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渠和修红旗渠的人都是真实的,为啥拍成电视剧要用假名呢?

假就假吧,假戏没真做!抡锤打钎那几下无轮那场戏都没有演真实!那时的锤把应该是软的,抡起是闪的,一锤下去增加百分之十的力度,而抡锤人不费全力,但要有高超的点锤技朮,否则会将把钎人的胳膊手打断,不说演员,现在找替身都难,所以看起演员抡锤无力,那硬石头是打不进出的!




为啥要用假名?想了半天想明白了。《红旗渠》电视剧拍的太离谱,干部们都胖嘟嘟的,女人们都细皮嫩内的,穿的衣服比现在当地人穿的还新,言行举指更不用说了。一但用了真名,演好了还行,万一演的一塌胡涂,修渠人的后代如果起诉他们怎么办?

所以,为避免纠你,只能让修红旗渠的人们隐姓埋名了。




红旗渠是由真实的人修建的,所以红旗渠是真实的,林县(现林州市)人民修建红旗渠的英雄事迹也是真实的。但是,电视剧《红旗渠》是艺术作品,是用艺术作品再现当年林县人民修建红旗渠的英雄事迹和伟大壮举。


俄国唯物主义哲学家、文学评论家、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在《艺术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一书中指出:“艺术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号召“有出息的文学家艺术家,必须到群众中去……到唯一的最广大最丰富的源泉中去”。毛泽东指出,这样创作的文艺作品,“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文学艺术来源于实际生活又高于实际生活,这是文学艺术与社会生活的辩证关系。

艺术作品,就是通过对人们熟知生活的再创造,提炼出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主题,塑造出具有典型形象的英雄人物:或者给人以启迪,或者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望,或者表达人们惩恶向善的心理等等,用来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


《红旗渠》是艺术作品,它把当年建设红旗渠的千千万万的普通民工和英雄人物的事迹集中于几个、十几个、几十个演员扮演的人物身上,呈现给观众,以教育人民、启迪人民、鼓舞人民。比如《红旗渠》中的石水生这个人物,就集中了当年修建红旗渠时许多人的事迹,他自制“水平仪”,并在其父、准岳父、本村大叔的帮助下自制炸药、水泥、石灰,还是爆破能手,在悬崖峭壁上排除松动石头的英雄等等。电视剧《红旗渠》如果用真人真名,还能把别人的事迹集中到一个人身上吗?肯定不合适和不能吧!如果不能,要反映这些事迹,那得需要多少演员呀?应该是当时有多少人参加红旗渠建设,现在拍电视剧《红旗渠》就得有多少演员去扮演。这样肯定不行吧!


因此,电视剧《红旗渠》中的人物用“假名”是符合艺术作品的创作要求和创作规律的!




现在拍红旗渠不容易啊,一是群众演员不好找,那时的照片,干活的男女都透着太阳晒的黑红,个个健壮,现在的演员男女都是杨柳细腰,瘦肉书亦,是干活的人吗?二是干部演员不好演,那时的干部吃苦在前,重活险活抢着干,没有富态相,现在都是养尊处优的模样。三是编演人员没经历那个时代,没干过那活,又没体验过生活,不知怎么演像,再有那个时期的记录片很多,一对照,观众评价就不会髙了。




编辑,导演,演员的实力达不到,演好真人心里没底。真实的杨贵形象已经深入了当地的民心,杨贵在解放前十五岁参加革命,与林县人民有很深的感情,当地的农民救过他,他身上有枪伤,解放后在林县当县委书记。受到毛主席的接见,周总理对杨贵也很重视。演员演的不像没法交代,




红旗渠和修红旗渠的人都是真实的,但电视剧确是假的,而且假得离谱,所以要用假名。




看《红旗渠》主要是学习红旗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战天斗地、大公无私、团结一致的精神。




看到相关的对红旗渠的报导,太感人了!以至于泪水模糊了双眼!可是电视剧拍的不怎么好,太不理想。某些太离谱的细节严重影响了电视剧的质量。比如,一个炮眼装2000斤炸药,这个炮眼要多大?铁姑娘打炮眼,一手扶持一个钢钎,两只手扶两个,钢钎怎么转动?不转动钢钎,怎么能打出炮眼?打装2000斤炸药的炮眼的钢钎要多长多粗?铁姑娘拿得动吗?炮眼距离只有两臂那么长,符合实际吗?我在读中学时,打过炮眼,扶过钢钎使过锤。锤把是三片竹坯,用起来柔软有弹性,省劲,下去有力道。扶钢钎者,每打一锤后,就钢钎的弹性顺势转动一下,这样才能打出炮眼。不转动钢钎,怎么能打出炮眼?

本电视剧,最好重拍!




电视剧是文艺作品,不是纪录片,文艺作品的创作则是原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起到教化人的作用。电视剧中的主要人物大都有原型,如林捷的原型是杨贵,吴念祖的原型是吴祖太等。一些人物是假的,是为达到该剧的教育目的而塑造的,但红旗渠的建造历史是真实的,而且修渠的背景,林县人民在县委的带领下所付出的代价丶建设的伟大成绩,全是真实的,绝无任何浮夸虚造之处。这就是艺术作品的特征,原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而纪录片全是实地拍摄的,时间丶地点丶人物丶事件丶经过,全是真实的,这是纪录片和电视剧最根本的区别。




编剧、导演、演员都不看《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都不深入基层,脱离生活的表演,真人与演员距离太远,用真名太离谱,所以不敢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6

标签:红旗渠   假名   炮眼   钢钎   电视剧   真实   高于   真名   炸药   纪录片   原型   事迹   文艺   演员   人物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