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布雷被称“智囊”,他是怎样的人?

陈布雷,浙江慈溪人,才采出众,文章锦绣,时人称“文曲星”下凡,是蒋介石的文胆,首席智囊,有国民党第一支笔之称。

比如日本侵华时,蒋介石发表了抗战宣言,其中有“如果战端一开,那就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这些话就出自陈布雷之手。



陈布雷深受蒋介石的器重,被蒋介石称为“当代完人”,谁料,在抗战胜利,内战爆发之际,他却选择了自杀。

是什么原因促使陈布雷走上了不归之路?他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陈布雷,原名陈训恩,21岁浙江高等学堂毕业后,进入报社当了记者,期间发表了抨击北洋军阀的黑暗,鼓励年轻人闹革命的文章。

孙中山在海外发表的《临时政府宣言》,率先译成中文发表的就是陈布雷。

取布雷的笔名,其含义就是大声唤醒民众。

陈布雷逐渐成为了南方文坛的领袖,其才华受到蒋介石的关注。

1927年,经陈果夫的介绍,他和潘公展一起到南昌面见蒋介石。原来蒋介石想找一个为自己“捉刀代笔”的秘书,想从他和潘公展之间挑选一个 ,经过考察和测试,陈布雷最终被选中。

后委任其为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处书记长,浙江省教育厅厅长以及中央宣传部副部长等职,此后和蒋介石有了21年的不解之缘。



陈布雷是一个旧式文人,具有愚忠的传统思想。对蒋介石忠心耿耿,但为了工作,有时候会出卖自己的良心,写一些言不由衷的文章,这让他陷入深深的自责中。

比如西安事变时,陈布雷本来同情张学良和杨虎城,但在蒋介石的授意下,不得不写一些贬低张学良和杨虎城的文章,违心塑造蒋介石的高大形象。

由于两种不同思想的激烈碰撞,撕裂了陈布雷的性格,使他陷入失眠,彷徨和绝望的泥沼不能自拔。

据说他整夜睡不着觉,大把大把掉头发。

到了1948年,宋美龄去美国访问归来,特意为他带回了美国安眠药,由此可见,陈布雷的神经衰弱已达到了严重的地步。

1948年11月13日,在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陈布雷写下的遗书,一下子吃完了宋美龄带回来的进口安眠药,解放战争隆隆炮声终于没能唤醒陈布雷,他永远闭上了眼睛,时年58岁。

对于陈布雷之死,国民党官方给出的结论是“感激轻生,效忠党国”

史学家却分析,陈布雷之死是性格上的原因。据说陈布雷的性格很偏激,情绪激动时,曾把自己襁褓中的二女儿陈琏,从窗户直接扔了出去,幸亏院内有一堆杂草,否则小女儿当场就被摔死了。



有道是“虎毒不食子,陈布雷为什么要摔死自己的二女人呢?

原来在生二女儿时,陈布雷的第1任妻子杨品仙因难产而死。陈布雷认为是二女儿害死的妻子,情绪失控之下把没满月女儿扔出了窗外,幸亏女儿大难不死。

清醒后,陈布雷陷入深深自责中,为女儿起名为“怜儿”。

据此有人推论,陈布雷自杀是外部因素引起的情绪失控。这话不无道理,在当时解放战战争之际,国民党连连失利,失败已成定局,蒋介石做好了逃台的准备。

陈布雷从心里不想离开大陆去台湾,从效忠方面来讲,要追寻蒋介石,一边是故土难离,一边是忠孝不能两全,左思右想没有一个万全之策。

就在陈布雷痛苦万分时,蒋介石的一次会议无疑是压死骆驼的一根稻草。

据说在陈布雷自杀前半个月,在一个小型规模的会议上,蒋介石当着高级将领,含沙射影说道:“在座的各位都知道,近来局势于党国很不利,至此千钧一发之际,更需同志们精诚团结,同仇敌忾!而绝不允许任何人有涣散军心动摇斗志的言论和行动。

紧接着蒋介石的声调提高了8度,他说共产党的宣传很厉害,连布雷先生这样的人,居然也会受共产党的影响,我们万万不可轻视啊!

蒋介石接着又说,我还要向大家说一件事儿:“有人曾对我说,说要让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陈果夫,加上宋美龄,每人拿出5亿美元用于国家,这是什么话啊?”

蒋介石越说越来气儿,声音逐渐提高:“宋子文有什么钱?孔祥熙有什么钱?至于夫人吗?那就更没有钱了!”



向我提这样的建议,显然是受了共产党的蛊惑,这样的言论,只会给党国带来危害,有利于共产党。

蒋介石虽然没有讲明提建议的是谁,大家都猜测是陈布雷。

此时蒋介石形象在陈布雷心中彻底崩塌,当一个人失去精神支柱时,整个人也就垮了,加上失眠和超负荷工作的助推,种种负面情绪的叠加,促使陈布雷走向了不归之路。




陈布雷,浙江慈溪人,因为和蒋介石同属于宁波地区,成为蒋介石最为信任的人。

我经常在头条上,把蒋介石说成是浙江军阀,可是很多人不信。不妨去蒋介石侍从室看一看,有几个外省人。

蒋介石重用湖南人薛岳、贵州人何应钦、江苏人顾祝同、江西人刘峙,实在是浙江没有那么多的优秀人才,那是权宜之计。真正为蒋介石信任的人,还是陈诚、胡宗南、蒋鼎文、张静江、陈立夫、戴笠等等。

蒋介石手下的保镖,全部是浙江奉化县七大姑八大姨带来的亲戚;蒋介石的办公室里写文件的,也大都是浙江人。

蒋介石有四大秘书戴季陶、陈布雷、陶希圣、秦孝仪,前两个是浙江人,后两个是河南人和湖南人。戴季陶和蒋介石是一起扛过枪、一起嫖过鸡的人,两人穿一条裤子都嫌肥。陈布雷1927年蒋介石掌握大权才入党,依旧得到了蒋介石几乎全部的信任。

可是,就是这一份信任,压垮了陈布雷,间接导致了陈布雷最终的自杀命运。

1948年,任何一个有良心的文人,都早已恨透了给中国人带来内战和饥饿的蒋介石。陈布雷也有良心,但他也有忠心,这让他很痛苦。

陈布雷刚刚加入国民党时,他的好友郭沫若写了批评蒋介石的文章,被蒋介石通缉只好逃到日本。抗战爆发,陈布雷对蒋介石说“委座,据说,郭沫若这些年没有再搞政治,他主要是埋头研究殷墟甲骨文和殷周的铜器铭文……学术成果在国际上很有影响。现在,他想回国参加抗战,所想请示委座……”。同时,陈布雷还拿出了郭沫若这些年的研究成果,就这样,郭沫若得以回国,并且在国民党中央任职。

陈布雷有良心,更是表现在对抗日的态度上,最有名的“如果战端一开,那就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就是出自他的手笔,不过分地说,陈布雷用一支笔,激励了无数中国人奋起抗战。

在受命蒋介石编写《西安半月记》,陈布雷不得不昧着良心写下了杨虎城张学良企图弑君夺位、蒋介石镇定自若最终化险为夷。当时,陈布雷在日记中写下了:“余今日之言论思想,不能自作主张。躯壳和灵魂,已渐为他人一体。人生皆有本能,孰能甘于此哉!”

