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上助听器还是听不清是听力问题吗?

1月19日 听力减退原因人类对语言的认知,是通过辨别能量最集中的频率部分(共振峰)来实现的,特别是第一和第二共振峰等对元音的辨别作用,辅音对清晰度贡献很大,高频受损程度非常影响清晰度,所以很多听障者反应“听得见、听不清”,宽频助听器对捕捉言语中的元音辅音、提高分辨率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听觉动态范围变窄老年听障者听力多数是这种情况,能感知和接受的声音信号有缺失,即使佩戴助听器也只能找回部分,找回多少取决于有多少动态范围和助听器能对多少响度和频率的信号放大并有效压缩到患者的残余听力内; 频率解析能力下降每一频率窄带声音对应着耳蜗和大脑皮层的兴奋区域,同一窄带频率信息既有语言也有背景噪音,普通人大脑会结合视觉信息(如唇读)、声音方向信息(双耳收集声音强度差、时间差)和语言的前后语义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含相同或相近频率的语言和背景噪音),忽略一部分信息,解码后分辨出语言和噪音,这种能力就是频率解析能力,另外解析能力还体现在不同强度和频率之间发生向上或向下掩蔽的时候。长期使用助听器能对大脑的解析能力改善有积极作用,但不可能恢复从前。可通过无线蓝牙、感应线圈或FM系统等拾取信号排除背景噪声,使用双麦克风系统提高信噪比,以及适当调节频率增益避免语音中不同强度和频率的掩蔽造成信息缺失,这些需要可调性好的性能较好的助听器; 时间解析能力下降普通人可以在背景噪声变化很快,当噪音相对较弱时提取有用的信息片段,而听障者则部分失去了这种能力,听力损失越重能力越弱,尤其是老人。助听器有快慢压缩线路,能改善部分这种能力,对芯片速度、智能切换有很高要求。 虽然是这样,听障者还是需要佩戴助听器,尽可能多地改善听觉,融入周围的生活圈。要有合理地心理预期,早发现早干预对保护残余听力意义重大!持续良性的声音刺激对保持耳蜗毛细胞、听神经、及大脑皮层的活跃度有积极作用。




你好,戴上助听器可情况很多。可能是从小耳聋或者耳聋很多年,大脑会随着时间遗忘很多声音,这样他能听见但是还不会分辨,需要适应一段时间,就像你刚开始听外国人讲英语,听力得到改善后,以提高声音的响度,但是还是要多说多练多沟通,慢慢提高言语分辨率。




听不清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因素:

听力损失程度和性质:如极重度和神经性语言分辨能力极差的。

患病时间:先天和年数特长

助听器性能:功率,降噪,频宽不足等

双耳听损,单耳佩戴的

验配师的专业性,经验不足,选型和调试不合理

还在适应期的初戴者

电量不足,出声口被堵等,助听器不在工作状态的。

常人也听不清的噪音环境下。

个人期望值过高的,助听器不可能使听损者达到正常听力,每个人情况不一样,听得见和听得清是两回事

所以配助听器一定要去专业验配机构,进行专业测听,由经验丰富的验配师选型和调试机器。

祝您好运




1.传导性耳聋佩戴助听器效果相对较好

2.神经性耳聋的患者由于是耳蜗神经受损,无法再生,继而会影响到言语的辨识度,如果自身的言语识别率太差,自然佩戴助听器依然会影响到效果。




您好,

1.传导性耳聋佩戴助听器效果相对较好

2.神经性耳聋的患者由于是耳蜗神经受损,无法再生,继而会影响到言语的辨识度,如果自身的言语识别率太差,自然佩戴助听器依然会影响到效果。

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帮助!




你好,戴上助听器可情况很多。可能是从小耳聋或者耳聋很多年,大脑会随着时间遗忘很多声音,这样他能听见但是还不会分辨,需要适应一段时间,就像你刚开始听外国人讲英语,听力得到改善后,以提高声音的响度,但是还是要多说多练多沟通,慢慢提高言语分辨率。




戴助听器听不清跟听力有关系 。

因为:1.听力缺损时间越久,大脑言语分辨能力越差。

2.听力缺损若双耳都差,只佩戴一只助听器。自然也听不清。

3.听力缺损所配的助听器没适合也听不清。

建议配助听器到专业的听力中心进行验配,又有专业验配师的指导,才能起到保护辅助听力的作用,长期坚持佩戴助听器,进行听觉训练,会比没佩戴助听器效果好。




是的

1.传导性耳聋佩戴助听器效果相对较好

2.神经性耳聋的患者由于是耳蜗神经受损,无法再生,继而会影响到言语的辨识度,如果自身的言语识别率太差,自然佩戴助听器依然会影响到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4

标签:助听器   听力   传导性   耳蜗   响度   识别率   噪音   频率   大脑   言语   声音   效果   能力   语言   数码   信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