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剑》中,李云龙当时已经拥有七千兵力,为何还是当了好几年团长没被提拔?

抗战时期,129师的巅峰兵力有30万之众,386旅的巅峰兵力约有10万将士,师长还是师长,旅长还是旅长。

你个团长就想提拔?旅长陈赓微微一笑:你小子是想炊事班背大锅了吧?

抗战时期八路军的正规编制,从头到尾就是三个师的编制,每个师的定额就是15000人,因为隶属于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国民政府就给你三个师的编制,115师,120师,129师,按这个标准提供军饷及武器装备,再多了不给。

神奇的一幕就是,进入解放时期前,八路军就有了百万大军的规模,还是三个师的编制。

老蒋肯定知道人数会挺多,但肯定没想到这么多,那酸爽绝对回味无穷。

不过在抗战时期,还是不适合刺激老蒋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才是正道。“正规番号”不适合增加,但不影响我发展队伍,另立番号,自给自足。

这个也是有说法的,自己搞番号也不能胡来,你搞个“军师旅”级别的番号,明摆着刺激老蒋,不利于抗战大局不说,也没啥实际作用。我方部队擅长的是麻雀战,游击战,运动战,团级就正好够用。

亮剑中的独立团,新一团,新二团等,都是我军内部的番号,国民政府是不认的。李云龙总是对楚云飞“诉苦”:都是抗日,咋咱是“后娘养的”?物资装备啥也不给。现在我们看,可能没啥特殊的感觉,其实“后娘”可能压根就不知道,也不想让他知道。

当时已经百团大战过后的阶段,老蒋要事知道李云龙这么一个“非编制”的团就有7000余人(7000人团不太符合实际,有也是个例),都按这么来,那上百个团不得近百万人?当时老蒋就炸锅了,妥妥的。


另一个方面,对于我方部队来说,扩军能力从来不是值得夸耀的能力,因为大家都会扩军,依靠强大而接地气的政治宣传队伍,只要物资装备到位,要多少人马就能拉来多少人马。

1937年抗战开始,八路军约有四五万部队,1938年末的时期,八路军部队就有十五六万人了,到1940年的时候,就开始了百团大战,前后约40万人参战。

1944年的春秋攻势时期,部队约有50万人,1945年抗战彻底胜利后就是百万大军了。

1946年进入解放时期,内战全面爆发,12万部队进军东北,两年左右的时间,就打出了102万兵力的东北野战军,1和2中间加个“0”,你怕不怕?


楚云飞曾说八路军拉队伍的速度是在太恐怖了,这不是特指李云龙的,是整个军队的特点。其实楚云飞还没见过更恐怖的,后来才真是夸张。

不得不佩服,主席代表的领导集体实在是高明的让人膜拜,“高筑墙,广积粮”什么的都弱爆了,“农村包围城市”的话很简单,但其中含义不是一般的深刻,扎根农村根据地,生产,生活,兵源,民心,敌后抗战全有了,进可攻,退可守,实力一步步强大而敌人一无所知,战略上是立于不败之地。

楚云飞这种一线部队指挥官,都认为大多数八路只是一支“乌合之众”,更别提老蒋的认知了。等到解放时期,摧枯拉朽的击败蒋系“精锐兵团”,他才知道谁是乌合之众。

事实上,我军的军事组织是三层模式,主力部队+地方武装+民兵组织,充分保证了部队的生命力。虽然老蒋嫡系王牌军的战力确实强,但还有很多拉壮丁的队伍,这些部队真就不一定比不上民兵县大队出身的队伍。

《论持久战》中强调指出:“兵民是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

没有数据就体会不到其中的深刻,这种三层模式的组织有多恐怖?新四军有十万主力部队的时候,地方武装+民兵力量就有六十万之众!

