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王朝》和《雍正王朝》哪个更经典?

小时候觉得《康熙王朝》经典。

看完《雍正王朝》之后,再看《康熙王朝》,觉得雍正王朝里的人太窝囊了,康熙太帅了,英明神武,决胜千里。

任凭你再厉害,只要我康熙一个妙计,只要我康熙坚定信念,都得被我康熙玩倒。

鳌拜你很牛吧,我只要几个小侍卫能打就扳倒你;吴三桂你势大吧,我只要信念坚定,你就拿我没辙;周培公的炮弹像长了眼睛,打谁都打不着叛军世子;俄罗斯朝鲜的大臣,连储君是谁都不知道,就来出使;伍次友一段大白话,还能中状元。

总之,一部剧里只有康熙大帝一人有脑子——除非你是支持康熙的——只要康熙发威,任你是谁也得被他干倒。

爽,小时候,觉得这是真的爽。

直到后来历经世事,才知道这个世界哪有那么顺利的事。你有脑子,人家也有脑子,谁也不会任你揉捏。

重新点开《雍正王朝》,发现它的意蕴深远了。

就拿同样是康熙的来说,焦晃演的就没那么无敌。他虽然老谋深算,算无遗策,并且贵为皇帝,还是瞻前顾后的,恐怕出点什么事。既要着眼国家大局,还要关照大臣情绪;既要安排皇子,又要照顾黎民百姓。可以说每一步都战战兢兢的,他的敌人或朋友,没有一个省油的灯。哪里能像陈道明的康熙一样潇洒。

哪个更接近现实呢?毫无疑问,是焦晃演的。因为就算你是个区首富,还要跟一堆人勾心斗角,各个有两把刷子,没有让你省心的呢。何况,管理这么大一个国。

因此,记得有人说过,《雍正王朝》里的康熙是焦晃在治国,《康熙王朝》里的康熙是陈道明在过家家。

《康熙王朝》也就是比《甄嬛传》、《琅琊榜》高级一点,而《雍正王朝》必将成为不朽的经典。

当然,这只是对我个人喜好,现在我比较喜欢照片接近现实,所以我喜欢《雍正王朝》。




毫无疑问,《雍正王朝》远比《康熙王朝》经典的多!

再看《康熙王朝》,更多的感觉是给年轻人的“励志剧”,台词与表演充满了激情与渲染!

再看《雍正王朝》,更多的感觉是青年人的“历史剧”,每个细节都在客观的表达历史的进程!

一部电视剧的是不是经典,取决于多年以后再去欣赏,是不是还能发现让你感触很深,思考很多的细节!

试着简单分析一下:

首先,两部经典都是标榜历史剧,但历史剧最难把控的地方在于是否保证客观看待历史,尽量的减少主观的情绪态度,无论是非对错,都得客观去呈现!

《康熙王朝》豪气万丈,更多的表现康熙的文成武功,无论是“擒鳌拜”“平三藩”“收台湾”“征葛尔丹”等等,都是惊心动魄,场面宏大!真给人感觉“康熙是千古一帝”,康熙天生就是当皇帝的!在康熙面前,什么问题都能解决,而且很随意的搞定,“内忧外患”那都不是事儿,秒秒钟办好!这种表现就有些过于的推崇康熙了,康熙过于完美,主观情绪更加明显!

《雍正王朝》更加客观!在我以前的印象中,雍正是暴君,杀人如麻等等(野史故事看多了)!但看了本剧以后,改变了我对雍正的看法,他的缺点明显,比如性格急躁,但同样优点很多,如勤政爱民!这样才是客观的态度,不光体现出好的一面,还有很多不好的一面!皇帝也是人,不是神仙,他也有难处,也有操心的问题,这样才更能体现出一个皇帝的真实的一面!

第二,有人说“是不是历史正剧取决于剧中的女人”!这是什么个意思呢?也就是说,历史正剧里面女性角色显得无关紧要,而女性角色过于重要就偏离了历史正剧!

《康熙王朝》里面的女性角色不仅多,而且很重要!比如孝庄太后,苏麻喇姑,容妃,蓝琪儿等,每个角色都很出彩而且戏份很多,但这些角色越是出彩就越让《康熙王朝》显得不够真实,毕竟女人在历史里面的作用,总体而言是不够显眼的,当然,这不是绝对的论断!

