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当年每月收入仅有350块大洋,放到现在是什么收入水平?

这么说吧,别看鲁迅先生当时月薪“仅有”350块大洋,但他一年的工资,就能在北京买下一座三进共32间房的四合院。

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年初,鲁迅应教育总长蔡元培邀请,出任了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

之后在当年八月,鲁迅又被任命为教育部佥事,在此期间,他的工资收入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升。

这一点,在他的日记中就有所体现。

下午收本月俸百二十五元,半俸也。---《鲁迅日记.1912年8月30日》

也就是说,当时鲁迅收到了八月份的工资,共计125个大洋,但这仅仅是当月整体工资的一半,而这么算下来的话,他的整体月工资,是250个大洋。

随后几年,鲁迅的工资继续在不断提升,比如他在1916年2月26日的日记中就写到,当天上午,收本月薪俸为“二百八十八元”。

而到了当年5月,鲁迅的月薪则上涨至每月300大洋,此后略有浮动,大致在350个大洋上下。

听起来,鲁迅先生这一个月三百多大洋的工资收入,似乎并不高,但实际上这是个错觉,单凭工资收入,鲁迅先生在当时就已经是妥妥的中高收入阶层。

而在他的日记中,就有大量他花钱的记录,我们可以就此做一个对比。

比如在1916年的正月,鲁迅曾去参加一个朋友(日记中记为“吴鋉百”)嫁女儿的婚宴,而当时他所上的贺礼,为一块大洋。

再有,也是在当年正月,鲁迅又参加了一场葬礼(祝荫庭丧母),所上礼金,同样是一元。

也就是说,在当时,一块大洋就可以满足参加婚丧嫁娶的礼金,而放到现代的话,即便是搁到农村,随礼至少也得一百元以上才行。

按照这个标准来算的话,当时鲁迅先生每月收入350元的话,那么一个月下来,就相当于现代的35000元。

当然,这么算的话有点随意,那我们再来看与鲁迅同时代的人,收入水平如何。

先说和鲁迅同级别的人,也就是同样在政府部门工作,也和鲁迅一样担任教授之类的高级知识分子。

比如蔡元培,他在1917年至1927年期间,曾担任北京大学校长一职,而据考证,当时他的月薪为每个月600元。

而被蔡元培聘请来担任文科学长的陈独秀(1917年1月就职),月薪则为320元。

另外还有,在1917年的冬天时,受聘开始担任北大图书馆馆长的李大钊,当时的月薪,是为120元。

这么一看的话,鲁迅先生当时的月薪处在中等水平,但如果拿当时的大多数普通人的收入去对比的话,就知道他的收入有多高了。

比如当时北大图书馆的管理员,月薪仅有八元而已。

还有,在《银圆时代生活史》一书中记载,当时上海洋行的一个经理,每个月的月薪收入也只有25元而已。

而要是洋行的普通职员的话,每个月工资也就在14到20个大洋之间浮动。

虽说洋行普通职员的收入并不高,但比着那些靠着劳动力赚钱的人,已经好上不少,当时一个工厂的纺织女工,辛苦一个月下来,也就是10到15个大洋不等。

就连当时的巡警,一个月也不过七八块大洋,至于那些在大街上靠着拉人力车,或者摆摊卖东西赚钱的辛苦人,自然就更低了。

但这还不算什么,根据资料记载,当时在农村,一些为地主家做长工的人,一年下来,也就只能挣到十几个大洋,折合下来,每个月才一个大洋。

而再去看鲁迅先生每个月350元大洋的收入,那何止是高收入人群,简直就是“富豪”,他工作一个月,相当于地主家长工干上350个月,也就是30年上下。

如果放到现代,以工厂的女工为例子,一个月再怎么着,也得挣个3000元到5000元之间,我们取最低数,按3000元来算。

鲁迅一个月为350元大洋,而当时的纺织女工一个月则为10到15个大洋不等,就按照顶格的15个大洋,那么这么算下来,鲁迅一个月的收入,是女工的23倍多点。

那么套用到现代,按照女工每个月平均三千的工资收入,23倍的话,则为69000元。

这么看来的话,鲁迅就相当于现代社会的高级金领,其收入水平,已经远超至少八成以上的普通人。

当然,作为高级知识分子,就是放到现代,也确实是高收入人群,比如很多知名大学里的高级教授,或者是一些专业度极高的人才,每个月工资收入个几万块,也并不是什么稀奇事。

但不管怎么说,鲁迅先生的当时的收入,绝对是已经属于佼佼者,就算是放到现代,也是属于金领级别的收入群体。

不过,单纯谈收入而不谈物价,得出的对比也不具备太多的参考价值,如果再对比当时的物价以及购买力的话,就会发现,按照鲁迅先生的收入水平,那小日子绝对能过的相当滋润

当时在上海,一块大洋,能购买到三十斤大米,而在北京,一块半大洋,则能买到一袋三十斤装的洋面粉。

同样是在北京,猪肉在当时为二角钱半一斤(一块大洋等于十角),而牛肉则为三角一斤。

另外,被当时许多人都喜欢购买的上海产皮鞋,价格为2个半大洋一双,曾经在1934年,中央军从美国购买回来一批高档的长筒男靴,价格稍贵,为15个大洋一双。

按照上述这样的物价,那鲁迅先生一个月350元的工资收入,真的是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想买什么就可以买什么。

