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庄之战,李云龙为何能用六十人突围日军一个团?

辛庄之战的原型是宋庄之战。日军不叫团,叫联队,参战的为日军第十二联队,该联队隶属于第二十六师团,共有两个步兵大队。1942年6月8日,联队长坂本吉太郎大佐得到情报,说西固罗附近有八路军大部队,便急令联队部和所属的两个大队分路向西固罗围击,但当他们赶到西固罗时,却扑了个空。

即便扑空也没影响坂本的好兴致,第二天上午他就带上由三个日本人组成的“战地参观团”,由骑步兵保护,到西固罗一带进行参观。这些家伙一路上说说笑笑,不知不觉中走向了距西固罗南面十里的宋庄。

坂本还不知道,情报上的“八路军大部队”其时就集结在宋庄。这些部队来自于四个不同的战斗单位,6月9日凌晨3点多,他们才刚刚到达宋庄。


在宋庄的四个战斗单位里,七分区二十二团的两个连相对较为突出。二十二团是七分区的基干团,也是冀中军事素质最好的部队之一,原为大团,后改编为五个连队的小团。团长左叶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就是师级干部,曾经历过湘江战役、西征战役等令许多老红军都刻骨铭心的突围战,又在冀中对日军打过多次漂亮的伏击,这让他自然而然地成了各战斗单位的灵魂。

发现“战地参观团”后,左叶决定展开先发制人式的攻击。他拿着望远镜观察,看到在五六个日军尖兵后面,有个戴值勤带子的军官,这名值勤官边走边跟一名军官说话,还不时向周围指指划划。左叶当即断定值勤官所陪同的不是一个小人物,遂让一名特等射手进行瞄准,事后证实,此人正是坂本。

保护“战地参观团”的日军,居前的是骑兵,团作战参谋数了一下马,共有三十匹。骑兵后面尾随着大队步兵,大概有两百多人。眼见得日军骑兵离宋庄越来越近,透过飞扬的尘土,已经能够清楚地看到马的颜色以及人的穿戴。就在他们距宋庄仅三十米时,左叶一挥手,一挺重机枪、三挺轻机枪和一个掷弹筒同时开火,顿时将对方打得人仰马翻。坂本和“战地参观团”成员本在道沟里行进,但因为骑着马,身体暴露在沟外,在特等射手开枪后,他应声落马,虽没有当场身亡,但已经受了重伤。


日军骑兵几乎全部在这场急袭中被打死,步兵见此情景,慌忙七手八脚地将受伤的坂本等人给抬了下去。几分钟后,回过神来的日军步兵才开始组织反击,他们端着刺刀,嘴里发出“呀呀”的叫声,成群地向村口冲来。

宋庄约有四百户人家,在冀中平原上算是一个中等村庄,它分成南北两部,北大南小,称为南北宋庄。村庄的南北两部相距不过五十米,村里的每座院落都有土坯墙围着,并且挖有地道,左叶等人一到宋庄,就认定这是个适于打村落防御战的地方。

“反扫荡”期间的经验和教训告诉人们,战斗随时都可能发生,绝不能存有任何麻痹侥幸心理。好就好在,左叶和他的临时搭档、团总支书记贺明之间,没有像常德善、王远音那样,在关键时刻出现分歧,他们当时就共同决定,不管敌人来不来,也不管来得多,还是来得少,都要做好最充分的战斗准备。

其后,左叶负责制定作战方案和布置兵力,贺明负责政治动员,两人又一道组织军民抢筑工事,为此提出口号的是“工事宁可做了用不上,也不能用时没有做”、“多挖一锄头,少挨一弹片”。至拂晓前,宋庄的街口已被堵死,院落已被打通,村外到村内,屋下至屋上,三道工事及其火力配备体系都已就绪,这对尔后的战斗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日军发动反击后,以分队为单位,向村口实施小集团式冲锋,但他们一到村口前沿,就被手榴弹给打了回来。在被连续击退五次之后,日军不得不暂停进攻,一边用火力对村庄进行严密封锁,一边从东、北、西三面对宋家庄实施包围。

日军暂停进攻,似乎给八路军提供了一个从南面突围的良机,但左叶却果断放弃突围,选择了继续固守。

八路军在遭到合围时,一般有三种策略,上策当然是率先跳出合围圈,但如果先机已失,就必须坚决进行村落防御战,在坚持一天后到夜间突围,此为中策。下策是在白天向外突围。八分区雪村突围选择的恰恰是下策,这或许是因为部队的防御部署还没做好,日军就已冲到了村边,也可能是常德善、王远音看到包围上来的敌人太多,担心顶不到晚上的不得已之举,总之是战术没有用对,违背了孙子兵法中“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的基本军事原则。


敌人将宋庄围住三面,单单空出一面,也很难说不是有意为之。八路军即使能够突出去,也要在碉堡林立、公路如网、大兵尾随的野外与敌作战,打起仗来非常吃亏,两相比较,孰若以村庄为依托,利用工事和地道阻敌,拖到天黑再突围。这其实也是左叶、贺明刚进宋庄时就产生的共识,即要么不发现敌情,发现敌情就坚持打到天黑。

上午九点多,左叶接到报告,村东二三百米处的坟地里出现日军的电台天线和大炮。赶过去一看,原来是敌人的通讯站和炮兵阵地,而且还有不少敌人正在抢挖工事和架炮,他立即命令重机枪和迫击炮进行猛射,只一会儿,坟地上就不见了敌人的踪影。

