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氏孤儿的真相是什么?

元杂剧《赵氏孤儿》是我国的古典四大悲剧之一,家喻户晓。其在国际上也享有盛名,法国大文豪伏尔泰曾将之改为话剧而在巴黎的各家剧院上演,盛况空前。但《赵氏孤儿》背后的真实历史却不那么光彩。根据《左传》的记载,这是一场由赵氏家族内部的偷情乱伦而引发的惨剧,而推动这惨剧产生的根源却又在於晋国的各卿大夫家族之间以及赵氏家族内部之间的种种矛盾与争夺。

自晋文公始,晋国的六卿(有时扩编为八卿甚至十二卿,但常态编制为六卿)制度已基本形成,晋文公时,晋作三军,每军置将、佐两人,这六人分掌晋国军政,便被称为六卿。在晋文公之后的晋国历史上活跃过很多的强势家族,狐氏、赵氏、先氏、胥氏、魏氏、智氏、范氏、中行氏、郤氏、栾氏、韩氏等,六卿的职位也便只有在这些家族中互相挤位置。

所以像《赵氏孤儿》中出现屠岸贾那样的权臣,稍熟悉晋国的制度与历史的,就会知道是绝不可能突然冒出一位屠岸氏出来的。虽然有些书籍中还记载屠岸贾的祖父屠岸夷是晋惠公时的大夫,也不是位好人,似乎这屠岸贾的奸臣还是祖传的,但是据其记载来看,屠岸氏家族也只是个无足轻重的家族。

在晋国,六卿制衡,不太容易出现只手遮天的权臣。晋国的“三郤”专权时代,也只是在当时的八个卿位中的占据了三位,便招致了其他卿大夫家族的众怨。在晋国,会出现一家势大,但整体上来看还是相对较均势的。所以即便出现了权臣,没有家族背景那也是痴人说梦。再则,像屠岸贾如此的权臣,《左传》压根就没提到。所以,这屠岸贾基本上来说是后人捏造出来的。

要弄清这《赵氏孤儿》一案, 就必须得从赵衰说起,赵衰曾跟随晋文公重耳流亡。在流亡到翟国期间,翟人伐廧咎如,得二女,即叔隗与季隗。翟君以季隗妻重耳,以叔隗妻赵衰。叔隗后生一子一女,子即赵盾。

晋文公重耳回国即位后不久,又将其女嫁于赵衰为妻,被称为赵姬。赵姬生有三子,即赵同、赵括与赵婴齐。而赵姬贤德,力劝赵衰迎回叔隗母子,经请示晋文公,便迎回了叔隗母子。而在迎回叔隗母子后,赵姬又将正妻之位让与叔隗,并坚持让赵衰立赵盾为赵氏宗子。在赵姬的再三请求与晋文公的同意下,赵衰便立了赵盾为宗子,而赵姬所生的三子便沦为庶子。

在赵盾成为晋国执政后,赵氏势力过於强盛。其时,赵盾为正卿,其弟赵同(封地在原,也称原同)、赵括(封地在屏,也称屏括)、赵婴齐(封地在楼,也称楼婴)、堂弟赵穿(封地在邯郸,晋襄公女婿)皆为晋国大夫。可在晋灵公长大后,晋灵公与赵盾之间却势成水火,晋灵公几次欲将赵盾除去,都没有得逞。赵盾见状,便开始逃亡,可是还没有离开国境,赵穿便弑杀了晋灵公(姐夫杀了小舅子)而迎回了赵盾。

对此,晋史官董狐书曰:“赵盾弑其君”,理由是赵盾“亡不出境,入不讨贼”,而赵盾莫能奈何。我认为之所以这样,是因为赵氏势力固然很大,但是还有其他卿大夫的家族力量加以制衡。在后来齐国发生的“崔杼弑其君”事件,崔杼虽然最终没能改变史官记录,但也是杀掉了好几个史官后,才被迫接受的这一现实的。

根据后来赵穿屡屡向赵盾请求卿位来看,这赵穿弑君应该是得到赵盾授意的。而赵盾却也终不敢公然提拔这弑君之人,以致赵穿始终怏怏不快,较早地就死去了,而在其临死前还将其子赵旃托付给赵盾,赵盾也就默然答应了。

而按《史记》记载,“赵盾弑君”乃是赵氏灭门的因由。据《史记.赵世家》:"屠岸贾者,始有宠於灵公,及至於景公而贾为司寇,将作难,乃治灵公之贼以致赵盾,遍告诸将曰:“盾虽不知,犹为贼首。以臣弑君,子孙在朝,何以惩罪?请诛之。”.....贾不请而擅与诸将攻赵氏於下宫,杀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皆灭其族。

而根据《左传》记载却完全不是这样,《左传·成公五年》:“晋赵婴通于赵庄姬,五年春,原、屏放诸齐。《左传·成公八年》晋赵庄姬为赵婴之亡故,谮之于晋侯,曰:"原、屏将为乱。"栾、郤为征。六月,晋讨赵同、赵括。武从姬氏畜于公宫。以其田与祁奚。韩厥言于晋侯曰:成季之勋,宣孟之忠,而无后,为善者其惧矣......乃立武,而反其田焉。

赵婴即赵盾异母弟赵婴齐;原、屏即赵同、赵括;而赵庄姬则是晋成公之姊,赵盾之子赵朔的妻子,其时赵朔已死。赵婴齐与自己的侄媳赵庄姬私通而被其兄赵同与赵括放逐,而赵庄姬对此怀恨在心,向晋景公言道:“赵同与赵括将要造反”,而栾氏与郤氏都替赵庄姬作证。于是,晋灭了赵同与赵括,而赵朔之子赵武也就是那位“赵氏孤儿”却与其母亲很安然地生活在晋国的宫室之中。没有人要去搜杀他,这是赵庄姬主动去“告发”赵同与赵括的,不会把自己的儿子都害掉的。

之所以说《左传》的记载比《史记》的记载可信度更高;一则,《左传》的成书年代比较早,又是编年体,前后记载比较详细。二则,司马迁在写《史记》的时候,曾到各地去采风,把很多民间的传说与故事也都记录了下来,以致《史记》一书中前后出现矛盾的地方都很多。三则,司马迁的写作手法,带有后世小说家的风格,自己加入的元素比较多。四则,许多其他先秦的重要史料中也没有屠岸贾的记载。五则,当初弑杀晋灵公的执行人是赵氏的旁支--赵穿这一支,可是在这场赵氏灭门中,赵穿这一支却安然无恙。

根据以上几点来看,这“赵氏灭门案”是由赵庄姬与赵婴齐的家族内部的偷情乱伦而促发的。但是,产生这一切的根源却是由晋国的各卿大夫家族之间以及赵氏家族内部之间的权力争夺而决定的。赵盾感念赵姬的恩德,赵盾曾言:“微君姬氏,则臣狄人也。” 便在其晚年,又把赵氏宗主的位置让给了赵姬之子赵括。也就是说赵庄姬之子赵武已经沦为赵氏的庶子了,而赵庄姬的丈夫赵朔又死得早。所以,等到自己的儿子赵武长大后,其在晋国就很难有一席之位了。

赵婴齐在被其两位兄长放逐的时候,曾对其两位兄长说:“我在,故栾氏不作,我亡,吾二昆其忧哉,且人各有能,有不能,舍我何害?”。就是说:“我在的话,栾氏不敢作难;我不在的话,你们两位就要危险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放我一马又对你们有什么损害呢?”

也就是说赵婴齐对赵氏家族的处境还是比较警觉的,已经感觉到栾氏等家族对赵氏的怨恨之心。到后来晋厉公时,晋厉公跟其心腹商议要除去一些强势家族,而先从哪个家族下手时?其心腹胥童就说:“必先三郤。族大多怨,去大族不逼。” 六卿一共就那六个位置,现在好不容易加了两个,而郤氏一屁股却坐了仨位置,能不引起其他家族的怨恨吗?

