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十六字的意思是什么?

所有人类文明的美好创造,都与道心有关,所有人类社会上的苦难,大都与人心的膨胀有关,启迪和护养“道心”,防范和制约“人心”,这就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任务!


在中国文化的典籍中,《尚书·大禹谟》,集中体现中国人对人性的理解,在这篇文章中,帝舜对大禹说: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后世的朱熹,陆九渊等大儒都认为这四句话集中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主旨,视其为中国文化的心传家法,即16字心传。


我们先看字面的意思,“人心惟危”,意味着人心给人带来的是危险,而“道心惟微”,意味着道心的很微妙,很微弱。


由此可知,中国先哲把人的心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内容是“人心”,一部分内容是“道心”,那么我们不免继续追问:到底什么才是“人心”?什么才是“道心”呢?为什么说“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呢?


如果我们能结合现实生活,就更容易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人心”,我们可以理解为人性的弱点,表现为人的各种贪欲,偏见,自私,狭隘,极端,攀比,虚荣,嫉妒等。


这些都是人性之中的消极力量,是引导人走向堕落和违法犯纪的力量。


而“道心”,可以理解为人性之中的积极力量,比如觉悟,智慧,开明,上进,宽容,仁爱等,就是能引导人越来越上进和高尚的力量。


那为什么“人心惟危”呢?大家无论是研究历史或者看现实社会,一个人几乎所有的人生困境和灾祸,都与人性弱点的膨胀有关,一言以蔽之,很多人就是败在人性的弱点上。


人们常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其道理就在这里,这个可恨的地方就是人性的弱点。


而“道心惟微”不仅告诉我们,人们的“道心”很微妙,还告诉我们,当一个人的良知和欲望相遇的时候,很多时候,人们的良知会在人性的贪欲面前落下风,有些事不应该做,还照样去做,最终越陷越深,后悔莫及。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文化没有简单的将人性理解为善与恶,而是看到了人性的复杂,人性之中具有积极的力量,引人向上的力量,也有消极的力量,引人堕落的力量,这是对人性客观的描述。


很多人主观的以为,中国文化认同人性本善的理论,并以孟子为例加以论证,这是对中国文化人性观的曲解。


孟子非常清楚的告诉我们人性的复杂,认为人性可以引人向善,也可以引人向恶。


但是,孟子认为无论是一个人的美好未来或是人类的美好未来,都在于如何引发和激发人性之中的积极力量,如何引导人心中的良知,这是孟子着力的重点。


任何人以简单的善恶来定义人性,都是违背事实的,如果我们说人性本善,那如何看待人性之中的消极因素?


如果我们认为人性是恶的,那我们如何理解人性之中的那么多让人肃然起敬的力量?


所以,中国文化对人性的理解比较客观、全面,不会以点带面,以偏概全。


正因为中国文化全面客观的理解了人性,所以我们就可以知道历代圣贤和大哲努力的方向。


尧舜禹,文武周公,老庄孔孟等历代伟大的思想家,都在努力的启发和引导人性的积极力量,防范人性之中的消极力量,从而希望人类社会越来越好!


美好的一切,都要从“道心”入手。


如何启发培育人的“道心”呢?从最理想的人类社会状态来看,是一个人做到自觉、自律、和自由的有机统一。


先说自觉:


所谓自觉,就是“道心”的启发,也就是平时所说的做一个觉悟的人,什么才是觉悟?


儒释道各家,以及人类的各种宗教都有各自的说法,但如果结合人类的现实生活,那就是对人的使命有觉悟,对人这一生的方向和责任,有觉悟,对自己每个社会身份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有觉悟!


