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文的电影《让子弹飞》想要传达什么?

让子弹飞,一直以来在我心中是个中国电影史上的里程碑作品,它能够真正把中国最传统的一面体现出来,淋漓尽致,一点都不遮掩。在华语电影中,还没有第二部能如此的发人深省,记得当时有影评人评论说《让子弹飞》题材太民族了,剧本也太本土化了,登不了国际的电影“大雅”之堂。但后来据说《让子弹飞》的剧本受到奥斯卡主办方青睐,获邀收录于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的官方图书馆(那是收藏世界范围内的优秀影片的地方),如今《让子弹飞》的剧本也成为众多专业参考资料中的一部,这就是对这部影片最有力的褒奖。

《让子弹飞》故事的设定在民国,战火纷飞,这是一个让人绝望的年代,所描述的人民很懦弱麻木,作为一个贫苦生活着的老百姓,他们需要的就只是能活着,有口饭吃就是幸福,如果哪天能看见欺压自己的人被推翻了,那更是再过瘾不过的事了。姜文看清楚了这一点,看明白了人民的习性,懂得人民的需求。知道如何调动人民,不能因为无知而不救。执政者要尽自己的力,让人民觉得幸福。

导演姜文在影片中大段地流露出他精英主义的倾向,但结局却似乎走向了思考。当大家看重了鹅城的风云变幻,我最欣赏的,却是张牧之仰望雄鹰的眼神,仿佛只有他一个人找到了理想,也只有他一个人在孤独中追求。

文L




这个电影我看了三遍,第一遍没看懂,第二遍觉得有点东西,第三遍觉得东西太多了我得再看一遍。需要细品,越品越有深度。


第一遍是和我爸一起看的,那时候还小,不懂黑色幽默式的搞笑,也没品味到电影传递出的深意。就觉得周韵的出场造型很丑,丑的有意思;印象最深刻的台词就是“吃着火锅,唱着歌”;还有一些比较幽默的镜头,比如王麻子拿着“师爷”的证件去报道,一脸自信的样子。


二刷时,看清楚了每个人物:“师爷”(本是县长,为了保命说自己是师爷),有文化、有见识,见风使舵,为了活命老婆也送人了,文化人一肚子坏水更让人恨,你要说瞧不上他,他玩转于张麻子和黄四郎间,你要说他厉害,最后还是作s了;张麻子,虽是土匪,却劫富济贫,有智慧有头脑,重情重义,最后由悍匪摇身一变成清官县长,也是诙谐和讽刺;黄四郎,阴险残忍,称霸一方。比起师爷,这种明着坏让人能好受点;县长夫人,有句台词她说:“我只想当县长夫人,谁是县长我无所谓”,道理很深刻,但这种不靠谱的“坚定理想”,最终只是死路一条。而敲鼓的小姑娘,别看她一脸单纯象,也是个狠角色。


三刷时,理解一些道理,人们根本不关心六子到底吃几碗粉,只想看六子用dao子划肚皮。六子迫切想证明自己的清白,但凡有一个人站出来说句公平话,他也不至于死。但是,在恶势力的压迫下,谁又敢站出来呢。(这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吃饭要开发票)。电影时不时就来一句“惊喜”的话。


在那个年代,还是有人把崇高的品格和远大的理想看得比自己还重。剧中带着很多幽默式的讽刺,让人觉得恰到好处,觉得好像没什么,但笑完后劲还挺大。大多都是明喻,但就是要你再琢磨琢磨。结尾处的那句,“没有你,对我很重要”,怎么解读都不为过,并且与开头呼应。最后不得不夸一下姜文。姜文说,我想站着把钱挣了。他做到了。




这个主题,,,四五年前可以说下,现在不好说吧?虽然不见得一定是什么,但现在那什么都是坑,逮谁都往里面扔,曲解的话不尊重艺术,尊重了艺术和事实的话万一说的话别人不爱听怎么办?换成以前不爱听最多是对骂啥的,气氛好可以坐下来心平气和的辩论,现在万一辩论有人送快递查气表那不是很影响思路~虽然还是有人在喊怎么周润发了大家都好,不过总归还是有武状元之类出来反驳与辩论主角提出的论点,,,虽然武状元最后拿了把椅子,但你我大多数人还是如鹅城夜晚来临时一般,默默关上了自家的门窗,蒙头睡觉,,,,,,,,




《让子弹飞》背后的想法可以做形而上的归纳,只是我并不认同。

仔细说一下。《让子弹飞》里面3个主角标签分明。一个是体制边缘带有异端色彩的麻匪张麻子,手里有枪,实际上是体制的对抗者;一个是浑水摸鱼的老汤,利用体制,不讲善恶;黄四郎是体制内的既得利益者。

