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觉得万历朝鲜战争明军被日本爆的挺惨的?

一场结果早已盖棺定论的战争,却成了如今各种争论不休的话题,直到现在

万历年间,当时在朝鲜半岛上,明军是VS日军的那场对决“到底谁更惨”,始终是一个颇具争议性的话题;同时,更要去了解,首先是看《明史》是由来谁“编纂”的,包括当时的日本&朝鲜,站在其各自的立场上,是如何记录这段历史的。从公元1592年3月开始,当时的日本水陆军共计16万人左右渡海而来,一路势如破竹,先攻占釜山,当年的5月就拿下了当时朝鲜的王京汉城,6月攻陷平壤;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当时的朝鲜的“全国八道有七道半”落入日本人之手,只剩下平安道北部,靠近中国辽东的义州一带尚存,朝鲜国王逃亡到此同时向其“宗主国”明帝国的万历皇帝求援,之后明军开始大规模介入了那场“朝鲜战争”。

先简单复盘一下明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在位期间,所谓的“万历三大征”~这分别是万历16-24年间的(1592-1600年)的宁夏之役、朝鲜之役和播州之役;万历三大征,确实是在不过8年的时间里,就将张居正改革后充盈的国库全都打光了;别的不算,仅就总共1800万两军费的白银纯支出,再加上其他杂项,直接让当时的大明王朝伤筋动骨、国库见底。

例如在朝鲜半岛上,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明帝国光是“运金、复、海、盖等五仓米十万石于平壤,辽阳、汤站等五仓米六万石于义州”,再到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的三月“户部移文辽东巡抚,将该镇本年应运粮饷,除运过七万六千九百九十余石,尚有未运二十六万三千余石,督行该道,严催速运朝鲜接济”,前线明军的后勤保障数字需求之大,由此可见一斑。

整个万历朝鲜战争中,当时的大明帝国最终以7万人的部队,击败了朝鲜半岛上的14万日军,大明帝国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但在仅仅50年后,满清入主中原、古代中国皇权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政权大明帝国轰然倒塌;但后来在近代中国历史上很多人知道的、却很少有人去刨根问底的“支那”这个字眼,恰恰也是在公元1644年、崇祯皇帝吊死在北京皇宫的煤山之后伊始的。

因为首先在后世所谓的日本史学的“主流”学界看来“满清入主华夏非正统”,这就像某些史学界一直以来的“涯山之后无中华,明亡之后无华夏”的论点那样,本身就是个巨大的笑话&谬论~无论是蒙古族亦或是满族(包括秦汉时期的匈奴、南北朝时期的鲜卑族以及隋唐时期的突厥等),若说其不是中华历史&中华文明中的一部分、特别是在如今中国版图中的界限,很多人肯定是不认的;但每每提及“56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国内的史学界&自媒体上的很多人,这方面又是自相矛盾且无法自圆其说的;因为若以此论,早在秦皇扫六合统一华夏的时候,“华夏”的概念就不复存在了,因为嬴氏的秦国实际上是“西戎”,而非所谓的“关东六国&诗书礼乐&华夏正统”。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场战争中,日军的数量一直多于明军;第一次日军的兵力在15万-20万之间,第二次日军也超过了十万,但明军两次入朝参战的兵力都不超过十万;看到这里肯定会有人这是本文的作者是“明粉”,替明朝洗白;但只要稍微有点军事常识都知道战场上从来是“外行谈战略,内行谈后勤”~所谓的几十万甚至百万大军,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无论是万历年间的朝鲜战争,或是时间到了1950年的朝鲜战争,前线一个士兵,哪怕是每人每天一斤口粮(这还不算身上穿的以及手里用的各种装备和家伙什),得是多大的数字、多少后勤人员才能保障?

公元1593年2月26日,就在今天朝鲜半岛上汉城以北的十几公里,一个名曰“碧蹄馆”的地区,爆发了万历朝鲜之役中,最具代表性惨烈的一场中日大会战;历史上对于这次战役的评价大相径庭,日本人认为,他们巧施口袋阵,围歼了明军精锐,扭转了战局;反之,某些“明粉”则则认为,当时明军是以一当十,极大杀伤了日军,取得了一场以少敌多的大胜。

今天复盘来看这场战役,明军确实是在收复平壤后的冒进而中了埋伏,这是不争的事实;当时,明军査大受部的三千人轻取日军,明军主将李如松在得报后信心倍增,又带了两千人出来,想要合兵一处,趁势夺取汉城;但孰不知,日军所谓的“战国名将”们,早在此囤积了四万多大军,拉开大网,要将明军围歼~李如松的两千人,第一时间入场的只有一千,另有一千人还在路上,加上査大受的三千疲兵,总共不过五千人,说明军以一当十,这也当真不假;综合如今各类资料的战况统计,明军损失约了两千多人,李如松自己上报的数据是阵亡264人,但根据惨烈的战况,绝不止这个数字,而日军阵亡至少在六千人以上(还不包括双方的伤员);从战术上来说,明军确实获得一场“胜利”;但从战略上说,明军想要闪击速胜,解决当时的朝鲜问题的机会,也从此消失了。