觉悟,说得明白一点,就是做一个明明白白的人,做一个知道自己是谁的人,知道自己人生定位和角色定位的人。


孔子说:“50而知天命”,就是觉悟者的表现,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说某个人有眼色,知道人情世故,知道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分寸拿捏的恰当,这也是普通人的小觉悟。


否则,吃一顿饭,坐也不是地方,说话也找不准时机,那就是一个糊涂人。


做一个明白人,自觉的人,就会有自知之明,知道什么当做,什么不当做,懂进退得失,有边界,有规矩。


再说自律 :


简单的说,自律就是自己管好自己,这是非常不容易的事,由于人性的弱点存在,能全面管好自己的人微乎其微。


只有真正自觉的人,只有开启“道心”的人,知道自己是谁的人,知道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的人,而且能够将知和行结合起来的人才能做到自律。


否则,面对各种欲望,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更管不好自己,那就谈不上任何的自律。

再看自由:


这是让很多人神往的一个词儿,曾经有多少人为了这个词献出生命。


我们要问什么是自由?自由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吗?自由是不需要任何约束吗?当然不是。


所谓自由,是在一定的边界内的自由,是遵守各种规矩之下的自由,人在宇宙之中,不尊重宇宙的大法,就不会有任何自由,甚至带来人类的毁灭。


在社会中,不遵守各种法律,就不会有任何自由,甚至会深陷牢狱之灾,真正的自由是一个人做到了自觉、自律以后,才有的状态。

一个自觉自律的人,清楚自己是谁,能管好自己,在这个前提下,才能拥有自由,否则自由就是幻想,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所以,我们在提倡自由的时候,要把自觉和自律结合起来说,如果做不到自觉自律,那就是被动的自由。


中国文化在这一方面认识的特别深刻,任何时候,任何时代,宇宙社会都会有各种规律和规范,只有上升到自觉的人才能拥有真正的自由。


也就是说,通过人文的教育,以滋养道德,通过文化的启蒙,以提升人的觉悟,从而使人们做一个自觉和自律的人,这是最理想的状态。


自觉、自律、自由,都是“道心”的前方便。

那如何启迪“道心”呢?


就是通过优秀文化启发人性之中的积极力量,通过提升人性之中的德行,智慧,开明,上进等优秀品格,实现人们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


在启迪“道心”的问题上,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优秀文化的教育,以培养人们的德行,从而实现道心昌扬与德行落实的有机统一。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十六个字出自《书·大禹谟》,被儒家认为是“十六字心诀”,在先秦儒家中,虽然孔子奠定了儒家的基本思想,但是,对“十六字心诀”的解释影响最大的是孟子。孟子的“心性论”成了后来儒家学者解释“十六字心诀”的基本理论依据。

第一,孟子对这“十六字心法”的解释代表了正统思想的核心理念,是很值得注意的。

首先,“人心惟危”指的是什么呢?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但是,由于现实生活中的利益等欲望的诱惑,原本人之本善的心会被恶的观念所侵袭扰或遮盖,便有了自私自利、虚伪狡诈等观念,于是,人心就可能变恶。因而,人心是危险的,难以预测的。孟子认为,为了恢复人心之善的本性,必须经过道德修养,所以,孟子强调要善于养“浩然之气”。

孟子画像

其次,“道心惟微”指的是什么呢?

孟子认为,在各种欲望诱惑面前,人要修养心性,恢复善的本心并不容易,所以说道心是幽微难明的,这就是“道心惟微”。“微”即是指微妙深奥,因而是不易弄明白的。要认知善的心性,是非常困难的,需要经常长期修养,所以,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学,强调重视修仁知礼。而正是在此基础上,儒家提出了“内圣外王”的学说。认为君王要认知“惟微”之“道心”,并非易事,需要有耐心,有毅力,能坚持,能全心投入。坚持对于“诚”的追求,持之以恒地去修炼。

再次,什么是“惟精惟一”?

