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创始人,为何张文顺和李菁一点德云社股份也没有?

就连郭德纲都没有股份,更别说同是创始人的张文顺和李菁了!

这件事就说来话长了,总而言之,并不是叫“创始人”就一定有股份的!

而提到创始人的头衔,就不得不说德云社的“发展史”了!

1995年,以郭德纲为首,其次是退休的相声演员张文顺,还有上学业余打工的徐德亮、李菁等人游走于各个中小相声剧场,之后经过几人三年的努力,把这个小团体扩张到了十几人,并且取名为“北京相声大会”,而当时这个名字更像是一个口号,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因为经济原因,并不具备什么规模;

到了2002年末,“北京相声大会”已经初具规模,从一共十几人的小团队变成了演出队伍就有十几队的大团体,也是那一年,正式更名“德云社”,但也只是口头更名,更像是“换了个口号”这么简单;

之后2003年夏天,郭德纲与现任妻子王慧结婚,婚后王慧把当时她父亲送她的夏利车给卖了,又凑了一大笔钱,终于在2006年初,正式建立了“北京德云社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也是从这一天起,虽然郭德纲和张文顺、李菁三人是德云社的创始人,但在法律上,实际掌权人其实是郭德纲的妻子:王慧。

之前也听过很多的传闻,说他们没有股份是因为“深明大义”,或者有人说是因为“只想为艺术献身,并没有想如何捞钱”,其实那只是为了给他们没有股份的事实“镀一层金”而已,他们并没有那么清高,只是他们并没有在公司建立的时候出资而已;

现如今,张文顺已故,李菁也另辟蹊径,三大元老只剩郭德纲一人在担任“德云社扛把子”的角色;无论他是否有股份,也成了人家的家事!


以上均为个人观点,如有不同意见欢迎评论补充!

打字不易,原创不易,点赞关注,为您解答更多娱乐圈大事小情!




  德云社的前身是“北京相声大会”,创始人就是郭德纲、张文顺和李菁三人。刚开始时,看似高大尚的名称,其实就是个没有注册的临时组织,也就是“草台班子”。刚开始那几年时间里,这个“相声大会”能否存活还是个问题,哪里会考虑什么股份问题。就像三个人一拍即合弄了个沿街叫卖的小摊,都往里面贴钱了,如果不是因为热爱而执着,早就散伙了。

  张文顺

  三个人中张文顺辈分大,也做过生意,有点家底。早期德云社入不敷出时,张文顺时不时拿钱来救急,也确实是一个没私念的好老头。平凡的艺人,别硬套上崇高的情操,很简单的情怀就是酷爱相声这门艺术。

  

  在郭德纲拜师侯耀文之前,“相声大会”没少受同行的挤兑和排斥,许多麻烦事也都由张文顺出面摆平的,毕竟他的辈分大,又生于京城,早年下海经商赚了不少钱也积攒了许多人缘,相声界出名的老好人,人际关系肯定比“北漂”的郭德纲好很多,而那时李菁还是在校生。

  郭德纲认识张文顺是在“京味茶馆”,同属临时演员,那时郭德纲经常的搭档是王玥波。而那时的张文顺已有很多年没说相声了,年轻时又因恋爱被国营院团开除,属于相声界的边缘人物。和郭德纲搭伙纯粹是爱好这门艺术,也希望这门艺术能延续下去并辉煌起来,没有什么功利心态。

  

  这份心迹在徐德亮宣布退出德云社时、张文顺发布的正式声明中表露无遗:“我和郭德纲先生创立德云社时并未想要拿这个团体发财,只是希望看到相声的重新繁荣。”德云社走红之后,有一次张文顺接受记者采访,被问及“你这样辅佐德云社及郭德纲并大红大紫,心里是否不平衡”时,老头幽默的说:“我第一次看郭德纲表演就断定他是个角儿,总得有一个牺牲的,一个成功男人背后……有一老头!”