关于明朝万历年间的朝鲜战争后面的进程,不再做论述;但历史上日本对中华的的狼子野心,早在唐朝就开始了~唐朝时唐军平高句丽白江口之战歼灭的是日军的主力;明朝万历年的朝鲜战争再不济也是“一仗打出了三百年的和平”~因为即便是满清入主中原,那也是发生在中华大陆上自己的事情,而不是像后来1894年的甲午战争、乃至自1931年-1945年的中国抗日战争中,倭寇企图让中国亡国灭种。

在中国皇权史上,若打个不恰当的比方:中国唐朝时期的白江口之战,当时的日本就像个“七八岁”的小愣孩,唐朝则是正值壮年“二十多岁”的大小伙子,一巴掌就能把日本拍趴下;到了中国明朝时期,日本成了个十七八岁的愣小子,明朝则是个四五十岁的中年人,虽然体力不济了,但可以用各种经验&招数取胜;到了清朝的甲午年间,当时的日本通过各种方式自己成长为了二十多岁的大小伙子,而清朝则已经是个七八十岁的老头子了,肯定是扛不住甲午战争中对方的一顿暴打的;之后无论是哭威海、哀旅顺以及南京等,近代中国的苦难接踵而来。

当时间到了1951年,当时中国人民志愿军占领汉城,92岁的萨镇冰这位“活古董”级别的人物喜极而泣;他经历了太多的屈辱,尤其是当年在朝鲜半岛上的那场惨败,他的同胞们溃不成军,连尸体都来不及掩埋,一路被日军追杀到国内;而此时,他看着自己国家的军队,击败了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军队,一洗百年国耻,萨镇冰激动不已,挥毫写下了这样一首诗:五十七载犹如梦,举国沦亡缘汉城。龙游浅水勿自弃,终有扬眉吐气天。

中日之间,永远不是一个“万历年间明军在日本被爆的挺惨的”的话题!


(注: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总的来说,万历朝鲜战争中,明朝胜多负少,基本是明朝在压着日本打,我个人统计了明日之间在朝鲜的大小56场战役,统计结果就是:

明军获胜23场,日军获胜14场,双方平局4场,情况不明的有15场,明军胜率41%,日军胜率只有25%,明军作战能力明显强于日军,至于被日军打爆的说法就是无稽之谈了。

公元1592年,日本实际统治者丰臣秀吉发起了全国动员令,一共动员了30万人马,以10万人马留守日本本土,以13万人马作为首批渡海作战的侵朝部队,剩下的7万多人分批次渡海,最后实际渡海的人数约有20万。

日军在朝鲜登陆后,朝鲜全境望风而逃,日军以小西行长的第一军最为卖力,他们长驱直入,先后拿下了都城王京、陪都开城、平壤,朝鲜国王李昖一路夺命奔逃,跑到了明朝边境的义州,一度请求内附,躲入明境避难,见到附属的朝鲜出现这种状况,万历也不能坐视不管,便先派遣了一支明军进入朝鲜打探虚实。

最先进入朝鲜的明军只是一支3000多人的骑兵部队,他们事先情报不足,对平壤的日军状况产生了误判,实际上当时驻守平壤的是小西行长的第一军,大约有18000多人,3000多人的明军来到平壤后就对平壤发动了攻击,自然被兵力明显占优的日军击退,根据明人诸葛元声的《两朝平壤录》记载,此战明军几乎全军覆没,3000多人中活着回来的只有数十人,而其他很多史料也是这么说的,但按照朝鲜官方史料《宣祖昭敬大王实录》记载,此战明军阵亡人数只有300人。而按照日本方面的《吉野觉书》和《智福山文书》记载,此战明军被斩首千余,虽然比朝鲜记载的300人要多了三倍,但也没有明朝方面全军覆没那么严重。

不过这一战也打出了明军骑兵的威风,战后,小西行长就对明军骑兵产生了畏惧的心理,并上书丰臣秀吉,表示经过这一战他已经看出了日本与明朝的实力差距,劝谏丰臣秀吉打消进攻明朝的念头。

此战后不久,日军各大将领就齐聚王京,商讨下一步策略,在这次会议上,与会的所有将领一致认为日本实力远不及明朝,侵略明朝是万万不能的,而明朝刚在平壤城战败,势必会派出更多的部队进攻日军,所以日军只能固守已经占领的地盘,加强防御才是上上之策。