张麻子加上老汤,先是骗黄四郎的钱,最后更是革了黄四郎的命,好像有推倒大山引领解放的意思。但实际上根本不是这么一回事儿。

张麻子不是自觉要革命,用他的话说,就是站着挣钱,不跪着活罢了。当他成了县长,却要为鹅城百姓带来公平。这一点是在做县长之前他自己也没有想过,或想不到的。

张麻子道德上没有大毛病,鹅城人怕的不是说他是个恶人,而是如果他搞不定黄四郎,自己又没处说理,最后要倒大楣。所以,当张麻子喊着枪在手跟我走时,他们回应的是:谁赢跟谁。这也属于劣根性。

批判劣根性当然不是姜文的重点。在《让子弹飞》里,绝对主角是一个吆喝着公平的英雄张麻子,他让电影陷入这样一个逻辑,那就是指望有一个明君,然后老百姓交出自己的稀有,让这个明君给你你公平。说实话,有瞎猫撞到死耗子的时候,但长期看来,结果可能是既无法公平,也没了自由。这一点看看历史上清官多难出,窦娥有多少就知道了。

人不能靠押宝活。一个平凡的世界里,人们应该不会轻易有造神的想法,也不会去伤害没伤害自己的人。可是自己如果受到伤害的话,有说出来的自由,有反抗的能力,这才是避免鹅城遍地最不坏的办法。




对国民性格的讽刺,对一个想象中的城市的热爱。

先来说说他对想象中的城市——北京的热爱。

对北京有特殊感情的,不只有姜文,无论从文学还是现实的角度,每个时代的北京人,都对她有着说不完的情意。

在众多北京迷梦中,我们看到最多的,是民国时代的北京,那个被特意称作北平的城市。对老舍来说,北平是真爱,而“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郁达夫说,为留住北平的秋天,他“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者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梁思成,在改天换地的时代,在不知道自己的发言会带来什么后果的情况下,也认真地建议着:“城墙上面,平均宽度约十米以上,可以砌花池,栽植丁香、蔷薇一类的灌木,或铺些草地,种植草花,再安放些园椅。夏季黄昏,可供数十万人的纳凉游息。秋高气爽的时节,登高远眺,俯视全城,西北苍苍的西山,东南无际的平原,居住于城市的人民可以这样接近大自然,胸襟壮阔。

▲年轻时的梁思成和陈占祥。1950年2月,梁思成先生和陈占祥先生共同提出《关于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区位置的建议》,史称“梁陈方案”。它的内容,不是梁思成反对拆城墙那么简单狭义,也不仅仅是为了一个北京古城的完整留存。“梁陈方案”所包含的正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城市发展理念,它是一个全面的、系统的城市规划设计建设书。

我们通过各种资料图片,看到的北京,并没有这么美,这么值得以命相搏,在慈禧太后出殡的照片里,在外国记者拍下的北京街景里,北京荒凉、落寞,人们梳着大辫子,穿着破衣烂衫,脸上带着麻木的表情,在那里围观砍头、凌迟,车夫在拉车,灾民在买儿卖女,妓女穿着一身的好衣服,画着精致的妆,却蹲在墙角的石头上,等待客人的光顾。

但或许,是因为那些照片的作者,是带着猎奇的心思来的,是主题先行的,北京在他们的镜头里,非如此不可。

而在北京人的笔下,北京那么美,那么绿,那么沉静,中国第一任教育部长蒋梦麟曾在他的《西潮》中写道:“如果你站在煤山或者其他高地眺望北京,整个城市简直像是建在森林里面……根据由来已久的皇家规矩,北京城里只允许种树,不许砍树。年代一久,大家已经忘记了这规矩,却在无形中养成爱护树木的良好习惯。

▲电影里的北京,有很多树。

《城记》的作者王军珍藏着一张老照片——1912年在白塔俯拍的北京,“多美啊!这样一个可以供养100多万人口的地方,基本是一个森林,每个院落都有树,一片绿海。绿树下面是青砖灰瓦的四合院……”

而在作家林海音在1960年出版的中篇小说《城南旧事》,以及根据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里,北京也是那么的沉静,幽深的胡同,浓荫匝地的院子,质朴的女佣人,憨厚的人力车夫,悠长的童年,值得安放一个童年,一段乡愁。