为独夫民贼工作,对于有良心的陈布雷来说,是极其痛苦的。周总理曾劝他,“对布雷先生的道德文章,我们共产党人钦佩;但希望他的笔不要只为一个人服务,而要为全中国四万万同胞服务。”

抗日战争中,陈布雷可以说服自己是为抗战工作,因为蒋介石毕竟是抗战领袖。可是抗日战争后,陈布雷身处中枢,耳闻目睹了国民党的政治黑暗、官吏腐败、经济凋敝、丧失民心,而他昔日为之服务的领袖,则成了人民公敌,成了四万万人追求幸福的最大障碍。陈布雷的内心,越来越煎熬。

陈布雷曾用“三从四德”的道德观念说服自己,他在日记中写道“嫁人的女子,难违夫子”。这种矛盾至极的心态,发展到最后,就是抛弃这一切,彻底离开这个世界。

直接压垮陈布雷的有两件事。

第一件事,陈布雷发现自己的女儿陈琏和女婿一起投靠了共产党,并且试图从他这里得到机密。女儿都当了左派,都要反蒋介石,这让“不事二主”的陈布雷如何自处?

第二件事,陈布雷为了支持蒋氏父子的“货币改革”,把毕生积蓄4000美元拿出来换成金圆券,不久后,这些金圆券全成了废纸。陈布雷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蒋政府的必败无疑。

陈布雷没有钱,所以不可能学刘峙或者蒋鼎文跑到香港做生意,甚至还能继续发大财。

蒋介石军队在三大战役中兵败如山倒,美国主子又准备给国民党换总统,这样纠结的状态下,陈布雷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与这个世界彻底告别。

陈布雷不知道的是,1948年刚刚结束,蒋介石就公开宣布进行和平谈判,不久后下野。随后,4月1日,南京政府派出由张治中(首席代表)、邵力子、刘斐、章士钊、黄绍竑、李蒸等人赴北平进行谈判,最终谈判破裂,这些顶级知识分子,最终成为了建设新中国的一份子。

陈布雷是一个老派知识分子,“忠君”思想害了他,反而是像胡适那样把灵魂卖给美国人的人,在蒋介石还有挺直腰杆的机会。




“如果战端一开,那就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这是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老蒋庐山讲话最知名最精彩的一段,而这等慷慨激昂的语句,老蒋自己是写不出来的,它实际出自“委员长侍从室第二处”主任陈布雷之手,作为国民政府当时最高的权力中枢机构,侍二处主管政治和党务,你还能说陈布雷仅仅是个“智囊”吗?




(电视剧《解放》里的陈布雷)


老蒋第二次下野是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次年初复出后并没有重任国民政府主席,而是专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但掌握实际权力,因此始建于1933年的“委员长侍从室”成为真正的权力中枢。该机构逐渐扩为三个处与侍卫长室,性质类同于清代中期出现的“军机处”,而陈布雷从1936年1月担任侍二处处长直至抗战胜利整整九年,堪称最受信任的核心幕僚,而主管军事的侍一处主任却换了N个。


陈布雷乃是浙江慈溪人士,本名陈训恩,“布雷”是叱咤上海报界时的笔名,以后也就叫开了。1911年陈布雷自浙江高等学堂毕业后即投身上海报界,因才华横溢以及笔锋犀利,很快就成为享誉上海滩的知名记者,年仅22岁,后转到《商报》做编辑主任,是批驳北洋军阀黑暗腐朽统治的文化先锋,颇受当时文化界和报界的推崇,名动上海滩。




那么这个文人是如何入仕的呢?乃是北伐军打到南昌时,老蒋颇感身边缺乏过硬的笔杆子,而曾受孙中山嘉许的陈布雷成为非常合适的人选,遂遣元老邵力子去上海邀请陈布雷、潘公展两位报界名人去南昌会面,蒋在谈话中很有礼贤下士的姿态,陈布雷大受感动,自此留在帐下以供驱使,不久即为老起草了著名的《告黄埔同学书》,文章一气呵成,老蒋欣赏之极,这还是1927年夏天的事情。


所以陈布雷首先是老蒋的所谓“领袖文胆”,同时也逐渐成为“GMD内第一支笔”,从1927年到1948年整整二十一年中,老蒋发表的绝大部分文告,皆出自陈布雷之手。不过在早期,陈布雷还算不上老蒋的“头号智囊”,这个位置属于后来横死武汉街头的杨永泰,仅就军事和政治大势而言,陈布雷并非职业政客和权谋家出身,尚不能给老蒋在大政方针上出谋划策,更多的是一个“幕僚”的角色。


(陈布雷)


陈布雷为人正直清廉几无私心,所以个人操守非常之好,加之唯蒋之命是从,因此是老蒋非常欣赏的那种核心和贴身幕僚,逐渐成为国民政府在宣传战线上的“总参谋长”,也干过好些违心的事情,比如为蒋编写《西安半月记》,美化其在西安事变中的表现等等。对此陈布雷自己也比较痛苦,曾言及:“不能用我的笔达我所言”,为人捉刀是苦恼的”。


杨永泰被暗杀后,陈布雷也有参与政治事务当中,比如兼任宣传部副部长、GMD中央秘书长等职务,他从政的本意是以文字为政治服务、为老蒋个人服务,然而随着老蒋独裁权力的不断增大,陈布雷的位置也越来越重要,在政治中也越陷越深。从担任侍从室二处主任起,他已事实上成为老蒋的“军机大臣”,但更多体现在文化和宣传领域,以及处理方方面面的关系,军政大事涉及不多,毕竟是外行。


(文武二陈)