《雍正王朝》的女性角色基本没有!更多的是一群男性演绎出精彩纷呈的历史大戏!就像《大明王朝1566》,最优秀的历史剧之一,基本上也是没有女人的戏,全部都是男性,但正是这群男演员,把历史的最精彩的内容展现出来,成为经典!

第三,演员的功底也决定着电视剧的经典!

《康熙王朝》最出彩的当然是陈道明老师主演的康熙和斯琴高娃主演的孝庄!他们的演技都是无可挑剔的!小的时候感觉很精彩,个人很容易被代入剧中!但现在总感觉陈道明老师有些用力过猛,煽情的太多,情绪表现的太强烈!我觉得这就不像是一个成熟的帝王的表现了!

《雍正王朝》里面的演员也是特别的优秀,老戏骨个个精彩!特别是焦晃老师的康熙,唐国强的雍正,还有八爷,李卫,年羹尧,张廷玉等等,都是绝对出色!有人评价焦晃的康熙,“这哪是演呀,这就是康熙”,也只有焦晃的康熙才能在气场上压得住唐国强的雍正!

再者,剧情情节细节的处理更能展现导演的功底!

《康熙王朝》更多的是从大处着手,一言不合就豪情万丈的动员,像擒鳌拜,平三藩,显得很简单,几个小太监就能把鳌拜解决!动不动就是孝庄号召家奴去抵抗外敌,时不时就是喊着“我孝庄……”,这是编剧的硬伤呀!

《雍正王朝》更多是从细节入手,总是在很平静的场面下展现出暗涛汹涌惊心动魄!其中“九子夺嫡”“年羹尧事件”“八爷逼宫”等等,这些场景看起来平淡无奇,实则惊心动魄!这才是导演的功底!

所以,整体而言,《雍正王朝》更符合一部历史正剧,也比《康熙王朝》要经典!




我是热爱历史的忠肝义胆岳老三,欢迎关注,欢迎点赞留言!




电视剧《雍正王朝》高于《康熙王朝》。更为经典。

从取材方面,更着重于政治斗争,和官场制度的改革,以九龙夺嫡和税制改革等为重点,以这些较厚重的题材去塑造人物,焦晃演的康熙,是慈父更是君王,在不动声色中的政治手段演活了一代帝王,而唐国强的雍正,前期韬光养晦,以不争为争,后期的锐意改革,不计成败,八王的沉着奸滑,被演员演的入木三分。全剧沒有用男女情爱,各种美女佳人去夺人眼球,却能吸引住观众,足见厚重功底。

当然缺点是过分美化了康熙和雍正。

而《康熙大帝》原著本是较深刻的历史画卷,但《康熙王朝》的编剧和导演为了吸引观众的眼球,对原著大动干戈,增加了许多不符合时代背景的画面,除了孝庄太后老说自己的溢号外,还有容妃万里到福建省亲,想想《红楼梦》中的省亲,就只是现代人的幻想,还有容妃和兰齐儿母女在战场上妄图平息战乱,孝庄太后让容妃干政,宝日龙梅想和康熙野合,要一个孩子,自己做蒙古大汗。弄出一堆风花雪月来博人眼球,而且完全不顾时代背景。

在人物塑造上,康熙对吴三桂先是轻敌,遇到困难就想逃跑,为了显示帝王心术,喜怒无常,大喊大叫。

从开始,剧本就沒有沿着时代感,以重要的历史事件去塑造人物。而是为了搏收视率弄了许多花梢的剧情。因此尽管有许多著名演员如斯琴高娃,陈道明等,还是逊《雍正王朝》一筹。






我个人以为,《雍正王朝》更经典。

《雍正王朝》里无论是演员的表演,还是剧本的严肃性,都更胜《康熙王朝》一筹。焦晃表演的康熙,言语风格、表情细节、气度风范更有帝王气息,显得更恢宏、厚重。唐国强把原著中雍正帝的人设演活了,场景、内心的融合和外在流露,无一不是经典之作。