同样作为北京人,王小波笔下的六七十年代的北京,也有着强烈的颜色、气味、形象。在《白银时代》和《黄金时代》里,他都写到过北京秋天的白杨树,金黄色的叶子,潮水一样涌上来,潮水一样退下去。整本书都有一种在秋天的长路上甩着手行走的味道,走也走不完,走也走不到尽头。《青铜时代》,则始终有一种宝石的艳光,伴随着我的整个阅读过程。

北京沉积着无数人的梦,又把这些梦,变成了飘浮在北京上空的一个大梦,进入北京的人,其实是进入这个大梦之中。

姜文则用他的《阳光灿烂的日子》和《邪不压正》,给了我们一个新北京,一个新的迷梦。

▲《阳光灿烂的日子》里的北京。

姜文的北京,是一个想象中的城市

这么多人写过、画过、拍过北京,但姜文的北京,仍然是最特殊的一个,因为,他的北京,是一个想象中的城市。

《邪不压正》中的北京,看起来非常真实,细节都经过考证,房屋、物件,都是不惜成本搭建的。在整个背景上,各路传奇与市井社会快速切换,最不寻常和最寻常的意向共同存在。种种看似矛盾的情景造成的反差,却无一不令人印象深刻,而又感到异常熟悉

▲姜文电影,对细节的要求很高。《太阳照常升起》里,他为了找到一双合适的凉鞋,大费周折。而在《邪不压正》里,所有的细节都是写实的,就连日军进城时,腿上绑带的长度和绑法,都是经过认真考证的。

但在极度真实的现实细节的基础上,铺陈了导演姜文极度不现实的魔幻色彩。

电影里,多次出现过宽阔的城墙,那个城墙,显然不是真实的北京城墙,而是根据梁思成先生的构想制造出来的,宽阔到可以跑飞机,给城市里的居民,提供了一个远离尘嚣,可以休憩的地方。

▲梁思成构想中的北京城墙。

蓝青峰和亨德勒的几场对话,都发生在那段城墙上,说话的时候,天色已经近黄昏,两个人走在城墙上,远处的城市里,浓荫乍地,把房屋都藏在了树荫里,大大小小的院子里,都已经点上了灯,透过树荫射出来。

还有让李天然奔走跳跃的屋顶世界,看似真实,其实也是不真实的,屋顶世界,是一个远离尘嚣的世界,给李天然提供了逃避的片刻。而他和巧红的对话,也多半发生在屋顶和天台上,巧红像一个天外飞仙一般,给他启迪和鼓励。

▲电影里,屋顶上的世界,是另一个世界。

还有李天然藏身的钟楼,也是远离尘嚣的,可以俯瞰整个城市,可以隔岸观火,可以获得身体和心灵的暂时宁静。但这样的地方,在现实中也是不存在的。

还有“香山天体营”“不老针”和自拍,这些斑驳绚烂的细节,既可能发生在那个时代,又能被现代人理解,带有浓厚的拼贴色彩。

姜文心中的北京,是北京又不是北京,事实上,他电影里的那些地方,都有具体的形象和名字,却又不是那个地方。姜文曾这样谈论他的创作心得:“无中生有出一个似乎存在的,让你觉得比现实世界还真实的一个世界,这就是一个创造过程”,“有时我甚至分辨不清楚现实生活和电影生活的界限。就是说,有的时候我可能更需要电影生活。”

▲北京梦的灵魂,还是人。

姜文是一个生活在大梦里的人,他生活在北京,同时也生活在一个由他构想出的北京,这个北京,浓荫遍地,鸽哨漫天,又光怪陆离,处处玄机,是一个不可能真实存在的乌托邦。

所以,影评人三童,以梦为手段,解析了姜文的全部电影,认为姜文反复讲述的,是一个又一个亦真亦幻的梦境。

包括一个又一个亦真亦幻的城。

在《侠隐》的最后,西直门大街上滚滚烟尘,一辆接一辆的日本运兵车,满盖着黄土,像股铁流似的,在血红的夕阳之下淹没过去。前朝武人蓝青峰,对现代侠客李天然意味深长地说:“天然,别忘了这个日子,不管日本人什么时候给赶走,北平是再也回不来了。这个古都,这种日子,全要完了,一去不返,永远消失,再也没有了。”

而在电影《邪不压正》的片尾,当彭于晏饰演的李天然,爬上房顶,望着一色灰瓦晴天的城市天际线,大声呼叫喊着“巧红”的名字,他心中真正呼唤的,又何尝不是那个令人魂牵梦萦,而又百感交集的北京呢?