陈布雷身处权力中心,然能行事谨和廉洁自律,恪守自己的行为准则,并且痛恨重庆政府、南京政府官员的腐败现象,在GMD内算是一股清流,他对老蒋忠心耿耿,而老蒋也对其比较尊重,其良好的政治操守连周公都表示赞许。但是陈布雷与杨永泰不同,他在老蒋的军政决策中不起主要作用,更多是一名执行者的角色,但是确为老蒋的独裁统治服务也是历史事实,尤其是在粉饰老蒋形象、在反G的政论方面,还是有一定责任的。


侍二处其实涵盖的业务不少,下辖侍四组、侍五组、侍六组共三个组,在陈布雷的领导下,分别负责政治、经济、党务等领域,也包括老蒋亲自交办的其他机密案件,而侍六组则是后成立的情报单位,是重庆当局各类特务组织的会议召集单位,组长唐纵更是老蒋的红人。所以侍二处那是连戴笠都不敢招惹的部门,财政部长孔祥熙一旦看见“侍二处”请款的条子,从来不敢耽误立马给钱,可见陈布雷的地位和权势。


(电影里的陈布雷)


抗战后期侍从室还成立了一个机要组,由老蒋直接掌握同时由陈布雷指导,专门处理老蒋的机密往来电报,以蒋的秘书毛庆祥兼任组长,可谓军机重地。抗战胜利以后,委员长侍从室虽然名义上撤销,但各处各组都转划入国民政府主席直辖的军务局和政务局,权力仍然不小,比如侍一处就被改制为军务局,1948年再改称“总统府军务局”,仍以俞济时担任局长。


作为一个旧知识分子,陈布雷内心深处“士为知己者死”的封建思想很严重,到解放战争期间,他目睹了蒋政权的政治黑暗、官员腐败和失去民心,但仍然秉承从一而终的态度继续为蒋服务,当然,其所见所闻对内心的冲击和撕裂也是非常大的。他不介入派系倾轧,也不许自己的儿女从政,结果女儿陈琏1939年就秘密成为了共产党员,1946年曾遭逮捕,而老蒋却亲自下达了特赦令,这待遇不是一般人能有的。




陈布雷嗜烟,恐怕也是敢在老蒋面前吸烟的少数几人之一,而且长期超负荷的工作,也使他的健康状态每况愈下,他在给老蒋的遗书中曾经写道:“今春以来,目睹耳闻,饱受刺激,入夏秋后,病象日增,神经极度衰弱”。所以,陈布雷最终选择自杀身亡,原因其实是多方面的,既有心理上的矛盾,也有身体上的痛苦,尤其是眼见大厦将倾而自己又无力回天的时候,或许“死谏”是唯一的解脱办法。


电影《大决战》里面陈布雷尝试劝谏老蒋的桥段也并非完全杜撰,从他的日记来看,抗战胜利以后老蒋越来越刚愎自用,根本听不进别人的意见,所以他的劝谏更是无济于事。1948年11月13日,淮海战役打响一周后,万念俱灰的陈布雷在病情的折磨下,在南京寓所选择服用安眠药自杀,年59。





陈布雷被称为“总裁智囊”和“领袖文胆”,甚或被誉为“国民党第一支笔”,被蒋视为心腹,倚为股肱。

可是,在陈自己心中,他始终是一个文人,一个能够用笔、也最应该用笔书写一篇篇锦绣文章的文人。

1928年,蒋介石曾想任命陈布雷为秘书长,却被陈立夫一句“陈君书生,繁剧似非其所堪,不可强以要职”所劝阻,但是蒋仍想重用陈布雷,所以问他,让你自己选,你想任何职?

陈布雷想也没想,便说自己想“以新闻事业为终身职业”,如果实在不行的话,我愿意给你当私人秘书,也不用给我什么高官厚禄,只要能够帮助到你便好。

这话如果是一个惯于政治钻营或稍微对政治有所掌握的人所说的话,或许是三分真七分假,可是当时的陈布雷投蒋不过一年,也没浸淫过官场,所以他的话最少也是七分真三分假。

陈布雷的这“三分假”,假在何处?

他作为一个所谓的“书生”,辛辛苦苦读书,所为者何?也不过是“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罢了,出则为将,入则为相,恐怕也是他心底的理想。

否则的话,他也不会在1927年千里迢迢赶到南昌,在张静江的引荐下去见了蒋介石。

不过,陈布雷却没有书生的“狂妄”,别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了,即便是一部,也治不了。所以,他才会说如果不能从事新闻事业的话,愿给蒋当一个私人秘书,这是他对自己的认知和定位。

他在政治上是有野心,可是却不会盲目和自负。

他对蒋所说的话,不仅让人看到了他的文人本质,看到了他的谦虚,也看到了他的从政意愿——你要实在想让我当官,那我要给你当私人秘书。

当然,私人秘书终究不是一个正经编制的职务,所以,蒋也没有委屈他,想让他去《中央日报》任主编,好好历练一番。

可是,让蒋没有想到的是陈布雷没有答应,原因是当时《中央日报》的主编彭学沛成绩很好,他不想当一个“宠臣”,不想凭蒋对自己的“宠”去掠夺别人的位置和政治利益。

后来,他去了上海,成了《时事新报》的总主笔。

没过多久,陈布雷便被推选为中央候补监察委员,他知道是蒋又在给他开后门了,所以,又弄了一个“凡入党不满三年者概不得当选中央委员”的提议,试图以此辞不受任,可惜没人支持他。

这个人,确实越看越纯粹。

陈布雷对蒋更是到了愚忠的地步,他曾在给张治中的一封书信中直言不讳地写到:“弟自二十四五年以来,给事于领袖左右,平日谢绝一切应酬,屏绝一切家事,区区愚忠,无非欲腾空此身,俾将全部时间,自早至午夜,全归领袖之支配。”

这也是他后来吞药自尽,被人称为“尸谏”的原因,因为太过于愚忠,所以他要用自己的死去告诫他的领袖——“惟公善保政躬,颐养天和,以保障三民主义之成功,而庇护我四亿五千万之同胞。”

嗯,你好好努力,将来造福万民。

可实际上,他的死不是什么“尸谏”,只是在疾病缠绕和羞愧抑郁的双重折磨下所作出的一个既惊人,却又在人意料之中的决定。

当时,陈布雷可谓是已经病入膏肓,神经衰弱,每日入睡必须得服用三片安眠药。可是,即便吃了三片安眠药,他也睡不安稳,常常半夜醒来,又吃几片,然后才能继续睡。

对此,他已经不胜痛苦,所以,他也常有终结自己生命的想法。

1948年,局势对蒋而言,已经进入了非常时期,所以他在给蒋的遗书中说“自验身心已毫无可以效命之能力,与其偷生尸位,使公误计以为尚有一可供驱使之部下,因而贻误公务,何如坦白承认自身已无能为役,而结束其无价值之一生”。