  就是这么一个真挚、重情、耿直、无私的老艺术家。杨少华曾经评价过张文顺:“交朋友,得交文顺那样的!”也因此郭德纲和他会成为忘年之交、莫逆之交。老头临终时将女儿及外孙托付给了郭德纲照料,郭德纲毫不犹疑的答应了下来并照料至今。在老头病逝时,德云社停演七天。

  李菁

  说李菁是德云社创始人之一,其实应该是早期郭德纲捧李菁时的宣传用词,就像现在郭德纲在介绍孙越孙胖子时总要带一句“李文华先生的外孙”——其实并非亲外孙。毕竟1995年成立“白立“北京相声大会”时,李菁还在读书,直到2001年才大学毕业,属于爱好在课余、周末参加演出,对前期发展没有太大贡献。而且,李菁虽然说拜师胜杰老先生为师,但那是2006年的事情了,认“码头”入门户的意义更大些,早期相声主要还是郭德纲和张文顺教的多。

  

  “北京相声大会”刚起步时,就三人分工上台表演,先由张文顺讲一个小时单口相声,再有郭德纲讲一个小时单口,接着由李菁表演半个小时左右的快板。后面就是张文顺和郭德纲对口一段,最后以三人的群口表演结束。这应该就是“三个创始人”说法的来源。

  所以说,李菁没有德云社股份纯属正常,估计他本人即使再没离开德云社时也不敢有“拿股份”的想法,德云社的“江山”主要还是郭德纲和张文顺打下的,李菁可说是郭德纲的左膀右臂,但绝没有和郭德纲平起平坐的份。

——本回答为西安鼎昂数字货币智能量化全自动炒币机器人(历时收益,数据核对,实况直播)公司整理。




德云社的前身是北京相声大会,郭德纲和张文顺开起来的,当时李菁还是十来岁的孩子,有他啥事?后来,所谓德云社,也一直是挂在嘴里。而郭德纲说李菁是创始人,李菁心理明白着哪,也就是郭德纲一句客气话

郭德纲离婚后一年,遇到王惠,当时王惠已经是很有名气的京韵大鼓的明星了,她慧眼识英雄,看上了这个说相声的小黑胖子,顶着父母的压力,毅然决然嫁给了郭德纲。(所以想当富婆,得先有那肚量和眼光)。



当时郭德纲又穷又寒酸,还带着一个孩子。王惠支持郭德纲,把她的车都卖了,后来老岳父家也支持郭德纲,听相声起,免费吃水果就是老岳父家援助的。

王惠还照管着一大群孩子,包括曹金刘伟,包括烧饼,张云雷等。真是任劳任怨。



后来,2006年德云社注册文化公司,全是王惠卖房卖首饰凑的钱。当时张文顺没有拿钱,李菁也没有出钱,所以,股份真的就一点没有,很正常,他们真就是签约演员。

所以,后来李菁关于股份啥话也没说。张文顺也说不出啥来,他去世后,郭德纲一直养着他的家人。


王惠对孩子们体贴入微,而且很有大局观,当时岳云鹏啥也不会,大家开会要开除岳云鹏,王惠发话留下岳云鹏。张云雷曾倒仓离开过一段时间,也是王惠把他叫了回来。那出走的何伟,曹金,也说过,师娘对他们最好。

所以说,王惠才是郭德纲的贵人。




创始人从来就不等于股东,这在任何公司都是通行的。

京东的京是龚晓京,不是北京市清华大学奶茶章泽天的“京”,但龚晓京在京东有股份吗?第二轮融资的时候跟刘强东分手,龚晓京就全部退出了京东,后来京东纳斯达克上市,刘强东舔着脸让她回来当董事,也就挂个名而已,但肯定给了很高的工资。不过股份嘛,连正宫奶茶都没有一毛钱股份,前女友还是算了。

马云和阿里巴巴十八罗汉,创业的时候一起出钱,而且是在马云跟妻子张英完全可以独立出资的时候,非要大家一起平均出资,就是为了平均股权,避免将来扯皮。而后来阿里上市,70%的股权是在员工手里。十周年的时候十八罗汉更是直接辞去了创始人身份,把所有权力交给了马云,让他成为了阿里巴巴绝对的父亲。

两大互联网企业告诉大家,创始人不一定非要当股东,光有股东名分和名义上的股权,没有可以配上这份股权的能力和强大背景,掌权的大牛分分钟能让你的股权变废品,宰掉头就能把你扫地出门。

