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的孩子被另外一个孩子打了。作为家长的你怎么正确的教育自己的孩子呢?

谢邀!

孩子打架是孩子在社交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特别是年纪比较小的宝宝。其实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认知发展水平不同,打人也有不同的原因,不知道题主所说的孩子大概是多大年纪的呢?我先分成以下几个情况来解释下。

❶1岁以前

这个时期的宝宝出现“暴力”行为,通常是无意识的,在他们看来,打人和其他娱乐活动并没有什么区别,只是一种自我能力的探索,亦或是一种交流方式,即便这些小人儿把我们弄得很疼痛,但是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攻击或者无礼的行为

【怎么做】淡定地告诉宝宝这样是不可以的,当然这个时期他们还不懂“不”的含义,最好的办法还是直接转移宝宝注意力,使上他们喜欢的玩具或食物等,或者安排其他活动,比如出门转转。如果他们咬人,给他们替代的咬物,如果他们抓头发,就给他手里塞个玩具,简单地说,就是让他们的“身体武器”忙碌起来

❷1~2岁

这个时期的宝宝自我意识发展迅速,但是语言表达能力尚且不足,当情绪无法通过语言表达时,就会着急地用“武力"表达情绪;另外,宝贝们常常在争抢玩具的过程中展现暴力,以彰显自己的力量优势

【怎么做】有情绪并没有什么问题,问题是表达情绪的方式是否妥当。我们要理解宝宝的情绪“我能感觉到你很生气/不高兴/沮丧.....”,这是和宝宝建立情感连接的第一步,只有让宝宝知道我们理解他们,引导他们说出自己的情绪,才能够教会他们要用非暴力语言而不是暴力处理情绪。

❸2~3岁

这个时期的宝宝已经能够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的一般需求和情绪,但是着急了一样可能说不清楚,他们还难以控制自己的身体力量,就是所谓的”下手没轻没重 ”, 他们不知道轻轻拍和重重打的区别, 打人有可能只是他们原始的打招呼的方式(毕竟在他们的认知里,爸爸妈妈也是拍拍他表示亲近的),此外, 宝贝们的社交能力还有待发展,他们还不能换位思考,难以控制自己的冲动,对自己的行为缺乏后果预判。

【怎么做】在贴上“打人”的标签之前,不如先教孩子建立正确的社交规则,比如如何打招呼,区分不同的力道动作,在宝宝身上示范什么样是“拍”,什么样是“打”,而“打”会让人感到不愉快,如果我们喜欢一个人,可以试着去抱抱ta,和ta握手,对ta微笑或者飞吻,这样ta也会喜欢我们。

❶过多干预

孩子并不像我们那么记仇,吵架打闹也只是他们游戏的一部分,当他们静默一段时间之后又会热火朝天地玩在一起,这种起冲突、思考并独立处理冲突的过程就是学习社交的过程,一般孩子之间的安全冲突,如果他们没有向我们求助,我们最好不要当场干预。

❷以暴制暴

无论是粗暴喝止还是动作警示,都会阻碍孩子的社交学习,有些孩子因此学会用暴力解决问题,有的孩子则可能被父母吓得怯懦胆小,自卑无助,缺乏安全感,进而丧了自我保护的意识,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敢还手自卫。

❸嬉皮笑脸

尽管知道打人是不对的,但部分家长觉得孩子会打人了是“长本事”了,出于这种小窃喜的心理,在教育孩子时嬉皮笑脸或者敷衍了事。当孩子犯了错需要教育的时候,合理运用幽默力和游戏力是很好的,但该让孩子知道我们是在认真谈论问题的时候,我们首先要发出一个正式的讯号,让孩子知道我们接下来要讲的话很重要

❹不断增强的负反馈

对于缺乏关注的孩子,当他们打人的时候,家长咆哮反而满足了孩子的关注需求,反复跟孩子强调“不可以”,情况却愈演愈烈,家长就要考虑是不是孩子表现良好的时候给予的关注太少了。

❶不要忽视榜样的力量

孩子从出生就开始了模仿,绝对不要忽视耳濡目染的力量,我们细微的一言一行都在孩子的监控范围内,无论是家庭成员间的冲突还是我们与其他人的矛盾处理,都是在给孩子的社交“打样”,习惯用语言和行为暴力解决冲突的家长就是孩子的暴力老师。

