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王朝》中孝庄太后自称“我孝庄”,为什么当时没人纠正这个错误?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再好的电视剧也难免有点小瑕疵,即使是《康熙王朝》这样史诗级的电视剧,也难免会有这样或者那样的小问题。至于剧中出现一些小问题,觉得演员应该指出来,就纯属是没话找话了。

作为一个老戏骨,陈道明老师的人品和演技是无话可说的,艺术上的造诣也是非常高的,与一些所谓的明星相比,他更多的是一位出色的演员。不过觉得剧中的台词有些小问题,认为他就应该指出来,实在不知道提问者是想高级黑呢,还是真的崇拜陈道明,觉得他应该什么都懂,无所不知?在《康熙王朝》这部历史电视剧中,陈道明塑造的康熙形象与《雍正王朝》中焦晃饰演的康熙被众多网民评为最经典的康熙,谁更经典这里就不评价了。

孝庄是庄妃死后的谥号,真正的历史上,孝庄在世时确实不可能知道自己的谥号是什么,这确实是《康熙王朝》中的一个小失误,也是各种历史电视剧(电影)中常见的失误之一。有的时候可能是编剧和导演的失误,有的时候或许是明知道是错误,依旧还是要按照原有的台词去进行配音。

不过对于电视剧中的小瑕疵,相信剧中的演员未必有时间去纠正,甚至也不一定会在第一时间意识到这个问题。毕竟演员的职责是按照编剧和导演的意图,按照自己对剧情的理解来演好剧,并不是审核剧本中是否有台词上的错误。如果鸡蛋里非要挑骨头,《康熙王朝》上的很多剧情和真实历史也并不是相同的,那岂不是要怪所有的演员不负责任,糊弄观众吗?

总的来说,《康熙王朝》这部电视剧虽然存在了一些小问题,但是已经是制作的非常不错了。而在当时,并没有多少人纠正所谓的错误。一方面是因为这些小问题并不是什么原则性的问题,另一方面恐怕也是民众心中更接受孝庄的概念。若要提起孝庄,多数民众都知道这是清代初期的杰出女性,辅佐了皇太极、顺治、康熙三位皇帝的太后。但是如果提庄妃这个概念,有多少人真的知道是谁呢?恐怕除了一些自以为博古通今的人会没话找话自称自己知道,甚至会说不知道的人都很无知,但是大多数对历史不是很精通的民众未必知道庄妃是谁,而且历史上的庄妃也并非只有孝庄一个。所以只要大方向没有什么问题,小细节真心没必要过于考究。

(相关图片来源于网络,徽南城意头条号,谈历史地理,说人文教育,看社会百态,聊地方发展,喜欢小编文章的朋友欢迎点赞与关注!)




不是没人纠正错误,而是不纠正我觉得反而更好!

(孝庄太后剧照)

首先为什么会有人会说孝庄太后自称“我孝庄”会是一个明显的错误呢?因为谥号是在人死后,后人给予的评价性的文字,因此在孝庄太后活着的时候她是不会知道自己死后的谥号的。

这里就给大家普及一下谥号制度。谥号制度起源于西周,作用则是用来对死去的帝王、妃子、诸侯、大臣或者其他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盖棺定论的评价,给予或褒或贬或平的称号!字数不定,少则一两字,多则二十字!比如文、武、明、庄、睿都属于褒谥;炀、灵、厉则是属于贬谥,甚至是恶谥;献、惠等则是平谥。


(孝庄太后与少年康熙)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不同于庙号,谥号的给予不仅限于帝王,妃嫔、诸侯、大臣或者有名望的人都可以在死后由后人上谥号!而庙号则只有皇帝才拥有的,甚至是在汉朝时期都不是每个皇帝都有资格拥有庙号的(庙号是指汉太祖、唐高祖这些称呼)。

所以说孝庄太后拥有谥号肯定是没有问题的,只是在她生前用来自称那就不合适了,因为她是不会知道自己的谥号是什么的!

