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岸甲鱼莫伸手,下坡野鸡不能追”,为什么这样说?有道理吗?

这种说法十分正确,不照做怕要引起无妄之灾。也并非迷信,背后另有一番科学道理。是古人在吃过甲鱼和野鸡的亏之后,才流传下来的俗语传说。

在农村不乏养殖甲鱼的农户,算不上什么稀罕物。鸡鸭鹅狗等家禽家畜更是处处可见。老农们不仅用长着厚重老茧的双手喂食,更抚摸过甲鱼。也不见有什么样的稀奇事发生呀?

甲鱼在水中基本不会咬人。而家鸡更是很少攻击人,也造成不了多大的伤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俗语和传说流传下来呢?

首先要明白:上岸甲鱼莫伸手,下坡野鸡不能追。这里的甲鱼和野鸡不是农村养殖的动物,而是大自然里野生的。但凡没有驯化过的动物,性情都是十分凶猛,狡猾的。原因也不复杂,大自然讲究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不 凶猛狡猾一点,迟早会成为其他动物的盘中餐,繁衍不下去。

这不是迷信,而是早年间人们吃过的亏。吃一亏长一智:

许多的民间俗语都带着迷信的色彩,比如二月不看鹰打鸡,三月不看蛇相会。怕打扰山鬼蛇神的,再出来报复。所以,上岸甲鱼和下坡野鸡也被赋予了迷信的神秘色彩:

我曾听人说过,村里有个老农,经常去河边捉上岸甲鱼,爬到山上逮野鸡,野兔打牙祭。后来大夏天在庭院乘凉时,人就不行了。大家就把这归结于触碰了山神的逆鳞,遭了报应。

其实太荒谬了,大爷不过是岁数大,心脑血管老化,脑出血了。可见迷信要不得。更跟甲鱼和野鸡无关。这句话背后,其实还是十分有科学道理的,更应该照做,免去无妄之灾。

01,为什么上岸甲鱼莫伸手?

甲鱼是一种水陆两栖,如温度计般对温度敏感的变温动物。在北方一般称之为鳖。南方叫团鱼,水鱼,潭鱼,嘉鱼。15度以下,甲鱼就开始在水底,沙石中辟谷,冬眠了。这一觉就要睡足6个月份。失眠对于甲鱼是不存在的,真是羡煞旁人啊。

值得一提的是:在我国有20多种甲鱼,其中最常见的是中华鳖。长相尖嘴猴腮很滑稽,看着脑袋上像顶着根“角”。而壳也不像乌龟似得花花绿绿的。鳖很朴素,一袭黑衣,没那么多花纹。除了有一种能长到1米长的巨鳖外,大多数野生甲鱼体型很短,基本不会超过1米。小而精致。

如果你在野外发现了鳖,鳖周围的水质一定很干净。这与它的习性有关。除此外,鳖喜欢太阳却不喜欢风。也不喜欢被人叨扰,而喜欢安静。真是长相丑陋,却挑三拣四的水中“贵族绅士”。

而这水中贵族绅士,一旦脱水上岸却更像是“陆上暴君”,脾气一点也不温顺。

究其原因:1是自身习性上本来怕惊吓,离开熟悉的领地范围攻击性也变得更强。2是上岸一般为产卵繁殖,野生动物在繁殖期的攻击性普遍都高,鳖也不例外。繁殖期要保护掘土埋下的鳖卵。

鳖不论是公是母,都要做个合格的父母,这不都是责任心的体现嘛。

可在农村生活的老农们,哪个还没点被动物咬伤,挠伤的经历?一般鳖也就两巴掌长,小嘴还不如鲤鱼,鲫鱼等的淡水鱼大,咬一口伤势还能多么严重?这个说法是不是有点小题大做了?

这你可错了。关键就在于鳖咬人那是真痛苦,尤其是上岸的鳖咬人,真是尴尬又痛不欲生。

打破人的认知,一般的甲鱼是没有牙齿的。但取而代之,甲鱼上下腭之间有层类似鸟嘴的喙,十分坚硬。能轻松将食物撕碎。没错,它并不是咬人,进食方式是活生生的,残忍撕碎的。

可想而知,如果人的手指被甲鱼喙咬住,并进行一番撕扯是什么美妙滋味。反正我不想尝试。

另外可怕的是,鳖咬一口,打雷不松口。这是老话经常讲的。事实上真是这样啊。这意味着,一旦被甲鱼咬到,很难脱离鳖口。强撕下来手上的肉也得掉一块。痛苦要持续性,周期性的好久,好久。(额外提示:如果被甲鱼咬到,不要撕扯,尽快放入冷水中,或可令其松口。)

而湖泊,水库,河流岸边上离村里又远。外人也很难施救。望着咬人的鳖叫天不灵,叫地不灵。

甲鱼只是上岸晒个背,产个卵。碍着你什么事儿了?你就馋人家身子。以前物资匮乏也就罢了,现在生活水平好了,谁还缺那几两肉?被鳖咬到也是你自作自受。不用手碰,是不是安然无恙?