谢谢邀请,我是九州天涯!这个问题得从姜文的英雄史观来看待。在姜文看来,英雄在他的思想意识中表现得很重,他的往期作品也是表现英雄主义更多一点,比如《在灿烂的日子里》和《太阳照常升起》这些作品都是表达对英雄的崇拜,或者表达自己无法成为英雄而又想成为英雄的想法。所以张麻子拿了钱还不够,他还要除掉黄四郎,给百姓一个公平,给鹅城一个太平。姜文年少时向往英雄,成年后用英雄要求自己。在他的电影里,英雄能够做出常人所不能做出的事儿。英雄也是人,也有人之七情六欲,所以在这部作品里也有对女人的一种渴望。反而,理想在姜文的电影里却成了一种很虚很模糊的东西。张麻子的理想是打土豪分田地,张麻子的理想却又不是打土豪分田地。张麻子的理想是什么?恐怕他自己也说不清楚。这又不免有点悲情所在。就像《天龙八部》里的人物,想要成为什么人物却偏偏不能,这种无奈的理想在内心最深处,在远处的青山和夕阳里。你知道它在那儿,却永远不知道如何去追寻它。可是当碉楼已破,黄四郎已擒,你们抽着烟聊着天的时候,你就明白它依然在那儿等着你。

谢谢,请关注九州天涯。




马识途,成都人,现在可能有106岁。是《让子弹飞》的原著作者。

原著作者用当今最时尚的现实魔幻主义的笔法写成的一部小说。

当莫言第一次看到马尔克斯《百年孤独》后,曾说,原来小说可以这样写?包括同期的余华也是在马尔克斯那里了解到魔幻现实主义的写法的。只知马尔克斯,不知有中国土著作家马识途。

姜文慧眼独具,率先发现马识途。

历史背景是民国之乱,军阀称雄,大小割剧遍地,狼烟四起。有兵、有军队即可称霸一方。

张麻子有十几个人来,七八条枪。跟沙家浜里的胡传魁同一个层次。可以在一小块地方,横行霸道。此一。

民国之乱还表现在不管用什么手段,哪怕是花钱买,弄到一纸任命书,即可当官管辖一方,鱼肉人民。这个鱼肉就是收税,更有甚者,可以提前收税到100年以后。此二。

这个故事就以这种荒诞的模式开始了。拿着死了的县长的任命书,坐着10-20匹马拉着火车,就去上任了。上任的地方是一座类似欧洲风格的白色城堡。这座城堡内也是内斗频起且不乏高人。

当然,高人对高人,胆大对胆大,霸道对霸道,自然,中国电影史上一部我以为最好的电影就上演了。




《让子弹飞》姜文真的是个艺术家,天才。电影的情节、演员、音乐、反映的社会现实都是那么的恰到好处。叫人直呼过瘾,姜文那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镜头运用,还有一众大咖的飙戏都让这部电影堪称经典。

在看完姜文导演《让子弹飞》从头到尾都有一种想说又说不出来得感觉,从自身来讲,什么电影最受欢迎,真正得历史,当前真实得发展,以及在有限条件内可见得未来趋势,无论是哪个阶层,最喜欢的应该是对自身影响重大,和自己生活密切的相关情节,让观众身临其境。

现在看来,姜文对中华民族有很深入的观察和理解,每个人物、每句台词都在反映着我们这个民族的生态,那些奴性、势利以及被体制摧毁的耿直良善都隐藏在渗透于每个细节的辛辣反讽里。这样的姜文,真是浑身发着光的天才啊!




其实自从出现商业电影叫啥“贺岁片”以后,就不怎么看电影了,不管它是谁拍的,姜文的也不例外。商业片嘛,以盈利为目的,以冲击观众视觉为焦点,投入也很大,甚至是大手笔。为了赚钱,最低也得收回成本,必然在上市前期雇佣大量写手进行轮番炒作,在各种媒体大肆宣传,既扩大了知名度,又趁机提前尽最大可能把票价定在一个高位。至于片子的艺术性等公映完后,各路诸侯、大神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爱说啥说啥吧,钱入了口袋才是王道。《让子弹飞》同样如此,网上的各种分析文章都是作者们自己想象、杜撰出来的,把姜文一顿猛夸,也把片子的内涵提高到了神乎其神的高度。至于姜文自己拍电影的目的是要表达啥意思,是否想了那么多,他自己至今是啥也没说。我想,还是等姜文哪天高兴了,自己出来说两句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5

标签:马尔克斯   北平   子弹   邪不压正   师爷   电影   麻子   县长   城墙   北京   传达   理想   英雄   地方   城市   世界   姜文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