而赵氏家族此时的处境也是如此,族大多怨。所以,当赵庄姬在为其子谋取宗主之位而诬告赵同、赵括欲造反时,其他家族也都纷纷出来作证。

赵氏孤儿一案,最大的获益人是其他的一些卿大夫家族,如栾氏、郤氏等。赵氏虽经此大难而元气大伤,但“赵氏孤儿”赵武本身也可以说是受益人,不然最后分晋的时候,即便有赵家,但却未必是赵武这一支。家族内部的正支与旁支之间的争夺同样也很残酷。至赵武之孙赵鞅时就并掉赵氏的旁支邯郸氏,也就是赵盾的堂弟赵穿这一支。晋国历史上的“曲沃代晋”也是小宗取代了大宗。

到战国时代,赵氏当权,便对其不光彩的过去而加以缘饰,而把这段经历缘饰为“忠臣义仆”的感人故事。而之所以要凭空杜撰屠岸贾来,我认为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其一,其时韩赵魏三家已分晋,如再将“罪责”全部推给晋景公,民众会认为晋景公做的很对,晋景公若不这样做,晋国早就让你赵家给篡了。其二,事实上栾氏、郤氏等家族更适合担任屠岸贾的这一角色,但之所以不这样做,是因为赵氏家族与这些家族其本质无二。再则这些家族都是根正苗红,对晋国的贡献也都是业绩昭著的,没那么容易描黑。

赵氏孤儿一案,绝不能简简单单地看成是忠臣与佞臣之间的斗争故事。晋国的六卿家族,哪一个家族在晋国的历史上没有作出巨大的贡献?哪一个家族不是根正苗红?可是到了后来,哪一个家族没有成为“不臣之臣”?一切都是权力斗争使然。




既然问《赵氏孤儿》的历史真相,那四姑娘就按照史书上的记载来回答这个问题,实际上,史书上是有两个不同的版本的,分别记载在《左传》和《史记》中。

严格说起来,《赵氏孤儿》这件事是不存在的,它是太史公根据战国时期的传说加工而成的,和《左传》中的记载完全不是一回事。

《左传》:乱伦引起的血案

当年,晋文公重耳在外流亡,赵衰等五贤士跟随,晋文公继位后,赵衰成为上卿,赵衰生有四子:赵同、赵括、赵婴齐、赵盾,赵衰死后,赵盾成为继承人,并把持晋国国政,赵盾有儿子赵朔,赵朔娶晋成公的女儿赵庄姬为夫人。后来两人生下儿子赵武,而赵朔官至上卿,是赵氏的当家,只是,赵朔去世的比较早。

赵朔死后,赵庄姬不甘寂寞,同叔叔赵婴齐勾搭在一起。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586年,赵同和赵括知道两人的奸情后要把赵婴齐驱逐到齐国。

赵婴齐不愿意,实际上赵朔死后,赵氏就开始走下坡路,没有好的管理者,赵同和赵括能力一般,赵武还是个小孩子,也就是赵婴齐还有点能力。赵婴齐认为倘若他走了,栾氏一定会对赵氏不利。两人不听,赵婴齐不得不去了齐国。

公元前583年,赵庄姬因为赵婴齐被放逐到了齐国回不了,就怨恨赵同和赵括,她跑到晋宫中对晋景公说:“赵同和赵括要造反,栾氏和郤氏可以作证。”

晋景公巴不得有个机会讨伐赵氏,于是在六月,杀害了赵同和赵括,而赵庄姬带着赵武住在晋景公的宫中。晋景公没收了赵氏的田地,原本想封给别人,后来在韩氏的说和下,晋景公把赵氏田地给了赵武,封赵武为赵氏的继承人。

赵氏重新振作起来,后来韩赵魏三家分晋,开启了战国七雄并立的时代。

《史记》: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

当初赵盾专政,扶立晋灵公继位,赵盾的权势越来越大,两人逐渐产生了矛盾,赵盾仁爱,晋灵公骄横,后来晋灵公想杀赵盾,赵盾就逃跑了,还没等跑出国去,赵穿杀了晋灵公,扶立了晋成公。赵盾又跑回来继续专政。然后赵盾的儿子赵朔娶了晋成公的姐姐。

赵盾死后,赵朔继位,公元前597年,晋景公时期,司寇屠岸贾想杀赵氏,原因就是当初赵盾没有救晋灵公。韩氏给赵朔通气让他快跑,赵朔不肯,只是委托韩氏让赵氏有后。

屠岸贾没有请示晋景公,就和诸将在下宫攻打赵氏,赵同、赵括、赵朔、赵婴齐全部被杀,赵氏灭族。赵朔的妻子跑到了晋景公的宫中躲了起来,当时她已经怀了孕。

赵朔的门客公孙杵臼和赵朔的朋友程婴在等待孩子的出生,果然是个男孩,团家知道后就去搜宫,结果赵朔的妻子把他藏了起来。

为了让屠岸贾彻底放心,公孙杵臼和程婴商定,一人先死,一人立孤,于是两人找来了一个别人家的婴孩,穿上漂亮的衣服,公孙杵臼带着他藏到了山中。

然后程婴跑出去对屠岸贾的人说:“给我千金,我就告诉你们赵氏孤儿的藏身之处。”诸将一听大喜,答应了程婴,然后程婴带着他们找到了公孙杵臼,杀死了公孙杵臼和那个婴孩。从此屠岸贾放了心,而程婴带着赵氏孤儿藏进了山中。

十五年后,在韩氏的帮助下,晋景公知道了赵武的存在,然后偷偷将赵武接进宫中。遍告诸将,诸将不得已遂说当年灭赵氏非他们之愿,实乃屠岸贾逼迫。于是大家一合计灭了屠岸贾一族。

赵武又得到了赵氏的田地。成为赵氏的继承人。而完成任务的程婴也终于要离开人世,去那边寻找赵盾和公孙杵臼。

四姑娘更倾向于相信《左传》的记载,春秋末期,各诸侯国公室衰微,卿大夫纷纷势大,把持朝政,比如鲁之三桓,齐之田氏,晋之六卿。

晋国自晋文公时期起,就埋下了六卿作乱的因子,三军六卿制,轮流执政,世家大族纷纷崛起,而尤以赵氏最强。赵盾时期就已经能自行决定扶立谁来作为国君。国君自是对赵氏又爱又恨,赵朔死后,赵氏一族没有合格的接班人,晋景公自然乐的杀杀赵氏的威风。

而太史公的记载,屠岸贾完全是个凭空冒出来的人物,在赵朔还在世的时候,在赵氏正鼎盛的时期,屠岸贾根本不可能动得了赵氏一族。




关于赵氏孤儿的记载,《左传》和《史记》的差别很大。我们先比较出两部史料究竟哪个可信度更高,再综合史书里的相关记载,可以得知真相。



据《左传》载,赵氏孤儿赵武的母亲赵庄姬与赵武父亲赵朔的叔叔赵婴齐私通,惹怒赵婴齐的两个兄长赵同、赵括,赵同、赵括将赵婴齐驱逐至齐国。赵庄姬心有不忿,向晋景公状告赵同、赵括谋反,栾氏和郤氏为赵庄姬作证。晋景公派人灭了赵同、赵括,赵武随母亲入住公宫。晋景公将赵氏之田赐予祁奚,韩厥劝景公看在赵衰的功勋和赵盾的忠诚份上,复赵氏。于是晋景公立赵武为赵氏宗主,归还赵氏土地。