日军实际是在用电台召唤援兵。十点多,周围的敌人先后增援上来,除第十二联队外,还有附近据点和正在进行“扫荡”的其他日军。随着援兵的到来,敌人开始逐次对北宋庄展开攻击。

北宋庄由二十二团和蒿无县大队驻守,县大队严格说来只是地方武装,并非八路军正规部队,所以防守任务主要由二十二团的一、二连承担。日军先攻一连阵地,后攻二连阵地,到十一点左右,又对一、二连阵地同时发起猛攻。每次进攻前,日军都先集中火炮和重机枪进行定点射击,以便扩大八路军阵地前沿的射孔并摧毁围墙,之后,他们才向村口发起冲锋。


二十二团在宋庄临时构筑的防御工事有一个创新,就是把第一道工事的掩体挖在了村边土墙的墙下——掩体的大部分都在墙里面,同时用砖垒边,用盖板覆土,敌人炮击时,战士就到墙里面躲避;掩体的小部分在墙外面,敌人冲锋时,战士就到墙外面进行阻击。

这种取命为“壁里藏身”的构筑法应陋就简,却很有实用价值,八路军当时能够顶住日军的炮火攻击,“壁里藏身”应记一大功。直到后来的解放战争,原冀中军区政委程子华指挥著名的塔山阻击战时,据说运用的就是二十二团在宋庄构筑工事的经验。

在依靠“壁里藏身”加强防护的同时,左叶还下达了“三不”命令。“三不”命令的第一条,是敌人不到五十米以内不开枪,重点在于打得准,而不是打得多。二十二团有一批特等射手,在交火中发挥了很大威力,一连班长李清泽弹无虚发,七枪撂倒了七个日本兵,二连副连长庚治国发现敌人有一挺轻机枪在不停地扫射,便抓住敌机枪射手和弹药手换梭子、运子弹的机会,连开两枪,把这两个敌人全给打死了。战后清点下来,如此长时间的激烈战斗,步枪子弹也仅消耗了千余发。

“三不”命令的另外两条分别是:敌人不发动集团冲锋不使用机枪;不是成群的敌人不扔手榴弹。换句话说,就是如果敌人分散着上,便用特等射手招呼,如果一阵阵一群群地来,则轻重机枪、手榴弹“伺候”。八路军子弹不多,手榴弹多,尤其当敌人成群结队地冲到墙根处时,战士们就从工事里跳出来,把一排排的手榴弹投向敌群,很快就能把他们的冲锋给打下去。整个宋庄战斗,一共用掉手榴弹两千一百三十余枚,整整是步枪子弹的两倍多。


至下午两点,一连打退了敌人七次冲锋,二连也打退了五次冲锋。眼看对北宋庄的进攻受挫,日军遂将进攻重点移至南宋庄。

驻守南宋庄的是七分区警备旅的一个混合连和晋深极县大队,人数少,弹药也不足,但打得一样顽强。在村边围墙被敌人炮火摧毁后,他们就转移到院落和房上继续同敌人拼杀,此后又接连打退了敌人三次冲锋。下午四点,日军迂回部队终于冲进了南宋庄,八路军正面和侧翼处处受敌,无法再守,于是晋深极县大队向南突围而去,混合连则在二连的掩护下突进了北宋庄。

南宋庄失守使得日军的包围圈进一步缩小,北宋庄的西面虽然已很吃紧,但左叶仍不得不从那一面抽调兵力,用以加强南部的防御。此时战斗已打了八个小时,经过敌人炮火的连续轰击,北宋庄村沿的工事大多已残破倒塌,二连只得撤进村边房屋,三连也移至第三道工事坚守。天气炎热,可是很多人自战斗打响起就没有喝过一口水,一个个嘴唇都裂开了血口子,更使人担心的是,弹药越来越少,但村外的敌人却还在不断增加。

离天黑还有足足四个小时。只有坚持到天黑才有办法,左叶、贺明传令下去:“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守住阵地。敌人从哪里打进来,就从哪里把他打回去!”


左、贺的命令下达不到半个小时,敌人就发动了全天以来最猛烈的进攻——眨眼之间,整个村庄似乎都在随着炮弹的巨响而频频颤动,村内硝烟弥漫,弹片横飞,炮击之后,轻重机枪又像狂风扫过一样啸叫起来。

在二连阵地,日军以苇塘为掩护,从被火炮炸开的缺口冲进了村内,有十多个敌人还带着一挺机枪登上了屋顶。左叶闻报,一边命二连副连长庚治国予以驱逐,一边对贺明说:“这一定是敌人准备总攻,我们快到最激烈的地方去掌握部队。无论如何要顶住,丢了阵地要坚决地夺回来!”