还有就是奢侈品方面,依照鲁迅先生的收入,同样也消费的起。

根据资料记载,当时英制"茄力克"香烟,一罐50支包装的价格,为1块大洋,而著名的三星白兰地,则为6块大洋一瓶。

更高级点的,比如自行车,当时新车的价格为150块大洋。

此外当时已经出现有汽车,最便宜的汽车品牌为“佩佩奥斯汀”,其整车价格为1100块大洋一辆,同时当时的汽油价格则为四角到五角之间。

再往上的道奇汽车,一般整车的价格则在3000大洋上下。

也就是说,鲁迅先生一个月的收入,可以抽进口的香烟,同时喝品牌的洋酒,另外买辆自行车也不成问题,如果攒上一年的工资,那么买一辆进口小轿车开开,同样也是可以实现的。

并且更重要的是,完成这些对于鲁迅先生说并没有什么压力。

而放到现代的话,这也是远超大部分人的收入水平,毕竟现代的普通上班族,谁也做不到在抽着进口烟,喝着洋酒,顿顿有大鱼大肉的情况下,还能买一辆进口小汽车。

所以,从这个购买力和物价方面来看,鲁迅先生属于是金领中的金领。

另外,鲁迅先生一生最大的两次支出,和我们现代大部分人一样,也是花在了置办房产上面,他曾先后两次在北京买过两处房产。

第一次是在1919年,当时经他介绍,他的弟弟周作人已经在北大任教,考虑到家人生活方便,也为了完成早年曾经许诺的三兄弟永不分家的夙愿,因此在1912年,经过他多次看房后,最终卖掉绍兴祖宅,在八道湾11号院,买下了一处房产。

那么,这处房产有多大呢?按照资料记载,该宅子前后有三进,大约有三十间房子,其中包括有正房、厢房、耳房等,并且还有个大花园和一个小跨院。

这种规模的宅子,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豪宅了,并且还是位于首都寸土寸金地段的豪宅。

而购买此处宅子的价格,根据资料记载为3500元,相当于鲁迅先生当时十个月的工资,加上后期修缮、添置家具等,总共花费也就等同于他一年的工资。

试想,搁到现代的话,能用一年的工资,在北京买一套这么大的房产,恐怕能实现的人,真的并不多。

不过,鲁迅先生购买的这套房产,总花费并不是他一个人全包的,具体分为几个部分。

第一个部分,是卖掉绍兴祖宅的收入,这个大约为1000大洋多一点。

另外一部分,是鲁迅的弟弟周作人也拿了一部分钱,不过具体他拿了多少这个无从考证,但可以确定的是,这套房产他确实也贡献出了自己该贡献的那一部分。

最后一部分,才是鲁迅先生出资,而这三部分合起来后,总算凑够了该房产的总价。

但也正是因为如此,就为日后鲁迅先生与弟弟周作人决裂埋下了伏笔,在八道湾11号院住了大约有四年多之后,鲁迅兄弟之间的矛盾已经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最终他决定,搬离这里,另觅住处。

至于鲁迅先生为何会出现兄弟失和的情况,历来说法很多,较为普遍的一种说法是,当时周作人的妻子羽太信子掌管着家里的经济大权,包括鲁迅的收入也都上交给她,但她却花钱大手大脚,因此就产生了矛盾。

到了后来,羽太信子又挑拨怂恿周作人,最终促使周作人与哥哥彻底决裂。

当然,这种说法具体是不是真相还有待考证,但在1923年年中,鲁迅确实搬出了八道湾11号院,并在当年10月,购买了阜成门内西三条胡同21号院的一处平民四合院。

并且,当时鲁迅先生在购买这座四合院时,由于手头并无宽裕的钱(之前的工资收入均上交家用),不得已之下,只得向两位好友许寿棠和齐宗颐各借了四百大洋,方才买下这座宅院。

也就是说,这座宅院的花费,共计为800个大洋。

这座宅院,便是如今的北京鲁迅故居,其建筑规模为北房三间,南房三间,另外还有东西厢房各两间,其占地面积为78平方米,而建筑面积则为222.72平方米。

也就是说,按照鲁迅先生当时的工资标准,他是花了两个半月的工资收入,就买到了一个两百多平方米的宅子,并且还包含地皮在内,更重要的还是在北京。

而这个价格标准,放到现代,别说用两个半月的工资,就是能用20年的工资收入(只说普通收入人群,超高收入的群体不包括此列),能在北、上、广、深这几个大城市买这么一处房产,估计也是较为困难。