所以说能够拿到手的真金白银,比那些虚名更加重要。

这都是成功的企业运营案例,而德云社的所谓股权之争,完全就是一笔糊涂账,一个刚开始就准备做家族企业的营销好手,拉了一堆傻白甜打工仔,每天画大饼灌鸡汤,给这个扣创始人帽子,给那个发接班人名牌,到最后一勺烩,全部控制权到了自己家族势力手里,然后初始团队作鸟兽散。

就这么简单的事情,还能聊成梦想和背叛。

德云社的三个创始人,除了营销好手郭德纲,一开始就目的明确的给自己未来铺路,所有奋斗方向都是打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班社。

但郭德纲个人打拼远远不够,他需要为他付出的团队,而且在必要时候可以轻松切割的傻白甜。

于是老而不得志的张文顺,以及还在念大学的李菁,成为了老郭的理想合作伙伴。

张文顺属于一辈子跟人较劲,跟同行不怎么对付。虽然相声说得稀里糊涂,但家里经济条件很好,而且有相当人脉的倔老头。

而李菁年轻有天赋,尤其是快板方面,而且在相声圈和评书圈都有很庞大的人脉资源。再加上李菁的小伙伴,比如铁瓷王玥波当时跟郭德纲关系很好,所以他也顺理成章的加入了。

而这两个人是除了郭德纲之外,北京相声大会初期最喊的出名字的固定演员,所以当成是创始人也没毛病。

张文顺出钱出人还拉人助演,李菁出人卖力气也共享人脉。

老郭初期是真没钱,本来在天津做生意就各种赔钱,来北京更是各种拮据。维系一个表演团队要花的钱海了去,除了雷打不动的场租,走穴艺人的开支,住宿伙食人工这些,都是怎么烧都不为过。

而郭德纲能够来钱的渠道又很有限,除了王慧这个“真.股东”之外,就只能找其他“名义创始人”想辙。

张文顺家是蹭钱,但老头又不是真傻,知道老郭弄得是家族班社,肯定是投资股市的心理,牛市我就投钱,熊市我就收敛点,走一步看一步的心情。

李菁就更不用说,本来就少年老成,画大饼灌鸡汤对他没啥用,真金白银才是硬道理。我可以陪你吃苦,但要我当炮灰给你家族企业打地基,对不起门都没有。

说白了所谓三大合伙人,都是各自心里门儿清,我想要什么我能在你这里得到什么,谁也别拿谁当二百五忽悠。

最后能够达成利益一致化的,只有郭德纲张文顺,张文顺也不指望郭德纲让渡家族企业权力给他,但求一个安稳的晚年,以及女儿女婿和外甥能在德云社端稳饭碗。所以在老头彻底做不动之后,直接就当郭德纲的枪手指哪儿打哪儿,让给谁摘字给谁摘字。

而李菁自打2006年德云社企业注册,由郭德纲外戚党占有所有股权之后,意境开始了自己的未来规划,或许更早也不一定。他跟何云伟大量接外活儿也是那时候开始的。后来2010年八月风波官宣退出,其实已经是李菁铺垫好久,找到机会放大招而已。

所以说德云社并不是郭德纲张文顺李菁一起奋斗的成品,一开始它就必然是郭德纲的家族企业,没有张文顺李菁一点利益分成在里面。如果郭德纲在创业过程中没能掌控全局,让整个社团变成多个核心,那么德云社就不会在2006年成立,可能要延后几年,等德云社变成郭德纲单核之后,再注册公司,但股东依然还是王慧和王俣钦。

