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是烈酒,伏特加能卖遍全世界,为什么白酒感觉只有中国人喝?

谢邀。


为什么只有中国人喝白酒?这是个很好的问题,解释起来也很复杂。在此,小食就从中国白酒的起源、发展,来尝试解读一下。


中国白酒,为什么这么独特


中国白酒的定义,有权威的国家行业标准,在《GBT208222007》等一系列国家标准中,它是这样被定义的:“以曲类、酒母为糖化发酵剂,利用淀粉质(糖质)原料,经蒸煮、糖化、发酵、蒸馏、陈酿和勾兑而酿制而成。”


这个定义其实很简单,就是我国的白酒,是一种蒸馏过后的粮食发酵酒。而用“曲”酿酒,才是中国白酒区别于其他粮食发酵酒的主要特征。


用粮食酿酒,比用水果酿酒要更难,因为果糖可以直接转化成酒精,但粮食里的淀粉不行,要先变成单糖类,然后才能变成酒。在具体的操作上,就是要先让粮食糖化,然后才能酒化。在这个问题上,中国使用了“曲”,使粮食直接糖化,而外国则是先让粮食发芽,形成糖化,而后转化成酒精。


两种不同的解决办法,造成了一个天一个地的口味差异,从而也可以部分解释为什么只有中国人喝白酒。


通常意义上的中国白酒,我们也才接受没多久


粮食酿造酒在我国由来已久。9000年前,当时还是新石器时代,就已经有酿造历史(河南贾湖发现了盛酒陶器碎片)。我们常说中华上下五千年,而酒在9000年前就已出现。酒的历史比中国还长,这话没毛病。


但是现在我们喝的高度白酒,出现的历史就要短得多。在古代,诗人们动不动就“会须一饮三百杯三百杯”,水浒传里面的好汉,喝了十七八海碗酒还能行侠仗义。这里面固然有文学夸张的成分,但我们也能从背后发现一个事实——受制于早期的酿造工艺,早期的酒普遍度数不高。


在没有掌握蒸馏技术之前,中国人喝的都是没有经过提纯的低度酒,有点类似今天的黄酒。这一类酒,通常情况下,第一眼看上去有点发绿,有点浑浊,所以诗人要说:“绿蚁新焙酒,红泥小火炉”,水浒传里,吃酒要先拿个筛子来筛。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古代酿酒的现场条件往往很差,酒曲的质量也参差不齐,总是要混点乱七八糟的东西进去,所以看起来就是绿的,混的。


直到元朝时期,蒸馏术从西方传过来,中国本土的酿酒术结合西方蒸馏技术,搞出来的酒才有点今天白酒的样子了。度数也能达到40度以上。这样的高度酒,李白怕是来不了三百杯了,武松来三海碗,估计要给老虎当午餐。


即使是白酒出现后,人们也花了相当长的时间来适应,黄酒仍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社会主流。连“白酒”这个统一名称,都是建国后才确定的,之前都是这个“春”那个“烧”各叫各。从近代以来的民俗风情来看,白酒成为社会主流,至少也是建国后的事情,在这之前,老百姓们还是喝黄酒的居多。孔乙己不就老拿茴香豆下黄酒嘛。


所以,外国人接受不了白酒很正常。一是因为白酒用酒曲酿造,口味独特,喝不惯。其实别说外国人了,连很多中国人都喝不惯。小食在写这篇问答时,坐在电脑桌对面的同事就喝不了白酒,每次聚餐都喝啤的;二是通常意义上的白酒,历史本就不长,还有待推广和普及。酒作为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符号,向全世界推广、普及,是很漫长的一个过程。伏特加走向全世界,是经过了几百年的积淀。而中国真正打开国门,怀抱世界,也才几十年而已。


所以作为食品行业工作者,小食是感到重任在肩呀。白酒逐渐走向世界,也是我们从业者的骄傲。白酒尚未普及,同志仍需努力!