甚至别说是北上广深,就是普通的省会城市,怕是难度也不小。

总之就是,鲁迅先生当年每个月350块大洋的收入,不管是在当时,还是按照购买力放到现代对比,都是妥妥的高收入人群,生活质量是绝对比大部分都好上很多,并且这还没有算鲁迅先生代课、写书等其他收入,如果加在一起的话,当时他的收入水平,那几乎是可以用“钻石领”来形容了。




1919年,鲁迅花了3500块大洋,在北京八道湾胡同买了一个三进的四合院,共有32间房,当时,鲁迅的月收入350块大洋,也就是说,鲁迅用一年的工资,就能在北京买上一所四合院,放到现在,我们是难以想象的。

鲁迅的工资在当时算什么收入水平?

鲁迅在北洋政府教育部上班相当于现在的公务员,他又是科长,薪水自然不低。

1916年2月,鲁迅在日记中写道:“本月晋升第三级俸,月工资从280块大洋涨到了300块大洋”。依据《鲁迅日记》记载,鲁迅在中华民国教育部任职,经过几次加薪,薪水陆续涨到了300块大洋。

这样的收入情况,放在当时是什么水平?

可以先和鲁迅的“同行”们比,1912年在天津办报纸的梁启超,一年除去各项支出,“年亦仅余五六万金耳”,也就是每年赚五六万块大洋,大概每月有五千块大洋。

1918年,22岁的作家茅盾,出版了一本畅销书就能拿400大洋稿费,1920年担任北大文科学长的陈独秀,月收入是400块大洋,蔡元培作为北京大学校长,月薪为600大洋,其他大学教授,每个月的工资也是400元大洋。

如果拿鲁迅的工资和其他同时期的名人来比,其实算不上高,确实是“每月收入仅有350块大洋”。

但是如果抛开当时的名家大师来看,如果拿普通人的工资和鲁迅相比较,就会发现鲁迅的工资已经相当高了。

当时鲁迅所处的时期,一个普通的医生平均月收入其实就是40块大洋左右,一个小学老师的工资是每个月10块大洋,上海的普通工人,月薪3块大洋,普通巡警月薪7块左右,大户人家中的女佣人月薪2块左右。

通过和普通人的对比之后发现,鲁迅的工资收入,是当时普通工人的100倍,这在当时确实算得上是高收入人群了,之所以说他收入高,这得结合大洋在当时的购买能力来看。

当时的房价是怎么样的呢?依据当时《晨报》的记载,北京积水潭西河沿一套住宅,售价是3500块大洋。

按照这样的购买能力来看,北京积水潭西河沿一套住宅,相当于鲁迅不到十八个月的薪水就能买下来。

而鲁迅的这些钱,对于他来说,只是一小部分。

作为当时的顶流作家,在教育部任职的同时,鲁迅还在北京八所高校兼课,基本都是讲小说史、新文艺等。

鲁迅从1920年起在北京大学国文系和高等师范学校任讲师,月薪各为十八元,在世界语学校月薪十五元,在女子师范学校十三元,在中国大学月薪十元,在黎明中学月薪仅为六元。

1924年以后,鲁迅的收入大幅度增加,业余收入超过了教育部的薪水收入,仅仅是兼课费用以及特约撰述,就高达8000多大洋,此外,鲁迅还有丰厚的稿费,根据《鲁迅日记》的记载来看,他在1929年拿到一笔稿费,高达20000多大洋。

要是加上鲁迅的这些副业收入,我们会发现,教育部每个月给他发的350元的薪水对他来说只是一小部分,而鲁迅的收入,放在当时那个年代,实在算是佼佼者了。

鲁迅的收入放到现在是什么水平?

鲁迅当时担任教育部科长一职,月薪在350块大洋,曾有学者考证,在1914年一块大洋的购买力已经相当可观,在上海一块大洋可以买到40斤的大米。

如果放到现在的话,40斤大米少说也得100元人民币,如果按照现在的米价来换算的话,一块大洋的购物力差不多等于100元人民币左右,而鲁迅一个月350块大洋,相当于他的月收入能达到3.5万元人民币。

按此计算,光是在教育部任职,鲁迅一年的收入至少在40万左右。这还不算鲁迅其他的兼课收入以及稿费等。

搁在现在,鲁迅的收入也是超过了绝大多数人,妥妥的有钱人,而那时候的消费水平是较低的,鲁迅在西三条21号时家中女工的工资仅为一个月两元。

三十年代,一块大洋在北京可以请人吃一顿“涮羊肉”,一块大洋可以买20张公元门票,当时北京地区一个月每个人的生活费大概在3块大洋左右,一袋30斤的面粉大概是1.5块大洋,8斤猪肉值1个大洋。