李菁张文顺都是过客,真没有考虑股权的必要。




这个问题可以参考我见过的一件事。我有三个朋友,分别称呼为abc吧。本地篮球爱好者很多,这三人也都业余爱好打篮球,在圈子里人脉都很广。三人为主要骨干拉起了一只业余篮球队,经常自嗨或者和其它队搞友谊赛。后来三人一合计,觉得自己建个篮球馆应该不错,自己可以玩,免得每天到处蹭别人单位的场地玩,也可给学生培训,顺便搞点羽毛球乒乓球等。这玩意投资还不小,另外得有人专职打理。名字场地等各项筹备都差不多了,a和b一看要投资不小,经营开支又很大,又觉得没前途了,于是不肯投钱了,但大家还是一起打球。c一个人咬牙投资把篮球馆建起来了,第一年惨淡经营,倒亏。a和b也一直号召圈内人过来玩,也要圈内的体育老师推荐学生过来,不过反正不肯投资。第二年开始,慢慢有人气了,第三年就越来越红火,挣钱了。这时候ab愿意投资入股了,但c当初投资是借的钱,背后还有个债主占51%股份。这个债主说当初困难亏本时,你们不投钱,现在盈利了再投钱,那不行,且这个人气并不完全是你们两人带来的,c在圈内面子更大。所以你们来玩免费,但入股就免了。

就是王慧把以一辆车的价格买下了初具规模的北京相声大会后注册成立了北京德云社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老板是王慧,也是唯一的股东,所以不论从法律上讲还是从理论上讲创始人应该是王慧,其他人都是打工的,包括郭德纲。一纸合同,一条退社条款(退出赔100万)就把李青们合伙人拒之门外,一箭双雕,又能把徒弟们牢牢拴住。美中不足的是认为自己能养活自己的曹何两徒弟没上套,一下子傻眼了。

也许刚开始让大家都投钱分股份,但有人不愿意,怕赔钱只想演一场挣一场出场费,因为成立公司就要各项投入,包括这么多徒弟学员,生活费用肯定不少,但别人肯定不想出这个钱,不相信这些徒弟学员能成才,所以就老郭自己出钱,现在都成才了,挣的钱别人凭什么分。所谓创始人只是一开始大家在一起合作罢了,艰难时需要分摊费用时你不拿钱,谈什么干股,当时是你不相信德云社会发展到今天不愿入股,挣大钱了又觉得自己是元老了。就像我们工作的普通公司,总有那么几个是一开始就和老板一起干的,公司发展好,你也最多混个副总,但开始不出钱投资,老板永远不会给你什么干股。

说没有投资是实情,如果看李菁在德云社危难之际出走,当初也可能是对前景没有信心,也不是不可能。今天张文顺外孙是德云四少之一,而且郭德纲把管理权交给张文顺的女儿……如果李菁能看到现在恐怕也就不会有当初那个关键时候的出走




别提了,别说股份了,现在连李菁的创始人身份都不承认了。

这是在2018年时在网络上搜索“德云社创始人”的结果。

这是现在也就是2020年时,再搜“德云社创始人”的结果。

显然,李菁被人为排除出去了,因为创始人这种概念是属于历史范畴,就像企业不管做大还是破产,其创始人是谁应该是从确立名单起就是一成不变的,那可是历史,毕竟现在还没发明穿越技术呢。所以,这只能是人为干预删除的。

为什么删掉李菁的名字呢?笔者大胆推测,也许跟2019年李菁作为曲艺界代表参加了国庆游行方队有关,此外,也可能跟李菁担任了北京市曲协副主席有关。

总之,李菁这个“德云社创始人”的头衔基本上是没了。

那么,李菁到底算不算德云社的创始人呢?

一般来说,一个团队的创始人可以有两种,一种是出资,一种是出力。像现在很多科技公司在创办时,其中就有技术人员以技术入股的例子,这种技术入股就相当于出力。

实事求是讲,李菁在德云社创办过程中肯定是出过力的,除了作为演员演出之外,他还是北京土著,在北京有人脉有资源有师兄弟,没有他和张文顺以及王玥波这些老北京的协助,郭德纲没那么容易在北京站稳脚跟。

所以,李菁算德云社创始人是有资格的,郭德纲对外说他是创始人之一也是实话,不然为啥不说王玥波为啥不说徐德亮呢。

当然,你要说李菁不算德云社创始人,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不过,问题就出在,你以前说他算,现在又说他不算,自己扇自己就没意思了。

有意思的是,即使张文顺和李菁是德云社创始人,可他们俩一样在德云社没有任何股份,这是怎么回事呢?