不过本来会议商定是集中兵力在王京附近防守,以收缩战线,但日军诸将却并没有一致行动,仍然占据了开城和平壤,这就使得日军在朝鲜的战线被拉得太长,没有达到收缩兵力的效果,为日后的战败埋下了伏笔。

而这个时候的丰臣秀吉,也从战场上回报的信息中,看出了明朝的强大,便命令部队只能将战火限制在鸭绿江以南,与之前意气风发,打算一鼓作气拿下北京的时候相比,这个时候的丰臣秀吉要清醒了很多。

1593年,明朝派李如松统兵入朝作战,1月,李如松率3.8万明军和部分朝鲜官兵,攻打了由小西行长第一军驻守的平壤城,经过3天激战,小西军被斩首1647级,小西行长的第一军遭受重创,放弃了平壤城,很快,明军就收复了王京以北的全部地区,日军则将兵力集中在了王京一带。

在攻占开城后,李如松派查大寿率500骑兵到王京打探情况,查大寿于1月25日在来到王京附近的时候遭遇了日军加藤光泰的侦查队,双方随即交战了起来,不过交战了没多久,加藤光泰就被查大寿打得溃不成军,狼狈逃回了王京。

此后日军主力尽出,碧蹄馆战役由此爆发。根据日本方面的战史资料,此战日军共出动了八队人马,第一队主将立花宗茂,兵力约为3000人;第二队主将小早川隆景,兵力约为8000人;第三队主将小早川秀包,兵力约为5000人;第四队主将吉川广家,兵力约为4000人;第五队主将黑田长政,兵力约为5000人;第六队主将石田三成、大谷吉继,兵力约为5000人;第七队主将加藤光泰,兵力约为3000人;第八队主将宇喜多秀家,兵力约为8000人,全部兵力合计约为41000人。

到27日的时候,李如松派出了3000骑援军与查大寿合兵一处,共计3500骑,随后明军就在与日军交战了起来。日军第一队主将立花宗茂,有“西国无双”的美誉,可他根本就不是辽东骑兵的对手,很快就败下阵来,随后日军第二、第三队马上出战,一共1.3万人,直逼明军,明军见日军势大,也没有恋战,全军从砺石岭后退到了碧蹄馆,日军则凭借着兵力优势步步紧逼。

这个时候李如松也率1000骑兵赶到了碧蹄馆战场,日军便迅速将4500多明军包围了起来。明军随即突围,与日军展开了激战。这一战,根据日本方面的记载,在朝的日军名将几乎倾巢出动,明军在劣势下拼死突围,正当危难之际,李如松之前留在后方的杨元率1000骑兵前来支援,这才使李如松摆脱了困境,之后日军一路追击明军到惠任岭,碧蹄馆之战才告结束。

碧蹄馆之战前期,明军侦察队以3500人对阵立花宗茂的3000人,至少杀死了立花宗茂手下300余人,斩首在100到130级之间,后一阶段是明军侦察队加上李如松、杨元增援部队一共5500余人,被4万日军围攻,明军采用了多种手段最终脱困,此战明军阵亡264人,而日军却付出了死伤2000多人的代价,这还是在日军兵力明显占优的情况下取得的,足见明军战力,是远胜于日军的。

碧蹄馆之战后,日军认识到了明军战力的恐怖,便在僵持了3个月后主动撤出了王京,全军退守到了朝鲜沿海地带,此后丰臣秀吉就对侵略明朝不再抱有幻想,与明朝展开了漫长而曲折的谈判,只想以体面的方式结束朝鲜战争。但到了1597年,双方谈判破裂,丰臣秀吉就发动了第二次入侵朝鲜的战争。

▲日军第二次侵朝路线

这一次日本的入侵不再以支配朝鲜为目的,而是把朝鲜视作了“他物”,一路上日军到处搞起了“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占领一个地方便屠戮一空、洗劫一空,一时间朝鲜烽烟四起。

面对汹涌而来的日军,朝鲜各地守军明显是没有做好准备,很快全罗道全境就落入了日本之手,9月7日,黑田长政部与明军提督麻贵派遣的2000骑兵遭遇,黑田长政不敌,战到中途又遇上了毛利秀元一部,随即与黑田长政一同加入了对明军攻击的行列,此战日军总兵力在8000人以上,但并没有取得战场上的优势,反而被明军杀死了五六百人,到了后来,随着日军援军的逐渐增多,明军便撤出了战场,此为稷山之战。