抗战结束时候,八路军有上百万的主力部队,但还有两百多万的地方民兵组织!根据地模式的实在夸张!八路军为什么拉队伍速度快?这些被认为“乌合之众”的县大队区小队这些队伍以及民兵组织提供了足够的兵源,还是比较优质的兵源,革命思想的坚定性不用说,还有一定的战斗或训练经验。

解放战争时期,主力部队都是十万级别以上规模的收编或歼灭战,打完之后解放军主力有500多万的作战部队,但不要忘了,还发展了500多万的民兵组织,这个数字只会少不会多,你说老蒋能怎么办?

民兵模式还在强化,1958年中央《关于民兵问题的决定》,指出:必须在全国范围内把能拿武器的男女公民武装起来,以民兵组织的形式,实行全民皆兵。

当时全国有多少民兵?2.2亿民兵!当时有句口号:我们没有原子弹,只有大办民兵师!伟人也对58年访华的赫鲁晓夫说出了那句的话:我们有一亿民兵!

这当然是特殊年代背景的全民皆兵了,后来还是慢慢减少了,但其中强大的组织能力可见一斑。该说不说,这也是一次全国范围内尚武之风的洗涤,国民精神面貌为之一振。

再回到亮剑上说,这才是恐怖的拉队伍速度,云龙兄,还要提拔吗?




没编制,李云龙就是有10万兵,也还是个团长。

这要怪还得怪老蒋,因为老蒋给八路军的编制就3个师。


根据1937年8月22日国共两党达成的协议,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和西北红军等部4万多人正式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并同意设立总指挥部。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叶剑英任参谋长、左权任副参谋长,下辖林彪的第115师、贺龙的第120师、刘伯承的第129师和总部特务团。1937年9月11日,八路军改称为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但实际编制未变。

除了总指挥部的几个主要领导没有被降衔外,其他人都不同程度降衔压编了。


有个故事比较有意思,那就是许世友在调入八路军第129师第386旅当副旅长之前,在红军中已经是红四方面军的军长了。所以有下属替他不值,然而许世友却很兴奋,他说,早知道旅长那可是大名鼎鼎的陈赓啊。


所以李云龙在长征时期就已经是主力团团长了,但是当了八路军之后,不但仍然是个团长,还是那种没有编制的团长了。因为386旅刚成立的时候,有正规编制的也就两个团771和772团,5700人。所谓原新一团的原型是后来加入的东进纵队第1、第3团合编的新1团。反而李云龙的独立团并没有具体原型。

但是386旅这个旅实际发展到后来是比较特殊的,386旅虽在名义上属于129师战斗序列,然而实际上386旅在抗战时期是中央军委的直属部队,直接归属于中央军委指挥。这也是为什么李云龙的团叫独立团,他本质上代表了386旅。

新一团也好,独立团也罢。说白了也就八路军自己承认,老蒋是不会给李云龙发军饷的。


李云龙的军费一部分自己挣,一部分是386旅从牙缝里省出来的。所以即便后来,李云龙攻打了平安格勒,蒋介石亲自打来慰问电的时候,也只是慰问到了129师这一层。

其实如果历史上真有这回事的话,老蒋要是知道八路军的一个非在编部队都都已经有近万人,具备了攻打县城的能力时,估计一口老血都要喷出来了。

但的确李云龙的独立团在抗日战争相持到战略反攻阶段,发展到7000多人,并不夸张。


到了1945年夏天,八路军(第八集团军)其下属已经包括山东军区、晋察冀军区、晋冀鲁豫军区、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晋绥军区、八路军独立第1游击支队、八路军独立第2游击支队、八路军独立第3游击支队、河南军区、抗日军政大学等。总兵力已经由当初的4万多人发展到了102.8万人了。是当初的25倍还多,而且还在极速增加当中。

当从1946年6月中原野战军成立的时候,光中野就5个纵队,连同地方部队共有27万人。


此但是中野为全国解放,付出的方式的确和其他野战军的方式不太一样,他的大量指战人员和兵员都赞助了其他野战军,所以成立最早,但是都是给别人作嫁衣裳。后来孔捷和丁伟在进军东北的时候,被抽掉到东北去了,而李云龙则是挺进中原,被华野借到了淮海战场去了,结果都没还回来。