据《史记·赵世家》载,晋景公三年,大夫屠岸贾欲灭赵氏。屠岸贾原本是晋灵公的宠臣,晋灵公与时任执政的赵盾有矛盾,几次想铲除赵盾。赵盾的族弟赵穿刺晋灵公于桃园,赵盾立晋成公。到晋景公年间,屠岸贾任司寇,一心想灭赵氏为晋灵公复仇。

屠岸贾没向晋景公请示,带诸将攻打赵氏于下宫,杀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灭其族。时赵庄姬怀有遗腹,躲进宫中,没多久生下赵武。屠岸贾闻之,带人入宫搜索,赵庄姬将孩子匿于套裤里,躲过一劫。



赵朔的朋友程婴担心屠岸贾仍会入宫去搜,这样这个孩子迟早保不住,于是找赵朔的门客公孙杵臼商议,拯救赵氏孤儿。相商的结果是公孙杵臼为赵氏死,程婴抚育赵氏孤儿。

程婴和公孙杵臼找来别人家的一个婴儿,穿上华丽的衣服,让公孙杵臼背入山。程婴假装为了钱,向诸将举报“赵氏孤儿”的下落。诸将入山,杀了公孙杵臼和假婴儿,真正的赵氏孤儿由程婴带着藏入深山之中。



十五年后,晋景公生病,占卜的人说是大业的后代中有不顺心的鬼在作怪。大业是嬴姓先祖,赵氏是他的后人。晋景公问韩厥,韩厥知道赵氏孤儿还活着,趁机劝晋景公复赵氏,扶立赵武。赵武与程婴带领诸将攻打屠岸贾,灭其族。赵氏原有的土地皆归还赵武。

这两个迥然不同的版本,哪一个才符合历史的真实呢?



晋国自晋文公被庐之蒐始,确立三军六卿制,后来又出现过四军八卿制和六军十二卿制。从晋文公时期至三家分晋,晋国担任过卿士的家族先后有:先氏(代表人物先珍);狐氏(代表人物狐偃);胥氏(代表人物胥臣);郤氏(代表人物郤缺郤克);栾氏(代表人物栾书);赵氏(代表人物赵衰赵盾等);韩氏(代表人物韩厥韩起);魏氏(代表人物魏犨魏绛);中行氏(代表人物中行林父);知氏(代表人物知首知罃等);范氏(代表人物士会范鞅等)。



以上这十一家,在不同时期担任晋卿,领晋国军、政,是最有权势的家族。先、狐、胥、郤、栾、范、中行、知八家先后退出晋国政坛,除郤氏之外,另外七家的落败都是卿族之间相互排斥、倾轧造成的,没有哪个大夫家族有这个力量。

屠岸氏从没有任过晋卿,不可能有这么大的权利诛灭庞大的赵氏。而且拥有家兵的卿士和大夫们也不可能这么听他的话。当时晋国执政是栾书,有这个号召力的只有他。

屠岸贾没力量灭赵氏,更不敢带人入宫搜索赵氏孤儿。晋景公时期,国君的威严尚在,还没哪个臣子敢这么放肆。

综上所述,《史记》的记载有几处经不起推敲,相对而言,《左传》的记载更可信。



赵氏孤儿的真相——也就是赵氏蒙受下宫之难的真相,是以赵氏内部争权夺利为因,栾氏、郤氏推波助澜,晋景公顺势而为形成的。

赵氏内部的争斗起因,还要从赵氏孤儿赵武的曾祖父赵衰说起。赵衰随晋文公流亡于翟,在那里,赵衰娶了晋文公的大姨子叔隗,生下长子赵盾。后来晋文公一行在翟待不下去了,又去了齐国,赵盾把叔隗赵盾母子留在翟地。

再后来,几经辗转,在秦穆公的帮助下,晋文公回国杀死晋怀公,坐上国君位。为了表彰赵衰的从龙之功,晋文公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他。



晋文公的女儿身份尊贵,既然给了赵衰,就必然是赵衰的正妻,她生的儿子赵同、赵括、赵婴齐,便是嫡子。叔隗所生的赵盾,则是庶长子。

起先,赵衰坚持将叔隗母子留在翟,但是晋文公的女儿几次要求把他们母子接回来,赵衰只好听从。接回叔隗赵盾之后,晋文公的女儿令赵盾为赵氏的嗣子,让自己的三个儿子为下。

赵衰死后,赵盾继任赵氏宗主,非常感念君姬氏(赵盾如此称呼自己的嫡母)的好,请求国君任嫡子弟弟赵括为公族大夫。晋国自晋献公时始,国内不蓄群公子,晋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公室,晋国的公族大夫以卿族宗主担任。赵盾让赵括任公族大夫,大概有把宗主位还给嫡系的意思。



但是赵盾死后,赵氏入六卿的人是赵盾的儿子赵朔,而非担任公族大夫的赵括。按惯例,家族里承袭官位的那个人便是宗主,但是公族大夫也该任宗主,因此赵氏此时谁是宗主,便成了谜。聊到这里,我不免就想到了《红楼梦》里的贾赦和贾政,一个袭爵位,一个掌家族产业,他们的状况也同样令人产生疑惑。

在邲之战,赵朔担任下军将,是晋国军政第五人,他的叔叔赵括、赵婴齐任中军司马,赵同任下军大夫。很明显,赵朔的地位要高于他们。



邲之战开打之前,晋国军营分为两派,一派以中军将荀林父为首,主张退兵,另一派以中军佐先縠为首,主张迎战。赵朔站荀林父这边,赵括、赵同则站先縠那边。由此可见,赵氏内部不和,赵朔无力约束他的叔叔们。赵氏内部争权夺势可见一斑。

赵盾让赵括担任公族大夫,一度令他看到做赵氏第一人的希望。可是赵盾在死的时候又把卿士位留给了儿子,赵括的美梦便面临破灭。

赵括不甘心,赵同与他是同胞兄弟,站在他这边,和他一起碾压赵朔。



赵朔在《左传》里只出境过两次,印象深刻的是在邲之战。在邲之战后,他便消失了,赵氏入六卿的人是赵同。按惯例,一个宗族只能有一个人在六卿任上,赵同入六卿,说明赵朔在此时已经死了。至于他是自然死亡还是死于家族争斗便不得而知。

赵同入六卿,便意味着赵氏的权利都归于他手上了。要知道赵朔是有儿子的,这个儿子的母亲是晋国公主,她眼睁睁看着属于儿子的宗主位落入赵同之手,便想帮儿子夺回来。

赵庄姬首先采取的措施,是在赵氏内部找帮手。赵婴齐在赵同、赵括与赵朔争强的时候,不偏不倚,谁都不帮。赵庄姬与他亲近,将他拉到自己阵营来。这是赵同、赵括不能容忍的,他们便将赵婴齐驱逐出境。

同盟遭到驱逐,赵庄姬又采取进一步措施,向国君检举赵同、赵括谋反,借助国君的力量剪除他们。



在赵庄姬状告赵同、赵括谋反时,栾氏和郤氏有帮忙作证。栾氏当时的家主是栾书,郤氏则是郤锜。这两个人倒不至于有心帮赵庄姬和赵武,但是他们肯定有打击赵氏的心思。要知道当时赵氏很强盛,一门有一卿三大夫,这是同为卿士的他们不愿看到的。后来郤氏灭亡,也是因为家族势力过大,他们有八郤活跃于晋国军政,遭人忌惮。铲除赵同、赵括,符合栾书、郤锜的心愿,于是推波助澜,为赵庄姬作证,令赵同、赵括坐实了谋反。