再说故事情节,《雍正王朝》也更能抓住人心,江南赈灾,火烧江夏镇,九王夺嫡、八王议政,故事情节紧凑,环环相扣,悬念迭起,又符合历史场景,不虚浮矫饰。

反观《康熙王朝》,虽然陈道明演康熙也个性十足、形象生动,但总给人一种浮躁、张扬的戏说的感觉。更为可笑的是斯琴高娃还一口一个“我孝庄”。要知道孝庄是谥号,也就是死了之后康熙给封的。这简直就是在玩穿越。



还有康熙对阵葛尔丹那场大戏,看得尴尬症都犯了,阵前交兵,还是御驾亲征,居然会闯出两个女人,康熙的妃子和女儿跑到阵列中间哭喊摆手“别打了,别打了”,感情导演以为古代礼法、战阵是在过家家?那种关乎国家民族危亡的对决真的是岳父跟女婿之争?能够设计出这种场景的导演跟编剧只能送其四个字“幼稚、无知”。



最后还有作为后宫的一名妃子,居然跟康熙叫板到死,康熙女儿还动不动嚷着要为母亲声张正义回蒙古带兵打过来要说法。要知道帝王家事虽然也是家事,但同时也是国事。

嫔妃即便再受宠,也是臣属,也不敢公然抗旨跟皇帝对抗。那是大逆不道,不是个人生死荣辱的问题,而是可能牵连九族。当时的礼法也绝对不允许后宫女人可以如此任性。

即便是外嫁的皇帝的女儿也不能把家事国事混为一谈,葛尔丹那么雄心壮志的主康熙说灭了就灭了,还怕自己女儿举兵造反?

所以,比较起来,《康熙王朝》BUG太多,我觉得《雍正王朝》更经典。




《雍正王朝》中有5位国家一级演员出演,《康熙王朝》中有7位国家一级演员出演,在“一级演员”的称号方面,国家还是有分寸的,因此这两部剧中的所有演员的演技都是无可挑剔的,所以在“演技”方面不能挑刺。

不能说陈道明饰演的康熙和斯琴高娃饰演的孝庄就会用“咆哮式”来演绎,这并非演员所能决定的,因此窃以为两部剧的好坏完全在于导演和编剧等制作团队的艺术追求。

《雍正王朝》的导演是胡玫,《汉武大帝》也是出自这位优秀的女导演,这两部男儿戏绝对是国产历史题材类影视的佼佼者;

编剧是刘和平,除雍正王朝外《李卫当官》《大明王朝1566》《北平无战事》也是出自其手,对比原著你会发现《雍正王朝》的剧本一半左右的细节都是经过刘和平艺术加工的,功力深厚。

《雍正王朝》没有过多的宫闱已事,儿女情长,围绕九王夺嫡和推行新政这两个主题,更多的讲述了朝堂上剑拔弩张的情节,就像“雍正朝官窑风格”一样,古朴沉稳,内涵深刻,百看不厌!

《康熙王朝》虽然号称“男儿戏”,但是后宫女人的戏份还是有点多了,牵扯的儿女情长也有点多,就像“乾隆朝官窑”一样,看上去自然是色泽饱满,但是其内涵略显不足,康熙怒斥群臣的7分钟的确是精彩异常,在雍剧中这样的大段讲话有多处出现,康熙、雍正、张廷玉、八阿哥等角色都有不同程度的演绎。

个人观点,不喜勿喷,工作之前,我对《康熙王朝》绝对是骨灰级粉丝,每播必看!那会也看过《雍正王朝》,完全看不下去,但是随着年岁的增长,越来越倾向于喜欢《雍正王朝》,在网上看过很多这样的论调,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的!




当然是雍正王朝更经典啊,我们不说里面的权谋,也不说道具,演员,拍摄手法,单就提出最无关紧要的食物一块,就相当经典!

作为一名资深吃货,平时在研究《雍正王朝》的时候,关注点除了权谋以外,更多的就是食物了。

实际上,这部剧隐藏了一条暗线,不是别的,正是美食!