所以在被甲鱼咬到,吃亏的人多了以后,人开始变聪明了。吃一堑长一智,不伸手去捉不也免了无妄之灾嘛。慢慢就口口相传了下来这种说法。以前有道理,现在也有存在的道理(文末来说)

02,为什么下坡野鸡不能追?

野鸡古代原本叫雉,现在才叫野鸡和山鸡。相传为了避汉高祖刘邦老婆-吕雉的名讳,才改做野鸡。但吕雉要是活着的话,怕是要再被气死。野鸡哪有雉,这么高端大气上档次啊?

野鸡一般比家鸡体重轻,大约在1-1.5千克重。所以,野鸡飞起来的速度可不像家鸡那么慢吞吞,还起不来。野鸡简单助跑就能起飞,飞翔距离与家鸡不可同日而语。这不只是体重的功劳,也得益于野鸡那一身漂亮实用的羽毛和硕大的翅膀。野鸡的高颜值,也不完全是为了美观的花架子。

因从小生活在通化的山区,我有幸在山地上坡,曾遇见过野鸡。那时岁数小还不懂野鸡是不是保护动物,与小伙伴一起玩命地撵 追这只小野鸡。可这小野鸡很聪明,简单跑了能有十米,就三跃两跃地起飞了。在空中还不忘回头看看我们。似乎在嘲讽我俩这没翅膀的不明生物。

至于下坡,就更追不上了。野鸡连助跑都不用,起飞的那就一个快。即使野鸡不起飞,体型又小又灵活,辗转腾挪,把人累个半死。它却飞上枝头优哉游哉地望着你,等你的下半场。能气死你。

可山上地形复杂,只顾着追野鸡,在树叶杂草遮挡下,一个不小心,我那小伙伴就掉进淤泥里。陷进去好久出不来。而且边上不远就是个3米深的土坑。真摔下去后果不堪设想。大人不在身边,村子离大山又十里路那么远,想想都感觉后怕。

自那以后一琢磨,山里猛兽也多,再出来个狼啊,熊瞎子等猛兽一起追野鸡,那可热闹了。毕竟我俩可没野鸡那么灵活。追不上野鸡,狼和熊瞎子能追上我俩就够饭局了。此后再碰见野鸡也得赶紧下山回家,不敢再追野鸡了。

所以,之所以下坡野鸡不能追。1是下坡野鸡起飞快,根本追不上。2是山上地形地貌复杂,自身容易出现意外。3是野鸡容易吸引食物链上游天敌动物。顺带你也有被野兽袭击的危险。这都是无妄之灾,不追野鸡是为安全着想。这么有道理的话,不照做岂不是是交了智商税?

其他的野生动物也尽量不要动手摸,使劲追:

除了上述直接原因外,额外有两点间接原因也不得不提,大家一定要注意:

1是分辨不清,野外很容易捉到保护动物,牢底坐穿

甲鱼虽然不是保护动物,但跟甲鱼外形酷似的一些动物却是保护动物。换言之,很容易误伤隔壁老王。老王可是有背景的,得罪了后果不堪设想。

比如国家2级保护动物山瑞鳖。要是误吃,或者拿去销售,是要吃牢饭的。至于误食一级保护动物斑鳖或鼋,赶紧收拾好行李,恐有牢底坐穿的风险。

野鸡本是国家2级保护动物,本不该抓。抓了也没多少肉,何必呢?其他野生动物也尽量不要动手摸,还有去使劲追赶。容易碰到其他天敌猛兽不说,也是为保护大自然,人和动物和平相处。

2是许多野生动物携带细菌和病毒,令人感染疾病:

大部分野生蝙蝠并不是国家级保护动物。但携带诸多细菌和病毒,是著名的“病毒存储库”。2017年自然杂志的一项研究表明:蝙蝠身上有超过100种病毒。包括非典等60多种可以传染给人类。是远超其他动物的。其他如蚊子等会飞的昆虫也携带黄热病毒,西尼罗病毒等等。

而陆生的野生动物包括果子狸,穿山甲,旱獭,绿猴,刺猬,也携带诸如鼠疫,禽流感,沙门氏菌,狂犬病毒,新冠病毒,甚至艾滋病毒等等。五花八门,应有尽有。

随便去动手触摸,哪怕其他身体器官触碰野生动物都是不应该的。更不该去追和撵。一旦追赶过程中,手和其他器官触碰到,沾染病毒传播疾病,自己深受痛苦不说,可能还得吃牢饭。这本可以避免,却因一时无聊举动摊上无妄之灾。得不偿失啊。

狠曰:

上岸甲鱼莫伸手,下坡野鸡不能追。虽然是俗语,背后却十分有科学道理,并非迷信。

这是早年间人们吃过亏后,吃一堑长一智的切身生活经验,口口相传到如今。不仅在早年间适用,即使放到现在,也同样适用。1是可避免无意间捕到保护动物吃牢饭。2是避免被野生动物感染,传播疾病。不照做恐会引起无妄之灾。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嘛。

没被甲鱼咬过,被野鸡坑过的人,是不懂其中蕴含的道理的这么看,老祖宗们真是有先见之明。对此,你怎么认为呢?是对,还是错?欢迎下方留言探讨(图:网络)




“上岸甲鱼莫伸手,下坡野鸡不能追。”这是流传于民间的一句俗语。其字面意思是“从水里爬上岸的甲鱼不要伸手去抓,而正在下坡觅食的野鸡就不要去追。”为什么会有这么一说呢?其道理何在?


1.上岸甲鱼莫伸手

甲鱼是一种水生生物,一般是不会爬上岸来的。而甲鱼爬上岸,则是甲鱼上岸“产卵”,其目的是为了繁殖后代。如果此时伸手去抓碰甲鱼,而甲鱼认为是“破坏它的繁衍”,所以会使出各种招数奋起攻击,它会咬住你不放,会让你十分疼痛。

另外,甲鱼上岸产卵繁殖后代,人们也不应该去抓捕它。“上岸甲鱼莫伸手”,这句俗语彰显出古人的生存智慧。


2.下坡野鸡不能追

古人知道野鸡的味道鲜美,所以有猎食野鸡的习惯。而正在处于“下坡”位置觅食的野鸡,其警觉性很高,一旦发现危险将会躲藏于草丛里,加上向下滑翔的速度也十分快。如果人冒失地向下追,也很容易跌倒。


如果遇到悬岩陡坎,由于一心追野鸡,而忘却了危险的存在,就很容易出现大的事故。所以,下坡野鸡不能追,是对人们的一种劝诫。





在中国的农村有着很多的俗语,这些俗语经过几代人的提炼,变得押韵和上口,而且特别的好背和好懂,这些俗语之所以能够一直流传下来,其中也有着很深的道理和生活经验。

“上岸甲鱼莫伸手,下坡野鸡不能追”,这句话的出处一听就是来自有山有水的地方,因为能够把这两种动物结合到一起的地方,肯定是有山有水风景秀丽的地方。

甲鱼在我们这里也叫“王八”或“老鳖”,因为行动迟缓和喜欢龟缩在泥塘的洞里,所以甲鱼属于是被人瞧不起的动物。

其实不要被甲鱼的外表憨厚的形象所蒙蔽,它在水里属于比较凶猛的动物,一般的河沟里和池塘里,甲鱼都属于食物链的顶端,它在小河沟里是没有什么天敌的。

甲鱼也是比较凶狠的动物,我们这里一直流传着“王八咬人不松口,要等到驴叫才能松口”的俗语,不过现实当中很少遇到甲鱼咬人,因此这句话的真实性就很难考证。

野鸡近些年随着生态环境的转好,现在我们这里的农村随处可见,尤其是春天播种的玉米刚发芽的时候,如果不看好会招来成群结队的野鸡来吃,野鸡的食量也惊人,刚发芽的玉米一块地用不多久就会被它们扒光吃光。

“上岸甲鱼莫伸手,下坡野鸡不能追”,为什么这么说?有道理吗?