卿族过于强大,同样也是国君的心腹大患,晋景公见到有这么好的机会出现,当然也不想错过,于是顺势而为,派人伐灭赵同、赵括。



韩厥在赵氏长大,与赵盾、赵朔一系感情深厚。杀了赵同、赵括之后,赵氏已无势,栾书、郤锜满意了,晋景公也达到目的了。于是韩厥见机劝晋景公复赵氏,扶立赵武。

据《史记·赵世家》,赵庄姬是晋成公的姐姐(晋成公乃晋文公之子),晋景公的姑母。我们前面说过,晋文公将女儿嫁给了赵衰。赵衰的孙子赵朔,还会娶晋文公的另一个女儿吗?这于理不合,赵庄姬不可能是晋成公的姐姐,她最有可能是晋成公的女儿,晋景公的姐妹。赵庄姬在赵同、赵括死后便带着儿子入住宫中,可见与国君的关系亲昵,极有可能是亲兄妹。

赵武是晋景公的亲外甥,有一层亲情在前,因此韩厥劝晋景公扶立赵武,才这么顺利。



赵氏孤儿没有受到屠岸贾的迫害,也没有历经公孙杵臼义死、程婴抚养。赵武是在家族内部争斗、外力涌入的作用下,成了“孤儿”,后来又在韩厥的协助下,登上赵氏宗主之位,光复赵氏。赵武任赵氏宗主期间,韬光养晦,隐忍低调,团结能团结的势力,不能团结的也尽量不得罪。赵氏在他的带领之下,迅速复原,重新回到数一数二的卿家之列,为赵氏后来立国,打下坚定的基础。




本期话题
公元前583年,晋国第一政治豪门赵氏家族迎来了家族历史上最惨烈的一场灭门之祸:两位出任执政卿的家族重要成员被杀,家族封邑也被晋国公室没收,造成了后来坊间传说的“赵氏孤儿案”的惨剧。
关于这场惨剧的发生,有人说是因为赵氏家族内部起了内讧,有人说是因为“屠岸贾”暗箭中伤,更有人说……,究竟这场扑朔迷离的政治事件,背后有着怎样的真相呢?

公元前587年,无论对晋国还是对赵家,都是一个重要的年份。在这一年里,晋国发生了两件大事。第一件是中军元帅、首辅大臣又换人了。郄克去世,栾书接替了他的职务。第二件则是晋国赵氏的门闱之内传出了一桩丑闻:

晋赵婴通于赵庄姬。
——《左传·成公四年》

庄姬是已故下军主将赵朔的原配夫人。而赵婴齐则是赵朔的小叔。夫叔与侄媳做下了苟且之事,赵氏家族因此蒙羞,这让婴齐的两位哥哥赵同、赵括异常恼怒。到了第二年春天,他们连手将婴齐逐出了晋国:

五年春,原、屏放诸齐。婴曰:“我在,故栾氏不作。我亡,吾二昆其忧哉。且人各有能、有不能,舍我,何害?”弗听。
——《左传·成公五年传》

婴齐在流亡齐国之前警告两位兄长说,一旦我离开了,二位哥哥怕有大难临头。同、括对此不削一顾,谁曾想3年过后,婴齐的话居然应验了:

(公元前583年)晋赵庄姬为赵婴之亡故,谮之于晋侯,曰:“原、屏将为乱。”栾、郄为征。六月,晋讨赵同、赵括。武从姬氏畜于公宫。以其田与祁奚。
韩厥言于晋侯曰:“成季之勋,宣孟之忠,而无后,为善者其惧矣。三代之令王皆数百年保天之禄。夫岂无辟王,赖前哲以免也。《周书》曰‘不敢侮鳏寡’,所以明德也。”乃立武,而反其田焉。
——《左传·成公八年传》

因为对赵同、赵括驱逐婴齐衔恨在心,庄姬向晋景公诬告同、括蓄意谋反。栾、郄两家卿族落井下石,为庄姬出具伪证,促使晋景公下达了武力讨伐的命令。

赵同、赵括双双罹难,赵氏家族的采邑田产也被公室尽数没收。还是韩厥出面向景公求情,景公才同意恢复赵氏的爵禄田邑,由庄姬之子——“赵氏孤儿”赵武继承。这便是“下宫之难”的简要经过。

历代学者对晋景公发动下宫之难的原因和目的多有猜测,纵观诸家歧说,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问题上:

第一,“下宫之难”究竟是因庄姬进谗而发,还是因栾、郄作证而发?

第二,发动“下宫之难”是仅限于讨伐赵同、赵括,还是要将整个赵氏家族彻底铲除?

事实上这两个问题又是相互联系的:如果是庄姬发难,她本来就是赵家的媳妇儿,当然不可能以族灭赵氏为目的,好歹还得给儿子赵武保留一份儿家当不是?但发难的要是栾氏和郄氏,那他们的目的何在,就得再做进一步的深究了。

我个人的看法,引发“下宫之难”的主要因素是栾、郄,具体地说,栾氏宗主、中军元帅栾书应该是事件的主谋。

至于庄姬,她不可能是“下宫之难”的主要策划者。因为赵婴齐被赵同、赵括逐出晋国已经是3年前的旧事了。如果说庄姬因此怀恨,意欲中伤同、括,为姘夫报仇,那么依照常理推断,她应该在婴齐刚刚出逃,内心仇恨最为强烈的时候实施报复,没道理拖到3年以后才向景公诬陷同、括谋逆。

栾、郄二氏后来为庄姬伪造了赵同、赵括谋反的黑材料,这反过来证明庄姬一开始告发同、括的时候举证不力,她并没有抓到任何能够致赵同、赵括于死地的把柄。因此整整3年的时间,景公都没有采取任何行动。

另外一个不可忽略的细节是,婴齐出逃之前对赵同、赵括说“我在,故栾氏不作”——我要是留在晋国,栾书就还不至于对你们下毒手。从涉事人的这番亲身观察也可以印证栾书才是“下宫之难”的策划者,他出具的伪证才具有最致命的杀伤力,至于庄姬,只是不幸沦为了栾书诛除异己的工具而已。

栾书为什么要制造“下宫之难”,又为什么要选在公元前583年的这个时间点上制造“下宫之难”呢?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还得从栾书受命为中军元帅的事儿说起。他这个中军元帅的上台很特别,跟此前晋国的历任中军元帅都不一样。

中军将:郄克 中军佐:荀首

上军将:荀庚 上军佐:士燮

下军将:栾书 下军佐:推论当为赵同

这是公元前589年的晋国三军六卿名单,当时的栾书还是六卿中排名第五的下军主将。两年以后首辅郄克故去,栾书却出人意料地越过排名靠前的荀首、荀庚和士燮三卿,被越级提拔到中军元帅的位置上。

晋景公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在之前的文章中我曾经提到,为了遏制晋卿赵氏的一家独大,晋景公从公元前597年的邲之战前就开始刻意扶植其他的卿族势力来制衡赵氏。到公元前593年,中行氏、范氏迭秉朝政,他们的崛起终结了赵氏专权的局面,晋国进入了“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政治新格局。

对晋景公来说,要维持这个来之不易的局面,他必须做到两点:首先是要尽可能扩大参政的卿族数量,其次则必须设法抑制诸卿兼并,避免出现政治寡头。为了实现第一个目标,景公在鞌之战的次年颁布了这样一道任命决定:

(公元前588年)十二月甲戌,晋作六军。韩厥、赵括、巩朔、韩穿、荀骓、赵旃皆为卿,赏鞌之功也。
——《左传·成公三年传》

在这一年,晋景公将晋国原有的三军六卿扩编到了规模空前的六军十二卿。扩军并不是因为晋国的军事力量有了成倍的增长——事实上,因为“军”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建制单位,每一军统辖多少兵力是随战争需要而临时决定的,所以也就没必要因为兵力的增长而扩“军”——而是为了犒赏在公元前589年晋、齐鞌之战中立功的参战人员。

韩厥等六位大夫晋升为卿,这意味着晋国的领导权力被进一步分散,朝堂上能做主的人越来越多了。

又过了一年(公元前587年),中军元帅郄克去世,如果依照顺位递补的原则,荀首、荀庚和士燮继任的可能性都要大于栾书,但晋景公没有选择他们,这是因为:荀首是已故中军元帅荀林父的庶弟,智氏家族的宗主;荀庚则是荀林父的嫡长子,中行氏家族的宗主。

中行氏与智氏血脉同源,无论任命荀庚、荀首当中的哪一位出任首辅,只要联合另外一家,就足以形成对其他各卿族的绝对优势。至于士燮,他的父亲、致仕首辅士会这时候可还健在呢。

要是命士燮出任首辅,那就意味着范氏一门之内将有两位首辅大臣,谁又能够与之匹敌呢?一边是兄弟并肩,一边是父子连手,无论选谁,结果都会出现一个新的政治寡头,这是晋景公决不能接受的,所以他挑了实力最弱的栾书。

点栾书的将,晋景公的初衷只是不希望首辅大臣太强,对君权造成压迫。但站在栾书的角度想想,他这个“史上最弱势”的首辅大臣又该怎么当?