话音刚落,两人便分别向一、二连的阵地跑去。当贺明跑到二连指挥所时,庚治国已率一部分人冲了上去,他们先对着房顶的敌人甩手榴弹,接着又上房拼起了刺刀。大约十分钟后,通信员向贺明报告,被敌占领的房子已全部夺回,这一消息令贺明本已很沉重的心情立刻轻松了许多。


一连阵地是敌人的主攻方向。日军连续发动三次冲锋均被击退,到第四次冲锋时,他们以施放的毒气为掩护,两肘托枪,匍匐着爬行到墙根,企图越墙而过。一连指战员看到这一情形,立即从工事里跃出,照着日本兵的喉咙猛刺,硬是用刺刀将他们给捅了下去。有个日本兵瞅冷子从围墙的缺口处跳了过来,恰好被一连班长李清泽发现,李清泽眼疾手快,上前一个突刺,把日本兵刺了个透心凉。

眼看着天快黑了,下午五点的时候,一股敌人冲进了东街口。紧急关头,一连连长吴浚池带着两个班的预备队和一挺机枪杀到,日军三进三出,终于还是没能在村内站住脚。

长时间的苦战拼的是勇气和信念,仅仅一句“再坚持半个小时就是我们的天下”,便足以让八路军在天黑之前越战越勇。日军打了一整天,同样又饥又渴,他们几次到井边推水车,都遭到八路军特等射手的狙击,水没喝到,还白白搭上了十几条性命,由此锐气大减,总攻也被迫停止。

天色逐渐昏暗,敌人也预计到八路军可能会利用夜幕进行突围,因此围着村子生起了一团团火,同时不断地向村里打着枪炮。八路军本来预定晚上九点突围,但由于敌人围得严,粘得紧,被迫一推再推,直到零时,才真正实施分路突围。

突围时,日军大多抱着枪在火堆旁酣睡不醒。有个在大道沟睡觉的日本兵被八路军不住脚地从身上踏过,还以为是自己的同伴,嘴里尚骂骂咧咧,一个战士顺势从他怀里夺过枪,一刺刀过去,替他来了个了断。还有个日本兵更可笑,被惊醒后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居然迷迷糊糊地跟着一起跑。有人看到他戴着一顶钢盔,觉得很纳闷,拨过脑袋一看是鬼子,赶紧抡起手榴弹将他砸倒在地。


在坚持十四个小时后,被困于宋庄的八路军成功突围,尽管事后出于宣传需要等考虑,夸大了歼敌数字,但此战无可争议地可列为平原村落防御战的经典。事实上,“反扫荡”中利用村落进行防御,然后在晚上突围的部队几乎全部能够成功,后来冀中机关在掌史村遭敌围攻,也是用同一战术突出了重围。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亮剑》的每一次战斗故事都是有战史原型的!辛庄之战,反映的是1942年日军“五一大扫荡”期间八路军的宋庄战斗,不足300人的八路军冀中军区22团两个连,在团长左叶的率领下浴血奋战,击退1700多日伪军多达38次的疯狂冲锋,坚持到午夜并最终胜利突围,是抗日战争时期平原村落防御战的典范战例。




问题中关于李云龙率领的兵力有所出入,独立团最初并非是以60人应战,而是在经过一整天血战后,准备突围前还剩60余人。而李云龙的战法则与宋庄战斗完全相同,即在白天利用村落构建阵地顽强阻击敌人,跟鬼子伪军大打阵地战和巷战(如果全部把突入庄内的鬼子赶出去,是会遭到肆无忌惮炮轰的);坚持到天黑后再利用夜暗突出重围,甚至包括赵刚和王喜奎的精准射击,均取自于宋庄战斗的真实历史。

1942年6月8日深夜,与日军周旋多日的八路军冀中军区七分区22团两个连辗转来到宋庄,这是位于河北省深泽县东北约15里的平原村庄,大约有330多户人家,但是在日军疯狂的大扫荡中已经荒无人烟。团长左叶是1927年参军的江西老红军,战斗经验非常丰富,进村后即命令部队修筑工事,把各个路口堵死,院落全部打通,从村外到村内建立起三道工事防线,把宋庄变成了处处形成联通、火力可以交叉的战斗堡垒。



次日清晨7时30分,村头一公里处便出现了日军骑兵,来的是日寇冀勃特区司令官坂本大佐及其警卫部队300多人,与《亮剑》辛庄战斗如出一撤,坂本及其部下根本不相信经过反复扫荡的这个村庄,会有八路军的存在,因此大摇大摆行军而来。

22团一连在村东北口设伏,以一挺重机枪、三挺轻机枪和一具掷弹筒的重火力(看来是个主力团)以及百余支步枪,在敌人靠近到30米左右时突然开火,五分钟内便全部消灭了日军先头分队,坂本大佐亦被击伤头部(一说是坂本少将)。



两个中队的日军稳住阵脚后随即发动进攻,但是在22团布置巧妙的阵地和密集的火力前,伤亡十分惨重,经过五次冲锋和两个半小时的激战后,两个中队的坂本卫队只剩下50多人还能作战,八路军冀东部队的战斗力真不是盖的。

日军无奈,只好用无线电呼叫周边据点的鬼子增援,在“铁壁合围、拉网扫荡”后的平原上居然还有如此强悍的八路军主力,日军高层大为吃惊,开始火速调集援兵出动。



到1942年6月9日上午11时前后,从四面增援而来的日伪军多达1700余人,经过步兵炮和迫击炮一小时的火力准备后,日军步兵发起了新一轮冲锋,八路军战士用手榴弹幕给敌与重大杀伤,从12点到下午2点又击退了敌人五次冲锋。敌人不顾伤亡继续进攻,此时22团的特等射手发挥了巨大作用,一连一名班长7枪连毙7敌,二连副连长则亲手一枪击毙了500米外的日军机枪手,有效的遏止了敌人的进攻势头。