一,甲鱼和野鸡的习性

①.甲鱼一般都是藏在池塘里的淤泥里,它们在水里挖洞隐藏,如果上岸基本就是找地方产卵,或者是天气晴好时出来晒太阳。

②.野鸡白天是比较活跃的,它们都是隐藏在草丛里,它们的飞行持久性不行,但是在草丛和灌木丛中穿梭特别厉害,尤其是借助下坡的气流飞起来特别迅速。

二,“上岸甲鱼莫伸手,下坡野鸡不能追”很有道理

①.上岸的甲鱼已经离开了它隐藏的栖息地,敢于上岸一般都是要产卵或濒临死亡的甲鱼,要产卵的甲鱼去伸手抓它被咬伤的几率很大,而且这产卵的甲鱼被抓走食用也影响甲鱼繁育后代。

②.记得以前农村老人讲过“撵兔子要下坡撵,因为兔子前腿短后腿长,下坡撵兔子它会摔跤,要是上坡撵是怎么也撵不上的”,野鸡也是这个道理,它往坡底下跑的时候可以借势起飞,这是根本追不上的,而且追的人也很容易收不住脚而遇到危险。

结语:

现在已经很难遇到上岸的甲鱼,毕竟现在的甲鱼大多是养殖的,而野鸡是受保护的动物,更是没有人会去追,不过“上岸的甲鱼莫伸手,下坡的野鸡不要追”这句话,这是有过生活经验的人总结出来的话,是非常有道理的。




甲鱼是水陆两栖动物。一般都呆在水里,春末夏初它要爬上岸,找沙滩泥洞繁衍后代。野生甲鱼较凶悍,尤其是它繁衍时,有人惊扰它它伸头就是一口:咬住东西它不会松口。除非你把它放进水里,不然它不松开咬着得手指。野鸡一般生活在山脊路边的丛林,见人来也不慌张,你近了它才振翅飞走。

甲鱼咬东西 ,伸头就是一口,你拿金属勺子在嘴边也可以咬出痕迹。所以有经验的人抓甲鱼,伸手从它背后抓住甲鱼裙边,抓上面了就容易被它咬。甲鱼咬东西有劲,咬住就不会松口,像竹筷子也要咬出齿印;所以说像我们钓到甲鱼,就不能取钩直接把鱼线夹了。小甲鱼比较慌,就是钓上岸它也是只顾跑,只要挡住它的去路就可抓着它。

上了两三斤的甲鱼就恶了。它被钓上来可能装死,躺在地上一动不动,等你抓它时它才给你一口。那次我钓只六斤多的甲鱼,把甲鱼舀进背篼也不知怎样抓出来,它咬金属勺子也咬起印子。甲鱼是水陆两栖动物,一般不会上岸的,除非是它要繁衍后代时。这时人去惹它它咬倒就不松口,所以有“上岸甲鱼莫伸手,下坡野鸡不能追”之说。

野鸡一般生活在山林同庄稼地周围。原来我到西山,西山机耕道边的草丛里,常看见有野鸡出没。野鸡毛很漂亮,它不怕人,人走近了它才往草丛里钻。人真想去逮它,等你跑拢,它从草丛里拱出振翅就飞走了。野鸡飞不了多远,但从高处往下就是它滑翔,也能飞个百十米,所以说“下坡的野鸡不能追”,因为你根本追不上,何必又去浪费表情呢!谢谢题主的提问。

残阳余晖3






这个有很深的道理,我们不懂但并不代表它不存在,我给大家摆个真实的龙门阵!

我父亲年轻时偶尔打死过一条蛇,把它煮了之后觉得味道还行,又有营养又可充饥。于是他经常会打一两条蛇来改善生活。

可说也奇怪,自从打蛇以来,他经常会碰到蛇,打都打不尽,甚至在家里或者刚出门都会遇到,而且还各式各样,青的,黑的,白的,红的都有遇见过,而且这些蛇还不慌不忙,这可把我父亲愁死了,不是有多可怕,但事情充满诡异。


后来父亲找了村里一个老者,老者见多识广,叫我父亲多行善事,不要食野味,遇到有人捉蛇要放生。

父亲果然照办,慢慢地他就很少见到蛇了,偶尔见到,蛇也跑得飞快。

事情过了多年,我们也没有闹明白原因所在,或许这就是大自然的神奇力量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6

标签:野鸡   甲鱼   老农   飞起   无妄之灾   俗语   野生动物   后代   迷信   道理   父亲   动物   原因   病毒   农村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