他说自己投入蒋之麾下,给蒋出谋划策,被蒋所倚重,可是,他虽然鞠躬尽瘁,到了最后却让蒋走到了这个局面,说自己“书生无用,负国负公”。

他因为“不能分公忧劳”而羞愧难当,又因为羞愧难当,终于打碎了自己心底的最后一点坚持,在他自己看来,他辜负了蒋的信任和重用,所以他不该继续够活,他该死。

如不能效命,惟有一死。

蒋对他也确实宠信有加,从一个报纸编辑一跃成为秘书处书记长、教育厅长、教育部次长、侍从室第二处主任,只要他想,他绝对可以成为宠臣和权臣。

可是,他偏偏能守住自己的底线,即便蒋再怎么信任他,任命他为何职,只要他自认难以胜任,便说什么也得推了、辞了。

所以,他是一个纯臣。

陈布雷能写的一手道德文章,更算得上是一个真正的道德君子。

所以,蒋毫不客气地称誉他为“当代完人”。

陈布雷这个人,为人则诚善,为臣则忠君,始终捍卫着自己心中的底线,一生不求名利,又以书生从政,终究难以在政治舞台上操弄风云。

不过,陈布雷如果从文,他的一手锦绣文章定能涤荡一代人心。






在抗战时期,蒋介石的文稿都由陈布雷代笔。1937年7月,蒋介石发表了抗日演讲,其中有这么几句话“如果战端一开,那就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1944年底,在抗战最危急的关头,蒋介石呼吁年轻学生参军共赴国难“一寸河山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

这两篇最知名的文稿都出于陈布雷之手,陈布雷的大才可见一二。在国民党内,陈布雷素有总裁智囊和领袖文胆之称。当然他在国民党的重要性,不仅仅是动动笔杆子,他还是蒋介石最重要的智囊之一。

1926年11月,陈布雷应邀前往南昌,接受蒋介石的面试。在此之前,蒋介石是看过陈布雷的文章的。陈布雷曾经声称:中国是最不适于实行共产之国家,中国革命舍国民党莫属。再加上陈布雷也是浙江慈溪人,自然就比其他候选人更容易取得蒋介石的信任。

当时的陈布雷看上去就是一个埋头做文章的书呆子,毫无政治人物的腐朽气息。当蒋介石问起如何应对上海的工人运动时,陈布雷不卑不亢的回答道:可以以可靠的军队包围上海,从外围造成猛虎出山之势,用帮会势力打头阵做内应,可一鼓荡平。蒋介石深以为然,以陈布雷的文采,公告文书自然不在话下,就这样,他成为了蒋介石的幕僚。



应该说蒋介石的眼光还是比较准的,陈布雷确实是一个埋头做学问的书呆子。他更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于政治氛围非常的不融洽。陈立夫对他的评价是非常准确的,只是一个文人,难以担当政治大任。

陈布雷对政治的险恶几乎一无所知,当然他一生都处在蒋介石的庇护之下,不会有人敢随便对他下手,他也没有机会感受这一切。西安事变结束后,陈布雷接受蒋介石的委托,写《西安半月记》。

这时的陈布雷就显得有一点力不从心了。他对外界的变化毫不知情,当时的张学良和杨虎城企图割据西北地区自立,蒋介石认为他们是犯上作乱的叛逆。陈布雷却认为张杨二人为抗日而兵变,罪不可恕而情有可原。

当陈布雷把这本书写完的时候,他在自己的日记里写道:今日之言论思想不能自作主张,躯壳与灵魂已渐为他人一体。不能用我的笔自主表达,为人捉刀是苦恼的。他的书呆子本性暴露无遗,这也注定了他一生的悲剧。



陈布雷一生没有出过国,留过学,虽然他也向往国民革命,在当记者时经常为革命呐喊,但他骨子里边还是一个中国的传统文人。士为知己者死和从一而终的思想深深的影响了他,这也让他终生都在为蒋介石奔走效命。

作为一个纯正的文人,陈布雷时常也能感觉到自己和政治氛围之间的不合时宜。生逢乱世让他有没有办法彻底的去做一个遁世的文人,这就让他大半生都非常痛苦,毫无快乐可言。

“公以处事,诚意待人”就是他的人生格言。陈布雷在国民党内廉洁自律,从不拉帮结派。当他最初投奔到蒋介石门下的时候,他表示愿意担任蒋介石的私人秘书,不愿意卷入肮脏的政治斗争中去。

在国民党高层,陈布雷的好朋友就是陈诚。两个人都是嫉恶如仇,拒绝贪污腐化的正人君子。在错综复杂的军阀时代,他们自以为正确的一些决定,实际上在当时是行不通的,甚至最后害了国民党。

比如在乱世中用人,是不能用人品来划分的。陈诚在东北时,把几百万伪军全部解散了,认为他们是无耻之人。这些当惯了兵的人不愿意回乡务农,大部分都成了林彪的部下,迅速成就了林彪的百万大军,间接也造成了国民党在东北的溃败。



陈布雷也是一样,他只是以文人情怀来看待世界,于大势根本不通。政治的本质就是妥协,以妥协来成就一些事情。而文人向来主张坚持到底,毫不妥协,最终只能是碰一鼻子灰。

陈布雷的一生都生活在矛盾之中,他既想成就一番大业,又厌恶政治丑恶。他向来不喜欢参加应酬,生活节俭朴素。他希望自己能够帮助蒋介石成就一番大业,又深感自己的无能为力。

尤其是在解放战争中,面对局势的恶化,进一步加重了他的身心痛苦。在三大战役行将结束的时候,陈布雷服毒自杀。他在遗书中强调:去意已决,生无可恋。如果发现有一丝气,万不可救。

就这样,陈布雷成了国民党在大陆失败的殉葬品,就像王国维自杀一样,他们都是为文化和理想而死。陈布雷生前曾交代,自己的子女不要搞参与政治,但他的女儿陈琏和女婿都是共产党员。陈琏曾经被国民党军统抓捕,在蒋介石的授意下才得以释放,最终在文革中跳楼自杀,和他父亲走上了同一条路。




