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500洋人士兵防守的东交民巷,为何十万义和团打不下来?

简单说就是有组织有纪律的军队对付无组织(没有统一协调指挥)无纪律的乌合之众在特定地形(人数众多但是无法展开,正面接敌的恐怕不足五十人)形成压倒优势,乌合之众就是趁火打劫,抽热闹,占便宜,谁也不想先送死,组织混乱,没有统一领导,义和团并不是一个组织严密的组织,甚至远不如青帮,斧头帮组织严密,这样的组织人数多没有用,按照你的说法日本鬼子就不可能打进中国。




讲个真实的故事,你看完就知道为什么攻不下来了。

二战结束了,日本投降了,只留下一部分伤、残兵散落在各地。

二战期间,我同学的爷爷,当年曾帮助过赤卫队、游击队,后来遇上了大扫荡,被另一村民向日本人供出,由于拒不提供赤卫队或游击队联系人,更不愿意带日本人前去抓捕,最终被日本人用开水灌入喉咙致死。所以他儿子非常憎恨日本人。

日本人落败了,大部分战俘被优待,撤回了集中地,等待撤回或以撤回日本。也有一部分伤、 残兵来不及或是被掉队,只能三五成群地自行想办法撤退。

这个故事应该就发生在那个时间段。冬天,三个日本伤兵,一条三八大盖,(懂点军事的人应该知道,三八大盖属于单发步枪)。在往南撤退时经过这里被发现。当年日本气势如虹时对付不了,难道三个伤残还对付不了么?

同学的老爸当即找了八九个村里年轻的小伙,据说当时都热血上头,感觉打死几个伤残兵跟打死几只狗没什么区别。没有报告当时的政府,也没有告诉民间其他抗日组织。没有枪,就拿了砍柴刀、锄头、扁担等,准备痛打落水狗。

那个冬天有点冷,好像天空还在飘着雪花,三个日本兵把破旧的柴门虚掩,在里面烤火。我同学爸爸带头,其他人尾随,八九个壮汉蹑手蹑脚地来到破屋前,由于我同学老爸跟日本人有血仇,所以他一脚把柴门踹开,高举扁担!准备往屋内冲去!

日本伤兵用一幅藐视的眼神看着他,其中一个把那仅有的三八大盖拿起来,骂了声:“八GA”!

一阵风吹来,同学的爸爸打了个冷颤,感觉身后无比安静,回头一瞥,身后已无一人!其他人全跑了,全跑了!!!

同学的爸爸把扁担一丢,也跑了!

日本人没有开枪,可能是觉得自己国家已经战败,也可能是怕开枪后自己更难活命!

这个故事是在我发现同学很仇视另一同学时,她给我讲的一个故事,被烫死的是她爷爷,而出卖者是另一同学的爷爷。

我无法去评定他们的对错,也无法去指责在当时环境下面的任何一个人。死了的属于惨死,而活着的据说也是内疚自责终身。

我只是想说,战争有时候不是人多就一定赢,有各方各面的原因,但最主要的除了武器的悬殊之外,更重要的是在某些时候,看起来壮大的队伍,众多的人数,其实他们只是因各种原因聚在一起,并不一条心,如果顺风顺水,大家都愿意打打秋风,捡捡干鱼,喊喊口号,但只要出现逆境,不需要外部敌人有多强大,光是小团体意识、利已主义,就能将整个队伍拖垮、拖散。

这就像前些年某些火车站事件一样,一群人往往敌不过几个暴徒,一群大老爷们在昆明还得靠开快餐店的女主人拉下闸门救命!