研究表明,冲突环境会导致孩子血压、心率、荷尔蒙升高,导致孩子对新刺激更容易产生负反馈,压力调节能力低下,进而引发易怒、反社会行为,给孩子创造一个非暴力环境,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那些不希望被他习得的行为。

❷共情并疏导情绪

宝宝的情绪不应该被压抑,情绪并没有好坏之分,不应该被评价筛选,接受理解孩子的情绪变化,引导孩子直面情绪,把情绪危及变成成长的机遇,通过音乐、艺术、运动的熏陶调节情绪,家长的耐心沟通和陪伴当然也是很有治愈力的。

❸减少冲突机会

在冲突发生时引导孩子思考不同的解决方案,比如“让弟弟先玩那个玩具,我们玩先玩这个玩具好吗?”、“我们玩一下谁都不许动,赢的人先玩?”

不让宝宝观看含有暴力内容的电视、动画或者应用,提供尽量丰富的资源减少争抢的可能,丰富孩子的业余生活,开阔孩子的视野,有见识的孩子更不容易执着于一些小物的争抢。


欢迎关注公众号“旺宝家”,这里有海量的早教资源免费下载,还可以跟旺宝爹妈一起聊聊育儿那些事儿哦~



哇,看到这个问题时,我一下子就有了似曾相识的感觉,因为我的小儿子今年三岁半,这几天才在幼儿园被抓破脸,所以看到题目自己感同身受,感触颇深。

儿子三岁刚入园时有一次被打了,脸也被抓伤了。老师提前打电话给我说了此事,可能是考虑下午接孩子时有一个心理准备吧!老师告诉我是哪个孩子抓的,我一听,这孩子我知道,他们是同一天参加入园前生活体验的,看上去性格活泼好动,他的妈妈也见过了,性格大方温和。等到下午放学接孩子时,我看到自己孩子脸上有个小抓痕,伤口不深。孩子似乎已经忘记了被抓伤这件事,两个还在一起开心的玩耍。抓人的孩子母亲主动过来跟我道歉,并说他的孩子他回家一定会好好教育的。有了这样的处理方式,我就对自己的孩子说:“没关系的,他也是不小心碰到你的,他下次会注意的,你以后也要注意躲开一下,学会保护自己好吗?”小宝懵懵懂懂的点了点头,这事也就这么过去了。

最近又被抓破脸,有几处伤痕且已经出血。下午去接孩子时,老师同样把我们和孩子留了下来。老师当面向我们说了孩子抓人和被抓的经过,还没等我开口说话,抓人孩子的母亲就笑着抱起自己的孩子说:“哎呀,乖宝呀,你怎么又抓人了?妈妈让你不要抓小朋友嘛。”说完就在自己孩子的脸上亲了一口,孩子羞羞答答的抱住妈妈说:“不,我不。”妈妈也不说话了!

是的,妈妈全过程面带微笑且语气温和地“教育”自己的孩子,没有过来看一眼我的孩子的伤势情况,也没有说一句抱歉的话。我安慰了一下我的孩子,然后我就问老师说这个孩子除了抓我的儿子,还抓过别人吗?老师说抓过,我说:“说明不是我的孩子的主要责任呢?孩子年纪还小,不懂事,家长不能不懂事,我们送孩子来幼儿园,是希望首先给孩子一个安全保障,今天他被抓伤这么厉害,是谁的责任呢?如果说是老师的责任,也说得过去,孩子是交给老师的,但是老师只是一个引导者,孩子那么小,真正需要严格教育孩子的人是家长!”抓人孩子的母亲,此时又对自己孩子说你看吧,你不听话闯的祸,妈妈在这受累。我看着那个妈妈说:“当然,你也可以说我孩子胆小怕事,不会还击,但是我不会以你教育孩子的方式去惩罚我的孩子,我不会告诉他说有人抓你,你就去抓他,这样以暴制暴教育出来的孩子和那些经常抓人,打人,令人讨厌的孩子又有什么区别呢?”那位妈妈看着我,一句话没有说。

最后,我对老师说:“希望老师也能告诉家长孩子在幼儿园的不良行为,如果有些话老师面子上不好说,可以请园级相关领导参与干涉,要不然打人的孩子依然打人,他也感受不到老师家长的批评指正,受人欺负的孩子永远受欺负,长此以往,对孩子心理上也会造成伤害!”