伏特加酒,是俄罗斯和波兰的国酒,以谷物或马铃薯为原料,经过蒸馏制成高达95度的酒精,再用蒸馏水淡化至40度到60度,并经过活性炭过滤,而得到的一种酒体纯净、口感爽净的蒸馏酒。伏特加是一种百搭酒,可以与各种饮料调配饮用。在原产地它被亲昵地称为“燃烧的水”。也因为这种“水”的特性,在各种调制鸡尾酒的基酒之中,伏特加酒是最具有灵活性、适应性和变通性的一种酒,被列为六大基酒之首,是各种派对、庆祝和狂欢不可或缺的煽情主角。在美国酒吧里,鸡尾酒有六成以上加了伏特加。

  中国白酒对比其他蒸馏酒而言,“白酒是开放式生产,自然发酵,参与的微生物比较多。所以,相对来讲,白酒中除了酒精和水以外,还有大量的其他化合物。”国家酱香型白酒标准委员会委员梁明锋表示。

  中国几家白酒企业正试图把白酒打入海外市场。但都面临同样的问题:有明显的气味,对很多西方人来说,白酒令其受不了。




懒得转弯抹角说假话了,直接说直挺挺的真话吧,虽然不知道得罪哪些人,但是我知道绝对是一针见血的治疗方案。

中国的白酒要国际化,最起码在酒文化里面去掉一个字“骗”!我已经十年以上没有掏钱自己买过白酒喝过了(无论是酱香型还是清香型)除非有请客,或许人家请客。为什么,酒精勾兑!

以前说,酒精勾兑的酒没有口感,被人解决了,放一定份量的白糖解决了。

后来,香型不对,于是香精出来了,比真的还真,天地良心,我用过十瓶某品牌米酒勾兑一瓶某名牌酒,味道好极了,比35度某纯酒的味道好多了,没有水味。大家都说不错。真品粮食窖藏可能吗?

再后来,有人找出对策,假如不挂杯的酒一定是勾兑的我,于是技术人员就使用某油,想怎么挂杯酒怎么挂杯。

一个产业方向性错误,都往绝路上跑,怪谁?就算少部分酒业还在保持良心做事,能扭转大趋势吗?

要中国白酒真正的走向全球,把勾对酒干掉,老老实实粮食酒,老老实实窖藏酒,勾兑唯一的作用就是调整酒精度,其他一律按照自热制酒。




近年来,在世界著名的六大蒸馏酒(烈酒)中,英国威士忌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最高,达到30.25%;法国白兰地位列第二,国际市场占有率约在11.5%-13%之间;伏特加排名第三,约为4%,而我国白酒的MS值(MS值=销售数量/客单量)不到1%,只有0.76%。白酒而言,在国内目前白酒的主要消费者还是年龄较大的男性,其中,50后、60后人群是引领白酒消费的主要力量。时至今日,他们的消费量和消费热情还没有减少,但随着他们的年龄增长,白酒消费人群“老龄化”将开始显现。相比于50后和60后们,80、90后更愿意尝试舶来品。而白酒一方面面临着洋酒、红酒的冲击,另一方面自身传统的形象也与时尚的发展似乎格格不入。中国白酒在国际上没有独立的“身份证”

缺乏足以支撑白酒国际化发展的标准化战略和技术标准体系,也是白酒难以走向国际市场的重要原因。“一流企业卖标准,二流企业卖专利,三流企业卖产品”。“得标准者得天下”是目前全球产业界的共识;“产品出口,标准先行”的理念在国外酿酒界已成为重要的战略思想。其实中国的酒更好喝,比如洋河酒厂的




大家都知道我国酿酒与饮酒的历史悠久,从古至今酒都是餐桌上的常客。而据相关数据统计,我国是世界上生产蒸馏酒数量最多的国家,同时也是蒸馏酒消费最多的国家,这也说明我们国家的人喜欢喝酒。

尽管我国的蒸馏酒生产量很高,但是在国际市场上畅销的自始至终都是欧洲烈性酒,历史悠久的中国高度白酒在国际市场上毫无优势。

最近几年世界著名的蒸馏酒中,最受欢迎的就是英国的威士忌了,整个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高达30%,也是全世界最畅销的酒品;紧接着是法国的白兰地酒,国际市场占有率在13%左右;其次是俄罗斯的伏特加,国际市场占有率4%;而我国的高度白酒只有可怜的0.7%。

我国的著名酒企也是用尽了各种方法,都没能把中国的高度白酒打入国际市场,很多人都会有疑惑,为什么传承几千年的中国白酒,不被其他国家的人接受呢?