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李云龙几乎是一步到位,直接就是师长了。

当形势发展到那个阶段,需要大量的指战员来指挥大规模兵团作战,除了像李云龙这样的百战余生的优秀将领们,还有就是即俘即改造的敌军中层指战人员。相比较而言,当然李云龙更值得信任了。所以对于李云龙而言,师长和团长对他来说其实都差不多,都是一样的指挥打仗,都是一样的要搞敢死队。


所以在原著当中,后来的李云龙建立了”梁山小分队”这支特种部队。梁山小分队在金门岛一战中全军覆没,同时也创造了辉煌。此后的李云龙在军事上就没有建树了。

文/炒米视角

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李云龙有7000兵力,为何还只是一个团长?

不得不说,都梁是一位优秀的军旅作家,他写的每一个故事情节,都有充足的历史典故在里面。李云龙一个团7000兵力还是团长这个桥段,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在李云龙版的《亮剑》电视剧,中,李云龙一个团长从抗战初期一直做了抗战结束,更为夸张的是,他长征时就是团长了。这个剧情很不合理,因为以红军和八路军的扩张速度,绝不可能让一个人十几年时间一直是团长。如果真的有这样一个人,可能直接被安排当闲职靠边站了。

电视剧中给出的“犯纪律”的说法更是可笑。红军八路军或者解放军,十分重视纪律性,团长以上职务,说杀就杀!管你立过多大功劳,有多少战士愿意跟着,都没用!黄克功从井冈山就参加红军,因为枪杀了抗大女学生,直接公审枪毙。审判时,黄克功露出浑身伤疤,老百姓纷纷流泪为她求情,可他连当敢死队死在战场上的机会都没有。

在小说中,独立团分兵前只有1000多人,李云龙估计经过2年时间独立团应该有2000多人,可是事实上独立团总兵力已经有了5000多人,有的连长手下甚至能有600多人。如果再加上独立团游击区范围内的县大队区小队和民兵,独立团能掌握的兵力能有上万人。

那么有朋友要问了,独立团正规军有5000多人,加上地方武装和民兵兵力上万,这是一个满编师的兵力,为何李云龙还只是一个团长。

这里面需要注意一点,李云龙独立团掌握的军队,并非真正属于独立团。啥意思呢?一般而言,八路军虽然分散作战,却也最讲究组织性和纪律性,私自扩充军队当然不允许,所有的扩军人数都要向团、旅、师进行报备。而团旅师这三级,其实同时也兼着军分区、二级分区和大军区。所以,李云龙的团长,实际上也可以叫做军分区司令。在《我的兄弟叫顺溜》中,陈大雷就是一个军分区司令,实际上就是团长。

皖南事变后,八路军和新四军的扩编再也不受国民党军事委员会限制了。明面上看,129师,120师和115师三个师的编制还在,实际上那是晋冀鲁豫军区、晋绥军区和山东军区三个大军区,除此之外,八路军还有晋察冀等大军区。八路军每个大军区都有十几二十万兵力,下面有设立了二级军区,大多能有数万兵力,二级军区下面的军分区,则有数千兵力。

这样看的话,你就知道为啥让李云龙当团长,而不是升为旅长了。当然,军分区司令和团长的最大区别是,团长主要负责野战,而军分区则是兼管军政。亮剑为了前后一致,把军分区司令这个概念隐去,一直沿用了团长这个概念。

抗日战争胜利后,为了应付国军进攻,各个大军区建立野战军,各个军区建立野战纵队,而军分区的主力部队,则很有可能成为野战纵队下面的旅(解放战争早期纵队相当于师)。大概就是这时候,李云龙当上了旅长。小说中的独立团上万兵力,可能在野战部队建设中,能有少数能加入,其他都只能做预备役,随时向野战部队补充。