别再为赵刚一枪放倒500米外的鬼子迫击炮兵争论了,《亮剑》的每一个桥段,作者均有出处。



多次进攻受挫的日军无耻的施放了毒气,加之22团人员伤亡和弹药消耗较大,八路军放弃村外阵地退入各个院落,但日军无论怎么突人宋庄街道,均遭致命打击,可谓是有去无回,一名小队长直接丧失了冲锋的勇气,被上级当场砍了头,到夜幕降临的19时,陆续投入宋庄作战的日伪军已高达2500余人,但伤亡巨大的日军也是精疲力尽,点起篝火开始过夜,准备天明再战。

然而八路军根本不给敌人再战的机会,深夜便组织两个连利用夜暗分头突围,李云龙和赵刚各带一路的镜头感有木有?其中二连战士用手榴弹开路一口气冲出6华里成功突围,而一连乘日伪军大部在酣睡间,以快速的白刃战斗消灭敌警戒分队,也安全突出重围。宋庄战斗,八路军伤亡约80人,却毙伤日伪军1200余人(其中伪军200多人),堪称平原抗战的教科书式战斗。



宋庄战斗不仅是冀中八路军军事上的重大胜利,也在精神上给侵华日军以重创,从无极县马垒据点前来增援的一个日军中队100余人生还者仅有28名,中队长精神崩溃开枪自杀,另有7名士兵集体上吊自尽,他们实在无法接受的是,2000多人付出半数伤亡围攻了一整天,却不过是一支八路军的小部队,最后竟还突围而去,作战意志和所谓“武士道”信仰遭受严重打击。

《亮剑》仅仅把辛庄战斗拍成了一个插曲,并没有过多描述,如果全景再现宋庄战斗的历史,恐怕得有大把的军迷高喊神剧了,而其实,英勇的八路军确实创造过抗日战争的奇迹,谨此致敬!




《亮剑》、《雪豹》是重播率最高的两部抗战题材的连续剧,尽管1937年的南京保卫战中国军使用了英国1942年才装备的司登式冲锋枪、1940年的晋西北战场日军用上了美军1943年秋季才成军的M-3冲锋枪,玩起了道具穿越的闹剧,但依然瑕不掩瑜,以上两部仍不失为国内拍摄的优秀抗战剧。

在《亮剑》中,百团大战以后,日酋冈村宁次发动了对我八路军根据地的大扫荡,欲摧毁八路军总部和主力第129师,第386旅独立团奉命化整为零,以连级为基本作战单位从各个方向突出重围。

在辛庄突围战中,赵刚政委带领的一队人马中还附带着几个伤员,之所以能轻松地缴了伪军一个连的械,除了出其不意的打击,最关键的原因是伪军贪生怕死,与日军相比几乎没什么战斗力。

团长李云龙所率另一路人马,处境就危险了许多,由于日军一个大佐被李云龙所部干掉了,以为村中是八路军的主力,就调集了兵力,将村中包围了起来。

日伪军火力非常猛,白天难以突出包围,于是,李云龙部主动回撤村内,仅60余人的作战单位,利用地势和日伪军打起了巷战,打算晚上利用黑夜的掩护突出重围。

最终,李云龙所部能顺利突出日伪军的重围,人数少可能也是一个有利因素,因为半夜时分,鬼子都睡着了,仅留下不多的哨兵,把住出村的口子,干掉站岗放哨的兵,就可以直接穿插出去了。

其次,皇协军独1师第2团团长钟云鹤以及日军第4旅团第22联队副联队长宏兴一郎,都以为包围了八路军的主力部队,村中最起码有一个团的兵力,所以不敢贸然发动最严厉的打击,仅派出小股部队进行袭扰。

日军堵住了村出口,只是对辛庄进行炮击,由于李云龙所部人马本身就不多,都分散开来了,反倒受炮火所伤并不多,所以给了李云龙生机,倘若日伪军集中兵力进攻,李云龙所部作战在勇猛,毕竟兵力悬殊,毫无突围希望,结果只能全军覆没。

最后,李云龙所部占据有利地势和地形,拖住了日伪军的进攻节奏,终于熬到了夜晚,到了晚上,日伪军为了防止战损,就停止了进攻,给了李云龙所部喘气的机会,否则,在白天一鼓作气地猛攻,李云龙所部就这么点人枪,就只能被歼了。




我父親在世的时侯我经常问他,大部队迂回,你们这些敌后留守军人怎么办,打游击战,狹路相逢勇者胜,不按常理出牌,在中国土地上它门总是对地形摸不准,所以说主动权还是掌握在我们手中。[给力]




抗日之血战宋庄:500vs1800,歼敌400还能全身而退

1942年是抗日战争中最艰苦的一年,也是华北敌后抗战最艰苦的一年。这一年,日本华北方面军制定了了“1942年肃正作战计划”,从关东军等其他部队抽调主力,用于对付华北八路军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尤其是当年5月发生的五一大扫荡,更是几乎把冀中军区全部消灭,而这场大扫荡中发生的宋庄战斗,八路军300人抵抗日军1800多人攻击,最后竟然成功突围,成为了解放军战史上最为光辉的一幕。