一、宣传

郭德纲的小舅子曾写过一本书,书中提到创始人时用很不屑的态度表示,那些都是宣传所需,换句话说就是给张文顺和李菁面子才说他们是创始人。

小舅子的话有一定道理,你看现在李菁翅膀硬了,他们就无需再给李菁面子,直接人为干预在网络上给删除了。

不过,在德云社刚走红时的宣传过程中,李菁、曹云金他们也给足了郭德纲面子,没少给他捧,大家互相捧对方,在合作蜜月期当然没毛病。

上文也说了,郭德纲对外宣传李菁是创始人之一,自然是有依据的,不是空穴来风,也绝不是一句宣传需要就能掩盖的。

二、理论

德云社一开始采用的合作形式是传统的班主制,也就是郭德纲承担最大责任,其他人分担较小责任,而郭德纲也是这个团队的主要出资人、最大明星和票房担纲, 其中郭德纲妻子王惠也是演员之一,也是主要出资人之一,因此股份集于郭德纲一家似乎也说得过去。

不过,我们同时也要知道,德云社早期和艺人之间并不是雇佣关系,而是合作关系,真正花钱请来的如尹笑声、刘文步他们才是雇佣关系。此外,郭德纲投资最大,担纲票房最多,但也并不是100%。早期的艺人里,像张文顺甚至包括何云伟都有自己的观众。

更关键的是,张文顺不仅自己上场,还帮着笼络演员,很多演员如查文良、何云伟、徐德亮和张文顺的关系更近。此外,据说老爷子也有一部分出资。

因此,从理论上讲,郭德纲作为德云社的班主,是班社主要负责人当然也应该是主要受益人,不给班社其他成员股份在一定意义上说得过去。但从道义上和历史上讲,不给张文顺、李菁尤其是不给张文顺股份,似乎有些不妥。

三、在商言商

更有意思的是,其实,如果在商言商的话,不光是张文顺和李菁,德云社创始人郭德纲在德云社也没有任何股份。

我们看一下北京德云社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股东构成,郭德纲的妻子王惠占股99%,郭德纲的小舅子王俣钦占股1%,所以,三位创始人一视同仁,都没有任何股份,从商业角度讲,没有任何毛病。

也就是说,郭德纲、张文顺和李菁都是北京德云社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旗下的艺人,公司的股份和他们这些普通艺人统统没有关系,有意思吧。

值得玩味的东西还有,我们来看一下北京德云社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成立时间,2006年1月17日。

这个时间代表了什么?这是郭德纲爆红之后立刻注册的公司。

换句话说,在郭德纲爆红之前的十年里,张文顺、李菁当然还有王惠,他们陪伴郭德纲走过了大部分的艰难岁月,在郭德纲刚刚爆红的时候,收益正滚滚而来之时,德云社从班社转型股份公司,结果张文顺和李菁被排除之外,从当年的合作伙伴变成了员工。

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这就像三个人出去打工,大家省吃俭用挣了钱都放在老大那里,等到分账的时候,老大一拍大腿,嗨,钱丢了,丢到我丈母娘家里了,找不到了。老二老三连忙安慰老大:丢了就丢了,算了,就当咱们三个人倒霉。

北京德云社文化传播公司的股份构成,可以说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了随后几年德云社早期创始团队的分崩离析。

在笔者看来,哪怕张文顺和李菁只享受小舅子那样的股份待遇,那不论在里子上还是面子上大家都好看,德云社的发展也会更加顺利,口碑也不会毁誉参半,可惜了。

艺人和艺术家的区别是,格调。

商人和企业家的区别是,格局。




德云社的前身是“北京相声大会”,创始人就是郭德纲、张文顺和李菁三人。刚开始时,看似高大尚的名称,其实就是个没有注册的临时组织,也就是“草台班子”。刚开始那几年时间里,这个“相声大会”能否存活还是个问题,哪里会考虑什么股份问题。就像三个人一拍即合弄了个沿街叫卖的小摊,都往里面贴钱了,如果不是因为热爱而执着,早就散伙了。

张文顺

三个人中张文顺辈分大,也做过生意,有点家底。早期德云社入不敷出时,张文顺时不时拿钱来救急,也确实是一个没私念的好老头。平凡的艺人,别硬套上崇高的情操,很简单的情怀就是酷爱相声这门艺术