以晋冀鲁豫军区为例,上党战役时,一下子建立了三个纵队,分别由太行军区、太岳军区和冀南军区的主力部队组成。当时一个纵队也就一万多人,纵队下面设旅,旅下面是团。经过平汉路战役和鲁西南战役,晋冀鲁豫军区扩大不少,可是后来的千里挺近大别山,兵力又再次缩减,一个纵队还是只有一万多人。而在东北,东野一个纵队四个师,总兵力四万到六万不等,武器装备更是好的多得多。

所以,李云龙兵力7000多却还是团长,实在是上级给的编制太有限了。限制编制走精兵路线,这是对根据地老百姓的负责,也是保障部队战斗力的主要方式。从始至终,八路军都要求全军至少一半人配有步枪,没有枪就不能扩军,这是死杠杠。可是扩军了,也有可能因为战斗力不行,面临撤销番号和分流兵力的问题。

八路军是党的队伍是人民的子弟兵,不会因为扩军快就随便給番号给官职,主要还得看战功。




哈?李云龙你小子有7000人就想提拔?那129师师长刘伯承有38个团还是师长,说什么了?


刘伯承


真实的历史情况是,当时八路军的编制,不是自己能定的,而是要老蒋说了算,所以和多少人马没有关系。其实“八路军”这个名字,只是短暂叫了半个月而已,正式的番号是 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 ,只是一开始叫八路军中习惯了,正式名称又那么长,就这样叫下去了。



编制

仔细看这个正式番号,既然叫国民革命军,编制的权力当然就在老蒋的手里了。虽然这个时候属于第二次国共合作,但是老蒋无时无刻不在防共、限共。就连这三个师的名额,老蒋也是不想给的。当时的红军主力刚刚到陕北立足,再加上西路军的惨痛失败损失两万多人,老蒋认为这个时候红军已经是快撑不住了,只要再加大一点“剿匪”力度,就可完全清除共产党的武装。



但是日军可不等他老蒋的步伐,7.7事变,震醒了全中国的爱国志士,老蒋的“攘外必先安内”受到很大的批评,不到一个月的时候,北平、天津相继落入日军手中。全中国但凡有一点热血的青年,都纷纷要求抗日救国,老蒋的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再也顶不住了。不得已,于7月28日声称同意红军改编开赴抗日前线,但是只愿意给红军3个师的编制。

艰难的谈判

不仅人数编制的问题,蒋介石还想出了一招“容共”变“溶共”的招术:一是,打算令八路军取消政委制度。二是,把八路军的三个师分散编入各战区。这一方案当然地为中共方面所拒绝。

据萧劲光回忆道:“国家的危亡迫在眉睫,而我党与国民党关于建立统一战线,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的具体问题的谈判却迟迟没有结果。我们在延安的同志都如坐针毡,焦虑万分。”


淞沪抗战

一直到8.13淞沪抗战爆发,日军大规模进攻上海,面对军事上、舆论上、还有背后英美势力的压力,老蒋坐不住了。因为国民政府统治的核心就在长三角,这次日军一上来就要捅他的心脏。8.22,国民政府正式宣布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9月又改为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南方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

军费

作为国民革命军的战斗序列,八路军也是有军费的,不能和老蒋嫡系相比,大致相当于国民党杂牌军的标准。初期还能好好发放,但是到了38年,蒋便以各种理由克扣。在国民政府的财政报表是倒是能看到军费开支,但是八路军一粒米也收不到了。在最困难的时候,只能四处筹钱。这时候的苏联、共产国际给过不少援助,与八路军关系较好的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给过一点。


蒋介石与卫立煌

老蒋不给钱已成定局,当时又处于抗日最艰难阶段,延安方面的财政十分困难。索性就不要他老蒋的钱了,自己解决问题。著名的“大生产运动”、359旅开垦南泥湾,便是这个时期,中共方面为了解决困难的财政问题提出的。


大生产运动

既然吃饭的问题自己解决,那么我有多少人马,也就不关你老蒋的事咯。你给我三个师我就三个师,9个旅就9个旅,在后下面的团营一级开始自行发展。直到1940年百团大战的时候,日军、老蒋都傻眼了:八路军不是只有3个师吗?100多个团是怎么来的?

