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只有阿里云和AWS拥有自研云数据库的能力?

很多国产数据库乘风破浪

我们正处在一个数据库技术大爆炸的时代。

这几年,NoSQL数据库、NewSQL数据库、时序数据库、图数据库、分布式数据库、超融合数据库等专业数据库技术发展势头很猛,国产数据库的表现也相当亮眼。

过去十年,是互联网发展的黄金十年。与此对应的是业务系统访问并发呈指数级上升,海量数据计算和分析需求越来越普遍,传统单机系统在业务支撑、成本、开放性等方面均面临巨大挑战,数据库垂直扩展模式难以维护等困境。

眼看着数据库性能瓶颈快要扼住发展的喉咙,摆在这些长久依赖Oracle、IBM等传统数据库的巨头们面前的,只有两条路:要么开启无限加量的PLUS模式,即更换更多更强的服务器、硬盘、内存、CPU等,要么自研能满足业务发展需求的数据库。

开拓者们的眼光一开始就聚焦在更长远的未来,他们发现即便是系统变成真正的“傻大粗”,也只是解了燃眉之急,不能从源头解决问题。

再看一眼像Oracle、IBM等传统数据库高昂的拓容价格,像阿里这样的富一代也吃不消哇!

那么,自研数据库,走起!

2010年后,云计算和开源社区兴起,国产数据库开始了弯道超车。

2019年被认为是国产数据库的元年。

这一年,众多国产数据库产品闯入了我们的视线,热度不断攀升;这一年,OceanBase登顶TPCC,并于一年后再次刷新自己的记录。

从刀耕火种到摘下Oracle在数据库领域的皇冠,国产数据库经历的是一段不被理解和不被看好的岁月。

在国外数据库先驱长期占据市场优势的情况下,国产数据库要想杀出重围,一是要付出多倍努力,二是要拿出更强的产品才能在客户面前更有底气。

当然,国产数据库发展至今,已然是百花齐放。未来,国产数据库的发展趋势相对也比较明显,即往云原生和分布式发展。

金融级分布式数据库应运而生

数字时代,数据成为各家必争之地。

在金融应用场景下,国内数据库市场于近几年开始发生变化。

随着应用层和业务层的压力加大,金融机构对分布式技术架构转型的需求应运而生。

作为软件系统的三大底层技术(操作系统、中间件、数据库)之一,数据库成为系统往分布式架构转型的枢纽。

不过,在早年国外传统数据库厂商盘根错节的“蚕食”下,这个核心变得又硬又难啃!

面对如今市场的需求变化,传统数据库系统呈现出一个通病:又笨重又贵。

再是,随着诸如2013年“棱镜门”事件的爆发,各界越来越重视数据安全和技术自主可控。

此外,金融机构对快速、灵活、可伸缩性、创新、敏捷等开发能力需求大大提升,出于对长期IT建设的成本考虑,自主可控更是成为他们出于自身长远发展考量的刚需。

数字化时代,金融机构的整体架构正处于往分布式、云原生、微服务等方向发展的关键时刻,数据库的选型便显得至关重要。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我国将有计划、分步骤地稳妥推动分布式数据库产品先行先试,形成可借鉴、能推广的典型案例和解决方案,为分布式数据库在金融领域的全面应用探明路径,确保分布式数据库在金融领域稳妥应用。

目前已有不少业界实践证明了分布式数据库应用于金融场景的可靠性。同时,金融级分布式数据库云化已经在路上。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9

标签:云和   数据库   阿里   稳妥   应运而生   分布式   金融机构   架构   需求   传统   领域   能力   业务   金融   时代   数据   系统   市场   科技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