人常说,通过孩子看父母。孩子的言行举止体现出了父母的教育方法和理念。第一个孩子打人,我并没有苛责或为难他们,因为我相信那么大的孩子,相互之间打闹玩耍,抓到碰到很正常,因为他的家长是有教养的;第二个孩子同样打了人,我却义正言辞地进行指责,因为我看到了孩子的这些问题,是家长过于娇惯造成的。长此以往,受伤害的可能不止这几个孩子。

我们的孩子就是来到人间的天使,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提供他们什么环境去影响他们,他们就怎么成长!同样,我也不会用别人的错误言行举动去惩罚自己和孩子,我只会通过恰当的渠道去干预问题孩子的家长。




先看情况吧,我女儿总被一个小姐姐撞倒,碰到,抢玩具。之前我总觉得小朋友不是故意的,所以总说我家娃“姐姐不是故意的”“轻轻碰下没事的”“玩具给姐姐玩一会”对方家长也打个哈哈就过去。时间久了女儿变得更胆小,然后也不说什么,开始我以为她变乖啦。直到有次我发现那个欺负她的小姑娘实打实的踹我女儿肚子两脚,当时真的很火,反手就给那娃腿上一巴掌,并且很凶的警告她不可以欺负妹妹,她那样踢人会让妹妹受伤的。那小姑娘就跑了,后来那女孩再也没欺负我小孩了。我娃很高兴我帮她忙,经常说“姐姐不欺负我啦!妈妈以后别打姐姐,姐姐会疼的。”我就给她赔礼说:“妈妈错了,妈妈不应该动手。”但我其实心里不为自己冲动打了那娃一巴掌而自责,有时候真的要特殊情况特殊对待。




谢谢邀请。作为一名家长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当自己的孩子回家告诉我这个事的时候,作为家长应该做的事:

(1)我会马上安慰孩子的情绪,给孩子清洗身上的伤口和脏污。先让孩子发泄不满,安抚孩子的心灵。注意孩子的表情和态度。抱抱孩子,用热毛巾洗脸。

(2)等孩子发泄完了,情绪稳定了。我就问孩子这个事的来龙去脉。帮助孩子理清这个事件的原因,发生地点和发生时间。

(3)和孩子平等对话,问孩子的想法是什么?他希望这件事怎么处理。让孩子自己先有自己的想法或表达自己的情绪。

(4)家长要去找到可以了解的人问明情况,确认孩子发生被打的经过。

(5)家长这个时候可以来引导孩子来讨论这个话题:(让孩子多说)

1、我们被打,分析这个事件的原因是什么?学校是怎么处理的。

2、我们自己是否向老师反映了?老师是怎么说的?同学们是怎么说的?

3、告诉孩子,我们家长是要去解决这个问题,避免下次同类事件发生。

4、我们是准备怎么处理这件事?是讨回公道?是打回来?让孩子选择。

5、我要问孩子,我是否去找对方的父母交涉一下,你看如何?让孩子选择。

6、如果是严重问题,家长会和当事人家长,以及学校沟通,让孩子看我们怎么处理。

7、如果不是严重问题,我们做家长也要给孩子明确答复,我们是不是要和那个小朋友沟通一下,问问他为啥打我们。你看看这样处理你满意吗?让孩子觉得家长给他安全感,给他支持。

8、问问孩子是否需要加强锻炼,别人就不敢欺负我们了。引导孩子加强锻炼,用强壮的身体对付他们。

9、如果知道是自己孩子引起的冲突,就要心平气和的说,下次我们不要这么做了,该我们道歉的,我们要道歉,该别人道歉要别人道歉。

10、告诉孩子,下次遇见这种情况,应该马上逃离现场,找老师和家长。

11、准备一些美食安慰孩子,通过这事告诉孩子,父母这里是你的依靠,是你安全感的保障。


家长遇见这类问题,先要安慰孩子,落实情况,要正确引导孩子,加强体育锻炼的引导,教会孩子如何逃避风险,及时向学校反映问题,给孩子以信心和支持。做到这些,这些事就能圆满解决。


