮和火箭筒组成。


战斗开始后,战士们按照事先的部署,照着坦克的薄弱之处打,使得敌军损失惨重:28辆坦克被击毁,8辆被击伤。

这是抗美援朝战争中著名的反坦克战斗——文登川之战。

在战争中,我军逐渐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对付坦克的战法:

1、充分利用地形

就如谭秉云那样,在地形险要处埋伏重兵,一旦击毁敌军一二辆坦克,就可以堵住整条公路,让敌人的坦克失去用武之地。


2、充分利用敌军视区的死角

开车的朋友都知道,驾驶员是有视觉盲区的。坦克也如此,我们要利用其视区、射区的死角,靠近了坦克再从其侧方、后面攻击。

3、多用夜攻

抗美援朝战争中,我军取胜的法宝之一就是夜战。这时敌人的飞机、大炮都发挥不了作用,对付坦克也是如此。

4、阵地布置要讲究配合

实战证明,壕沟、雷区是对付坦克的有效手段,同时要合理配置火力,在敌人坦克趴窝时给其致命一击。


5、使用合适武器,瞄准薄弱之处攻击

履带、尾部、通风口、侧装甲等处,是坦克的薄弱之处,而其正面的装甲则很厚,难以攻击。

打坦克就要瞄准其薄弱之处,使用火箭筒、地雷、反坦克手雷、集束手榴弹、爆破筒、炸药包等武器,近距离进行攻击。

6、分割攻击

敌军进攻时,往往是坦克在前面进攻,步兵在后面跟进。对付这种进攻方式,我军总结出来的经验之一,就是将敌人的坦克和步兵分割开来,分别进攻,这样能让敌军不能互相配合。

整个抗美援朝战争中,正是这些成功经验,使得我军在装备远远落后于敌军的情况下,击毁、击伤和缴获敌人的坦克2251辆,为取得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抗美援朝初期,我国志愿军最为突出的一个缺点,就是反坦克装备十分缺乏。要知道美军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国民党军队不同,美军的火力更为先进,尤其是装甲部队数量众多。志愿军能用来反击坦克的只有集束手榴弹、地雷、爆破筒、反坦克手雷以及少量的反坦克炮。

美军经过二战洗礼,各项战术运用得十分成熟。坦克部队一般不会单独行动,都是伴随着步兵出现。志愿军在缺少反坦克武器的情况下,很难接近敌人,只能把手榴弹扔向敌军坦克。但是这样最多只能把坦克履带炸断,敌军可以在掩护下快速换好履带继续进攻。往往,为了击毁敌军一辆坦克,需要好几名志愿军战士用生命的代价,潜伏到坦克附近与之同归于尽。

1951年,美军在志愿军没有重型反坦克武器的情况下,依恃其坦克作战的机动能力及火力优势,采用在有利地形条件下集群式坦克突入战术,曾一度给中朝军队造成极大的伤害,让战士们对美军坦克部队产生了心理阴影。

1951年5月21日,第五次战役,志愿军后勤补给不足,彭德怀总司令下令全军北撤。5月22日,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全线发起进攻。5月24日,美军第10军为了扩大战果,迅速组建了几支以坦克、摩托化步兵为主的“特遣突击队”,直接朝中国军队后方猛插,对后撤的志愿军实施“切割”手术,以达到大规模围歼之目的。

在所有“特遣突击队”中,最为著名的是一支被称为“纽曼尖兵”的特遣先锋部队,这是一支由4辆坦克、两辆吉普车、两辆卡车以及40名步兵组成的突击部队。当时的志愿军战士只有手榴弹和炸药包,无法有效地对突击队进行围堵。“纽曼尖兵”依仗着这一点,在志愿军腹部一路穿插几十公里,毙伤我志愿军战士数百人,最后卡在了邵阳江的志愿军渡江点,此举大大震撼了作战中的中美双方。