在孟子看来,要将心性修养好,必须坚持一个基本原则,那就是坚持“惟精惟一”。通俗说,就是在修养心性时要能精纯专一,尽可能保持专一心情,千万不要乱了心念。禅学修养强调“染缘易就,道业难成”,修佛要心念专一,勿受尘染所惑,才能修成正果。而儒家也是如此,修养要专心,心性要专一,避免名利欲望等杂念的影响,做到“惟精惟一”。若是修养未能心情专一,便会由善变恶,遮盖了善之本性。

对于修养活动,孟子还区分了“见而知之”和“闻而知之”两种不同修养特点的人,前者为“智者”,后者为“圣人”。郭店楚简《五行篇》有记载,孟子曰:“未尝闻君子道,谓之不聪。未尝见贤人,谓之不明。闻君子道而不知其君子道也,谓之不圣。见贤人而不知其有德也,谓之不智。见而知之,智也。闻而知之,圣也。”且认为圣高于智,“圣人知天道也”。(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这所指的“闻而知之”的人,便是善于“惟精惟一”的人。

最后,“允执厥中”是指什么?

孟子认为,“允执厥中”其实与“惟精惟一”是密切相关的,圣人能“闻而知之”,善于“惟精惟一”,也自然就能“允执厥中”。《中庸》有记载,孔子说:“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这一段话说的是舜的故事,舜有大智慧,治理民众能用中庸之道,不走极端,不做极好或极坏的事。而心性精纯专一,便能精诚恳切地秉行中正之道,自然也就能治理好国家。朱熹认为《中庸》乃“孔门传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於书,以授孟子”(《大学中庸章句》,第22页)。说的就是关于中庸的心法。所以,精诚恳切地秉行中正之道也是孟子所主张的。

故宫中和殿匾额上的“允执厥中”

第二,儒家另一代表人物荀子对“十六字心法”的理解与孟子有很大的不一样。

《荀子》主要是在《解蔽篇》对“十六心法”进行阐释的,荀子说:“《道经》曰:‘人心之危,道心之傲。’危微之几,惟明君子而后能知之。”荀子所讲的“惟明君子而后能知之”,便是强调圣明君子该能“明于道”。只有圣明君子才能真正懂得“治心之道”,能“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荀子画像

荀子一直推崇三代善政,将其视为是“内圣外王”的典范,《荀子·大略篇》曰:“主道,知人;臣道,知事。故舜之治天下,不以事诏而万物成。农精于田而不可以为田师,工贾亦然。”这主要指的是,君王的治国之道,就在于善于认知大臣;而大臣的治政之道,在于精通政事。之前,舜治理天下,不对具体事务下诏令,政事便能成。可见,治理之道未必太具体,农夫精通于种地,但却未能成为农事管理者,工者与商贾亦如此。所以,关键在于“明于道”而非“明于事”。管理在于知“道”而非知“事”。

在《荀子·大略篇》中,荀子还论述了舜是如何达到“不以事诏而万物成”的观点,认为:“昔者舜之治天下也,不以事诏而万物成。处一危之,其荣满侧;养一之微,荣矣而未知。故《道经》曰:‘人心之危,道心之微。’危微之几,惟明君子而后能知之。”

在荀子看来,“人心”与“道心”并非对立,而只是程度之别,“危”并非凶险之意,而只是比“微”更低级而已。唐代杨倞注云:“处心之危,言能戒惧,兢兢业业,终使之安也。养心之微,谓养其未萌,不使异端乱之也。处心之危有形,故其荣满侧可知也。养心之微无形,故虽荣而未知。言舜之为治,养其未萌也。”

这里说强调的“言舜之为治,养其未萌也”,其基本注重事发之前的状态,意即无为而为之意。而只有“至人”才能达到无为境界,荀子说:“夫微者,至人也。至人也,何强?何忍?何危?故浊明外景,清明内景。圣人纵其欲,兼其情,而制焉者理矣。夫何强?何忍?何危? 故仁者之行道也,无为也;圣人之行道也,无强也。仁者之思也,恭;圣人之思也,乐。”(《荀子·大略篇》)

这一段话所说的“圣人纵其欲,兼其情,而制焉者理矣”,与孟子的观念完全不一样了,仁者行道,无为也;圣人行道,无强也。这里的“仁者之思也,恭;圣人之思也,乐”,便是与孟子养“浩然之气”大不一样了,仁者之境界是恭谨;圣人之境界是和乐,是自在无为的“微”的圣境。

