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八佰》送电话线过去为什么不能举着钢板过去而是要跑过去?

当然是摆拍呗。

其实真实的四行仓库,只不过是国民政府做出来的一个样板戏。

给全国人民看一看,国军还在英勇奋战。

真实情况是当时电话线早就架好了,电话机都有好几部,根本不存在通讯问题。

电影里面这些个送电话线的段子,纯属电影的段子,为的还不就是设计动作场面和催泪?

我觉得有人说得特别好,电影是虚假的感动,历史是真实的感动。但我们看到虚假,应该缅怀那些真实。

按真实的四行仓库来演,观众估计都得给尿憋死。

实际上,如果真有电话线问题,四行仓库的守军一开始就不会用电话了。

当时无线电台又不是什么稀罕装备,有特殊任务,战前匀一部过去就行了。

实在没有,还能通过战前约定的方案,用信号弹进行指令。

再说了,架个电话线而已,别以为战争年代有多惜命,这有冲锋危险?有炸碉堡牺牲大?爆破坦克呢?拼刺刀呢?

我家长辈还就是通讯兵出身的,那时候八路军一开始没电话,没电台,靠通讯连做联络。

打起来了,就得靠通讯兵来回往阵地跑,不停的用人传令。

《兄弟连》里那个德军面前跑来跑去的美军斯皮尔斯中尉,在长辈们的经历面前不值一哂,这事儿干太多回了。

有时候敌人在这边攻,通讯兵就在他们身边十几米的地方溜过去,那真是子弹追在屁股后面咬。

头盖骨都给打出槽来,子弹但凡再下去几毫米,人头就飞了。

激烈的时候,通讯员来回跑20次都不稀奇,那美军跑一个来回好像就英雄得不得了。

遇到长距离传令,看过英国电影《1917》没?跟那一模一样,几乎九死一生。

被敌军追,遇到潜伏哨,黑夜掉沼泽泡了一晚上才挣出来,遇到狼,迷路,贝爷的荒野求生都没这刺激,放今天说出来就跟假的一样。

解放战争时阵仗更大,穿阵地的时候还有炮炸。前面的部队打穿插,冲得飞快,通讯兵就得作死的追,而敌人的炮全都打在后面了,就炸你。

而且命令是不会写在纸上的,都是口头记忆,首长说命令,复述两遍无误敬个礼就走,枪都不带的。

半路要是忘了,错了,那可就是犯大纪律的事儿。

接电话线算什么?一般这种事是有个电话班去接,同样没枪,有时还得带个电话机去试。

有经验的,把那电线辊子先扯出来一堆,然后看准个距离扯着跳脚就跑。

背线的标配是三大盘子线,背着根本跑不动,差不多到地方了,藏一捆,背一捆,拖一捆。

敌人一般不用机枪打,特别喜欢用迫击炮炸通讯兵,炸准了,连人带线就碎了。炸不准,没准也能把线炸断,反正你被发现了,就说明线在那一块儿。

线要是炸断了,通讯连的战士就得顺着线找,有的人找来找去找不到,或者这边结了那边断,要不就是明明接好了就是不通,人急得一边哭一边回去再要几次命。

最可怕的是线不够长的时候,要么跑回去拿线,要么用人咬着线接通。这种事在电话兵里不少见,抗美援朝出了好几个。有的人活着,有的人牺牲了。

就这,还是部队里给的优待,能进通讯连的,基本都是重点培养的人才,多少有点小文化底子,人机灵,勇敢。舍不得让你对着碉堡堵枪眼,才优待你的。

战争就是这么残酷,所有人都在拼命,都是战士都在各司其职,都在保证完成任务。

抗日的国军也是一样,我们应当尽可能的去理解战争的残酷,而不是陷入电影的段子里。

人命,有时候真的就那么不值钱,没有什么钢板、防弹衣给你矫情,只有血勇,命在战场上就是拿来拼的。荣誉,信念,铸就所有人的胜利。




这是问题吗?有关这个段落最大的bug是:这个电话线你非得白天去送吗?难道晚上就不能送?

要知道,在日军围攻四行仓库的前期阶段,由于旁边的英国租借恪守中立,加之日军也无法判断几天之后的四行仓库守军会撤往英国租界。因此,在前五天(1936年10月26号到11月1号)的攻防作战中,日军并没有完全封锁四行仓库与英国租借之间的桥梁和苏州河。

也就是说,白天的时段由于视线的开阔,日军的机枪手和狙击手还可以锁住那个通往英国租借的桥梁。但到了晚上,日军一没配备探照灯,二没发射照明弹,桥梁和整个苏州河漆黑一片,在日军无法进行夜间火力拦阻的情况下,你赶在这个时段送电话线不行吗?

正因为视线漆黑、伸手不见五指,一天晚上日军才会派遣几十个穿着裤头屁帘的敢死队员从苏州河方向偷偷进入四行仓库。合着人家利用夜色,能把几十个大活人送到四行仓库,而英国租界的所谓热血人士,非放着这么好的时段不用,要大白天扛着电话线明闯大桥,一个接一个的上演千里送人头?