这个时候实际上明朝在王京并没有多少驻守的军队,如果日军全力北上是完全可以拿下王京的,但当日军开到王京附近的时候,丰臣秀吉却多次指示日军撤回,原因就在于,丰臣秀吉知道日本无法与明朝抗衡,如果继续前进,那么就会拉长日军的战线,使日军处于危险的境地,所以他命令日军回撤到朝鲜南部,在南部建立稳固的防御体系,以待明军的反击。

日军南撤后,王京危机解除,随后明军就展开了反击。到12月份,明朝组织了4万人马,由杨镐、麻贵统领,兵锋直指蔚山,蔚山战役由此打响。

此战明军集中了大量的火炮、火铳等装备,在短短十几天内就攻占了由加藤清正驻守的蔚山城,随后加藤清正便率部退守到了蔚山后方的岛山城,这座城池不比蔚山,是建立在山岩上的城市,明军要攻下此城就只能仰攻,损伤较大。而加藤清正也被明军打得够呛,由于被明军长期围困,城内缺乏食物和饮水,士兵们只好杀马匹、喝马血,马杀光了就只能饮雨水,到最后就只能是自己的尿水了。根据朝鲜人的记载,加藤清正一度崩溃到了要自杀的地步。

后来日本援军赶到蔚山,杨镐鉴于岛山城久攻不下,且部队已经疲惫,便撤围而走,日军也没敢追击,第一次蔚山之战也就此结束。

此战日军虽然守住了蔚山,但前线的诸大名已经清醒地认识到,日军在朝鲜其实撑不了多久了,为此他们一致建议丰臣秀吉撤军,被丰臣秀吉驳回。

此后明军就在朝鲜南部与日军长期对峙,期间发生了很多中、小规模的战斗,以及第二次蔚山战役、泗川之战、顺天之战、露梁海战等大型战役,但这个时候的日军已经完全采取了守势,被动地防御。

直到1598年8月,随着丰臣秀吉的死去,朝鲜方面的日军已完全失去了继续作战的信心,便陆续回到了日本,壬辰朝鲜战争也就此结束。

总的来说,当时日本与明朝之间国力差距实在太大,丰臣秀吉在侵朝之前对形势还没有足够的了解,等到攻入朝鲜后,才发现日本与明朝的差距还不是一星半点,便逐渐放弃了原先攻占朝鲜、席卷明朝的想法。

由于无法与大明抗衡,丰臣秀吉到后来也就采取了保守的策略,在这一策略的指导下,日军在整个朝鲜战争期间基本以防守为主,战役多是由明军主动发起,而且在交战的时候,明军在大多数情况下也都是占优的,因此纵观整个朝鲜战争,并不是明军被日军打得很惨,而基本是日军被明军压得很惨。




我是青城,这个问题我来回答。关于万历年间的朝鲜战争,我们首先先对此战役做一个评价,这个评价青城采用史家公认的观点。



此战的影响

万历朝鲜之役起到了重新整合东亚各国政治军事力量的作用,奠定之后东亚三国之间三百年的和平局面。

换句话说,此战让日本这个从唐朝以后就不消停的邻居,尝到了中国人民的力量,这在很大程度上打消了他们觊觎中国的企图和野心。直到中日甲午海战的拉开,日本才再次燃起染指中国的野心。

在这里,青城还要提一个人,就是一直被我们历史所鄙视的袁世凯,在袁世凯在总督朝鲜的时候,凭借着他的铁腕和权谋,几次挫败了日本染指朝鲜的企图。他在朝鲜的所做为所为也让日本对大清产生了忌惮,历史也有一种说法,袁世凯让甲午海战的发生推迟了10年。

所以,由此青城想说,万历朝鲜战役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是一场胜利,更是一场保家卫国的胜利。下面,我再对题主的问题进行详细解析,到底是明军被日军打的挺惨?还是日军被明军暴打一通?



第一次朝鲜战争

众所周知,万历朝鲜战争一共进行了两次。我们先来讲第一次。

万历十六年,即日本天正十六年(1588年),虽然日本重臣——太阁丰臣秀吉基本完成了对日本的统一,但是日本国内的不满情绪始终没有得到平复。为了迅速转移注意力,满足武士们好战的心里,野心勃勃的丰臣秀吉将目光移向岛外。

万历二十年(日本天正二十年,即1592年)3月,在丰臣秀吉的指挥下,十四万日本大军渡过日本海,迈出了对外扩张的第一步。

为了到达中国本土,日军计划穿过朝鲜攻打明朝,但朝鲜严肃地拒绝了日军的提议。这让丰臣秀吉的计划变得不可预期。他认为这是朝鲜对自己的漠视,甚至是挑衅。在严厉地指责之后,当年4月,丰臣秀吉正式对朝开战。