报界才子陈布雷自北伐时期受蒋介石之邀许身麾下,竭尽忠诚二十余年,被誉为“领袖文胆”、“总裁智囊”。然而这位国民党的笔杆子却在1948年11月自杀弃世,举国震惊。

陈布雷踏入仕途之前是一位报人。他才华横溢,文笔犀利,在报界声名鹊起,邹韬奋称他“有正义感、有革命性”。

陈布雷的文采受到时任北伐军领袖蒋介石的瞩目。蒋派邵力子诚邀陈布雷,陈布雷被蒋的礼贤下士所动,从此涉足政坛,历任侍从室二处主任、总统府国策顾问等职。

抗战时期,陈布雷运用他的文笔撰写了大量激情澎湃的抗日文章,激发了全体国人的抗日斗志,陈布雷为抗战做出了贡献,蒋著名的“庐山谈话”就出自陈布雷之手。在文中他激昂写道:

陈布雷为人淡泊,私德高尚。身在仕途却从不追名逐利。他曾言“淡泊为立身之本,宁静为处世要着,能守正,甘平凡”。他文人出身,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对贪弊要官恶习深为不齿。他严以律己,为人低调,可谓谦谦君子。在他离世后,蒋介石痛心称其为“当代完人”。

陈布雷一介书生,对蒋介石的知遇之恩毕生尽瘁回报。蒋介石曾书“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相赠陈布雷,陈布雷感慨蒋“最知我心”。作为蒋的首席侍从官,他尽心尽责,处理堆积如山的公务文件,苦心竭虑,勤勉忠贞。

解放战争时期,社会民生凋敝,国府后方官员贪弊,前方军队溃败,蒋氏政权岌岌可危。面对颓局,陈布雷忧心如焚,夜不成寐。加上超负荷的工作,案牍劳形,身体健康每况愈下。时局的不可收拾深深刺激他,时局危艰,而陈布雷自感自己油尽灯枯,对时局无限绝望。他在给蒋介石的遗书中写道“目睹耳闻,饱受刺激……病象日增”。

1948年11月12日,心力交瘁的陈布雷服安眠药弃世,求得解脱。

陈布雷是个爱国者,也是一个忧国者,还是一个悲情文人。




1948年11月13日,近58岁的陈布雷颤颤巍巍地掏出一瓶安眠药,犹豫再三,伴水吞下,一行清泪沿着脸颊落下.....

半生忠于蒋介石的"一代文胆”,就此终结了自己的生命。

很多人不解,位居高官的陈布雷如何能走出这么一步。

这陈布雷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1、对蒋介石忠心不二,甚至达到了愚忠

文人,读的书多了,就会对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仁、孝、忠、义”等看得非常重,而其中,这个“忠”字更是影响了很多人。

陈布雷,出生在浙江慈溪,从小受封建思想熏陶,骨子里也有着很强的“士为知己者死”的精神。

此人年少成名,1911年从浙江高等学堂毕业时,成绩为全班第四。

而毕业后,正赶上辛亥革命的大潮,陈布雷用一支笔,书写了很多的文章并得以发表,其内容多是支持革命,支持共和,反对封建帝制的文章。

一篇篇有激情的文章,渐渐被世人所认可,就此,闯出来一番名气。

年少成名,好不得意。

陈布雷在其后的生涯里到了最喜欢的工作岗位,在《商报》担任编辑主任。

1927年,命运终于把陈布雷带到了蒋介石面前,不,是他自己跑去的。

那年年初,陈布雷和潘公展一起去见了蒋介石,对于小自己三岁的老乡,蒋介石还是知道的,见面之后,印象更是好,陈布雷过人的文采,稳健的做人,出众的礼仪,给蒋介石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蒋介石正是用人之际,两个大字一批:留用!

为了仕途的辉煌,陈布雷马上加入了国民党,在他看来,国民党是正义之师,而各路军阀是阻挡革命的绊脚石。

当年4月,陈布雷就成了浙江省政府秘书长。

5月,继续高升,到南京担任了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处书记长。

见过升迁快的,没见过这么快的。一边屁股还没坐稳,一边就上调了。

蒋介石要失望了,因为陈布雷发现这不是自己想要的工作:枯燥无味,且充满了数不尽的尔虞我诈。1928年,陈布雷辞职了,成了上海《时事周报》总主笔,并创办了《新生命月刊》。

这才是陈布雷该走的路。

很快,蒋介石一个电话就来了:兄弟,别到处跑了,来我这里,开始当我的秘书。

于是,从1928年开始,跟着蒋介石走了。

一年后,陈布雷担任了浙江教育厅厅长职务。

这一干就是五年,这期间,蒋介石只要有需要,陈布雷第一时间去办,并在1930年兼任了南京政府教育部的次长。

1934年到1935年,是陈布雷的过渡年,担任了一年南昌行营的设计委员会主任。

从1936年至1945年,陈布雷开始再次近距离贴近了蒋介石,担任了蒋介石侍从室第二处主任,还兼职中央宣传部副部长等职务。

这十年,是陈布雷全面了解蒋介石的十年。

十年间,他为蒋介石“牵马坠蹬”,为蒋介石歌功颂德,有时也为蒋介石洗白,比如关于西安事变,陈布雷写了《西安半月记》,把张学良和杨虎城描述成了乱臣贼子,毫无节操,以下犯上。而把蒋介石描述成“深明大义,胸怀宽广,目光长远”之人。

对于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陈布雷好像看不见;对于蒋介石早期的消极不抵抗日军,仿佛也看不见;而对于蒋介石的“皖南事变”,陈布雷依然默默无语。

于是,陈布雷一边有了“蒋介石文胆”的美称,另一边有了“愚忠于蒋介石”的名号。

1946年,陈布雷担任了国府委员。1947年,陈布雷担任总统府国策顾问,仍然代理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秘书长。

对于这么一个老乡,蒋介石评价非常高,因为陈布雷不贪不占,不和各路官员和将军们厮混,不乱站队,一心只有蒋介石。因此,蒋介石评论陈布雷是:国民党内的完人。

2、陈布雷骨子里忧郁,常常多愁善感,喜欢追求完美

陈布雷是个理想主义者,有追求完美的倾向,如果事情不完美,他便会想不开。

陈布雷就像一个追求完美的天蝎座,实际上,他真的也是一个天蝎座。

骨子里追求完美,实际上,他又不断的达成自我和解,向现实妥协,以进行自我安慰,时间长了,心态完全就出问题了。

陈布雷早年是倾向于革命的,他最心无旁骛的一段时间就是毕业后的那几年,欣赏革命,追求革命,加入同盟会,用文字歌颂革命,摒弃封建帝制,唾弃各路军阀,真的有种快意恩仇的豪迈。

而陈布雷在那些报社工作的时间,也是非常的和谐和开心的。

一切的变化,从跟随蒋介石开始。这个男人有雄才大略,颇为吸引陈布雷。

但,跟着跟着,就发现蒋介石的种种不足,但因为知遇之恩,他还得为蒋介石说好话。

也许,骨子里有个小人在告诉他,离开蒋介石吧!但另一个小人又仿佛在劝他,哪里都一样,世上无完人,多看优点少看缺点吧!