世界上唯一向所有西方列强宣战的国家,就是清朝统治下的中国,慈禧太后于1900年6月21日做出“万国宣战”的决定。

慈禧太后是多年的老政治家,为什么出如此欠缺考虑的决策呢?这跟维新变法失败后,洋人支持光绪帝,反对慈禧有关。

本来慈禧也不会这么冲动,毕竟枪炮不如人、军队素质差,但自从看到义和团的“神功护体”“刀枪不入”之后,她开始有了大胆的想法,“有如此神勇义士,定能灭洋人,保我大清江山。”

1900年前后,民间义和团以“扶清灭洋”为口号,把矛头对准帝国主义,迅速在中国北方壮大声势,用暴力手段打击外国教会侵略势力。

西方来的传教士一旦被义和团抓到,往往就会被凌辱、酷刑甚至处死,他们寄回家的信件让欧洲人倍感惊慌,中国人被他们想象成为残暴嗜血的民族。

哪怕义和团运动结束之后,西方国家依然丑化中国人,甚至产生“傅满洲”这样的文学形象人物,这个虚拟人物连续100年被称为“最邪恶的中国人”。

回到慈禧太后的“万国宣战”现场,一面是英、法、美、俄、德、日、意、奥、荷、比、西十一国接到宣战,另一方面清军、义和团开始攻打东交民巷使馆区。

当年的东交民巷使馆区被吓坏啦,各国使馆人员约500人、守军约500人、避难基督徒约400人,武器只有枪支没有大炮。

而进攻方具有碾压性优势,清军的主力是枪炮齐全的甘军,义和团有超过10万人包围使馆区。然而奇怪的事情就发生了,这么多人硬是打不进去……

清军拥有最先进的德国克虏伯大炮,按道理几发炮弹就能把使馆区砸出大窟窿,可是炮兵就是怎么也打不中目标。清军里的洋枪也没发挥作用,只听到阵阵枪响,就是不见洋兵倒下。

每天的亮点就是义和团冲锋,他们穿着红衣红裤,焚香礼拜后,一人一道符,高喊口号冲进巷子……洋兵发现后,一通射击,义和团留下一批尸体后撤。

更蹊跷的是,在战斗的间歇,慈禧太后还派人送西瓜、蔬菜、面粉、鸡蛋、肉类进东交民巷,生怕里面的人饿死。

杀洋人最积极的义和团感觉很沮丧,把更大的精力用在杀北京城内的“二毛子”。他们还认为老百姓的“不洁”让神功失效,北京的义和团下令破解“令人家烟囱上盖以红纸,又令将粪桶倒置,插纸花于上。”

结果没有丝毫改变,每天重复着同样的事情,清兵怎么也打不到要害,义和团冲锋总是被击退……65天过后,义和团伤亡惨重,仅取得打死43个洋兵,伤152人的战绩。

为什么10多万义和团打不下500洋兵防守的东交民巷?答案就在慈禧那里,她后来说:“……因洋人欺负得太狠了,也不免有些动气……火气一过,我也就回转头来,处处留有余地。我若是真正由他们尽意的闹,难道一个使馆有打不下来的道理?




东交民巷诞生于13世纪末,马可·波罗来中国的时期,它位于北京东城区,是老北京最长的一条胡同。

列强在东交民巷抢占地盘,设立使馆、兵营、警察署、银行、商务处等。

东交民巷作为使馆区,里面建有东交民巷使馆建筑群,是一个集使馆、教堂、银行、官邸、俱乐部为一体的欧式风格街区。据说当时只有500洋人士兵防守 。

后来,英勇的义和团曾多次攻击东交民巷的侵略者。为什么10万义和团打不下来呢?主要还是这么三个方面的原因。

其一、慈禧太后对内公开叫嚷要领导民众抗敌,其实是利用义和团来反对列强,使“反清复明”的义和团,变成为“扶清灭洋”的武力,而她背地里又向列强乞哀告怜

义和团运动爆发后,清朝主要的对付方法是采取如下两种方式:

用武力镇压,以及转移群众运动的目标。

慈禧太后就是采取最后一种办法,利用义和团来反对外国人,使“反清复明”的义和团变成为“扶清灭洋”。

于是他把义和团的领袖召进北京谈判,进行杀外国教士和领事,命令义和团进攻东交民巷外国领事馆。

这种情形帝国主义当然不能容许,所以直接引发英、美,法,德、日、意、俄,奥八国联军进攻中国。

据说慈禧想让“大阿哥”作为已故的同治帝的继承人,由于各国公使反对,而做罢了。

因此,载漪遂对外国人的干涉深为不满。次年,义和团运动在京津一带蓬勃发展,他就利用义和团的“灭洋”口号,称之为“义民”。

清朝任命他为总理各国事务大臣,并调董福详之甘军入京,会同义和团进攻东交民巷使馆区。

与此同时,慈禧太后也开始重视义和团的力量,由于北京端王载漪、庄王载勋军机大臣荣禄等人的欺骗,使她感到不用国家一兵,不糜国家一饷,利用义和团举义旗以攻洋人,是一种妙策。

可此时,她见义和团和清兵屡攻不下使馆区,心中暗暗着急。

在废黜光绪帝问题上,慈禧同列强之间存在激烈矛盾,她才最终决定利用义和团的仇外情绪,让义和团与列强发生正面冲突,使其两败俱伤。

协办大学士刚毅等,也主张利用义和团来加强以慈禧为首的满洲权贵的封建统治。

不久,清政府发布“上谕”,承认义和团合法,宣布对列强“宣战”,下令义和团进攻东交民巷使馆区和西什库教堂,下令董福祥的甘军和荣禄的武卫中军“协同”作战。

后来,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挟持光绪帝和一批王公大臣仓皇西逃。途中,慈禧太后却宣布“剿灭团匪”,诬蔑义和团为“肇事”之由,为正本清源,必须剿灭之。

  • 可以看出,至始至终,慈禧太后就没有抗战的决心

慈禧太后确实曾下令向洋人宣战,派遣董福祥的甘军配合义和团进攻东交民巷,但当义和团取得节节胜利后,慈禧太后又开始帮助洋人剿杀义和团的反帝斗争。

当时清政府内部,在对待这场战争的态度上,明显地存在着对立的两派。一派主张应把义和团镇压下去,只有这样才能使洋人不再派兵进京。

这是对洋人的主和派,其代表人物是军机大臣王文韶、户部尚书立山、兵部尚书徐用仪、吏部侍郎许景澄、内阁大学士联元及太常寺侍卿袁昶等。

另一派则是以端亲王载漪为首的主战派。

清朝与各国开战后,仍在保护各国使馆,惩办“乱民”,慈禧等对内公开叫嚷要领导民众抗敌,背地里又向列强乞哀告怜。

慈禧导演的一场“攻坚战”,就是实现借刀杀人的毒计而已,以便扑灭义和团的熊熊烈火,清政府别有用心地鼓动义和团进攻东交民巷使馆区,以及西什库的天主教北堂。

而且,她下令由董福祥的甘军、荣禄的嫡系武卫中军,要与义和团“协同”作战。

其二、这些列强都是历史上世界最强的几个国家,武器非常先进,而且驻华的侵略军都是列强的精锐部队选派出来的人

交民巷的十一国公使,在北京内城离皇宫不远、紧挨正阳门处,这里有11国使馆,和北京城里唯一的一座西式饭店。此外,肃亲王爱新觉罗,善耆的宅子也坐落在使馆区内。

这11国是:英、美、德、法、俄、日本、意大利、奥匈帝国、荷兰、比利时以及西班牙。

当然,最强的是前面八个国家。它们当中,美国是美洲大陆唯一的新兴强国,日本是亚洲大陆唯一的新兴强国,其他六位是当时欧洲大陆所有的强国,也就是说,这八个国家是当时世界最强大的世界级强国。