给个表情,自己体会




按照一般部队的编制,佣兵七千余人绝对不可能是团级编制,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115师全师不过1.5万人,李云龙一个团甚至超过了一个正规编制的旅,既然部队已经扩编这么多,为什么李云龙的职务还是团长?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从李云龙的独立团说起。

所谓的独立团是指越过正常的旅这一级指挥而直接隶属于师或者军,北伐战争时期的叶挺独立团就曾在北伐中屡立奇功。

而李云龙的独立团和叶挺的独立团还是有区别的,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陕北的中央红军和南方的红军分别被改编成八路军和新四军,八路军下辖115师、第120师、第129师三个师,总兵力仅为4万余人,这部分属于正规的国军编制,除此之外大批的共产党武装就成为了“黑户”。

当然不仅仅是李云龙的独立团,丁伟的新一团、孔捷的新二团都属于没有编制的“黑户”,不知道大家还有没有印象,在剧中李云龙曾为了抢主攻曾向赵刚大发雷霆,当时和李云龙抢主攻任务的就是772团的“程瞎子”。

772团虽然没有拿下“山崎大队”,但是人家却是“正牌”部队,当时八路军129师下辖第385、第386两个旅,386旅旅长陈赓,下辖第771和第772团,772团团长是当时年仅23岁的叶成焕。

言归正传,我们看看当时八路军几个旅长都是谁,如果给李云龙升官又该和谁平起平坐呢?

115师343旅旅长陈光,副旅长周建屏;第344旅旅长徐海东,副旅长黄克诚,120师358旅旅长张宗逊,副旅长李井泉,第359旅旅长陈伯钧,副旅长王震,还有129师的第385旅旅长王宏坤、副旅长王维舟,第386旅旅长陈赓、副旅长陈再道,这些人大部分在红军时期就已经是师级干部。

按照资历来说李云龙在黄麻暴动后参加革命,在红军时期就已经是主力团团长,但是和上面这几位比起来资历上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尤其是陈赓曾是黄埔一期毕业生,红军时期就是红一师师长,屡犯错误的李云龙怎么可能和他平起平坐。

除了以上原因之外,当然还有通过名义上的团级单位,隐藏兵力和实力,所以当国共内战的时候我军亮出家底,已从名义上的几万人发展成了百万大军。




这个正是教员和我D的聪明之处。

当时国共合作抗日期间,国民党政府一共就给了我们一个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后改称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的编制,一个军总共就三个师的编制,而师是每师2旅4团”的丙种师编制。简称“八路军”,那边坚持游击战的南方红军游击队给了一个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的编制,简称“新四军”。

八路军下辖三个师,分别为:第一一五师、第一二零师、第一二九师。每师辖两个旅,每旅辖两个团,每师定员为15000人,因此总共的正规编制为45000人。新四军下设4个游击支队,10个团,1个特务营,编制共10329人。

依照当时蒋委员长的想法,老子就给你这点编制,按编制发军饷,发武器,等到发饷发武器的时候我再拖七拖八,缺斤短两,你那队伍就没法带啦,最好是一哄而散他才安心。但教员和我党压根没在乎,这军饷和武器只要你给,就是白来的,不要白不要,而且有了这个编制,至少要求起武器和军饷来,绝对理直气壮。至于真实的编制嘛,只要部队首长动脑筋,养得起,尽管发展。于是,开始是在每个旅下增加一个团,后来嘛,又开始在各师和军区之下增编了若干独立旅、新编旅、警备旅、教导旅和骑兵旅等。每旅人数不等,少则两千人,多则六七千。每个旅通常辖3团,个别还有辖4团的。到百团大战时,八路军已发展到30多个旅。因为扩张太快,所以1941年至1942年八路军各战略区陆续对所属部队进行精简,实行甲种旅和乙种旅两种编制。所谓甲种旅,就是三团制,七八千人;乙种旅,为两团制,五六千人。后来,还又在八路军、新四军编有纵队。如八路军山东纵队、八路军第一纵队、八路军太岳纵队、八路军挺进纵队等,其编制不尽一致,有的辖支队,有的直辖大队,有的辖旅或团。许多纵队随着队伍发展,编制规模也不断扩大。