希望能满足你的要求。你的关注和评论是对我最大的支持。




以下建议适合三岁以上孩子

一、心理暗示:告诉孩子,不要害怕冲你吼的人

不要害怕冲你吼的人,看见对方要动手,先想办法躲开。

为孩子的解读——这不是怂,是保护自己,安全永远第一。

其次,想一想,这个人为什么生气?他要得到什么?如果是玩具,为剥夺别人的东西,他没有道理。

但是,如果他生气的不得了,让他玩一玩也是可以的。好汉不吃眼前亏,这才是识时务的聪明孩子。

为家长的解读——不害怕,是心态的胜利。这样,孩子才能应对接下来的矛盾。



二、思考:为了避免受害,要想办法解决问题

避开一段距离,努力弄清楚原因后。

接下来,想办法和他交谈。

如果为了玩具、食物或者实物?——开始谈判:

可以选择交换。你可以拿什么跟我交换?这样既有玩具可以玩,又可以避免冲突。这是一个万能方法,要多用。

如果对方没有原因——不好意思,没有必要和粗鲁的玩耍,离开他寻找新伙伴。

为孩子解读——为解决矛盾的孩子,首先绕开比你强大的,有些人不值得你和他争取。

为家长解读———能用聪明才智解决问题,才是孩子的成长的武器,而不是暴力。



三、方法:学会求助,借力也是解决问题方法

当你够不着东西,会想办法借用工具,不是等自己长高以后。

当你面对解决不了的问题,也要学会求助,告诉他们。老师、朋友、家长,身边爱你的人。

孩子——求助不是不勇敢,是更好解决问题的其中一个办法。

家长——我们的支持,不是替孩子打抱不平,是这件事能给孩子带来什么经验或教训、方法或技能。这才是终身受益的课堂。



睿智的家长不教孩子打回去,因为山外有山,父母不可能终身陪伴。

让孩子想办法用智慧和方法解决矛盾,这才是教育大计。




自己的孩子被别的孩子“打”了,或者是自己的孩子“打”了别的孩子,是每一位家长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的一个过程,尤其是自己的孩子挨了“打”,父母的心里都会特别难受,那么怎么处理才合适呢?

作为两个孩子的父亲,我也经历过多次这样的情况,对于这个问题,分享一下我的看法。

“动手”是孩子表达自己诉求的天性

年幼的孩子,尤其是低龄的幼儿,因为语言表达能力欠缺,更多会选择采用行为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诉求,比如想要某个玩具、喜欢某个人,很多孩子往往会选择“动手”的方式来传递自己的诉求,而且孩子无法把握力量的轻重,很容易出现下手过重的情况,但是孩子基本上都是不带恶意的。

我女儿小时候也有动手打人的习惯,当然,她只会对特定的几个大人有这样的行为,尤其是我的一位好朋友,很找孩子喜欢,每次跟我女儿一见面,我女儿就会笑呵呵的扑上去打两下,其实,这是孩子表达她的喜爱之情。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动手“打”人的动机不同

对于3、4岁以前的孩子而言,动手“打”人都不会带有主观恶意的动机。

1岁以内的孩子,即便出现了触碰、“打”到其他孩子的行为,也是孩子无意识的探索行为过程中,不受控的行为结果,对于这样的情况,家长完全不用在意,只要做好孩子之间的隔离保护就好了,毕竟,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根本就不懂的一起玩,所以,也没必要一起玩,家长也可以用一些玩具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让孩子有东西可以玩,自然会降低行为探索对他人造成影响的概率。

2岁左右的孩子,自我意识开始成长,对于身边的玩具、零食等物品,会认为是“我”的,尤其当几个同龄孩子在一起的时候,看上了别的孩子手中的玩具,孩子还没有物权的意识,喜欢就会冲上去伸手拿,发生争抢的行为,这种时候,难免会发生一些身体接触,导致部分孩子挨“打”。

3岁左右的孩子,开始进入社交需求增长期,孩子之间的交往增多,但是还缺乏足够的规则意识和自我约束的能力,而且大多数孩子的语言表达还不够顺畅,一旦发生争抢玩具的情况,很可能情急之下发生动手的行为。

低龄幼儿的“打”人行为,应该以教育、行为约束为主

对于4岁以前的孩子,处于性格、习惯的启蒙培养期,需要通过教育、示范、环境训练的方式来帮助孩子建立行为规范和规则意识,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的“打”人行为,家长及时的进行教育、指引就好了,如果孩子不服从管教,可以通过剥夺孩子玩玩具的权利、约束行为自由等方式,让孩子意识到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