天津清兵同义和团在紫竹林租界与联军展开激战,大获全胜。

朱春山及其领导的部分义和团员,英勇杀敌,冲锋在前,受到官府奖赏。

廊坊之战,由于清军与义和团配合紧密,大败联军,迫使其逃回天津,此役打死打伤联军近300名。

于是乎,慈禧太后以为义和团勇气可嘉,可以利用,于是诏令京津义和团,进攻东交民巷各大使馆,并先后对各列强宣战。

当时,帝国主义侵略军已挖好战壕、筑好工事,做好了长期防守各种准备。

所以,尽管义和团众英勇进攻,不怕牺牲,甚至冲杀到阵地前,只能同敌人进行肉搏。

在多次义和团进攻之中,肃亲王府成为战场,几乎被沦为废墟。但是义和团的武器实在太简陋,所以火力不足,根本不能靠近敌人,更加不可能快速攻入使馆区。

其三、慈禧又请李鸿章赴京,李鸿章终不为所动,他认为当时对拳民剿抚两难,对列强衅端已成,而清政府尚无任何主见,说自己赴京,也是无济于事

慈禧太后得知云集在大沽口的日、英、法、德、俄、美、意、奥八国舰队,已经攻占大沽口,正向天津进犯,而且将以保护使馆的名义进犯北京。

她不禁勃然大怒,决心与列强开战,限令各国使臣立即离京回国。

不久,慈禧太后下诏宣战,命载漪、刚毅率清军,以及义和团进攻东交民巷各国使馆,企图迫使洋人就范。

此后,清武卫前军将领聂士成,在天津八里台战死,八国联军攻陷天津,通向北京的门户大开。

东南各省的督抚李鸿章、刘坤一等人,则宣布“东南互保”,进而拒绝加入清廷与列强的战争。

传说义和团攻打外国驻京使馆,火烧外国教堂,杀了德国、日本使馆官员。

李鸿章感到北方局势混沌,故意推迟赴京的行程,并五次电奏。

他三番五次的请先剿灭内匪,再退外国兵,驻德大使吕海寰曾经致电李鸿章,请其早日北上,以维持大局。

李鸿章当即复电,他推脱说:拳民剿抚两难,衅端已成,是政府尚无主见,鸿即绕道前,无济于事。

而此时的慈禧用诡计,促使义和团猛烈进攻东交民巷的各国使馆,意在使义和团身陷困境。

李鸿章看出慈禧意在陷害和利用义和团,将来不会有什么好处,托辞时间,但清廷授于他直隶总督之官来打动他。

李鸿章这才离开广州到了上海。但他没有按照朝廷的旨意赶快入京,而是在上海停留下来,等待北方局势的明朗化。

而当时天津战役开始,天津失守,慈禧又请李鸿章赴京,李鸿章终不为所动。当八国联军正向北京推进之际。东南各省居然搞什么互保活动,不愿意参与对列强的战争。

综上所述,慈禧太后利用义和团反对列强,是出于各种目的,而且仅仅是借刀杀人而已,后来她还帮着列强围剿义和团。

事实上,这些列强都是历史上世界最强的几个国家,武器非常先进,而且驻华的侵略军都是列强的精锐部队选派出来的人。

当时,慈禧请李鸿章赴京,李鸿章终不为所动,他认为当时对拳民剿抚两难,对列强衅端已成,而清政府尚无任何主见,说自己赴京,也是无济于事,借故拖延,暗地里却支持东南互保。所以义和团才打不下东交民巷。




事实上,发生在1900年的东交民巷之战,保卫各国大使馆的外军防卫力量并不只有500人,而围攻东交民巷的义和团也根本没有达到10万人。

东交民巷之战,发生在1900年的6月20号,并在8月14号宣告结束,总共历时56天。很多人至今仍然质疑,清军投入了大量的军队和助战的义和团,为什么连几个大使馆都打不下来?

这个问题虽然很让人疑惑,但大家如果仔细看一下战前双方的敌我力量对比,你就不难发现一个问题——我们的进攻力量其实没有想象的那么强。

在这场战斗中,我们投入的武装力量总共有两支:董福祥率领的甘军,以及参与助攻的义和团。

由于甘军在多年前进行过整编,因此史书中清楚地记录了它的规模:22个营,约7000官兵。但作为甘陕回乱而诞生的这支地主武装,在缺乏洋务运动背景下的西式训练和现代武器装备的补给之下,甘军的装备和战斗力情况都不容乐观。

因为在围攻东交民巷的战斗中,这支标准的清朝正规军竟然还装备着大量的火枪和土炮,用这些物件去进攻大使馆那些现代化建筑,这是不是有点滑稽?