所以,你提到的7千兵力的团,说实话人数不算多,你把独立团在辖区内的什么独立营,独立大队,地方武工队什么都算上,七千人的队伍真的不是空穴来风。所以啊,不用那么纠结这个编制了。老实讲,按照党的纪律,上级让这七千人用一个营的编制,给李云龙个营长当当,估计上上下下都不会打个磕巴的。

不要虚名求实利,这才是发展的硬道理。

最后给你个数字:

抗战开始时:八路军4万余人、新四军1万余人。

抗战结束后:八路军、新四军、华南游击队正规部队120万人。

你就说牛不牛!




感谢悟空邀请。

这是当时的斗争需要。

国共合作抗战,当时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时为六千人,与徐海东刘志丹陕北红军合并达到一万余人,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一一五师,红四方面军沒有参加西征的部队不足一万人,改编为一二九师,贺龙的二方面军也不足万人,改编为一二零师,三师合称为第十八集团军,当时三万人的实力也只能编为三个师。

但抗战后部队发展迅速,却受限于三师编制,于是大量的地方部队出现,如河北的冀中军区部队、冀东军区部队,山东的胶州军区部队,陈庚的太岳军区部队等,那个军区都是三个主力团的师级部队,就是为了既容纳扩编出来的部队,又使蒋介石抓不住我们的辫子。

那么正规的三个师又如何解决扩容与编制的矛盾呢?办法就是压缩编制,改三三制为四四建制。当时普同的营都由四个连建制,八百余人,主力营则是千人大营。所以李云龙打了平安县城之后和丁伟孔捷说他有四个营,外加团部直属营、警卫营、特务营,整整七个营,这话一点都不吹牛,而且在抗战后期的八路军部队中很普遍,所以李云龙部队虽然有七千余人,但仍当他的团长,是不可能被提拔的。




《亮剑》是近年来来少有的优秀的军事题材电视剧,但是电视剧毕竟是电视剧,为了追求戏剧性和观赏性,所以跟现实还是有很大差异的。接下来,小编就从电视剧和现实两方面的角度,来说说为什么李云龙当了好几年团长都没有被提拔。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云龙兄的履历。

姓名:李云龙

籍贯: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中国湖北省与河南省交界区域——大别山

职业:编筐

军事生涯经历:

1927年参加中共组织的“黄麻暴动”,后转入中国工农红军红四方面军。

1927-1936年:在这期间升至团长。长征前,因纵兵抢劫藏民粮食,被全军通报批评,职务降到营长(电视剧称降成伙夫),后又重任团长。

1936-1938年:任八路军129师386旅(旅长陈赓,副旅长陈再道、许世友)新一团团长。

主要战绩:在反扫荡时一炮干掉坂田,冲出坂田联队的包围,率领全团成功突围。

犯错事迹:因为没有按总部指定的俞家岭方向突围,被撤职,降为被服厂厂长。

1938-1945年:因为孔捷的独立团在被山本一木偷袭时损失颇重,孔捷降为副团长,李云龙接任八路军129师386旅独立团团长(政委赵刚,第一任副团长孔捷,第二任副团长邢志国)。