所以说,鲁迅是很富有的,因此在当时能买下北京的四合院也完全是有能力的。

俭朴一生,却为家人朋友散尽钱财

鲁迅的薪水在当时确实不算低,反而高得很,但是其实他的花销也大。

鲁迅对自己的生活要求很低,他生活特别俭朴,衣服很朴素,就连吸烟也是廉价烟,在北京的时候,鲁迅平时只穿旧布衣,裤子总是单的,日本留学时期穿过的裤子已经打上了补丁也经常穿。

由于鲁迅穿着朴素,不修边幅,还经常闹出笑话,但是鲁迅一如既往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作风,而之所这样一者是是为了防止安逸的生活影响工作,一者是节约更多的钱来买书。

鲁迅酷爱读书,一生有20多个书单,购买读书近万本,同时他还喜欢收集版画、金石之类的藏品,这些花费也不少。

虽然鲁迅赚钱不少,但是鲁迅每个月的支出却是巨大的,鲁迅是家里的长子,他一直认为父亲去世后,自己有照顾全家的义务。

鲁迅的家庭负担重,买房、养家等沉重负担严重拖累了他。

1917年以前,鲁迅先生一直养着绍兴老家的一家子人,除了要给法定的妻子朱安、母亲邮寄生活费以外,还要接近三弟周建人、二弟周作人及其家属等。

1912年鲁迅到北京后,没有能力买房,一直孤身一人居住在绍兴会馆,难免觉得冷清,好在1917年4月1日,经鲁迅向蔡元培推荐,二弟周作人来到北京大学任教,兄弟二人共同生活、读书,生活中增添了很多情趣。

此时的周作人在北京大学任教,月薪大概二百多元,鲁迅在教育部任职,月薪三百多元,他们写文章的稿费也收入不菲,已经具备了在北京生活的经济实力。

1919年,为了全家人能定居北京,实现早年曾经许诺的三兄弟共同生活,永不分家的夙愿,鲁迅和周作人经过一番思量,决定卖掉在绍兴的周家老宅,在北京购置新居,举家搬到北京生活。

从1919年2月起,鲁迅四处看房,奔波了有半年,最终购买了八道湾11号院,这套房子总价3500元。

加上装修费、购置家具费,总共花了四千四百多元,大概是鲁迅一年多的工资收入。如果在今天,这么大的房子起码几个亿。

鲁迅之所以不惜花费巨款,买了这套房子,是因为房间多,空地大,适宜儿童活动和玩耍,这时鲁迅自己并没有子女,倒是两个弟弟有子女,而周作人已经有一子两女。

房子装修后,周作人便带着日本妻子羽太信子、儿女从日本游玩完毕回到了北京,12月1日,鲁迅启程回绍兴接了母亲、夫人朱安、三弟周建人一家,12月29日,全家住进了八道湾。

自从鲁迅搬入八道湾以后,为了全家和睦,他把自己的薪水都交给了弟媳妇羽太信子支配,但是羽太信子挥金如土,所以月月亏空,作为长兄的鲁迅愿意多承担一些责任,认为一家人能和睦地住在一起,就是自己心里的理想。

然而裂痕在悄悄出现,鲁迅却毫不察觉,直到被视若同体的二弟周作人突然有一天发难。

1923年7月,周作人听信了羽太信子挑拨离间的话,给鲁迅写了一封绝笔信,为了避免矛盾进一步升级,鲁迅又一次体现出了长兄风范,立马搬出了八道湾十一号。

1924年,鲁迅又买下了阜成门内西三条胡同21号院的平民四合院,这是鲁迅第二次购买房产,用了800大洋。这套房子就是现在辟为北京鲁迅博物馆的鲁迅故居。

鲁迅买下西三条21号院时,那院子和房子都已经破败不堪,不装修是无法居住的,虽然说买房子用了800元大洋,但是加上契税、改建装修费用,共计用了两千一百多元,这是鲁迅一生中的又一次重大开销。

房子装修好以后,鲁迅把母亲和夫人朱安接了过来,鲁迅在这个房子只居住了两年,1926年7月,鲁迅接受了林语堂的邀请到厦门大学任教。

当时的北京正处于北洋军阀的高压统治下,鲁迅经常被欠薪,有时候头一年的薪水第二年还发不下来,许多教授生活困顿,因此南下对一些教授有一定的诱惑力,这也是鲁迅选择南下的重要原因。