日军在朝鲜半岛势如破竹,仅仅一个月时间,本来就很羸弱的朝鲜丢失了汉城,国王被逐,大量老百姓被杀害。朝鲜国王李昖走投无路,向万历皇帝请求援助。

日本进攻的目的地是大明,保朝鲜就是保自己。万历皇帝决定不能坐等豺狼敲门。明朝集结了辽东军和戚家军,共计约4万人,由宋应昌、李如松统领,跨过鸭绿江援朝。

大明出手相助,日军的势头得到遏制。平壤之战,明军收复了平壤、开城,日军大败撤退。

第一次朝鲜战争的明军表现

在第一次战役中,不能否认初期明军确实受到了日军的几次打击,连吃几场败仗。但是,随着明军后续增援部队的到来,明军开启了反攻的高潮。平壤大捷、碧蹄馆之战、玉浦海战、闲山岛海战等等战役,明军都是占上风的。虽然,第一次朝鲜战争,明军对日军整体作战没有取得什么战绩颇丰的大胜,但是随着明军的介入,日军已经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



第二次朝鲜战争

日本拒绝和谈之后卷土重来,朝鲜又燃起了战火。明军已经有准备了,并且趁和谈时期大力增援朝鲜。因此战争一开打,明军取得了稷山之战的胜利,而朝鲜军李舜臣也取得了鸣梁海战的胜利,本来战争形势一片大好,但是因为蔚山之战杨镐落败,导致战争陷入泥潭中。

在稷山大战、蔚山之战、蔚山之战、鸣梁海战中,日军节节败退,失败已不可逆转。

当年8月,丰臣秀吉在京都死了。10月消息传到了朝鲜战场。露梁海战中,日本人溃不成军,人心涣散。

在朝鲜没有任何胜算,日本只能撤军,丰臣秀吉的野心被海风和大明军队吹打得不见踪影。

两年后,时间到了万历二十七年,即日本庆长四年(1599年)四月,明军归国。面对带回来的六十一名日本战俘,万历皇帝气不打一处来,要求悉数杀头正法。对于阵亡将士,万历皇帝在宗庙举行了祭祀活动,并颁布《平倭诏》,表扬嘉奖了明军对日作战的功绩。



整个朝鲜战争中的明军表现

明军和日军在朝鲜发生的战斗最起码有四五十场,远远超出了人们一般数知的那有限几场。在这大部分的战斗中,明军并没有“开战后各种奔溃”,而是仍然保持了相当高程度的胜率。就事实上而言,即使明军在朝鲜没有打过酣畅淋漓的大胜仗,即使明军在朝鲜打得散漫不成气候,即使明军一路打得都是败仗,只要明朝下定决心决定出兵干预朝鲜半岛的事务,当时更为脆弱的日本战国军队在明军的压力之下,根本就无法吞下朝鲜,事实最后也证明了这一切。

最后,我摘取《平倭诏》中的一段话来做最后说明:

于戏,我国家仁恩浩荡,恭顺者无困不援;义武奋扬,跳梁者,虽强必戮。兹用布告天下,昭示四夷,明予非得已之心,识予不敢赦之意。毋越厥志而干显罚,各守分义以享太平。

从古至今,我中华民族就不惧怕任何胆敢侵略我领土的跳梁者。那些胆敢侵略我中华领土的侵略者,自始至终都没有任何一个有好下场。尤其是邻邦日本,他们的数次侵犯都以失败乃至政权毁灭而告终。就算是抗日战争最危险的时候,中国沦落大半,但是中华民族儿女从没有屈服过!




明军在万历朝鲜战争时被日军爆得很惨这是个错觉,而且是严重的错觉。

事实上,整个万历东征之役,明朝和日本发生了相当多的会战,并不仅仅局限于人们所熟知的第一次平壤之战、第二次平壤之战、碧蹄馆之战、南原之战、稷山之战、青山之战、第一次蔚山之战、第二次蔚山之战、泗川之战、顺天之战、露梁海战这有限几场。在事实上,明朝军队也赢了日军非常多次。


日军第一次侵朝的文禄之役,普遍认为明、日的实际会战很少。例如,一直以来的看法普遍认为在1592年7月第一次平壤之战后,第一批入朝的明军就因为攻打平壤城失败而撤归了,之后大半年时间就没有战斗。但事实上,在同年8月,明军还和日军在朝鲜京畿道丰德郡等地作战,不去看史料是不会知道的。1593年1月,明军在第二次平壤之战后收复平壤,人们一般认为此战结束后就直接跳到碧蹄馆之战了。但事实上,明军在收复平壤之后又与日军战于开城,李如柏将重兵屯驻在开城的小早川隆景驱逐,斩首百余人,是为开城之战;在同年7月的宿星岘之战,查大受又以骑兵击败仓皇逃窜的日军。这些都是文禄之役的时候,明军除了第二次平壤之战以外,在朝鲜打的胜仗,并不是除此之外就没有拿不出手的战绩了。在同年11月前后,明军又与日军在固城、安康等地发生多次战斗,明军与日军彼此互有损伤,虽然相持不下,但是也证明了明军和日军在文禄之役期间打过多次陆战,并不是陆战总共就没有打过几场。