主要战绩:李家坡战斗,全歼日军山崎大队。

野狼峪伏击战,歼灭日军两个中队,此外还打掉了日军的一个观摩团,包括一个日军少将。

平安县城攻坚战,打掉日军山本一木特战部队,同时打乱了华北日军的部署。

犯错事迹:私自调动部队攻打平安县城。

为了给魏和尚报仇,全歼了已经归顺八路军的土匪谢宝庆部。

1946-1947年:中原野战军主力团团长。

1947-1948年:华东野战军11纵2师师长,淮海战役期间,在徐州东部的赵庄负责阻击,与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的第5军89师少将师长楚云飞相遇,随即在潘塘遭遇战中,李云龙率2师与楚云飞的89师交手,在混战中,楚李二人都负重伤。随后李云龙被送到野战医院,此后在医院修养,直到1949年10月回到部队。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以上就是《亮剑》中李云龙的主要事迹。接下来分析一下为什么李云龙几年都没有被提拔这个问题。

一 电视剧的戏剧性和观赏性需要

《亮剑》这部电视剧要表现的是八路军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气势。而团长这个职位能最好的体现出来,如果团级以下,则战斗规模太小,如果团级以上,则指挥员就不需要亲临一线了,所以,团长是最合适的。而且,在电视剧里故意降低了李云龙的职位,在我们国家的相关规定中,电视剧里如果涉及上将以上的人物,则必须要实名,不可虚指,当然,李云龙是够不上上将的,但是按正常轨迹发展,评个中将应该是没问题的,比如,李云龙的原型王近山,就是授的中将军衔。其实,这种处理方法,在其他的电视剧里也有,比如《人间正道是沧桑》中的杨立青,在国共合作时就参加了黄埔军校,是黄埔三期毕业生,四.一二后,加入共产党,很快就提拔成了红军师长,但是,此后,一直到解放战争末期,才当上纵队副司令,授衔是被授中将,这明显和现实不符的。

二 李云龙犯错太多,桀骜不驯

不可否认,李云龙打仗是把好手,鬼点子多。但是,他的性格是桀骜不驯,容易犯错,经常违背总部的命令行事。比如在李云龙率新一团突围时,总部要求李云龙往俞家岭方向突围,这肯定是总部经过深思熟虑后的决定,或者是安排了接应部队,或者是知道了敌军的兵力部署,但是,李云龙就没有执行总部的命令,而是自作主张在别的方向突围了,这突围成功了还好说,要是突围没成功,使部队遭到损失,或者打乱了总部的部署,责任在谁呢。所以,对于这种属下,总部在使用时一定是慎之又慎的,不敢把更大的责任交到李云龙的肩上。

三 没有受过正规军事教育,思想局限

由于李云龙是“泥腿子”出身,之后有没有受过正规的教育,导致他的格局就比较低,当然这没有贬低的意思,事实上,在当时,我军的大部分指战员都是泥腿子出身。丁伟在抗战时就时属于总部重点培养的对象,抗战初期本来是打算送丁伟去抗大学习的,后来因为其他一些原因才作罢。丁伟的论文题目是《论我国国土防御的重点》 ,而李云龙的题目是《论亮剑精神》,从这就可以看出来,丁伟的眼光更长远,格局更大,能站在统帅的高度去看问题。此外,和赵刚对比也能看出来,赵刚是燕大毕业的学生,抗战后才参军,军龄比李云龙要低得多,但是,从抗大学习归来的赵刚,直接就被任命为了独立团政委。和李云龙平级,内战爆发后,李云龙和赵刚虽然都被提拔为了正师级,但是在淮海战役期间,赵刚竟然先李云龙一步,被提拔为了某纵队副政委,跨入了副军级干部的行列。




李云龙华野某纵二师的战史原型,中原军区一纵一旅突围到华东解放区时正是7000余人,其后改编为“华野独立师”,师长皮定均。至于在《亮剑》中没有显示职务提拔这件事,一是时间节点,二是斗争需要,三是略有瑕疵。