更有意思的是,不久之后的杨惠敏就是这样的方式偷偷游过苏州河,将国旗和少数慰问品带进四行仓库,一个小丫头片子都知道应该这么干,那些被日军狙击手干掉的所谓电话兵,你们难道就谁也不知道?非要一个个傻乎乎的过去送死?

只能说导演在设计这个段落的时候,只想到了悲壮问题,但却没有想到这样的设定到底合不合理?

而这样类似的bug,在这部电影中其实为数不少!

1、四行仓库楼顶护旗,大部分守军官兵在楼顶拼死扛住国旗,在守军都被日军的飞机吸引在楼顶的情况下,四行仓库外面的日军难道都在睡觉吗?这个时候难道不是进攻仓库的最好机会?

2、撤往英国租界的时候,王千源等少数官兵掩护主力撤退,这在情理当中,可他们明晃晃地冲出仓库是什么鬼?坚守仓库不行吗?你当仓库正面的日军火力阵地是摆设吗?更奇葩的是,他们走出仓库不断地向前前进,四行仓库前方的日军竟然没有任何动静,难道晚上又在集体睡觉?要知道此时仓库的背面可是已经打得震天响了!

3、同样是撤退这段,数百名官兵就不能悄悄跳到苏州河里,然后游向英国租界?撤退之前故意在仓库外摆了个阵型,你是怕远处的日军看不到你们是吗?

4、一直跑不了的张译怎么一转眼跑到英国租界去了?一直胆小如鼠的姜武怎么就变成暴强勇士了?一直充当间谍赚钱的那个记者,怎么突然间也变成了勇于救人的勇士了?

只能说去年的观众们实在是憋得太久了,加上这部电影跟《战狼》一样,巧妙地抓住了时代背景,才让观众忽略掉了电影当中的种种bug。




导演和编剧胡说八道而已。真实的四行仓库事件里,英勇的我军战士打退了小日本数次进攻。根本不需要送什么电话线,那场仗我军完胜。真正的悲剧是孤军撤到英租界后。被政府抛弃,被外国人欺凌,最后连谢团长都被汉奸捅死了。孤军打了荡气回肠提振民族精神的胜仗,最后落得被人遗忘。如果不是谢团长遗孀据理力争,很多老兵连生活保障都没有。何其凄凉啊。更凄凉的是《八佰》电影完全无视这些先辈的牺牲,用一段架空的故事盗用了先辈的名字。其编剧导演和资方的良心实在不堪,怎么能面对抗日先烈?




钢板?这可真能想啊,你难道以为这是抗战神剧吗?几床被子就能挡子弹的那种?这样说吧,能挡住子弹的钢板,那人是举不动的,能举动的钢板又挡不了子弹。更何况,日军又不是只有步枪,太多的武器都可以轻易摧毁人手上的钢板。

根据电影来看,当时刀子以及其他人都是要经过一条桥,然后才能将电话线送到。而日军则在桥的附近安排了狙击手。那真要送电话线,那就必须强调一个“快”字,因为桥面平坦,且日军居高临下,根本就无法做到有效隐蔽,所以要想成功,那就必须快,越快越好,一旦速度慢下来,那很容易就成为狙击手的目标。就拿刀子来说,刀子几次中枪,都是因为中间不得不停顿。

如果让人举着钢板过桥,那就必须保证这个钢板能保护全身,否则一旦被击中其他部位,依然无法完成送电话线的任务。然而钢板这玩意很沉的,如果真有一块可以保护全身,又能挡住日军狙击枪子弹的钢板,那人根本就举不动。

更何况,哪怕真的有人能举动钢板,那日军也有很多武器可以将钢板轻易打穿。

比如九二式重机枪,那对着钢板连续射击,先不说钢板能不能承受住,单是那冲击力就能把手腕弄骨折啊。更何况这重机枪打起来可是能把一颗粗壮的树拦腰打断啊,想举着钢板在九二式重机枪下通过桥面,这根本就是不可能的。

并且日军还装备了掷弹筒、迫击炮,无论是掷弹筒还是迫击炮,那威力可不是一块钢板能挡住的。特别是掷弹筒,射程也就300米,不用担心会打到租界。如果真有人举着钢板慢速通过桥面,那这恰恰就是掷弹筒最好的目标,来一个死一个,来两个就是死一双啊。

所以,与其想怎么用钢板挡子弹,那还不如速度快一些跑过去呢。




现实是电话线在打仗之前,就已经连好,这部电影,除了事件是真的,其余全都是假的,守备军把楼改成碉堡,根本没死几个人,包括撤出的时候




所以说古人没脑子,要搁当时状况让我来跑,我至少有一百种方法,如下列举几种:

1、电话线是绕在圆筒上的线圈,要是我就出大力把它推过去,距离估计也差不多,实在差点,对面的用长竹竿钩下或者我方用竹竿捅下。

2、用绳子把电话线栓起来,一头绑个半斤左右的小铁块,然后把挂铁块的绳子一头快速转动起来扔过去。老夫以前飞檐走壁做梁上君子的时候就是用的这一招,我们那会叫做墙钩。所以那个年代应该有使墙钩的高手,实在甩不到,同上,拿竹竿捅或钩。

3、集中几头猪马牛等六畜,把电线挂在六畜身上,尾巴点火,让六畜发疯跑过去。这些动物比较忍耐力大,打几枪就和挠痒痒差不多,再说雄的雌的老的小的多放几头,安能辩我是雄雌?