明军的出手,于战略上的影响也非常大。在文禄之役,丰臣秀吉本来已经放出狂言,要吞灭朝鲜、尽收大明、直入天竺,但是在明朝的军事干预下,日军一路退缩,跑到了朝鲜沿海蹲着。如果日本战国军队真的如传说中那样厉害,又为什么会龟缩海滨呢?

至于日军第二次侵略朝鲜的庆长之役,明、日的实际会战就更多了,明军赢日军的次数也更多。在1597年9月的稷山之战结束以后,日军右军(毛利秀元、加藤清正、黑田长政等)开始从朝鲜忠清道撤军南遁,明军提督麻贵派遣彭友德、柴登科、摆赛追击毛利秀元,与毛利秀元军发生了锦江之战、文义之战,又追击至青山,发生青山之战。明军在这些追击战中一共斩获一百多颗首级,一路所向披靡。

在此之后,明军又与日军接连发生了獒树之战、车岘之战、万福寺之战、乡校后峰之战、南原南村之战、求礼之战、潺水驿之战、鼎津之战等一系列会战,在这些明军追剿日军的战斗中,几乎都是明军胜利。


在著名的第一次蔚山战役结束以后,人们普遍认为明军丧师二万余人(实际死伤三四千),元气大伤。但实际上,明军在第一次蔚山战役后根本就没有被打趴下,反而仍然是硬骨头迎战日军,在此后的几个月份内,又与日军发生陕川、三嘉之战,以及居昌、憨八之战,以及山阴、咸阳之战,再以及长水之战、龙头之战、草岘之战、光阳知分川之战、竹岛之战、茂朱之战、咸阳之战、山阴之战等等至少二十多次战斗,这些战斗中双方互有胜负,但明军的胜率占了其中的绝大部分,将日军打得再也没有了北上的气焰。


在露梁海战结束以后,人们普遍认为万历东征之役就此结束。但实际上,明军此后又对仍然残留在朝鲜半岛的日军展开追击歼灭战,如熊方山之战、多大浦之战、南海锦山之战、乙山川之战、了日之战等等。这一系列战斗,完全是明军以胜利者的姿态进行的收尾战,剿灭了残留在朝鲜的日军。

就事实上而言,整个万历东征之役,明军和日军在朝鲜发生的战斗最起码有四五十场,远远超出了人们一般数知的那有限几场。在这大部分的战斗中,明军并没有“开战后各种奔溃”,而是仍然保持了相当高程度的胜率。

退一步说,就算明军没有保持那么高胜率,日军在明军的军事干预之下败退也是迟早的事实。日军在朝鲜侵略战争中彻底败退,不是露梁海战的结果,而是奠定于1598年的第一次蔚山战役,萌生于1592年的第一次平壤之战。没错,就是在第一次平壤之战、第一次蔚山战役,这两场传统观点看起来都是明军“败退”的会战。在1592年7月的第一次平壤之战结束以后,小西行长军团的日军就和朝鲜俘虏抱怨,说:“谁说明军很弱小(你们朝鲜人欺骗我们说明军不能打)?他们非常能打!今天他们虽然败归,但那是胜负在天,命中注定的事情,其实他们很难抵挡!”,对败退的第一批入朝明军做出了极其高度的评价。

第一次平壤之战结束后,小西行长派遣他弟弟回到日本,当面向丰臣秀吉陈诉,直接告诉他侵犯明朝是不可能的。石田三成、增田长盛、大谷吉继三奉行,也写信给丰臣秀吉,报告征明是不现实的。即便是加藤清正也写了类似信件,说征明是非常困难的。自这时始,因为明军的干预,日军全面侵吞朝鲜就注定是失败的。这是在第一次平壤之战,明军打了败仗的前提下。


第一次平壤之战后下个月的8月,日军诸大名在朝鲜王京开会,商讨下一步战略。由于明军已经决定军事干预,与会的日军诸大名皆对明军可能再度来袭感到深深畏惧,诸将纷纷提出了集体跑路、撤守到朝鲜半岛最沿海地带的釜山浦,也是日军刚登陆朝鲜时候的地方。他们想要从朝鲜的首都王京直接跑到沿海边陲地带……

