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四川省成都市与省内其他地市州经济发展差距那么大?

谢邀。为什么四川省成都市与省内其他地市州经济发展差距那么大?

先说答案:这是由四川的客观发展条件和四川工业的发展历史造成的结果。

先说四川的客观发展条件。

我们其实知道,成都没做大之前,大量的务工人员外流到以东南沿海为主的省份。给大家先看一张90年代到本世纪初的表格:

1994-2008年四川省十强县名单

上表其实可以看到,一直到2008年汶川地震前,成都市下属区县市的并不像现在这么强,甚至下面的德阳地区在全省前10强都可以占有4个席位,当时成都市在国内的吸引力明显就不足。

没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头兵,如何吸引国内乃至全球大企业到四川发展?


做大做强成都市,是四川在发展道路上做出的选择。

一干多支是四川的城市发展战略。

没有干,哪来的支?


为什么要一干多支啊?因为先天地形和产业布局的影响。

地形就不多说了,成都平原主要就是成都市各区县及德阳、绵阳、雅安、乐山、眉山等地的部分区域。成都平原东西最宽仅80公里,东有龙泉山,西有龙门山,成都最低点海拔380米,最高点5300米,整个高差接近5000米,比阿尔卑斯山还高一百多米……想不到吧。凉山州首府,县级市西昌也在平原上,但也不完全是这样。其余城市要么是丘陵,要么是山谷。

地形带来的一个问题就是前期投入巨大,光是平整土地就要花很多钱,大家有兴趣可以看看近年来宜宾市为了拓展空间付出了多少。

地形带来的第二个问题就是交通建设成本高,相应通行成本也就增加,对企业来说不是好事。

地形带来的第三个问题就是人口分布。别看四川8000余万人,成都占了2000万,除开三个民族自治州,剩下的17个地级市,最多也才600多万人,大部分都是300万左右。以3、4百万人口,提供一两千亿的gdp,大家可以自己算一下人均,应该跟全国大部分地区差不多的,小部分指的是沿海,没法比。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高附加值的产业越来越往资金密集型和人才密集型产业集中,资金密集型和人才密集型又偏好大城市和中心城市,全世界都这样。同样是金融,纽约华尔街,伦敦金融城,和北京上海比其地位如何?同样是电子信息产业,加州硅谷,广东深圳,谁又更具有主导力,赚更多钱?在国内,深圳和成都,在it和软件上,谁更有吸引力?

对于省内其他市来说,要钱没钱,要人也没多少人,要地也困难,与外界交通成本又高,这时候能有啥产业留下来?基本是服务本地的企业,其次是对成本敏感但是对时间不敏感的企业,第三是对人才需求不强烈的企业。这基本上就没啥赚钱的行业了。

做大做强成都,其实是利用成都的中心城市优势,吸引高附加值产业和龙头产业,然后再利用产业链,把种子撒到周边地级市去。

比如汽车,成都的车厂我知道的有:一汽大众,一汽丰田,东风雪铁龙,吉利与沃尔沃,很多零部件配套就可以辐射到周边去了,如一汽广汉基地正在建设中。

四川的发展模式不同于东部,东部是先有资源集中,再有人口集中,先让大家看到那里有钱可赚(打工),再往那个地方集中,逐渐做大。四川先天条件不足,只能先集中人口,再吸引产业,先让大家看到那里有钱可赚(有市场),再往那里转移产业,和沿海地区的发展顺序是反的。

在这种战略下,把成都培养成主干,培育一部分高附加值企业,同时把配套企业分布到其他城市,同时各个地级市再复制一遍这个主干-分支的模式给下面县城,这就是一干多支。不然的话,成都空荡荡,其他地级市更加空荡荡,都跑到沿海地区打工去了,四川就只是一个记忆中的老家,那还谈什么发展?