于是乎,陈布雷违心地不断美化蒋介石,即使,抗战后期的蒋介石已经刚愎自用,已经露出利爪,为了地位和权力在使各种手段,但陈布雷依然在美化蒋介石。

只有他自己知道,他还是对蒋介石失望的。

比蒋介石更让陈布雷失望的是,就是国民党在抗战后的表现。

抗战后,国民党各部各自为政,到处都是勾心斗角之徒,贪污腐败盛行,人人都想获取利益,人人都不想为胜利牺牲更多。

一边看到了解放军的高歌猛进,共产党大获人心;一边看到国民党积重难返,病入骨髓还不自知。

自己为之奋斗的蒋介石和国民党让其失望,而自己还得当面说着好话。

这些,让陈不雷很痛苦。

另外,陈布雷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追求家庭的圆满,而自己的子女中,二女儿陈琏,在1939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且在皖南事变后宣布和父亲断绝关系,这对陈布雷刺激很大。

1947年9月,陈布雷的女儿陈琏被捕,陈布雷为了救女儿,在蒋介石面前低下了头去请求。蒋介石为了陈布雷,放了陈琏。

虽然陈布雷希望自己的子女们不要介入政治,没想到子女们没有一个加入国民党,却有一个早早加入了共产党,和他唱起了对台戏。他更想不到的是,他死后,还会有三个子女陆续加入共产党。

追求家庭圆满的陈布雷,竟然有个“赤色”的女儿,这让他在国民党人面前常常抬不起头,在蒋介石面前更是低人三分。

各种矛盾纠葛,加上晚年疾病越来越重,轻生的念头越来越强烈。

某一段时间,陈布雷写下了:“今春以来,目睹耳闻,饱受刺激,入夏秋后,病象日增,神经极度衰弱。”

好一个“目睹耳闻,饱受刺激”,这话已经表达了自己对国民党的不满。而后一句“神经极度衰弱”,道出了疾病的严重性。

1948年11月13日,离自己58岁的生日还有两天时,陈布雷自杀身亡。

3、陈布雷在文学一途,还是颇为胆大,欣赏对方阵营里的两位

都说文人相轻,其实,还有四个字能道出文人间的欣赏之情,那就是:惺惺相惜。

陈布雷很欣赏郭沫若,当年,郭沫若因为写了一篇文章《请看今日之蒋介石》,就此得罪了蒋介石,接着,通缉令就来了。于是,郭沫若流亡日本。

是陈布雷在1937年左右劝说蒋介石,促成了郭沫若的回国。

而在1941年郭沫若的50寿辰之际,全国各地都在举办庆祝活动,而重庆也如此。有意思的是,陈布雷竟然是郭沫若寿辰庆祝活动在重庆的发起人。

足见,陈布雷对这文友的欣赏。

1945年,在毛泽东去重庆的时候,因为毛泽东将自己曾经写的一首词送给了柳亚子先生,就此让毛泽东在重庆文学界大火。那首词就是著名的《沁园春雪》。

此事,蒋介石一是不信,二是嫉妒。

当他像陈布雷求证此事真伪时,陈布雷给予了肯定的回答。当蒋介石问诗怎样时,陈布雷说道:

“气度非凡,真有气吞山河如虎之感,是当今诗词中难得的精品啊!"

陈布雷的这这真话,气得蒋介石够呛。

之后,蒋介石让陈布雷组织人开始批判此诗文。

虽然陈布雷照做了,但对于毛泽东诗词的欣赏溢于言表。

对于陈布雷,郭沫若也给予了不错的评价,而共产党人中,凡是了解陈布雷多的人都有如此的好评价:正直清廉、秉公无私

于是乎,在重庆八路军办事处的周恩来,曾托人传话:

“对布雷先生的道德文章,我们共产党人钦佩;但希望他的笔不要只为一个人服务,而要为全中国四万万同胞服务。”

话,陈布雷收到了,但为4万万同胞服务他做不到,他的骨子里认定了蒋介石,只为蒋介石服务,哪怕蒋介石有诸多不堪,依然如此。

陈布雷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

忠心无比,不过对蒋介石有些愚忠;

追求完美,却事与愿违,常常处在矛盾之中;

心怀一些正义,对文化界的同仁心存敬意和欣赏,但为了知遇之恩,常常违心为蒋介石一人服务。

一个忧郁,追求完美,且多愁善感的人,注定无法安然而终。




说起陈布雷,我一时间不知道从何处说起,想了很久,终于想到了八个字来评价,比较中肯,那就是名满天下,谤满天下。

对于这个争议很大的人物,历史上还没有给予一个比较客观的评价。

陈布雷在1948年自杀后,蒋介石震惊无比,他怀着无比悲痛和惋惜的心情,送给陈布雷当代完人的称号。而我党对这个人的评价,却恰恰走了另一个极端,认为他是一个顽固的反对分子。

两种截然不同,甚至走向两个极端的评价,也证明了陈布雷的一生。当我们看到他的生平故事,就会发现,抛开那些身后的评价,其实,陈布雷只是一个执着的书生。

年轻的陈布雷,也是一个意气风发的人,面对国家危亡。他做出了一个书生的抉择,于是,他怀着治国平天下的美好愿望,加入了同盟会,同时,和国民党邂逅。

在当时,国民党代表的,就是当时最先进,最振奋人心的思想。也让绝大多数有识之士认可。无数年轻人,认可这些理念或者叫理想,甘愿为这样的理想奉献一切。陈布雷就是其中之一。

作为一个书生,他所能做的,就是拿起手中的笔,刺破这片黑夜,让更先进,更振奋人心的新鲜思想,叫醒沉睡的人民。因此,他把自己的学识以及热血,都赋予笔杆子上面,于是声名鹊起。

他的才情,得到了蒋介石的青睐,并于1927年加入国民党,一直从事宣传工作。干宣传工作,让陈布雷如鱼得水,也使得他的仕途一片光明。

1935年,陈布雷迎来了自己事业最辉煌的时期,在一连串非常厉害的官职背后,他只做了一向工作,写文章。

从1935年一直到1948年他自杀,这十三年之间,他经历了抗战、内战,始终忠诚于国民党。

并且,他始终相信,蒋介石可以改变现状。于是为写下了很多文章,宣传,并且起草无数重要文件。

作为一个书生,他的所有工作,就是写文章,从人品而言,陈布雷的确称得上是当代完人,他不贪恋权势,不贪恋金钱,不贪恋美色,他的政治立场非常坚定,他的生活很是低调。他虽然身处重要位置,却不拉帮结派,只是为了自己的理想,兢兢业业的工作。