宋庄战斗,在影视剧中也有体现,《亮剑》中讲到了李云龙在辛庄抗击日军,最终顺利突围,基本就来源于这场战斗。

宋庄战斗,可以说是一场“反向关家垴战斗”。不同的是,八路的防御条件,远远差于日军在关家垴。日军在支离破碎的黄土高原上占据制高点,我军只能沿着沟壑一排一排攻打窑洞,不仅非常辛苦,而且很难取得的战果。

如果大家对关家垴感兴趣,下次我们好好聊聊关家垴。

说回宋庄战斗,当时的大局势是,我冀中区被敌伪包围的约有30个县8000个村庄,面积约6万平方公里。军区部队有10个团、14个地区队及直属单位,共计35000余人。而日军直接参加作战的部队有41师团主力(6个步兵大队)、独立混成第9旅团(2个步兵大队)、1 1 O师团白泷部队(4个步兵大队),配属26师团坂本支队(独立步兵第1 2联队长坂本吉太郎指挥的2个步兵大队)、骑兵第13联队、独立混成第7旅团1个步兵大队,共计步(骑)兵18个大队为基干。配合作战的另有27师团、1 10师团、第29独立飞行队及特务机关。再加上伪治安军及各县警备队等,敌人投入总兵力达5万余人。


敌众我寡,肯定是要跑的,可是深处敌后,跑到哪里才是安全的?所以,我军只能依托并不有利的地形,进行一场艰苦的防御战。

正是因为这种严酷的局势,再加上冀中军区舍不得丢下支持自己的老百姓,下达了各军区返回平原坚持战斗的命令。许多部队屡遭敌追击、合击, 损失达50%以上,甚至连军分区司 令员、政委都壮烈牺牲。

宋庄战斗,算是五一大扫荡中并不多见的一场漂亮仗。

宋庄战斗中,我军主力是冀中军区7分区的第22团,这不是七分区的主力,7分区的主力是17团,而22团,仅仅算是一个基干团。22团没有各营编制,直辖4个步兵连,加上团直警卫连和侦通连,全团共6个连700余人,部队更加精干。时任团长左叶,政委梁达三,总支书记、代政治处主任贺明,政治特派员扈俊英。

五一大扫荡到来时,左叶团长带领战士们灵活机动,采用速战速决速走战术,不求缴获只求杀伤敌人有生力量,取得了一定战果。5月13日左叶带领3个连伏击日军110大队,杀敌100多人,战果封锁,5月23日,左叶又发动伏击,毙伤敌人180多人。


如此活跃战绩丰硕的部队,自然成了日军优先打击的对象。6月7日,左叶带领两个连与冀中军区警备旅第一团2营的一个连汇合、又见到了一个县大队的中队,总兵力500人,终于不用东躲西藏,准备在宋庄打一场防御战。

6月9日7点30分,战斗终于打响了。

日军第26师团独立12步兵联队,在坂本大佐带领下,接近宋庄。22团1连的1挺重机枪、3挺轻机枪和1个掷弹筒及上百支瞄准已久的步枪一齐开火。日军先头部队30人,顿时倒下一大片。

不一会,日军就分三路向宋庄扑过来。这是一支300多人的精锐日军,他们以分队为战斗单位,端着

机枪,步枪上了刺刀进行小集团冲 锋。但一接近我阵地就被我一阵手榴 弹击退。几次败阵后,便又直挺身躯 改为弯腰冲锋,继而又变成了连滚带 爬。经过几个回合,始终不能突进我 阵地,不得不暂时停止冲锋,改用火 力严密封锁宋庄。

日军伤亡不断扩大的同时,更多的日军增援也在进行。无极、深泽、定县、安国、饶阳等地的日伪部队均大举出动,因为从最初的战斗判断,日军认为胆敢在己方主力眼皮底下的宋庄设伏的八路绝不会是支小部队。


日军越来越多,放开打肯定不行,左叶团长立即调整战术,要求发挥每一颗子弹的效能。并提出“谁能节省子弹,谁就能坚持 胜利”的口号,要做到敌人不进入火 力圈不打,瞄不准也不打。

上午11点,日军已经集结了超过1800人的部队,炮火覆盖后,日军再次发动进攻。22团的特等射手发挥 了巨大的作用。1连7班长李清斋, 伏在被打塌的工事下面,面对逼近的 日军毫无惧色,连续射击7枪,击 毙日军7人。2连的副连长庾治国抓 住远处敌机枪射手和弹药手接运子 弹的机会,把这两个敌人打翻。当日 军凭借优势火力和人数优势,不顾死伤,依旧逼近了八路军的阵地。八路

军战士们索性跳出房屋和工事,将密 集的手榴弹投向日军,同时与敌展开 肉搏。日军的火力掩护因双方一再近 战而大打折扣,而八路军的手榴弹在 混战中却显得威力无比。战后统计,22团共消耗手榴弹2130余枚、步枪 子弹仅干余发,就是因为以手榴弹与 刺刀打近战的缘故。

八路军作战很勇敢,但是毕竟寡不敌众,日军下午14点30分左右,终于突入了南宋庄,巷战开始了。南宋庄负责的县大队政委赵涛带领残部向南突围离开。八路军的阵地,只剩下了北宋庄。叶团长只能鼓励战士们,坚持到天黑,就能突围。

残酷的日军,不信炮火覆盖了北宋庄,炸毁了大部分的土墙和作战工事,竟然还释放了毒气弹。每一轮冲锋,都被房顶、大门等占据有利地形的八路军战士击退。冒进的日军甚至遭遇了我军反冲锋,被全歼。


在冲锋的最后关头,甚至有个日军小队长失去了冲锋的勇气,迟迟不敢前进,日军督战队直接将他就地处决。

终于,晚上8点,左叶开会组织突围,防御战成了突围战,八路军会成功吗?