在荀子看来,“人心惟危,道心惟微”之本义并非是指人心私欲危险,不是指道心精微难知,而是强调修心应戒惧自省,而成就大道的方法就在于自在无为。圣人“纵其欲,兼其情”,只要是合理之度内,依然是在“行道”。荀子并不彻底排斥人之欲望,只是要求适度、合理。在人心与道心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总而言之,这“十六字心法”的基本含义可以理解为:人心是危险难测的,道心是幽微难明的,唯有能专心致意,精诚恳切地秉行中正之道,方能治理好国家。




人心惟危,惟:趋于;危:危险的、丑恶的、罪恶的(灵魂)。合注:人心(往往容易)趋于罪恶的灵魂。

道心惟微,道心:道德思想;微:细微的、深层次的。合注:(人的)道德情操的好坏,就要从细微之处给予正确的善良的引导。

惟精惟一,精:精华、完美;一:专一、唯一。合注:(对人性的引导)惟有精益求精,惟有专心致志。

允执厥中,允:公允、公正、公平;厥:文言代词,其;中:中庸、不偏不倚。合注:(引导者、执政者)本着大公无私思想教育和管理(老百姓)。力求不偏不倚,公平公允。




人心惟危,容易理解,指人的内心世界容易被红尘所染,故五祖云"时时勤拂试,莫使惹尘埃"

道心惟微,解释多种多样,末学提出自己的一点心得,以供抛砖引玉。

这四字的重心在道,难点却在微!理解的方式不一样,则对道心领会则大相径庭。微,可作微弱,孟子后儒家一般都作此解。若作微弱言,则仍如五祖北禪之法脉,渐修之法也。

末学以为,若微字理解为精微,微妙,则大不相同。《大学》中有“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此中的“知”即是真智真觉,最为微妙,精微者,非微弱之意。这样,道心惟微,成六祖顿悟之禅法。

惟精唯一者,沿上所述,先有悟入,然后方能渐修,专注于一,道自精纯矣。

允执厥中者,中道之意也,《大学》首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止善!”明德与亲民实则一体而言,不可偏废一边,则中庸之意明,自然止于至善了!如佛家言,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明明德即自觉,亲民即觉他,至善即圆满!




提问题者将“人心惟危”写成“人心惟气”有失觉察,必须纠正!

【人心惟危 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乃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十六字心传”,是儒家一以贯之《中庸之道》的理论及实践基础。

儒家思想是立足于红尘俗世,教人如何在滚滚红尘中修治齐平、精忠报国、建功立业,进而“朝闻道夕死可矣”的人生至境!

而要达至这一理想至境,就必须充分认识人心(人性)和道心(本性)之间的区别在于:

“人心”是惟一不二充满危险的存在,“人心不足蛇吞象”就是明证。倘若我们用世俗人心去观察分析理解世间万物,以及生活中发生的事情,无疑会充满危险⚠️

“道心”则是一如微细玄妙的东西,“妙明真心空妙有”得之解脱。如果我们用无为道心来觉察天地人之间的微妙关系,以及生活中发生的一切,无疑从中受益匪浅!

然而要想抑人心、获道心,必须积聚一定的能量,达至一定高度或境界方能获得。

这就需要人们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这旺盛生命力的源泉就是“精”与氣神的和谐统一。此即“惟精惟一”的要旨!

要达到“惟精惟一”的目标,就必须培养大公无私的执行力,以及“诚信中正、不偏不倚”的精神。这或许就是“允执厥中”的神髓!

儒家“十六字心传”意义,非文字所能表达,只可意会,难以言传。字字珠玑,溶化万有,实乃助人了悟达至“执中贯一”、“中庸之道”的心传要义,当慎思明辩,持恒如一,践行实修实证,方知个中滋味……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14

标签:允执厥中   人心惟危   惟一   荀子   心法   孟子   儒家   人心   心性   圣人   修养   自觉   人性   力量   自由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