这些工作,让陈布雷的身体越来越差,更主要的是,面对国民政府一败再败,陈布雷除了写文章,似乎没有更好的办法,他不像古人那样,可以毅然的投笔从戎,只好硬着头皮写着一篇又一篇精彩绝伦确又于事无补的文章。

对于陈布雷的自杀,表面上看,的确有些突然,因为他在自杀前一年,还被委以重任,但事实上,陈布雷已经快要到崩溃的临界点。

书生陈布雷,他可以不爱钱,不好色,不贪权,可以超然脱俗,但他始终如一的勤恳,源于他相信国民党可以让中国走向希望,相信国民政府可以救中国。

但他身处中央,知道了大量令他无法接受的事实,他自杀的那一年,三大战役已经结束,百万解放军已经陈兵长江。国民政府即将灭亡。

对于陈布雷来说,他勤勤恳恳,却得到了这样一个结局。他无法像一个普通人一样,看清楚这个世界的趋势。

而是像一个书生一样,钻了牛角尖。其实,我想到了另一个名人,屈原。也许,我这么对比,并不合适,但作为一个有着简单纯粹的理想,却眼睁睁看着理想破灭,大概感受是一样的。

陈布雷的结局并不好,但我却无法说,他是一个反派,因为他做人做事都难以挑出太多毛病。他其实是一个值得尊敬的人。始终如一的坚定自己的信念。我不能说他的坚持是错误的,只能说,历史没有选择他的信仰。




1948年11月13日,陈布雷拖着病体,在自己的办公室工作到深夜,写下给蒋介石和家人的遗书,然后服下大量安眠药自杀身亡。

蒋介石看了他的遗书泪如雨下,国民党政府随后为他举行国葬。蒋介石称他为当代完人。

陈布雷是一位极具才华的文人。他具有崇高的革命理想,一生跟随蒋介石,是蒋介石的文胆与军机大臣。陈布雷写的抗战宣言最为出名:“如战端一开,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全民皆有抗战守土之责任。”

但几十年后的蒋介石,已经不再是追随孙中山的革命者,陈布雷又为忠君思想所困。他一生温良谦恭让,清正廉洁,淡泊名利,个人操守良好。自觉受蒋介石知遇之恩,毕生对蒋介石恭敬有加。眼见国民党政府大势已去,遂决定以死相报。

自杀之前陈布雷精神苦闷,每天工作烟不离手,闷闷不乐。更难以接受的是在女儿与女婿加入共产党,蒋介石找他谈话要他严加管理,然后释放了他女儿和女婿。这件事对他打击很大。但他也没有过分干涉女儿,女婿,只是让他们尽快离去。

在解放战争后期国民党政治上丧失人心上,军事上节节败退,陈布雷已看不到前途与希望。最终在忠君思想与家庭变故双重打击之下,选择解脱自杀。




陈布雷,简而言之就是蒋介石的笔杆子,在国民党中是处在紫禁之巅的文化人,他在蒋介石身边担任机密幕僚22年,无论当时的时局如何变迁,陈布雷也始终是蒋介石身边最为信任的人。从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长到蒋介石侍从室主任,再到国府委员、总统府国策顾问,陈布雷在蒋介石身边从来都没有失宠过。

关于陈布雷,在我们一般人的印象里,他是蒋介石的秘书,并在解放前夕自杀身亡,那么陈布雷究竟有着怎样的一生,他是如何得到蒋介石的信任的,又为何会自杀的呢?在了解了这些问题后,我们就能知道陈布雷是个怎样的人了。

陈布雷原名陈训恩,1911年从浙江来到上海,前往他哥哥陈训正办的《天铎报》当了名记者,因陈布雷文采出众,工作勤勉,很快就成为了上海报界的著名记者,期间他以“布雷”为笔名,撰写了大量拥护辛亥革命,反对清朝封建帝制的时评,在当时影响很大。民国肇建后,陈布雷又发表了大量的文章,支持共和,反对独裁专制,由此也逐渐成为了报界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

当陈布雷在报界声名鹊起的时候,北伐革命也开始了,当时担任北伐军总司令的蒋介石,非常需要身边有位才华横溢的笔杆子,而在蒋介石的心中,这个笔杆子就非陈布雷莫属了。

在北伐军打到南昌的时候,蒋介石就派人前往上海,向陈布雷表达了求贤若渴之意,而当陈布雷得知,是大名鼎鼎的北伐军总司令蒋介石邀请他的时候,也是兴奋异常。多年以来,陈布雷一直心向革命,而当时的蒋介石又是南方革命政府最具影响力的人物,对于这样的邀请,陈布雷欣然应允,于1927年2月抵达了南昌。

有一天,蒋介石在房间里踱来踱去,显得十分烦躁,身边的人就问蒋介石为何烦恼?蒋介石表示他要发表一篇文章,名为《告黄埔同学书》,写这篇文章的原因就在于当时黄埔学生内部出现了分裂,他希望能通过这篇文章消除黄埔学生之间的隔阂,将他们团结起来,摈弃前嫌,为北伐的胜利而共同努力,可一直不知该怎么下笔。

蒋介石身边的人就建议让陈布雷来写,于是陈布雷就来到了蒋介石的办公室,陈布雷一边写,蒋介石一遍看,陈布雷写下一句,蒋介石就叫声好,陈布雷奋笔疾书,挥洒而就,陈布雷刚写完,蒋介石就拿了陈布雷的稿子,不带任何修改就交给了副官,要求立即刊印并分发下去。

蒋介石对陈布雷的这篇《告黄埔同学书》大为欣赏,并邀请陈布雷在他身边工作,但陈布雷拒绝了。不过在后来的日子里,蒋介石又多次邀请陈布雷来他身边工作,对陈布雷也十分地诚恳,陈布雷就为蒋介石的诚心所打动,接受了蒋介石的邀请,于当年2月加入了国民党,5月担任了南京国民政府秘书处书记长。

就陈布雷的性格来说,是属于典型的文人性格,并不适合从政,但他又觉得蒋介石对他有“知遇之恩”,所以后来也就甘心为蒋介石所驱使,一生为蒋介石撰写了很多的文章。从此陈布雷就站在了国民党中央的巅峰,在蒋介石身边担任机要秘书长达22年,一路官运亨通,从未失宠于蒋,被称为“政坛不倒翁”。