既然坐上了首辅的位置,你就不能一直这么弱势下去,否则邲之战时的荀林父就是榜样:副将先縠不听号令、违命出击,捅了大篓子还得是这个你首辅大臣站出来谢罪请死。就在栾书上台的两年以后,荀林父曾经遇到的难题就被摆到了栾书的跟前。

公元前585年,因为郑国背楚投晋,楚国令尹子重挥师北上,讨伐郑国。栾书以中军元帅的身份统领晋军南下救援,晋、楚两军在邲之战后又一次遭遇在了中原战场上。

《左传》载:
晋栾书救郑,与楚师遇于绕角。楚师还。晋师遂侵蔡。楚公子申、公子成以申、息之师救蔡,御诸桑隧。赵同、赵括欲战,请于武子,武子将许之。知庄子、范文子、韩献子谏曰:“不可。吾来救郑,楚师去我,吾遂至于此,是迁戮也。戮而不已,又怒楚师,战必不克。虽克,不令。成师以出,而败楚之二县,何荣之有焉?若不能败,为辱已甚,不如还也。”乃遂还。
——《左传·成公六年传》

这一幕场景与邲之战何其相似:当初,晋军在邲之战前抵达黄河北岸,楚国已经与郑国签订了弭兵协议。是晋国中军副将先縠执意渡河挑衅才最终酿成了邲之战的惨败。如今晋、楚两军相遇于方城以北的绕角,楚军已经主动后撤了,可晋军又上赶着追了过去,攻击楚国的附属国蔡国。

更应该让栾书感到不安的是,他的下属中也有不听话的“先縠”:赵氏二卿赵同、赵括就像当年先縠在邲之战时的表现一样,极力主张对楚开战。

《左传》说:

于是军帅之欲战者众。或谓栾武子曰:“圣人与众同欲,是以济事,子盍从众?子为大政,将酌于民者也。子之佐十一人,其不欲战者,三人而已。欲战者可谓众矣。《商书》曰‘三人占,从二人’,众故也。”

——《左传·成公六年传》

这时晋军的多数高级将领都支持赵同、赵括的意见,甚至军中已经出现了要求栾书服从多数的声音,这说明赵同、赵括的主战思想已经裹挟他人,对中军元帅栾书构成了压力。

婴齐出亡之前为什么要说如果他在,栾书还不至于对赵同、赵括下毒手?因为当年的邲之战时,赵同、赵括就是先縠的盲目追随者,而婴齐则对局势保持着更为冷静的观察,他可不会跟着两个哥哥瞎起哄。如果这一次绕角之战有婴齐劝着,栾书和赵同、赵括的矛盾还不至于激化,可现在婴齐已经不在了……

邲之战时先縠挑衅楚军,引爆大战,战败后并没有立即遭到追责,那是因为当初的赵氏一党还非常强势,中军元帅荀林父无力与之抗衡,先縠要开战他拦不住,战败了他也拿先縠无可奈可。

可到了绕角之战,情形就大不一样了:栾书虽然弱势,但在智氏、范氏和韩氏的支持下还就硬生生地把赵同、赵括的主战意见给压了下去。这说明在多边制衡的权力新格局下,赵氏如今的政治能量已经远不能和当年相提并论。

官场上有句俗话,你没这么硬的后台就别说这么硬的话。现在赵同、赵括的后台已经软下来了,话茬儿还是这么硬,栾书能不对他们起杀心吗?所以这一次绕角之战,赵同、赵括挑战栾书的统帅权威应该是栾书下决心发动“下宫之难”的直接原因。

杜琪峰导演的电影《龙城岁月》里面,许警司对和联胜的帮会元老邓伯说:“我要秩序。谁搞麻烦我就打谁,打死他!”这大概也是栾书执政的一贯态度,不仅是针对赵家两兄弟。

公元前575年,也就是“下宫之难”的8年后,晋、楚两国又在鄢陵再度交兵。郄氏三卿郄至、郄锜和郄犨像赵同、赵括一样置主帅栾书的意志于不顾,违抗他的战术安排,主动出击。

《史记》载:

栾书又怨郄至不用其计而遂败楚,乃使人间谢楚。楚来诈厉公曰:“鄢陵之战实至召楚,欲作乱内子周立之。会与国不俱,是以事不成。”厉公告栾书,栾书曰:“其殆有矣,愿公试使人之周,微考之。”果使郄至于周。栾书又使公子周见郄至,郄至不知见卖也,厉公验之信然,遂怨郄至,欲杀之。
——《史记·晋世家》

虽然鄢陵之战是晋国打赢了,但栾书仍对三郄不听号令耿耿于怀,于是设下反间计,污蔑郄氏勾结楚国,意图颠覆晋国的现政权,另立新君,诱导晋厉公攻杀三郄,还把他们的尸体陈列在朝堂里示众。

在栾书的逻辑里边儿,仗打不打得赢是次要的,维护首辅大臣的权威是主要的,谁当刺儿头,就拿谁开刀。而前有二赵,后有三郄,他们的做派如出一辙,都那么飞扬跋扈、不可一世,因此也早有人对他们的命运结局做出过相似的预言:

《左传·宣公十五年传》:晋侯使赵同献狄俘于周,不敬。刘康公曰:“不及十年,原叔必有大咎。天夺之魄矣。”
《左传·成公十三年传》:十三年春,晋侯使郄锜来乞师,将事不敬。孟献子曰:“郄氏其亡乎!礼,身之干也;敬,身之基也。郄子无基。且先君之嗣卿也,受命以求师,将社稷是卫,而惰,弃君命也,不亡何为?”
《左传·成公十四年传》:卫侯飨苦成叔,宁惠子相。苦成叔傲。宁子曰:“苦成叔家其亡乎!古之为享食也,以观威仪、省祸福也。故《诗》曰:‘兕觵其觩,旨酒思柔。彼交匪傲,万福来求。’今夫子傲,取祸之道也。”

作为晋国的首辅大臣,栾书没有先前的赵盾那么强势和霸道,但他是一个可怕的阴谋家,接连两次伪造证据,诬陷赵氏和郄氏谋逆,导致五位执政卿先后被杀。

可能正是他的手段太过阴毒,后世传说才会以他为原型,虚构出了“赵氏孤儿案”中那个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屠岸贾。但特别说明的是,栾书策动“下宫之难”的目的仅限于打击赵同、赵括,绝非要消灭赵氏家族。

《国语·晋语六》记载:
赵文子冠,见栾武子,武子曰:“美哉!昔吾逮事庄主,华则荣矣,实之不知,请务实乎。”
——《国语·晋语六》

“下宫之难”的几年过后,及冠的“赵氏孤儿”赵武前往拜访中军元帅栾书,栾书接待这位世侄的态度非常热情,不但赞美他是个翩翩少年,还特意提到与赵武之父赵朔搭档的往事,勉励年轻人以自己的老长官、赵武的父亲赵朔为榜样,做一个华实兼备的士君子。

这个态度和当年邲之战时赵朔称赞栾书“栾伯善哉!实其言,必长晋国”相映成趣,折射出栾书与赵氏大宗的关系其实一直都很融洽,并未因为“下宫之难”而反目成仇。

这样一来,下面这件事儿可就颇费琢磨了:

《左传》明明说赵氏大宗的爵禄采邑也在“下宫之难”时被晋国公室没收,还是韩厥帮忙求情,晋景公才发还给赵武的。如果这不是栾书所为,那又是谁出的主意呢?我的判断,是郄氏。

同样还是《国语》的这篇记载,赵武拜望过栾书之后,也依次去拜访了范氏、中行氏、智氏、韩氏以及郄氏三卿。三郄对待赵武是何态度呢?