当时厦大给鲁迅的薪水大约是每个月400元,主要讲中国文学史和小说史,鲁迅欣然接受了聘请。

1926年鲁迅和许广平南下,到厦门、广州以后,他在高校讲课的收入增加到400元到500元。

1926年8月26日,鲁迅携许广平离开北京,到厦门大学任教,母亲和夫人朱安仍住在这里,一直到1947年朱安离开人世。

尽管后来鲁迅南下,他都一直承担自己的义务赡养自己的母亲和原配妻子朱安以及女佣人,并且继续接济三弟周建人以及朱安的亲属。

比如,1929年11月25日,鲁迅把他在商务印书馆积存的版税950元赠送给了周建人。

再加上此后,鲁迅自己病重,连续看病,开支很大,又花去了不少钱。

此外,鲁迅还经常资助学生、捐助善款等,鲁迅在北京教育部做公务员期间为赈灾事多次捐过银元。

例如1914年12月30日记载:“下午助湖北赈捐二元,收观剧券一枚”。看来,那时候赈灾捐款鲁迅还得了一个观剧券的奖励。

1919年9月26日,鲁迅又在日记里记载:“捐湖北水灾赈款六元”。除此之外,鲁迅还参加过几次类似的赈灾会。

1927年鲁迅到广州以后,其间更是多次捐款,捐给社会科学研究会、慰问被捕学生以及广东救伤队,资助学生等,平均每月开支大概在200元左右。

如此一看,钱根本不够花啊!虽然鲁迅先生赚得多,但是支出巨大,导致薪水根本存不下,以至于一辈子忙碌,最终并没有留下什么财产。

结语:

鲁迅先生当年在教育部任职期间,每月能拿到350块大洋,已经算是高薪阶层了,再加上他的兼课费用以及稿费,鲁迅先生绝对算是当时的高收入人群。

不过,鲁迅先生一生虽然赚了很多钱,算是那个时代的高收入人群,但是过得日子并不富裕,他很有爱心,对自己俭朴,却一生慷慨、多次捐款并资助学生,为家人和朋友钱财散尽。

鲁迅先生的成就用金钱是无法衡量的,在那个混乱的年代,鲁迅始终心系生活在苦难中的百姓,用文字敲醒了一代人,有着高尚的家国情怀,他称得上是那个时代的英雄,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答:在关于民国大文豪鲁迅的诸多话题里,“月收入仅有350块大洋”这事儿,流传一直很广。

那鲁迅的这笔工资,真的少吗?得先看看这工资怎么来的:依据《鲁迅日记》记载,1912年到1926年,他在中华民国教育部任职,最初月薪六十块大洋,后来经过几次加薪,陆续涨到了360块大洋。但由于当时民国政府欠薪成习惯,他每月实际到手的薪水,也就是200块大洋。“月收入仅350块大洋” 的传言,就是这么来的。

这样的收入情况,放在当时是什么水平?可以先给鲁迅的“同行”们比比:鲁迅在北京任职的这十二年里,同时期入职《申报》的陈景韩,每月底薪300块大洋,比鲁迅的“到手工资”多一百块。1912年在天津办报纸的梁启超,一年除去各项成本,“年亦仅余五六万金耳”。也就是每年“只赚”五六万块大洋,每月“最多只有”五千块大洋。1920年代任职北大的陈独秀,月收入也是400块大洋。是鲁迅“实际到手工资”的一倍。

跟这几位比的话,鲁迅确实是“每月收入仅有350块大洋”。

但还可以换个角度比,比如比房价:依据当时《晨报》的记载,北京积水潭西河沿一套“20间”“带洋房”的住宅,售价是3500大洋,相当于鲁迅不到十八个月的“实际公务员到手薪水”。1918年在北京大学任教的胡适,租了钟鼓寺一套有十七间房的四合院。每月租金也就二十块大洋。鲁迅的“到手薪水”,能在北京城租10套。

还可以比比同时期另一些“风云人物”。比如一位未来革命战争年代里,让多少日寇听到名字就打哆嗦的新中国元帅,1917年时还是河北阜平县十来岁的小学徒工,干了一年学徒工只拿到三块大洋,却令他激动得不行。晚年还回忆说“我之前从没拿过这么多钱”。还有另一位未来新中国杰出的外交家,1918年时才10岁,还是个湖北武昌小知识分子家庭的苦孩子,父亲靠给学校誊抄讲义为生,抄一张讲义“得酬几个铜板”,一块大洋都是奢求。

甚至还可以比比农民负担:在同时期的河南省,每亩地的地租在三块钱到十二块钱之间。“爱国军阀”吴佩孚统治河南时,更在河南强制种植鸦片,每亩强收八块大洋的“鸦片税”。这钱比比鲁迅的到手工资,似乎不算多,对于农民来说却好像绞索,不知逼得多少农民流离失所。

总的来说,仅看鲁迅“实际到手”的每月公务员工资,就相当于当时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产业工人一两年的年收入,相当于学徒工六十六年多的收入。不但能在北京黄金地段租10套四合院,还能在河南交20多亩地的“鸦片税”。看上去要用“仅仅”形容的收入,放在那时代,是标准的有钱人。