当然,也有一些特例,因为家庭环境宠溺孩子,没有及时的进行管教,会有一些孩子存在恶意抢夺玩具、欺负别的孩子的情况。

二宝(元宝)2岁的时候,我经常带他去社区的幼儿活动室玩耍,有一个看上去3岁多的小姐姐,经常抢别人的玩具,有一天在活动室又遇上了,元宝每拿起一个玩具,这个小女孩就一把抢过去,来回了7、8次之后,我看对方的奶奶坐在那里只管笑、无动于衷的深情,终于忍不住了,抓住小女孩的手跟她说,如果再抢弟弟的玩具,叔叔就会揍你了,她奶奶赶紧把孩子抱走了,此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都没有见到过这个小姑娘了。

4岁以上孩子打人,需要及时进行惩戒

4岁以上的孩子,一般都已经上幼儿园了,熟悉群体环境,接受了老师的管教约束和社交能力的训练,这种情况下,如果孩子仍然有打人的行为和倾向,则需要家长及时的进行管教和惩戒。

具体的做法则根据孩子的年龄段来确定,越大的孩子,惩戒越严格,才会有效果。

帮助孩子建立自我保护、反击的意识很重要

孩子之间会建立交往的认知模型,尤其是上了小学以后,有些孩子性格软弱、逆来顺受,一旦受欺负,让对方孩子意识到你的孩子很好欺负之后,会形成继续欺负你孩子的习惯,对你的孩子身心发展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

因此,作为家长,一定不要忍让和委屈求全,当出现这类情况的时候,首先要跟对方父母及时进行沟通,让对方父母对孩子进行约束管教。另一方面,你需要教育自己的孩子建立自我保护的意识,遇到被欺负的情况,要及时的反抗、反击,不要纵容对方的恶意行为。

我女儿以前也是一个性格柔弱的孩子,少不了受到一些性格乖张的孩子的欺负,遇到这样的事情,我们都会鼓励孩子打回去,只有反击,让对方知道痛,才可能在再次想要打你的时候有所忌惮。女儿上了小学之后,同样有遇到同学欺负的情况,后来我送孩子去学跆拳道,刻意训练她的反抗、攻击的能力和意识,后来有一次她的一位男同学抢她的文具,被她一脚踹到课桌底下去了,从此,再也没有同学敢这么对她了。

我是元宝爸爸,教育实践家,多平台原创作者,分享专业的育儿、教育知识!欢迎关注我,留言咨询或讨论。未经本人授权,请勿转载,谢谢!




如果我的孩子被别的孩子打了,我第一要做的事情就是先确认孩子受伤没有,先确定一下是否给孩子的身体造成了伤害,如果是比较严重的伤害,需第一时间把孩子送入医院救治。

如果孩子受的伤是轻微伤的话,在慢慢的教孩子解决这件事情。

首先我会安慰一下孩子,抚平孩子被受伤的心灵,让他的情绪能够平和一下。

其次跟他了解一下事情的来龙去脉,如果自己孩子确实做的有不对的地方,一定要教育孩子以后改正。

告诉他无论过错方是哪一方,打人肯定是不对的,当自己被对方打了时,他应该怎么应付?我认为可以分四个步骤

第一,首先躲避,只有你快速及时的躲开了对方的拳头,才能有效的避免被他伤害。

第二,如果他没有进一步进攻的动向,那你就选择忽视他,远离他。

因为有时候你过多的语言挑衅以及其他的反应会让那个施行暴行的孩子更加的兴奋,从而他才会变本加厉,而你这个时候的对他的这种无视,会让他有一种挫败感,从而就会丧失继续进攻你的兴趣。

第三,要及时的把这件事情反馈给家长,包括自己的家长以及对方孩子的家长,只需要如实地陈述实情就可以了。在这有一点需要值得提醒的是,无论您的孩子做的是对还是不对,一定要耐心的去教育孩子,不能一上来就开始对孩子劈头盖脸的一顿训斥和责骂。

第四,我认为也是最实际的,当对方一而再,再而三的进攻你时,一定要及时的反击,首先给予口头警告,如果警告无效的话,就一定要反抗,勇敢的回击对方。

告诉孩子不用害怕,自己不是最先动手的那个人,也不是不讲道理的那个人,所以,就一定不要做最窝囊最受气的那个人!家长永远是他最坚实的后盾!