蒋介石一生中大量重要的文稿,十之八九都出于陈布雷之手,如蒋介石抗战宣言中“如果战端一开,那就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这句振奋人心的名言,就出自陈布雷之手。

陈布雷一生中最大的谜团就是关于他的死了,陈布雷死于自杀,时间是1948年11月13日,当他的秘书蒋君章发现他的时候,陈布雷已不省人事,随后就被送往了医院,但当时陈布雷是吞了100多颗安眠药自杀的,这个剂量足够毒死20人,因此无论医生怎么抢救,也是无力回天,由此可见当时陈布雷的死心是有多重了。

陈布雷一生非常廉洁,对于别人送的礼也从来不收,但唯独别人给他带的安眠药,尤其是从海外带来的安眠药,他却从来照收不误,这是因为陈布雷长期患有严重的失眠症,这往往令他十分痛苦。

陈布雷死后,在写给蒋介石的遗书中说道,他认为自己身体不行了,已经成了个无用之人,不能为“党国”做贡献了,就结束了自己无用之人生。

那陈布雷为什么要自杀呢?

根据陈布雷秘书蒋君章的说法,在陈布雷自杀的当天早上,国民党中央曾电催陈布雷去开会,而陈布雷很怕去开会,怕自己想不出对策,更怕见到蒋介石。根据陈布雷的日记,也似乎能印证这点,在陈布雷的日记中就曾写到,当时他的脑筋已经用完,已经油尽灯枯,而当时国民党又到了非常“危机”的时刻,他怕自己拿不出好的方案给蒋介石,所以非常苦恼。

其实对于陈布雷来说,最适合他的职业就应该是记者,陈布雷自己也承认当记者的那段时间是他人生中的黄金时期,但他毕竟受了蒋介石的“知遇之恩”,身为人臣就当为人主所效力,但国民党的腐败以及政治上的昏暗,又往往使他良心不安,在陈布雷的日记中也曾提到过,他的四弟要他“混”一些,陈布雷坦言自己做不到。

做记者的话,可以直言不讳,可以直面社会的黑暗,站在正义的一面批判社会的丑恶,但是一旦从政,陈布雷自己就成为了丑恶的一方,他自从当上了蒋介石的“御用笔杆”后,就不断地位蒋介石编织谎言。

如1936年西安事变后,蒋介石就要陈布雷帮他撰写一篇《西安半月记》,为了欺骗世界舆论,以显示蒋介石作为领袖的高明和伟大,蒋介石要求在这篇《西安半月记》中编造一些桥段,蒋介石虽然被抓,但却是如何地大义凛然,是如何地对张学良和杨虎城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

陈布雷无法违拗蒋介石的命令,只得帮蒋介石去写这篇稿子,但写这种假话连篇的稿子,陈布雷非常郁闷,经常写不下去,内心备受煎熬。为政治编写谎言,此前陈布雷也做了很多,但这次陈布雷也实在是编不下去了,写还是不写呢?

据说在写《西安半月记》的时候,陈布雷成天把自己关在房里,稿子是写了一张就揉碎一张,写着写着还经常无意识地把毛笔放在砚台里乱戳,以至于毛笔都戳坏了好几支,他饭也吃不下,觉也睡不着,最后也是废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写完了稿子。

虽然陈布雷心向革命,但他受传统封建思想教育很深,是个非常“愚忠”的人,这种“愚忠”最终压过了他的进步思想,使他成为了一个矛盾而痛苦的人。抗战时期,他写了很多抗战宣言,那样的文字是出自于他的内心,所以每次写完他都觉得心情愉快,还津津乐道。

但国民党的政治越到后来就越是腐败,尤其是抗战胜利之后,几乎已经到了无官不贪的地步,而百姓的生活却是水深火热,陈布雷本人又是个非常廉洁而守法的人,也非常听从领袖的号召。后来国民党货币崩溃,物价飞涨,需要通过用金圆券替代法币,陈布雷就将全部的家产都兑换了金圆券,但讽刺的是,最后这些金圆券却买不了几斤米。这就使陈布雷这种极度忠于蒋介石的人也不得不气愤地说,当时国民政府要求百姓兑换金圆券,就跟抢差不多。

国民党后来的腐败已经到了人人丧失信心的地步,陈布雷也多次谏言蒋介石,但蒋介石却从来不听。就在陈布雷内心处于极大的矛盾中的时候,1947年国民党抓获了他已加入共产党的女儿和女婿,虽然后来蒋介石特批将他女儿放了,但这件事使陈布雷对蒋介石有了极大的愧疚,每次开会的时候,他心中总有很多话要说,但又欲言又止。

1948年11月的时候,国民党在辽沈战役中惨败,随后又开始了淮海战役,此时的国民党已是风雨飘摇,陈布雷也感到忧心忡忡,他觉得有些话必须要向蒋介石说出来,于是陈布雷就在一次单独面见蒋介石的时候诚心诚意地建议蒋介石停止内战,陈布雷认为只有停止内战,才是挽救国民党的唯一良方。蒋介石听后脸色骤变,陈布雷也注意到了蒋介石的变化,但还是强打精神把话说了下去,陈布雷认为当时国民党的形势已不同于北伐,将衰兵疲,人人厌战,物价飞涨,百姓生活苦不堪言,如能保住半壁江山,将来还能重振旗鼓,统一全国。但当时的蒋介石已经完全听不进陈布雷的意见了,他大发雷霆,训斥了这位追随了自己20多年的老部下,陈布雷对于蒋介石的训斥,也不敢回话半句,只得低头不语,但在他的内心,已对蒋介石,已对国民党极度失望。最后,蒋介石对陈布雷说道,你身体不好,该休息了,便送走了陈布雷。

蒋介石的那句“你该休息了”,深深地刺痛了陈布雷的内心,陈布雷也觉得自己真的该休息了,于是便在几天后的11月13日,服用大量安眠药自杀,与世长辞了。

总的来说,陈布雷是个充满了正义感的人,同时也是个才华横溢的人,但儒家传统“忠君”的观念对他影响太深,他将蒋介石当做了自己的“君”,自己当做了蒋介石的“臣”,尽管蒋介石的很多作为违反了他的原则,但在儒家观念的驱使下,他还是违心地为蒋介石做了很多事情,内心也因此常年备受煎熬。

总是做着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总是做着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做了20多年,最后选择自杀,对于陈布雷来说也是一种解脱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3

标签:郭沫若   党中央   报界   愚忠   国民政府   侍从   智囊   安眠药   浙江   蒋介石   国民党   文人   书生   女儿   政治   美食   文章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