在郭德纲拜师侯耀文之前,“相声大会”没少受同行的挤兑和排斥,许多麻烦事也都由张文顺出面摆平的,毕竟他的辈分大,又生于京城,早年下海经商赚了不少钱也积攒了许多人缘,相声界出名的老好人,人际关系肯定比“北漂”的郭德纲好很多,而那时李菁还是在校生。

郭德纲认识张文顺是在“京味茶馆”,同属临时演员,那时郭德纲经常的搭档是王玥波。而那时的张文顺已有很多年没说相声了,年轻时又因恋爱被国营院团开除,属于相声界的边缘人物。和郭德纲搭伙纯粹是爱好这门艺术,也希望这门艺术能延续下去并辉煌起来,没有什么功利心态。

这份心迹在徐德亮宣布退出德云社时、张文顺发布的正式声明中表露无遗:“我和郭德纲先生创立德云社时并未想要拿这个团体发财,只是希望看到相声的重新繁荣。”德云社走红之后,有一次张文顺接受记者采访,被问及“你这样辅佐德云社及郭德纲并大红大紫,心里是否不平衡”时,老头幽默的说:“我第一次看郭德纲表演就断定他是个角儿,总得有一个牺牲的,一个成功男人背后……有一老头!”

就是这么一个真挚、重情、耿直、无私的老艺术家。杨少华曾经评价过张文顺:“交朋友,得交文顺那样的!”也因此郭德纲和他会成为忘年之交、莫逆之交。老头临终时将女儿及外孙托付给了郭德纲照料,郭德纲毫不犹疑的答应了下来并照料至今。在老头病逝时,德云社停演七天。

李菁

说李菁是德云社创始人之一,其实应该是早期郭德纲捧李菁时的宣传用词,就像现在郭德纲在介绍孙越孙胖子时总要带一句“李文华先生的外孙”——其实并非亲外孙。毕竟1995年成立“白立“北京相声大会”时,李菁还在读书,直到2001年才大学毕业,属于爱好在课余、周末参加演出,对前期发展没有太大贡献。而且,李菁虽然说拜师胜杰老先生为师,但那是2006年的事情了,认“码头”入门户的意义更大些,早期相声主要还是郭德纲和张文顺教的多。

“北京相声大会”刚起步时,就三人分工上台表演,先由张文顺讲一个小时单口相声,再有郭德纲讲一个小时单口,接着由李菁表演半个小时左右的快板。后面就是张文顺和郭德纲对口一段,最后以三人的群口表演结束。这应该就是“三个创始人”说法的来源。

所以说,李菁没有德云社股份纯属正常,估计他本人即使再没离开德云社时也不敢有“拿股份”的想法,德云社的“江山”主要还是郭德纲和张文顺打下的,李菁可说是郭德纲的左膀右臂,但绝没有和郭德纲平起平坐的份。




从德云社发展历史来说,郭德纲、张文顺、李菁的确是创始人,但是从德云社的创建史来说,能注册为公司可跟这三个人没有一点关系。德云社说白了是个股份公司,谁拿钱谁就是股东。

德云社在工商、税务注册都是需要本金的,当时郭德纲、张文顺、李菁虽然已经把德云社前身打出了名号,但是要成立德云社的时候,三个穷光蛋却是一点钱都拿不出来。

还是郭德纲的妻子王慧卖了车,还到处凑钱给郭德纲,这才有了德云社。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德云社99%的股份写的都是王慧。王慧是德云社名副其实的掌权者。

德云社的前身北京相声大会的确是郭德纲、张文顺和李菁一起创建的,从小透明到后来的小有名气,这些都是这三个人的功劳。但是小打小闹和形成规模是不一样的,他们想要做得更好就必须由小规模发展成公司。

这个时候只有王慧顶着家里的压力,不顾一切的帮着郭德纲。德云社成立需要的注册资金都是王慧出的,或许别人也想过入股,但是股份制不是说话就能入股的,要么拿钱要么拿出来值钱的东西。