零点40分,天 空中乌云阵阵,月光时隐时现,还下 了毛毛雨,敌人的篝火有一部分被淋 灭。突围开始了1连在穿越火堆 之时与日军巡逻哨相遇,幸亏大部日 军因疲劳而处于酣睡之中,1连仅用

一阵快速的刺刀格斗便结束了战斗, 顺利突出了重围,但连长吴浚池不幸 牺牲。2连的突围行动在行将成功之 际,突然被日军发现,当即发射曳光 弹兵用机枪封锁道路,连长王国旺负 伤。2连战士用手榴弹开路,由西南 折向正南,沿着村边的沟道急进,一口气跑出6里地摆脱了日军。


宋庄战斗毫无疑问是一场漂亮的防御战,日军在这场战斗中见识到了八路军的战斗力。在抗战复杂的形势中,《解放日报》周游发布了有关战绩和文章,称此战歼敌1200多人,而左叶团长也认可了这一说法。

很明显,1200的战绩是有吹嘘成分的,毕竟,媒体报道目的是为了鼓舞士气。

实际上,最初的22团战报,只承认了消灭日伪军400多人,自身战死32人,负伤41人。1988年吕正操将军的回忆录,也采用了400人的说法。1994年,《八路军表册》中,也讲到了我军歼敌400人缴获轻机枪2挺的记录。

宋庄战斗虽然没能改变冀中军区几乎全军覆没的大局势,但也打出了八路军的威风,大大鼓舞了抗日军民的士气。22团在大扫荡的恶劣作战环境中,竟然从战前的655人增加到1025人。不得不说,能打的八路军,招兵就是容易。

不过,22团这个英雄部队并没有继续保存下来,22团离开冀中后,划归120师晋绥军区3分区建制,后来又并入了17团,成了17团1营。1949年2月解放军整编,这支部队最终成了第一野战军第三军第7师19团1营。


而这场战斗的指挥员左叶将军,在抗战后挺进东北,先后担任了第三纵队第八旅旅长、第八师师长,辽沈战役中,左叶担任独立第二师师长及营口卫戍区司令,在台安打虎山阻击廖耀湘兵团西进增援,打仗相当威猛。

1952年,左叶叶率45军部队参加了荆江分洪工程建设,任交通指挥部副总指挥。从那以后,左叶逐渐脱离军队,转入地方,后来在农业部工作。因此,左叶在1955年授衔时,并没有获得相应军衔。1992年,左叶在北京病逝,享年80岁。




有网友问:辛庄之战,李云龙为何能用六十人突围日军一个团?我们就从真实的敌后根据地,反扫荡,还有日军的部署来说起吧!

日军在根据地采用的战术是所谓的囚笼战术,也就是公路是柱子,封锁沟是铁丝网,炮楼是门锁这么一种状态。主要就是限制我军和游击队的活动范围,提高监控程度。比如一座炮楼基本上是10米以上高度,可以对周围2,3个村庄形成控制。

并且在炮楼顶部可以使用望远镜监视十多里地的人群活动,这样日军就将力量渗透到了农村。并且多个据点经常联合对附近村庄进行扫荡。这也就是所谓的蚕食战术,电视剧亮剑其实表现的就是在这种环境之下。

日军出动1个联队扫荡,包围了李云龙的部队。在1941年6月10日,2万日伪军对我军第10分区的扫荡,也是相同情况,日军在河北大清河,拒马河形成包围圈,并且开始设立据点,随后开始向心突击。

我军首先在大清河与日军兜圈子,打了5天,然后分散突围,到了容城集合。发现日军又追踪上来,于是在容城我军再次分散突围,进入到了白洋淀。日军就分成若干小部队,开始画区分片,进行包围搜索。

并且开始在各个路口建立炮楼,进入各个村庄进行梳头式的反复搜索。这种反复搜索时间长达一个月,真实的抗战反扫荡,面临的困难,其实远远高于在电视剧亮剑里,李云龙面对到的困难。

当时,我军还坚持在白洋淀的人员,每天都在青纱帐当中隐蔽,风餐露宿,进行移动式隐蔽,寻找机会打击日伪军。

而突围到外线的部队,比如回民支队1个营,第29团一部分,1个剧团,还有1个警卫连,以及分区机关。我军每天边打边走,每天都可以遇到几次日军追踪部队。比如,一天下午刚到潘营村,还没做好饭,日军就从2个方面包抄上来。

但是如果是亮剑一样,日军出动了1个联队,那么,其封锁面积就会非常大,绝不仅仅只是为了包围1个李云龙的独立团,正如抗战时期1941年春天的桑园突围一样,我军可以在傍晚,趁日军主力出去扫荡。

只有少量人员留守据点,准备晚饭的时候,从炮楼附近,穿越公路,摆脱日军的追击。桑园突围,十分区上千人都是这么突围的,更何况李云龙后来就带着60多个人。




辛庄之战时,独立团正处在分散游击的状态,所以李云龙身边的部队是比较少的,实际上只有团部直属队的人。比如剧中出现的王喜奎等人,应当是团部警卫连的战士。因此,在突围的时候只能赵刚和李云龙亲自带队突围,而且,为了绕开鬼子的扫荡线,只能分成小股部队,分别突围。