而且这些钱,对于当时鲁迅来说,也只是一部分收入。作为当时的顶流作家,鲁迅在做公务员的同时,还在北京八所学校兼课。这份“兼职”的待遇十分优厚,仅1924年这一年,只按照《鲁迅日记》里的统计,他全年收了8000多大洋的“兼课费”,平均每月670多元,是他“实际到手公务员工资”的三倍多。更重要的写作收入,他为教育部做“特约撰述”,每月300大洋,另外还有稿酬,那更是天文数字,仅他1929年拿到的一笔“版税赔偿”,就有两万多大洋……

换句话说,这其实非常优厚,可以帮助鲁迅随手买天买地的“公务员工资”,放在鲁迅的每年收入里,不过是笔“小钱”,甚至是“工资基本不动”。

如此景象,也是那个时代,民国“大师”们的生活掠影,民国大师云集,大师们工资奇高,仅看教师工资,民国时代的正教授,月薪就有四百大洋,南京国民政府废除银元后,正教授的工资又变成了月薪六百国币。普通大学教授的月薪,也在一百八到二百八以上。出版一本书的版税收入,更是四百大洋起,大学里最不济的普通老师,月薪都是一百大洋以上。

如此“高工资”,也让这个民国时代,长期以来“圈粉”无数。今天的不少“精英”“名流”们说起民国,更是常见各种向往,脱口就是“民国是知识分子的幸福时代”。但是请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知识分子,都能在民国时期这么“幸福”。

就以教师队伍来说,民国的“大师”们,大多挂着“教授”“讲师”的名号,给了后人“民国教师工资很高”的感觉。但实际上民国的教师里,人数最多的是小学教师,几乎占到百分之九十。他们的“高工资”,就相当可怜了。鲁迅每月拿200块大洋时,北京、河北等地的小学教师,每月也就五六块大洋工资。广东等省的小学校长们,每月也就20块钱工资。等到大洋变成“国币”后,抗战前夜的浙江省,小学教师工资最多也就10几元。

这样的待遇,比起“大师”们来,简直天上地下。

如此对比,也就有了民国文化的怪现象:一边是大学教育繁荣,大学里随便一个上岁数的都是大师,男男女女们各种优雅。另一边却是奇低的识字率,整个中华民国识字率百分之十五(国际联盟的统计,实际更低),也就是每十个中国人就有八个人是文盲。农村和军队的文盲率甚至接近百分之百。抗战晚期时,国民党军队增援西南战场,那些精挑细选出来补入“青年远征军”的“精兵”,文盲率竟高达百分之九十七。



反而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根据地里,那些面向农民开设的“识字班”,才真正解决了当时中国老百姓的“文盲率”问题。直到今天,“识字班”依然是山东农村对女子的代称。只这一个“班级”的价值,就远远大于多少“民国大师”们的工资。

更让人唏嘘的是,中华民国有钱养大师,却除了没钱办小学教育外,其他的民生问题,也基本捏紧荷包。就以基本的城市工人居住环境来说:当时北京工人,平均每家占有一点一间屋,上海工人是一点四间,居住条件更是极差,北京的工人大多住在“破席窝”里,北洋纱厂的女工,12人挤在一间屋子里。上海工人家庭四五人挤一间屋,工人住宅区臭水沟遍地,这样的事情,国民政府基本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几乎不掏钱。

直到新中国立国后,首先展开大规模的卫生清理运动,仅建国头两年,就把各地工人小区整顿一遍,然后大规模兴建工人新村,改善工人居住条件。当时的上海工人就兴奋的说:“现在家里的苍蝇都没了,只有人民政府真正关心我们”。

对比泾渭分明的生活,这一句“真正关心我们”,才是近代中国,新旧社会,一个最大的差别。“大师收入如何”只是民国的表面,惨淡的民生,才是里子。




参考资料:李开周《一块大洋能买什么》、裴毅然《民国初年文化人的收入与地位》、徐向前《徐向前回忆录》、李文楼《民国时期河南土匪研究》、裴长洪《西原借款与寺内内阁的对华策略》、赵艳萍《民国时期蝗灾与社会应对》、孙自俭《民国铁路工人群体研究》、严奇岩《民国时期教师生活待遇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陈宇《西原借款问题新探》、胡红梅《民国公共卫生体系及其与疫灾的互动》、谢庐明、蔡宇龙《民族主义与文化运动:1930年代的强迫识字运动》 、陈明远《胡适的经济生活》、舒同《民国时期的房价》、唐博《清末民国北京城市住宅房地产研究》、刘秀红《民国时期的疾病与工人的社会保障问题》


作者:张嵚




鲁迅的收入,只有350块大洋而已。

很多人都会拿鲁迅的收入来说事,可是你知道吗?这350块大洋在当时究竟有多么大的影响力?

一些人在谈到鲁迅的时候,总会想当然地认为鲁迅非常的贫困,贫困到什么程度呢?