见郄驹伯(郄锜),驹伯曰:“美哉!然而壮不若老者多矣。”
见苦成叔子(郄犨),叔子曰:“抑年少而执官者众,吾安容子。”
见温季子(郄至),季子曰:“谁之不如,可以求之。”
——《国语·晋语六》

把郄氏三卿与赵武的谈话归纳一下,基本上就是这个意思:你年龄还小,资历又浅,哪儿那么容易在朝廷里谋一份好差事呢?相比于栾书会见赵武时的坦荡自若,郄氏三卿似乎对这位赵家晚辈有着很强的戒心。当赵武把拜会三郄的情景告诉大夫张孟后,张孟直截了当地批评三郄道:

“若夫三郄,亡人之言也,何称述焉!”
——《国语·晋语六》

这一趟,赵武历访诸卿,栾氏、范氏、中行氏、智氏和韩氏对这位尚未踏入仕途的年轻人或送上祝福或资以鼓励,唯有郄氏显得非常各色,极力压制赵武,不欲其出仕,这恐怕跟他们在“下宫之难”当中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有关。

在“下宫之难”发生前,郄氏在晋国六军十二卿之中仅仅保有一席(即公元前587年中军元帅郄克去世,他的嫡长子郄锜入替卿职),而赵氏则占据最多的三席(赵同、赵括和赵旃为卿)。

但郄氏在“下宫之难”中往赵氏背后扎刀子,赵氏二卿赵同、赵括并罹其难,此后郄至、郄犨先后获得卿职,“一门三卿”便从赵氏移到了郄氏。

郄氏本是赵氏的盟友,郄至、郄锜的祖父郄缺就是靠着赵武之祖赵盾的栽培才最终爬上首辅之位的,三郄暗箭伤人,对不起朋友,所以心怀鬼胎的他们一见了赵武,第一反应都是:找后账的来了!“告诉你啊,现在朝廷里可没有你姓赵的位置了,老实待着。”——这副吃相,太难看了。

参考文献:

李世佳《“赵婴奔齐”事件解析》

白国红《春秋晋国赵氏研究》

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

李孟存、李尚师《晋国史》

(韩)李裕杓《西周王朝军事领导机制研究》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

徐元诰《国语集解》

本文系晋公子原创。已签约维权骑士,对原创版权进行保护,侵权必究!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欢迎分享转发,您的分享转发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




影视剧、评书、演义版的《赵氏孤儿》和真实的历史事件还是有出入的。

春秋中后期,各诸候国掌握权力的大夫们纷纷坐大,架空了国君,齐国有田氏,鲁国有三桓(孟氏、叔孙氏和季氏)。

而晋国同样如此,当年晋文公流亡,跟着他的都是晋国的贵族子弟,后来晋文公咸鱼翻身当上了霸主,这帮人也跟着飞黄腾达,慢慢演变成了晋国十一卿(狐氏、先氏、郤氏、胥氏、栾氏、 赵氏、范氏、中行氏、 智氏、 韩氏、魏氏)。

其中赵氏是势力最大的晋国大夫家族,赵衰是扶佐晋文公称霸春秋的五贤臣之一,其子赵盾是晋国的第一位权臣,掌握了晋国的军政大权,权倾一时,他甚至把不听话的顽主晋灵公也给杀了重立新君

赵氏的风光,让晋国公室国君感到了威胁,也招来了其他士族的忌妒羡慕恨,赵盾和其子赵朔相继死后,晋景公联合其它大夫,想改变赵家独大的政治格局,于是就有了历史上的“赵氏孤儿”传奇一案。

而他们需要一个借口,这时候有人给了他们借口中。

赵盾死后,由他的儿子赵朔执掌赵氏,赵朔娶了晋成公的姐姐赵庄姬当老婆,后来赵朔年纪轻轻的就病死了,而赵庄姬耐不住寂寞,竟然和赵朔的叔叔赵盾的兄弟赵婴齐好上了。

春秋时期这种风月之事很多,别人都对这事睁只眼闭只眼看不见,可赵氏中赵朔的两个叔叔赵同和赵括却不干了,把家丑自扬于晋国,赵婴齐在晋国混不下去,跑陆去了齐国。

情夫被赶跑了,赵庄姬怒字当头,迁怒于赵同赵括。失去理智的她干了一件愚蠢的事,她跑到宫中,向侄儿晋景公告发赵同赵括两人想谋反。

正想打击赵氏从赵氏手头收回权力的晋景公瞌睡来了有人送枕头,于是以此为借口,诛了赵同赵括两房的族。

其实当时诛杀的是赵同赵括二房,而并不是所有赵氏,此二房的土地,也交给了检举揭发有功的赵庄姬和她的儿子赵武。

但经此大劫,赵氏风光不再。赵庄姬才发现自己干了件傻事,赵家执晋政多年,宿敌不少,赵氏衰落,自己和年幼的儿子赵武也不安全,于是她带着儿子跑到了皇宫躲了起来。

赵氏并没有因此事件而一蹶不振,赵武长大后重新成为了晋国的正卿,总理晋政,晋国也从六卿到赵魏韩三家独大,从而分晋。

以上描述来自于左丘明的春秋左传的记载,而史记里的描述则和后世戏曲小说影视里的版本基本相同,屠岸贾成了背锅侠。对比两个不同的赵氏孤儿版本,大多数历史学者认为左传的记载更为靠谱。司马公的这个故事虽然精彩,有太多的加工成份和个人英雄主义情结在里面。

两个版本,一个是现实厚黑版,一个是催泪知音版,亲们你觉得哪一个才是真实历史呢?

答疑人:今日头条年度历史自媒《夜狼文史工作室》主编:夜狼啸西风




大家对《赵氏孤儿》的戏曲和电视剧不陌生吧?熟知的人都能说出故事的大概情节:《赵氏孤儿》发生在我国春秋时期,是赵国君王的先祖,赵盾之孙赵武光复赵氏宗族的故事,剧中的赵武就是赵氏孤儿。



(赵氏孤儿剧照)

然而你可能不知道,《赵氏孤儿》不是真实的历史,是史学家司马迁虚构的故事,里面的反派屠岸贾根本不存在。

当然责任不完全在司马迁,至少是司马迁没有经过慎重甄别,就把《赵氏孤儿》当成史料写进了史记,这就给后人造成了困惑。这因为司马迁《史记》中的赵氏孤儿和其他史料的情节截然相反,直到现在人们依然争论不休。

司马迁在《史记·赵世家》及《史记·韩世家》虚构出了《赵氏孤儿》,情节大致是这样的:公元前583年,晋国发生了一起灭门惨案,晋国的开国元勋,大夫赵盾的后人被奸臣屠岸贾灭门,屠岸贾为何要铲除赵氏家族呢?