为什么《雍正王朝》这部剧被称为神剧,为什么他比《康熙王朝》经典,就在于它的每个细节都值得推敲,今天我们就换一种角度,不讲权谋,不讲帝术,单讲一下剧中的美食:

一、冰镇西瓜和米粥

该剧第一个登场的食物,很常见,又很稀奇,所谓的常见是指大家都见过,也都吃过,所谓的稀奇,是因为在当时的条件下很稀奇。

这就是冰镇西瓜,出现在老八胤禩府上,南方赈灾前线,老四胤禛火急火燎地筹钱。远在京城的八爷府,却众人围坐一起,大夏天,吃着冰镇西瓜,两者之间,形成鲜明的对比。

既然是赈灾,那就得搭建粥棚,施舍食物,所谓的食物,就是最常见的大米、玉米、小米粥。面对各级官员的克扣赈灾粮,田文镜提出一个要求,那就是确保灾民领到的粥,插上筷子而不倒。

就是这种最普通的食物,也坚持不了几天,这也是老四胤禛前来赈灾的主要目的之一。一方万般阻拦,另一方又绞尽脑汁,斗智斗勇,最终老四胤禛给灾民争取来了米粥。

二、小点心和萨琪玛

老四胤禛下扬州赈灾,收了几个小叫花子,其中最机灵的当属李卫!

田文镜施粥有道,李卫屁颠屁颠过来报喜:

“吃了粥的灾民都说,二位主子是救命的活菩萨!”

老十三胤祥一高兴,赏了李卫两碟点心,李卫伸手就抓,被老四胤禛训斥,以后要洗洗爪子再吃。仔细观察了一下这两碟点心,很面熟,可惜说不上名字来。

远在京城的太子胤礽,却在康熙帝面前说着老四胤禛的坏话,说老四胤禛赈灾的手段过于奸诈了一些,弄得康熙帝一脸的不耐烦,愣了几秒后,说了一句:

“那个天津桂顺斋进上来的萨琪玛,用的是真狗奶子加蜂蜜,和御膳房做得不一样……”

这个真狗奶子,其实是指野生枸杞,跟御膳房不一样,是指民间做法。康熙帝这番言论,就是暗示太子胤礽,老四胤禛的做法就像这萨琪玛,用的民间做法,好吃!

三、酒席,又是酒席

全剧摆酒席的地方太多了,只要是摆了酒,不管是谁摆的,一准没好事!

老四胤禛在赈灾前线的扬州摆了酒席,宴请当地的官员和富绅,大门一关,钱不掏,谁也走不了,最终这些人不得不掏钱出来,赈灾取得圆满成功。

回京之后,京城的官员也在城门口摆了酒席,要请老四胤禛吃饭,席间说尽了奉承之话,这使得老四胤禛提高了警惕,没敢吃。

进了宫,李德全带着老四胤禛和老十三胤祥直奔御膳房,老四胤禛不解,李德全解释道:

“二位爷不是还没吃饭嘛,皇上褒奖,特地赐了一席御膳!”

听了此话的老四胤禛,冷汗都下来了,好险好险,幸亏刚才没吃那“鸿门宴”!

老四胤禛警惕性超级强,但其他皇子们就不行了,烧毁百官行述的那晚,不就是老四胤禛宴请众位兄弟吗?

再到后来年羹尧宴请自己的“年选”官员,也是酒席,这些人最后的下场如何,不用我说了吧?

四、面片儿,还是面片儿

张五哥被刘八女欺骗,顶了死罪,阿兰连夜跑到老十三胤祥府上求助,老十三胤祥端给她一碗面片儿。

狼吞虎咽之后,阿兰就对老十三胤祥托付了终身,至死不渝……

康熙帝驾崩之后,老十四胤禵从西北赶回来奔丧,半路上救了一个女子,靠的是一碗面糊。

后来的雍正帝从老十四胤禵身边抢来了这个乔引娣,一开始乔引娣是百般不愿意。后来经过雍正帝的逐渐感化,两个人也走到了一起,标志性事件就是乔引娣亲手给生病的雍正帝做了一碗面片儿。

乔引娣讲:

“我们家乡要生病才有这个吃。”

雍正帝一口气吃完了面片儿,不怀好意地说了一句:

“看来我这个病,得的还值啊!”