(孝庄太后剧照)

那我为什么又说在电视剧中由她自称孝庄挺好呢。假如我们就让他们将这个错误更正过来,那孝庄太后应该自称什么呢?孝庄太后全名博尔济吉特·布木布泰,难道让孝庄太后在垂训群臣时来一句“我博尔济吉特氏”或者是“我布木布泰”,观众听起来不会觉得有点懵吗?而且“孝庄”这两个字即简练听起来又霸气,收看效果明显好于前者!

虽然说是古装电视剧,我们在追求复刻古代的历史时,也要注意注意这是电视剧,电视剧也有它的艺术性和广泛性,如果完全生硬的按照古代来拍,我想观众也很有可能看不明白,影响观看效果!






答:我觉得,这是原著作者和编剧故意这么安排的,所以没有纠正的必要。

我知道,会有人跟我急,说“孝庄”属于谥号,是她死后由皇帝和大臣议定上的称号,在她有生之年,怎么会自称“我孝庄”呢?

道理我懂,我相信原著作者二月河老师更懂。

但是二月河老师为什么要让剧中的孝庄太后自称“我孝庄”呢?

一个明摆着的事实:如果由您来写、或者由您来当编剧,由您来设计台词,您觉得孝庄应该怎么自称才好呢?

怎么样?傻了吧?!

跟您说吧,孝庄太后是蒙古科尔沁部人,姓博尔济吉特氏,名布木布泰。这个“布木布泰”的蒙古语意思为“天降贵人”。

看,如果安排孝庄太后自称“我博尔济吉特氏”,或“我布木布泰”,都很搞不是?

孝庄太后于后金天命十年(1625年)嫁给时为四贝勒的皇太极为侧福晋。天聪初年,皇太极继承了汗位,册封其为西侧妃,称西宫福晋。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称帝,册封崇德五宫后妃,孝庄受封为永福宫庄妃。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极驾崩,顺治帝即位,称孝庄为圣母皇太后。顺治八年(1651年),上徽号曰昭圣皇太后。康熙帝即位后,尊为太皇太后。

看看,孝庄太后生前的称号依次有侧福晋、西侧妃、庄妃、圣母皇太后、昭圣皇太后、太皇太后。

请问,您准备安排她自称哪一个呢?

好吧,可以借鉴西太后慈禧的例子,(“慈禧太后”是徽号,其谥号是“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简称“孝钦显皇后”),是不是可以安排孝庄自称徽号 “昭圣慈寿皇太后”,即自称“我昭圣”?

但是,大部分观众从来只知有“孝庄”,哪知“昭圣”是什么鬼?!

您一口一个“昭圣”,别把观众给绕糊涂了。

再有,《康熙王朝》就是一部戏说剧,面向的是劳动人民大众,图的就是一乐,有必要对剧中的称呼、服饰、规矩那么考究吗?

现在拍与慈禧有关的影视剧,大家也只提慈禧,没什么人去说什么“孝钦显皇后”。

一句话,习惯了。

再举一例。元代大戏曲家睢景臣作套曲《哨遍•高祖还乡》,讲的是汉高祖称帝后衣锦还乡的故事。在剧中,他就安排了一个农民去骂刘邦:“你白(凭)甚么改了姓、更了名、唤做汉高祖!”

您难道也认为古代戏曲作家也不知道谥号是什么东西吗?