在日军战胜明军的前提下,明军后续部队尚未大举增援朝鲜的情况之下,日军就已经对明军表达出了极其深刻的畏惧——这是在1593年1月明军大军出动、收复平壤的约半年之前。不过由于上面这一个提案太怂,最后没有达成一致意见,没有通过。不然的话,祖承训的明军打了一波败仗,日本战国军队也许就直接滚回老巢了。

尽管退守釜山的议案没有通过,但是在1592年的年底,日军又集中在一起开了个会,商量讨论和明朝进行议和的具体事宜了。这次会议,仍然是在明军大举增援朝鲜以前召开的。明军后续援军还没出动,就不敢打下去了。明军打了一场败仗,结果就让日本战国军队产生持续的高潮反应,令人感到日本战国军队不愧是当时世界上一流的、爆天爆地、称霸国际的军队。

有些人认为小西行长等日军在第二次平壤之战以后集体放弃各种倭城跑路,说明日军的战国战术在明军面前吃不开,被明军打残到非常严重的地步。但其实放弃倭城多少只是战术上的失利,还没有上升到最高的宏观角度。早在明军没有大规模动武之前的半年,刚在第一次平壤之战打了胜仗的日军,就已经认知到了自身与明军的实力差距,产生了一直撤退到朝鲜最沿岸地带的想法。在这个想法刚出台、日军诸将进行商讨的时候,侵略朝鲜的日军在事实上就已经陷入事实上的败局了,所以1593年的日军折腾不了多久,就放弃了侵吞朝鲜的野心,转而和明朝进入议和谈判阶段了。


再者就是1598年1月结束的第一次蔚山战役。从明面上看,这一战一直被人们认为是明军的败仗,甚至死了两万多人(实际死伤只有三四千人)。可事实上,即便明军在第一次蔚山战役是自己主动撤退的,后面一部分来不及逃走的明军是被日军杀死了,被日军捡了便宜,但此战对日军的心理震慑是相当之大的。日军在1598年的时候,仅能够保得全罗道的顺天城,以及庆尚道的蔚山城、梁山城、彦阳城、晋州城、昆阳城、泗川城等沿海诸城,以及加德岛、南海岛等,被局限在朝鲜半岛南部最偏的一隅之地。第一次蔚山战役结束后,日军虽然明面上打了胜仗,但实际上因为明军长时间大兵围城,造成蔚山城内缺粮短水、死伤数千,人心惶惶,已经产生了相当大心理震慑。此战结束后,日军诸大名害怕明军再度大举袭来,对保持朝鲜最前线的日据城池已经丧失彻底丧失了信心。于是他们十多个人联名写信,接连两次写信转告给丰臣秀吉,要求将最前线的日据城池集体撤守,进行战线收缩,直接撤到朝鲜最最沿海的地带。

这些要求让丰臣秀吉非常愤怒,直接回信痛骂在朝鲜的日本诸大名,说他们在打了胜仗的前提下还提出如此自灭威风的要求,从未见过如此丢脸丢到家的事情。但丰臣秀吉骂归骂,也仍然是现实地、识时务地批准了这些日军提出的部分要求,弃守了几座城,退到更后面……

1592年7月的第一次平壤之战,1598年1月的第一次蔚山战役,传统观点都认为是明军惨败给日军的大败。但即便如此,在明军自己败退的前提之下,日军仍然对明军的战斗力产生了非常深深的畏惧,接连两次在这种情况之下提出自己主动跑路的要求。这是在明军自己打了败仗的前提之下,还能令日军震慑至如此,这难道还不足以说明明军对日军所产生的巨大压力吗?


即便明军在一些普遍知名的战役中输得多,但他们在更多不为人熟知的几十场大大小小的会战中保持了相当高程度的胜率,并不是一直处于下风,反而往往所向披靡。即便在明军自己打了败仗的前提之下,日军仍然感到相当的震悚,主动向上级提出跑路的要求,这些都是事实。

就事实而言,就算明军没有在朝鲜大国酣畅淋漓的大胜仗,即使明军在朝鲜打的散漫不成气候,即使明军一路打的都是败仗,只要明军下定决心决定出兵干预朝鲜半岛的事务,当时更为脆弱的日本战国军队在明军的压力下,根本无法吞并朝鲜,最后事实也印证了这一点。

我是林一,感谢您的阅读,欢迎大家在下方点赞评论转发,点关注不迷路,我会持续的为大家带来关于历史知识和秘密。




能有这种想法也不奇怪。


因为首先,由于「争国本」事件,万历皇帝和朝臣的关系非常僵。形成了几乎只要万历支持和主导的项目,外廷和清流官员就要无脑反对加泼脏水的情况。

而偏偏,抗倭援朝是万历皇帝拍板的项目。

而偏偏,外廷和清流官员本来就反对援朝。

而偏偏,史书又是外廷和清流官员编写的。

所以关于万历朝鲜战争的评价,以及很多黑资料,如明军杀良冒功,上下腐化堕落,部队装备落后,战斗力不行等等。其实大部分都是明朝人或清朝人自己编的。

比如谷应泰在《明朝纪事本末》中,就评价万历援朝战争是“七年之间,丧师十余万,糜金数千镒,善后之策,茫无津涯,律之国宪,其何以辞!”