五、鹿血、奶和茶

热河狩猎之夜,康熙帝打算重振雄风,御驾亲征,怎奈身体不支,于是打算弄碗鹿血,喝了再战。谁曾想,就遇到了太子胤礽跟郑春华鬼混之事,一怒之下,康熙帝要撤掉太子胤礽。

后来也确实是撤掉了太子胤礽,太子之位也就空虚了,于是让大家举荐新太子。

上书房三位大臣意见并不统一,佟国维跟马齐,自从康熙帝说了“江湖术士的话有时候也能代表民意”之后,俩人开始全身心投入到支持老八胤禩的阵营。

面对张廷玉的不肯表态,佟国维端着一碗奶子给张廷玉,张廷玉嫌味大,不肯喝,于是佟国维就跟马齐一起喝:

“今儿茶房奶子沏的不错,赶快趁热喝了吧,一会儿凉了,再喝那味可就两样了!”

这句话就是说给张廷玉听得,现在不往八爷这边靠拢,等人家真当了太子,你再想巴结,门都没啦!

茶出现的就太多了,印象最深的就是图里琛到江苏,告诉李卫,弘历有危险,随手就把桌上的茶给喝光了,还有老四胤禛渴的厉害,对着壶嘴就喝上了,这才是喝的最佳阐述。

六、皇宴火锅

康熙帝和雍正帝都曾经单独宴请过一名大臣,康熙帝请的是佟国维,雍正帝请的是年羹尧:

康熙帝请佟国维吃饭,可以说是极尽奢华,所有的盆盆碟碟都是银器。目测有炖鸡加鹌鹑蛋,有扇贝,有松鼠鱼,有鲍鱼,就看出这么多,其他的别说吃了,见都没讲过,听也没听过。

席间,康熙帝送给佟国维一副老花镜,讽刺他老眼昏花,选老八胤禩就是看走眼啦!而佟国维回去后,还笑话康熙帝,说道,老臣虽然年老,但不眼花啊,后来就有了隆科多状告佟国维的事……

雍正帝请年羹尧吃饭时,就没有这么奢华了,请的是火锅,桌子上的六个小菜,目测有豆腐,有胡萝卜丝,有玉米粒和毛豆等。

年羹尧见到伙食有点诧异,提到皇上的膳食怎么还这么素俭?

随后,雍正帝就对年羹尧提出了三个请求,包括消减军队人数、减少军费开支、推行火耗归公等,结果被年羹尧一一拒绝。

同样是皇帝,同样两次宴请,同样都有诉求,一个是背后摆了一道,一个是明着拒绝,呜呼哀哉。

七、小炒肉和白菜心

年羹尧拒绝了雍正帝的三个请求,也就等于跟新政宣战,无奈之下,雍正帝派去了孙嘉诚。谁知孙嘉诚竟然被年羹尧给杀了,雍正帝忍无可忍,把年羹尧贬为杭州将军。

随后就出现了一群士兵追赶一头猪,边追边打,打到最后,从猪的脊梁背割下一条肉。旁人不解,有士兵就解释了,这只是年大将军的一道平常菜,猪杀了就是死肉,活着割肉,那叫活肉,打猪是为了让血液都聚集到脊梁背,这样的肉才好吃。

随后又见一个士兵剥白菜,一整颗大白菜,最后就剩下一个芯……

雍正帝的节俭跟年羹尧的奢侈,形成了鲜明地对比,正所谓物极必反,一个人走到了食物链顶端,也就离死不远了。

临死前的年羹尧,再也吃不到小炒肉和白菜心了,能吃到的只剩小翠做的几个小菜。

八、馒头和米饭

吃馒头这个镜头发生在乔引娣被雍正帝拉到身边之后,一个太监小总管在那里吃一口肉,就一口馒头,馋的秦顺儿在那里直咽口水。

之所以他没得吃,就是因为乔引娣也没有吃饭……

实际上,太监小总管吃的是胙肉,半生不熟还不带盐的,往往是祭祀用的,一般人很难咽下去,由此可见,秦顺儿有多可怜。

最后乔引娣被秦顺儿的哭所感动,也担心自己饿死连着两条命,一条秦顺儿,一条十四爷,于是俩人一起吃了点心,没错,就是老式点心。

最后便是雍正帝请曾静吃饭了,吃的很普通,就是米饭,还有一碗紫菜蛋汤,和一盘炒芹菜。

一顿最普通的饭,收服了曾静的心,也收服了乔引娣的心……

看了没,整部剧这么多吃饭的地方,每一次都饱含寓意,说《雍正王朝》是神剧,名不虚传吧?