4、我八路精神有好多土方法很实用,用八仙桌披着沾水的湿辈子往前拱,我八路先锋已经证明此举可以防御穿透子弹。俩个人抬桌子,一个人带着电线前进足矣。

5、我方当时也有飞机大炮,直接轰对面猪日的多省事。

6、生堆木炭火制造烟雾,走桥下水路,电线包起来,神不知鬼不觉

7、七零后的朋友们可能知道,以前遇到村里有桥的地方,喜欢站在桥外面的只有半脚宽的地方扶着桥邦走过去,聪明的人一点极透。

8、开防弹汽车跑过去也比人跑过去好吧

9、穿伪装服,伪装成和桥面差不多颜色。那么远的距离,估计小日本也不好分辨

10、..............

至于方法嘛,简直多的不要不要的,就好比方法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会有的。以上是老夫一些愚见,觉得可行的条友可以关注点赞。

题外话:老夫也算是栋梁一枚,奈何没人识货呀,堂堂我大研究生现在干着蓝领的活儿挣着3000大洋的工资,连培养我成研究生的零头都不够,呜呼哀哉。我本有经天纬地之才,擅长治理国家以及出谋划策,想把这一身把式卖于识货的。




哪来的钢板呢?铁板都没有!当时全国钢铁产量才多少?知道什么是战略储备物资吗?




老百姓有用弹弓弹馒头过去,其实可以弹一个重物带一根细绳细绳再拉上电话线就可以了。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就算当时身旁有钢板,也不会有人去使用的。当时的国人思想已经“麻痹”了,“犹如一只仍人宰割的大象”,更本就不知道自己的力量有多大,只知道“一味的”躲避和逃避。甚至身旁有可以反抗和防御的武器,也不会亲自拿起来,更不会去使用。

当一个“勇士”选择了用跑传递物品时,就已经注定了后面的人,他们的选择只能是“跑”。家已经“四分五裂”了,国已经“支离破碎”了,做为一名国人,还有什么可以为自己的国家出一份力量。

答案是:什么力量都出不了。

生活在那个“肮脏”和“混沌”的时代,只有能存活下去,就已经是一种“奢望”了。

当侵略者打进国门时,自己只能去另一位入侵者的租借地,去寻求“所谓”的庇护。这个不是“耻辱”,这不是“丢人”;只是为了自己能够“活下去”。

那个时候的人们,他们有什么错误。只不过就是:过的比“他人低一些(那些租借在中国大地上的外人)”。

当生活在这样的时代里面的人民们,都是从小听过《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人们,都是从小听着“忠义礼智信”的人们,都是学习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大道理的人们。

正如第一位勇士一样,说句不好听的话(当时的心里):“他妈的,国家都没有了,还怕什么。劳资从小听的故事,长大后就是为了能成为像古时候那些英雄一样。现在当兵的还在做最后的抵抗,劳资也是男人,也是一个中国人。逃了一时,还能逃一辈子,这样活着,太他妈的的窝囊了......”

当第一位勇士做出了自己的决定后,其他人的“斗志”已经被点燃了。他们只有靠“跑”,因为他们已经没有了任何“退路”;思想已经“麻痹”了,只有行动才能“点醒”自己和更多的人。这就是当时中国的现状,国人已经没有了属于自己的“大脑”,只有一副“皮囊”;只能牺牲自己,才能唤醒更多的“皮囊”。一个不行,就两个;两个不行,就三个;三个不行......总有能唤醒所有国人的那一刻。

正如同那句话一样: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因为导演要在影片中夹带私货啊!历史上本不存在的事件,硬被导演编了个桥段拍出来侮辱先烈智商,不知道他是故意在瞧不起谁呢?好歹也是国军精锐部队的一个营级作战单位,军事主官不会连提前埋设电话线的这点智商和常识都没有,要知道在历史上,谢晋元部于战前就已提前埋设好与对岸的通讯线路了,一直到谢部撤出战斗,”八佰”的对外通讯始终都没有中断过!

当然也正是因为对外通讯始终畅通的缘故,才导致原本打算以死报国的谢将军,最终屈从于常董事长的意志,不得不率部退入租界,缴械,进而沦为战俘,死于内奸宵小之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5

标签:钢板   掷弹筒   迫击炮   桥面   租界   守军   电影   狙击手   英国   日军   电话线   勇士   子弹   仓库   通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