每个月的收入只有350大洋,但如果你真的这样想,那我得告诉你不好意思,你彻头彻尾地被骗了。

第1点,鲁迅收入的真实来源。

关于鲁迅一个月的工资究竟有多少钱,其实只要我们去查就能够查到资料。

为什么呢?因为在那个年代里面鲁迅日记就已经有过详细记录记录的是1912年到1926年,鲁迅工资的起伏波动。

在最开始的时候工资的确比较低,一个月只有五六十块大洋左右,后来工资慢慢提高,等到最高的时候基本一个月的收入在360大洋左右。

数学家对于那段特殊岁月里面的工人工资以及包括鲁迅在内的多个作家、演员、学者不同职业的工资做了详细调查。

这个调查最终得出来一个数据,只不过这数据和鲁迅的工资无关,是上海的平均工资,一个月有多少钱呢?答案是三块钱。

这个公司是上海工人的月薪,而当时上海工人的月薪在全国范围之内那也是数得上的。

如果按照这个数据做一个简单比例折算,鲁迅的工资相当于普通工人工资的100倍的话,我们按照现在的平均工资为8000元来计算,那么100倍是多少?

一个月有80万的工资,我们按照5000元来计算,一个月也有50万的工资,不说别的,辛辛苦苦工作两年时间就可以在一个一线大城市里面买一套豪宅了。

而实际情况也正是如此,忘记在哪里看到的数据资料了,指的是在北京有一个20间的大宅子,那个大宅子的总售价是3600块钱大洋。

鲁迅的工资只需要工作10来个月,就能够买得起一套20间的大豪宅。

第2点,鲁迅先生的其他收入。

在1912年的时候,鲁迅买了一个四合院,这个四合院是在北京买的,不管在什么时候,只要是四合院而且是特别大的院子,哪怕价格再便宜也不是普通人能买得起的。

而鲁迅当时买的这个大宅子,一共有32间房子,总占地面积大概在500多平方米左右,而购买的总费用估计是鲁迅先生一年左右的工资,也就是3000来块大洋。

然后我们做一个同比例的换算,你来考虑一下,如果你能够买一个大宅子或者大的四合院,你需要多长时间。

所以对于鲁迅的工资没有必要过分贬低,也没有必要过分抬高,只是实事求是地去讲鲁迅,这个工资那可真的不低了。

因为其实在当时那种状态之下,谁要说鲁迅的工资低,估计就连鲁迅都不同意,当然在同时期比鲁迅工资高的有的是,只不过鲁迅的日子可没有我们想的那么寒酸。

此外这些收入,仅仅是鲁迅在当时的工作收入,这个工作收入基本就可以理解为固定工资。

但凡是个当时有文化有能耐的,有本事的人都会有点其他收入,这一些鲁迅也是有的。

包括但不限于自己的稿子所获取的稿费以及其他的收入,这些收入杂七杂八合在一起。

可能鲁迅先生一年的收入就抵得上其他人一辈子的收入,甚至别人两辈子三辈子都得不到这么多的收入。

而根据当时的换算以及相关的埋线记录,其实民国时期不同阶段的钱的价值也是不同的那一段时间,金钱的购买力涨跌超乎了日常想象。

我只举一个简单例子就行了,在当时有15个铜板,就可以吃一顿午饭,还是特别豪华的那种,另外还能再要一罐饮料。

而当时100多个铜板才能够抵得上一块现大洋,而鲁迅一个月的工资就是300多块,现大洋可想而知,很多力工一天拼死拼活,能有二三十个铜板就已经是了不得的了。

另外已有一些文献表明,鲁迅可不是老老实实指上自己的本职工作,还是有兼职的,而当时鲁迅的兼职收入达到了一年8000左右的现大洋。

而这些8000左右的现大洋折合成每个月,差不多有个六七百块的大洋收入,这一个是真是假,不得而知。

我也仔细查看了与鲁迅相关的资料,只不过这部分资料,一来可能不太权威,二来各说各话,基本就混为一谈了,所以我也不敢打保票,只是这么简单提一嘴。

但无论如何我们要认清一个现实,鲁迅的工资收入在当时是非常可观的,这一部分收入也绝对不低。

当然鲁迅之所以有这么高的收入,和其文采是有着必然联系的。

毕竟不是谁,都能够拿到这么高的工资,如果没点本事还想拿这么高的工资,就有点痴人说梦了。




鲁迅当时一个月的收入足足有350块大洋,这完全可以让他们一家人过得非常舒服了,而且这350块大洋就算是放到现在也是中产阶级中的佼佼者。其实我们从大洋的购买力上来看,就可以大致知道鲁迅的收入水平处于哪种阶段。

大洋绝对是民国时期最通用的货币之一,大洋在中国使用的时间超过30年,哪怕是在建国初期,在市面上依旧能够看到大量大洋。不过由于局势的不同,大洋的购买力在不同阶段也有所差异。