再来谈谈历史原因。

成都市与省内其他地市州经济发展差距那么大还有个历史原因:

80年代拆分地级市用力过猛,把四川省几条成熟工业带全拆了,破坏了工业集中化发展的规律,也破坏了其他城市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地形再好,平原再平,农业再丰收,都不是成都能够大发展的决胜条件,不然印度早就是世界第一富了。

后来,四川仅有成都通过逐步吞并周边十几个工业县,完成了工业带整合。
重庆通过直辖也整合了周边数个工业城市,然后形成连片工业带发展了起来。

并不是四川没有其他城市可以发展了,工业集中化,就是成都能独霸“富有“的真相。

要知道,建设一条工业带是非常非常昂贵的事,哪怕是21世纪的今天,绝大多数国家都不具备这个能力,三线建设这种大规模工业布局的好事,恐怕今后100年内也不会再有了。

第一个,成都工业带(辖区合并而成)

得益于成都市自80年代起,从周边吞并了温江专区,及其他专区的几个工业县,当前由3县5市12区总共20个组合而成,为四川最大的地级行政单位,也是目前四川最完整的工业带。
这是成都发展的核心基础,也是成都能制霸四川的最大本钱。

第二个,重庆工业带(直辖合并而成)

90年代重庆直辖,获得了万州、合川两个重要的节点型工业城市,外加整合永川、涪陵等几个三线工业城市,与重庆本身强悍的工业体系叠加,构成了连片完整的工业带。

至今,重庆发展为长江中上游第一大工业城市。连各方面条件更佳的武汉市也比不过重庆的工业产值。武汉输就输在三线的工业底子上。

重庆直辖后能快速发展,核心逻辑就是这一大片工业带的整合,80年代的拆分,重庆同样也是最大的受害者,也是80年代重庆怨气冲天的根源,幸好有长江三峡带来的辖区扩大,阴差阳错整合了周边工业带,不然重庆发展上也同样会处处受限。

上面是两个通过后期吞并成功整合发展的案例,请看下面至今还是七零八落的失败典型。

第三个,川北工业带(拆分失败的典型)

得益于三线建设,这曾经是四川第一大工业带,在工业上是可以手撕成都、脚踢重庆的存在。

在更久的历史上,这一地区的三台,梓潼,绵阳照样是川内富裕之地,历朝历代的豪华陵墓、陪葬品说明一切,跟成都比并不输太多,某些特别时期甚至比成都还强。

80年代拆分绵阳,分出广元、德阳、遂宁三个地级市,恰好把川北工业带一拆为三,把涪江工业带一拆为二,这个T字型工业带恰恰以绵阳为中心。

拆分后,除了德阳拿到的家底最厚实,遂宁只有射洪具备工业底子,广元除了剑阁及采矿业有点点底子,基本可以算是农业城市了。

历史上,绵阳地区长期稳坐四川第二大经济体的位置,由三个县轮流做庄,分别是三台(潼川或梓州)、梓潼、绵阳(涪县或潼州),哥仨谁把持出川节点谁就是中心。

至今,川北的涪江铁路线都还无法开工建设,辖区四分五裂,无法统一协作。GDP不及成渝零头也不奇怪。

第四个,沱江工业带(最破碎化的工业带)

包括现在的资阳、内江、自贡,这三个地级市非常小,其中自贡的工业底蕴最好,哥仨本身与宜宾泸州的长江沿岸工业带相辅相成,是南向东出的分布形态,不整合都是失策,何况还拆的越来越小。

而今看来,自贡也基本快废了,逼得自贡开始大搞旅游了,宜宾泸州依托长江航道,反而工业发展得还越来越好。

第五个,岷江工业带(覆水难收型)

80年代从乐山拆分出眉山,让本就不太强的乐山工业雪上加霜,眉山本身又太小,离成都太近,只能跟着成都做点配套的事情,甚至眉山想直接并入成都去,连区号都改了也没成功。
自此,乐山五通桥附近的工业带半死不活,现在基本也快败落得差不多了。

第六个,嘉陵江渠江工业带(最吃亏型)

包括现在的南充、广安、达州,

为什么最吃亏呢?

1,区位优势不强,三线没成重点,工业基础本就薄弱。
2,万州划给重庆,丢失了东向通道的可能,只能下重庆去绕道出川,这对达州尤其不利。
3,重庆工业体系太过强大,基本封死了南充、广安发展工业的前途。这也是哥仨不得不输出最多劳动力给重庆的原因。


所以最后说一句,成都做大做强后,下面地级市要想有大的发展,地级市还得重新整合。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3

标签:成都市   梓潼   成都平原   眉山   德阳   自贡   乐山   绵阳   成都   重庆   省内   地形   经济发展   差距   年代   产业   工业   社会   企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