这就和亮剑刚开始时李云龙率新一团突围的情况很不一样了,当时李云龙的部队是聚集在一起的,所以携带了迫击炮这样当时已经可以算是重武器的武器,而在莘庄之战的时候,重武器基本上都已经没有了,扔掉了,所以是很难正面打开敌人防线突围的,而只能从敌人的空隙中钻出去。

到达辛庄的时候,李云龙如果不管别的,只管逃命,是完全有能力赶紧趁着鬼子在追杀当地老百姓抢劫财物的时机逃走的,但八路军之所以是共产党领导的部队,就在于在这种时候,他必须先救老百姓。所以,看到这个情况之后,李云龙二话没说,就让部队开始打,把鬼子吸引过来,掩护老百姓逃生。

在突围的时候,一般都需要安排部队阻击,掩护主力及机关先突围出去,李云龙突围时很显然是其它部队在掩护,但到了辛庄这里,李云龙下令开枪,就等于放弃了突围,把自己和身边的部队变成了掩护老百姓突围的部队。这在抗战期间的华北战场,尤其是1939年到1943年,是非常常见的情况。

这样的战斗著名战斗很多,比如著名的狼牙山五壮士,就是这种类型的战斗。狼牙山五壮士是七连一个班的战士,原本是七连负责阻击扫荡的日军和魏军,掩护主力和群众转移,主力和群众转移之后,七连主力也要撤退了,他们被留下来阻击敌人,掩护七连其他人转移,任务是坚守一天。

在这个意义上说,狼牙山五壮士是阻击部队的阻击部队,实际上是等于要牺牲他们,来掩护主力撤退。而且,七连对他们的要求是,他们五个人要牵制敌人一天,在这一天里不允许敌人越过狼牙山的制高点棋盘陀。所以,他们只能选择比较有利的地形来和敌人周旋,先是用枪和手榴弹,边打边转移,不断牵着敌人向其它地方走,为主力争取时间。

这个任务和王喜奎等人的情况很相似。当时李云龙正在生病,所以李云龙提出了由他留下来打阻击,和尚魏大勇带着其他人撤退,但其他人和魏大勇都要求李云龙先撤,李云龙不肯,魏大勇打晕了李云龙,背着他走了,王喜奎和其他几个战士则留下来阻击,为魏大勇和李云龙撤退争取时间。

不过亮剑中的王喜奎等人的地形环境远不如狼牙山五壮士,狼牙山五壮士是在高山密林中作战,掩蔽物是比较多的,可以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目标又比较小,敌人虽然多,但要抓住他们也不是容易的事。而王喜奎等人当时因为是临时仓促投入战斗,周围也比较平旷,没有其它掩蔽物,只能依托坡坎进行战斗。

所以,当王喜奎等人的子弹和手榴弹都打完了之后,他们也没有办法转移了,只能以死相拼,尽可能多的牵制敌人一会儿,让和尚背着李云龙多跑一段路。只要和尚背着李云龙多跑一段路,他们活下来的机会大一分。这和狼牙山五壮士后来把敌人引上山头之后,选择自己跳下山崖其实是一样的。




辛庄一战,日军可不止一个团。

日伪军包围辛庄的是“日军第四旅团第22联队”和“皇协军独1师2团”。日军一个联队相当于我军团级单位,一般是3800人。但是,剧中李云龙等人说这支日军是日本骑兵联队,骑兵联队的人数应该是1400人。再加上皇协军一个团。等于是两个团包围了李云龙60人。

不过,这两个日伪军团,加起来也不可能有上千人。

伪军一个团究竟有多少人,真不是固定的。1941年,汪伪第二军,一个军才7000人。伪自治军第一军第一旅才1000人。所以,很多时候,伪军的一个团,才三五百人。

例如:《亮剑》钱伯均部被日军收买叛变时说:楚云飞一个团5000人,他是主力营有小2000人,相当于李云龙两个团。所以,钱伯均不接受日军“伪团长”的招降,想要更高官级。

而且,日伪军出动比例一般是1:5甚至1:10。一个辛庄村能有多大,要是日伪军都是整编团级建制!那就是五六千人,这么多人,会打不下一个辛庄村?所以,真实的情况是,李云龙突围时,可能是被三五百伪军加上几十名日军包围,日军不会超过50人。

(当然,剧中李云龙在村东头偷袭进村日军,打死了正联队长,还上来就歼灭60多人。。。。)

回归正题,一个电视剧,我也不给他补漏洞了。直接分析为什么能突围成功。

首先,皇协军团长“帮了忙”。他为了展示自己部队的能力,忽悠日军副联队长,说被围的是一个八路团。虽然,听枪声密度不像,但是他就认为是一个团!他又不傻,里面要真是八路军一个团,他早跑没影了。一支连祖国都保护不了的部队,能有什么战斗力?皇协军团长肯定已经想好了,他知道里面只有几十个八路残兵败将。他想的是等打进去了,杀几百个老百姓,充人头。然后,找日军邀功去。

不过,这也给李云龙帮了忙。日军以为只是少数人突围,大部队还在村里。所以,日伪军还是坚守阵地,围困辛庄。

其次,李云龙本来就只有六十人,还分成两部分,一部才二三十人。人少目标小,再加上晚上,所以才能够突围。当然,最主要的是,主角光环在这里。

(文|勇战王聊历史)