就剧情而言,职衔委屈的也不仅是他,作为阎老西的嫡系加强团长,楚云飞换装美式军服时仍然是上校团长,如按真实历史,早该是个少将暂编师长了。

独立团兵力迅猛发展的时期,发生了楚云飞抢占大孤镇事件,晋绥军有这份闲心和预留后手,意味着华北日军已不足为虑,给中国军队的军事压力可以忽略了,那就说明时间已到了1945年初。因为直到1944年,华北日军仍有能力发动进攻性的“一号作战”,它真正的收缩是1944年底以后。




《亮剑》电视剧的抗日战争部分只展示到1945年日本投降,再以后就是1948年解放战争的淮海战役期间了,中间略去了近三年的时光。八路军的在抗战胜利后有个“大复员”过程,想必许多答友并不了解,这是“重庆谈判”的结果,后来证明是个失招,因此李云龙虽然坐拥八个营7000人马,非但不能升官,队伍还得精减。

虽然抗战时期重庆军政部只给了三师六旅的番号,但这不是重点,实际上八路军自拟的番号很多,不过只方便增加旅和团的建制,始终没有新组建师级番号,这也是出于隐蔽实力的需要。比如陈赓的第386旅后来只有772团是旧番号,其它什么16团17团20团统统是自建的,第115师光教导旅就建了六个(黄骅就是教导第六旅旅长),能说总部就缺升格独立团的一个番号嘛?


所以给李云龙一个旅长的名份和独立旅番号并不困难,问题在于他的部队发展错过了最佳时机,到1945年为了抗战胜利以后的政治考量,八路军已不再授予新的番号。


部队根据兵员数量和战斗力进行整编发生在1946年初,此时内战征候已现,各军区开始集中和整顿部队,建立野战军和地方部队双重体制,李云龙就应该是在这时提升的旅长,然后突围到华东改称师长,就这一层来说,《亮剑》还真没多大毛病,何况李云龙一直还是个刺头团长,晋冀鲁豫军区最后一个提拔旅长的必定是他。




说剧情略有瑕疵,是没有完全展示军史,八路军其实存在两套作战序列,前者是115、120、129三个番号师的指挥系统,后者是自建的军区和军分区系统,对应的级别是:原师部兼一级军区,原旅部兼二级军区,主力团兼军分区,到1941年“皖南事变”以后,八路军开始独立自主发展,基本就使用第二种序列了。

例如129师兼晋冀鲁豫(太行)军区、第386旅兼下辖的太岳军区、115师独立团发展成晋察冀军区一分区,各级师长、旅长和团长都兼任司令员。



《我的兄弟叫顺溜》里陈大雷为什么称呼上级为“大司令”呢,就是因为各级军区统称司令员。

也就是说,象李云龙这样的数千人的大团,团长称呼可以不变,但一定会有个第二套序列的兼职,从而体现主力团和后建小团的区别。李云龙的原型之一王近山,抗战后期职务就是386旅副旅长、旅长、兼太岳军区三分区司令员,以李大团长这样的资历和兵力,怎么也得挂个某某军分区副司令的兼职,而《亮剑》显然忽略了这一点。




提起来干嘛?很多人可能忽略了一件事情,看起来好像李云龙的资历很深,当一个团长是屈才的,可是实际上当时历经了2万五千里长征,历经千辛万苦,可以说90%的同志都牺牲在了路上,能够活着达到陕北的全部都是干部,这些人,班长可以当排长用,甚至排长用,甚至当连长用团长可以当师长用,这个时候扩不扩军其实都只是一个面子上的事情,是一个形式

同样是7000人,你说团长和师长有什么区别吗?没有什么区别,除了满足一下虚无缥缈的虚荣心根本没有什么作用,而这些形式主义却会给我们带来更大的灾难。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8

标签:国民革命军   兵力   团长   独立团   旅长   番号   军分区   纵队   民兵   师长   日军   军区   红军   主力   部队   李云龙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