在北洋军阀时期,大洋是当时中国最通用的货币之一,绝大多数大洋就是在那个时代铸造出来的。根据历史记载,在1914年一块大洋的购买力就已经相当可观,在上海一块大洋可以买到44斤大米。

如果按照现在的米价来换算的话,也就是说一块大洋的购买力差不多等于160人民币左右。而鲁迅的月薪一度达到一个月360大洋,也就是说他的月收入现在可以达到57600元人民币。要知道现在90%以上的国人其平均月收入都低于5000块,这充分说明鲁迅的月收入放在现在也超过绝大多数国人。

现在我们再横向对比一下,根据民国时期所公布的统计数据来看,在当时,一个位于上海的车夫抛去租车的费用的话,一个月的收入也就是8~12大洋左右。

而且车夫在当时中国社会就已经算得上是中产阶级人群了,很多农民努力一个月恐怕也就只能挣1~2个大洋,也就是说鲁迅一个月收入就相当于360个农民一个月收入,也相当于几十个车夫努力一个月的收入。

而且这些文人、教授们的收入也比当时工人阶级要高不少,根据民国时期编算的《交通史路政编》统计来看,一个五口人的普通家庭在北京每个月的生活费起码都要在8块大洋左右。

而如果想要活得好一点,要保证12块大洋才可以,也就是说一年的消费要保证120大洋才算得上是能够吃饱穿暖。

而那时一个北京铁路工人的平均年工资是125大洋左右,也就是说一个北京铁路工人全年无休努力工作,也就是勉强为生,而这些铁路工人一年的工资,也就相当于鲁迅一个月工资的1/3。

就算是像医生,银行职员或者是从事金融行业的工作人员,这些同样接受过较高水平教育的人士他们的工资水平也远远不如鲁迅这样的教授。

在民国时期,一个普通医生的平均月收入其实也就是40~80大洋左右,好一点的医生可能要超过这个水平,但是很多水平不那么高的医生,也就是开个小药堂小诊所维持生活罢了,虽然要比普通老百姓过得好不少,但是也很有限。鲁迅每个月的平均月收入,也是这些医生的数倍。

到了上世纪二十年代,虽然大洋的购买力有所下降,可还是非常值钱。在1922年,想要在当时的北京租下一座老四合院的话,一个月的租金大概在30~35大洋,如果想要买下北京附近的一个带洋楼带花园的小别墅,则需要差不多4000大洋。

如果想要在民国首都南京购买一个四合院的话,则需要50~60大洋左右,也就是说鲁迅只要攒上十余个月的工资,就可以在北京或者是南京购买一座四合院了。

就算是不买房子,靠租房子也可以过得非常舒坦。而如今我们想要在北京、南京买一套房子需要多少钱?对房市有所了解的人应该都清楚。当然那时的房价和现在的房价是不能相提并论的,不过这也足以证明鲁迅先生的月收入绝对达到了一个非常不错的水准,能让他一家人财富自由。

我们再纵向对比一下,这一时期恰恰是民国的黄金发展时期,社会相比北洋政府时期有所发展,所以大家的平均收入上涨了不少。

可是依旧按照普通车夫的例子来看上海的车夫,一个月的总收入依旧不超过20大洋。

况且鲁迅的收入也一直在涨,他在刚入职教授时只能拿80大洋左右,但到上世纪二十年代中期他工资已经涨到300大洋以上,因此在当时鲁迅的月收入还是车夫的数十倍。

那时的大师、教授们的社会阶级,算是介于上流社会到中产阶级的中间水准,算得上少数一线中产阶级。要知道,绝大多数普通人一年平均收入也只有100大洋左右,而对于那些做生意的上流阶级,甚至是军阀政客而言,上百大洋也不算是事。

毕竟他们有时可能一瓶酒就值上百大洋。但是不管怎么看,对大多数普通老百姓而言像鲁迅这样的教授已经非常让人羡慕了。

而且鲁迅的月收入也代表了当时很多教授、大师的平均水平,在清朝灭亡后,西方思潮被中国新一代青年所接纳,很多新青年都在国外接受过教育,他们为中国带来了新思想。

像鲁迅这样的文学家,在中国社会是很受欢迎的。而且由于当时中国整体识字率依旧只有百分之几,大多数老百姓连字都认不全,所以对文化人的特有崇拜算得上深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当然这些学者确实值得尊敬,正是他们这一批人带动了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他们是中国近现代思想文明体系的奠基人。

总而言之,在民国时期中国的文人过得还是相当不错,不过这也仅限于他们。在军阀混战的时代,大多数普通老百姓依旧生活在水深火热中。民国的确是一个繁荣与贫困,发达与落后并存的特殊时代,并不值得怀念。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5

标签:三星   鲁迅   大洋   车夫   收入   宅子   教育部   购买力   北京   民国   月薪   薪水   四合院   工人   当年   工资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