其实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白酒的口感和气味外国人无法接受,因为中国的白酒与西方的洋酒酿造方式不同,白酒是开放式自然发酵参与的微生物比较多,经过长时间的发酵就得到了香醇辛辣的白酒了,而且发酵的时间越长酒的味道越纯正。很多外国人喝了白酒都会辣出眼泪,对于如此重口味的烈酒,他们很难接受;而洋酒的酿造方式最求纯净,只是酒精度数比较高,没有任何气味,在味道上也是比较符合大众的口味,也难怪会如此受欢迎。

其实白酒对于我们来说也是由于老祖宗留下的遗产,经过了长时间的改进更符合我们大众的口味,虽然在国际上的销量并不高,但这并不影响中国人民对它爱的深沉,虽然伏特加在我国也是比较受欢迎的烈酒,但它还是远不及白酒的。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我是一名酒农,一直在宣传科普一些白酒知识,希望对广大酒友有所帮助。我一直秉持着做好人,做好酒的信念,致力于把正宗的酱香白酒推向更多的懂酒之人。如果有关于白酒的问题,欢迎关注!

罗鑫 roson-x,好文遇好人,感谢您的阅读! 为酒友寻觅甘露,为美酒寻找知音!




伏特加酒与中国白酒都属于发酵蒸馏酒,外观都是无色透明,但是口感差异很大。造成这种差异原因,在于酒体蒸馏及后期工艺的巨大不同。

伏特加酒蒸馏工艺是工业工艺,适合大批量工业化生产,只提取究竟,并死微生物;蒸馏后只有一道工艺,就是纯化酒精,尽量减少发酵产生的其他生物物质。与医用酒精的生产基本一样,口味单一(其实就是没味)。中国白酒传统工艺则不同,在蒸馏时要保留部分有益微生物,蒸馏后有窖藏工艺,酒体在窖藏时利用这些保留的微生物再进行后发酵工艺,使酒体呈现独特的口感和味道。这需要酿酒师多年的实践经验和感悟,老外脑子就一条筋,搞不来。伏特加酒成为鸡尾酒的万用基酒,只是因为口味单一,或者说是没味,加入后只是增加酒精度,不会影响其他酒的味道。



酒,从来就不是功能性产品

(药酒粉丝请走开,去找医学工作者谈论酒精的药用价值)

先从主要饮用场合了解一下。

同是烈酒,伏特加、威士忌和白兰地等都不是餐酒,而是纯享型的饮用酒,可加水加冰或调配成鸡尾酒;特别是伏特加,由于味道简单纯净,最适合成为调制鸡尾酒中的基酒,因此在全世界有鸡尾酒的地方就有伏特加。

中国白酒是独一无二的烈性餐酒(韩日用于佐餐的烧酒普遍度数低于38度,因此排除),喝酒必配菜,不适合纯饮。白酒的品评和研发生产体系,也不支持调配鸡尾酒,导致绝大多数产品本就不适合加入其它物质。所以,白酒很难进入酒吧类市场,而在大部分国家,酒吧才是烈性酒的主要消费场所(这里要吐槽一下畸形的消费行为,2013年严控并公开化“三公消费”后高档白酒销量立刻断崖式下跌,接下来的两年大量高档餐厅和高消费娱乐场所纷纷向大众化转型或者直接倒闭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4

标签:伏特加   烈酒   白酒   香型   鸡尾酒   黄酒   口感   中国   酒精   口味   粮食   全世界   味道   中国人   感觉   我国   工艺   美食   国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