百团大战后,日本人和蒋介石突然发现八路军的武装发展到了上百个团,十几万兵力。蒋介石担心八路军坐大,就停掉了八路军的后勤补给和军费。

日本华北派遣军也意识到了共产党武装的严重威胁,连续发动了几次大规模扫荡。八路军虽然扩军的速度非常快,但部队的训练跟不上,装备太差,子弹太少。

在日本人的扫荡中,八路军的部队伤亡惨重,减员达到了2/3。李云龙的独立团虽然装备精良,但也受到了很大打击。

辛庄之战就发生在李云龙独立团突围的路上,当时李云龙的身边大概有一个连,并不像题目中说的那样,只有60多人。



李云龙和赵刚率领一个连刚刚开进辛庄,就被皇协军的一个团和上百个鬼子保卫了起来。当时的情况非常危险,敌众我寡,一招不慎,就有可能全军覆没。

越是紧急的时候,越是不能乱。作为有丰富作战经验的指战员,李云龙很快就发现了问题。日本鬼子经过连续作战,已经人困马乏。加上他们的人数也只有100多人,战斗力就非常有限。

虽然外围还有皇协军一个团,但这些兵和基层干部都是由老百姓组成的,他们参加伪军也就是混饭吃,根本就不愿意和中国军队硬碰硬。

李云龙马上命令兵分两路,在村子里边构筑两条防线。占领村口的十几座院子和高地,阻击日军的进攻,等到天黑时他选择突破口全军突围。



独立团的这一个连在李云龙的指挥下,阻击敌人一个白天,因为村子里敌我双方混在一起,日军的炮兵不方便展开。李云龙是故意这么做的,就是为了避免日军的炮击,也为晚上的突围争取了时间。

日军第四旅团第22联队的副联队长宏信一郎和皇协军一师二团的团长钟云鹤,受到了独立团的顽强阻击,误认为这个村子里面有一个团的八路军主力。

宏信一郎受过良好的军事训练,从枪声密集度上判断,他不认为有这么多八路军。但钟云鹤自作聪明说八路军作战喜欢组织大量的预备队,一个团正面作战的一般都只有一个营。

当夜幕降临时,日军和皇协军停止了进攻,他们担心中了八路军的埋伏。只是把村子给包围了起来,准备天亮后再发起进攻。



正是钟云鹤的自作聪明救了李云龙和赵刚一命,这是日军已经占领了村外的据高点。如果大批的八路军向外突围,就会受到顽强阻击。

李云龙指挥的这一个连,在突围前经过清点,只剩下了60多人。其中还包括十几个轻伤兵和5个重伤员。

突围实施计划,在半夜时分开展,由李云龙和赵刚分别率领一个排,向不同的方向突围,寻找敌人的薄弱环节,向赵家峪方向前进。

外围的皇协军和日军发现了李云龙的突围,但他们认为,只要大部队没有冲出去,就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担心中了八路军的调虎离山之计,所以也没有追击。

当天亮之后,日军后来重炮轰炸了村口的十几个院子。然后大军冲入村子,缺一个八路军都没有发现,更没有发现八路军的主力。




首先,李云龙与赵刚率残部突围之前,赵刚的一句话曾反映了他们的实力情况——

“老赵,组织一轮冲锋打回去,不能丢下骑兵连!”

“不行啊老李,咱们现在只剩下两个排左右的兵力,再一冲锋这点兵力全没了。”



由此可见得,除非赵刚漏算,他们当时手中的兵力不足百人。

那么接下来就要回答他们的辛庄突围之战了。李云龙说的明白,村庄外面是开阔的平原,白天突围肯定会全军覆没,所以要挑夜间突围。那么这时问题来了,日军当时围困辛庄的兵力有多少呢?



还得电视剧来说话,在电视剧当中,日军军官曾称呼一个伪军军官为“钟团长”,也就是说,“皇协军”也参与了这场扫荡。而根据剧情来判断,此人应该是伪军的最高级的军官,所以此次伪军兵力便已有一个团左右了(当然,也不排除部分兵力参与的可能)。



既然伪军兵力这么多,那么日军本部有多少人呢?根据华北反扫荡作战中所发现的日军比例来看,日伪军比例大致为1:3到1:5,当然1:8的特殊情况也有之。那么如果这场战斗中伪军有一个团,那么日军兵力大致在300—400人间。所以围攻辛庄的日军,严格意义上说没有一个团。

可是即便如此,除了其数量仍是李云龙的5、6倍外,日军火力占优,而且还有伪军配合,这些也是造成李不得不选择夜间突围的原因之一。



那么最后再说李云龙又是如何靠这点兵力拖延日寇到夜间的。首先,李云龙富有作战经验,从长征年代过来的人,对如何以最少的兵力发挥最大的火力优势,有着充分的经验,所以李云龙在村庄内部的火力安排,给自己坚守赢得了时间。



另外,日军也是孤军深入,而且一开头就被李云龙一顿胖揍打蒙了,这也使其没有充分的时间来进行侦查,所以李云龙能够死里逃生也就不奇怪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6

标签:冀中   日军   伪军   工事   联队   手榴弹   作战   步兵   我军   兵力   能用   阵地   大队   主力   部队   敌人   李云龙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