我喜欢看康熙王朝,不知看过多少遍,百看不厌。从演员到音乐还有服装灯光等等,都无可挑剔。演员个个演技好,就连两个饰演小皇上的小演员也不例外,把握的恰到好处。陈道明,斯琴高娃的演技就不用说了,都演到了极致。陈道明饰演的康熙,我觉得是他人生演艺的巅峰时期,让人们重新认识了他。斯琴高娃的孝庄皇后,李建群的容妃都让人过目不忘。所有演员都无可挑剔,由期是音乐插曲特别好。给人一种忧国忧民的感觉,荡气回肠,多少往事历历在目,看的人心潮澎湃。该剧气势磅礴,再现了堪称千古一帝的康熙皇帝卓越贡献的一生。

雍正王朝没有看过整部剧,不好意思说,看过前面几集,演的也不错,只不过是康雍两部剧,我更喜欢康熙王朝,喜欢到该剧的所有,




两部都是好剧,《康熙王朝》大气回肠,看着过瘾,《雍正王朝》厚重悠长,让人回味。但是相对而言,《康熙王朝》比《雍正王朝》略逊一点。

从主要演员表现来说,《雍正王朝》比《康熙王朝》好了很多。《雍正王朝》包括演康熙的焦晃、雍正的唐国强、太子的徐敏、八阿哥的王绘春、十三阿哥的王辉,还包括其它皇子,个个都是戏骨。此外,佟国维、张廷玉、李卫、杜志国等角色的演员都极为出彩。

《雍正王朝》演员虽然都是戏骨,但是不抢戏。当然,焦晃绝对是当得起康熙的角色,有他坐镇,下面各号人马各司其职,从不越位。所以说本剧的演员表现精彩而不抢镜,角色表现十分均衡。比如说杜雨露饰演的张廷玉,没有太大的动作,他的主要表现就是眼神,把一个老成持重、揣摩上意的上书房大臣演得活灵活现。

《康熙王朝》在演员方面,陈道明、斯琴高娃虽然也很用功,但很多人评价用力过度。确实如此,为了突出康熙雄才大略和孝庄大清柱石作用,有时主演不得不通过提高声调,夸张表情来表现,这与《雍正王朝》主要演员由内而外的表现是有差距的。

《康熙王朝》的配角表现倒是有亮点,比如说康熙两大重臣索额图和明珠,以及索尼、周培公、姚启圣、李光地等人,表现也算可圈可点。

《雍正王朝》的演员重在表现内涵,比如说不怒自威的康熙,城府极深的佟国维,忠肝义胆的十三爷,性格火爆的雍正,还有细心周到的张廷玉,个个都很有特点,让人印象深刻。

从剧情来说,《雍正王朝》结构复杂,矛盾冲突激烈,最为关键的是,它的剧情十分耐人寻味,比如说佟国维的立场,邬思道的谋略,康熙的城府,每一个人物,每一段细节都可以讨论。最近头条上有大量这类文章,写者众说纷芸,各有各的理,说明了该剧的可塑性。

《康熙王朝》就比较简单,虽然它也有表现康熙在每一个阶段的权谋,但相对直白和简单,没有令人思考的情节。虽然在晚年太子与大阿哥夺嫡上,也安排了不少情节冲突,但缺少《雍正王朝》那种紧张、焦虑、思索的感觉。

在细节处理上,《雍正王朝》非常到位,特别是有几个情节让人印象深刻:一是雍正登基时,回京奔丧的十四阿哥大闹康熙灵堂,雍正忍住不发,这时镜头转向他的手,紧握着那窜念珠;二是康熙在热河行宫听到太子调兵逼宫时,张廷玉处置完成后向康熙点头示意,康熙心领神会。三是康熙看到张廷玉举存太子的奏折,脸上一闪而过的微笑。表明他是赞赏的;四是雍正接见年羹尧时,居然命令不了年的手下,回宫后对着年秋月大喊“卸甲”,令她一件件脱衣服。五是八王议政那一集,十三爷被抬着进宫后,也向雍正点头示意,表示大局已定。

另外,在服装、道具、场景等方面,《雍正王朝》也略高于《康熙王朝》,比如说在色彩运用上,《雍》剧相对朴实,《康》剧色彩艳丽,历史厚重感差些。




个人认为《雍正王朝》更经典一点!