在《康熙王朝》这部电视剧里面,斯琴高娃饰演的孝庄太后,说话的时候总是我孝庄我孝庄的说,那么他的这种说法其实是错误的,我当时看这部电视剧的时候也在想这么明显的错误,为什么没有人指出来呢?可能当时这部电视剧的导演和编剧可能已经发现了这种错误,但是任由他错下去。

主要是因为孝庄其他的名字比较长,如果按照其他名次来讲,可能就不是那么有威严,所以为了体现孝庄太后的威严,编剧就没有纠正这一错误,允许它继续下去。另外一个原因是《康熙王朝》是由小说改编的,总有一些不是那么严谨的地方,因为他不是历史正剧,所以憋屈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孝庄这两个字其实是她的谥号,谥号是在人死后才起的封号,所以说孝庄怎么能知道他死后的名称呢?因为这只是一部电视剧,并不是值得考究的纪录片,所以错一些字也没有关系,也没必要去深究,你知道它真正的意思就好了。其他电视剧中的太后都把自己自称为哀家, 听起来就没有那么的霸气,但是《康熙王朝》把太后自称为我孝庄,就会让人肃然起敬,感觉这个名字不一般,所以我觉得也可能是编剧的良苦用心吧。

有很多人会觉得《康熙王朝》的编剧不严谨怎么会允许这么小的错误存在,其实没必要去纠结这么简单的问题,就算现在提出来了,电视剧也不能更改了。




这当然是个错误,但这个错误是由来已久,且最符合人的一般习惯的。这一习惯的根本原因是,避讳,也就是不直呼人名。

从正史来看,凡是已故的尊贵之人,多用谥号称呼,皇家尤为明显,最通俗的叫法往往就是皇帝称庙号或谥号,而庙号其实不妨看做谥号的变种;皇后(含皇太后)都称谥号;宗室通称封号+谥号+爵位,所以对于绝大多数过世已久的太后,一般人根本不知道她的名字和生前常用的徽号,那么想称呼她,也只好用姓氏+太后或谥号+太后的方式了。而清朝因为大多数皇后太后姓氏不止一个字,而且同姓的很多,所以最好办法就是叫谥号+太后。有清一代,除了慈安慈禧隆裕(这三位赶上了末班车,她们的故事在她们活着就开始讲,当时不知谥号),基本上都这个习惯。

这个现象也直接影响到民间文学,从古至今,古人在故事里还活跃着,人们就称呼庙谥,也是约定俗成了。《般涉调·高祖还乡》中,老乡也是叫刘邦汉高祖的,明清小说更是不知有多少了。很多评书甚至直接把谥号说成是一登基就开始用,比如陈丽君的评书《春秋演义》(《六部春秋》)就是如此。《三国演义》在刘备称帝后就立刻称他“先主”,这显然也是同一习惯,而且就是从《三国志》继承来的,蜀汉就俩皇帝,先主云云,蜀汉灭亡前不会有这称呼。

那么不这么做行不行?那么怎么叫?直接叫名字不合规矩,叫年号没有太后的事,叫徽号?除了慈安慈禧隆裕,你还知道谁的!

所以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叫谥号(包括叫皇帝的庙号这类称号),在今天,有些皇帝的名字叫得响,但也不是全体,古代就算知道,也不敢叫啊。所以也就只好将错就错这么叫了。

回到这个人物,她真名布木布泰,传说中闺名大玉儿,不管对不对,都同样不适合用做太后的自称,怎么办?继续叫孝庄好了。

另外再多说一句,《康熙王朝》的剧本硬伤很多,一个个都改了也不现实。但孝庄太后的自称,只是沿续一个民间文学的错误习惯,一个没有好办法改良的习惯。




我是枣儿,我来回答。

《康熙王朝》是我最喜欢的电视剧,没有之一。看到关于它的问题也是不请自来。《康熙王朝》作为一部史诗级的历史剧,而我最最喜欢的女演员斯琴高娃在剧中饰演的孝庄太后。记得剧中斯琴高娃一句“我孝庄”那种震撼力,隔着屏幕都能感觉到那样的气场,敢问女演员谁人能比?被震撼的同时相信也有细心的观众发现,“孝庄”不是她的谥号吗?这个bug啊,难道当时就没有发现吗?



电视剧拍摄之时,“我孝庄”这一漏洞为什么没人纠正?