彭德怀总司令得知消息后勃然大怒,结果看到了前线的战报后才发现,志愿军战士们已经尽力了。在前四次战役中,美军多次反攻,志愿军每次遇到坦克冲击,都是依靠着多层阶梯防御体系,用生命的代价才死死守住。

尤其是第四次战役之后,志愿军第3、第19兵团都是新入朝的部队,没有和美军交过手,对美军的坦克突击战术不了解。在第五次战役撤退的途中,志愿军战士们看到“纽曼尖兵”后,拼死抱着炸药包向坦克冲去,结果被敌人用机枪扫的一波一波地倒下。

一直到1951年10月,志愿军第68军204师610团在文登里战役中大破美军装甲部队。美军派出了一个师的兵力,出动了百余辆坦克、飞机轮番轰炸,愣是被志愿军一个团打到破产。至此,我军找到了对付美军坦克的方法,美军的装甲部队再也不敢像以往一样轻视中国军队。

1951年秋,抗美援朝战争进入白热化阶段,美国为了在战场上取得优势,集结了大量的飞机、坦克发动了著名的秋季攻势。战线由西线转移到东线,目标直指文登里。文登里是我军东线的门户阵地,是一条宽几十米到几百米的南北走向的山谷,非常适合机械化部队作战。美军准备以大集群坦克为主,其他兵种的配合下,进行强力突击。

为了应付美军的坦克,志愿军总部将刚刚补给到部队的苏制TM-35反坦克地雷、苏制RPG-43反坦克手雷、美制“巴祖卡”火箭筒、国产51式火箭筒送到了文登里前线的68军,并抓紧训练士兵的反坦克能力。除此之外,68军204师还有着大量二战时期日式山炮,以及国产52式无后坐力炮、苏式加农炮等武器。

1951年10月11日上午,美第2师的前锋两个营和10余辆坦克向坚守在文登里阵地的610团发动进攻,并呼叫飞机对其进行轰炸。在志愿军战士躲避轰炸时,美军坦克排成一排冲入文登里,志愿军战士拿着炸药包冲上去,却被坦克车载机枪迅速打倒。所幸,610团炮兵顶住轰炸压力,把炮口平放击毁了美军一辆坦克,击伤三辆坦克,才勉强阻止了美军的进攻。

当天夜里,610团总结了第一天作战时存在的不足。第一战前准备工作没有做好,不少工事不完善;第二大部分战士没有见过坦克,面对这个钢铁巨兽时,不知道攻击哪里;第三战士们手中的反坦克武器是刚刚装备的,很多战士对手中武器的性能不了解,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第四战士们在反坦克作战时,相互没有配合,缺乏统一指挥。

最后,610团改变了防御策略,结合文登里的地形总结出一套全新的反坦克战术:以发坦克炮、山炮、无坐力炮、反坦克火箭筒按照射程组成三层反坦克火力网。同时构建新的反坦克战壕,充分利用地形伪装自己。战术上要求炮兵打击敌军坦克后面的步兵,减慢敌步兵速度,使其与坦克脱节。等敌军坦克冲过来靠近后,战士们求准时机在第坦克转弯、越壕、上下坡等一切减速的机会,迅速瞄准并直击要害。

志愿军610团运用全新的战术,在短短一上午的时间击毁了美军10辆坦克,击伤8辆坦克,毙伤敌军近千人。第二天敌军80余辆坦克、百余架飞机朝610团阵地发起全面冲锋,结果依旧被610团击溃。美军无法突破文登里,于是气急败坏地向文登里发射了几十万发炮弹,志愿军也针锋相对予以坚决痛击。

据统计,这次战役中,志愿军共击毁敌坦克78辆,其中204师612团三营机炮连战士胡连一人用七发炮弹击毁敌军四辆坦克,创下了个人单日摧毁坦克最高记录,获得二级战斗英雄的荣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2

标签:志愿军   文登   坦克   爆破筒   敌人   火箭筒   炸药包   手榴弹   敌军   步兵   地雷   火力   美军   部队   武器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