《雍正王朝》,我喜欢他的台词,背景音乐和人物眼神!印象最深的一集是年羹尧得胜回京的那一集!百官跪迎后,隆科多骂了一句:“什么东西啊!”到了殿堂上,又满脸墩笑,说:“年大将军把年煕过继给我佟家,真是我佟家的福分啊。。。。”真是人前一套,背后一套,官场现行!张廷玉念上谕时,望了年羹尧一眼,结果年羹尧不识相,不跪接!后面经典的就是卸甲,和硕怡亲王说:“皇上叫你们卸甲,你们没听见吗?”军机大臣们瞟瞟年羹尧,又瞟瞟雍正皇帝,估计各个心里都在嘀咕:不知死活的东西!雍正皇帝更是一脸怒意,面如死灰,那个小眼神和达康书记有一拼!这集,把年羹尧的飞扬跋扈,盲目自大演绎的栩栩如生,这里,雍正杀机已现!

在有一个镜头就是四爷和福晋斗嘴那一段,见十四叔来了,两口子配合的相当有默契,不仅解了十四叔的围,四爷还捎带手把年羹尧送上了川陕总督的宝座!《康熙王朝》也很经典,但里面的宫廷格局,感觉没有雍正里面的好,尤其是陈道明骂大臣那一段,有点歇斯底里!《雍正王朝》里康熙也骂,就是追欠款那集“立刻给我拔翎夺顶,交督察院,刑部严加审讯!”把不怒自威的老皇帝演的入木三分!雍正在朝堂上骂“诺敏”“张廷璐”最后一句“一个也不准告假”把官员骂的面面相觑!也把雍正那副气急败坏表现了出来!

所以,个人还是更觉得《雍正王朝》经典




我认为《雍正王朝》更加经典。虽然《康熙王朝》气势恢宏,纵观整个康熙王朝,仿佛是开了挂的人生一样,但更多的是康熙的个人成长史。而《雍正王朝》更加的写实,虽然没有《康熙王朝》那么爽,但我觉得《雍正王朝》更加的真实,尤其是成年后,更是对其中的演绎佩服的五体投地。

我觉得《康熙王朝》,就是康熙的个人装B史,每次都能逢凶化吉,每次都吊打对手,每一个情节的结尾,都让人酣畅淋漓,大快人心。这也符合现在,新媒体流类小说的写作手法,反正就是让读者和观众看着爽,但这种爽,看看也就得了,并没有太多实质上的借鉴意义。

因为我们普通人离那里太过遥远,我们普通人也没有主角光环,很难出现开挂的人生,所以《康熙王朝》,对大家的借鉴学习意义要小很多,更多的只能从宏观上学习康熙那种气势磅礴的胸襟与胆识,而微观上的成效收货却少得可怜。

我们再说《雍正王朝》,在这部剧集中,呈现了很多小人物的细节,同时也对里面的康熙、雍正等人非常深入的刻画,特别是对雍正,不是一味的呈现他战无不胜,或者帝王的气魄与胸襟,而是,呈现出了,雍正也是人,也会犯错误,也会犹豫不决,所以这里面的雍正更加的鲜活,有血有肉。

所以,对比来看,虽然两部剧都是好剧,但《雍正王朝》更加的鲜活,更加的真实,没有绝对的好,也没有绝对的坏;没有绝对的胜利,也没有绝对的失败。它给了我们很多启示,我觉得年龄越大的人,应该越喜欢《雍正王朝》。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4

标签:雍正   王朝   斯琴高娃   康熙   经典   片儿   酒席   大臣   太子   皇帝   细节   演员   角色   更多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