不过需要提醒孩子的是,不要用任何武器,包括棍子,砖头,树枝,以及其他尖锐的东西,除非万不得已,情形危急!以免失手把对方重伤,造成难以弥补的惨剧!

突然间想起一句话:不伤人是一种教养,但不被别人伤害是一种气场。

不进一寸,也不失一毫

现在很多的校园霸凌现象,都是从第一次的第一拳开始的。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大都是孩子胆小怯懦,不懂或者不敢反抗,而家长又疏忽对孩子的关注,这才会助长霸凌现象越来越严重!

记得有一次李玫瑾教授就被别人问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如果你的孩子受到了欺负,你会怎么教育呢?”

她直接这样回答的“打回去!”

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平平安安的长大,不希望他受到任何外力的伤害,当家长不在他身边保护他时,他遇到了来自他人的伤害,那就需要自己保护自己,保护自己的身体安全,是另外一种形式的对自己负责!

我是京京宝妈,专注于孩子的家庭教育,如果对您有帮助的话,记得关注我哟。




最近,入园季,每天都看见很多家长说自己家宝宝去幼儿园被别的孩子咬了,或者抓伤了,或者打人了等等。

看着我家俩孩子,我就在想,这不是我家的常态吗,现在娃们两岁多,几乎每天都会因为抢东西争吵哭闹,两岁前打的特别严重,不会把脸挠破了,就是把手、胳膊、大腿咬伤了,她们咬的是真狠,都一个月不带好的,那那血印,看着都疼。

都是亲生的,能咋办,真的一点儿分寸没有。几乎每天都在教她们如何正确表达情绪,表达诉求,但是一碰上抢东西就失控啊。

你说要是给别的孩子咬那么严重肯定得带人家去医院检查一下吧,但是自己家孩子总这样,基本就是弱化处理了,最主要的你知道是什么吗?

孩子们根本不记仇啊,她也不觉得是被欺负了什么的,秒打秒好的,一会儿就跟没事儿人似的俩人又疯闹去了。

所以,我觉得还处于这个阶段的孩子,他们真的不是恶意的,只是还没学会正确的表达,家长要做的就是不断的引导、示范。

但是,如果是大孩子,而且总欺负人,我会教孩子这样做:

大声的跟对方说,你这样做不对,我会很生气。

大声说我会告诉老师。

如果不管用,对方还总找麻烦就果断的反击。

平时在家就多次重复,也要让孩子多锻炼,身体更强壮,这样挨欺负的几率也会变小。

其实小孩子打打闹闹蛮正常的,像我家一过两岁半就好多了,比之前好太多了,几乎不怎么互咬了,俩人能愉快的玩一两个小时不争吵,我相信慢慢孩子都会变得越来越好,只要家长正确引导。

我是一个混迹育儿圈10年终于得以自己施展拳脚的双胞胎宝妈,是朋友圈中的辅食达人,育儿小百科,爱生活爱分享,正能量爆棚的我期待与您一起同行,在育儿育己的路上共同学习成长哈。记得帮我点赞关注哦哈,谢谢!




各打五元去玩吧!




我的天,神暗示。头条是在我的手机上安装了窃听器吗?刚刚我女儿跟我说他们班上有一个小朋友打了她,我还正在询问细节呢~就出来这个问题回答~~神了。

我女儿的事情我已经解决了,首先,小朋友才一年级,对他们来说,大家都还太单纯,没有恶意,所以大人也没有必要听见小朋友说怎么了,就夸张放大事件。然后我问了他事情经过,从事件本身去跟他分析,谁对了,谁错了,小朋友还不太能全部复述事件经过,所以,讲一下基本的对错就可以了,他自己可以判断的。

千万不要小孩儿一说,大人就大惊小怪,如果事情一不小心闹大了,对小朋友跟朋友的相处都会出现问题,而且,可能还会吓到小朋友~~~差不多就可以了,小朋友之间,有点小碰小闹的,正常。

如果一个小朋友经常受欺负,那也要引起重视,是不是学校里整的有恶霸??或者自己孩子性格太软弱~~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7

标签:家长   孩子   都会   打人   社交   小朋友   冲突   情绪   女儿   正确   父母   玩具   妈妈   老师   情况   宝宝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