没有看见这个问题之前相信还有很多人被蒙在鼓里,今天咱们先科普一下知识。孝庄在世如果没有时康熙称之太皇太后,在崩世以后谥号“孝庄仁宣诚宪恭懿至德纯徽翊天启圣文皇后”,简称孝庄。



在剧中在世的孝庄太后经常以“孝庄”自称,是瑕疵还是故意为之?答案是确定的,后者。为什么这么说?孝庄太后全名是博尔济吉特氏·布木布泰,作为剧中经常出现的角色,你是编剧你会怎么设计台词?是叫孝庄更容易让人接受,还是叫博尔济吉特氏·布木布泰合适呢?编剧不是傻子,知道哪个称呼更容易让观众接受!在剧本审核时,绝对有人注意到了这一点,为什么没有改?绝对有道理,到现在依然是“我孝庄”这么多年依然没有做更改,就已经很好的说明了一切,存在就是合理。



历史剧作为一种作为表达形式,目的也是让观众容易接受,一些个小瑕疵和小诟病希望大家能理智对待,优质的内容才是王道!



我是枣儿,谢谢您的观看。你有什么好的想法欢迎留言。如果你也跟我一样喜欢斯琴高娃,就留下你的小红心吧!




你们都错了,她就叫孝庄皇后,皇太极封的,谥号是孝庄文皇后,多个“文”。




《康熙王朝》这部剧虽然是陈道明、斯琴高娃主演的大制作,剧情、表演也还算可圈可点,但是比起《雍正王朝》、《乾隆王朝》还是差的远了。

比如题主提到的那句斯琴高娃扮演的孝庄太后行将就木前对人生的自我总结,口口声声“我孝庄”,简直就是无知的出格。不仅仅是导演不懂基本历史常识,包括演员应该也差不多。

孝庄是孝庄太后的谥号,而不是名字。什么是谥号?就是皇帝、皇后等殡天后,新任皇帝为了总结故去皇帝或者皇后、太后而封赐的名号。也就是通过谥号那短短几个字给故去的人一生的总结。

孝庄太后一生辅佐两帝,对于大清江山可谓功盖千秋万代。所以她去世后,康熙帝感佩至深,痛哭流涕。为她起的谥号全称为“孝庄仁宣诚宪恭懿翊天启圣文皇后”,简称孝庄文皇后。

所以孝庄太后的叫法是后世史家为了称呼方便叫的她的谥号。也就是说,她没有死之前,她都不知道她将来的谥号是孝庄。

然而,斯琴高娃一口一个“我孝庄”,强则强矣,不合事实。纯属胡编乱造、贻笑大方了。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场景是我当年看《康熙王朝》感到想吐的。那就是康熙御驾亲征与葛尔丹两军数十万军队对垒行将开战时,为了煽情,导演强行插戏,将康熙女儿、葛尔丹老婆蓝琪儿和康熙妃子、蓝琪儿母亲两个女人强行插入格挡在两军之间哭喊:“不要打了,不要打了”,那场面,好一个酸爽、好一个荒诞。

导演以为皇帝御驾亲征的两军交战是过家家么?是百姓家里女婿和岳父干架么?周立波打岳父也没有用过这么烂的桥段嘛。

总之,我觉得,《康熙王朝》这部剧,看还是好看的,就是从导演到剧情然后到演员,都严重背离人物背离史实,太过矫情了。




好像和现在从业于影视行业的人的心态有关,在这种浮躁心态之下,会产生很多各种各样的疏漏和愚蠢可笑的错误。




康熙王朝出錯的地方多了去了,蘇麻喇姑是孝莊的陪嫁丫頭不可能與康熙相愛還有在打台灣的時候姚啟聖已經死了當政的是鄭克爽也沒有魏東亭這個人更沒有李德全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2

标签:王朝   斯琴高娃   太后   康熙   徽号   庙号   错误   谥号   太极   皇太后   剧中   编剧   皇后   皇帝   电视剧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