尤其是在8月14号八国联军攻入北京的战斗中,号称有7000之众的甘军只在早上短暂地击退了沙俄军队的进攻,随后就宣告崩溃,董福祥也被迫在当天就率领残部保护慈禧一同外逃。也就是说,这支军队刚打了几个小时就支撑不住了!

也正因为这支军队的战斗力不容乐观,在董福祥进入北京、甘军被并入京城武卫军的过程中,对比袁世凯的新军和聂世成等人的武装可以在天津等要害地区驻扎,董福祥的军队却只能在京城内部游走,或者更简单的说,清廷对这支军队的定义也仅仅是维持当地的治安。

抓个小偷对付各少许土匪也就罢了,直接去打攻坚战?那你可太难为这支军队了!

至于围攻东交民巷期间,进入北京城的义和团究竟有多少人?由于义和团是一个缺乏组织性的松散联盟,这支队伍完全是由北方各个分坛所凑成的乌合之众,至今史学家也无法估算这支部队的进京人数,但有几点是可以肯定的:

1、义和团的装备堪忧,除了少数的火枪,剩下的也只有大刀和长矛,外加所谓的一身刀枪不入的功夫。至于人数,所谓的10万只是号称,实际上根本没有!

2、由于义和团进入京津地区完全是趁火打劫,他们在进城之后,根本没有将自己的重点目标放在东郊民巷。而是集中火力对周边的教堂和无辜百姓家展开了一系列的洗劫,一时间在义和团的打砸抢烧之下,没有逃进东交民巷的传教士和教民死伤惨重,无辜百姓也有众多人等死伤。

至于东交民巷,人家压根就没想打,毕竟义和团这帮人也不傻,在洋人们以逸待劳的情况下,我们哪有胆子打?也正因为如此,在长达56天的围困战争中,被包围的这些亲历者所书写的回忆录中,也没有过多的记载他们曾经遭到义和团的大规模进攻。

那守卫东交民巷的西方列强的武装力量有多少?这在历史上是有着详细记载的:

1、由男女老少组成的教民约2000多人,去掉没有战斗力的老人、女人和孩子,至少有数百名男性青壮年组成了临时武装力量!

2、欧美侨民623人,其中400人是男性,并且也武装成了武装侨民。除此之外,还有各国留守的陆战队和水兵共计409人,并配备了三挺重机枪和四门火炮。

从上述这些数据中,你不难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守卫东交民巷的列强武装力量也高达上千人以上,并且接近半数的人员都是标准的正规军,他们的个人军事素养完全要高出甘军和义和团不下十倍。这样的武装力量,再依靠着东郊民巷各种西式建筑所临时改造的军事堡垒,抵抗7000清军和数目不详的、犹如一盘散沙的义和团,那是完全绰绰有余的!

但比起进攻力量不足,更致命的问题还是来自于慈禧和清朝高层对攻打东交民巷的犹豫不定,这也直接造成了所谓的56天的围困战,根本就不是按照围困战的标准去打的。

1、6月20号到6月23号,这是东交民巷之战中最激烈的四天,然而这三天的时间里,外围上万名清军和义和团根本没有发起全力进攻,他们只是不断的向东交民巷开炮,每天的炮弹也不过三四百发,四天的弹药量也不过上千发炮弹而已。

由于相当多的炮弹是铁球的土炮弹,又要分摊到十几个大使馆的目标区域里,如此计算的话,这种炮击的杀伤力实在是可怜的有限!

2、从6月25号开始,考虑到这样的进攻可能会激起更大的矛盾,在慈禧的允许之下,清廷重臣刚毅甚至还向使馆区送进了瓜果蔬菜,别说是战斗,这连围困的标准都没有达到。

所以到8月14日,东交民巷使馆区的伤亡人数仅仅只有195人,6%的伤亡比,东交民巷又怎么可能打得下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0

标签:义和团   义和团运动   洋人   使馆区   武装力量   列强   天津   日本人   日本   联军   使馆   清朝   北京   慈禧   士兵   军队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