原来屠岸贾是个小人,一直嫉妒赵盾受君王的重用。等赵盾死后,新君继位,此时屠岸贾见风使舵成了新君的红人。



(屠岸贾剧照)

一旦大权在握,屠岸贾要打击报复赵家,于是诬陷赵盾曾犯下了弑君之罪,要追究责任。

虽然赵盾已去世,但要追罪,应该诛杀他的儿子赵朔,这叫“父债子还”。

当时的晋景公很犹豫,屠岸贾可等不及了,回去后私自带着军队,直奔赵家而去,屠岸贾要大开杀戒。

当时赵家是名门望族,是晋国“六卿之一”,到后来战国初的“三家分晋”(赵、魏、韩三家),赵家就是赵氏孤儿的后人,这是后话,暂且不提。

屠岸贾很快包围了赵府,下令不留活口,通通杀光。

此时赵家的当家人赵朔,正在和家仆程婴、公孙杵臼唠嗑,听到外面大乱,才得知屠岸贾要下毒手。两个家仆要掩护赵朔逃走,赵朔拒绝了。



原来赵朔想到了他即将临盆的妻子,赵朔的妻子是晋景公的姐姐,刚好进宫去了。赵硕让两个家仆前去保护好妻子和即将落生的孩子。同时遗言:如果生下男孩,起名就叫赵武,这说明天不灭赵氏,让赵武光复家族;如果生下女孩,那么就是天要灭赵氏。

两个家仆身负重任含泪离去,随后赵朔被冲进来的官兵乱刀砍死,赵氏满门无一活口。

由于赵朔的妻子赵庄姬是晋景公的姐姐,屠岸贾不敢对她下手,就这样,赵朔的遗腹子赵武降生了。

为了防止屠岸贾对赵武下毒手,赵庄姬就把赵武托付给程婴和公孙杵臼抚养。

接下来,两个义仆为了保护赵氏孤儿,程婴献出了自己的儿子,公孙杵臼献出了生命,两条命才保住了赵氏孤儿,才躲过了屠岸贾的大搜捕。

自以为斩尽杀绝的屠岸贾,对赵家的清洗总算告一段落。



转眼十几年过去了,晋景公突然得了一种怪病,御医束手无策。此时曾受赵朔提拔的韩厥想到了报恩,决心为赵家平反。

于是他借占卜之机,向晋景公进言:“大王得怪病,是上天预警,赵盾是晋国的开国元勋,其子孙却落满门抄斩,应该为赵家平反,大王的病自然就好了”。

晋景公一听,马上命人诛杀屠岸贾,为赵家平反昭雪,之后“赵氏孤儿”赵武承袭了父亲的爵位。

多年以后,赵氏家族在赵武的光复下再次登上了历史舞台,战国七雄之一的赵国,就是赵武的后人建立的。

从仅存一个孤儿,经过奋斗最后建立了一个国家,这在历史上并不多见。

这样励志的故事,其实里面有许多水分,司马迁史记中的《赵氏孤儿》,史料来源于《左传》中的“下宫之难”,不过情节被人为颠覆了。



“下宫之难”的过程大致是这样的:赵盾是晋国的开国元勋,他有3个同父异母的弟弟,分别是赵同,赵括和赵婴。

赵盾死后,他的儿子赵朔承袭了爵位,赵朔的妻子就是晋景公的姐姐,史称赵庄姬,赵庄姬生下了一个儿子叫赵武,也就是司马迁书中的赵氏孤儿。

过了几年,赵朔去世,寡居的赵庄姬就和叔公赵婴勾搭上了,也就是侄媳妇和叔叔乱伦。

有道是没有不透风的墙,二人之间的奸情就被赵同和赵括知道了。

“这种丢人现眼的事,赵婴也能做出来”!一怒之下,赵婴就被赵同和赵括赶跑了。

赵庄姬恼羞成怒,就到哥哥晋景公面前诬陷赵同和赵括预谋造反,赵庄姬还找了两位和赵同、赵括有矛盾的人作证,证明赵同、赵括确有不臣之心。

晋景公一怒之下,对赵同、赵括,两家满门抄斩,这件事史称“下宫之难”,也叫“庄姬之乱”、“孟姬之乱”或“原屏之难”。

(庄姬、孟姬指的是赵庄姬)(原屏之难:赵同封地在原,赵括封地在屏,故有原屏之说)。


从上面可以看出,两件事发生的时间大致一样,有内在的联系。但是过程不一样:赵氏孤儿的最大祸首是屠岸贾,“下宫之难”的最大祸首是赵庄姬。

死的人也不一样,《赵氏孤儿》是把赵朔家族满门抄斩,赵武落难;“下宫之难”是把赵同、赵括两家满门抄斩,不关赵武什么事。



那么,哪一种说法更贴近历史呢?

后世史学家认为《左传》更贴近历史,左传的作者左丘明和赵家没有任何关系,没必要伪造历史。

为什么司马迁杜撰出了赵氏孤儿呢?其实也不是司马迁这样做的,司马迁收集的资料来源于赵家家谱,赵家后人撰写家谱,故意隐瞒了赵庄姬和叔公乱伦这件事,虚构出了屠岸贾,把责任推给了屠岸贾。

如果赵家后人据实写,赵武可能是赵庄姬和赵婴的私生子,鉴于此,赵家后人杜撰出了“赵氏孤儿”,司马迁没有加以甄别就把赵氏孤儿写进了史记,这就为后人增添了困惑。

到目前人们依然争论不休,不过随着考古的深入研究,真实的历史面目终究会浮出水面。




赵氏孤儿的故事,我们主要是通过戏剧影视了解的,戏剧影视追根溯源,可以到《史记·赵世家》。不过《赵世家》的说法和我们通常了解的赵氏孤儿,也不完全一样。比如里面说程婴交出的小孩居然不是他的儿子,只是他随便找的婴儿。这样一来,他的品质就大打折扣了,所以后人为了弥补,编成了他用自己的小孩代替赵武。其实这就说明,我们所熟悉的,未必就是真实的;而《赵世家》的说法,其实也不是真实的。

春秋史最客观翔实的史料是《左传》,《左传》对于赵氏孤儿的记载,完全是另一种说法。原来晋国大夫赵朔早亡,赵朔妻子赵姬不甘寂寞,与赵朔的叔叔赵婴齐私通。赵婴齐的两个哥哥赵同、赵括当时是赵氏宗主,他们认为赵婴齐侮辱门风,就将他放逐到齐国去了。失去情人的赵姬很生气,一怒之下去哥哥晋景公那里告状赵同、赵括谋反。晋景公早就觉得赵氏势力太大,执政栾书也同样不爽赵氏,于是大家就一起灭了赵氏。

既然当时杀的是赵同、赵括两家,当然不会波及赵姬和儿子赵武,赵姬当时就带着儿子赵武住在宫中。后来等赵武长大了,顺理成章继承了赵氏的爵位。赵姬可以说是一箭双雕了。《史记·晋世家》也采用了这种说法, 而《赵世家》则像是采自民间传说,所谓的司寇屠岸贾、程婴、公孙杵臼这些人应该也都是虚构的,不是真实存在的人物。

感谢阅读,欢迎关注!