张文顺比较仗义,郭德纲备受争议的时候是他站出来力挺郭德纲;德云社起名字的时候,张文顺也把自己的名字放在了郭德纲后面。如今斯人已去,德云社后台也依旧有他的画像。

至于李菁,虽然离开了德云社,但是没怎么说过德云社和郭德纲的坏话,也算仁至义尽了。




作为一个资深的相声爱好者,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在郭德纲小舅子王俣钦的著作《钦口说:我眼中的德云社》这本书,澄清了这件事。张文顺先生和李菁老师都是郭德纲亲口承认的德云社创始人,但是实际上创始人只有郭德纲和王惠两人。之所以把这份荣誉分给张文顺先生,因为张文顺和郭德纲搭档合作多年,给了郭德纲很大的帮助和支持,所以郭德纲分享了这一荣誉。而书中对李菁的评价并不高,因为郭德纲想用创始人这个头衔拉拢住李菁,希望他能多呆几年好好演出,但是据说李菁只是承认了头衔,却并没有在德云社长久下来。我觉得书中虽然有些挖苦的意思,但是也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如今的德云社市值十五个亿,如果真的有股份,谁又愿意离开自己的香饽饽呢。德云社是非常传统的家庭经营制,郭德纲全身心的投入于表演,而妻子王惠则是忙着后台业务,这才能保证今天的德云社不会分崩离析。那个年代,李菁来德云社还只是个学生,在德云社表演,根本就没有经济支援老郭,表演上更是懵懂,他也坦言郭德纲作为师兄教了他很多东西,根本就没有资本去争德云社的股份。

而如今,张文顺先生的女儿依然在德云社工作,可见德云社并不是那么没有人情味。李菁离开德云社后,混的可以说是风生水起,对于他来说只是像换工作一样,换了一个地方演出对于演员来说也不是什么大事。希望李菁能够事业一帆风顺,早日成为当红相声艺人。

好啦,感谢大家的支持和关注。




德云社只是一个品牌,它的实体公司是:北京德云社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根据天眼查信息,北京德云社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成立于2006年1月7日,法定代表人是王惠,也就是郭德纲的妻子。公司有两个股东:王惠是大股东,持股比例99%,另一股东王某某只有1%,也就是说公司基本上是王惠一个人的。而且,至今股东没有发生过变化。

那么,张文顺和李菁有德云社的股份吗?答案是肯定没有。就连郭德纲也没有,只是一个打工的,给自己妻子打工。


虽然张文顺和李菁与郭德纲同为德云社的创始人,但从德云社的发展历程来看,最初并没有成立公司。也就是说,他们三人刚开始的时候基本上是以“自乐班”的形式出现在舞台上,就像民间的许多“某某歌唱团”、“某某演艺社”一样,只是他们给自己起的一个“品牌”名称,不算作是一个公司实体。有演出的时候,大家搭伙,演出收入大家分,都为了一个目的,把相声说起来,有钱大家一起赚。

这一点,从他们最初的合伙名称就能看出来。德云社最初并不叫德云社,而是“北京相声大会”,听听这个名字,就是一个联盟组织,或者说是一个演出队,只要会说相声的都可以参加。


确实,一开始他们就是一个演出队。1995年,郭德纲来到北京,找到相声界前辈张文顺和青年演员李菁,开始搭伙在京味茶馆、广德楼等地演出。第二年,邢文昭和徐德亮等人陆续加入演出,直到1998年扩展到十几个人的时候,才给这个组织起了一个名字叫“北京相声大会”。2003年更名为“德云社”。期间,不断有人进来,又有人退出,都不牵涉什么股份,因为这个组织本不是公司,就像我们看到的“某某健走队”一样,你可以选择进来,也可以选择退出。


这种形式一直持续到了2006年,郭德纲才让妻子王惠成立了“北京德云社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开始以公司的形式运作,直到现在。

至于公司成立的时候,为什么没有张文顺和李菁,也许他们不想加入,毕竟成立公司要承担风险,能不能做起来在当时还是一个未知数。也许他们认为自己就是一个说相声的,组织形式的改变对他们并没有多大影响,出场费是多少就是多少,大不了退出就行了。

所以,德云社的股份没有张文顺和李菁一点也不奇怪,奇怪的倒是为什么没有郭德纲。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0

标签:顺和   创始人   人脉   股份   外孙   北京   股东   相声   老头   艺人   妻子   演员   演出   大会   财经   公司   张文   李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