把万历朝鲜战争说的是异常艰难,仿佛明军在朝鲜被日军磕崩了牙似的。

而这就是我们现在不仅能看到有人唱衰援朝明军战绩,这些人还能找到唱衰明军战绩的史料依据的原因。

第二,在两次入朝作战过程中,明军确实没打死过日军大名级别的将领。反过来,明军倒是战死过总兵级别的高官,比如邓子龙。

没能杀死对方高级将领,这一点,确实是明军的软肋。

第三,万历朝鲜战争结束没几年,日本居然又能搞出几十万人的内战,这怎么看也不像是被明军在朝鲜打残了的模样。

另外,以德川家康为代表的关东大名,没有去到朝鲜战场。

并且,日军最后撤军,与丰臣秀吉的突然死亡也确实有一定关系。

所以这就会给人一种“日本没有以举国之力与明朝开打”,以及“如果丰臣秀吉不死,鹿死谁手还不知道会咋样”的感觉。

第四点,明军在蔚山、泗川的表现,确实不理想。最后的露梁海战,中朝自家的高级将领双双阵亡,而日本的残兵败将,居然还跑了。这确实让人感到很无语。

所以总的来说。相比于唐朝揍日本,以及美国揍日本的干净利落。

明朝揍日本,总给人一种差强人意,打得不够干脆的印象。

再加上,韩国人近年来篡改历史,为了抬高自己,贬低明朝。编了很多故事。

而我们的一些所谓“独立思考”的自媒体和公众号,为了博人眼球,为了标新立异,又无脑的传播这些故事。

比如某公众号文章评价李舜臣,评价陈璘,评价刘綎时。就是完全套用韩国人的观点,把明朝黑的一无是处。



这种自以为是,却非常搞笑的文章,向来具有迷惑性。一传十,十传百,传到最后。也就导致今天的一些人,极端的认为明军狗屁不是,在朝鲜被日军暴打的印象了。

然而,史料可以编,战绩可以注水。

战线是不会骗人的!

认为万历援朝战争,日军爆了明军的人,说来说去,无非就是蔚山、泗川两场战役,日军把明军爆了。

然而只要翻下地图,就会发现一个问题:

泗川在哪里?蔚山又在哪里?

在红圈圈那里。

打爆了明军的日军,士气高涨的日军,装备精良的日军,怎么没在鸭绿江畔耀武扬威。而是反倒快被明军赶下海了呢?

这很奇怪呢。

要知道,两次抗倭援朝,两次都是日军先发制人,朝鲜军被打蒙圈。然后明军两次从国内调集兵马入朝的反击式作战。

怎么先发制人的日军,在暴打明军和朝鲜军的情况下,反倒要被推下海了?

这是什么操作,让人不懂呢。

实际上,连日本人都承认,日本拿明朝没一点办法。

但我们国内的自媒体人和公众号砖家不认。他们就是认为明朝打日本,打得不够干脆利落。所以真相应该是明朝被日军暴打。

大家说哪个朝代孬,这些人就非要反着来,说哪个朝代牛掰。

大家说哪个朝代牛掰,这些人就非要反着来,说哪个朝代孬。

反正在这些人眼里,明朝赢,不叫赢。

日军输,不算输。

所谓“连战连捷,转进如风,歼敌四万,虎踞蔚山”。就是我们国内的某些自媒体人和公众号砖家眼中的日军。

日军常年胜利,最后退走,也属于胜利转进。

大家成天被这些“独立思考”的人影响,催生逆反心理,继而产生出“万历朝鲜战争明军被日本爆打”的印象,也不奇怪了。




确实明军被日本爆得挺惨!明军在朝鲜的表现,除了攻打平壤城有亮点之外,其他战役——尤其是最后的陆海决战,可以说比大家想象的还要窝囊,完全不是某些人所吹嘘的那样“完胜”日军,倒是说我们被日本人爆虐都并不为过。

下面小编为各位复盘一下日本‬人‬临走前‬一仗‬‬历史‬的‬真相‬:


————————

先来‬看看‬陆战‬

页面更新:2024-04-25

标签:开城   日本   平壤   万历   朝鲜半岛   辽东   朝鲜战争   大明   明朝   朝鲜   兵力   日军   行长   中国   战役   美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