关于赵氏孤儿,正史里有两种完全不同的版本,即《左传》版和《史记》版。

《史记》版

《史记》版比较有名,后世的戏剧、传说,包括现代的电影,基本上是以《史记》版为蓝本。

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晋景公年代的晋国。

司寇屠岸贾陷害赵氏家族,将赵朔兄弟连同他们的妻儿老小全部杀死。

赵朔的妻子庄姬,原本是晋国公主,当时已经身怀六甲,躲到晋景公宫中避难,侥幸逃过一劫。庄姬在宫中生了一个男孩,取名为赵武。屠岸贾听到风声,带人闯入宫中搜查,扬言庄姬可以不杀,但赵氏遗孤一定要斩草除根。幸好庄姬提前将赵武藏起来了,屠岸贾才没有得逞。

但是,庄姬知道屠岸贾不会善罢甘休。为了保护赵武,她和赵朔的门客公孙杵臼、好友程婴想出了一条计策。

程婴找了一个穷人家的婴儿(是偷是抢,或者是买,史上没有载),把他装在华丽的襁褓之中,由公孙杵臼带到山里藏起来。

然后程婴跑到屠岸贾那里去告密,说他知道赵氏孤儿在哪。在领取了一笔丰厚的赏金之后,他把屠岸贾带到了山里。

公孙杵臼见到程婴便大骂,抱着孩子死死不放,并且向屠岸贾磕头,请求他高抬贵手,放孩子一马。

屠岸贾他确认那孩子便是赵氏孤儿,下令将公孙杵臼和孩子杀死。程婴呆呆地看着这一切,脸色变得煞白,仿佛灵魂已经出了窍,连屠岸贾扔在他跟前的一包黄金都顾不上捡。直到屠岸贾等人走远,他才“扑通”一声,跪倒在公孙杵臼的尸体前,撕心裂肺地大哭起来。

真正的赵氏孤儿,在程婴的抚养下长大成人。十五年后,他出现在朝廷,在一些忠义之士的帮助下,消灭了屠岸贾,为家族报了大仇。

元剧版

元代剧作家纪君祥,将《史记》的故事作了改编,使之更具戏剧性。简单地说,他对故事中的人物关系作了一个小小调整——被杀的那个婴儿不是别人家的,正是程婴本人的儿子。为了保留赵家的血脉,程婴不但背负了卖友求荣的恶名,而且牺牲了自己的亲生骨肉!

1753年,法国大文豪、启蒙运动的领军人物伏尔泰偶尔看到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剧本,马上被其生动曲折的情节所吸引,更为剧本中表现出来的中国儒家仁义道德思想所折服,于是动手将其改编成五幕舞台剧,并于两年后在巴黎正式上演,获得空前成功。随后,英国剧作家默非又根据伏尔泰的剧本改编了《赵氏孤儿》,在伦敦公演,引起极大轰动,观众如痴如醉,文艺批评家也一边倒地给予好评,甚至有人将其与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相提并论,可谓盛极一时。

《赵氏孤儿》不但感动了中国人,而且穿越了文化的障碍,感动了启蒙时代的欧洲人。在伏尔泰看来,《赵氏孤儿》的主角不是赵武,而是公孙杵臼和程婴。他们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一个以生命为代价,一个忍受着世人的误解和唾骂,保护了赵家的血脉,履行了“士”对主人尽忠的承诺。

另外还有一个值得敬佩的人是赵朔的老婆庄姬,她美丽大方,温柔贤淑,谨守妇道,三贞九烈,可谓集中国妇女的传统美德于一身,足以令巴黎上流社会那些装腔作势的贵族妇女和社交名媛黯然失色。

然而,据有讽刺意味的是,真正的史实与戏剧有很大差异。就连司马迁的记载,也不过是根据战国时期的民间传说加工而成,其真实性很值得怀疑。

最大的疑点,是屠岸贾这个反面人物。

晋国自晋文公以来,国家大权便掌握在狐、赵、栾、士、韩、魏、荀等世家大族手中,一直到战国初年的三家分晋。没有任何史料记载,在这数百年中曾经出现过姓屠或者姓屠岸的这样一支旺族。

换句话说,屠岸贾是个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大人物。除了在赵氏孤儿的故事中出现过,便再也看不到他的身影。

《左传》版

《左传》的记载比较接近历史的真实,同时也比较狗血。

事情的起因,是庄姬与赵婴有染。

赵婴是赵朔的叔叔。即使是在男女关系相对开放的春秋时代,这桩乱伦加偷情的风流韵事也是让人难以接受的。更何况,赵朔是赵氏家族的族长,这顶绿帽子戴在赵朔头上,如同戴在整个赵氏家族头上,搞得赵家人都脸上无光。为了挽回影响,赵婴的哥哥——赵同和赵括出来主持公道,决定将赵婴流放到齐国。

后人很难猜测,庄姬和赵婴之间究竟存在一种什么样的感情,是肉体的愉悦,还是所谓的爱情?自赵婴走后,庄姬和赵朔的婚姻也就名存实亡了,她干脆和赵朔分居,带着儿子赵武住到了晋景公宫中。她既怨恨赵氏兄弟做事太绝情,又想念赵婴曾经给她带来的欢愉,日子一长,这种怨恨和思念便变成了恶魔。公元前583年夏天,庄姬向晋景公告状说,赵同和赵括兄弟阴谋叛乱。

早在这之前,赵氏家族因为过于强势,已经得罪了晋景公。现在,晋景公得到这条线索,当然不会轻易放过。于是同年六月,晋景公宣布赵同、赵括阴谋叛乱,证据确凿,株连九族,将赵家老小满门抄斩。唯有赵武随着庄姬在宫中居住,没有受到牵连。

晋景公还打算将赵家的土地全部分给其他家族,但是经人劝阻,最终还是给赵武保留下来了。

赵武成年之后,也没有替家人报仇,而是继承家业,继续在晋国为官,后来还做到了中军元帅,也就是晋国的执政大臣。

这就是所谓赵氏孤儿的历史真相,一位不贞的妇人陷害了整个家族。伏尔泰如果读到《左传》,不知作何感想?




真相究竟如何,不得而知。历史,尤其是两千多年前发生的事情,真相已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是一段悲戚而励志的故事,不同的版本在民间演绎的精彩绝伦。这段故事最早见之于司马迁所著的《史记·赵世家》。说的是晋国忠臣赵朔被奸臣满门抄斩,唯有已怀身孕的赵妻侥幸逃脱。赵朔朋友程婴献出自己的孩子救下赵朔的儿子。若干年后,赵朔之子发奋励志,成功报仇。程婴救孤与赵氏孤儿为同一件故事,正是“”忠义报主数程婴,千古佳话永流传”。




《史记》被公认为秦朝以后,可信度最高的史书。有实录、良史之称。但有一则历史事件,与史实不符——赵氏孤儿案。

《春秋左氏传》既是由孔子做经,左丘明、吴起做传的儒家经典。又是从古至今,唯一可信度100%的史书。她记载了春秋时期,周王室以及诸侯国的历史,以郑国、晋国为主,鲁国、齐国、卫国、宋国、楚国次之。 《左传》中,叔嫂通奸,兄妹乱伦。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把人性之丑恶血淋淋的展现给我们。

《左传》对于赵氏孤儿的故事,与《史记》不同。起因是赵庄姬与小叔子通奸,小叔子被赵氏放逐。赵庄姬怀恨在心,在哥哥晋国国君面前诬陷赵氏,晋国国君联合郤氏、栾氏,灭赵氏全族。

秦始皇焚毁六国史书,但六国历史通过口耳相传,被大致流传了下来。 《史记》中程婴救孤的故事,就是在赵国史书被焚毁的情况下,通过口耳相传流传下来的。其事件起因为何与《左传》不同?

最大的可能是赵国建立后,想给自己的祖祖奶奶赵庄姬涂脂抹粉。美化了赵氏孤儿的故事。 灭赵氏全族的主谋是晋国国君、郤氏、栾氏和赵庄姬。屠岸贾应当只时个马前卒。 司马迁、司马谈父子很肯定对此做了诸多调查。如拜访多位学者,这些学者表示,自己的先辈确实看过赵国史书。《史记》中赵氏孤儿的故事,应与赵国史书的记载是一致。

除了六国年代错乱严重和赵氏孤儿外,《史记》的可信度接近100%。

《左传》是中国历史上,可信度最高的史书。《史记》是秦朝灭亡后,可信度最高的史书。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1

标签:晋国   国君   孤儿   公孙   杵臼   史记   宗主   左传   齐国   中军   公元前   元帅   大夫   真相   儿子   家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